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发现,实践求真说课稿

探索发现,实践求真说课稿

探索发现,实践求真说课稿
探索发现,实践求真说课稿

“探索发现,实践求真”说课稿

——《河中石兽》

《盗贼割耳》

内乡初中

彭晓媛

“探索发现,实践求真”说课稿

——《河中石兽》

《盗贼割耳》亲爱的老师们: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索发现,实践求真》,主要从说设计理念、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鉴于此,本节课《探索发现,实践求真》以主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的自主阅读,并且积累课外阅读,同时,又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实践求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二、说教材地位

《河中石兽》是语文教材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篇文章。第六单元主要通过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希望学生能从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并激发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河中石兽》是清代才子纪昀、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短篇志怪小说,是一篇文言文。

三、说教学目标

第六单元单元要求“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因此,结合本单元要求及文言文教学要求,将本节课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运用浏览法: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理解文章内容。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实践求真的科学精神。

其中重难点也就是我们的主题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实践求真的科学精神。

四、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近一年文言文的学习,能初步结合课下注释读通文言文,因此上课之前利用早读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熟读成诵,并结合课下注释弄懂文章大意,上课直接通过“读准字音、读出句子的节奏、弄懂关键字词意思和弄清句子翻译”这几个环节一步步检查学生课前自主阅读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问题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3、多媒体教学法

以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以主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的自主阅读。通过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引入寻找石兽的探险历程中,使学生更容易对课文深入阅读。而多媒体希沃系统更使我们语文教学更直观,更便利。

(二)说学法

1、课前预习法

2、浏览法

3、圈点批注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文言文,明确疑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运用浏览法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圈点批注,疑难点自主思考后再合作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会有几个?”引起学生的思考。

并举例1+1=?提问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肯定学生的这种思考分辨的行为就表明了大家是一群有探索求真精神的好孩子。

那么那一头用石头雕刻的兽掉到了河里,让大家去找,去哪找,大家有几种思路?今天,我们到《河中石兽》一课中去辨别大家探索发现,实践求真的能力到底有多强。用“你们准备好了吗?”来激起学生课堂热情。

(二)、齐读学习目标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才会高,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运用浏览法: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理解文章内容。

3、培养自己探索发现,实践求真的科学精神。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请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干圮棹曳杮

湮啮坎溯臆钯

其中最后一个字钯,ppt希沃系统上的字典直接只给了一个字音ba,而这是一个多音字,文章中读pa,因此读到最后一个字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查课下注释,查字典探求真正的读音,引导学生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敢于探索发现,实践求真。

2、请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遂/反溯流/逆上矣

3、再读课文,查阅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关键字词意思,理解文章大意。(勾画或批注关键字词意思,疑难处用红笔做标记)

阅十余岁竟不可得

究物理是非木杮

如是再啮但知其一

盖石性坚重

4、查阅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句子翻译。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一个讲学家在寺庙里设立学管教书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一部分通过提问学生以及演板的形式发现问题,翻译句子时若学生有疑难可以“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为例简单复习翻译原则,如:留----讲学家,替----一替为一

个,设替为设立,帐替为学管,补----补充在和教书,调----设帐和寺中调换顺序,因此翻译为一个讲学家在寺庙里设立学管教书

这样通过初读课文,完成了本节课第一个教学目标——积累文言知识。

【暖心提示:翻译原则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其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5、朗读课文,带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出感情,并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基本扫清文言文阅读障碍后,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内容后,再去读课文,这个时候学生带着理解更能读出感情。而这是七年级最后一课,学生也应该已经掌握了用人+事的办法来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因此可直接提问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四)、探索真知——石兽究竟在哪里?

1、请再次浏览课文,一目数行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有关寻找石兽位置的

主要信息。即表格中空白的信息点,用画出文中关键词句。

什么?用~~~画出。

3、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围绕”不能主观臆断;不能迷信书本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

思对即可。

这一环节主要用主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一步步真正深入阅读课文,也完成本节课第二个教学目标——运用浏览法: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初步解决了第三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实践求真的科学精神。

4、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河中石兽》的过程

由浅入深,反复阅读:

1、结合注释,扫清障碍——读通;

2、推敲琢磨,深入阅读——读懂;

3、联系实际,有所感悟——读透。

(并板书:读通——查

读懂——问

读透——悟)

