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讲解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讲解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讲解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讲解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

Chapter Two Art of the Xia-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ies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奴隶制的建立,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工具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般规律是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再进入铁器时代。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在中国还有一个玉器时代――横亘在铜器与铁器时代中间。夏商西周是青铜时代。此间汉字已经形成,礼仪制度已经完备,为礼仪制度服务的青铜礼器、玉器日臻完美。铸器、刻字、雕花工艺严肃认真,视同神圣,倾注了当代人的最高智慧,可谓时代精神的集体中体现。唯其如此,商周青铜工艺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历史证明,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倾心贯注的文化领域,以奴隶社会而论,埃及在金字塔,希腊在雕刻,中国则在青铜工艺。

三代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延续了一千多年,其工艺精湛空前绝后(有些工艺技巧已经失传)。当时在上层社会,青铜器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宝贝,是名副其实的青铜时代。青铜器以他那华美的外表,丰富的内涵,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美感。她对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形成和各种造型艺术的形态的变化,都起了一个奠基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三代青铜工艺是中国艺术传统之源。就如同古希腊雕刻是欧洲艺术传统之源一样。探讨中西艺术的差别和中国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应从研究三代青铜工艺开始。

研究三代美术,除重点研究青铜工艺外,对广泛流行于上层社会的玉石工艺及书法艺术(甲骨文、金文)也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原始社会末期,玉石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玉石器主要用于装饰和祭祖活动,完全从实用器中脱离出来,服从于审美的需要。玉器以其质地之美和佩带者的不同身份,被赋予许多伦理内涵,象征君子之德。因为玉有温润、含蓄、质朴、自然等外表特征。如果说辉煌庄重的青铜器为工笔重彩画提供了审美经验的话,那么朴素温润的玉则为水墨画及写意画提供了审美经验。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作为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至今仍有她的美学价值。三代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虽然说都比较幼稚,但为后世提供了一些经验,所以同样值得重视

第一节建筑、雕刻、工艺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Craft of the Xia-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一、建筑

1.夏商建筑遗址

当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原始社会供酋长使用的大房子变成奴隶主的宫殿。随着奴隶主权利的增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宫殿的规模和规格也逐渐改善、提高。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使禹作宫”,符合社会发展史的实际。自1953年以来,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清理出早于商代的宫殿建筑基址。经过多方考证、参照先秦文献,证明这是一处夏代后期的宫殿遗址。近十年在偃师二里头已勘明宫殿基址数十处,除较早发掘的1、2号宫殿基址外,在2号宫殿西北300米处还发现二里头二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有大型柱坑及住洞,说明这里可能已形成为一座都邑。

一号宫殿遗址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夯土台基。整体略呈方形,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基本上是坐北朝南。现存台面平整,高出当时地面80厘米,四周的边缘呈缓坡状。这是一座廊庑形式的建筑群,由堂、庑、门、庭等单体建筑所组成,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极为重要的发现。殿堂位于台基中部偏北,其基座略高出周围的台基面,呈长方形,夯土厚约3.1米。基座底部铺垫有三层鹅卵石,用以加固基址。殿堂立于基座之上,也呈长方形,四周有一圈大柱子洞或柱础石,排列情况是南北两面各九个,东西两面各四个,间距约3.8米,柱洞直径约0.45米左右。从檐柱的排列,可以看出这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双开间的建筑。宫殿四周有一组完整的廊庑建筑,宫殿大门在殿堂正南,是一座面阔八间牌坊式的建筑。可见这组宫殿是按照一定的营造设计建成的,它的组合、布局和规模,应该反映了一定的宫室制度,也就是说是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而设计的。

2号宫殿基址由廊庑、大门、中心殿堂、大墓等一组建筑遗迹组成。中心殿堂现只存留一个长方形夯土台基。二号宫殿建筑的年代与一号宫殿相当,都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这两个宫殿的布局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以殿堂为主,周围有廊庑,殿前有庭院,大门在殿堂对面的正南方。建筑方法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如宫殿基址和廊子的筑法以及柱子的立法等基本上是相同的。两个宫殿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二号宫殿东西北三面有大型夯筑的墙,宫殿内有陶水管等地下水道的设施,在二号宫殿的中心殿堂与北墙之间还有一座大墓,其时代与宫殿同时,这些都是一号宫殿所没有的。

从这两组宫殿遗址分析,它们已经具备了后世皇宫的基本特征:高大宏伟、主体居中、布局对称、面南、与民居截然隔开等。其主要目的已不是为居住,而是象征权威、象征等级。作为特殊的建筑,它已脱离开一般建筑的应用性和目的性,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布局体现社会观念。

商代宫殿遗址和城市遗址已发现多处。其中主要有商朝早期都城郑州商城遗址、商朝晚期都城殷墟遗址、河南偃师县城关尸乡沟商代早期城址、商代方国都城遗址湖北黄陵盘龙城遗址等。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发掘,郑州商城的面貌已基本清楚,平面基本呈长方形,仅北墙的东段略向南收缩。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东城墙和南城墙的长度均约1700米,西城墙为1870米,北城墙长约1690米,总计周长6960米。墙体的断面呈梯形,上窄下宽,墙基的宽度一般在10.5~10.7米之间。夯土的质地相当坚硬。通过现代化的考古学手段测定,城墙的夯筑时间约当公元前1620年前后。其用土量相当于二里头宫殿遗址的40多倍。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内东北部一带,约6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几处大面积的夯土台基,最长的有60余米。显然,这里是商代早期的宫殿所在。70年代在西城外300米的杜岭街发现了两件大型铜方鼎,为商代早期文物,可断定为王室重器。通过这些可以推断,这里是商代早期的王都。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是我国奴隶制发展到全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其范围估计在24平方公里以上,与郑州早商遗址的规模差不多。以小屯村附近的王宫为中心,东西5、6公里,南北4、5公里的范围内,都分布有晚商的遗址和墓地。宫殿区和陵墓区分别居于洹河两岸南北对峙的两个河湾内,王宫在南,王陵在北。从宫殿和陵区的布局可以看出,商代人已具有明显的阴阳观念。

1983年以来偃师县城关尸乡沟一带,发现了一座商代早期遗址。城垣大体作纵长方形,夯土筑成。已探明城门7座(东西各3座,北1座)和城门道路11条,发掘了东、西墙中城门各一座。西墙中城门内侧有“马道”,东墙中城门上面为通道,下面有宽大的排水沟。在大城之内

