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力心理学

压力心理学

压力心理学
压力心理学

学习压力心理学的心得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分配的调整,信息急剧的膨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它要求人们必须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以便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因此,工作压力管理成为企业管理必须面对的现实而尖锐的问题。学习了压力心理学就刚好为我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提前作出准备。

《压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压力是一种个体感到需求与自己满足那种需求的能力之间出现不平衡时所产生的感受。心理学把压力看作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包括对威胁的感知和相应的身心反应。如下图所示,压力与绩效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在压力曲线上有个最佳点,即处于一定压力下,绩效最佳。如果压力大幅度超过这个最佳点,绩效就会降低。如果个体的压力达不到这个最佳点,就难以取得较高的绩效。

要正确认识压力,压力是现代生活的副产品,压力和情绪、自卑等有关。第一方面,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者环境。第二方面,压力是人的一种主观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压力是人的一种心态。第三方面压力可能是对需要或者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或者行为上的反应。压力源是让我们感到紧张的压力事件。过度压力可能导致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等精神问题,过度的压力还可能引发与心脏有关或者其他可怕的疾病。压力并不是完全有害的,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使学习、工作更有效率。面对巨大的压力,学会缓解压力,提高自信,控制情绪,有效管理时间,建立人脉,增进沟通,掌握自我放松技术等都是缓解压力的方法。

压力管理,就是将人的压力程度调到最佳点,以达到最佳绩效,同时避免受到与过度压力有关的心理与身体伤害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评估员工在压力——绩效曲线上的位置,经常地、积极地对员工和环境进行评估,以寻找潜在的压力源;选择并应用能恰当地改变压力的程度和影响的策略,并评估这一策略的有效性。良好的心理品质、身体及行为上对压力症状的调控,工作满意感及就业安全等心理因素都会导致工作健康,包括身体及行为上的压力症状、工作满足感及职业安全等都会产生好的影响。实质上,压力管理其实是在寻找一种平衡,在这种平衡的状态下,员工可以健康、快乐、高效地工作。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只不过各自感受的压力大小不同而已。而我对学习和工作的压力在这两年内可以说是时大时小,这也导致了我情绪的不稳定。而我的这些压力的来源呢,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首先,自我设定的目标过高,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是内因之一。每个人都有理想,而每个人又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而我并没有适应这个差距,始终对自己要求过高,凡事都想要十全十美,最终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太大,这就导致了我情绪的不稳定。

其次,不恰当的认知模式是另一内因。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因为人的认知不同,而我们的很多心理问题大都来源于我们的错误认知,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不合理信念。而我便一直在生活中强调自己必须做好,而当各种原因导致做不好时,我的心情就会变坏。虽然偶尔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会自怨自艾。

他人的不适当强化,也就是来自工作和社会方面的压力外因。单位的一些指标和要求,社会生活压力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中给我造成了极大压力。

《压力心理学》教会我们对压力进行管理:

首先,在自己各项承受条件的基础上,制定详实而又可具操作性的目标计划。要有长远目标,但重要的是大目标下的短期目标。比如,我今天需要做什么,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然后是一个星期、一个月。我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和之前的自己作比较,学会超越自己,一天进步一点点。

其次,告诫自己要保持一种积极而又平和的心态;遇到自己承担不了的事情时我会向朋友寻求帮助,而不是一个人独自郁闷;学习上循序渐渐,而不是抱着一次解决的目的;工作上兢兢业业,而不是以轻慢的心态应付了事;多与朋友谈心,交流工作和学习的观点、经验,吸取有利且简便的方法处理问题。

另外,学会总结。经常总结学习的心得,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之中。通过对自己所面临的压力的分析和相关的管理以及从老师那里了解和感受到的,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会更好的来分配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做人就应该想开些,就像现在的我一样想,既然压力是永远不可避免的话题,我又何必给自己找理由去逃避呢!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换一副“眼镜”看世界,我们就会少些忧愁与烦恼,多些开心与快乐。

