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国公司战略选择

跨国公司战略选择

跨国公司战略选择
跨国公司战略选择

跨国公司管理

D

A:全球战略—IBM TCL

全球化战略又称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从全球观点出发,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比较优势,把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和职能加以分散和配置,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综合一体化经营,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全球竞争优势,实现最大化的全球效率。

全球战略是跨国公司从全球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有限资源,抓住全球性机遇,进行全球性选择和部署,确定全球性战略目标。决策者不受民族、国家的限制,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取得最佳的长期总体效益:换言之,它是跨国公司在变动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略。而不是孤立地考虑一个国家的市场和资源。全球战略要求在多国基础上取得最大经济收益,而不是斤斤计较于国际业务活动中一时一地的损失。从历史角度看,全球战略是跨国公司大发展阶段的产物。

全球战略的优点在于能集中力量建立公司统一的竞争优势:

1、能将其生产经营设施安排在最有利的国家内,或集中或分散,并对他们的战略行动统一协调。

2、能将位于不同国家的活动连接起来,及时转移在技术开发、管理创新上的成果,更充分地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可选择在何处挑战竞争对手最为有利,这些都便于公司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

全球战略的缺点:

是难于适应各东道国的特点,适应各国不同的情况。

IBM,TCL不会因为改变产品供应和营销策略,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标准化产品,且适宜于成本压力强烈而本土化压力较小。

B国际战略--麦当劳微软海尔

企业国际化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有远见的企业家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本土以外的全球海外市场。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规划,是跨国公司为了把公司的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的总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

纵观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海外设厂,生产本地化,如海尔;第二种是自有产品直接出口,如华为和中兴;第三种是并购国外企业,如联想;第四种是产品贴牌出口,这类企业以浙江温州企业为多。当然,上述分类是按照企业的主导战略类型,企业国际化战略有时会采取多种战略,即组合战略来进军海外。

海外投资工厂—海尔模式(生产本地化)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启动比较早,这得益于海尔企业领导人的超前战略意识。

成名于电冰箱,继而在家电领域全面开花的海尔在国内站稳脚跟就开始把战略眼光投向海外,在欧洲,在美洲,海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摸爬滚打。起初,海尔的策略是出口产品,但是发现国外对来自中国的家电认可度不高,而且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有种种限制。屡败屡战的海尔开始在海外投资工厂,以本土化生产本土化销售为方向,结果不但成功绕过贸易壁垒,而且使海外销售迅速发展起来。根据美国《家电》杂志2003年全球排名,海尔已经超过了日立成为全球第九位,2004年销售收入超过了1000亿元,进入了世界500强的行列。

海外投资设厂虽然实现生产本地化,成功避免了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的限制,但是美国的高成本几乎吞噬了海尔在中国市场积累的低成本优势。因此海尔开始寻求新的战略,2005年6月,海尔宣布准备以23亿美元的代价竞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巨头美泰克(Maytag),开始新的国际化战略。

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有品牌出口—微软模式

海外策略也对外直接投资,但是主要是建立研究机构和销售网络。在产品方面,华为一直坚持自主品牌的出口方式。

麦当劳总部保持对营销产品和战略的严密控制,产品的地方化有限。

C 跨国战略--宝钢

跨国战略是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形成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效益和区位效益,转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注意当地市场的需要。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是双向的,不仅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产品与技术,子公司也可以向母公司提供产品与技术。

跨国战略的显著特点是业务经营的多样化和市场的多样性。多元化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不仅要制定和执行大量的战略,还要根据各国市场条件的需求进行调整变化。

跨国战略不是侧重于某一单一方面,而是集中利用每一个目标与方法组合,来同时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学习能力。因此,它不同于传统多国公司、国际公司、

跨国公司在中国案例精选[案例]

