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诊医学专业英语

急诊医学专业英语

急诊医学专业英语
急诊医学专业英语

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试卷

2010年级专业外语试卷

学号姓名

命题单位:大医二院教研室:急诊医学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阅卷人:

英译汉:

Emergency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ICH and Its Causes Rapid recognition and diagnosis of ICH are essential because of its frequently rapid progression during the first several hours. The classic clinical presentation includes the onset of a sudden fo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while the patient is active,which progresses over minutes to hours. This smooth symptomatic progression of a focal deficit over a few hours is uncommon in ischemic stroke and rare i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Headache is more common with ICH than with ischemic stroke, although less common than i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Vomiting is more common with ICH than with either ischemic stroke o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creased blood pressure and impaired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re common. However, clinical presentation alone, although helpful, is insufficient to reliably differentiate ICH from other stroke subtypes.

The early risk of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cardiopulmonary instability in ICH is high. Identification of prognostic indicators during the first several hours is very important for planning the level of care in patients with ICH. The volume of ICH and grade on the Glasgow Coma Scale (GCS) on admission are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s of death by 30 days. Hydrocephalus was an independent indicator of 30-day death in another study. Conversely, cortical location,mild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and low fibrinogen level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good outcomes in medium to large ICH.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in differentiating ICH from ischemic stroke by clinical measures, emergency medicine personnel triage and transport patients with ICH and ischemic stroke to hospitals similarly. As described below, patients with ICH often have greater neurological instability and risk of very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than do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will have a greater need for neurocritical care, monitoring of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and even neurosurgical intervention. This level of care may exceed that available at some hospitals, even those that meet the criteria for primary stroke centers. Thus, each hospital that evaluates and treats stroke patients should determine whether the institution has the infrastructure and physician support to

第 1 页共3 页

manage patients with moderate-sized or large ICHs or has a plan to transfer these patients to a tertiary hospital with the appropriate resources.

Initial clinical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ICH at the hospital involves assessment of the patient’s presenting symptoms and associated activities at onset, time of stroke onset, age, and other risk factors. The patient or witnesses are questioned about trauma; hypertension; prior ischemic stroke, diabetes mellitus, smoking, use of alcohol and prescription, over-thecounter, or recreational drugs such as cocaine; use of warfarin and aspirin or other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hematologic disorders or other medical disorders that predispose to bleeding, such as severe liver disease.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focuses on level of consciousness and degre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after assessment of airway, breathing, circulation, and vital signs. In several retrospective studies, elevate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_160 mm Hg on admiss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growth of the hematoma, but this has not been demonstrated in prospective studies of ICH growth. Fever _37.5°C that persists for _24 hours is found in 83% of patients with poor outcomes and correlates with ventricular extension of the hemorrhage.

Brain imaging is a crucial part of the emergent evalua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scans show equal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acute ICH, its size and location, and hematoma enlargement. Deep hemorrhage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re often due to hypertension, whereas lobar hemorrhages in nonhypertensive elderly patients are often due to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however,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lobar hemorrhage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may be due to hypertension, and both deep and superficial hemorrhages may be caused by vascular abnormalities and other nonhypertensive causes.

CT may be superior at demonstrating associated ventricular extension, wherea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s superior at detecting underlying structural lesions and delineating the amount of perihematomal edema and herniation. A CT scan with contrast may identify an associated aneurysm,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or tumor. CT angiography may provide additional detail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neurysm or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CT has also clarifie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ICH. One prospective study of spontaneous ICH in the mid-1990s demonstrated that an increase in volume of _33% is detectable on repeated CT examination in 38% of patients initially scanned within 3 hours after onset. In two thirds of cases with growth in volume of ICH, this increase was evident within 1 hour. Growth of the volume of ICH was associated with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Hematoma growth is associated with a nearly 5-fold increase in clinical deterioration, poor outcome, and death. The lobar location of ICH increases the risk of long-term recurrence by a factor of 3.8.

MRI performs as well as CT in identifying ICH. In one multicenter study of acute stroke with in 6 hours of onset, gradient-echo MRI was as accurate as C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cute hemorrhage and more accurate for identification of chronic hemorrhage. In another under-6-hour multicenter diagnostic trial, MRI showed equivalent performance to CT in ICH identification. MRI is also superior to C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ssociated vascular malformations, especially cavernoma. MRI, however, is not as practical as CT for all presenting patients. One study found that MRI was not feasible in 20%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because of contraindications to MRI or impaired consciousness, hemodynamic compromise, vomiting, or agit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ineligible for MRI, 73% had an ICH.

