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2-01-12T15:48:10.427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陈美

[导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江苏灌云县杨集中学陈美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执教者和受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受益颇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带来的利处。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最好的学习环境,他们才能乐于求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恰当地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设计了几幅江南特有的水乡图景,如诗如画的梦幻的画面引领学生畅想江南的冬景,为学生领悟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情入景地感知课文,对江南的冬景多了份静谧的了解和遐想,也对江南的冬景有了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能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尤其是课件的适当运用,有效地推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我们老师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和揣摩学生的心理,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制作成形式多样的课件,学生便能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课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官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如在教授《江南的冬景》时,我出示给学生一幅组图,让同学们把所看到的画面想象出来,并且能用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学生选取了一些景作为意象,串联出来一段如诗般的散文时,我的心灵也受到了很大的震颤,学生并非我们老师想象地那么不堪,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老师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激发无限的潜能。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时,思维受阻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的文字或图示时,能帮助学生打破常规受限的思维,多角度、多元化的有效的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同样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开课之先,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边听柔和的轻音乐,边欣赏江南的优美景色,感受着江南“鱼米之乡”的富饶。在情境的感染与熏陶下,学生走进了诗人笔下的情感世界,萌发了读的念头,想更深地了解江南水乡特有的妩媚。又如《草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是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一句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起来难度相对比较大,虽然有工具书可释义,但对学生来说依然是囫囵吞枣。这时我借助多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我在稍加点拨,绝大部分学生便茅塞顿开。借助多媒体,让本来很枯燥的词语鲜活起来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大大降低了。

四、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能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跟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了语文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了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在网络信息与知识潮流里获得了海量信息,视野大大拓宽了。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将这样的知识保存起来,方便再次涉猎。我记得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虽然学校的长廊里也有紫藤萝,但因为季节不对,学生并不能直观地感受到紫藤萝瀑布的样子,我便让学生回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领略到紫藤萝瀑布的美,学生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将收集的图片彩色打印出来,有特写的镜头,还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形象的比喻诉诸笔端,更有爱好书法绘画的同学把像穗儿的紫藤萝花素描了出来,形象逼真。大家在一起分享,啧啧称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潮。通过这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看,我深有感触,教材所提供的文字资料是有限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又不足,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学生学习激情调动起来了,而且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料也丰富起来了。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师要始终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更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有学习的驱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和着手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与教的和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结构、深化学科教学、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 一、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主旨是通过在各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学习效率。 首先,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有促进作用:它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还可以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其次,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实现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利用网络的特性让学生相互交流,实现学生的协作学习。再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应不再是权威的化身,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是合作者,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此外,信息技术使师生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师生间增加他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它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情随时提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特点进行个别化的辅导。 二、整合课中教学模式的探索。

整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电脑作为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这种教学模式所需硬件少,能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造条件,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经常采用这种模式,目前农村中小学正广泛应用。比如:科学课上用课件演示水的循环、演示云、雾、雨的形成过程;数学课上演示时、分的关系;语文课上播放在漓江上荡舟观赏桂林山水的情景,感受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物理化学课上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展示核能等高科技的成就,等等。 另一种是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进行有益的探索,把课件制成网页的形式,学生通过局域网网络进行学习,利用课件的交互性强的特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他们去自主地探究和发现,也可以组织他们在讨论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以人为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自主发展,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分层次教学。但也有弊端,如果教师指导不得力,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无效学习。 郑红琳 2009.9.22

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

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科学课堂中运用中存在的几个 问题,提出了三个策略:根据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下载的资源进行选择和精心加工;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以及在运用信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strategy research on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reate efficient classroom ge yuanzhong (zhejiang hangzhou kangqiao middle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 abstract for the problems in it in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in operation, proposed three strategies: download resources to select and carefully processed according to the correct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detailed instructional design, give full playadvantag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simulate some of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re difficult to produce satisfactory experiment results of experiments, to compensate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浅谈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桐梓县羊磴中学:梁秀英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进一步突出了素质教育中语文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落实这基础性问题,当务之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其它学科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其它学科”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艳丽。 一、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这一地位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素质教育和课改趋势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也是我在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实践启示。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必须走整合教育的路子。语文学科进行整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曹洪顺曾说:“语文学科不仅仅限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

