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写好物理教案

怎样写好物理教案

怎样写好物理教案
怎样写好物理教案

怎样写好物理教案

2010-6-8

搞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按照计划进行,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中的课时计划即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具体安排和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编写好教案则应是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一、教案的作用及写好教案的意义

1.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或课标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或课标、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物理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而且要按照大纲或课标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3.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编写教案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断地认真探究物理学本身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业水平及其认知规律,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因此,认真编写好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二、怎样编写好教案

(一)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在钻研大纲或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

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或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知识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①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②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③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

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⑥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

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

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

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对于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

5.设计好板书、板画

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

(二)教案的一般内容和要求

1.教案的内容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样,内容详略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新教师要写详案。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主要方法和学法指导(8)教学过程(9)板书和板画的设计(10)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料。

2.教案的一般要求

教案的编写要从教育教学目的、任务着眼,从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具体说:

(1)要求编写教案时以教学大纲或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做到目的明确,要求适当。

如初中物理课的教案,在组织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任意提高教学要求,要避免由于过分追求叙述的严谨而影响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形成教学难点。如“浮力”的计算,现行教材要求并不高,计算也不复杂。但“浮力”问题的类型较多,解决方法灵活多变,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当的难度,比前几章是一次较大的飞跃。因而写教案时教学要求一定要得当。“在这里最好不要让学生去做那些人为的难度大、综合程度高的题”。新教师尤其应当注意深广度问题,否则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编写教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而编写教案并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设计好教法与学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使师生共同置身于情境之中,从探索中提出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研究如何设计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程序及要点。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教师就要首先利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什么错而激疑,把启发的要点落在诱导推理、分析比较上:小车在课本所示的三种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维持运动的距离不同。把点拔的要点落在概括上,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抽象”中自然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要求教书育人相结合

教案不能仅重视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思想教育重视不够,没有计划性,这是不恰当的。在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有计划的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

(4)要求注意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这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决定的。设计教案时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充分发挥表象作用。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物理图象和重现物理过程,常常是教学难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时尽量通过物理实验展现物理过程,充分发挥通过实验所形成的表象的作用,这对于形成物理概念和理解物理过程有很大益处。演示实验是在教学中提供感性材料的主要方式,做好演示实验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教案中要对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各仪器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主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什么时候提出问题等进行周密设计,这样才能做到目的明确,程序合理、主次分明地进行实验。

(5)要求环节完整、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繁简得当、时间分配科学,使教案能对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三)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关键是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使之与教学内容相统一,这是一篇教案的灵魂。为此,应首先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

1.常见教学方法的功能

某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某种教材、某些学生特别有效,而对另一些内容或学生可能效果不佳。因而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明确教学方法的职能。巴班斯基对各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的时机进行了归纳。(表略)2.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事实上,没有一堂课自始至终是用一种方法教学的,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表明,教学效果显著,是由于他们以综合的、辩证的观点对待各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利用,而不是教条主义、生搬硬套。

教学难点有时就是由于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而人为造成的。如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是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即从有代表性的感性事物入手,归纳出它的本质特征和共性,得出概念和规律。初中物理的绝大部分概念和规律都是这样得到的,如果不注意这个特点,同样的内容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讲解就会由于教学方法的原因而使学生不好接受,造成难点。

因此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如下几点:

(1)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原则。

(2)物理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这里要特别注意对知识进行方法论因素的分析,确定新概念与前概念直接与间接的联系。

(3)学生的学习可能性。

(4)教师自身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要扬长避短。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和方法为重点。(四)常见课型教案编写的要点

不同的课型,其教案的编写虽有上述的共性,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就几种常见课型教案的各自要点加以说明。

1.新授课

(l)抓好教学各环节的过渡、衔接

①设计好复习引课的内容。抓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或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以旧知识或生活实际为基础,设计并提出适宜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有准备地、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因此在教案中对于引入新课时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针对各种不同情况追问什么问题,或用什么样的关键语言加以引导、如何巧妙顺利地过渡到新授课的内容等问题,都应具体明确地反映出来,以利于教学实施。

②写明新授内容的逻辑层次。新概念的引出、新规律的获得,都应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层次清晰地引导学生一级级地跨上科学的台阶。所以,对于引出新概念所必须的前概念及其引出的思维程序应简明地写在教案上。新物理规律的获得方法,(如是通过实验总结还是通过演绎推理),及其思路也应在教案上明确写出,以便实际教学中思路顺畅。另外,对于新概念规律的内涵、外延需强调的要点及其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等,在教案中也要有所反映,以为新知识的运用及巩固小结铺路架桥。