第 2 页共3 页

Indications for catheter angiography includ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bnormal calcifications, obvious vascular abnormalities, and blood in unusual locations, such as the sylvian fissure. Angiography may also be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no obvious cause of bleeding, such as those subjects with isolated IVH. The yield of angiography declin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a deep hematoma. The timing of the angiogram balances the need for a diagnosis with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 and the potential timing of any surgical intervention. A critically ill patient with hemorrhage and herniation may require urgent surgery before angiography, whereas the stable patient with imaging features of an aneurysm or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should undergo angiography before any intervention.

Routine laboratory tests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ICH include complete blood count; electrolytes; blood urea nitrogen and creatinine; glucose; electrocardiogram; chest radiography; prothrombin time o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 toxicology screen in young or middle-aged persons to rule out cocaine use and a pregnancy test in a woman of childbearing age should also be obtained. Elevated serum glucose is likely a response to the stress and severity of ICH and is a marker for death, with an odds ratio (OR) of 1.2. Warfarin use, reflected in an elevated prothrombin time or INR, is a risk factor for hematoma expansion (OR 6.2), with expansion continuing longer than in patients not taking warfarin. Recent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serum markers that add to the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ICH and may provide clues to its pathophysiology.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one study was associated with a temperature _37.5°C, elevated neutrophil count, and serum fibrinoge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re matrix-degrading enzymes activated by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after strok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levels at 24 hours after onset of bleeding correlate with edema, wherea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levels at 24 to 48 hours after bleeding correlate with risk of death. The levels of both enzymes correlate with residual cavity volume. c-Fibronectin is a glycoprotein that is important for platelet adhesion to fibrin and is a marker of vascular damage. Levels of c-fibronectin _6 _g/mL and levels of interleukin-6 (a marker of inflammation) _24 pg/mL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CH enlargement in one study.18 In another study,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_ correlated with perihematomal edema, whereas levels of glutamate correlated with the size of the residual hematoma cavity. The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ese serum markers requires further testing.

第 3 页共3 页

六西格玛术语中英文对照

六西格玛术语中英文对照 $k——Thousands of dollars千美元 $M——Millions of dollars百万美元 % R & R——Gage %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 重复性和再现性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 方差分析 AOP——Annual Operating Plan年度运营计划 BB——Black Belt黑带 A process improvement project team leader who is trained and certified in the Six Sigma breakthrough methodology and tools, and who is responsible for project execution.经“六西格玛”方法论和工具使用培训并认证的过程改进项目的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执行。BOD——Board of Directors董事会 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商业流程管理BTS——Breakthrough Technology Solution 突破性改进解决方案 C & E——Cause and Effects matrix因果矩阵 CAP——Change Acceleration Process加速变革流程 Capability——能力 The total range of inherent variation in a stable process. It is determined by using control charts data.在稳定过程中全部内在固有变化的改变范围。它由控制图的数据来确定。 CapabilityIndex——能力指数

急诊医学知识题库(附答案)

急诊医学及护理使用止血带紧急止血错误的是 A扎在近心端、尽量靠近伤口处 B以远端动脉搏动消失、出血停止为度 C需垫以衬垫且须垫平 D做明显标记 E持续止血避免放松(E) 使用止血带的时间应尽量缩短,连续使用最长不超过 A1h B2h C3h D4h E5h(E) 2005心肺复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 A80-100次/分 B100次/分 C120次/分 D60-80次/分(B) 2005心肺复指南中单或双人复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A30:2 B15:2 C30:1

D15:1(A) 2005心肺复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 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 B心尖部 C胸骨中段 D胸骨左缘第五肋间(A) 成人心肺复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A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2-3cm C4-5cm D6-7cm(C) 在成人心肺复中,潮气量大小为 A500-600ml B600-700ml C400-500ml D800-1000ml(A) 2005年指南在心脏停搏时推荐的每次吹气时间为A超过1秒 B小于1秒 C与呼气时间等同 D快速用力吹气(A) 在成人心肺复中,人工呼吸的频率为

A6-8次/分 B10-12次/分 C16-20次/分 D12-15次/分(B) 成人心肺复时胸外按压实施者交换按压操作的时间间隔为A5秒 B3秒 C10秒 D2秒(D) 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 A200J B300J C360J D150J(C) 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 A100J B100-150J C150-200J D300J(C) 成人心肺复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A A仰头举颏法 B双手推举下颌法