有宫城,宫城之内又有若干组宫殿建筑,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该城南部有3座小城,分别呈犄角之势。居中一座长宽各200余米,且有2米厚的夯土墙环绕。墙内正中是一座主体宫殿遗址,四周分布若干组面积较大的建筑基址,共同拱卫主体宫殿。有研究者认为,堰师商城要早于郑州商城,是汤灭夏不久建立的都城,后来迁到郑州商城。因堰师南城使用时间较短,所以规模比较小。

黄陂盘龙城

这是商朝分封在外的方国的都城,占城南北约290米,东西宽约360米,方向北偏东20度。城内东北部地势较高,有大型的建筑群,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就是在这里发现的。第一号宫殿基址系用夯土筑成、高出地面的台基。台基中央有东西并列的四室,四壁为木骨泥墙,中间两室较宽,各有前后二门,两侧的两室较窄,各仅南面一门。台基周围还有一圈檐柱。根据这些遗迹,可以复原成一座四周有回廊,中央为四室的四阿重屋的高台寝殿建筑。在第一号宫殿基址的南北中轴线上,还有第二第三号基址。由此可知这是一组宫殿建筑,而古城有可能是围绕这组建筑群的宫城。

2.周代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总体看来,与商代相比,规模更大,布局更严谨,地下考古发掘遗迹也更丰富。古公覃父率周族迁歧下,经营城邑,是周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1976年始在周原发掘了大型的西周建筑基址。经勘查,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以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门道在南面正中,正对门道有影壁(屏),门道两侧东西垫有高出地面的台基。门内堂前为中庭,两侧各有两个台阶通向东西厢房,北边有三个斜坡状台阶,经由台阶升入前堂。前堂面阔六间,进深三间。这是发掘歧山下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的布局。武王灭商以后,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周迁都丰、镐,可惜对丰镐二城的具体位置、布局等基本情况,尚未探明,因此,对西周初年京师的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难以详说。不过根据列国都城遗址,结合《考工记》一书中有关王城和宫室制度的记述,可以以理推之。

《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西周城市建设分三级,第一级为王城,即奴隶制王国的都城;第二级为诸侯城,即诸侯封国的都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都城规划制度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商周已出土的的主要是青铜、玉石雕刻,至今尚未发现具有独立意义的大型石雕和泥塑。根据《史记·殷本记》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商代是应该有泥塑和木雕的。商周雕刻还没有完全从工艺中独立出来,仍依附于工艺美术。其社会作用主要是为体现某种伦理观念。出土的多冥器和礼器。它们表现出来的形态就非同一般:或比例结构失调,或奇形怪状。青铜器中有相当数量的拟形器。1986年以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发现了商代铜雕,其中有高大的圆雕人像、面具。江西新干县大洋洲乡1989年发掘商代大墓,出土青铜器486件,其中有双面神人头像和双尾虎,对其用途虽尚未完全搞清,但就雕刻水平而言,已相当可观。商周墓葬中出土的玉石雕刻品,有的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青铜雕刻

商周青铜雕刻,从艺术形式来看,可分三类:独立的圆雕,附属于青铜器身上的圆雕或浮雕,拟形器即器形与器体合而为一的动物形象。独立的青铜圆雕,当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的商中期青铜雕刻为代表。属于祭祀用的礼器,对其寓意尚不十分清楚。如有一件青铜立像,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人物体型瘦高,戴高冠,穿长袍,衣后联形如燕尾。双手粗

大各握筒形物。动作呆板。又如有一大型青铜人面,通高60厘米,宽134厘米。人面形体巨大,两眼球凸出眼眶外约30厘米,长耳阔口,额正中有方孔。对其寓意不得而知。商代附属于青铜器身的青铜雕刻更加丰富,如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商代后期人面铜方鼎,鼎为方形,双耳对立,四圆柱足,腹四面各饰一浮雕人面,耳上部饰云纹,下部为爪纹,耳外铸单线夔龙纹。四足上饰饕餮纹。内壁铸“大禾”二字,故又称大禾鼎。人面方鼎,五官刻画简练概括而传神,表情威严。再如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的商代前期龙虎铜尊和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后期的四羊铜尊。将圆雕与线刻巧妙地结合起来,层次丰富,形象生动,使器形显得异常华丽。拟形器有1975年湖南醴陵县出土的一件青铜象尊,象鼻高扬,鼻头作成凤首形,凤冠上卧一虎,凤口恰是倒酒的出口,与腹部相通。象背圆洞以注酒,制作巧妙。象身以云雷纹为地,饰饕餮、虎、夔龙和凤鸟图案,显得华丽而神秘。其它还有犀尊、驹尊、牛尊、枭尊等。此外还有集多种物象于一体的青铜雕刻,如已经流到国外的“饕餮食人卣”,集多种动物纹饰于一身,显得十分华丽。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青铜人面商中期

人面纹方鼎商代后期高38.5,口长29.8,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湖

南省博物馆藏

象尊商代后期高22.8,长26.5,宽14.4厘米1975年湖南醴陵县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已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尚无独立的人物形象雕刻,附属于青铜器身的人物形象已经发现,如1989年山西闻喜县出土的“刖人守囿铜挽车”,是一件集巧妙工艺和雕刻艺术的综合体。其他如鼎、尊等铜器器表均附有浮雕或立体雕刻,其形象有的具象,有的抽象,但都服从于整体需要。

西周青铜器中的拟形器屡见不鲜。如驹尊、象尊、羊尊、鸭尊。形象并不完全写实,保持主要特征而已。

商周青铜雕刻,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服从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本身似乎并无独立价值,只是体现某种观念的符号。正因为描绘物象目的不在该物象本身,所以形象都经过夸张变形,突出其最易表现某种观念的部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象征艺术。

2.玉石雕刻

商周玉石雕刻多有发现,仅1976年殷墟妇好墓(五号墓)就出土玉器755件,造型多样,品种齐全,制作技巧相当高。其中的立体雕刻有人物、动物,雕出大体轮廓,细部则以阴线刻划,如衣饰发饰。河南安阳出土商代后期石雕水牛、白石枭,与真实物像相去甚远,仅头部能看出是水牛和枭,其他部位都经过夸张变形,身上刻几何纹饰。集雕刻、工艺、绘画于一身。手法与青铜一脉相承,反映出中国早期艺术的统一性。

三、工艺

商周工艺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最为丰富。青铜工艺、玉石工艺、陶瓷工艺等都有杰出的创造。

