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现代质谱技术

第七章 现代质谱技术

第七章 现代质谱技术
第七章 现代质谱技术

第七章现代质谱技术

第一节质谱技术的发展

质谱分析在灵敏度(sensitive)、速度(speed)、特异性(specificity)和化学计量(stoichiometry)四方面的表现优异(亦称质谱的4S特性),因此成为当今仪器分析的只要方法之一。

质谱仪按照应用范围分类有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有机质谱和生物质谱;按照分辨率大小分类有高分辨质谱、中分辨质谱和低分辨质谱;按照离子源类型分类有电子轰击质谱、电喷雾质谱和快原子轰击质谱等;按照质量分析器分类有磁质谱、离子阱质谱和飞行时间质谱等。不同类型的质谱其功能、用途都不相同,上述称谓通常表明该质谱具有的主要特色及功能,实际上各质谱仪功能交叉非常多,上述称呼并不能概括该仪器的所有功能及应用范围,需了解仪器的配置和主要技术指标方可合理使用质谱仪。

早期的质谱仪主要是无机质谱和同位素质谱,主要用于同位素测定和无机元素分析,之后出现了有机质谱,拓宽了质谱分析的研究范围,尤其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出现,使质谱仪的使用更加的广泛。近二十年,随着电喷雾电离和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等质谱技术的出现,使得质谱技术可以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研究,随之出现了生物质谱。

离子源和质量分析器是质谱仪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相应的离子化技术和质量分析技术一直是现代质谱技术的重点研究内容(如电喷雾技术、快原子轰击技术、离子阱技术和四级杆技术等),质谱仪器的重要发展阶段均与这两种技术的发展有关。

一EI质谱的主要代表仪器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具有进样量少、灵敏度高、检测快速、图谱库全等优点。

二化学电离生成的与分子量相关的m/z的峰不是分子离子峰,而是[M+H]﹢或[M‐H]‐峰或其他峰,这些峰称为准分子离子峰。

化学电离原理的特点之一是化学电离产生的准分子离子过剩的能量小,因此,进一步发生裂解的可能性小,质谱谱图碎片峰较少,同时,准分子离子又是偶电子离子,比EI产生的M+(奇电子离子)稳定,准分子离子峰较高,非常适合于获得分子量信息。

化学电离,用于CI的离子源与EI相似,主要区别是离子源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反应气体,样品分子与反应气分子相比是极少的,进而保证了准分子离子的存在,这种技术称为软电离技术。

不同电离方法及其特点

电离方法适用化合物类型进样形式质量范围主要特点EI 小分子、低极性、易挥发化合物GC或直接进样1—1000 硬电离,重现性

高、结构信息多CI 小分子、中低极性、易挥发化合物GC或直接进样60—1200 软电离,提供

[M+1]﹢ESI 蛋白质、多肽、非挥发性化合物HPLC或直接进样100—50000软电离,多电

荷离子FAB 碳水化合物、金属有机配合物、样品溶解在基质中300—6000 软电离蛋白质、非挥发性化合物

第二节快原子轰击质谱

快原子轰击质谱产生的主要是准分子离子,碎片离子较少。常见的离子有[M+H]﹢(正离子方式)或[M‐H]‐(负离子方式)。此外,还会生成加合离子,如[M+Na]﹢、[M+K]﹢等。如果样品滴在Ag靶上,还能看到[M+Ag]﹢。用甘油作为基质时,生成的离子中还会有样品分子和甘油生成的加合离子。FAB—MS在分析糖苷、寡糖及其他多羟基化合物时,常通过加入金属离子或铵离子来提高检测灵敏度,即检测准分子离子[M+Li]﹢、[M+Na]﹢或[M+NH4]﹢。FAB—MS分析中还可以同时加入两种金属离子如Na+和Li+,这样该物质的FAB—MS谱中会同时出现[M+Li]﹢和[M+Na]﹢的两个强峰,两峰质荷比之差为16(即Na和Li原子量之差),因而能很好地解决糖苷分子量的准确测定。

实例

例7-1 某一合成化合物的分子量是188,FAB质谱图如图7-6所示,该图采用正离子模式测定,试说明质谱图中各准分子离子峰是如何构成的。

解析:

FAB 质谱属于软电离质谱,正离子模式下,化合物的准分子离子峰质荷比要大于化合物的分子量。根据化合物分子量188和在FAB 中可能结合的阳离子,对图中高质荷比端突出的峰(m/z=211、233、443和653)进行分析:211‐188=23,所以211是[M+Na]﹢;233‐211=22,推测233是211的加钠减氢峰,即233是

[M+2Na ‐H]﹢;443‐188×2=67,443是[2M+3Na ‐2H]﹢;653‐188×3=89,653是[3M+4Na ‐3H]﹢。m/z=41、57和119是化合物的碎片离子峰。