急诊医学专业考试大纲-正高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急诊医学专业——正高级) 一、专业知识 (-)本专业知识 1. 熟练掌握急诊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并掌握与急危重症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临床生化、临床免疫,医学统计学等基本理论。 2. 掌握心肺复苏术、心脏电复律、辅助机械通气、急诊常见心电图和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专业技术知识。 3.掌握急诊人工心脏起搏及相关电生理知识。 (二)相关专业知识 1. 掌握临床各专业如内科、外科、妇科、神经内科、感染科和传染病分级管理等与急诊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 2. 熟悉与急诊医学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 3.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及相关的医学救援知识,熟悉有关的法规。 4. 熟悉科室、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及组织协调能力。 二、学科新进展 1、熟悉急诊医学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心肺脑复苏、中毒、休克、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等研究进展,并用于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 2、了解相关学科近年来的主要进展。

三、专业实践能力 1. 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的处理原则和抢救方法,掌握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了解少见病急症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2. 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气道管理、心肺复苏技术、气管内给药、环甲膜穿刺、电复律等急救技术。掌握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及中心静脉压监测,熟悉有创和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技术及应用。熟悉床旁血液净化技术的适应症和基本原理。掌握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呼吸机的使用和参数的调整。 3. 熟练掌握急救常用药品适应症、副作用、及合理用药;熟悉上述药物的药理及药代动力学。 4. 掌握急危重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判断。 四、急诊医学病种及临床症候群 (一)常见病种及症候群 1. 心脏骤停 2. 呼吸困难 3. 休克4.昏迷5.晕厥6.大咯血7.胸痛8.急腹症9.高热 10.头痛 11.水、电解质酸碱失衡12.急性冠脉综合征13.急性左心衰 14.支气管哮喘 15.自发性气胸 16.胸腔积液 17.上消化道出血18.急性胰腺炎

《中医急诊学》 课程教学大纲 (修改)字

《中医急诊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

《中医急诊学》课程教学大纲 (共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急诊学 课时:63(43/20) 学分:3.5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为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该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诊断、救治、救护各科急、危、重症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干课程。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能力,它是以内、外、妇、儿等学科为基础。重点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常见危重症及各科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急救处理、辨证论治。 教材主要阐述 (1)中医急诊学的概念、特点、性质、地位与任务及其流源;(2)中医急诊学的临床特点、病及概要、古今相关理论、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常用的治则与治法。(3)常见危重病的中医急救处理原则、中医药在疾病抢救治疗中的地位、辩证求治规律等;(4)常用的中医急救技术及现代常用的急救技术。 教材分上篇、下篇、附篇三部分,上篇重点介绍中医急诊学的学科特点等,下篇突出常见急危重症和各科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急救,附篇重点讲解常用的急救技术。教学的重点在下篇,讲课的中心内容是基础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救处理等,学生自学上篇及下篇各论常见急症中的附篇等内容,下篇是见习和实习学习的重点,课堂讲授由教授、副教授任课为主,同时进行操作训练。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 总论 第一章中医急诊学流源及病症特点(自学)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范畴,熟悉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救治特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了解和中医急诊学与现代急诊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诊断与辩证(2学时) 掌握中医急诊学诊断疾病的关键和辩证关键,熟悉中医急诊辨证方法与内科学辨证方法的异同,了解中医急诊辨证治疗的流源,了解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在中医急诊临床中的意义。 第三章中医急诊护理(自学) 掌握中医急诊的护理特点,熟悉中医急诊的调护,了解中医急诊的预防特点。 第四章急诊科(室)的建设(自学) 了解急诊科(室)的任务范围,“三位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讲解急诊科(室)的人员配备和要求,人才培养;介绍科(室)所需的基本设施,包括建筑选址,科室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和药品等,简介急诊科(室)的急诊管理,如急诊工作制度、观察室管理、抢救室及监护式管理、急诊病案管理等,了解科研和教学工作。 下篇 各论 第一章急危重症(25课时)