面对压力,大多数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都是出于本能的反应和自己的喜好或感觉来应对压力;比如男人喜欢酗酒、猛吃、攻击他人、否认、锻炼来应对;女人喜欢疯狂购物、去美容院、找朋友倾诉;学习了“压力心理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运动和倾诉;从系统的角度讲,压力应对有三个层面:一是改变、二是顺应、三是逃避。具体方法如下:

改变压力源:很多压力源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比如把自己安排得很忙,显得自己充实;我自己有段时间就无比忙碌,到月末发现业绩反而下滑了,结果总结发现是的领导力出了问题,把自己累的要死,下属还不买账;所以要梳理压力源,哪些可以有,哪些可以转移,哪些可以暂缓;这个的本质是时间管理;还有就是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与压力同步;顺应压力源:接受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寻求积极的方法接受;

自我对话很巧妙:这种对话技巧由自己自问自答;对压力进行梳理,梳理压力的原因,进行归因对话;对压力的情况进行推测,分析可能的情形;对压力的结果进行确认,自己是否能接受;

控制身体有技巧:包括呼吸法和肌肉放松法;以前发明老师讲过瑞克式呼吸;具体做法:找个舒服的地方平躺下,用嘴吸气,气至丹田,然后呼出;重复30分钟;这个效果不错;肌肉放松法就是将肌肉由松至紧;从头、颈、肩、腰、腿、手、脚,搞一圈下来,人就困了,睡觉特踏实,这个方法对睡眠质量不高的可以适用;

倾听能力很重要:包括做一个有效倾听的技巧,作为一个人,一个活在地球上的人,无论你做什么行业,一定要学沟通技巧这门课程,无论什么人格的人,有一点共性是一样的,那就是自我表现的欲望都是很高的,而倾听的能力大多不强;倾听不仅可以化解自己的压力,还能帮助他人化解压力;

坚持运动身体好:有氧运动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

再大的压力也被化解;

在物理学中,物体无论受到多大的压力都会产生形变,在其内部产生相应的力。人也是如此,无论压力大小,感受到压力的人都会有一定的反应。如果压力适度,即处于最佳点,则会有一定积极的影响;如果压力过度,则会对身心及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学习了《压力心理学》,就要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方法,努力排解压力,尽量消除消极影响,使压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这样我感觉这门课就起到了作用。我们就没有白白浪费时间,起到了学习这门课的意义。相信以后我们可以学习生活的更加从容,更加快乐。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格塞尔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格塞尔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格塞尔”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格塞尔 【生卒】:1880—1961【介绍】:一译“盖塞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阿尔玛镇。 1903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于克拉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受G.S.霍尔的影响,专心致力于儿童发展的研究。1908-1910年任教于洛杉矶州立师范学校,不久转任耶鲁大学教育学助教。 1915年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终生任职于耶鲁大学。 建立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并任首席主任、顾问等。 1915-1948年兼任耶鲁医学院儿童卫生学教授。1948-1950年任儿童视觉研究室特别研究员。 其研究建立在对儿童行为的大规模系统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首次使用摄影观察技术和追踪研究(或纵向研究)方法,主张“成熟势力说”。

根据双生子学习爬梯的实验结果,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同环境有关的大脑皮层的成熟,儿童行为或心理模式按一定程序依次呈现,大脑皮层不成熟,学习便无从产生。 还认为儿童具有天生自我调节的能力,父母和教师不应迫使孩子嵌入某种预想的模式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本身的倾向,尽可能提供儿童发现自我和发展个性的机会。 倡导推广儿童中心养育法。 1940年与同事制定《格塞尔发展量表》(亦称《耶鲁量表》),提出婴幼儿发展的各“关键年龄”及其发育商数,量表经两次修订,被译成多种文字(中国有修订本),被认为是评定婴幼儿心理能力发展的有效工具。 1954年提出关于儿童发展的几个原则:(1)发展方向原则。 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有秩序、有系统地进行的,如从头到脚,从中心向边缘,按顺序发展。 这种方向由遗传机制决定。 (2)相互交织原则。 即行为模式中的平衡现象是发展过程中互补结构发展的结果。 通过互补过程,相反的力量在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显示出各自的优势。