第三节 电喷雾电离质谱

一、电喷雾电离技术(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

(二)、在正离子模式下,分子结合H +、Na +或K +

等阳离子而得到[M+H]﹢

[M+Na]﹢、或[M+K]﹢等准分子离子,在负离子模式下分子的活泼氢电离得到

[M ‐H]‐准分子离子。

(三)、常用电喷雾质谱

1、电喷雾—四级杆质谱

2、电喷雾—离子阱质谱 (3)多级质谱(multiple —stage mass spectrometry ,MS n )分析是结构解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可以确认母离子和子离子之间的归属,进而提供准确的结构信息。该方法还可以直接用于混合物分析,将混合物的

质谱中某一质荷比的峰分离出来进行串联质谱分析,可以给出更多的结构信息,能省去大量的分离、纯化工作。

二、电喷雾电离质谱在质谱解析中的应用

(一)结构分析

1 电喷雾—离子阱质谱用于结构分析利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测定化合物分子,一般正离子模式下直接给出[M+H]﹢、[M+Na]﹢或[M+K]﹢准分子离子峰,在负离子模式下给出[M‐H]‐准分子离子峰,可方便求出分子量。图7—10a是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AZT)的二苯基磷酸酯化合物(AZT-二苯基-5’-磷酸三酯)的ESI—MS一级全扫描图。

(解析:图7—10a的522.1是AZT-二苯基-5’-磷酸三酯的[M+Na]﹢准分子离子峰,该化合物的分子量是499。图中可以看出,准分子离子峰很强,非常好识别,方便确定分子量,也有助于提高检测灵敏度。图7—10b是该化合物[M+Na]﹢的二级质谱图(m/z=522.1)。该图中除了m/z=522峰外,还得到了其他一系列碎片离子峰,如m/z=494、368、273、244等离子峰。一般把m/z=522峰称为母离子峰,将由母离子进一步裂解形成的碎片峰m/z=494、368、273、244称为子离子峰,该图表示子离子和母离子之间存在联系,可初步归属它们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解析碎片离子峰发现,m/z=494子离子的形成原因是该母离子结构中存在一个叠氮基团,一个母离子碎裂失去一分子的N2而得到碎片离子峰(m/z=494),裂解是分子内部发生叠氮基团的重排,带正电的N原子进攻邻位带负电荷的N原子,脱去一分子N2后,间位C原子上对的H迁移至N上,再闭环形成二级胺。

m/z=368、273、244等峰的归属需要更多的信息。因此,对这些碎片离子做多级质谱裂解研究,7—11是AZT-二苯基-5’-磷酸三酯化合物的m/z=494、368、244的三级质谱图。对比图7—11中碎片离子m/z=494的三级质谱裂解图与图7—10b母离子m/z=522的二级质谱图,可以看出,二级质谱图的m/z=368、273、244可能来源于m/z=494的裂解,其中m/z=368是相对强度最高的峰。对m/z=368碎裂,发现m/z=273来自于m/z=368。m/z=244的三级质谱图显示该结构含有胸苷T([M+Na]﹢:m/z=494)。图7—12是该化合物的[M+Na]﹢峰的质谱裂解规律推测示意图。图中裂解方式可能产生质谱图中相应的碎片峰,各结构碎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裂解规律遵循传统的有机化合物裂解规则。)

2 电喷雾—离子阱质谱用于化学反应检测

(二)电喷雾质谱在定量分析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

与电喷雾电离相同,在正离子模式下,分子结合H+、Na+或K+等阳离子而得到[M+H]﹢、[M+Na]﹢或[M+K]﹢离子,在负离子模式下分子的活泼氢电离得到[M‐H]‐离子。

两者的不同点:大气压化学电离时,需要加热气化样品溶液;电喷雾电离时,通过真空气化样品溶液。因此,电喷雾电离适合于极性化合物的检测;大气压化

学电离可以检测弱极性的小分子化合物。

相对电喷雾电离,大气压化学电离更适合于弱极性分子的质谱分析。

第五节高分辨质谱

如果质谱仪的测量精度可以测准到原子的质量单位amu的小数点之后的第四位,这样的质谱成为高分辨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um,HR—MS)高分辨质谱的质量精确度能够精确到ppm数量级甚至更低,同时结合同位素和杂原子的分子量规律,可以确定分子离子或准分子离子的元素组成,也可以给出碎片离子的元素组成,这些对结构解析十分重要。在结构解析中,通常利用高分辨质谱给出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来确定化合物的分子组成,解析化合物的结构。

高分辨质谱可以给出化合物的精确质量,进而确定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这些复杂化合物和未知物的结构解析中经常用到。

第六节质谱联用技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er,LC—MS)也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以液相色谱作为分离系统,质谱为检测器的分离鉴定仪器。目前,液相色谱的主要代表仪器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相应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