急诊医学考试试题答案

急诊医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B (A)80-100次/分;(B)100次/分;(C)120次/分;(D) 60-80次/分 2.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A (A)30:2;(B)15:2;(C)30:1;(D)15:1 3.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A (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B)心尖部; (C)胸骨中段;(D)胸骨左缘第五肋间 4.在成人心肺复苏中,人工呼吸的频率为:B (A)6-8次/分;(B)8-10次/分;(C)10-12次/分;(D)12-15次/分 5.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200J;(B)300J;(C)360J;(D)150J 6.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100J;(B)100-150J;(C)150-200J;(D)300J 7.被目击的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C (A)心脏停搏;(B)无脉性室颤;(C)室颤;(D)电-机械分离 8.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应:A (A)立即开始胸外按压;(B)呼救急救医疗服务体系;(C)马上寻找自动除颤仪;(D)先开始生命体征评估,再进行心肺复苏 9.救治者对有脉搏婴儿和儿童患者只人工呼吸而不需要胸外按压的频率为:A (A)12-20次/分;(B)8-10次/分;(C)10-12次/分;(D)6-12次/分10. 女性,24岁,误服敌敌畏10ml半小时后昏迷来院,诊断急性有机磷中毒。 下列哪项属烟碱样症状:( B ) A. 多汗; B. 肌纤维束颤动; C. 瞳孔缩小; D. 流涎; E. 肺水肿。 11. 有机磷中毒胆碱酯酶重活化剂使用时间:( D ) A. 1~3d; B. 3~5d; C. 5~7d; D.根据中毒程度、症状好转及酶活力恢复情况使用。 12. 急性有机磷中毒发生肺水肿的治疗:( D ) A. 西地兰; B. 速尿; C. 甲强龙; D. 阿托品。 13. 以下哪项不是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常见并发症:( D ) A. 休克; B. 呼吸衰竭; C. 脑水肿; D. 急性心肌梗死。 14. 中度一氧化碳中毒,其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大约在:( B ) A. 10%~30%; B. 30%~50%; C. 50%~70%; D. 5%~10% 15. 百草枯中毒的主要致死原因为:( A ) A. 进行性肺纤维化; B. 急性肾功能衰竭; C.中毒性肝损害; D.中毒性心肌炎。 16. 关于呋喃丹中毒,禁用:( B ) A. 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B. 肟类复能剂; C. 阿托品; D. 肾上腺皮质激素。 17.院前急救处理病人时遵循从(B)的顺序最为可靠。 A躯干到四肢;B头到脚; C哪里出血先处理哪里;D个人习惯 18.由于固定韧带的牵拉,下列哪个器官的损伤很常见。(C) A肺脏;B胆囊;C脾脏;D阑尾

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作风严谨,为人正派,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急诊学科研、教学和临床实践的能力,热爱专业,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急诊医学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心肺脑复苏 2.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学士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年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急诊学实验与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包括各研究方向特定的实验技能,科研

设计,仪器使用,专业知识学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和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 的掌握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中期考核.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 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应力求与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顶目、国家攻关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及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接轨,确保研究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论文题目初选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两位(至少一位外单位)专家组成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齐。 十、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更全面了解其能否满足现代科研和急诊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从而改进培养方法,提高毕业生的素质。 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事项表

六西格玛(6σ)涵义

六西格玛(6σ)涵义 ■σ在统计学上的涵义 σ是希腊字母,英文表达sigma,汉语译音为“西格玛”。术语σ用来描述任一过程参数的平均值的分布或离散程度。 ■σ应用到商务或制造过程中的涵义 对商务或制造过程而言,σ值是指示过程作业状况良好程度的标尺。σ值越高,则过程状况越好。σ值用来测量过程完成无缺陷作业的能力,因为缺陷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导致客户的不满意。换言之,σ值指示了缺陷发生的频度,σ值越高;过程不良品率越低。当σ值增大时,不良品率降低、品质成本降低,过程周期时间缩短,客户满意度提高。当σ值达到6时,即6σ的品质,表示“每百万单位只有3.4个不良率”,品质长期达标率为99.99966%。相对而言,当σ值只有3时,即3σ品质,表示“每百万单位有66807个不良品’,合格率为93.32%。 σ作为一种测量标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测量的是“每单位缺陷数”,这个单位可以代表各种任务或实体,如:组件、原材料、表格、时间段、产品、一个小时的工作、一份文件等等。基于此,我们认为6σ可以作为一切工作、活动的基准。例如,我们说一部收音机具有3σ的品质,则说明它低于平均品质。一般地说,全球各大公司的产品、服务平均品质水平约为4σ,即合格率已达到99.37%,但是即使当σ值达到4时,以下事件仍然会持续在美国发生:每年有20,000次配错药事件,每年有超过15,000婴儿出生时会被抛落地

上,每年平均有9小时没有水、电、暖气供应,每星期有500宗做错手术事件,每小时有2000封信邮寄错误。可见,上述品质远远不能让客户满意。因此,6σ成为新的品质标准,成为全球各大公司追求的目标。 6σ品质理论融合了当代统计技术的最新成果,使评价过程能力和作业绩效成为可能,是评价每一个供应商、客户、产品或服务品质的基准。 ■6σ的引申涵义 6σ是追求“完美品质”的动力:6σ品质理论告诉我们目前自己产品、服务和过程的真实水准如何,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如何才能到达目的。换言之,6σ帮助我们建立了目标和测试客户满意度的标尺。我们知道,如果我们的过程具有的6σ能力时,可以肯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由于大多数人不相信存在绝对的完美,因此当100万单位只有大约3件不良品出现的机会,我们认为是已经接近完美的品质。 6σ是一种竞争策略:它将极大地帮助我们在竞争中占取先机。原因很简单,当改进了过程之σ值,产品品质改善,客户满意度自然上升,成本下降;企业效益自然上升。 6σ是一种工作哲学:它提供了一种业务方法,特别是它能使工作更精确,使我们在做任何事时将失误降到最低。持续地发现和避免不利因素,σ值上升,表明过程能力的改善和缺陷的减少或消除。