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的概念总结 一.各章标题 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经过头脑加工(综合和解释),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4.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①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6.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8.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特征。 9.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10.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1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1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4个特性。 13.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书中特别列为小标题的概念 1.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7.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8.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概念学习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概念学习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概念学习”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概念学习 亦称“概念获得”、“概念掌握”。 有机体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在动物辨别学习情境中表现为动物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激作出同一反应。 如测验大鼠形成大小概念,给大鼠呈现随便什么样的两个刺激物,大鼠选择大的(或小的)一个才能获得食物奖励。 在这个学习任务中,大鼠要辨认的不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如具体的尺寸形状或颜色等),而是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哪个较大或较小。 大鼠完成这一个任务,必须要习得“大”或“小”的概念。 实验证明,大鼠经过多次的选择练习可做到。 但这种概念在大鼠的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尚未确知。 借助它可了解动物能否从经验中形成对某种刺激情境的抽象性质的概念。 在人类指个体发现和理解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以及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过

程。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有意义学习类型。可分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 前者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经过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总结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后者则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代表新事物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概念体系,从而达到对新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 为促进概念获得,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供肯定实例,增强感性经验;(2)运用变式,概括共同特性;(3)提供反例进行比较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比较;(4)恰当地使用概念有利于巩固新概念的获得;(5)使新、旧概念系统化有利于稳定的知识结构的形成。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自我心理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自我心理学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自我心理学”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自我心理学 新精神分析分支学派。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新发展。 代表人物有A.弗洛伊德、哈特曼、费顿、埃里克森。 继承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划分,但认为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 强调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功能,而不强调本我的作用。 将自我和自我的功能作为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认为自我自主地发挥作用,而不受潜意识冲动或性本能的影响。 这一派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将注意从本我和本能转向自我发动的过程,认为自我能够使人适应外界或对外界作出调整。 因此无须对本我的潜意识内容作长期分析,便可以完成深层心理的重要工作,达到治疗的目的。 他们已提出一些短程疗法,如危机干预法。 1939年,哈特曼《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学派的建立。

此后数十年间,有了新的发展。 其主要观点:(1)自我是个体的一种内部控制机构,能发展、组织个体的生活,保证个体生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整合与和谐,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个体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心理性欲朝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自主性,决定个体的命运。 (2)自我有许多正面的特性,如信任、希望,独立性、意志,自主性、决心,勤奋、胜任,同一性、忠诚,亲密、爱,创造、关心,统整、智慧等。 凡具有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能成功地解决人生发展中每一阶段产生的问题。 (3)自我同一性包含四个不同的方面:即个体性(individuality),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感,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的、独立的实体存在;整体性(wholeness)和整合性(synthesis),指潜在地追求一种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感,感受到一个人生命的连贯性,并朝有意义的方向前进;社会团结性(socialsolidarity),指具有团体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若没有自我同一性感,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即同一性危机。 (4)对“我”(I)、“自己”(self)和“自我”(ego)作出区 分:“我”是我感到的我的一切经验的觉知中心;“自己”是“我”的对象,是前意识的,可被体验或觉知为包括身体、人格和扮演的角色等各种“自己”,也可以是这些经验的复合物,如我认为我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我”是把个人的各

