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井下救生舱设计

井下救生舱设计

井下救生舱设计
井下救生舱设计

摘要

多数矿难表明,矿井事故发生后形成的高温,有毒有害气体环境是造成矿工伤亡的主要原因。为井下矿工提供安全可靠的救生舱、避难硐室是降低伤亡的主要手段,是目前国际矿山应急救援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煤矿井下移动式救生舱的设计可以为外部救援争取救援时间,保障矿工朋友们的安全。

本文通过对救生舱的研究,完成了一整套救生设备的结构设计,首先主要介绍国家的相关规定。接着依据国家规定,确定设计目标。之后计算出救生舱的容量要求,进而确定的救生舱的整体结构。除此之外,本文还通过了一些技术参数验证,对井下救生舱内部环境做了更好的安全措施,确保矿工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救援。本文还介绍了有关救生舱的维护及保养内容。在最后说明了以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救生舱避难硐室结构设计

Abstract

Most ore difficult to show that mine after the acciden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high temperature, toxic or harmful gases environmen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asualties caused miners. To provide the safety of the miners escape capsule, shelter cavern is the main means to reduce casualties, is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mine rescue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the direction, the design of the underground coal mine escape capsule mobile for external aid for relief time,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miners friend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escape capsule research, completed a set of survival equipment structure design, first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Then according to state regulations, to determine the design goal. After escape capsule capacity requirements calculated, and determine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escape capsul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through some technical parameter validation, underground escape capsule internal environment to do better safety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miners can have enough time to wait for rescue.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escape capsule maintenance and maintenance content. In the final shows the need to improve after the direction.

Key words: escape capsule shelter cavern structure design

目录

前言 (1)

1 绪论 (2)

1.1 研究意义 (2)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4)

1.2.1 国外紧急避险系统现状 (4)

1.2.2 国内紧急避险系统现状 (6)

1.2.3 国外可移动式救生舱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8)

1.2.4 国内可移动式救生舱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14)

1.2.5 国外应用现状及国际知名应急避难室生产企业及产品15

1.3 本文可移动救生舱设计任务 (17)

2 煤矿井下移动式救生舱技术要求 (18)

2.1 适用范围 (18)

2.2 编制依据 (18)

2.3 基本要求 (18)

2.3.1 矿井救生舱设置地点和数量 (18)

2.3.2 救生舱安放硐室的要求 (19)

2.4 通风设施 (20)

2.5 供水设施 (20)

2.6 供电设施 (20)

2.7 通讯设施 (21)

2.8 功能及配置 (21)

2.9 管理与维护 (25)

3 救生舱结构设计 (27)

3.1 保护壳壳材料的选择 (27)

3.1.1 选用材料的一般原则 (27)

3.1.2 选材的方法与步骤 (28)

3.1.3 保护壳材料的确定 (30)

3.1.4 产品的结构设计 (30)

3.1.5 产品的安全防护设计 (32)

3.1.6 使用环境 (34)

3.2 保护壳壳体的设计 (34)

3.2.1 焊接结构的设计原则 (34)

3.2.2 保护壳体焊接结构设计 (37)

3.3 观察孔的设计 (37)

3.3.1 观察孔应满足的条件及其结构 (37)

3.4 其他结构的设计 (39)

4 救生舱的移动装置 (42)

4.1 绞车 (42)

4.1.1 绞车的主要类型 (42)

4.2 滑靴 (43)

4.3 救生舱移动装置工作原理 (43)

5 救生舱模型的建立 (44)

5.1 Pro/E软件介绍 (44)

5.1.1 Pro/E的概述 (44)

5.1.2 Pro/E的特点和优势 (44)

5.2 矿用救生舱各个零件模型的建立 (46)

5.2.1 保护壳模型的建立 (47)

5.2.2 带观察孔保护壳模型的建立 (47)

5.2.3 紧急舱门模型 (48)

6 技术参数验证方法 (49)

6.1 基本参数的测量和计算 (49)

6.1.1 参数测量 (49)

6.1.2 参数计算与合理性的验证方法 (50)

6.2 主要技术参数验证方法 (52)

6.2.1 气密性的验证方法 (52)

6.2.2 耐高温的验证方法 (53)

6.3 救生舱各系统防护试验方法 (56)

6.4 氧气供给保障系统 (58)

6.4.1 压风能力、噪声测定 (59)

6.4.2 压缩氧供氧 (60)

6.4.3 氧气自救器数量计算 (60)

6.4.4 化学产氧 (61)

6.5 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系统 (61)

6.5.1 压缩空气 (62)

的净化 (62)

6.5.2 CO

2

6.5.3 CO的净化 (64)

6.5.4 温度控制系统 (64)

6.6 动力保障系统 (66)

6.7 生存保障系统 (67)