中医急诊教学培育的心得

中医急诊教学培育的心得 作者:朱琳刘昌秀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救护措施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临床学科[1]。在现代急诊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通过中医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培养优秀的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医急诊领域乃至整个中医教学领域面临的新课题。笔者就几年来在中医急诊学教学培养方面谈几点心得体会。 1培养学生建立现代中医急诊医学观 所谓现代中医急诊医学观,其原则就是“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和中西结合”[2]。“先中后西”是指就诊的普通急症,首先考虑以中医为主的综合疗法处理。“能中不西”是指对某些危、急、重症或某些经西医处理无效或西医在某一阶段效果不显著的,尽可能用中医或可补其不足。 “中西结合”指单一用中医或西医疗效不显著的,或存不足需互补的,可中西结合。通过结合互补,能起到单一西医或中医不能起的作用[3]。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如讲述“高热”章节时,举例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可以中医治疗为主,每天酌情用中药1~3剂。除中药内服外,还可配合中医综合疗法如刺络、灌肠、穴位注射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压正常、血红蛋白不低、无呕血者,亦可先辨证施以中药,疗效也肯定,如果血红蛋白太低、血压逐渐降低、出血又控制不佳者,就应中西医结合;对于中医急诊医学急危重症的讲解,最好能把中医

的病证与西医的病,中医的证症与西医的临床表现,中医证的变化与西医的病程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诊断治疗措施贯穿在一起,中西并举,融会贯通。 2培养学生中医急诊临床创新思维 近年中医急诊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上缺乏对中医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技术上缺乏反映中医特色的急救新手段,科研上缺乏创新超前的重大成果,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现代系列新制剂等。从临床教学角度看,本科五年制学生临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而培养合格的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学科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4]。中医急诊教师无论是在理论课教学中,还是在临床见习课程和临床实习课程的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中医急诊临床创新思维及辨证思维观。例如在教学中通过回顾中医急症发展史,如:《肘后备急方》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金匮要略》记载的抢救卒死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外台秘要》的导尿术等中医急救技术的应用史,促使学生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搞清中医理论体系,分清中医和西医的概念。回顾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中医急救治疗的有效病例,加强学生对急救药及中药汤剂疗效的认识。只有使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在大脑中形成定势的前提下,才能自觉地运用中医理论诊断及治疗疾病。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增加与中医急诊医学相关的中医专题学术讲座,名老中医经验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强化以往所学,真正把书本知识经分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讲解学习

急诊重点总结 绪论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症、儿科急诊、火灾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 在起科学范畴中。 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 疾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 伤害给与迅速的内、外及精神心理救助。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1)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求救电话到派出救护车抵达伤病现场的平均时间。国际目标为5-10分钟),现场抢救时间,转运效果。 (2)院前急救效果 (3)院前急救需求 医院急诊hospital emergency:是EMSS种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 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 (1)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fatal patient):要立即抢救

(2)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critical patient):5-10分钟内(3)暂无生命危险的急症患者(acute patient):30分钟内(4)普通急诊患者(emergency patient):30分-1小时(5)非急诊患者(non-emergency patient) 要严密监护的危重患者: (1)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2)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3)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再住院治疗(4)其他专科难以收入院的危重患者 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 (1)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2)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3)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4)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5)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 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感染的主要部位:肺部 最常见的致病菌:G-菌 SIRS(全身性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诊断标准:

六西格玛术语

六西格玛术语 ANOVA 方差分析:将因素对质量特性的影响与误差对质量特性的影响加以区分并做出估计,然后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哪些因素或哪些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质量特性有显著影响。 Attribute Data 计数数据:通过计数得到的不能连续取值的离散型数据。Benchmarking 水平对比:将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同公认的处于领先地位的竞争者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改进机会或确定突破目标。 Black Belt 黑带:来自企业各个部门,经过6西格玛改进过程和工具的全面培训,熟悉6西格玛改进过程,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或领导6西格玛改进项目的进行。 Bottom Line 底线:账面上的利润,是产品/服务的销售成本和费用的函数。Box - plot 箱线图:同时展示每个子群分布特征的5个统计量的坐标图。Business Culture 企业文化: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价值、观点、期望、准则和行为。 Cause-Effect Diagram 因果图:也称“石川图”、“鱼刺图”,是揭示质量特性波动与潜在原因的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表。 Continuous Data 计量数据:通过测量得到的可任意取值的连续型数据。Continuous Improvement 持续改进:逐步的、永无止境的不断改进循环。Control Chart 控制图:以统计推断理论为基础,设置统计控制限,按时间坐标显示独立测量值、平均值或其他统计值的折线图。 COPQ (Cost Of Poor Quality)不良质量成本损失:由于缺陷或不良质量造成的成本损失。 CTQ (Critical to Quality)关键质量特性:满足关键的顾客要求或过程要求的产品或过程特性。 Defect 缺陷:不满足CTQ规范的任何事件。 DOE (Design of Experiment)实验设计:析因实验和相应的改进方法。DPMO (Defect Per Million Opportunity)百万缺陷机会缺陷数 DPO (Defect Per Opportunity)单位机会缺陷数 DPU (Defect Per Unit)单位缺陷数 FMEA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用来分析产品或服务及其过程由于失效导致风险的方法。FTY (First Time Yield)首次产出率 Histogram 直方图:用宽度相同的矩形表示数据分布的图形工具。 KPIV (Key Process Input Variables)关键过程输入变量 Long – Term Capability 长期能力 Mini-Tab 6西格玛常使用的一种统计软件 MSA (Measure System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 Multi-Vari Chart 多变量图:直观地提供过程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过程输出影响的坐标图。 Null – Hypothesis 零假设,缩写为H0 Pareto Chart 排列图:也称帕累托图,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积百分比折线组成的分析图表。 Process Mapping 过程图解 p-Value p值:偏离零假设的概率,是可能拒绝原假设而接受备择假设的显著性水平。 Regression Analysis 回归分析:变量间关系的分析方法。 R&R (Repeatability & Reproducibility)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 RTY (Rolled Throughput Yield)滚动产出率 Run Chart 运行图:按时间坐标显示统计量的折线图。 QFD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质量功能展开:将顾客的语言转换为企业内部技术术语的工具。 Scatter Plot 散布图:研究两变量间相关性的图形工具。 Short – Term Capability 短期能力 SP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用控制图监控和改进过程的方法。 SSD (Smart Simple Design)聪明简单设计 Team Charter 立项陈述报告 Top Line 顶线:真实表达顾客对企业满意的收入。 Z 西格玛水平:描述过程满足顾客要求能力的参数。 Zst (Z Short Term)短期西格玛水平/过程短期能力。 Zlt (Z Long Term)长期西格玛水平/过程长期业绩。

急诊医学知识题库(附答案)

急诊医学知识题库(附答案) 一、选择题(单选140题) 1、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B A、80-100次/分 B、100次/分 C、120次/分 D、60-80次/分 2、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A A、30:2 B、15:2 C、30:1 D、15:1 3、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A 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 B、心尖部 C、胸骨中段 D、胸骨左缘第五肋间 4、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C A、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2-3cm C、4-5cm D、6-7cm 5、在成人心肺复苏中,潮气量大小为:A A、500-600ml B、600-700ml C、400-500ml D、800-1000ml 6、2005年指南在心脏停搏时推荐的每次吹气时间为:A A、超过1秒 B、小于1秒 C、与呼气时间等同 D、快速用力吹气 7、在成人心肺复苏中,人工呼吸的频率为:B A、6-8次/分 B、8-10次/分 C、10-12次/分 D、12-15次/分 8、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实施者交换按压操作的时间间隔为:D A、5分钟 B、3分钟 C、10分钟 D、2分钟 9、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200J B、300J C、360J D、150J 10、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100J B、100-150J C、150-200J D、300J 11、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A A、仰头举颏法 B、双手推举下颌法 C、托颏法 D、环状软骨压迫法 12、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时,推荐电击次数为:A A、1次 B、3次 C、2次 D、4次 13、被目击的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C A、心脏停搏 B、无脉性室颤 C、室颤 D、电-机械分离 14、对被目击的短暂室颤患者的最佳处理措施为:D A、胸外按压 B、静脉推注利多卡因 C、静脉推注胺碘酮 D、立即除颤 15、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应:A A、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B、呼救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C、马上寻找自动除颤仪; D、先开始生命体征评估,再进行心肺复苏 16、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救援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应:(B) A、心前区叩击 B、先行约5组心肺复苏(约2分钟)再行除颤 C、不需要其他处理,立即进行电除颤 D、先给予静脉推注胺碘酮再除颤 17、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两次心跳检查之间应:A A、先给予约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 B、行12导心电图检查 C、建立深静脉通道 D、准备电除颤 18、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电击后应:B A、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 B、先行胸外按压,在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后再进行心跳检查

