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矿井设计规范

煤矿矿井设计规范

煤矿矿井设计规范
煤矿矿井设计规范

目次

1 总则 (1)

2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 (2)

和服务年限 (2)

2.1 矿井资源/储量 (2)

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3)

3 井田开拓 (6)

3.1 井田开拓方式 (6)

3.2 井口位置与开采水平划分 (7)

3.3 开拓巷道布置 (8)

3.4 开采顺序与采区划分 (9)

4 井筒、井底车场及硐室 (12)

4.1 井筒 (12)

4.2 井底车场 (14)

4.3 要紧硐室 (15)

5 井下开采 (18)

5.1 采区布置 (18)

5.2 采煤方法及工艺 (19)

5.3 采区巷道布置 (22)

5.4 巷道掘进与掘进机械化 (23)

6 井下运输 (26)

6.1 一般规定 (26)

6.2 井下煤炭运输 (26)

6.3 井下辅助运输 (28)

6.4 矿井车辆配备数量 (29)

7 通风与安全 (31)

7.1 通风 (31)

7.2 防水、防尘、防火、防煤与瓦斯突出 (33)

7.3 抽放瓦斯 (36)

7.4 安全监测、监控 (38)

7.5 矿井热害防治 (39)

8 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 (43)

8.1 提升设备 (43)

8.2 通风设备 (49)

8.3 排水设备 (50)

8.4 压缩空气设备 (53)

9.1 一般规定 (56)

9.2 井口布置 (56)

9.3 井口受煤仓 (58)

9.4 筛分、选矸与破裂 (59)

9.5 带式输送机运输 (60)

9.6 储存与装车 (60)

9.7 计量与煤质检查 (62)

9.8 矸石和脏杂煤处理 (63)

9.9 矿井修理车间及木材加工房 (63)

10 总平面布置及地面运输 (66)

10.1 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66)

10.2 工业场地防洪、排涝和竖向布置 (70)

10.3 场内运输 (73)

10.4 地面运输一般规定 (75)

10.5 标准轨距铁路站场 (76)

10.6 场外窄轨铁路 (78)

10.7 场外道路 (79)

10.8 水运 (79)

11.1 一般规定 (83)

11.2 电源 (83)

11.3 负荷 (84)

11.4 地面供配电 (85)

11.5 井下供配电 (88)

11.6 照明 (89)

11.7 雷电爱护 (90)

12 智能化系统 (92)

12.1 一般规定 (92)

12.2 安全、生产监控及自动化系统 (92)

12.3 计算机治理系统 (95)

12.4 通信 (96)

12.5 信号 (98)

13 地面建筑、给水排水与供热通风 (101)

13.1 地面建筑设计一般规定 (101)

13.2 要紧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 (105)

13.3 建筑面积指标 (107)

13.4 水源 (110)

13.5 给水排水 (111)

13.6 井下消防洒水 (113)

13.7 供热通风 (117)

13.8 矿井井筒防冻 (121)

13.9 锅炉房 (122)

13.10 矿井瓦斯利用及燃气 (123)

14 环境爱护 (125)

14.1 一般规定 (125)

14.2 污染防治 (125)

14.3 生态爱护 (126)

14.4 环境机构设置及专项投资 (127)

15 技术经济 (128)

15.1 一般规定 (128)

15.2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128)

15.3 投资估算及概算 (130)

15.4 经济评价 (130)

15.5 技术经济综合评价 (131)

附录A 固体矿产资源分类 (133)

附录B 煤炭资源量估算指标 (134)

附录C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 (136)

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资 (136)

源/储量分类及计算 (136)

C.1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资源/储量 (136)

分类及计算 (136)

C.2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资源/储量 (137)

分类及计算 (137)

C.3 矿井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 (139)

资源/储量分类及计算 (139)

附录D 水力采煤 (141)

D.1 一般规定 (141)

D.2 开采 (142)

D.3 工艺系统 (145)

本规范用词讲明 (148)

1 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我国进展煤炭工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推广应用煤炭工业地下开采(以下简称矿井)各项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治理经验,确保安全生产和资源合理开采,促进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实现矿井建设现代化,保持煤炭工业可持续进展,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计生产能力0.45Mt/a及以上的新建、改建及扩建的煤炭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矿井设计。1.0.3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及可行性研究,应依照矿井资源条件和外部建设条件、资源配置及市场需求、可能采取的开采技术及装备条件、资金筹措及投资效果等,全面分析研究矿井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