7 井下可移动救生舱管理及维护保养 (69)

7.1 队伍组织 (69)

7.2 日常维护管理 (69)

7.3 舱内各设备的保养 (71)

7.4 培训与应急演练 (75)

8 全文总结 (76)

致谢 (78)

参考文献 (79)

前言

根据世界各国对矿井事故的调查,在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现场瞬间受到伤害死亡的矿工只占事故伤亡人数的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矿工都是因为在矿井透水或火灾、爆炸后不能及时升井或逃离高温、有毒有害气体现场,导致溺水、窒息或中毒死亡的。因此,各国都在大力建设矿井避难硐室和研制矿用救生舱。

矿用救生舱可以为发生事故后无法及时撤离的矿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对外能够抵御爆炸冲击、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能为被困矿工提供氧气、食物和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赢得较长的生存时间。同时,被困人员还能通过舱内通讯监测设备,引导外界救援。

每年世界上矿难频发,如何预防事故发生和减少人员伤亡一直是世界矿产安全工作的重点,救生舱的研制使煤矿救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出现便成为了研究热点。目前,最大限度预防矿山事故,减少人员伤亡依然为一项世界性难题。为此,在继续深入研究事故防范措施的同时,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到矿山重大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方面。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的大格局中占有绝对的比重,达到近70%。我国的煤炭产量虽然只占世界煤炭产量的1/3,但煤矿矿难死亡人数占世界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4/5。世界每发生20起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煤矿灾难中,就有8起发生在中国,频繁的矿难不仅造成了许多家庭的破裂,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明确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校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即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CO浓度、瓦斯、风速、温度的动态监测;人员定位系统,掌握各个区域的作业人员分布情况;压风自救系统,确保发生灾害时现场工作人员有充分的氧气供应;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等紧急避险系统,实现井下灾害突发时的安全避险;通信联络系统,实现矿井井上下和各个作业地点通信畅通;供水施救系统,在灾害突发后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清洁水源或必要的营养液。其中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讯联络在煤矿日常建设中已经基本完善,只有紧急避险系统没有完善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事故发生的瞬间,因坍塌、爆炸、冲击波等伤害而遇难的人员,仅占事故伤亡总人数的10%左右;而90%的煤矿工作人员遇难。是由于事故发生后附近区域氧气耗尽,同时含有高浓度的有毒有害气体,而逃生路线被阻断,无法及时撤

离到安全区域所造成的,因此,建设一个使现场人员能够及时避开危险的安全场所,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最可靠的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水平,保障矿工生命安全,促使煤矿安全生产,借鉴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成功经验和做法,国家把建设煤矿井下避难所(就生硐室)应用试点已列入2010年煤矿安全改造项目的重点支持方向。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在井下发生紧急情况时,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包括为井下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及进行自救培训等,紧急避险系统是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核心部分。2010年五月19日,国家安监总局在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常村煤矿召开全国井下救生舱等避险设施建设现场会,该矿当时已建成1个永久避难硐室和2个救生舱,据常村煤矿估算,采用永久避难硐室+救生舱模式,全矿井约需费用一亿元。

紧急避险系统能够在保障矿工生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矿山安全健康监察局(MSHA)分析了1900~2006年的煤矿井下事故,发现264名矿工在事故发生后依然幸存,但最终只逃生和等待救援中丧生。针对类似情况下的矿工安全,MSHA认为,通过实施新的标准可挽救其中43名矿工的生命,余下的221名可通过建立紧急避险系统为其提供生命保障,MSHA估计,如果使用救生舱等避险设施,可使井下发生事故后矿工生命挽救率提高25%~75%。有关专家对国外36起典型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发生在工作面区域的人员死亡大部分发生在逃生途中;火灾和窒息事故的人员死亡主要发生在人员逃生或逃生受阻的过程中。因此,建立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对提高遇险人

员的生存概率十分重要。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紧急避险系统现状

一直以来,欧美各发达国家对矿井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十分重视,将应急避难空间作为地下矿山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部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采矿业发达等国家,在地下矿山中设置和使用矿井应急避难室,已经是矿井应急救援中的一项成熟而有效的技术,并且已经有了多次成功营救的经验。

目前,国外矿井中使用的应急避难室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永久性固定避难室(Permanent Chamber)。在矿井巷道两侧地层中直接挖掘而成,主要布置在主巷或逃生路线上。利用贯穿岩层到达地面的管道为避难室内持续地输送氧气、实现通讯。

(2)临时性固定避难室(Temporary Chamber)。在矿井工作区域附近的巷道岩层中挖掘而成,依靠氧气瓶等设备为避难室提供一定时间的氧气。当此处采掘工作完成后,临时性避难室即被废弃,室内密封门、氧气瓶、通讯、监测仪器等重复性使用设备将拆除并转移到新建设的临时避难室中。