能力,以便他们学习其他学科和知识做好准备,它还有向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德育价值;具有向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发展学生智力的智育价值;具有向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美育价值等等”。要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等三个方面的价值,也只有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实践中才得以完成。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安排趋向于综合化。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摆到了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可见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整合显然是有理有据,有规律可循的。语文教学是可以也是有必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否则怎能完成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目标呢? 二、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着力点 (一) 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比较教学点滴》一文中说:“语文课本中内容不仅与历史、政治、地理等社会科学内容相通,也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相融,只不过教学目的和教材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比如我们教学《统筹方法》,自然联想到数学知识。教学《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1.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培养。 4.情感驱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

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 5.情境激励: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6.因势利导:在各学科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7.合作探究: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8.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利用网络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的山太美了! 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 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

(精心整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 石庙镇中心小学语文组张忠云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对于“万马奔腾、天崩地裂”等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光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

五、案例反思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课后的作业讲故事、画未来都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像最开始的猜谜后出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乐,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打造信息技 术高效课堂 [摘要]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字]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问题式教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校开始采用“学案导学、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无疑是当代课堂教学行为的全新尝试,也是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一、“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是教育教学发展进步的产物,是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出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本教学模式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地培养潜移化。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以学案为载体,先让学生去学,然后教师再决定怎样教;以导学为方式,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本教学模式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对学生来说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对教师来说由“教”变成“导”,有利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优化发展。 二、“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本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的联系起来,依据学习目标大体可以划分为五大环节: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内学习研讨—解惑释疑—训练巩固—即时反馈—拓展学习—课后反思,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都可以稍作调整。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流程也相应的变为:指导—监控—评价—总结提升等。 本教学模式学生有备而来,课堂更高效。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对自己的“懂”和“不懂” 心中有数,更利于课堂的互动研讨,学生完全主宰学习,知识在主动获知的情形下,印象更深刻。 三、“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 教材内容:山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2节“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本节理论性强,因此如何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设计案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如何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理论知识成为本节的关键。以往教授本课时,以老师讲解居多,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学习效果很差。今年我大胆采用“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关键就是将知识问题化,“导”的成败就在于“问题”的质量,问题是否对学生有指导意义,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大小、深浅必须精雕细琢。 编写导学案时,我认真揣摩,细心把握“问题”的尺度,并参考了多名学生的意见。 在此我重点展示本节课设计的“问题”。如下: 1、第一组问题:(针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设计) 1)到StudentInfo表中修改其中一个birthday值的格式为“19880518”的形式,观察会出现什么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设计方案课题 名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姓名 工作 单位 河北定兴第三中学 年级学科高一地理 教材 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将全面的认识自然地理环境,通过读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利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经、纬度地带性的比较,既能全面的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又能掌握比较法在学习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2.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3.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分析形成的原因。 4.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基本特点是在初中所学,有的学生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明确学好自然地理的关键就是要时刻观察身边的环境。同时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高一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和难点,理性知识较强,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现状,本节课设置为情境教学课,先将内容转化成学生生活的问题(现象),使他们有想学的意识和冲动,然后创设情境降低学习难度,学生通过思考、图表分析、探讨、合作学习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注重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关注他们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适当增加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层次水平较差的学生,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学生能自我反思,自我赏析和自我调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动力。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PPT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PPT展示“干涸的胡学生活动:讨论、归纳创设情境导

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浅谈语文跨学科教学及作业设计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语文课程标准》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提出,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学的运用。由此可见,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构建开放式教学新格局,探索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结合的途径。 跨学科教学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让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把其他课程的内容迁移倒语文学习过程中得以运用、理解和延伸。这无疑是更好地利用了学习资源,抓住了实践机会,沟通学科间融合,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贴近社会生活,同时使语文教学内容增添时代气息,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开,创造大语文教学的氛围。 一、语文教学与美术 小学语文课本图文并茂,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些学生喜欢拿笔在画面上涂涂画画,此时教师切勿把它当做一种顽劣行为,而应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蜜蜂引路》时,为了使学生理清