(三)、拓展提升

盗贼割耳

门人邱生言(说),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ju,火把)露刃入,众皆慑(害怕)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粉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痊愈,愈合)也。遂相率呼啸去(离开)。怖(惊吓)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不久)即平复。以为仇耶(吗)?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qiang,割)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情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如果)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有删改)

1、浏览文章,结合括号内关键字词解释,弄懂大意。

2、再次浏览文章,扫视文段,找到信息点:文中盗贼的行为,有哪些不合常理的地方?在原文中用画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引导学生运用《河中石兽》的学习过程,由浅入深读懂文章,然后探索盗贼不合常理的地方,再请同学课堂回答,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再次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的科学精神。

(四)、课外探索

1、浏览下则材料,复述主要信息,与原文对比后,谈谈你有哪些思考?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定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不见踪影。历史上曾几度觅找挖掘,都没能够发现。1959年,山西省文管会用科学仪器勘探过,也未找到踪迹。为贯彻文物保护法,于1988年1月开始,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再次发掘黄河古道两岸的铁牛,直到1989年7月31日至8月7日,将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及所属文物铁山、铁人、铁柱等由河滩下挖出,还在原址,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

同样是找掉入河中的重物,现实中还有与《河中石兽》所学到的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围绕“敢于质疑权威、不迷信书本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回答即可。由此再次启发孩子敢于质疑精神,积极探索精神。

2、课外探索——跟随书本去探险

浏览《海底两万里》,说说探索精神在这本书中的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浏览《海底两万里》,说说探索精神在这本书中的体现。”既积累课外阅读,又紧扣了探索精神。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完成本节课主题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实践求真的科学精神。同时,我们老师在给孩子推荐书目时也要自己先读,并且多读几本不同的书进行比较再推荐,这样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才能切实有效,语文老师真正以身作则,努力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10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1、开课激趣,老师利用“缺8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如老师出示一个很有趣的数,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后让学生探索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观察、归纳、概括、推理、探索和数字想象等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总结归纳——独立练习。 (一)开课激趣。 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 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 (用计算器计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综合实践课说课稿

综合实践小学四年级《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说课稿 鄂州市凤凰街道菜元头小学丁文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武昌鱼的故乡------鄂州,很高兴能为大家进行这样一次说课。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人教版《综合学习与实践》第八册中的第一课。是在学生经过上个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之后,继续探究和学习关于环境教育的专题知识。它既是对前面已学知识的初步运用与小结,又是对后面未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并且贯穿于以后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孩子自主去探索实践,走进动物世界,去了解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乐趣,去寻找动物给我们的帮助,加深学生对动物的情感,让学生更加爱动物并懂得感恩动物,保护动物。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动物带给我们的帮助,获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并整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情感目标:从爱护动物出发,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学会合作,使儿童从小萌生关爱之心,责任之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开展小组实践活动,合作交流学习,分享动物带给人类的各种信息。 教学难点:唤起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引发学生关爱动物的行动,并将这种行动内化为学生的美德。 四、教法、学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体验实践性的课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根据这样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利用CAI、图片、音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供参考)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 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 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 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

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由学生回答得出(板书:40×8= 6×70= 24×1= ↓↓↓

小学综合实践说课稿

小学综合实践《早餐与健康》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 《早餐与健康》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教材中的内容。编排这一内容是让学生明白吃早餐对人体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试图通过这堂课对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有所了解,并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学会初步的早餐搭配,树立吃放心早餐,营养早餐的意识,从而使明白早餐与健康的重要意义,形成科学用好早餐的习惯。 学情分析 早餐对人一天的工作学习都很重要。我通过了解我班学生吃早餐的情况,发现学生对吃早餐有一定的认识,但因为种种原因,有不能坚持吃早餐的,更有早餐吃的不合理的。所以,提出研究早餐的学问,来探讨早餐营养的搭配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我把这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1. 认识各种各样的早餐食物,知道它的营养成分与作用。 2. 了解早餐与健康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查能力,分析调查中所获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比较、实践,使学生在探讨早餐的营养搭配问题过程中,明白早餐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设计、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吃早餐的良好习惯。 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的早餐搭配的方法。三、教学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与其他课程,如果学生不对本课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的话,就没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会使你的课堂事半功倍。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带来自己喜欢的各种早餐食品。 2、调查早餐中常吃的食物的营养成分。 3、填写教材中的调查表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的早餐搭配。 四.说教法学法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结合自己的早餐、当营养师亲自搭配早餐、设计一周的早餐食谱”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合理搭配早餐。在这些实践的活动中使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创设情境,亲自搭配早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出合理搭配早餐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激发思维活动,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让学生说一说今天的早餐吃了什么?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容易点燃他们的研究热情。) (二)了解学生早餐现状 请小组同学交流调查到的同学们吃早餐的情况:通过调查表中的三个内容,