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心理学概念: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如果需要不迫切,则不足以促使人去行动以满足这个需要。 第二,需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质的刺激也包括社会性的刺激。有了客观的诱因才能促使人去追求它、得到它,以满足某种需要;相反,就无法转化为动机。例如,人处荒岛,很想与人交往,但荒岛缺乏交往的对象(诱因),这种需要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可见,人的行为动力是由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共同制约决定的。按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欲求或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即动机,它驱使人选择目标,并进行实现目标的活动,以满足需要。需要满足后,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如下三种功能。 (一)激活的功能 动机能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例如,一个学生想要掌握电脑的操作技术,他就会在这个动机驱动下,产生相应的行为。 (二)指向的功能 动机不仅能唤起行为,而且能使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使人趋向一定的志向。动机是引导行为的指示器,使个体行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例如,一个学生确立了为从事未来的实践活动的学习动机,在其头脑中所具有的这种表象可以使之力求注意他所学的东西,为完成他所确立的志向而不懈努力。 (三)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对行为起着续动作用。当活动指向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便获得强化,因而某种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就会降低活动的积极性或使活动完全停止下来。需强调的是,将活动的结果与个体原定的目标进行对照,是实现动机的维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屈尔佩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屈尔佩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屈尔佩”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屈尔佩 【生卒】:1862—1915【介绍】:德国心理学家。 生于德国拉脱维亚的坎兰德。 188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历史,因受冯特影响,一度转向哲学与实验心理学。 后赴柏林大学学习半年历史,又到哥廷根大学师从G.E.缪勒学习心理学。 1886年返回莱比锡大学,翌年以论文《感悟学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后任该校讲师及冯特的实验室助手。 1894-1909年任符兹堡大学教授,1896年为该校创建心理学实验室。 1909年任波恩大学教授。 1913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 在任教于符兹堡大学前,其观点与冯特基本一致,同属内容心理学。 转入符兹堡大学后,深信既然艾宾浩斯可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记忆,则必然也可用实验研究思

维。 领导建立关于无意象思维的符兹堡学派,发现思维者的意识中存在一种非感觉、非意象的元素,其心理学思想渐向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靠拢。 为调和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内容与机能(即意动)同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且二者在经验中可以互相分离。 提出区分机能与内容的标准是:(1)二者在生活经验中是不同的;(2)有时内容变化而机能不变,有时机能变化而内容不变;(3)从分析的角度看,内容在意识内可以进行分析,但机能不易被分析;(4)内容和机能各有其自身的规律。 这些主张违背内容与意动不可分的原则。 着有《心理学大纲》(1893)、《心理学讲演录》(K.彪勒整理,1920)等。

《心理学》基本概念

1意识: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外状态,表现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3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全和解释。 5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6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人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7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间接性、概括性、其与语言有密切关系)8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9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10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11创造性思维: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12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13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牲,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只是表现在人们认知学习方面。 14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就是智商。1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冷气环境的测验度量。16晶体智力:指已医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17.动机: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功能) 18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19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刺激物。20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2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23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 征。它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 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 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 与道德性。 24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 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25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 理论为依据的。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 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 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 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 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 26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 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 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27沟通: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 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 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是指在社会生 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 之间的信息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8言语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 式,人们利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 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 程。 29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 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 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 会。 30压力:也叫应少许,最早于1936年由加 拿大的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 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 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瓜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 化所组成的。在当代科 学文献中,这一概念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 其一,压力是掼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 环境刺激;其二,压力是指一种身心反应; 其三,压力是一个过程。 31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泊过程中遇到 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 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32焦虑障碍:是指有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发 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 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 虑体验。 33压力源: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 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身体性压力源、 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 源) 34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 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 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确良种防御 手段,借此保护自己。觉的防御机制有 压抑、掏、否认、转移、退行、投射、 补偿、合理化、反击、文饰等。 35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常 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 36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把 不易直接表现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 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 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 37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 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本特定时期或阶 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 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 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 就是关键期。 38道德认知:人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 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 知。它的发展既包括道德思维能力或形 式结构的发展,也包括道德观念或态度 的形成与发展。 39横向研究:指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 龄给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 行比较。 40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对其心理 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 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 变化规律。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心理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心理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心理”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心理 ①个体一切精神活动的总称。 与物质相对。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以及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具有不同程度觉知的各种心理现象。 人类心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最初形式为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草履虫等)具有的感应性,即表现为动物能够对外界个别特性变化的刺激做出反应,并初步表现出分析与综合能力。 多细胞动物(如腔肠动物)身体的各部分开始分化,逐步形成感受细胞和运动细胞,并出现协调身体各部分功能的神经组织。 环节动物(如蚯蚓)形成神经元和头部神经节,不仅能分辨刺激物的性质,且能分辨刺激物的意义(一般认为动物的心理现象产生于环节动物)。 此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神经系统的不断演进,动物心理大体经历无脊椎动物阶段、低等脊椎动物阶段、高等脊椎动物阶段三个发展阶段。 ②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用词。