(3)便携式避难室(Portable Chamber)。多数为车体式结构,具有行进装置或者吊装、拖曳部件,能在巷道中移动,随工程进度不断改变架设位置。氧气瓶、通讯、监测仪器等设备均安装在车体中。

南非自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避难所。1986年Kinross金矿矿难(死亡177人)后,法律强制井工矿必须设立避难所。

澳大利亚金矿自2000年一直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目前已是法律的基本要求。

美国煤矿井下避险设施的应用起源于2006年,西弗吉尼亚州萨戈煤矿发生的爆炸事故(死亡12人),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美国国会通过了《2006年矿工法》。其后,MSHA和有关政府出台了新的矿山安全管理规定,规定井下必须设置气密性避难所。

印度、英国、德国、法国等也在研究和应用避难所。从使用情况来看,早期主要用于金属矿山,煤矿应用研究较少,认为煤矿在灾变时期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等次生灾害,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尽可能撤离。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规定煤矿井下必须设立避难所。国外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好的经验:

(1)世界各主要采煤国对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和使用维护管理均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美国、南非等还建立了救生舱标准,使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具备必要的法制基础。

(2)有紧急避险系统的整体设计,并于其他安全保障系统有机结合,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在有关报告中指出:避难所挽救生命的可能性只有在煤矿经营者结合救生舱制定全面的逃生救援计划的情况下才会实现。

(3)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应实现对矿井的全覆盖,所有井下人员,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临时出现的人员应有避难空间,澳大利亚西澳矿山安全检查规章推荐避难所容量应为服务区作业人员数量的2倍以上。

(4)避难所的设置应考虑多方面因素:所服务区域的特点(空间结构、危险源分布、作业类型等);灾变时期人员抵达难易程度、

救生艇艇钩

Form: RWPRR401-B C C S通函 Circular中国船级社 (2014 年)通函第25号总第509 号 2014 年6月12 日(共6+6页) 发:总部有关处室、上海规范所、各审图中心、各分社、本社验船师、有关船厂、产品制造厂、设计院及航运公司、海洋工程业主 实施有关救生艇钩的SOLAS公约和救生设备规则修正案的的补充通知 (本通函替代我社“(2011年)通函第81号总第145号”的正文部分,还新增两个 附件。为便于使用,显示删改标记。) 背景 1. 为防止救生艇事故,针对SOLAS 公约船舶所配备的救生艇的释放及回收系统(以下简称“艇钩系统”)的安全性,在2011年5月的第89次海安会上通过了一套对SOLAS 公约和救生设备规则的修正案以及相关文件。这套修正案及相关文件适用于所有船舶上以及海上移动设施上安装的救生艇(及适用的救助艇)上的艇钩系统(含现有及新建的客船和货船不包括自由降落救生艇上的艇钩系统,也不包括1986年7月1日前建造的船舶上配备的救生艇无载艇钩系统)。 本通函供海上固定设施参照执行。 实施要求 2. 于2014年7月1日及以后建造(铺设龙骨)的船舶 2014年7月1日及以后建造的船舶上配备的艇钩系统必须是符合经MSC.320(89)号决议(见本通函附件2)修正的LSA规则4.4.7.6节要求的新艇钩系统。应按照MSC.321(89)号决议(见本通函附件3)对“救生设备试验建议”的修正进行试验。3.于2011年5月20日及以后但在2014年7月1日前建造的船舶 虽然这些船舶可以仅满足本通函第4条关于现有艇钩系统的要求。但是根据89次海安会通过的MSC.1/Circ.1393号通函“关于尽早实施新的SOLAS III/1.5款”(见本通函附件6)的建议,鼓励船东及各艇钩系统制造厂为这些船舶配备本通函第2条所述的新艇钩系统。 4.于2011年5月20日前建造的船舶

救生艇及吊架布置图设绘通则

救生艇及吊艇架布置图设绘通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救生艇及吊艇架布置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图。 1.2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救生艇及吊艇架布置图的设绘。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2.2 设绘依据图纸 a) 设计任务书; b) 船体规格书(说明书); c) 总布置图; d) 艇甲板结构图; e) 救生设备布置图; f) 救生艇总图; g) 吊艇架总图; h) 救生艇绞车及救助艇绞车(以下简称艇绞车)总图。 3 基本要求 本图系供船级社送审认可图纸,也供船厂施工之用。 3.1 所选用救生艇、吊艇架及艇绞车必须具有船级社的认可证书。 3.2 应按全船救生设备布置图及总布置图与说明书的基本要求结合本船航区所相应的规范规定,确定救生艇、救助艇(或救生艇兼救助艇)、吊艇架、艇绞车及各种救生设备的类型、规格和数量。 4 内容要点 本图样一般应有俯视图、侧视图、横向视图等组成。 4.1 应全面复校总布置图、说明书及救生设备布置图是否符合规范与国际公约要求,例如救生艇额定乘员是否满足?救生艇的登乘甲板集合处面积是否满足?紧急集合的通道是否畅通?进入救生艇的担架在通道处是否顺利转弯及进入救生艇?救生艇存放高度(距轻载航海水线)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艇存放位置距螺旋桨距离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等。如果有疑问应与有关设计者协调解