列宁与养蜂人、养蜂人与蜜蜂、蜜蜂与花丛之间的联系,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拿笔画,画出列宁找出养蜂人的线路图,学生兴致盎然,很快弄清列宁——路边的花丛——蜜蜂——蜂房——养蜂人这样线索,从而使学生把语言文字中具体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生对自己的创造多了一份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二、语文教学与音乐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欣赏音乐紧密结合。比如在新课伊始配乐朗诵,课中的音乐穿插都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受到音乐熏陶的同时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毛主席七律《长征》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个代表性画面的同时播放歌曲《长征》,雄壮有力的歌曲和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如火如荼的长征岁月,感受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对学生理解全诗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与数学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把阅读与数学结合起来。我在教学《郑和远航》,引导学生体会宝船“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8米,宽约6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8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摘要:在所有课程当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该算是最灵活多样的了。作为一名21世纪的信息技术教师,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在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21世纪的信息技术教师,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在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一、信息技术教师要明确教育观念 1、高新技术时代需要的人才是能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传播信息,在信息技术所创的全新环境中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快速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遵守网络信息时代道德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高级信息读写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读写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学习当今“流行”的知识,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选择了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了解其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根除“副科”观念。

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应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活动的选材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结合,在学习中提倡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网络为展示平台,将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探究;实践;研究;拓展 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以活动为主线,以活动贯穿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培养有关能力。我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已经三年了,作为本课程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下面是自己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活动选材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结合 学习任务、练习题的选择,要尽量来源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本地的社会问题以及国家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留有一定的思考题目或练习题目,

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信息技术去了解、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思想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安排学生学习文字处理时,可以考虑以写日记为一条主线。一方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习作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另一方面,习作的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方便的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通过写“春游日记”掌握文档的录入、段落格式的设置、编辑修改;通过描写冬天“雪花飞扬,到处是银装素裹”的景致,引导学生观察冬天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设置不同的字符格式;通过录入“快乐拍手歌”歌词,掌握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完成需要重复输入的内容。 总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二、学习环节的设计 任务的设计只是好的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doc

让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课堂 桑树台中心小学刘欢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概论 二、教学设计 三、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 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 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从无声电影教学(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即产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 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越来越紧密。怎样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交流。我今天主要与大家交流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概论 一、教育技术 1、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 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教育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实现教育的优化,而不在于发现教育规律。 教育技术包括有形的物质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两方面。 物质技术有:计算机、投影、网络、电视、音响等。 智能技术有: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 2、教学媒体 概念:当某一种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并且是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分类:教学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高互多媒 体。 视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如:教科书、挂图、标本、幻灯、 投影等。 听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如:广播、录音等。 视听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听器官。如:电视、电影等。 高互多媒体:指使用多种感官且具有人机交互作用的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 3、课程整合 1