③巩固小结过程应设计好适当的方法和问题,带领学生作最后的“冲刺”,冲上知识的“顶点”,便于学生居高临下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系统地理解物理知识。因此小结中设问的问题,为使学生将所学新知识与旧知识挂上钩或为后续学习设下伏笔所需点拔的关键词语等,都应在教案中有所体现。

(2)写明有效措施,便于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查明原因,及时对症下药,都是可以突破的。在教案中对于本课的难点是什么及其消除的措施和方法应明确写出,如针对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需列举哪些实例、何时做什么演示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什么;针对学生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发生矛盾的内容,需要借用哪些问题的具体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认识物理规律、分析物理过程实质等等,都应有书面提纲。

2.习题课

(1)设计好设问的问题和时机

为切实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分析、解答物理习题时,应设置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科学思维。因此在编写教案时,除了写明例题及其分析、求解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写清分析、求解本例题的几个关键环节(如物理过程的特点分析、各物理状态的特征等)和所需提出的问题及提问的时机,以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写好方法性总结

在教案中要详尽写出解题后的方法、步骤的总结,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3)明确启发引导思维的方向

物理习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扩展性,一节习题课不可能全面地开发一道例题的潜能,但在教案中应明确写出本例题的多解、多变、多问、多思的思路和方向,这样有助于总结归纳时有目的地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3.复习课

(1)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复习课应使学生在知识上、方法上、能力上形成完整的结构,实现理性的飞跃。因此教案上除了应写清楚所复习内容的知识层次,还应写明在全面概括教材基础上提出的新问题,写清在这段学习中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和技能技巧等方面的不足,以便上课时能准确的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缺欠进行复习提高。

(2)对症下药,实施补救

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对理论性较强、新概念、新名词较多的内容,应写明复习提纲,以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系统;对相似概念、规律易混淆的,应在教案上设计好具体的对照比较表格,以利于学生对比记忆。

4.实验课

(1)写明要求

在教案中必须写明并布置课前准备的问题,如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使用仪器的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另外,有些实验还需写清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的要求。(2)写清在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学生操作仪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各种非系统因素(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对本实验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及其相应的处理办法,都应在教案中清楚写明,便于学生实验时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以确保实验成功。

三、编写、执行教案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整个教案编写应内容全面、环节完整、具体明确、层次清楚,各部分的过渡衔接应自然顺畅,以确保教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否则,若书写杂乱,不分层次,则在课堂上教师就无法及时准确地按教案的内容安排进行教学,这将造成教学准备的充分程度下降,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编写教案的重点应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教案写得过于简单,只写成提纲形式,这样不利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另一种是将教案写成繁琐的讲稿,造成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利于灵活地把握教学进程。

3.编写的教案是组织教学的依据,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案也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可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随遇做些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情况的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不能忽视教学后记的资料作用。教学后记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认真填写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等等。以便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第十五章第一节功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高二物理:第四节电流的磁场 教案一(参考文本)

( 物理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二物理:第四节电流的磁场 教案一(参考文本) Physics covers a wide range. There are many occupations related to physics. A good study of physics also provides better conditions for employment.

高二物理:第四节电流的磁场教案一(参 考文本)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2.知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教具 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重做第二节课本上的图11-7的演示实验,提问: 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2.进行新课 (1)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

高中物理曲线运动教案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一、本章知识要点: 1、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沿轨道的切线方向,且必具有加速度。 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3、平抛运动。 4、匀速率园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园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R v a 2= 5、园周运动中的向心力 二、说明: 1.不要求会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R v a 2 = 2.有关向心力的计算,只限于向心力是在一条直线上的力合成的情况。 二、本章内容及高考考查的特点: 本章知识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首先讲述了曲线运动的特点和条件,然后讲述了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最后研究了曲线运动的两种重要特殊情况—平抛运动和匀速园周运动。其中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及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的重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本章的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圆周运动的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及做园周运动的物体力与运动的关系是近年高考的热点,人造地球卫星几乎每年都有,园周运动经常与电磁场、洛仑兹力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这部分知识是高考综合考察的常考点,主要以综合计算题形式出现。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曲线运动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课时:平抛运动 第三课时:匀速圆周运动及向心力公式 第四课时:匀速圆周运动的应用 第五课时: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第六课时:单元检测 第七课时:单元检测讲评 第八课时:单元检测讲评