救生艇释放步骤

团队合作请记住自己床头卡的职责 一人释放救生艇操作详细步骤 1.穿戴救生衣,携带保温服,双向无线电话,SART及抛绳器(在驾驶台),如有可能请携带航海日志,轮机日志等重要文件; 2.放置登乘梯(如因船舶倾斜或者艇机,钩头等设备出现问题无法释放,悬于半空等情况出现,可从登乘梯爬回来,放救生筏或想其他逃生方法); 3.打开前后保险杠,拔去救生艇充电插头,将艇首缆挂好; 4.进入救生艇,艇内前部地板上打开黑色盖子,舱底有艇底塞,艇底塞为螺纹杆,逆时针上紧; 5.系好安全带,启动艇机:(1)打开电源(在救生艇驾驶台座位膝盖位置有两个红色开关,一号电瓶,二号电瓶,任意选择一个打开);(2)启动艇机马达(在艇内驾驶台操纵面板上插着一把钥匙,顺时针旋转到底不要松手,直至听见马达启动的声音,如天冷打不着火,逆时针旋转钥匙,松手,放置30秒左右后,再次启动艇机马达); 6.释放救生艇(成功启动艇机后,用力下拉左手处的细钢丝绳,直至救生艇降落至水面); 7.打开辅助释放保险装置(在右脚位置侧面的红色杆,向前推到底); 8.释放救生艇吊艇钩(在右胸前橘黄色把手E/F,脱开把手前拔掉把手上的保险销A,在把手右侧面,如果救生艇没有降落至水面,把手是无法打开的,因为没有触动艇底的浸水压力释放器,此时需要拉起橘黄色把手上面有机玻璃盖子B下面的应急释放装置C,向上拎起来,然后脱开橘黄色把手,注意!!!在做这个动作前确保救生艇离水面的高度不足以把自己摔死,如果太高或者还有其他逃生的可能请离开救生艇通过登乘梯爬回母船); 9.成功脱钩以后,释放艇首缆(在橘黄色脱钩把手的下面,右手处红色把手); 10.推动操车杆,尽快驶离大船,在离大船足够安全的距离后,可以发出求救信号,开启SART,雷达反射器及双向无线电话进行呼叫联系,白天橙色烟雾信号,晚上降落伞信号,近距离有船只经过晚上可用手持红光火焰信号及白天可用日光镜(反光镜)等。

救生艇调试程序

QHD32-6 WHPH生活模块项目 CMP-WHPH(LQ)-MA-0001 版次:0 目录 1.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规范和标准 (3) 4.文件和图纸 (4) 5.调试准备 (4) 5.1动力 (4) 5.2材料 (4) 5.3人力 (4) 5.4仪器仪表及工机具 (4) 5.5调试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6调试前检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安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证书和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调试 (6) 7.1外观检查 (6) 7.2绝缘检查 (6) 7.3功能模拟测试 (6) 7.4试验载荷 (7) 7.5吊艇架静力试验 (7) 7.6起艇机试验 (8) 7.7救生艇及起艇机试验 (8) 7.8试验注意事项 (10) 8.调试总结 (10)

“重力下垂式救生艇”典型放艇故障分析与预防-杨成才

“重力下垂式救生艇”典型放艇故障分析与预防 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杨成才俞海轩 【内容提要】基于“生命至上”的人类价值观,SOLAS公约确定了救生艇在船舶管理中的重要性,而对于重力下垂式救生艇,作为能实现其功能的必要条件之一,救生艇绞车的良好工况就成了我们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以一起典型的绞车故障为例,来分析其工作原理、故障原因、检修技巧、以及维修保养注意事项,以确保危难时机放艇工序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重力下垂式救生艇绞车楔块单向离合器 1.故障过程 中波“HONG XING"轮,97年建造,DWT 21963MT,救生艇采用典型的“重力下垂式”,绞车为EL. Winch,型号EW-5.5。 2013年3月18日,航行于英国New Port水域,船舶减速至4节时,借船舶弃船演习之际,对1号救生艇进行放艇,计划活络各个铰链机构,同时以确认各部件良好工况。在救生艇放下1米后,停止下放,然后用电马达上绞救生艇,当上绞约0.5米后,停止上绞,正常情况下救生艇应待持在刚才的上绞位置,但此时救生艇却依靠重力快速下落至海面,并由于船舶航速,救生艇又向船艉方向后拖了约5米,才停止与船舶的相对移动。在主机紧急停车后,我们对救生艇绞车进行了检修工作。由于时间紧迫、情况危急、起始工作原理不清等原因,致使整个检修过程很被动。约6个小时,我们在清洗了下图中的楔块单向离合器Y (Sprag Coupling ---图纸注),恢复其单向功能后,才成功把救生艇回收至艇架。 2. 工作原理(图1) 图1 EL. Winch EW-5.5 SECTIONAL ARRANGEMENT