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探索规律》

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探索规律》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

人教版必修Ⅲ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目标: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 ●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综合实践说课稿

让创新智慧在指尖流淌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巧巧手主题活动之“剪纸”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创新智慧在指尖流淌》,下面我将从说选题、说活动过程、说活动效果三个方面来对本次综合实践课进行说明。 一、说选题 《巧巧手》是教育科学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年级上册的第5单元,本单元选择“巧巧手”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主要是由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动手制作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的实践活动,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动手制作活动,在美术课中已经有过一些手工制作的经验,因此“巧巧手”这一主题,可以在学生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对实践活动有比较稳定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围绕“巧巧手”这一主题,学生可以开展的活动很多,如各种废弃物的利用改造、纸的玩法等等,学生可以利用的东西很多,能够创造出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要组织一项有针对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就需要对活动材料做一个框定,适宜的实践活动器材是活动成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实践研究。同时,开学之初,学生上升一个年级,迎来新气象,也需要一些新的布置增加新学期的喜气,因此,以纸为主要材料的创新实践活动既给学生极大的热情,又拥有了非常良好的展示舞台。而我则进一步将纸的主题缩小到“剪纸”。剪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让学生在此中受到艺术的陶冶又拓展知识与眼界,同时剪纸的实践创新力非常强,剪纸虽然是一张纸、一把剪刀的事,却拥有无比广阔的智慧和实践空间,材料的简单更加延伸了学生的创新发展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P8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这部分内容教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规律。教材首先出示36 ×30 =1080 ,以填表的形式呈现,就此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做出猜想后,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表格中给出的一组题目,初步发现规律。然后教材让学生“自己再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看看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并在小组里交流”。这是完成不完全归纳推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他们的数学思考。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探索发现“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并能简单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综合实践说课稿《与安全同行》

综合实践说课稿《与安全同行》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我们是一所农村小学,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宽广的活动场地。学生活泼好动,常爱打闹,个别学生哈司爱搞恶作剧虽然老师三令五申,可仍然避免不了意外的发生。同学们也对此身有体会,因此从学生安全的角度出发,确定了这次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校园安全常识。 二:活动目标: 这次活动的开展,我希望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自身安全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知识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行为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与人的交往能力,做一个善于交流的人。 4情感目标: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热心帮助家人及朋友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有针对性的引导、指导,起 到调节与帮助的作用

四:活动步骤 1、确立课题与子课题,成立小组。 2、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与方案。 3、学生开展活动。 4、阶段性总结及新目标的制定。 5、成果展示。 五、具体实施步骤及指导预案、实施策略。 第一阶段:确立课题与子课题,成立小组。 第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张X光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适时介绍:“这是几年前一位叫杨丹的同学摔伤时的片子”。杨楠同学抢着说:“我知道,是我大姐。”我抓住时机,问:“那你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对她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吗?”通过杨楠同学的介绍,校园安全的话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重视。他们决定亲自动手做做,调查校园的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围绕学生生活选题,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调查就怎样调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浓厚兴趣,也为今后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对安全主题的兴趣更加浓厚了,逐渐从校内扩展到校外的安全、居家的安全……由于学生所选的范围比较广泛,我趁机引导学生将安全问题进行了分类,确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找规律 :第一课时 说课稿》两篇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和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请学生到老师家做客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老师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2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酒泉四中七年级田小平 一、说教材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通过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三个阶段螺旋上升的呈现.第一阶段小学阶段,初步认识平行线;第二阶段七年级下学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研究平行线的特征;第三阶段八年级下学期,研究平行线性质、判定的形式化表述.本节课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是承接小学并为下一课乃至后继的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打下了基础.从本节课起,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同时,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学生: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以前(小学)的学习,学生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很肤浅的,仅仅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三、说教学目标 (一)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掌握“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二)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小学二年级数学《探索规律》说课稿.doc