1.青铜工艺

主要器类及其特点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商周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夏代的青铜器所见极少。它们从种类、个体大小、陈放件数、乃至器物内所供牺牲的物种件数以及身份等级之分,都有严格的规定。青铜器既是沟通皇权和人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志。每一件青铜器差不多都是将工艺、雕刻、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合于一身,但都服从器物造型和内容的需要,各自只有相对的独立性。青铜器按生活用途可分八类:

(1)烹调器:鼎、鬲(音力)、甗(音眼);

(2)盛黍稷食器:敦(音对)、簠(音府)、簋(音鬼);

(3)酒:尊、(音垒)、壶、卤、觥(音工)、爵、觚、觯(音志)、角、斝(音甲);(4)脯(音府)醢(音海)器:豆;

(5)盥洗器:盘、匜(音仪);

(6)舀汤酒之器:匕

(7)盛酒器之座:案、禁;

(8)盛冰器:鉴;

如按礼仪用途分,可分四大类;

(1)宗器:祭礼宗庙用;

(2)旅器:用以记叙征行,天子、诸侯每有战事,必铸铜器以记之;

(3)媵(音映)器:随嫁之礼器;

(4)乐器:祭祀必奏乐,故礼乐器不可分。

因为礼乐与美术关系密切,所以我们按礼乐分门介绍三代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

鼎,胎于原始时代的陶鼎,本来是用以煮饭和煮肉的。其形为方体或圆体,有三足或四足,便于架在火上烧,腹侧有两耳,便于端持。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鼎被专门用做典礼或祭祀,故逐

渐显得贵重,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有云:“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迁即鼎转换了主人,表示国家政权发生更迭。鼎的形象本身具有稳定挺拔的特征,便于赋予它相关的

含义。

鬲,款足似鼎,煮食器,似今日之蒸锅。款足即足中空,便于加热。

甗(音眼),其上身似鼎,下身似鬲,中间相通。下身放水,上身放粟,底烧火蒸,颇似今日之

蒸笼。

甑(音增),形似,所不同的是甑上下分体,同时中间以纽扣合。

敦(音对),其外形上下内皆圆,上有纽,下有足,中有耳。

簋(音鬼),盛饭器。商簋多无盖,周则多加盖。椭圆形,有两耳,高圈足。

簠(音府),盛稻粱(高级米饭)器。外形侈口而长方。商周贵族主食以黍稷(今日北方人

所食之小米),盛于簋,如遇宴享宾客或过节,则须改膳以稻梁,盛于簠。

豆,肉食器。主要用于盛菹醢(音组海),菹即咸菜、酸菜之类;醢即肉酱。古人吃熟肉时

蘸一些肉酱,配一些咸菜酸菜以调味。

盘,商周行祭礼或宴享,皆有盥洗之礼,盘与匜需相配而用,形似今日之水瓢,泻水于手,

以盘接盛之。故匜有鋬和鎏;盘浅而巨,两旁有耳,便于端持接水。

尊、罍,尊是盛酒备斟酌之器,罍是盛酒酿酒之器。以铜器储酒时间长了会有毒,古人已知其害,故平时多以陶罍储酒,但宴请宾客时陶器又欠美观,故临时改用铜器。尊多作成兽形,如犀尊、象尊、枭尊、驹尊之类,而且装饰华丽。背凿洞,便于注酒,加盖以防尘污。凡祭祖与立

坛社稷用大罍和大尊,二器多同时使用。

壶,盛酒浆之器,其形仿自然的瓜瓠即瓠芦瓢。一般有提梁、两耳,大多无盖。

卣,盛酒器。较壶为小,形状近似。有提梁。袝(音附)祭用卣。(《周礼·春官》)。

觥(音工),《诗经》屡言兕觥,可见其重要。盛酒饮酒皆用之。觥制作极为华丽,多做成

动物形象,有的一器兼塑四十多种动物形象于一身。

盉(音和),合水于酒之器,用以调节酒之厚薄。作工亦较华丽。

爵,饮酒兼温酒之器。间有二柱,旁有耳,口前有鎏,口后有尾。二柱用以节酒,并非单纯

为了美观,而是柱于鼻口有碍,不能一饮而尽。

觚(音姑),其形圆体、侈口、圈足。体有四棱,故谓之觚。商朝贵族饮酒风气极盛,铜觚流行,且制作精美。周禁酒,但宴享宾客仍少不了酒,所以仍需酒器。只是多以木代铜,所以显得酒器少。《庄子·天地篇》有云:“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此可为周人以木为酒器

的佐证。

觯(音志),饮酒器,形似瓶而矮。

角、斝二器皆三足一耳,形与爵略同。角,口羡而无柱,上多有盖。斝(音甲),口圆而有

柱,饮酒器,甲骨文写作,上象柱,下象足,形似爵。造型精巧,装饰华丽。

匕与柶实为一物,因质料不同而异名。古之匕以角制,柶以木制,平时饮食多用以匕,待客

以柶。匕柶即今日之汤匙。

禁,陈放酒具之器。形如案板加矮足。

鉴,形似大盆,盛冰器。

乐器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钟、铙,商代有铙无钟。铙口向上,执而鸣之。似今日之手摇铃而略大。周有钟而很少有铙。

钟体大量重,故口向下吊悬而鸣之。大钟以木杆撞而鸣之。

鼓,湖北崇阳已出土了商代铜鼓,但迄今尚未发现周代铜鼓。《诗经》有“钟鼓将将”的描述,

证明周代有铜鼓。

錞,即錞于,圆如碓头,上大下小,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周礼鼓人》云:“以金錞和鼓。”

但迄今未见商周遗物。

铎,似钟而小,有舌,以甬为柄,持而振之。钟、铙、錞、铎被称为四金。常与鼓合用。

青铜器会给人们的审美意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诗经鲁颂·閟宫》记述了鲁僖公兵伐淮夷取得胜利后,告祭祖先的片段:“周公之孙,庄公之子,龙祈承祀,六辔耳耳。春秋匪解,享祭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炮胾羹,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孝孙有庆。”鲁僖公取得战功,兴师动众去告祭祖先,供上牲牛和别的供品,盛供品的青铜器华美悦目,铿锵悦耳。其排场阔绰可想而知。青铜器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实用价值的青铜器,而成为沟通人与神及祖先的信物。它们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实用价值的青铜器,而成为沟通人与神及祖先的信物。