1.0.4矿井设计应体现生产集中化、装备机械化、技术经济合理化和安全高效原则,因地制宜地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行科学治理。

1.0.5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矿井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和相关的行业标准的规定。

2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

和服务年限

2.1 矿井资源/储量

2.1.1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应依照批准的井田详查或勘探地质报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应依照批准的井田勘探地质报告进行,且必须经认真分析研究后,对勘探程度、资源可靠性、开采条件及经济意义等作出评价。

2.1.2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应分不依照井田详查和勘探地质报告提供的“推断的”、“操纵的”、“探明的”资源量,按国家现行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及《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划分矿井资源/储量类型,计算“矿井地质资源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和“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划分矿井资源/储量类型及计算矿井资源/储量的具体规定见本规范附录A、附录B和附录C。

2.1.3计算矿井设计资源/储量时,应从工业资源/储量中减去断层、防水、井田境地、地面建(构)筑物等永久煤柱煤量及因法律、社会、环境爱护等因素阻碍不得开采的煤柱煤量;计算设计可采储量时,应从设计资源/储量中减去工业场地、井筒、井下要紧巷道等爱护煤柱煤量;其煤柱留设要求和计算方法,必须符合现行《建筑物、水体、铁路及要紧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

规程》的有关规定。

2.1.4矿井采区的回采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厚煤层不应小于75%;

2中厚煤层不应小于80%;

3薄煤层不应小于85%;

4水力采煤的采区回采率,厚煤层、中厚煤层、薄煤层分不不应小于70%、75%和80%。

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2.2.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依照资源条件、外部建设条件、国家对煤炭资源配置及市场需求、开采条件、技术装备、煤层及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等因素,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论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进行第一开采水平或不小于20年配产;

2新建和扩建矿井配产,均应符合合理开采程序,厚、薄煤层及不同煤质煤层合理搭配开采,不应采厚丢薄;

3同时生产的采区数及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个数,应体现生产集中原则,符合本规范5.1.3条规定,并应保证采区及工作面合理接替。

2.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类型,其类型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大型矿井为1.2、1.5、1.8、2.4、3.0、4.0、5.0、6.0Mt/a 及以上;

2中型矿井为0.45、0.6、0.9Mt/a;

3小型矿井为0.3Mt/a及以下;

4新建矿井不应出现介于两种设计生产能力的中间类型;

5扩建矿井,扩建后的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在原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按本条1~3款规定升二级级差及以上。

2.2.3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宜按年工作日330d计算,每天净提升时刻宜为16h。

2.2.4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宜以一个开采水平保证。

2.2.5矿井设计服务年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矿井及其第一开采水平的设计服务年限,不宜小于表2.2.5-1的规定;

表2.2.5-1 新建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2扩建矿井,扩建后的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不宜小于表2.2.5-2的规定;

表2.2.5-2 扩建后的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3改建矿井的服务年限,不应低于同类型新建矿井服务年限的50%;

2.2.6计算矿井及第一开采水平设计服务年限时,储量备用系数宜采纳1.3~1.5。

3 井田开拓

3.1 井田开拓方式

3.1.1井田开拓方式应依照矿井地形地貌条件、井田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装备条件、地面外部条件、设计生产能力等因素,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

3.1.2当煤层赋存条件和地形条件适宜时,宜采纳平硐开拓方式。

3.1.3煤层赋存较浅,表土层不厚,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或表土层虽较厚,属于干旱贫水区,且井筒不需专门工法施工的缓倾斜、倾斜煤层,宜采纳斜井开拓方式。

3.1.4煤层赋存较深、表土层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井筒需用专门工法施工或多水平开采的急倾斜煤层,宜采纳立井开拓方式。

3.1.5依照井田特点,结合地面布置要求,采纳单一开拓方式在技术、经济不合理时,可采纳综合开拓方式。

3.1.6井田面积大、资源/储量丰富或瓦斯含量大的大型矿井,条件适宜时,可采纳集中出煤分区开拓分区通风的开拓方式。3.1.7井筒数量及兼用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斜井或立井开拓的矿井,一般宜开凿两个提升井筒,即主井和副井;

2分区开拓的矿井或在专门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开凿两个以上的提升井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