串联质谱法其检测水平可以达到皮克(pg)级。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应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血药浓度测定、代谢途径分析、代谢物鉴定等工作。车清明等利用LC/MS技术,从口服黄芩苷的人尿液中,发现并鉴定了3个主要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证明了黄芩苷的苷元是主要药物代谢产物的中间体,它们在体内共存,构成黄芩苷的药效。

现代仪器分析简答

1、现代仪器分析法有何特点?它的测定对象与化学分析法有何不同? 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特别适用于大批量分析; 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适合微量和痕量组分; 用途范围广,能适合各种分析的要求;选择性高 2、评价一种仪器分析方法的技术指标是什么? 主要技术指标: 1、精密度; 2、准确度; 3、标准曲线; 4、灵敏度; 5、检出限; 6、选择性 3、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自然宽度 △ fN 多普勒变宽和压力变宽。 其中最主要的 是多普勒变宽和洛伦兹变宽。 4、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答: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光源的作用: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 原子化器的作用: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气态的能吸收特征光的基态原子。 分光系统的作用:把待测元素的分析线与干扰线分开,使检测系统只能接收分析线。 检测系统的作用: 把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经放大器放大后以透射比或吸光度 的形式显示出来。 5、与火焰原子化器相比,石墨炉原子化器有哪些优缺点? 答:与火焰原子化器相比,石墨炉原子化器的优点有:原子化效率高, 气相中基态原子浓度 比火焰原子化器高数百倍,且基态原子在光路中的停留时间更长,因而灵敏度高得多。 缺点:操作条件不易控制,背景吸收较大,重现性、准确性均不如火焰原子化器,且设备复 杂,费用较高。 6、测定植株中锌的含量时,将三份 1.00g 植株试样处理后分别加入 0.00mL 、 1.00mL 、 2.00mL0.0500mol?L-1ZnCl2 标准溶液后稀释定容为 25.0mL ,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测定吸光 度分别为0.230、0.453、0.680,求植株试样中锌的含量( 3.33 X10-3g.g-1 )。 解:设植株试样中锌的含量为 Cx mol.L-1 ??? A1=KCx A2=K(25 X 10-3Cx+1.00 0X .0500 A3=K(25 X 10-3Cx+2.00 0X .0500 解之得 Cx=2X 10-3 mol.L-1 7、 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哪些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答:电子跃迁的类型有四种: 6^6 * n 宀6* n ^n* n^n 。* 其中n ~6* n ~n* n^n 的跃迁能在紫外及可见光谱中反映出来。 8、何谓发色团和助色团?举例说明。 答:发色团指含有不饱和键,能吸收紫外、可见光产生 n ^n*或 n^n 跃迁的基团。例如: > C=C V, — C = C — ,> C=O , — N=N —, — COOH 等。 助色团:指含有未成键 n 电子 本身不产生吸收峰 但与发色团相连能使发色团吸收峰向 长波方向移动 吸收强度增强的杂原子基团。 例如: —NH2 —OH —OR —SR —X 等。 ?/ A=KC X 65.4 X 10-3)/25 1X 0-3 X 65.4 X 10-3) /25 10X -3 ?植株试样中锌的含量为 3.33X 10-3g.g-1

现代仪器分析-荧光分析教案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题目: 荧光分析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的产生机理;掌握激 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特征。 (2)掌握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溶液的荧光(磷光) 强度影响因素。 (3)熟悉荧光(磷光)分析法的特点及定量测定方法。 (4)了解磷光分析法的类型。 (5)熟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分析仪器的结构。 内容与时间分配: ①荧光分析原理:120min; ②荧光仪器:20min; ③分析方法:40min; ④磷光分析简介:20min; 重点与难点: 1、荧光的产生; 2、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 3、荧光与分子结构 4、影响因素 5、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PPT

荧光分析法(fluorometry) 灵敏度高,紫外-可见法10-7g/ml 待测物质:分子荧光 原子荧光 激发光:紫外可见荧光 红外可见荧光 X-射线荧光 1、基本原理 利用目一波长得光照射试样,使试样吸收这一辐射,然后再发射出波长相同或较长得光,若这种再发射约在10-9秒内发生,称为荧光,利用荧光得强度和特性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称为荧光分析法。 当分子轨道中电子吸收光子跃迁, 若电子跃迁后,处于自旋方向相反得状态,则总自旋量子数S=0,体系的多重性M=2S+1,既为激发态的单线态(此分子在磁场中不产生能级裂分) 若电子跃迁后,处于自旋方向相同的状态,则总自旋量子数S=1/2+1/2=1,体系的多重性M=2S+1=3,即为三线态(在磁场中,三线态的电子能级产生裂分,一条线可分裂成三条线。三线态的能量较相应单线态的能量低)。 [电子由单→单跃迁,所需E1