2.型制特征及其时代审美差异

夏、商、西周的青铜工艺,由于社会体制和审美习尚的不同,造成了青铜器型制和艺术风格的差异。三代青铜工艺的发展变化,大体可分五个时期。

(1)滥觞期――夏至殷前期

此间的实物发现尚少,所见实物大率比较粗糙,铸造水平较差,种类亦少。因其刚刚由原始陶器转化而来,工艺水平差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不过从文献记载看,夏铸青铜器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使民知神奸。

(2)鼎盛期――殷中期至周初成、康、昭、穆之世

此间青铜器型以鼎、方彝、无盖之簋、尊、卣、爵、斝、铎为多,鬲、钟则少见。装饰方面,或是全身纹饰,或是纯素无饰。花纹种类,大率为夔龙、夔风、饕餮、象纹、雷纹等。其中饕餮纹、雷纹占主导地位。殷器一般多富有原始风味,神秘威严,通身纹饰,华丽堂皇,表现出以瑰丽为美的时代风尚。西周初期基本沿袭商代传统,个别显示出朴实庄严的风格。铭文方面,文体简约,字体端严。制器方面,一般凝重结实,绝无轻率的倾向。此间出土的实物较多,如“司母戊方鼎”、“人面方鼎”、“龙虎尊”、“虎食人卣”、“四羊方尊”、“三羊罍”、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人面、人像等为殷器的代表作。“大丰簋”、“德鼎”、“盂鼎”、“盝(音路)方彝”、“淳化大铜鼎”等为西周早期的代表器物。

司母戊方鼎商代后期通高133,横长110,宽78厘米,重875千克

1939年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

三羊纹鬲商代后期高22.8厘米1958年湖南省征集湖南省博物馆藏

四羊方尊商代后期高58.3,口长52.4厘米

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月山铺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妇好鸮尊商代后期通高45.9厘米,重16.7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

历史博物馆藏

戈卣商代后期通高39,口长15.4, 宽13.1厘米1970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材村出土湖南省博物

馆藏

提梁卣商代后期通高23.2厘米1956年湖南省株州市征集湖南省博物馆藏

妇好盘商代后期高13,口径36.6厘米,重5.9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中

国历史博物馆藏

兽面纹鼓商代后期高75.5,长49厘米1977年湖北省崇阳县汪家嘴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堇临簋西周早期高16.1,口径2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燕侯盂西周早期高24,口径33.9厘米,重6.45千克1955年辽宁省喀左县出土中国历史

博物馆藏

(正面)

(局部)

折觥西周早期通高28.7,长38厘米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出土陕西省周原文物管理所

(3)开放期――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叶

此间器类鼎、簋、鬲、簠、钟、鎛之类渐多,方彝、卣、爵、斝、觚之类绝迹。盘、壶、匜、盨初见。纹饰方面,有纹饰者刻镂渐浮浅,多粗纹几何图案。前期盛行之雷纹几至绝迹,象纹也消失了。穷曲纹取饕餮纹的主导地位而代之。饕餮纹多施于鼎、簠的足部的不显著地位置。夔龙、夔凤等富有神秘色彩的纹饰化为变相的夔纹;蟠夔纹化为变相的盘夔纹,渐趋图案化。唯瑰丽洗练、朴实舒畅的风格,有别于前期之威严神秘气氛。铭纹方面、文体方面也都有些新特点,文体、字体渐舒散而多以任意出之,长铭纹习见。器制简陋轻率,已脱去原始风味及神话传统,而有自由奔放的精神含于其内。形成以朴素为美的周代风格。此间流传器物较多,“虢季子白盘”、“大克鼎”、“颂鼎”、“毛公鼎”、“莲鹤方壶”等为此期的代表器物。

(局部)

三年壶西周中期通高65.4,口径19.7厘米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出土陕西省周原

文管所藏

盠方彝西周中期通高22.8, 口长14.4厘米1955年陕西省眉县李村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师趛鬲西周中期高50.8,口径47厘米,重48.8千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美术学专业) 课程编码:186522060 学时:2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1概述 1.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1.3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1.4雕塑与绘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互相之间的联系。 2、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及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陶器艺术 难点:了解彩陶艺术各期特征及黑陶艺术特征。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2.1概述 2.2灿烂的青铜工艺 2.3建筑 2.4绘画与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宗教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青铜艺术 难点: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及分期特征。 第三章战国秦汉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3.1概述 3.2绘画形势 3.3缣帛画 3.4画像石(砖)艺术 3.5壁画 3.6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3.7秦汉绘画的艺术特征 3.8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美术作品表现内容、技巧等与奴隶制社会的区别以及主要代表作品、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3 3.4 3.8 难点:封建社会尤其是秦汉的艺术的功利性及其特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4.1概述 4.2人物画的新发展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早期文明的建筑形态 从远古到汉代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也还有很多的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是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早期文明,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城市,这个是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的。我们的文明从那个时候,再到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那个时代是夏的时代。中国的文明在夏代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 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 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西亚早期城市

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 巨石阵 这个时期是世界的版图上人类文明逐渐发 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文明是在 这个坐标中,在走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开始,就是从公元前1万年往后推,到了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有了仰韶文化,有了后来的红山文化,有了大汶口文化,有了河姆渡文化等。总体可以把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一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再有就是东北沈阳,包括内蒙的红山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

夏商周的美术

第二讲:第二讲:夏商周的美术(约公元前21世纪——221年BC) 一、青铜艺术——狞厉之美 夏商周时期,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社会需要的增加,美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这个阶段,各类美术尚未充分展开,代表这一时代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的反映在青铜艺术上。青铜艺术是雕塑、绘画以致书法等美术的综合体。 1、青铜器的造型 烹饪器:鼎、鬲、釜、甗等 食器:簋、盂、豆、盨、簠、敦、匕等 酒器:爵、斝、角、杯、觚、兕觥、盉、尊、彝、斗、瓿等 水器:鉴、匜、盘、盂等 兵器:戈、矛、钺、胄等 乐器:钟、罄、铙、鎛、钲、鼓等 杂器:家具、灯具、贮贝器、面具、随件等 2、青铜器的制作 “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A、石范 B、陶范 C、失蜡法: 3、青铜器是如何反应奴隶制的: A、青铜器是国家、政权、统治的象征。 B、青铜器可以用来区分统治者的身份和权利。 C、当时的酷刑被雕铸在青铜器上,史称刑鼎。 D、铸造青铜礼器前的一整套礼节仪式也体现了政治统治的内容。 4、青铜器时代风格的转变:

A、商初——育成期——壁薄、粗糙——单层花纹,装饰少 B、商末周初——鼎盛期——铜质优良、形体大、制作精——两三层花纹,形象狰狞、恐怖 C、周中晚——转变期——器型减少,制作简陋——几何纹渐多,铭文大量出现 D、春秋——更新期——器型多样、不受束缚——装饰华美、构思新奇 E、战国——衰落期——开始转向金属器皿(如加金银)——表现社会重大事件 5、青铜纹饰 青铜纹饰的表现对象极其广泛,但大都是一些完全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象征着对鬼神的崇拜。《左传》载,夏朝“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在青铜纹饰中,神与鬼、灵异与鬼魅是杂糅并存的,目的是让人们理智的加以判断和识别,以有效的推行奴隶社会的道德观念。于是把各个原始部落的图腾艺术,经过集中、整理和加工,使之更加端重、和谐、严谨,强调其自身的神圣任务。它们都突出指向一种超出世间的权威神力和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其呈现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但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神秘中,却积淀有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而这正是那个必须通过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的青铜时代气质的显现。 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鴞纹、象纹、蝉纹、回纹、龟纹、鱼纹、蟠螭纹、蟠虺纹等 二、象形文字及其绘画意义 与青铜时代同时发达成熟的,是汉字。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了,它以“象形”为本源的符号。“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强的模拟写实。其本身的形象、结体、笔画及单字的连缀组合,都具有独特的装饰美、结构美、意象美和结构韵律美。其形式法则一直为绘画提供营养和力量,构成了古人所津津乐道的“书画同源”之说。 但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很多汉字还浓缩了中国人的人生体验,包含中国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也就是说,“象形”中已蕴含有“指事”、“会意”的成分。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与功能。正所谓“隐隐然其实有形”,故而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汉字中凝结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历史。 三、商周陶瓷工艺

人教版高中美术

第一讲陶器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 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 2. 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1. 陶器的产生: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2. 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器:有罐、鼎、鬲等; 饮器:杯、角、觚(gu)、(gui)等; 食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 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人面鱼纹盆》)《舞蹈纹盆》) 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瓷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岭南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岭南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岭南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古典艺术 第一沉睡瑰丽的青铜艺术(1 时) 第2 典雅优美的古希腊雕塑(1 时) 第二单元我们身边的点、线、面 第1 点与线的魅力(2 时) 第三单元光与影的交响曲 第一明暗造型与色彩表现(2 时) 第2 人物形象的瞬间艺术(2 时) 第四单元学当美术小编辑 第1 手绘校园小报(2 时) 第2 封面设计艺术(2 时) 第五单元版痕印迹的艺术 第1 个性鲜明的木刻肖像(2 时) 第2 富有特色的藏书票(2 时) 第六单元我们校园的节目 第1 七彩科技节(1 时) 第2 校园艺术展演(2 时)

第一单元走进古典艺术 第一沉睡瑰丽的青铜艺术(1 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化知识。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堂发展: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出示题)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2..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知识点二:夏朝的统治 一、统治措施 1.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 2.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国家机构,这些都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二、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三、灭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最终在夏王桀的残暴统治中灭亡。 知识点三: 1.商汤灭夏: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建立时间:约公允前1600年,汤在亳(bò)建立商朝。 3.盘庚迁殷: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 4.政治统治及社会状况: (1)政治上: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2)经济上: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还有较大规模的畜牧业;商代的青釉器技术日渐成熟;商代的雕刻工艺精湛,青铜器物被广泛使用。 (3)文化上:商朝使用的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点四:武王伐纣 1.原因: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对外征战,对内压迫和残害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过程: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 戈,周军占领商都。 3.结果: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知识点五: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

第二章 文明之初的艺术成就 夏商周

第二章文明之初的艺术成就夏商周(约前21世纪—前771) 第一节先秦艺术 从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代开始,以及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统称先秦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产生较多的剩余,私有财产开始出现,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成员的关系开始迅速瓦解,人人平等的社会逐渐消亡。人类社会从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革命上的变革。21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数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从诞生到鼎盛的时期。在奴隶制度下,大量的奴隶被用来从事大规模的集体化生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场革命技术酝酿成功,冶铁术正式诞生,青铜器迅速流行,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类社会由时期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是农业革命以来的有一次飞跃。 青铜器是夏商周三代生产力水平的代表,也是这三代艺术的典范。 除了青铜器,夏商周时期在陶瓷、玉器、书法、金器、漆器、牙骨雕刻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陶瓷方面,白陶、印纹硬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烧纸成就,商代中晚期出现的原始瓷器更是划时代的创造,它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一页,瓷器由此开始登上了中国工艺美术的舞台。 玉器与贵族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分是被严格规范化,制度化的礼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部分是生动活泼的装饰性玉器,供日常佩

戴用,极大丰富美化人类的生活,使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 甲骨文与金文作为最早成熟的文字,,书写时的点画结构、布局篇章极具表现力,具有艺术的特质,大量出土或传世的甲骨、金文展示了书法的最初魅力, 金器以天生丽质的色泽,在装饰其它工艺品的同时,显现着自身华丽的美感,并逐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表现力中国工艺品在产生之初,就不仅仅为了满足使用性,在使用功能以外给予了制作者以广大的艺术创造的空间。

第三讲 青铜器_高中美术教案

第三讲青铜器_高中美术教案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出示课题)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7]。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

中国美术史(解答题)