急诊医学的定义

急诊医学的定义 急诊医学的定义: 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性病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急诊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医学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 尽管作为一个学科,急诊医学存在时间并不很长,但急诊作为一种医疗现象却是和临床医学与生共存的。 生存的本能使人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在患了急性病或受了意外创伤时,需要立刻找医师诊治,以减少病情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其重要性,正被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关注,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急诊医学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 一。 迄今对“急诊医学”尚未有统一确切的定义。 以致目前在一些医院科室名称的称谓和医学刊物中,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等名词经常与急诊医学相混淆,造成了一些思想和概念上的混乱。 因此,进一步发展急诊医学,首先要十分明确地阐明急诊医学及其相关概念,弄清急诊医学与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病的关系。 明白急诊医学的任务与体制,急诊科的作用,急救模式究竟是什么十分必要。 本讲座就急诊医学及其在我国发展的意义、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任务进行探讨和展望,以期宣传急诊医学,对急诊医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急诊医学及其相关概念急诊医学与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病的关系虽然已有共识,急诊医学是在临床急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临床医学专业,但迄今尚未见有统一确切的定义。 以致目前在一些医院科室名称的称谓和医学刊物中,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等名词经常与急诊医学相混淆,造成了一些思想和概念上的混乱。 因此,进一步发展急诊医学,首先要十分明确地阐明急诊医学及其相关概念,弄清急诊医学与急诊、急症、急救、危重病的关系。 急症是急性病症的简称。 指急性发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中毒或急性意外损伤等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紧急处理的病症。 急诊是指紧急地或急速地对急症病人进行诊断、评估、鉴别诊断、抢救和治疗的医疗过程,就是紧急的求诊医治。 急救是指为抢救生命,挽救肢体、脏器功能,改善危重病况时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可以说是紧急救命的简称。 危重病是指某些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严重病症,包括急性病症和慢性病症及以及复杂大手术后处于调理时期的重症患者等生命器官或多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病情。 如: 休克、严重复合伤、急性心肌梗死、各种脏器衰竭等。 显然,急诊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它既包含了对急症的及时诊治,也包含了对急症中危重症的抢救和处置。 急诊病人中有危重症患者需要给予急救,但不是所有急诊患者均需要急救,急救也存在于其他所有的医疗行为之中,如在内外妇儿科、手术室、麻醉中,甚至包括在患者家中、意外发生现场等。 其次,需弄清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

六西格玛专业术语

六西格玛专业术语 ANOVA方差分析:将因素对质量特性的影响与误差对质量特性的影响加以区分并做出估计,然后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哪些因素或哪些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质量特性有显著影响。 计数数据:Attribute Data 通过计数得到的不能连续取值的离散型数据。 水平对比:Benchmarking 将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同公认的处于领先地位的竞争者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改进机会或确定突破目标。 黑带:Black Belt 来自企业各个部门,经过六西格玛改进过程和工具的全面培训,熟悉六西格玛改进过程,具有较强的组织 与协调能力,指导或领导六西格玛改进项目的进行。 Bottom Line底线():服务的销售成本和费用的函数。账面上的利润,是产品/ Box - plot箱线图:5个统计量的坐标图。同时展示每个子群分布特征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再造 Cause-Effect Diagram因果图:,是揭示质量特性波动与潜在原因的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表。在””“也称石川图、“鱼刺图 矩阵表达。六西格玛项目多用C&E (C&E MatrixCause and Effect Matrix)因果矩阵六西格玛工具之一 计量数据:Continuous Data通过测量得到的可任意取值的连续型数据。 Continuous Improvement持续改进:逐步的、永无止境的不断改进循环。 控制图:Control Chart以统计推断理论为基础,设置统计控制限,按时间坐标显示独立测量值、平均值或其他统计值的折线图。 )不良质量成本损失:Cost Of Poor Quality(COPQ由于缺陷或不良质量造成的成本损失,也叫劣质成本。 )关键质量特性:(CTQ Critical to Quality满足关键的顾客要求或过程要求的产品或过程特性。 Defect 缺陷:规范的任何事件。CTQ不满足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1年版)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一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

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布局应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设置,应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或中药配方颗粒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针灸器材(针灸针、艾条、刮痧板、火罐等)、中药结肠透析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施设备;设置急诊煎药室的,应配备煎药设备。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对于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急诊病房应实行一体化管理。 根据科室情况,应建立急诊分诊制度、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抢救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处置程序、绿色通道制度及流程、急诊请示报告制度、急诊医疗诊治知情签字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足够数量的医护人员。中医医院急诊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职业医师。