探索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P49—P51的《探索规律》。 说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情感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获取知识渠道。 说导学重难点、关键: 导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导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能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导学关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探索,讨论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放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自主学习,找出并归纳出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说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小圆片、小三角形学具等。 说导学过程: 我的导学过程包括四个板块,第一是.创设情景。第二是.探索新知。第三. 巩固强化。下面就来说说我的第一板块。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选用了两个情境,一是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天天见到的沙发和窗帘上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知道规律就在身边,并为后面的例2的教学作好铺垫。二是观察交通路口的红绿灯的显示规律,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这样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教室里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引入并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这是导学的主要部分,分别是例2、例3、例4.的导学。重点是例3、例4. 1.导学例2(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在例2的导学中,由于有前面观察例1情境图的铺垫,规律直观,学生容易找出(我是培养学生观察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1)先让学生观察这道题,说说有什么重要发现?并独立填写。 (2)再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填写。然后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课件侧重显示重复的过程。 这种题的规律是小结:总是以一定的重复方式排列。 (4)我在这里让学生根据所学规律完成P51页练习十的第1题。 2.导学例3(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在例3导学中,我谈话引入,规律都是重复方式排列的吗?你们观察这道数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说课稿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说课稿篇一:小学综合实践说课稿 小学综合实践《早餐与健康》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 《早餐与健康》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教材中的内容。编排这一内容是让学生明白吃早餐对人体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试图通过这堂课对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有所了解,并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学会初步的早餐搭配,树立吃放心早餐,营养早餐的意识,从而使明白早餐与健康的重要意义,形成科学用好早餐的习惯。 学情分析 早餐对人一天的工作学习都很重要。我通过了解我班学生吃早餐的情况,发现学生对吃早餐有一定的认识,但因为种种原因,有不能坚持吃早餐的,更有早餐吃的不合理的。所以,提出研究早餐的学问,来探讨早餐营养的搭配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二、说活动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我把这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1.

认识各种各样的早餐食物,知道它的营养成分与作用。 2. 了解早餐与健康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查能力,分析调查中所获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比较、实践,使学生在探讨早餐的营养搭配问题过程中,明白早餐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设计、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吃早餐的良好习惯。 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的早餐搭配的方法。三、教学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与其他课程,如果学生不对本课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的话,就没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会使你的课堂事半功倍。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带来自己喜欢的各种早餐食品。

2、调查早餐中常吃的食物的营养成分。 3、填写教材中的调查表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的早餐搭配。 四.说教法学法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结合自己的早餐、当营养师亲自搭配早餐、设计一周的早餐食谱”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合理搭配早餐。在这些实践的活动中使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创设情境,亲自搭配早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出合理搭配早餐的方法。在

探索与表达规律公开课学案

§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一课时)(学案) 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陈亮 一、教学目标 1.在探究具体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用符号进行一般化的表示,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教学的转化思想及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3.经历具体问题中对数量关系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猜想的过程,培养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4.在大胆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参与学习、勇于面对挑战的学习态度,同时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具体事物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探索规律的步骤与方法. 难点:用代数式表示一般规律.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主题:通过“警衔符号”,“功勋级别”,“国民党密文”,“古建筑石壁文字”引入探索及表达规律的课题. 2.探究规律: (1)活动一: 图形序号 1 2 3 4 5 n 五角星个数 (2 次数 1 2 3 10 ... n 时间(s) 3.6 7.2 音节(个)20 40 ( 3) 活动三: 层数 1 2 3 4 ... n 图一圈数 1 4 图二圈数 1 6

(4)活动四: (5)活动五: 图形序号 1 2 3 4 5 n 圆圈个数 (6)活动六:日历 问题:日历中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字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口算接龙: 第1题:1,3,5,7,( );第2题:2,4,6,8,( ); 第3题:1,-1,1,-1,( );第4题:2,4,8,16,( ); 第5题:-1,3,-9,27,( ); 第6题:1,10,100,1000,( ); 第7题:1,2,3,5,8,( ); 第8题:1,3,6,10,15,( ). 4.课堂小结:探索规律的一般步骤: 具体问题→观察特例→猜想规律→表示规律→验证规律???重新探索 不成立得出结论 成立 5课后作业:教材P98随堂练习,P99习题2.8直接做在书上。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说课稿

