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训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训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训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训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训练(单元一)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是在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2.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秦代

C.西汉

D.唐代

3.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商鞍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7.认为世界时物质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李贽

C.王夫之

D.顾炎武

8.明清时期,明确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9.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A.经世致用 B. 工商皆本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天下为主,君为客

10. 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小农经济发达

B.手工业兴盛

C.对外贸易繁荣

D.资本主义萌芽

1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B.“克己复礼”的主张

C.爱惜民力的主张 D.“仁义”

和“王道”的主张

12.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8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1年突破10万亿美元,2006年突破20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30.6万美元。在2009年元月1号这一天,欧、亚、美报刊上出现了一批醒目的大字标题:英《卫报》——《中国崛起比9?11事件更具有影响力》,法《中国崛起迹象随处可见》……中国则用“和平崛起”描述自己的未来形象,这是因为我们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①民为贵,君为轻②人性本善③己欲立而立人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3.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14.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

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15.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

“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D.致良知,知行合一17.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

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和谐 D.人的生命

18.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主张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

建制度。这一修补 A.深入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削弱了明清君主专制统治C.体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活跃 D.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运动19.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

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20.有的学者将战国与春秋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儒、道、墨、法 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21.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

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22.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观点有关的是

A. 君权神授

B. 三纲五常

C. 天人感应

D. 心外无物

23.《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24.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岽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

25.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26.(16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4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教育提出了什么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政府作出了哪些重大教育决策?(6分)

27.(16分)请挖掘历史信息,探究历史问题。

资料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探究一:(1)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3分)

资料二: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中国近代史》

探究二:(2)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2分)为何具有这样的特点?(4分)

资料三:情景模拟:1916年北京某大学课堂上……

甲教授曰: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乙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丙教授慷慨陈词: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众学生击掌欢呼:痛快!痛快!

探究三:(3)上述模拟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分)这场运动开始标志和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资料四: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欧美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儒学创新的契机》

探究四:(4)资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作用?(2分)你如何看待该观点?(1分)

28.(18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

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有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亲,接近)仁。——《论语?学而》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依据材料一理解孔子“仁”的含义。(4分)

材料二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帝王之将兴,其美祥亦先见(同现);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同现)。——《春秋繁露》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学说?(2分)

材料三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3)依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主张,并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看法。(6分)

材料四李贽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产者但说生产,力田者便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商贾亦何可鄙之有?”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朝李贽的思想观点。(4分)

(5)“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试举例说明。(2分)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综合训练(单元一)参考答案

26.(1)教育主张:“有教无类”。(2分)变化: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4分)

(2)背景: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2分)

评价:建立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

方科技,没有根本改变教育制度。(2分)

(3)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分)

决策: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

施发“211工程”计划。启动“希望工程”等。(3分)

27.(1)仁;为政以德;礼(或克己复礼)。(3分)

(2)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西方进化论)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原因:①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封建势力比较强大;(2分)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分)

(3)运动:新文化运动(1分);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核心内容:民主和科学(2分)。

(4)东亚现代化进程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仍可以发挥积极作用(2分)

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1分)

28.(1)“仁”,就是爱人,能够爱众人,关心百姓;就是自己不想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只有思想上想实行仁,仁就会立刻到来。(4分)

(2)体现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2分)

(3)“存天理,灭人欲”看法:维护君主专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束缚人们的思想(6分)

(4)挑战传统儒学,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常理;主张发展经济,重视商业,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4分)

(5)仁爱,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敬老、敬贤、尊师、先义后利等其中一点即可。(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