大多将两者分开使用。 “心”即精神、意识,“理”寓道理、规律之意。 如宋明思想家陆九渊、王守仁所提“心即理”命题。 即使将二者联缀成“心理”,也未改变“心”与“理”各自的涵义。 如《传习录(中)》:“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于后世者者,正在于是。” 此“心理”显然系“心”与“理”的联缀。 晋陶渊明诗:“养色含精气,粲然有心理。” 《文心雕龙·情采》:“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后汉书·左雄传》:“凡人之心理不相远,其所不安,古今一也。” 这三个“心理”,既可作两个单词看,亦可作一个复合词看,寓“心之理”之意,与今之所谓心理的涵义不完全同。 ③刊名。 中国第一份心理学刊物。 1922年1月创刊。 中华心理学会主办。

▲基础心理学(图表)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 1 绪论基础心理学以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概括了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成果,构建了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心理学最基本的理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 二、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学科。 2、基础心理学是什么?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 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一)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表象、记忆、想象、言语 (二)情绪、情感和意志 (三)需要和动机 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心理过程) 表现为个性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特征)(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如蚯蚓) 心理现象的发展过程(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 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如猫)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 而发展) 3)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 如猩猩) 4)思维阶段(人类) 1、健全的大脑给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短 的历史 在19 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P7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代表人物:冯特和铁钦纳 (一)构造心理学 2、研究对象:意思的组 成部分 3、研究方法:内省法 4、主要观点: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1、代表人物:杜威和安吉尔(詹姆士为这一学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简史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2、研究对象:意识的功能 3、研究方法:内省、观 察、测验 4、主要观点: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作用,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1、代表人物:华生 二、学派的纷争(三)行为主义 2、研究对象:外显行为 3、主要观点:查明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S-R 之间的关 系) 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2、研究对象:知觉与意识(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3、主要观点: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强调意识知觉的 心理组织历程。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五)精神分析 2、研究对象:无意识 3、研究方法:自由联 想、释梦 4、主要观点: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人的心理结构三层次:本我、自我、朝我 20 世纪中叶,人们逐渐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的规律的探讨上,学派之争结束了。