第一课时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特点和条件 2、理解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法则 3、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曲线运动的特点: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说明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但变速运动并不一定是曲线运动,如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三、匀变速曲线运动和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区别 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加速度a恒定(即合外力恒定),如平抛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加速度是变化的,即合外力是变化的,如匀速园周运动。 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㈠原理和法则: 1.运动的独立性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种运动,那么各分运动都可以看作各自独立进行,它们之间互不干扰和影响,而总的运动是这几个分运动的叠加。例如过河。 2.运动的等时性原理: 若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 3.运动的等效性原理: 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4.运动合成的法则: 因为s、v、a都是矢量,所以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若在同一直线上则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㈡运动的合成 1.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 ①分运动在一条直线上,如顺水行舟、逆水行舟等。 ②两分运动互成角度(只讨论有直角的问题)。 例1:一人以4m/s 6m/s的速度骑行时,感觉风是从东南吹来,则实际 风速和风向如何? 解析:风相对人参与了两个运动:相对自行车 向西的运动v1和其实际运动v2,感觉的风是合运动 v。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磁场的主要物理量教案

《磁场的主要物理量》课程教案

三、磁导率 μ 1.表示媒介质导磁性能的物理量。 μ 的单位是:亨利/米(H/m)。 不同的物质磁导率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μ 值越大,磁感应强度 B 越大,磁场越强;μ 值越小,磁感应强度 B 越小,磁场越弱。 2.真空中磁导率:μ0 = 4π ? 10-7 H / m 。 相对磁导率:μr = 0 μμ 3.根据相对磁导率 μr 的大小,可将物质分为三类: μr < 1 反磁性物质; μr > 1 顺磁性物质; μr >> 1 铁磁性物质。 前面两种为非铁磁性物质 μr ≈1,铁磁性物质 μ 不是常数。 四、磁场强度H 1.表示磁场的性质,与磁场内介质无关。 2.H = μ B 或 B = μ H = μ0 μr H 3.(1)磁场强度是矢量,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一致。 (2)单位:安 / 米(A / m ) (3)磁场中各点的磁场强度H 的大小只与产生磁场的电流I 的大小和导体的形状有关,与磁介质的性质无关。 【例题1】如图,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的磁场中垂直放置1根长为5m 的载流直导体,测得受到的电磁力为2N ,求磁感应强度B 。 极性 讲结合启学利所解实问题

解:B=F/IL=2/(2×5)=0.2T 【例题2】在磁感应强度为0.05T 的均匀磁场中,放置一个长、宽各为30cm 、20cm 的矩形线圈,试求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的磁通量。 解: Φ=BS=0.05×(0.3×0.2)=0.003Wb 1.描述磁场的四个主要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表示字母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 2.判断: (1)由B=F/IL 可知,B 与F 成正比,与IL 成反比. ( ) (2)由B=F/IL 可知,一小段通电导体在某处不受磁场力,说明此处一定无磁场. ( ) (3)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越大,说明磁场越强. ( ) 3.有关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的方向就是小磁针N 极所指的方向 B .B 的方向与小磁针在任何情况下N 极受力方向一致 C .B 的方向与小磁针在任何情况下S 极受力方向一致 D .B 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 4.如图所示,套在条形磁铁外的三个线圈,其面积S 1>S 2= S 3,且 “3”线圈在磁铁的正中间。设各线圈中的磁通量依次为φ1、φ2、φ3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 A 、φ1>φ2>φ3 B 、φ1>φ2=φ3 C 、φ1<φ2<φ3 D 、φ1<φ2=φ 3 5.铁磁物质的相对磁导率是_______。 (A )μr <1 (B )μr >1 (C )μr >>1 (D )μr <<1 1、磁感应强度(磁通密度) B=F/IL 2、磁通量 Ф = BS 学思考讨论教进适点播让生纳结结论

【高中物理】曲线运动教案讲义.doc

曲线运动 一、基础知识 1.曲线运动 (1)定义:轨迹是一条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曲线运动一般可以看作几个直线运动的合成。 (2)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也可以理解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3)特点:轨迹是一条曲线;某点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切线 的方向;运动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是变速运动,必具有加速度;合外力始终指向运动轨迹的内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各分运动经历的时间与合运动经历的时间相同;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同时进行,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各分运动叠加起来与合运动有相同的效果。(2)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运动的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分运动与合运动是一种等效代替的关系。 3.平抛运动 (1)定义: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性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3)研究方法: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4)运动时间和射程:时间 t=2hg仅取决于竖直下落的高度;射程x=v 02hg取决于初速度和高度。 (5)规律;水平分速度 v x=v0 ;竖直分速度 v y=gt ;合速度大小 v=v2+g2t2;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θ,则tanθ= v y v x;水平分位移x′=v0t ;竖直 分位移 y′=12gt2 ;合位移 x合=x′2+y′2。 4.斜抛运动