现代教育技术自测题与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自测题及答案 (黑体为正确答案,判断题加粗为对) 第一章 1.在现代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中,除了教师、学生和教学容以外,还包括()。 a. 教学软件 b. 教育技术 c. 教学方法 d. 教学媒体 2.我国教育技术起步于( )。 a. 20世纪40年代 b. 20世纪20年代 c. 20世纪3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3.1993年我国正式确定将()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a. 教学技术 b. 计算机辅助教育 c. 信息技术教育 d. 电化教育 4.根据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 a. 教学设备和教学模式 b.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c. 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d.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5.从学科归属来看,教育技术学属于()的二级学科。 a. 教育学 b. 计算机科学 c. 管理学 d. 信息科学 6.以下关于教育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b. 知识管理包括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 c. 教育技术包括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的技术 d. 教育技术的研究目标是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 a. 充实和拓展课程的学习容 b. 提高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c.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d.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初到30年代对应( )。 a. 教育技术阶段 b. 视听传播阶段 c. 视觉教育阶段 d. 视听教育阶段 9.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被作为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 传播学理论 b. 直观教学论 c. 经验之塔理论 d. 系统理论 10.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人员中不包括()。 a. 来自各级教育技术/电教中心的相关人员 b. 来自各级学校息技术教师和技术人员 c. 来自高校中的教育技术研究和教学人员 d. 来自各级学校中的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 11.与1994定义相比,ACE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主要特点包括()。多选: a. 研究围扩展到企业绩效领域 b. 研究畴更改为"创建、使用和管理” c. 明确提出教育技术实践应符合道德要求 d. 研究对象更改为"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12.一般来说,信息素养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多选: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 第七章 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本章摘要: 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标志。教育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首先介绍一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体系。

一、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有四个要求:一是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三是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四是能够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科(学术)造诣,并能清楚表达出来。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它能满足每个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如学习教育哲学就需要思维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认识论、社会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基础。提高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 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特点。实践性知识的积累需要教师有反思型思维和教学能力的具备。 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二、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由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和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所构成。当某种能力以一种固化的形式存在下来的时候,我们就认为教师具备了某种技能。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由一般教学能力和具体学科教学能力构成。 ⑴.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指各种各样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能力,主要有: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学诸能力中最高级的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学习准备性和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的能力等。在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能力。这种能力现在已成为教育技术的关注对象,具体体现为教学分析技术。 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从手段看,表现为: 第一,言语表达能力,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和连贯性等;

自考28061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及试卷培训课件

自考28061现代教育技术 第一章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1、简述视听教育产生的历程? a、19世纪末,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卤化银感光性被发现,诞生了照相技术; b、20世纪初,美国一些学校通过照片、幻灯片、胶卷、图片等制成相关教材,存放在学校博物馆,供教师和学生选购使用; c、20世纪20年代,随着无线电技术和声光技术的日趋成熟,无线电广播和有声电影迅速在教育领域运用和推广。 2、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的内容及学术意义? a、将人类学习经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其中三大类自下至上依次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 b、从下至上,经验愈来愈抽象。这是戴尔经验之塔的基本规律。 c、如果没有具体经验的支撑,一味的死记硬背理论法则,则是失败的教育; d、但是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具体的经验,经验不上升为普遍化、概念化、理论化的法则,就将成为孤立的、静止的、意义不大的东西。 第二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概念和含义 电化教育: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有目的的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萧树滋) AECT教育技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1、简述教育技术的内涵? a、教育技术实践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b、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是系统方法与整体化观念; c、教育技术工作的研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d、优化学资源是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2、简述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a、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 b、就加强教育技术在学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c、广播电视和卫星电视教育的研究; d、多媒体组合教学带的研究; e、多媒体技术的研究; f、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 g、网络化教学的研究。 3、简述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 a、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同时它又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的教育理论; b、现代教育及时必须以信息技术数为主要依托,也只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优势; c、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为目标的。 d、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的基础的。 第三章常规教育媒体技术 1、简述冲洗地基本步骤?