A~F 球形轴承,G 推力轴承,H 滚针轴承,I 推力滚针轴承,X 内圈,Y 楔块单向离合器,Z 外圈,8中间 正齿轮,9小齿轮轴,11正齿轮,12小齿轮,13刹车外壳,14离合器外壳,15末端轴承外壳,16刹车支架,17锥形制动器,18刹车支架,19刹车块,20螺纹衬套,23刹车重,24马达小齿轮 2.1 上绞原理 依靠刹车重块23的自重,通过螺纹衬套20向右施加一推力,推动锥形制动器17的轴并使其锥形面上的摩擦片紧压在刹车支架16上。电马达起动后,通过键转动带动马达小齿轮24以驱动正齿轮11,11通过键驱动小齿轮轴9,而9又通过键驱动锥形制动器17,17通过摩擦力驱动刹车支架16,16通过键传动至小齿轮12,进而驱动中间正齿轮8,最后通过其他齿轮传动到钢丝绞盘。从而实现上绞功能。 由此可见,锥形制动器17与刹车支架16之间的摩擦力在上绞功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2 待持原理 实现待持功能的重要部件是楔块单向离合器Y (图片2), 俗称单向轴承。原理图见图3:外弧线代表外圈Z 的内圆面, 内弧线代表内圈X 的外圆面,两弧形中间不规则类“8”型图代 表Y 的单个滚柱。假设Z 和X 的间距设计时为a ,而滚柱两弧 面间距最大为b ,且设计为a < b ,这样安装好的单个滚柱是“躺” 在Z 和X 之间。由此,当内圈X 逆时针转动时,滚柱与X 的接 触面将进行滑动,而使X 可以转动;当X 顺时针转动时,滚柱 的下弧面将与内圈X 产生一轻微的摩擦力C f (此时滚柱表面无 任何润滑介质),假设能使滚柱以上弧面某点为圆心而转动时的最小摩擦力为D f ,当设计为 C f > D f 时,滚柱将以上弧面某点为圆心而转动。同时因为a

防汛救生艇项目投资方案(投资分析模板)

防汛救生艇项目 投资方案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防汛救生艇项目 “十二五”期间,全省加快创新步伐,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72%上升到2015年的2.23%,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4件大幅增加到4.9件。但目前,全省 仍存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高端人才不能满足转型发展 需要等深层次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塑 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今后五年, 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要达到2.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 有量达到14件,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5.1%上升到60.5%。 今后五年,我省将争取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空间海洋、量子 技术、纳米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在核心电子器件、系统软件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智能制造、先进材料、信 息安全、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推

动科技成果转化,我省将下放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限,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到不低于70%不高于95%。 (二)项目建设单位 xxx公司 (三)项目咨询规划单位 泓域咨询 (四)项目选址 xxx经济示范中心 (五)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35310.98平方米(折合约52.94亩)。 (六)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59.94%,建筑容积率1.60,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6.30%,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76.46万元/亩。 (七)土建工程指标 项目净用地面积35310.98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21165.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497.57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43765.85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3559.66平方米。 (八)设备选型方案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108台(套),设备购置费4467.81万元。

救生艇的全面介绍

第一部分全封闭救生艇的介绍 1.1、主要参数 总长7.10m 型长7.00m 总宽2.80m 型宽2.70m 型深1.10m 最大高度3.10m 吊距6.60m 吊钩中心距基线高度(约)前1585m,后1645mm 乘员(最大)50P 航速(大于)6knots 空艇重3030kg 乘员重(75KG/人)3375 kg 满载艇重6405kg 机型380J-3 油箱容量195L 螺旋桨直径400mm 吊钩工作负荷(每钩)4000kg 救生艇属具清单