心理学基本概念

心理学基本概念 1.安慰剂效应:人们往往因为相信已经服用了有效药物而出现行为变化。 2.暗示的力量:安慰疗法与安慰剂的作用靠的是暗示的力量。 3.暗示是“把一种思想强加给另一个人的大脑的行为”。 4.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 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成为“巴纳姆效应”。人难以脱离自己,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自己,只能参照周围人来认识自己,因此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也叫“巴纳姆效应”。该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更相信他人给自己的评价;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5.保守主义:一旦人们形成了对某一事件的概率判断,那么当呈现给他新信息的时候, 他改变其原先判断的速度是比较慢的。这种不愿意改变先前概率估计的惰性被称为“保守主义”。 6.比较情感(emotions of comparison) 7.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损失规避的直接效应就是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自 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即他们的“禀赋”,来换取在其他情况下自己喜欢的东西。损失的心理效用大于等量收益。因此,人们倾向于偏爱现状或事物本来的样子。 8.补偿性决策策略(compensatory decision strategies)是指用一个维度补偿另一维度 的策略。 9.布里丹毛驴效应:在心理学中,把决策过程中那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 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10.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的时间过长而引起的别人厌倦、反感和不耐 烦的心理现象。 11.出生次序与人格特质: 12.从众(conformity):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13.代表性直觉:因为一个事件可以成为另一个事件的典型代表。 14.登门槛技巧(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一旦人们有一只脚跨入了门槛,就能 够利用你的承诺感增加你随后的依从性。 15.低自我监控者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与其内在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的一致性,他们并 不是为了行为线索而监控情境,他们往往持有旨在满足价值表达的态度。 16.敌意媒体效应:每一党派的人都会认为,媒体就某一颇有争议的报道是不公平的, 且偏向他们所支持立场的对立面。 17.定势(set)是指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种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定势有运 动定势、心理定势、知觉定势等三种。 18.妒忌心理:人们在看到比他们低微的人在追求光荣或快乐方面接近或赶上他们时, 他们就感觉到的那种情感。 19.顿悟(insight)是对一个问题或策略形成独特的、有时看起来很是突然的理解,它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0.恶意(malice)是对他人苦难的一种喜悦,并无任何友谊或敌意引起这种关切或喜 悦。 21.非理性的信念坚持(irrational belief persistence):它是指来自于搜索证据和推论中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比内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比内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比内”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比内 【生卒】:1857—1911【介绍】:一译“比纳”。 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的创始人。 生于法国尼斯-医生家庭。 1878年获巴黎圣路易斯公学法学学位。 1890年获自然科学学士学位。 1894年于巴黎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对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均有研究,尤其爱好心理学。 1889年与博尼斯在巴黎大学创立法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92-1911年任该实验室主任。 1894-1911年任巴黎大学心理学教授。 1895年和亨利创办法国第一份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年刊》,后任主编。 早年研究催眠术。 做了一系列有关《动物磁性》(1887)的实验,研究催眠性昏迷状态中的感觉过敏现象。