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北京大学药学院 杨春晖 学号:10389071) 一、 前言[1,2] 基因工程已令人难以置信的扩展了我们关于有机体DNA序列的认识。但是仍有许多新识别的基因的功能还不知道,也不知道基因产物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活的有机体的。功能基因组试图通过大规模实验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但由于仅从DNA序列尚不能回答某基因的表达时间、表达量、蛋白质翻译后加工和修饰的情况、以及它们的亚细胞分布等等,因此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表达及其功能变得日益显得重要。这些在基因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望在蛋白质组研究中找到答案。蛋白质组研究的数据与基因组数据的整合,将会在后基因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蛋白质组研究采用的主要技术是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方法。双向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是蛋白质首先根据其等电点,第一向在pH梯度胶内等电聚焦,然后转90度按他们的分子量大小进行第二向的SDS-PAGE分离。质谱在90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物质谱当上了主角,蛋白质组学又为生物质谱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他们中首选的是MALDI-TOF,其分析容量大,单电荷为主的测定分子量高达30万,干扰因素少,适合蛋白质组的大规模分析。其次ESI为主的LC-MS 联机适于精细的研究。本文将简介几种常用的生物质谱技术,并着重介绍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各领域的应用。 二、 生物质谱技术[3,4] 1.电喷雾质谱技术(ESI)[5] 电喷雾质谱技术(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 ESI - MS) 是在毛细管的出口处施加一高电压,所产生的高电场使从毛细管流出的液体雾化成细小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蒸发,液滴表面的电荷强度逐渐增大,最后液滴崩解为大量带一个或多个电荷的离子,致使分析物以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的形式进入气相。电喷雾离子化的特点是产生高电荷离子而不是碎片离子, 使质量电荷比(m/ z)降低到多数质量分析仪器都可以检测的范围,因而大大扩展了分子量的分析范围,离子的真实分子质量也可以根据质荷比及电荷数算出。 2.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MOLDI)[5-7]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MOLDI)是由德国科学家Karas和Hillenkamp发现的。将微量蛋白质与过量的小分子基体的混合液体点到样品靶上,经加热或风吹烘干形成共结晶,放入离子源内。当激光照射到靶点上时,基体吸收了激光的能力跃迁到激发态,导致蛋白质电离和汽化,电离的结果通常是基体的质子转移到蛋白质上。然后由高电压将电离的蛋白质从离子源转送到质量分析器内,再经离子检测器和数据处理得到质谱图。TOF质量分析器被认为是与MALDI的最佳搭配,因为二者都是脉冲工作方式,在质量分析过程中离子损失很少,可以获得很高的灵敏度。TOF质量分析器结果简单,容易换算,蛋白质离子在飞行管内的飞行速度仅与他的(m/z)-1/2成正比,因此容易通过计算蛋白质离子在飞行管内的飞

现代仪器分析重点总结(期末考试版)

现代仪器分析:一般的说,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灵敏度:指待测组分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所引起测定信号值的变化程度。灵敏度也就是标准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灵敏度就越高 光分析法:利用光电转换或其它电子器件测定“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之后的辐射强度等光学特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光吸收:当光与物质接触时,某些频率的光被选择性吸收并使其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为物质对光的吸收。 原子发射光谱法: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主共振线:在共振线中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激发态所发射的谱线。 分析线:复杂元素的谱线可能多至数千条,只选择其中几条特征谱线检验,称其为分析线。 多普勒变宽:原子在空间作不规则的热运动所引起的谱线变宽。 洛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它粒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 助色团:本身不吸收紫外、可见光,但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发色团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强的杂原子基团。 分析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准确度、检出限、精密度。 根据分析原理,仪器分析方法通常可以分为光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方法、色谱法、其它仪器分析方法四大类。 原子发射光谱仪由激发源、分光系统、检测系统三部分组成。 使用石墨炉原子化器是,为防止样品及石墨管氧化应不断加入(N2)气,测定时通常分为干燥试样、灰化试样、原子化试样、清残。 光谱及光谱法是如何分类的? ⑴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不同: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固体光谱;⑵光谱的性质和形状:线光谱、带光谱、连续光谱;⑶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不同:发射光谱、吸收光谱、散射光谱。 原子光谱与发射光谱,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有什么不同 原子光谱:气态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能发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辐射,经过光谱依所得到的一条条分立的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处于气态或溶液中的分子,当发生能级跃迁时,所发射或吸收的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辐射组成的带状光谱。 吸收光谱:当物质受到光辐射作用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以及强磁场中的自选原子核吸收了特定的光子之后,由低能态被激发跃迁到高能态,此时如将吸收的光辐射记录下来,得到的就是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吸收了光能处于高能态的分子或原子,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时,有时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所吸收的能量,有时重新以光辐射形式释放出来,由此获得的光谱就是发射光谱。 选择内标元素和分析线对有什么要求? a. 若内标元素是外加的,则该元素在分析试样中应该不存在,或含量极微可忽略不计,以免破坏内标元素量的一致性。 b. 被测元素和内标元素及它们所处的化合物必须有相近的蒸发性能,以避免“分馏”现象发生。 c. 分析线和内标线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应尽量接近(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相等或很接近的谱线称为“均称线对”);分析线对应该都是原子线或都是离子线,一条原子线而另一条为离子线是不合适的。 d. 分析线和内标线的波长要靠近,以防止感光板反衬度的变化和背景不同引起的分析误差。分析线对的强度要合适。 e. 内标线和分析线应是无自吸或自吸很小的谱线,并且不受其他元素的谱线干扰。 原子荧光光谱是怎么产生的?有几种类型? 过程: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即为原子荧光。 三种类型: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 为什么原子发射光谱法可采用内标法来消除实验条件的影响? 影响谱线强度因素较多,直接测定谱线绝对强度计算难以获得准确结果,实际工作多采用内标法。内标法属相对强度法,是在待测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谱线作为分析线,然后在基体元素或在加入固定量的其他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非自吸谱线作为内标线,两条谱线构成定量分析线对。 通常为什么不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物质的定性分析?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定量测量某一物质含量的仪器,是定量分析用的,不能将物质分离,因此不能鉴定物质的性质,因此不能。。。。 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峰值吸收进行定量分析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 为了使通过原子蒸气的发射线特征(极大)频率恰好能与吸收线的特征(极大)频率相一致,通常用待测元素的纯物质作为锐线光源的阴极,使其产生发射,这样发射物质与吸收物质为同一物质,产生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特征频率完全相同,可以实现峰值吸收。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中的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液层厚度L的乘积成正比。A=kcL 偏离的原因是:1入射光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单色光而是复合光。2溶液的不均匀性,如部分入射光因为散射而损失。3溶液中发生了如解离、缔合、配位等化学变化。 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自然宽度Δf N、多普勒变宽和压力变宽。其中最主要的是多普勒变宽和洛伦兹变宽。 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极大吸收进行定量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 答: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极大吸收进行定量的条件:①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应小于吸收线半宽度;②通过原子蒸气的发射线中心频率恰好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ν0相重合。定量的依据:A=Kc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答: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传统分析方法与现代仪器分析法的比较