精心设计,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精心设计,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2-06-25T14:43:41.87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张连巧[导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此次活动中教师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张连巧 (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山东滨州251900)笔者参加2011 年度滨州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参评教师的当堂施教,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及个人魅力,可以看出他们的每一个课堂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斟酌,打造出了高效课堂。 一、情境导入,教师精心制作的甜点 课堂上,大部分参赛教师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游戏、有视频、有悬疑、有合作。当然如果能在课堂一开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阳信二中的张老师在导入时运用了“连连看”游戏,让两位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赛看谁剩余的板块少,并找一学生做裁判把结果以表格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就把原本不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了。沾化一中的刘玉荣老师在课前让全体学生根据屏幕指示完成相关动作,简单的三句话“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请同学们鼓三次掌!”“全体坐下!”把同学们凝聚在了一起,也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各位教师精心制作的情境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教法多样、小组互学,让课堂更有效 在新授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案导学或多媒体屏显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帮学、助学、演示等。如无棣一中的张明升教师做得就比较好,整堂课他一直引导学生先自学、再帮学,最后教师助学。具体做法是先展示任务再把关键的任务操作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自己做,鼓励做完的学生站起来做本排的“小教师”,谁做完了任务就站起来指导同排的同学(帮学),等大部分学生都站起来了说明本次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沾化一中的刘玉荣老师运用了分组的方法,实行小组间的竞赛,为了照顾各个小组的同学,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还设置了必答题和抢答题,使课堂更有效。 三、幽默与专业共存,充分享受语言魅力 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妙语连珠,有的则慢条斯理,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要让学生容易接受。善于运用幽默语言的,能打破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滨城一中曹老师那富有磁性且跳动着的言语:“呀!还真有!”黄山中学刘老师的语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娇柔却不做作。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被教师富有魅力的语言调动起来,从而使课堂显得更有生机、有活力。 四、课堂评价多样化 课堂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尤为重要。评价之目的是诊断、反馈、促进、提高。从活动看到,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用了自评、他评和师评,且以自评和他评为主,弱化师评,营造起民主评价的氛围。自评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增强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自评时每位同学都认为自己是优秀的,特别是小组代表形式的自评,都是自夸型的,这也说明现在的学生都很自信。 学生在他评时,不仅可以发现被评价人的问题或者优点,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比较和学习的机会。 弱化师评并不是说没有师评,在学生心目中师评很有份量,因此教师的评价不能随便,更不能没有原则地说“好”。而且教师的评价不应该过于单调,对于一些学生的回答教师还可以采用延迟评价和模糊评价。印象最深的是无棣二中的高老师在一名学生演示操作后并没有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而是找其他学生演示同一任务,通过比较两人操作的异同,给出评价,这样通过延迟评价更加深了印象,引人深思。 总之,通过评价,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愉悦,增强了信心,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自身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唤醒并激发了创新欲望。 五、存在的问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此次活动中教师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1.布置任务要明确,教师语言要简洁。个别教师对某一重要知识点,反复讲、反复练,唯恐学生不会;本来布置的任务为一,可在指导过程中变成了二、三,学生感到茫然;还有的教师“啊”“呀”“吧”等带口语太多,导致学生厌倦,课堂资源浪费。 2.要有耐心调控整堂课,让课堂活而不乱。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我们的挑战和考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个别教师在课堂的开始调控得很好,可是随着任务的引入,让学生自学互帮后,教师好像就没有了作用,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也成了聊天,这样课堂是“活”了,但更乱了。 3.别让优质课成为“花架子”。讲过优质课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感触:这一节课的准备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停地找资料、改设计、做课件,一遍遍的试讲最后就为了这45分钟。可是这样出来的课质量真的优吗?例如在本次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表格部分的任务设计都非常简单,然而得高分的亮点也就在于此,借用课本上案例的设计则显得俗气,从而处于劣势。 4.杜绝干扰,专注上课。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专心,其实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在本次活动中某教师的电话在讲课过程中响了四次,引起了评委教师和学生的不满,其实这也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 结合到自身教育教学,虽然日常上课时不可能像优质课那样每节课准备那么多的材料,每节课都设计得那么精彩,但一定要在备课过程中有这方面的设想,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些尝试,尽量与新课程标准一致,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精心设计,争取使我们的课堂达到最高效。