其意义在于把催眠同临床环境分开,为实验心理学者所用。 一生致力于人格问题研究,在个体差异、思维过程和智力研究等领域均有开创性成果。 曾研究过对暗示反应中的个体差异(1900)和笔迹中表现的反常现象的个体差异(1906)。 1886年,他与费雷合着的《推理心理学》出版,从联想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推理是一种不断改变的知觉。 此后,他又以心理有缺陷的人、棋手、速算家及自己的两个女儿为被试,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思维的实验研究(1894,1903)。 1904年秋,与T.西蒙受政府之聘,研究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鉴别问题。 1905年,两人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介绍了他们编制的智力测验比内-西蒙量表。 1908年的比内-西蒙量表用智力年龄(又译作心理年龄)的方法计算成绩,并建立了常模,这是心理测验史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着有《推理心理学》(1886)、《实验心理学研究》(1888)、《暗示感受性》(1900)、《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1905)、《儿童智力的发展》(1908)、《学龄儿童智力测量的新研究》(1911)等。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作者⊙詹姆斯?霍尔博士(James A. Hall, M.D. ) 译者⊙廖婉如 荣格用了许多特定的词汇来描述心灵的各个部分,包括意识(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在内。这些概念源自於他大量的临床观察经验,包括他早期词语联想(word association)的实验研究,而词语联想则是日後多种波动描记器(polygraph testing,现今的测谎器)的前身,也是心理情结(psychological complex)这个概念的基础。(荣格首次读到佛洛伊德於一九○○年出版的《梦的解析》(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时,对词语联想已有深入的研究。) 把荣格的基本概念分成几大类对理解很有帮助,不过要谨记在心的是,这样的分类多少有些武断,仅仅是为了解说和讨论方便起见;就活跃的心灵而言,它的不同层次和各个结构是整体运作的。荣格概念中的心理图谱可划分成两个基本的区块: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又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个人潜意识和客体心灵。荣格之前用「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这个词来指称客体心灵,而集体潜意识这个词至今依然是讨论荣格心理学时使用最广泛的词汇。荣格提出客体心灵这个词,是为了避免与人类的各种群体有所混淆,因为他想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人类心灵的深度一如外在、「真实的」、集体意识的世界一样的客观真实。 心灵有四个层次: 一、个人意识(personal consciousness),或称日常的觉察; 二、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其之於个别心灵而言是独特的,但无法被察觉; 三、客体心灵(objective psyche),或称集体潜意识,其显然是人类心灵普遍存在的结构; 四、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的外在世界,有共同价值与形式的文化世界。 在心理图谱上的这些基本区块里头,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结构。一般性结构有两类:原型形象(archetypal image)和情结。心灵中属於个人部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特殊结构有四种:自我(ego)、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以及阿尼姆斯(animus)?阿尼玛(anima)之融合体(syzygy)(二联对应)。客体心灵里充满原型和原型形象,我们很难精确指出其数目多寡,不过当中有个原型值得一提,即是本我(Self),原型的最高核心。 一般性结构 情结是因某个寻常的情绪而凝聚在一起的一组相关形象。荣格进行词语联想的实验时,注意到受试者联想时遗漏或延宕的反应透露出一些规律,因而发现带有情绪色彩的情结存在。他发现,在每个受试者身上,这些联想都绕著特定的主题,例如,绕著母亲而来的联想──即是「母亲情结」。自此,情结一词一路松散地沿用下来,成为今日一般的文化用语。情结是个人潜意识的基本内容。 原型形象则是客体心灵的基本内容。原型本身无法被直接观察到,不过,它就像磁场一般,可以从它影响所及的脑中有形内容辨识出来,也就是从原型形象,或者说拟人化的、形象化的情结来辨识。原型是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去建构经验的一种倾向,原型并非形象本身。荣格谈到原型的概念时,喜欢把它比拟成饱和溶解液里的结晶凝析的过程:某个结晶体的排列结构总是依循一定的规则(原型),而真正凝析出来的结晶形态(原型形象)是没法事先预知的。人天生有形成某些形象的倾向,但是这些形象本身不是与生俱来的。例如,人类普遍有形成母亲形象的倾向,不过,基於这个普遍存在於人类心灵的原型,每个人所形成的母亲形象都是独一无二的。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 量学;生理心理学 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1、观察法; 2、测验法; 3、实验法; 4、调查法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意识、无意识 意识: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白日梦状态; 4、睡眠状态 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注意不等同意识;2、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生物节律、日节律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日节律:有机体一日循环的生理功能变化规律 生物节律与睡眠的关系 睡眠过程是一个周期性变化的过程:过渡期;轻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睡眠 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 正常情况下脑电波β波13~20cps,振幅不大;过渡期α波12cps,振幅较大;轻睡期θ波4~7cps;沉睡期δ波<4cps,振幅极大 失眠的种类 1、情境性失眠; 2、假性失眠; 3、失律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 催眠的原理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1、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2、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睡眠状态(催眠诱导) 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处在: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感觉的基本概念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察觉,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传往大脑而产生的五官:视、听、味、嗅和皮肤