传统分析方法与现代仪器分析法的比较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也在与时俱进,逐步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渗透,从而使化学分析的效率比以往更加富有成效,分析的精密度、准确度更加优异,分析结果也使人更加放心,通过氯化物的传统滴定方法与间断式流动分析仪仪器法的对比,得出传统法与仪器法的各自优缺点,仅作参考。 【关键词】滴定法;仪器法;氯化物 1 实验原理比较 氯化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中,传统测定方法是滴定法,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滴定氯化物时,由于氯化银的溶解度小于铬酸银,氯离子首先被完全沉淀,然后铬酸根才以铬酸银的形式沉淀出来,产生砖红色物质,指示氯离子滴定的终点。 目前分析氯化物的仪器主要是间断化学分析仪、流动注射分析仪、离子色谱仪等,以间断化学分析仪为例,Smartchem140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工作原理实际上是经典的比色法,试剂和样品被精确地加入反应槽,搅拌混匀,反应,然后反应混合物被传送到高精度比色计测量吸光度。 2 仪器与试剂比较 滴定法所用实验器材 锥形瓶;棕色酸式滴定管; NaCI、AgNO3、K2CrO4、NaOH(均为分析纯); 间断化学分析仪所用实验器材 比色杯、流通池、0.45微米滤膜过滤装置(上海摩速有限公司) 3 样品测定比较 滴定法首先取150mL水样置于锥形瓶中,另外取一个锥形瓶加入50mL蒸馏水作空白,加入1mL K2CrO4指示液,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砖红色沉淀刚刚出现即为终点,整个实验过程都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分析一个水样耗时十几分钟,不适合大批量样品分析。 间断化学分析仪Smartchem-140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二代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技术,吸光率反应终点采取了比色管直读式,样品与试剂在独立的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第一章 1、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 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2、教育技术有哪些研究领域? 设计领域、开发领域、利用领域、管理领域、评价领域 3、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什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有哪些? 概念: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应用到教育的各个层面,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和管理方式的系列过程。 内容:1、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2、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 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 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 教学4、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 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5、使教育科研网进入全部 高等学校和主要中等职业学校,并逐步进入中小学 6、大力开发优秀教育教学软件 7、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 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 供当地需要的教育

4、信息化教育有哪些特点? 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 5、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什么?其内在结构和目标体系有哪些? 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内在结构和目标体系: 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 (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2)熟练、批判性的评价信息的能力 (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层次:运用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与交流能力 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第三层次: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 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6、教师的信息素养由哪些内容构成?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从三个层面来理解1、认识层面2、技术层面3、运用层面(7页)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构建必要的信息环境和培训条件 3、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生物质谱技术