1. 顾恺之的主要绘画作品及其艺术成就是什么? 2.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如何? 3. 《古画品录》的作者及“六法”的内容。 4. 《韩熙载夜宴图》有哪些艺术特色? 5. 请答出元四家的名字和他们的艺术特色。 6. 霍去病墓石雕群的意义 7. 半坡类型彩陶的特点是什么? 8. 阎立本的绘画代表作品及其绘画特点是什么? 9. “吴带当风”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10. 五代时期主要的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创作特征。 11. “元四家”及其主要艺术成就。 12. 简述“吴门四家”及其主要艺术成就。 13. “清初四王”及其主要的艺术成就。 14. 南宋四家及其代表作品。 15. 试述李公麟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在宋代绘画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6. 唐代陵墓雕塑有哪些重要创造,举出重要作品分析其艺术成就。 17. 赵孟頫在书画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其艺术成就及影响如何? 18. 何为浙派?有哪些代表性画家?试举出几件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成就。 19. 简要论述吴门画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色。 20. 清初四僧是哪些人?分别论述其艺术风格和成就。 21. 简述四王的师承和艺术追求,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异同及其在绘画艺术发展中的影响。 22. 简单介绍郑燮的生平、思想及其绘画艺术成就。 23. 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处于何种状态?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提出了哪些重要意见? 24. 举例说明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的题材内容及风格特色。 25. 简单介绍周昉其人,并简述他的主要艺术成就。 26.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7. 简述莫高窟早期壁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8. 试论述我国早期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 29. 《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主题是什么?有何艺术特色。 30.霍去病墓前石雕的中心作品是什么?它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其艺术特色怎样? 31. 简述莫高窟早期壁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2. 唐代佛教壁画从内容到形式有什么新的变化? 33. 简述宋代院画的艺术特征。 34. 宋代山水画的两种艺术境界是什么? 35. 文人画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6. 明清两代绘画的特点是什么? 37. 简述陈淳花鸟画在题材、表现、技巧方面的特色。 38. 以《墨葡萄图轴》为例,谈谈徐渭绘画艺术的特色。 39. 试比较沈周、文征明艺术风格的差异。 40. 简述清初画坛的基本格局。 1、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2.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 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年,国家启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工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为9个课题,44个专题,聘请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宗泽为工程“首席科学家”,组成工程组,进行科研活动。 夏商周断代工程(续1) 工程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以前各王的准确纪年;(2)商代后期武丁至帝辛(纣)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依靠两条途径建立年代体系:(1)整理传世及出土文献资料,对其中天文、历法的纪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2)发掘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进行整理和分期,取得样品,进行碳-14年代测定。 夏商周断代工程(续2) 2000年9月,工程通过验收。成果有《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夏商周年表》。把我国有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00年。主要数据如下: 夏:公元前2070-1600年 商:公元前1600-1046年 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左右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夏商时期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尚书》“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等篇属于商代遗文;《左传》不少追述夏商史事;《史记》“夏本纪”、“殷本纪”具体记述夏商王朝的兴亡、重大事件和人物。 考古资料有遗址、墓葬、青铜器,特别是大量甲骨文的发现,提供研究第一手资料。 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 一、夏朝的建立 1、夏族起源 华夏集团成员,姒姓。据《史记》记载,禹是黄帝四世孙。禹的父亲崇伯鯀,是帝颛顼的儿子。其部落称有崇氏。 禹成为该部落首领时,迁移到夏(今山西夏邑),称作夏后氏。 夏后氏活动中心在晋南、豫西地区。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禹王像 2、禹在历史上的功绩 (1)治水,提高威信,顺利成为联盟首领。 《诗·商颂·长发》帝尧时代,“洪水茫茫”;《孟子·滕文公》“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帝舜即位,用鲧治水。鲧用“堵”(修高堤坝)、“塞”(堵塞缺口)方法,治水失败,被流放到羽山。 禹采用疏导为主。《国语·晋语》:“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积聚)水丰物”。 《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2)征三苗,解除威胁。 《墨子·兼爱下》:“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解除华夏集团的威胁 (3)合诸侯:涂山之会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美术教师考编——中国美术史题库第二章夏商周

美术教师考编——中国美术史复习题(2)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的美术 一、填空题 1.青铜器是指(红铜和锡和铅的合金器物),因为颜色呈青灰,故名青铜器。 2.传说(夏代)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了,禹曾铸造(九鼎)以象征九州。 3.商代后期,青铜器有酿酒的(罍lěi),贮酒的(壶),贮酒备斟的(尊),盛酒备移的(卣yǒu),温酒的(盉he),饮酒的(爵)和(斝jiǎ),还有调酒的(勺)。 4(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5.(莲鹤方壶)新颖的构思体现了春秋的时代精神。 6.(四羊方尊)是商代后期青铜器盛期的代表作。 7.(司母戊大方鼎)是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 8.青铜器中艺术性较强的是(食器)和(酒器)两类,(食器)和(酒器)即时奴隶主贵族奢华生活的日用品,也是标志奴隶主贵族等级权威的(礼器)。 9.(兽面乳钉纹方鼎)是商代早期的青铜器。 10.用作食器的青铜器有(鼎、鬲li、簠fǔ、豆) 11.用于饮酒的青铜器有(爵、觥gōng、觚gū、盉he、尊、罍lě i、卣yǒu、彝yi)

12.用于武器工具的青铜器有(戈、矛、斤,钺yue、镞zu、铲、凿) 13.用于饮水的青铜器有(壶、盘、匜yi、鉴) 14.用做乐器的青铜器有(鼓、铙、钟) 15.商代盛期青铜器主要纹样有(兽面纹、夔kui龙纹、风鸟纹) 16.商代盛期青铜器的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17.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有(毛公鼎、大盂鼎) 18.刻有铭文的鼎(毛公鼎、大盂鼎、司母戊大方鼎) 19.四羊方尊是(商代后期,青铜器盛期)的作品。 20.司母戊大方鼎是(纪念器) 21.(怪兽食人)是奴隶制社会阶级压迫的象征。 22.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礼器)性质减弱了,而(生活实用)的性质加强了,制作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失蜡法、模印法) 23.殷商时代,(虎纹大石磬)所刻的线纹虎形表现出当时的绘画水平。 24.青铜工艺雕塑,青铜器中的鸟兽型器,被称为(尊) 25.在(河南安阳小屯五号大墓(妇好墓))出土了许多玉石雕刻,特别是一些玉雕人物全身像和头像,是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一些玉雕动物作品都很精美。 二、作品欣赏 1.司母戊大方鼎:造型雄伟,器型庞大,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量达875公斤,高133公分,长110公分,宽78

智慧树知到《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被称为不透明水彩的画种为下列哪一画种 A:粉笔画 B:水粉画 C:漆画 D:丙烯画 正确答案:水粉画 2、被西方称为“画中女王”的画种为 A:油画 B:粉笔画 C:水彩 D:漆画 正确答案:水彩 3、广义的美术包括: A:绘画 B:雕塑 C:工艺美术 D:建筑艺术 正确答案: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 4、传统的西画以素描为基础,着重写意传神与线条造型。传统的中国画以色彩明暗为辅,偏重再现现实和重视形态的写实性。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汉代除了壁画、帛画和漆画有重大的发展外,画像石、画像砖也极其兴盛。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出土地点为() A:湖南长沙 B:湖北武汉 C:陕西西安 D:新疆乌鲁木齐 正确答案:湖南长沙 8、绘画按材料工具不同有() A:水墨画 B:风景画 C:油画 D:水彩画 E:人物画 正确答案:水墨画,油画,水彩画 9、中国的水墨始于() A:五代 B:宋代