浅谈语文课程跨学科教学

浅谈语文课程跨学科教学 一、什么是“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决策的思维方式,其核心应当是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 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超越纯粹的学科教学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多学科共通的教学目标与学 科教学目标并重的大教学目标,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也促使学生的单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程跨学科教学的基本状况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现状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确定其跨学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 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 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少数名族地区,小学教师基本上能按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进行跨学科教学,但是对学科知识之间的链接过于机械,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积极 性也很难被调动起来。 (二)、教学者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信息比较闭塞,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较单一;加之受到学生家 庭经济影响,要花钱订阅课外书籍来拓展知识几乎不可能;以上情况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窄, 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师不论是从学历还是接受新知识的速度,都不能与城市地区老师相比,但 是老师们并没有放弃对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 生知识面,竭尽所能加强学科之间融合,虽然效果不尽理想,但是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程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科共通能力的培养,这对我们现行的基础教育的存在 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必要性:跨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是其他学 科知识呈现的必要载体;它既具有人文性,也具有工具性,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用语文来表 达的,语文更是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性思维的必备工具,这说明了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在小学语文课中进行跨学科教学,能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又充满活力,对其他学科的掌握 和了解,反过来也会促进语文教学的进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与思想品德、数学、自然、社会、体育、劳动等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我们学《草船借箭》,就要知道三国 时期的历史和魏国、吴国、蜀国的地理位置,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积累;学习《彩色的非洲》、《与象共舞》,要懂一些风俗文化知识和社会常识;学习《放弃 射门》,要懂得一些体育知识。这样,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语文”,还要结合历史、 地理、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只有懂得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掌握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科融合是完全必要的。 在少数民族地区,不论是学生占有的信息量还是学生整合信息的力能都不能与城市学生相提 并论,这就要求我们民族地区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从内容到手段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更新。作 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比如探究式、综合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其他信息来源,获取更多、更加有用的信息资源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尤为重 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将语文学习同实际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以语文学科能力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亦增长学生的其他能力。 本地区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缺少关爱,也缺乏爱人之心;所以我们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不 仅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以以计算机为核心,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兴趣、意识和技能的课程。通过系统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虽然现在我校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全面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因为各种原因,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很系统,且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高效课堂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并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推向深入,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高效课堂、新课程实施需要高效课堂、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需要高效课堂、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也需要高效课堂的实现。可以说,高效课堂对提高我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何谓高效课堂?可用七个字加以衡量:真、实、新、活、情、特、效。①真:真实、真诚、真为。真实即教师要尊重事实、讲究实际;真诚即用“心”去上课,用真诚感染自己的学生;真为即教师要真正的关注学生,做到因班施教、因材施教。②实:教学目标实、教学内容实、方法手段实、学习指导实。③新:观念新、设计新、评价新。④活:问题提出活以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学生活动活以使学生主动参与且积极探究;教师调控活以使课堂动静结合,活而不乱。⑤情:教学激情,教师教学要有感染力;教材情感,教师对教材的体悟要深刻;人情即教师要有亲合力。⑥特:鲜明的教学特长及特色。⑦效:教学效果及效率要高。实现高效课堂,在理解了七要素的内涵后,还应把握“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三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 一、备好课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师只有课前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认识水平,针对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情景的创造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以“教”促“学”的目的,从而达到高效课堂。 1、熟悉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程的基本主张。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

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社会日益信息化,教育部门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新课程改革以来,连比较偏僻的山村小学也开设了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 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呢?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信息技术课虽然每周才一节,作为任课教师也应该非常重视,将这门课程上好。信息技术素养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方面的素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认真教学,将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师思想上重视了信息技术这门课,还应引导学生把这门课重视起来。让学生改变对信息技术课的错误认识,不再以为这是一节玩课,不再以为这是一节比较自由的课等等。 实践证明,如果任课教师对信息技术课高度重视,学生也自然会认真学习、操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使用教材。 随着上级部门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日益重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信息技术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使用教材,而不是把教材放在一边,任学生打打电脑就完事。 充分使用教材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把握好。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是一个学期学习使用一个常用的软件,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使用画图软件,四年级上册学习使用Word软件。这样,我们上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就应该以学期为单位,规划好一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虽然每周才上一节课,也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三、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 首先,布置了一定的课外作业,学生对这门课也相应地会更加重视,有利于教学。 再次,由于每周才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也很有必要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以巩固学生课内所学。 布置作业时可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例如,我们有一次布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使用画图软件中的填充工具,进一步感知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三原色与三间色的关系,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也很开心,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从而上信息技术课也更加认真了。 布置了作业就必须有作业的批改与评比,教师要通过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有效处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说,现在不少学生家里也买了电脑,有些作业就可以在网上批阅了。 四、重视信息技术文化教育。 信息技术课经常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操作性非常强,可它同时也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我们要避免学生产生“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的片面认识。教材中有些内容就应该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如《计算机在学习中的应用》、《计算机的灵魂——软件》、《信息与信息技术》等内容。 总之,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不断努力,就一定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