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最前沿科学之一,随着人类第一张基因序列草图的完成和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后基因组学,即蛋白质组学时代。正如基因草图的提前绘制得益于大规模全自动毛细管测序技术一样,后基因组研究也将会借助于现代生物质谱技术等得到迅猛发展。本文拟简述生物质谱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1.质谱技术 质谱(MassSPectrometry)是带电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按质荷比(或质量)的大小顺序排列的图谱。质谱仪是一类能使物质粒子高化成离子并通过适当的电场、磁场将它们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或者轨道稳定与否实现质荷比分离,并检测强度后进行物质分析的仪器。质谱仪主要由分析系统、电学系统和真空系统组成。 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用于分析的样品分子(或原子)在离子源中离化成具有不同质量的单电行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这些单电荷离子在加速电场中获得相同的动能并形成一束离子,进入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分析器,离子束中速度较慢的离子通过电场后偏转大,速度快的偏转小;在磁场中离子发生角速度矢量相反的偏转,即速度慢的离子依然偏转大,速度快的偏转小;当两个场的偏转作用彼此补偿时,它们的轨道便相交于一点。与此同时,在磁场中还能发生质量的分离,这样就使具有同一质荷比而速度不同的离子聚焦在同一点上,不同质荷比的离子聚焦在不同的点上,其焦面接近于平面,在此处用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即可得到不同质荷比的谱线,即质谱。通过质谱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分析样品的分子量、分子式、分子中同位素构成和分子结构等多方面的信息。 质谱技术的发展 质谱的开发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初J.J.Thomson创制的抛物线质谱装置,1919年Aston制成了第一台速度聚焦型质谱仪,成为了质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现代分析/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学时/学分:40 /2.5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仪器分析与光谱解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熟悉各种典型光谱的解析及色谱法的分离条件的选择。了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在药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电化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类、基本原理);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和永停滴定法的测定方法、应用及示例。 2.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塔板理论、Van Deemter方程式简介),色谱柱(固定液、载体、气-液色谱填充柱的制备),气-固色谱填充柱、毛细管色谱柱简介,检测器(热导、氢焰)分离条件的选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与示例等。 3.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Van Deemter); 方程式在HPLC与GC中表现形式、Giddings方程式简介),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反相键合相色谱法、正相键合相色谱法、离子抑制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与离子色谱法、空间排斥色谱法,其他色谱法简介(胶束色谱法、手性色谱法、亲合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流动相、仪器装置、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及毛细电泳法简介。 4.紫外—可见光度法 紫外—可见光谱的跃迁机理;Lambert-beer定律;精细结构;溶剂效应;wood-word吸收定则及应用。 5.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的跃迁机理;判别定则;拉曼光谱;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试样的制备和仪器等。 6.核磁共振 核自旋能级跃迁的基本原理;Zeeman能级;Boltzman分布;核的进动与弛豫;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13C—1H自旋—自旋偶合;偶合常数及其影响因素;NMR光谱的改进;奥氏核效应;二维谱。 7.质谱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考点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二节 1、教育技术: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 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 两大类。单选或多选,小几率名词解释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 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妥妥的多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教育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利用系统科学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好发展。 4、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 段的教育技术。这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妥妥多选 5、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多选问几个阶段,单选问谁提出的,提了什么主张,重点) 视觉教育阶段(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 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 视听教育阶段(戴尔提出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视听教学即为视觉材料、听觉材料或是其综合) 视听传播阶段 教育技术阶段(美国试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名为教育技术,从此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第三节 1、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多选 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育部于2004年12月(单选)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 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下面是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应用与创新 社会责任多选 第五节 一、学习理论(包含哪些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选择题

现代教育技术

1第一次教育革命的标志是() 以专职教师的出现为标志 2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都包含“技术”一词,研究范畴基本相同 3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步阶段的萌芽思想是() 教学设计 4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哪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电化教育 5教育技术是以视听教育为基础,下面属于视听教育媒体的是() 有声电影 6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 ? A.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教学工具、交流与协作的平台 ? B.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激发教师探究动机 C.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D.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 7根据 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 学习过程、学习资源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B.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D.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9下面属于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环境变革的是() A.多媒体网络教室 B.电子书包、交互电子白板的使用 C.录播教室的使用 10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面向的对象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教学人员