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心理学概念: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如果需要不迫切,则不足以促使人去行动以满足这个需要。 第二,需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质的刺激也包括社会性的刺激。有了客观的诱因才能促使人去追求它、得到它,以满足某种需要;相反,就无法转化为动机。例如,人处荒岛,很想与人交往,但荒岛缺乏交往的对象(诱因),这种需要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可见,人的行为动力是由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共同制约决定的。按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欲求或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即动机,它驱使人选择目标,并进行实现目标的活动,以满足需要。需要满足后,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如下三种功能。 (一)激活的功能 动机能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例如,一个学生想要掌握电脑的操作技术,他就会在这个动机驱动下,产生相应的行为。 (二)指向的功能 动机不仅能唤起行为,而且能使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使人趋向一定的志向。动机是引导行为的指示器,使个体行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例如,一个学生确立了为从事未来的实践活动的学习动机,在其头脑中所具有的这种表象可以使之力求注意他所学的东西,为完成他所确立的志向而不懈努力。 (三)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对行为起着续动作用。当活动指向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便获得强化,因而某种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就会降低活动的积极性或使活动完全停止下来。需强调的是,将活动的结果与个体原定的目标进行对照,是实现动机的维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威特金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威特金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威特金”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威特金 【生卒】:1916—1979【介绍】:美国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纽约。 1935年于纽约大学获生物学文学士学位。 1936年在石内尔勒指导下研究动物行为,获心理学文学硕士学位。 1939年以关于白鼠迷津学习的研究论文获哲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同年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的助手。 1940年任布鲁克林学院讲师,致力于空间定向问题的研究。 1952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南部地区医疗中心精神病学系副教授,不久任教授。 1971年任教育测验服务部(ETS)人格与社会行为研究组主任。 其主要成就在于开创认知方式的理论建构与应用研究。 在统合瑟斯顿个体差异心理学、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

和实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抓住认知中的形式问题,把通过知觉和思维的形式体现的个体一致性作为重要的心理学课题来研究,发现认知方式场的依存性(即视觉线索)和独立性(即身体线索)对心理过程与人格的重要作用,证明个体认知上的差异正是个体的情绪、人格、神经心理过程中占优势功能的表现。 随着个体的成长,认知方式一般从场依存性向场独立性发展。 多数个体的场独立性产生于个体养育中自发的和牢固的自我感觉。 发现了寻求个体差异的方式和手段,形成一种共同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睡梦、社会化中的文化差异、智慧过程、心理病理、人际关系(师生、医生患者、双亲子女等)、脑一侧优势和染色体异常等。 将场依存性与独立性的认知方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1977年获荷兰女王颁发的梯伯格大学荣誉博士证书。着有《通过知觉看人格:一种实验和临床研究》(1954)、《心理的分化:发展研究》(1962)、《认知方式:要素和成因》(1981)等。

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基本概念

一、概念: 陈述性知识:又叫做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例如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例如:如何在图书馆中查找鲁迅的《朝花夕拾》?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如:具有这种动机因素的学生﹐就能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良成绩。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的法则。行为主义学派的术语,“更有可能发生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可能发生的活动”,即高概率事件可以作为低概率事件的强化物。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例如,写完作业才能玩。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迄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正迁移常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似,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如方程式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的学习保证了中学代数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保证了物理中有关计算问题的解决,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产生积极影响等都是正迁移。 负迁移: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 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叔本华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叔本华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叔本华”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叔本华 【生卒】:1788—1860【介绍】: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唯意志论代表之一。 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 1793年移居德国。 1800年就读于格廷根大学。 1811年入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1813年于耶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820年任柏林大学讲师。 与黑格尔抗争失败后辞去教职。 1831年后专着着述。 追随康德,把世界分为“自在之物”的世界和“现象”的世界,前者是意志,后者是表象。 意志是世界的核心和本质,是一种神秘的生活力,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不过是它的派生物。 这种作为万物之源的意志的基本特点是求生存,称“生存意志”、“生活意志”或“生命意志”。

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本能冲动,因此人生永远是痛苦的。 要摆脱这种痛苦,根本的办法是达到佛教的超脱,暂时的办法是研究哲学或者进行艺术直觉。 艺术直觉可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达到物我合一以至忘我,从而使人得到暂时的解脱。 人在艺术直觉中不再认识到自己是有意志的主体,客体也不再是受因果律支配的特殊事物,而成为永远不变的理念和形式,从而使人获得审美快感。 其对艺术目的和作用的解释是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 其生活意志论、反理性的直觉主义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影响西方现代美学和现代派文艺。 着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