2、登陆 (1)、所有仓盖均设有把手,并分别标有“开”和“关”标记。 (2)、转动把手至“开”位置,然后推或拉,该舱即可 打开,并可固定在打开位置。

(3)、前舱、侧门、驾驶舱操作类似。 (4)、当关闭门窗时,首先从固定处松开,如是侧门,一旦关闭应检 查头靠和安全带。 (5)、救生艇内每一座位用黑色标记标明。 (6)、在束紧安全带前,确保两肩处皮带在正确位置。 (7)、安全带为交互带扣式,通过拉动右边突出部分来束紧。 第二部分操作 步骤1、放艇前准备 1、船员携带SART(搜索和救助的雷达收发机)到集合区。 2、驾驶员或其他指定人员携带VHF(双向甚高频)无线电话设备到集合区并检查其操作。 3、指定人员收集多余的燃料、水、衣物/毯子和其他设备,并穿上救生衣。 4、驾驶员和指定的操作员进入舱内,并执行以下任务: a、确定艇架控制缆接通艇内部; b、艇底塞关闭; c、蓄电池开关位于开位置(必要时) d、断开充电电缆; e、检查燃油和冷却水水位,开关是否在(打开)位置; f、检查吊钩释放互锁位置是否在安全位置; 5、指定人员到大船甲板执行以下任务并同时检查: a、首缆固定在艇首并和大船相连; b、免维护“悬—挂”式吊艇和艇相连; c、另外,设备属具递给艇内人员存放; d、检查降放区是否有障碍物,如无,通知操作人员并报告“准备”放艇; e、操作人员发出命令登艇和放艇。 步骤2、登艇 1、乘员从储放位置直接登陆,担架上的伤员安全进人艇内,然后束紧安全带,驾驶员启动机器; 2、最后登艇人员再次确认释放区无人;

自由降落救生艇放艇经过

国远8轮印尼SAMARINDA锚地放艇经过 我司在熔盛船厂新接船均按新公约要求配备了自由降落式救生艇,其施放和回收与传统重力式救生艇有很大的不同,以下为笔者在实际施放过程中心得体会,供公司相关船舶在实践中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我轮国远8轮为2011年10月交船的巴拿马型散货船,江苏熔盛重工船厂造。所配备的自由降落式救生艇为JN-75FC普通型,规格为:L/B/D=7.5m/2.75m/0.75m,乘员定额为29人。自由降落核准高度为21米,降落滑道角度为35度,要求的降落滑道长度为8.3米。艇体材料为阻燃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艇自重为6.457吨。我轮当时船尾水尺为7.0米,计算艇重心到海面的高度为20.7米。 1.施放前的准备工作: A)放艇前相关指挥人员应熟读船舶说明书,包括吊艇架,救生艇,明白施放步骤,以及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 B) 准备放艇时召集所有参加人员举行一个短会,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准备工具和应急应对措 施,统一指挥。 C) 检查吊艇架各绞车的工况,检查降落滑道自由无任何障碍; D) 如图所示检查两舷的吊艇钢丝套环是否固定好-(非常重要) E) 备好绳梯,艇缆,撇缆,安全带,碰垫(防止在艇回收时碰到船壳),以及必要的工具和加 油,滑油装置,通讯工具等等。 F)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先将救助放至海面,以配合救生艇的收放,也可维护船尾的清爽。

G) 为确保收放的正常,在施放前应先将吊艇钢丝装上,然后进行模拟放艇操作(新船第一次放 艇推荐使用)以检验艇架,起绞装置的有效工作。在模拟施放过程中,先将吊艇钢丝收紧,然后驾驶员进入艇内操作脱钩后,再离开救生艇(模拟释放无需艇员在艇内),然后解开艇保险装置,先立艇架直到最外端(此时艇身已扬至船尾舷外),然后再降下救生艇直至海面。若先降下艇将会使艇身在出自由滑道后撞到船壳而造成救生的严重损坏。(非常重要) H) 模拟放艇结束后,重新加固救生艇,解开吊艇装置并将其固定在两舷,确保脱钩装置正确复 位,固艇保险钢丝装复。 2.施放时机的选择: 考虑到演习中的收放复位的方便,建议放艇时机选择在无风,无浪,无涌浪,平潮,无纵摇和横摇,尽量保持船舶正浮,水深在两倍艇长以上的开阔水域进行(针对我轮所配救生艇,要求的放艇水深在15米以上)。特别是新船第一次操作更应强调气候条件,因其回收相对重力式救生艇会较为繁琐。