C:清代 D:唐代 正确答案:唐代 10、水彩画《一簇樱草》是()的作品 A:库尔贝 B:毕莎罗 C:怀斯 D:丢勒 正确答案:丢勒 第二章 1、原始社会艺术造型的基本规律: A:从不固定到固定 B:从不完整到完整 C:从不对称到对称 D:从不整齐到整齐 正确答案:从不固定到固定,从不对称到对称,从不整齐到整齐 3、我国现在已出土的帛画有相当的数量,其中以()帛画和()帛画最为著名。A: 《安塞冬居》 B:《御龙人物》 C:《姑苏繁华图》 D:《凤夔美女》 正确答案:《御龙人物》,《凤夔美女》

夏商周时期的美术

夏商周时期 ●漆:我国是最早发明漆器的文明古国 ●春秋时期开始砖已经运用于建筑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利簋记载了武王伐商的重大历史事件 ●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出现在殷商时期):用于记录占卜内容的 一、青铜器时代的青铜器雕塑主要有: (商)《司母戊大方鼎》:(图1)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铜面具》附属的雕塑由圆雕还有浮雕(拟形的)(图2) 湖南:《人面铜方鼎》(图3) 图1 图2 图3 商晚期的:《铜四羊方尊》 a)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的代表作,出土于湖南宁乡 b)方尊口沿外侈,颈部高耸,四边各装饰有蕉叶纹, 兽面纹,及纹,尊肩四隅以高浮雕形式铸出四个 羊首,极大地丰富了器表的层次以及造型空间方 尊 c)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器皿和动物 巧妙的结合起来,整体庄重华丽,工艺高超精湛 d)西周没有独立的雕刻只有 附属的和拟形器,春秋也是 拟形器和附属的,而且形象 夸张, 春秋战国:在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 a)出土于河南新郑盖顶莲瓣从中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造型舒 展灵动,壶身附有浮雕的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 b)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庄重肃穆的风格,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具 有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艺术特色

雕塑还有(商)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二、青铜器时代的绘画(帛画): 《人物龙凤图》: 1949年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的质地为平纹绢, 高31厘米,宽22.5厘米 描绘了一细腰长裙,侧身合掌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 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画中人物比例匀称,仪态肃穆, 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手法,格调庄重 典雅 反应了楚国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 是先秦绘画的代表作 品 《人物御龙图》: 197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 描画的是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驭舟形龙向天 国飞升的景象, 反应了楚国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 三、先秦时期的美术口诀: 先秦礼乐兵工车,夏青铜器质饰薄。 商殷司母戊凝重,西周典雅铭文长。

中国的奴隶制时代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一、基本概念: 1、奴隶制社会:马克思主义五大社会形态之一。以奴隶主占有奴隶和生产资料为基础,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有了分工,奴隶主和奴隶形成两个对立的阶级,奴隶主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建立了奴隶主专政的国家。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自由买卖;奴隶主可强迫奴隶工作,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和人身自由。【在中国历史学界,对于中国历史是否存在“奴隶社会”时期,各方学者持不同看法。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持“有奴派”观点学者认为,中国历史的”奴隶社会“阶段以公元前16世纪商高祖上甲为起点,以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以黄现璠教授为代表的“无奴学派”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 2、根据马克思历史理论,夏、商、周三代曾被定性为奴隶社会,此观点争论较多。奴隶社会以社会下层的广大奴隶群众为主要生产角色,然而就传统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掘工作并没有发现中国上古时期广泛实行奴隶制度的迹象。因此,学界对此颇有争论。】 二、基本知识: 1、时间:BC2070夏朝的建立---BC476年春秋的时期 2、历程:创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3、朝代:

A、夏朝: ①时间:BC2070年夏朝建立---BC1600商朝的建立 ②国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 ③疆域: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对于夏朝的行政区,世传为“九州”:[64]