重庆市旅游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说课稿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行业背景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培养大批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人才。根据这一需要,我们应当从幼儿阶段开始,就进行社会性、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幼儿兴趣、态度和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让每个儿童有美好的未来”。 2.人才需求 为了培养21世纪的新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儿童观和发展观。通过日常活动、游戏、教案活动和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教育等,实现教育目标。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课程设计整体化,教育教案活动化,教育内容生活化。 3.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要求,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幼儿园开展各大领域(语言、健康、体育、社会、科学)活动的专业必修课,对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实地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以适合幼儿的活动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指导的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因此科学地设计与幼儿身心特征相匹配的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 (1)能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特征,确定具体活动目标。 (2)能理解幼儿园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确定幼儿园活动的主题及形式。

(3)能根据幼儿活动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目标及教案手段,对幼儿园活动进行具体的实施和评价。 4.本课程与前后课程衔接关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立足于运用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将课程理论与教案设计相结合,侧重幼儿园活动实践的指导。以活动设计思想为主线,运用丰富的教改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教案训练方式,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对后面的学前教育经管、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社会学、幼儿游戏与指导等课程具有指导意义,学完本课程学生对幼儿园活动的组织,学生的经管,环境的创设等都有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升华后面所学内容。 二、教案内容 1.典型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走向幼儿园,他们的职业主要是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是师德方面,应高度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热爱幼教事业,尊重和平等对待幼儿,承认并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承认并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其次,遵循保教结合的教育原则,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再次,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案。 作为保育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热爱尊重幼儿,正视自己的工作。其次,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学习考取国家保育员资格证书。再次,能够配合教师的教育教案工作,掌握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具备不断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案内容选取及学习情境设计

《探索规律》的优秀说课稿

《探索规律》的优秀说课稿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三册[人教版]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课邓小平理论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2。中共十三大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邓小平理论成熟及形成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思考讲解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录象资料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

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应用启发思考式讲解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20世纪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基本进程的三次革命,这三个伟大人物分别是这三个伟大的人物。了解这三个伟大人物是观察和把握中国20世纪历史的基本进程,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历史最后一个伟大人物。邓小平正是我们今天这次历史性巨变的领导者和理论旗帜的缔造者。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十年“文化大革命”虽然宣告结束,但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1977年4月10日,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知道党的工作。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由此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有力的推动,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这一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支持了这一场讨论。为此,他号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一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成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条件。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道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摆脱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就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就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讲到此时可借助音像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

《探索与表达规律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整式及加减 3. 5 探索与表达规律 第 2 课时教学设计 会用代数式表示图形、数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验证所探究的规律. 重点: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 难点:探索规律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请你任意想一个数,将这个数减去1后乘以2,再减去3,然后加上5,将最后的结果告诉老师.让老师猜猜你心中想的那个数是几? 二、复习回顾 1. 如果长方形的长为m,宽为n,则长方形的周长为,面积为. 2. 若圆的半径为,则其面积为,周长为. 3. 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其体积表示为. 4. 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代数式: 形如2(m+n),mn,πr2,2πr,abc,a+b,ab+ac这样的式子.即用运算符号(+、-、×、÷、乘方、开方)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 注意: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单独的一个数字和字母也叫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者字母也是代数式,如:5, π ,a 等. 列代数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要把乘号省略;如2×a 写作2a ,a ×b 写作ab , 2×(a +b )或(a +b )×2写作2(a +b ). 2. 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除,如:()4,22 a b a b a ++÷要写作 3. 如果字母前面的数字是带分数,要把它写成假分数,如:223a b a b 3 12要写作 55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小明:你在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将十位数字乘以2,然后加上3,再把所得新数乘以5,最后把得到的新数加上个位数字,把你的结果告诉我,我就知道你心里想的两位数. 小亮:怎么知道的呢? 要求:同桌两人分工进行. 你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如果用a 、b 分别表示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那么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为10a +b ,则可得5(2a +3)+b =10a +b +15 规律:结果为原两位数与15的和. 1. 任意写出一个两位数; 2. 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又得到一个数; 3. 求这两个数的和 . 这些和有什么规律? 你们组能发现并验证这个规律吗? 要求: 1. 请解决本节课最初的游戏问题; 2. 以每个小组设计类似的数字,游戏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 请你任意想一个数,将这个数减去1后乘以2,再减去3,然后加上5,将最后的结果告诉老师. 设心中的数是x ,2(x -1)-3+5=2x -2-3+5=2x . 结果除以2就是心中的数了. 四、应用新知 一个三位数能不能被3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各位数字的和能不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四位数能否被3整除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