-磁场教学设计

《磁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磁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电与磁》的第二节内容。磁场是电磁学里的一个基本概念,深刻认识它有利于理解“电与磁”的相互作用规律,对于初学者来说,磁场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又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本节所研究的“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可以通过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来认识它,这是一种“转换法”的应用。而通过用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每一个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来描述“磁场”则用到了“模型法”。利用表面看似无序的小磁针的指向,找到其本质——磁场有序的指向性,即磁场方向,这充分体现了“模型法”的长处。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磁现象,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已有接触,且他们的感性体验也较丰富,学习起来不困难。但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是全新的内容,初中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场”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这些内容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是学习的难点。磁场既是本章内容的核心,同时又是贯穿本章内容的主要线索。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通过亲历“磁场”概念和磁感线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明确“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四】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重点:磁场的概念。 难点:磁场和磁感线。 【五】教法与学法 通过亲历“磁场”概念和磁感线的建立过程,使抽象内容具体化 【六】教学器材 磁体、铁屑、立体磁感线模型、透明薄玻璃板、多媒体课件、探究卷等。【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 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2.方法与过程 (1)类比直线运动认识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和曲线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引入曲线运动

教师:在必修一里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我们知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他的运动轨迹是直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与速度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做的并非是直线运动,比如玩过山车的游客的运动、火车在其轨道上的运动、风中摇曳着的枝条的运动、人造地球围绕地球的运动(图片)。 问题1:在这几幅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 教师:我们把像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直线运动引入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曲线运动,并借助实例归纳出曲线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方向 问题2:我们知道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方向始终是保持不变的,那么在做曲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的方向又有什么特点呢? (方向时刻在改变) 问题3: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每时每刻所对应速度的方向呢? 教师:我们猜想一下,钢珠从弯曲的玻璃管中滚落出,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116学时)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是整个化学科学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对后续专业及工程应用都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并作为其它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基础,培养获得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为学生所学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深化和今后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一般在五年制高职三年级第一、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和化学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研究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框架结构、学分和学时分配、对学生选课的建议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各教学章节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着重理论知识对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可能、可行性研究,强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并运用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气体、溶液、相平衡、电化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2、理解化学现象与电现象的联系及与热力学的关系,基本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3、了解动力学方法的特点,初步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反应速率理论和催化作用的特征,初步掌握链反应、光化学反应; 4、初步掌握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并运用热力学及有关理论来讨论某些性质。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先行课内容的理解; 2、了解物化的最新成就,培养学生运用物化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实验现象,能正确操作并读取数据、检查判断,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素质教学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教学内容:物理化学的内容和任务、形成、发展和前景、研究方法,怎样学习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二)气体 教学内容: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临界现象,真实气体方程。 教学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分压、分体积概念在计算中的应用。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体系与环境、状态、过程与状态函数等基本概念,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重点: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教学难点: 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内容: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热力学第二定律,状态函数(S)和吉氏函数(G),熵变和吉氏函数差,熵判据和吉氏函数判据。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

电子电工专业电工基础教案电流的磁效应及磁场的主要物理量

课题 5-1电流的磁效应 5-2磁场的主要物理量课型新课授课班级授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以 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理解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和磁场强度的概念 及匀强磁场的性质。 教学重点 磁场的四个物理量以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学难点 磁场强度的大小与媒介质性质无关。 学情分析 教学效果

教后记

新课 第一节电流的磁效应 一、磁场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磁力是通过磁场传递的。磁极在它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磁场对处在它里面的磁极有磁场力的作用。 二、磁场的方向和磁感线 1.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任一点,小磁针静止,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2.磁感线: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曲线,在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与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 三、电流的磁场 1.直线电流的磁场 电流的方向与它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用安培定则判定。 例: 2.环形电流的磁场 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用安培定则判定。 例: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用安培定则判定。