2.4 救生艇及艇吊调试程序

序号 2.4 项目 : 救助艇及艇吊 No. 2.4 TITLE : RESCUE BOAT AND DAVIT 1.0目的AIM 1.1 确认救助艇吊安装的正确性。 To ensure the proper installation of the rescue boat davit. 1.2 验证救助艇吊功能的正确性。 To demonstrate the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of the rescue boat davit. 2.0仪器APPARATUS 万用表、试验压铁Multimeter、Test weights 3.0参考REFERENCES 3.1 图纸:MW619A-F3821-M-01 ——救助艇和艇吊安装图 Dwg: MW619A-F3821-M-01 ——Installation plan of rescue boat and davit 3.2 图纸:MW619A-647-010 ——救助艇吊接线图 Dwg: MW619A- 647-010 ——Rescue boat davit wiring and coonection 4.0试验前检查项目PRE-OPERATION CHECK 4.1 检查救助艇吊是否满足3.1~3.2项 The rescue boat davit shall be inspected for compliance with ref. #3.1 to #3.2. 4.2 检查油位是否达到额定要求 Check oil level is on specified condition 4.3 检查各操作手柄及控制杆是否位于中位 Check operation handle/control levers are in neutral 4.4 检查钢丝绳是否位于正确位置 Check wire ropes are in the right position 4.5 检查系统压力和安全阀压力 Check pressure of system and safety valve 4.6 测量绞车电机冷态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兆欧 Measure the cold insulation resistance of winch motor, which should be not less than 1 M 4.7 试验前船舶需处于轻载状态且尽可能处于水平状态。 Vessel shall be at the lightest seagoing condition and on even keel as far as possible prior to start of operational tests. 4.8 检查设备铭牌参数 Check equipment nameplate data 5.0试验OPERATIONAL TEST

救生船设计报告

兰州交通大学 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气垫式伸缩救生船 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0-12-12

气垫式伸缩救生船的设计 摘要 气垫式伸缩救生船是在水灾发生后,为保证受灾人员能安全逃生而设计的逃生装置。它可以放在普通救生船上,在普通救生船载不完人的情况下,用于危急逃生;也可以放在家里,发生水灾时进行逃生。本文对气垫式伸缩救生船从机构设计、机构间的受力分析、以及船的浮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计算。 首先,为了减小船身的体积,占的位置少,该船采用了伸缩机构。遇到水灾时,利用伸缩机构就可以很快的把船身打开,快捷而且方便。结构简单、抗风浪能力强、可折叠、便于携带。 其次,该船采用了气垫装置,在发生水灾时,利用充气泵给气垫充气完成后,船就可以用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给出了相关机构详细的计算设计过程和图纸的详细标注。 再次,该船上的所有机构连接用螺栓或铆钉进行连接。 最后,本船实用新型体积小、成本低、使用方便,与救生圈相比,是一种既实用、又能提高求救者生存率的小型水上救生设备。 根据以上的理论计算,对气垫式伸缩救生船进行了模拟实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逃生充气伸缩救生船

Abstract Air cushion type telescopic lifeboat is in a flood occurs, to ensure the affected people can safely and design of escape device. It can be placed in ordinary lifeboats, in the ordinary lifeboat years don't perfect conditions, used for emergency escape; Can also be put in the home, when a flood, escape. In this paper, air cushion type telescopic lifeboat from mechanism design, between organizations force analysis, and the ship's buoyanc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etailed study of calculation. Firs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volume of the hull, accounting for position less, the ship was adopted telescopic institutions measures. Meet flood, using telescopic institutions will soon open the hull, very convenient. Simple structure, resisting waves ability strong, but fold, easy to carry. Secondly, the ship adopts the mattress device, occurred in flood, using aerating pump to mattress inflated after finishing, ship can use it. We are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presented related institutions detailed calculation of detailed drawings design process and labeling. Again, the ship all institutions are connected with bolt connection. Finally, this ship utility model small volume, low cost, easy to use, compared with life buoy, is a practical, and can enhance the survival rate for small water rescue equipment. According to above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air cushion type telescopic lifeboat simulated experiment,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Keywords: escape telescopic inflatable lifeboat