企业管理常用缩写术语中英文对照

企业管理常用缩写术语中英文对照 ? :5S管理 ?6σ:六西格玛管理 A ? : 作业制成本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 ? ABB: 实施作业制预算制度(Activity-Based Budgeting) ? : 作业制成本管理(Activity-Base Management) ? APS: () ? : () ? ATP: () ? AVL: 认可的供货商清单(Approved Vendor List) B ? :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 ?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 :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 BTF:计划生产(Build To Forecast) ? BTO:(Build To Order) C ? :要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 ? CPM:每一百万个使用者会有几次抱怨(Complaint per Million) ?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 CRP:(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 ? CTO:客制化生产(Configuration To Order) D ? :限制驱导式排程法(Drum-Buffer-Rope) ? DMT:成熟度验证(Design Maturing Testing) ? DVT:设计验证(Design Verification Testing) ? :运销资源计划(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 ? 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 E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 2急诊医学专业特点:危重复杂性,时限急迫性,病机可逆性,综合相关性,处理简捷性。 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典型表现包括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波动消失的“三联征”;诊断要点:1、意识突然丧失,面色可有苍白呈现发绀;2、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股动脉搏动。3、呼吸停止或开始叹息杨呼吸,逐渐缓慢,继而停止;4、双侧瞳孔扩大;5、可伴有短暂抽搐和大小便失禁,伴有口眼歪斜,随即全身松软;6、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无脉心电活动 4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5心肺复苏有效的指证:心电波出现,大动脉搏动,循环体征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压大于15mmHg,,皮肤渐转正常颜色,瞳孔缩小,对光有反应。自主呼吸恢复。 6终止CPR的指标:又作30min以上,仍无自主呼吸、无心跳脉搏、深度昏迷生理反射消失、可以考虑病人真正死亡终止复苏; 7机械通气:借助人工装置,呼吸机的力量产生和辅助呼吸工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 8机械通气禁忌症:呼吸衰竭并大咯血、呼吸衰竭合并气胸、肺大泡、多发性肋骨骨折、低血压 9机械通气通气模式:控制通气(CV应用)、辅助通气、控制/辅助通气(A-CV)、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气道双水平正压通气; 10休克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11休克治疗原则:去除病因诱因、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进心脏功能 12常用检测指标:血压、脉搏、意识、尿量、肢体温度及色泽13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紧急处理:对心脏呼吸呼吸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病情危急者采取边救治边检查边诊断,或先救治后诊断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采取以下措施:1、尽快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补液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2、吸氧,必要时气管内插管或机械通气;3、检测脉搏、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心电图等生命指证;4、对开放性外伤立即行止血包扎固定;5、向患者或陪护着询问病史和受伤史,并做好记录;6、采血(查血型、配血、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7、留置导尿管,定时查体以查明伤情,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和床旁超声、X线片等辅助检查,在血压尚未稳定前限制搬动患者;9、对多发性原则上按胸、腹、头、四肢等顺序进行处理;10、确定手术适应症,作必要术前准备,进行确定性急诊手术。 20、低血容量微循环恢复灌注良好指标为:①尿量> 0.5ml/kg/h;②SBP>100mmhg;③脉压>30mmhg;④CVP 为5.1~10.2cmH2O 2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在多种机型致病因素所 致机体原发病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者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 24、MODS治疗原则:控制原发病去除病因、合理应用抗生 素、加强器官功能支持和保护、改善氧代谢纠正组织缺氧、重视营养和代谢支持、免疫和炎症反应调节治疗、中医药治疗; 25、中毒: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全身 性损害; 26、中毒机制:局部腐蚀刺激作用、缺氧、麻醉作用、抑制 酶的活力、干扰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理功能、受体竞争; 27、中毒治疗原则:立即脱离中毒现场终止于毒物继续接触、 迅速清除体内已被吸收或尚未吸收的毒物,如有可能尽早使用特效解毒药、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 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催吐、洗胃、导泻、全肠道灌注28、特殊解毒药的应用:金属中毒——氨羧螯合剂(依地酸 钙钠)高铁血红蛋白症——甲基蓝(美蓝)氰化物中毒——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疗法有机磷杀虫剂——阿托品、长托宁、碘解磷定中枢神经抑制剂中毒——纳洛酮(阿片受体抑制剂)、氟马西尼(苯二氮唑类特效解毒药) 29、创伤: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 组织结构完整性损害或功能障碍; 30、急救创伤医疗体系由院前急救、医院急救、后续专科治 疗三部分构成 31、创伤基本生命支持: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32、多发伤:指在同一机械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 遭受两种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较严重的损伤,至少一次损伤危及生命或并发创伤性休克,称为多发伤。CRASH PLAN顺序检查: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部、骨盆、四肢、动脉、神经 34、复合伤:两者或两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 体所造成的损伤; 35、挤压综合征:当四肢和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被外部重物 长时间挤压,或长期固定体位的自压,接触压迫后出现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