第二节 磁场的主要物理量 一、磁感应强度B 1.它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B = l I F (条件: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 B 可用高斯计测量,用磁感线的疏密可形象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单位: F ——N (牛顿),I ——A (安培),L ——m (米),B ——T (特斯拉) 3.B 是矢量,方向:该点的磁场方向。 4.匀强磁场:在磁场的某一区域,若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这个区域叫匀强磁场。 二、磁通Φ 1.Φ = B S (条件:① B ⊥ S ;② 匀强磁场) 2.单位:韦伯(Wb ) 3.B = S Φ ;B 可看作单位面积的磁通,叫磁通密度。 三、磁导率 μ 1.表示媒介质导磁性能的物理量。真空中磁导率:μ0 = 4π ? 10-7 H / m 。相对磁导 率:μr = μμ 2.μr < 1 反磁性物质;μr > 1 顺磁性物质;μr >> 1 铁磁性物质。前面两种为非铁磁性物质 μr ≈1,铁磁性物质 μ 不是常数。 四、磁场强度H 1.表示磁场的性质,与磁场内介质无关。 2.H = μ B 或 B = μ H = μ0 μr H 3.(1)磁场强度是矢量,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一致。 (2)单位:安 / 米(A / m ) 练习 习题 (《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4)。 2.选择题(1)~(4)。 3.填充题(1)~(4)。

(word完整版)高中物理曲线运动教案

第一课时 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过程: 一、曲线运动的特点: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说明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但变速运动并不一定是曲线运动,如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三、匀变速曲线运动和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区别 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加速度a恒定(即合外力恒定),如平抛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加速度是变化的,即合外力是变化的,如匀速园周运动。 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㈠原理和法则: 1.运动的独立性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种运动,那么各分运动都可以看作各自独立进行,它们之间互不干扰和影响,而总的运动是这几个分运动的叠加。例如过河。 2.运动的等时性原理: 若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 3.运动的等效性原理:

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4.运动合成的法则: 因为s 、v 、a 都是矢量,所以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若在同一直线上则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㈡运动的合成 1.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 ①分运动在一条直线上,如顺水行舟、逆水行舟等。 ②两分运动互成角度(只讨论有直角的问题)。 例1:一人以4m/s 的速度骑自行车向东行驶,感觉风是从正南吹来,当他以6m/s 的速度骑行时,感觉风是从东南吹来,则实际风速和风向如何? 解析:风相对人参与了两个运动:相对自行车向西的运动v 1和其实际运动v 2,感觉的风是合运动v 。 v 2=25m/s tg α=1/2 例2:汽车以10m/s 的速度向东行驶,雨滴以10m/s 的速度竖直下落,坐在汽车里的人观察到雨滴的速度大小及方向如何? 解析:雨滴参与两个运动:相对汽车向西的运动 和竖直向下的运动,汽车里的人观察到的速度是合速度。方向:下偏西450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电流 和电路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电流和电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和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学科知识。 (2)连接电路,认识电路和电流,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习经历的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经历实验、类比等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科学方法、锻炼探究能力。 (2)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领悟物理学科知识的美。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电流和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三、教学用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小电风扇; 2、学具:(2人一组)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二极管、小电风扇。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夜景图片。

分析:通过夜景图片唤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积极情感,通过师生交流逐步引入关于电的课题《电流和电路》。 2、活动探究,新课教学 (1)活动1 让小灯泡亮起来 ①教师出示一只小灯泡,提出问题:“你们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分析:连接电路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能会让学生在直接体验中被一些有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探究的目的和对象,不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这是探究成功的最大阻力。因此,通过小组比赛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是探究成功的保证。 ②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小组互相合作。 分析: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同时及时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估,有效的评估是实验的重要环节,不仅让学生顺利形成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提倡那些先让灯亮起来的小组帮助灯没亮起来的小组,体现了合作、互助的精神。 (学生连接可能有不同的方案,如果有,针对学生的生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③以学生连接的电路为例,引导学生得出电路的组成 和各元件的作用。 分析:电路元件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电路元件的 作用学生也有一定的体验,因此本节内容稍作引导学生能 自主掌握。 ④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电流的概念。