关于自由降落式救生艇的压艇装置

关于自由降落式救生艇的压艇装置 时间:2019/5/17 13:27:56 点击:346 内容提示:自由降落式救生艇吊艇架上的压艇装置常见的有两种型式,分别压板式和重锤倒钩式两类。(转自宁波海事)... 对于自由降落式救生艇,压艇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救生艇,以避免船舶在大风浪海况航行时救生艇在吊艇架滑道上频繁地发生移动和跳动、撞击吊艇架,甚至跳出滑道。它相当于倒臂式救生艇的固艇索,所以压艇装置的英文名又称lashing plate、lashing unit或是jump stopper。压艇装置不得影响救生艇的正常的自由落水,所以该压艇装置在正常安装情况下,不是紧密压住救生艇艇体的,在使用吊艇架吊放救生艇时能够轻松的被解脱。 目前,自由降落式救生艇吊艇架上的压艇装置常见的有两种型式,分别压板式和重锤倒钩式两类。 压板式:常见有两种,一种是设置在吊艇架两条滑道上,该装置由压板座架及附属构件组成,压板安装在座架上,设有复位弹簧,压板的一端通过细钢索、转向滑轮、拉环、或与静水压力释放器相连。拉紧压板时,压板与救生艇首尾向垂直,压紧救生艇,松开钢索时,压板由复位弹簧作用使其自动松开。另一种是设置在救生艇艇尾,左右压板直接由松紧螺旋扣和钢索相连,通过松紧螺旋扣进行松开和收紧。 重锤倒钩式:在吊艇架滑道下部横梁上设置有一只重锤式倒钩,通过细钢索、转向滑轮、松紧螺丝扣、拉环、或与静水压力释放器相连。拉紧重锤倒钩钩住救生艇艇底钩,松开钢索时,重锤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倒钩转动而脱开艇底钩。 对于压艇装置的设置,公约中没有明确表述,SOLAS CIII-R13.3提到:存放的救生艇筏应附连于其降落设备。由于船员对压艇装置不熟悉,以及维护保养的缺失,在实际检查中,压艇装置的问题比较多。常见有以下几种: 1. 压艇装置安装不当,与艇体之间存在较大空隙。压艇装置只有紧贴艇体,才能尽可能降低救生艇跳动的幅度,避免救生艇与吊艇架碰撞。比如下图,根据该吊艇架的设计图纸,压艇装置的压艇板与艇体之间是紧贴的,设计图纸中压艇板下缘至底座的距离是252-272cm,而经过实际测量该轮吊艇架压艇装置压艇板下缘到底座距离约为30cm。 2.压艇装置卡死,无法自由转动。如果压艇装置卡死在压紧位置,将阻碍救生艇的正常吊放;如果压艇装置卡死在松开位置,将起不到固定救生艇的作用。

船舶救生艇及其操作

【科普】船舶救生艇及其操作 救生艇是能搭乘一定人数的小艇。它载人比较安全,是船舶必备的救生设备。但救生艇重量大,吊艇设备占用甲板面积大,其主要作用是在船舶遇难时帮助人员脱险待救,此外还可作为临时短程水上交通工具。 救生艇的构造﹀﹀﹀救生艇按建造材料可分为木质、钢质、铝合金、玻璃钢等类型。玻璃钢救生艇易于建造和保养,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救生艇按结构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开敞式、全封闭式和部分封闭式等。开敞式遇4-5级以上风浪时,乘员就会受到海水侵袭,在低温或暴晒时乘员还会受到死亡的威胁。因此,《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要求客船应配有部分封闭式或全封闭式救生艇,货船与油船应配有全封闭式救生艇。(1)开敞式救生艇开敞式救生艇是传统的救生艇,它没有盖只能架设临时的顶篷,对乘员保护能力差。开敞式救生艇的骨架有龙骨、首柱、尾柱、肋骨、横座板、纵座板(边座板)等。这些骨架保证船壳救生艇的强度。它的外壳有艇壳、护舷顶缘材(或称艇缘)等部分组成。艇壳不但保证救生艇的浮力和水密,而且也保证艇体的强度。护舷材在艇的两舷起保护作用。艇缘是两舷的上缘,在它的上面有桨叉孔划将时可以插桨叉,艇缘侧还装有顶棚架插座,供架设尼龙布顶篷用。为了保证救生艇在灌满水或破漏时仍

有浮力,在边座板下设有空气箱或硬质闭孔泡沫塑料浮体,其外面设护板加以保护。艇的首尾踏板上装有吊艇钩,艇底有垫板(或格板)、艇底排水孔及艇底塞。在横座板下面艇底垫板的上面还设有搁脚板,艇员乘坐在横座板上时两脚可以搁在搁脚板上面。为了划桨方便在搁脚板上还可以设置套在脚上的脚套。救生艇的外面设有两舷悬链状的可浮救生索(把手索),供落水人员抓扶,也可以作为攀登上艇的踏脚。在艇底两侧设有舭龙骨或龙骨扶拦以及经龙骨底系于两舷 艇缘的把手索。当艇倾覆以后乘员可以抓住把手索爬上艇底并扶住舭龙骨,在倾覆的艇上待救。开敞式救生艇有机动艇和非机动艇之分。没有发动机的非机动的开敞式救生艇,艇上除配桨、篙外还有桅帆并在横座板上设有夹桅环(桅箍),艇底上设有桅座,艇缘上设有供装桅支索及缭绳导索滑车用的小眼环。(2)全封闭式救生艇它是在开敞式救生艇的基础上加设一个刚性的封闭顶盖,这样可以保证乘员不受冷、热的侵害。全封闭救生艇的艇体及刚性封闭顶盖的材料都是阻燃的或不燃的。艇员可以在封闭盖下完成收、放工作并能进行划桨。封闭盖的进口处设有通道盖,开启时能夹住,乘员无须跨过横座板或其他障碍物而能迅速到达座位(对货船全部乘员能在3分钟登艇完毕)。它关闭时能水密,并当救生艇倾覆时无显著漏水。通道盖应能在外两面都可以开启和关闭。具有空气维持系统的救生艇除具有全封闭救生艇的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