1一个孩子捡到1元钱交给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以后这个孩子每次捡到东西都主动交还失主或交给老师。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原理是( B.操作性条件反射 2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C.贝尔洛 3“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个体能正确构建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D.内省智能 5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段话体现的观点是()。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6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 认知领域、情意领域、技能领域 7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要素包括()。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8教育传播系统的四元模型是指教师、学生()。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 9以下属于逻辑—数学智能的人群的是()。 科学家、会计师、电脑程序员 10认知教学观认为()。 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理解过程 学习依赖于学生自主的信息加工系统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带参考答案)word.doc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2016年12月20日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 1.概念: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1994定义)P3 AECT 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备哪些基本要素(从教师、环境、 资源、设计、过程等方面加以理解)P9 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备如下基本要素: (1)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师资队伍; (2)环境——建设多媒体和网络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3)资源——建设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并使之能高度共享; (4)设计——对多媒体与网路教学资源和教学应用过程的策划; (5)过程——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根据刘雍潜提出的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结构,教师能力应包含哪些方面的能力(从学 科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应用能力三方面进行理解)P11 刘雍潜根据TPACK模型提出了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学科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是指教师的专业功底和与教学基本环节相对应 的教学能力,有“教学法—内容知识”(PCK)形成。具体包括:①……⑥。(P11 第5—9行) (2)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由“技术—教学法知识”(TPK)形成。(P11,第 13—14行) (3)资源应用能力资源应用能力是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能力,由“技术 —内容知识”(TCK)形成,资源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则形成资源开发能力。…… 包括:①教学资源的收集与鉴别;②教学资源的加工与处理;③教学资源的设计 与开发。(P11,倒6—3行) 4.根据我国教育部2014年5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换学习方式)P13 包括两方面的能力: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 主要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练习与反馈等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主要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建构、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该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 要求。(P13,倒5—3行) 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在应用信息技术转换学习方式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论 ▲.教育技术定义 答:()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教育技术有哪些研究领域 | 答:设计领域、开发领域、利用领域、管理领域、评价领域 .信息化教育 1)教材多媒体化 2)资源全球化 3)教案个性化 4)学习自主化 5)任务合作化 6)环境虚拟化 7)& 8)管理自动化 .信息素养的概念 答:信息素养就是从各种资源中获取、评价、利用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师的信息素养由哪些内容构成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答:()构成从三个方面上理解: .从认识层面上理解: 、正确的理解、强烈的意识及较强的敏感度 、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工作 , .从技术层面上理解: 、具备传统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 、具备多媒体处理能力,即能掌握现代教育软、硬件的使用 、具备信息处理能力 .从应用层面上理解: 、能从不同角度读解信息和批判评价信息,并思考 、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新信息 、具有良好的课程整合能力 :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构建必要的信息环境和培训条件 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元认知水平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哪些发展趋势 答:教育信息化的高度实现 大量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渗透教育教案领域(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填空题 1、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和 ()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所谓学习资源,是指一切___________的来源。其中,___________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3、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学校卫生条件等等。 4、国外现代教育技术在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的促进下兴起的。 5、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一切方面。 6、现代教育技术的___________理论可以为专业课程的调整服务。 7、模象直观主要利用模型、图像等,它比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更为优越。

8、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使教师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___________,学生从单纯地接收知识变为主要依靠自学。 二、选择题 1.在学习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 A.家长 B.教师 C.教材 D.教学经费 2.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播媒体技术的发展,程序教学、个别化教学的发展和() A.视觉教育的发展 B.视听教育的发展 C.教学机器的发展 D.小组学习的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 A.系统方法 B.直观方法& C.科学抽象方法 D.理想化方法 4.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将能() A.提供更好的实物直观 B.使视学教育正规化

C.使课堂教学正规化 D.使远距离教学正规化 5.在教学中出示实物的直观方式是属于()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语言直观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三、名词解释 1.现代教育技术 2.学习资源 3.教育规模 4.模象直观 5.实物直观 6.语言直观 四、简答题 1.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应注意哪几点? 2.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3.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现代教育技术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一、填空题

现代教育技术各章节复习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定义的构成与内涵P3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育技术的发展P5 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1视听教学理论2学习理论3传播理论4系统科学理论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经验之塔理论P7 构建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2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其一对新知识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其二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构建,而不单是提取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第二章 交互型媒体的教学特点1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水平或习惯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2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能及时做出判断和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代教学媒体的分类P32 媒体的教学特性1表现力2重现力3接触面4参与性5受控性 视频展示台在教学中应用的方式1用于实物的展示,演示实验等2用于书写和展示印刷资料和图片3展示各种透明胶片如幻灯片、投影片等 学习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以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 第三章 音像信息数字化处理的基本方法是把连续的音频或视频信号经过采样和量化形成离散的数字化的音频或视频信号 数据压缩的根本依据是:保证数据量小于信息量 数据压缩处理的两个过程:1编码过程,即将原始数据经过编码进行压缩,以便与存储和传输2解码过程,即对编码数据进行解码,还原可以使用的数据 目前,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应用的图像和视频压缩编码标准主要有JPEG、H.261和MPEG 三种 DVD视盘机对图像压缩采用了MPEG-2技术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比较:1传统的要用胶卷数码不用可以回放直接观看2数码相机影像质量不如传统相机3数码相机不如传统相机敏捷4传统相机影像处理没有数码相机方便CCD是半导体器件,是数码相机的核心 Ku波段的下行信号使用12GHz 第四章 电视节目播放系统是最基本的视频应用系统。它是由节目来源(载体)、播放设备、和收视设备三部分组成 在利用电视接收机呈现录像机播放的节目教学时,电视信号输入的两种途径:1射频信号输入方式2视频信号输入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