《磁感应强度》教案

磁感应强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品德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单位。 2.能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与电场强度的定义的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重点(仍至本章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与 电场强度的定义的类比和演示实验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上课时知识后引入 要点:磁场的概念。提问、引入新课: 磁场不仅具有方向,而且也具有强弱,为表征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就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怎样的物理量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1.哪个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学生答]用电场强度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2.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其定义式是什么? [学生答]电场强度是通过将一检验电荷放在电场中分析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与检验电 荷量的比值来定义的,其定义式为E=F/q 过渡语:今天我们用相类似的方法来学习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二)新课讲解-----磁感应强度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演示】让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和竖直方向通电导线产生的磁场中的各个点时,小磁针的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来认识磁场具有方向性,明确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的规定。 【板书】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 过渡语:能不能用很小一段通电导体来检验磁场的强弱呢?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演示1】用不同的条形磁铁所能吸起的铁钉的个数是不同的,说明磁场有强弱。 【演示2】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如图) 先介绍匀强磁场:如果磁场的某一区域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这个区域的磁场叫匀强磁场。 后定性演示(控制变量法)①保持通电导线的长度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②保持电流不变,改变通电导线的长度。让学生观察导线受力情况。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黄开智 一、设计思想 就《曲线运动》的知识点而言,实际上只有两个,一是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二是曲线运动的条件。如果说,教师通过简单的图片展示、理论推导后,就将以上两结论直接告知学生,相信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剩下的时间就可以通过习题加以巩固。但如此,未免有过于注重物理学科知识,而忽略了物理学科思维、物理学科方法等核心素养的嫌疑。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施教的理念和方法上。 本节课,教师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并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获取实验结论,进而又通过实验直接验证学生所得出的结论,完全遵循伽利略科学实验的探究方法,即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实际上也是学校提出的问题链·导学模式的具体化应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问题。在问题发现的环节上,通过开放性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体会知识获取的乐趣;在问题感悟时,学生自主小结,并将已学知识运用到指导实践生活当中来,体会STS的意义,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知道曲线运动的概念,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且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并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 本课是整章教学的基础,但不是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本节课知识内容主要有两点: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何;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学情分析 《必修1》,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几种运动,但都局限于直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是最为常见的运动。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也知道曲线运动是常见的运动,但是不知道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因。虽然学生在《必修1》学过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对“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的掌握有困难。此外,在获取“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切线方向”和“合外力与速度不共线,物体做曲线运动”的结论时,虽较为简单,但实验验证过程却不容易。学生分组实验时,容易滚跑小钢珠,要求学生小心配合。几何作图可能难以下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主要的学习行为是观察、回答、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并认识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并掌握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位置关系 (3)会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 (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特殊到一般,由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 1 -

- 2 -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0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0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16.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1)孤立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和能量交换者。 (2)封闭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者。 (3)敞开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系统的性质 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它的可观测的宏观性质来描述。这些性质称为系统的性质,系统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1)广度性质(或容量性质)其数值与系统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和性,整个体系的广度性质是系统中各部分这种性质的总和。如体积,质量,热力学能等。 (2)强度性质其数值决定于体系自身的特性,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密度等。

高一物理:《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 / 高一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题 曲线运动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先安排曲线运动的方向,然后安排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从知识结构上看,曲线运动的方向在轨迹上某点的切线方向是反映曲线运动的运动学特征,而曲线运动的条件则是动力学特征,完全符合牛顿力学的研究思路。从对学生认知建构的过程来看,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只是知道一个事物的结果,掌握了曲线运动发生的条件才能理解出现该结果的原因,这样才能在逻辑上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本节是整章教学的知识基础。教材中选取了两个实际情景的图片和一个演示实验。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重视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本来在通过观察砂轮打磨刀具和投掷链

球两个视频后学生得出感性的、最表面的结论,学生还需要深入问题的本质。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实验,这个实验和上述两个材料有本质的不同,它不是一看就了事,而是要通过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然后得到物理结论,这是科学研究过程的必然。这样能使学生感觉到,一个结论的形成并不是草率的。到此似乎研究的过程就可以画上完美的句号,但是通过上述实验只能得出做圆周运动时质点的速度方向,这不能代表一般的曲线运动,所以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教材中又安排了采用极限思想的一段理论证明,从理论上证明了任何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点的速度方向在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情分析 在初中的学习中对于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已经理解透彻,曲线运动在知识结构上对于高一学生是比较新的内容,又涉及到对矢量的理解,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要建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图景。教材中所示的曲线运动的图景,生活中有很多,让学生们去观察,去体验。例如让学生抬起自行车的后轮,旋转脚踏板使后轮转动,观察轮上的泥点脱离车轮前的运动。然后提高车轮的转速,泥点将脱离车轮,观察泥点脱离车轮时的速度方向以及泥点脱离车轮后的运动。自行车是学生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