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1、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时,就出现了最早的青铜器。 2、中国商周时期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青铜器。青铜时代包括夏、商、周三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就进入了青铜时代。 3、青铜器门类很多,有礼器,武器和工具,乐器,车马器,其中艺术性较强的是礼器,乐器;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4、商周的青铜器由于礼器的性质,造型端庄凝重,纹饰富丽而怪异,不同于古希腊艺术简洁,单纯,明朗。青铜器中最尊贵的器物是:鼎。 5、青铜器的代表性纹样是: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夔(kuí)龙纹、夔凤纹、云纹、雷纹、乳钉纹最多,蝉纹、蚕纹、鱼纹、象纹次之。 6、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组织形式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而多以单独纹样为主体,最为强烈夺目。 7、青铜艺术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初期(殷商前期),盛期(商后期至西周初期),转折期(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衰落期(春秋晚期至战国始) 8、青铜艺术初期,被郭沫若称为滥殇期,器型幼稚而古朴素面无纹或有单层凸起饕餮纹和弦纹,无地纹。代表性的作品有:郑州出土的《兽面乳钉纹方鼎》(高100厘米,重88.5公斤)、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兽面纹鼎》(高48 厘米) 9、青铜艺术盛期,器纹多全身施饰,多在全身雷纹之中施以饕餮纹,夔龙,夔凤、象纹等次之,纹饰层次分明,强烈夺目,给人以狰狞,神秘之感,具有振颤人心的精神力度。代表作:安阳武宫出土的商文丁时代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标志着我国公元前14世纪前后对于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颇有特色的一件是《人面盉(hé)》。 10,、商末与周初相比,青铜器的器类变化较大,商人重酒器,周人重饮食器。 11、青铜艺术转折期,青铜器纹样自由朴素,刻镂渐浮浅,多窃曲纹、重耳纹,垂鳞纹,蛟龙纹、波纹;代表作有《颂壶》(饰蛟龙纹,流动而又韧性)、《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 12、青铜艺术衰落期,代表作有:《立鹤方壶》、《龙纹扁形圆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县的《立鹤方壶》是春秋中期时代最具特色的青铜器,与商代青铜器的风格大异其趣。 13、商代的青铜立人像,又称纵目人面像,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古遗址大型商代祭祀坑,表现上采用了概括夸张的手法。 14、青铜器上的装饰花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几何纹、动物纹、人面纹。 15、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由数件钟组成,形状、大小依次不等。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讲解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 Chapter Two Art of the Xia-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ies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奴隶制的建立,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工具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般规律是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再进入铁器时代。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在中国还有一个玉器时代――横亘在铜器与铁器时代中间。夏商西周是青铜时代。此间汉字已经形成,礼仪制度已经完备,为礼仪制度服务的青铜礼器、玉器日臻完美。铸器、刻字、雕花工艺严肃认真,视同神圣,倾注了当代人的最高智慧,可谓时代精神的集体中体现。唯其如此,商周青铜工艺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历史证明,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倾心贯注的文化领域,以奴隶社会而论,埃及在金字塔,希腊在雕刻,中国则在青铜工艺。 三代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延续了一千多年,其工艺精湛空前绝后(有些工艺技巧已经失传)。当时在上层社会,青铜器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宝贝,是名副其实的青铜时代。青铜器以他那华美的外表,丰富的内涵,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美感。她对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形成和各种造型艺术的形态的变化,都起了一个奠基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三代青铜工艺是中国艺术传统之源。就如同古希腊雕刻是欧洲艺术传统之源一样。探讨中西艺术的差别和中国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应从研究三代青铜工艺开始。 研究三代美术,除重点研究青铜工艺外,对广泛流行于上层社会的玉石工艺及书法艺术(甲骨文、金文)也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原始社会末期,玉石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玉石器主要用于装饰和祭祖活动,完全从实用器中脱离出来,服从于审美的需要。玉器以其质地之美和佩带者的不同身份,被赋予许多伦理内涵,象征君子之德。因为玉有温润、含蓄、质朴、自然等外表特征。如果说辉煌庄重的青铜器为工笔重彩画提供了审美经验的话,那么朴素温润的玉则为水墨画及写意画提供了审美经验。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作为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至今仍有她的美学价值。三代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虽然说都比较幼稚,但为后世提供了一些经验,所以同样值得重视 第一节建筑、雕刻、工艺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Craft of the Xia-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一、建筑 1.夏商建筑遗址 当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原始社会供酋长使用的大房子变成奴隶主的宫殿。随着奴隶主权利的增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宫殿的规模和规格也逐渐改善、提高。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使禹作宫”,符合社会发展史的实际。自1953年以来,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清理出早于商代的宫殿建筑基址。经过多方考证、参照先秦文献,证明这是一处夏代后期的宫殿遗址。近十年在偃师二里头已勘明宫殿基址数十处,除较早发掘的1、2号宫殿基址外,在2号宫殿西北300米处还发现二里头二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有大型柱坑及住洞,说明这里可能已形成为一座都邑。

古希腊时期美术

古希腊时期美术 真正意义的欧洲美术该从古希腊开始。希腊美术的地理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因此也被视为爱琴美术的延续。 雪莱曾在诗中吟道:“我们都是希腊人。”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没有希腊,无法想像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可是除了居住在希腊半岛上的公民自认为希腊人外,很少有人像雪莱那样以哲理的想像认为自己是希腊人。那么究竟谁是希腊人呢? 历史表明,克里特的征服者、特洛伊城的毁灭者——迈锡尼人,是希腊最早的居民之一。后来沦为北方蛮族的奴隶,并逐渐分流为多立克人和爱奥尼亚人,他们都有共同的信仰和语言,所以称他们为希腊人。“希腊”一词意为典雅、优美。后来创造出许多雕刻艺术杰作的希腊人正与这典雅、优美之名相称,可谓名副其实。希腊三面临海,北面连接欧洲大陆。境内多天然良港,可以经过地中海通向世界各地,为航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内陆多山,土地贫瘠,但是盛产大理石,为雕刻艺术提供了极方便的物质材料。到了公元前12世纪,爱琴海文明受到北方蛮族入侵的严重破坏。但不屈的希腊人在这块曾经有过丰厚文明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了灿烂的希腊文明,成为欧洲文明的真正始祖。进入奴隶社会的希腊半岛,建立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每一城邦以城市为中心连同城郊农村组成大小不等的国家,各自为政。其中最强大的是雅典和斯巴达。由于国穷民贫,为了生存和发展,各城邦国家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弱肉强食,为了保存自己,掠夺财富,城邦国家实行强国强兵政策,在城邦内部实行民主政治,自由民直接参与城邦治理,十分重视民族体格素质的锻炼,所以管理国家、锻炼身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希腊本土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温度适中,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适宜于户外裸体锻炼和比赛。由于裸体运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不以露体为耻,反以健美身体为荣光,这引起美学家们的关注和艺术家的表现,美学家们发现人体美,艺术家们创造美的人体。大政治家伯里克利斯说:“我们是爱美的人。”希腊民族是爱美、创造美的民族。希腊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 是同形同性,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本源,正如马克斯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所以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庙建筑。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它的主要标志是人体美,希腊人为人类贡献了高不可及的艺术典范之作。 迈锡尼工艺雕塑 迈锡尼城位于希腊半岛南端的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部。发生于这个地区的文化因迈锡尼城而得名,史称“迈锡尼文化”,成为克里特文化之后的又一重要文化。 在荷马史诗的记载中,荷马常用“多金的”这个词来形容迈锡尼。其实它并不盛产黄金,但是金银工艺制品相当发达,这是由于迈锡尼人同产金国,尤其是埃及人直接贸易所形成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面具、金酒器等。当今考古发现除狮门有装饰雕刻外,雕塑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金银工艺制品上。动物雕塑在酒器工艺中被广泛运用。《狮头酒杯》是用金箔敲打而成的,形象以写实为基调,着力于装饰雕琢,简练概括,呈现狮子的基本形象特征。最有趣的是有双把手的高脚《鸽子酒杯》,造型不一般,这种形状的酒杯在史诗《伊利亚特》中曾有过描写:“旁边放着一个酒杯,是老人从家乡带来的。它镶嵌着金钉,杯的提耳一共有四只,每个提耳上面站着一对黄金鸽子,好像正在啄饮;提耳下面有两条长柄支持。”这是真实的记录,“史诗”确有史实根据。金面具是丧葬品,模仿死者的面容制成,一般是罩在身分高贵的死者的脸上,这些面具实际上就是氏族部落首领的遗像。所以每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