《跨国公司在中国》案例精选 目录 管理案例 1、家乐福:“解放令”背后的代价 2、默多克新闻集团的中国攻略 3、伊莱克斯中国“换手”内幕 4、三洋:时隔20年卷土重来 5、丰田凶猛 营销案例 1、吉百利:后“冰川期”生存之路 2、渠道平衡:可口可乐“无处不在”的魔法石 3、耐克新广告:“文革唱腔”+“HIP-HOP” 公关案例 1、壳牌公司环保公关案例 人力资源案例 1、柯达用人本土化 2、最佳雇主在中国 3、欧莱雅:让员工在宽松的环境中发挥才华 企业文化案例 1、施贵宝的“鹰雁”文化 2、西安杨森的土洋结合 3、以人为本:爱立信中国公司 4、摩托罗拉:肯定人的尊严 家乐福:“解放令”背后的代价 家乐福成为277家违规整改企业中第一个获得解禁令的幸运儿 2004年,在中国打拼9年的家乐福超市修成正果。 1月30日,北京。法国家乐福公司中国区总裁施荣乐一行走出商务部部长

助理黄海的办公室。这个外国人将把一个大利好带回上海总部。刚才黄海正式通知他: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家乐福公司违规开设店铺的整顿工作基本结束,欢迎家乐福公司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 2月11日,在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排行榜上,家乐福(中国)以134亿元年销售额、41家门店位居全国连锁企业第五位,在单纯超市业态企业中排名第一。 随着解禁令下,家乐福挣断颈上最后一根细绳,以中国超市“状元”的身份进入超市竞争主战场,这条没有任何束缚的大鳄,从此海阔天空。 自1999年第一次遭遇“违规整改”,家乐福五年来从未停步,在广袤中国市场东西南北密布棋子,早从当初的“外来之狼”变成实力不凡的中国超市“状元”。 为抢占市场先机有必要付出什么代价,家乐福早已运用它的商业逻辑思考透彻 当苔藓战术遭遇政策阳光 这是一个介于智慧和狡猾之间的故事。1995年,45岁的尹铁铮成为家乐福进入中国的见证人。 此时,尹担任中创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与法国家乐福合资注册了佳创商业管理公司,同时注册了创益佳商场,委托给佳创商业公司管理。这个创益佳商场,开在北京朝阳区静安里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人称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也叫家乐福国展店(以下简称创益佳店),至今仍是家乐福北区销售冠军和多项销售纪录保持者。当然,它更是家乐福中国掘金梦的开始。 根据尹铁铮的说法,严格来说,家乐福在开设创益佳店时还是非常谨慎的,对于如何巧妙地绕开政策,有相当严密的考虑。在那个拿到中外合资零售牌照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 以宝洁公司为例

目录 引言....................................................................................................................................... 一、宝洁公司简介 ........................................................................................................... 1.1 宝洁公司概况....................................................................................................... 1.2 宝洁公司主营业务/品牌.................................................................................... 1.3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 二、宝洁公司的跨国经营............................................................................................... 2.1 P&G国际化发展过程回顾.............................................................................. 2.2 宝洁跨国经营的原因........................................................................................ 2.3 宝洁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 三、宝洁公司的全球战略............................................................................................... 3.1 P&G组织结构分析.......................................................................................... 3.2 P&G经营战略分析.......................................................................................... 3.3 P&G内部知识与创新管理.............................................................................. 3.4 P&G管理挑战................................................................................................... 四、宝洁公司跨国经营的建议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4.1 宝洁跨国经营的建议........................................................................................ 4.2 宝洁跨国经营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以宝洁公司为例

跨国公司沃尔玛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投资案例研究 ----沃尔玛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101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辽宁工业大学 2013年10月

摘要 沃尔玛公司(Wal-Mart Stores, Inc.)(NYSE:WMT)是一家美国的世界性连锁企业,以营业额计算为全球最大的公司,其控股人为沃尔顿家族。总部位于美国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沃尔玛主要涉足零售业,是世界上雇员最多的企业,连续三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中居首。沃尔玛公司有8500家门店,分布于全球15个国家。2010年其全球销售总额达到4020亿美元。沃尔玛在美国50个州和波多黎各运营。沃尔玛主要有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沃尔玛商店、沃尔玛社区店等四种营业态式。 本文主要分析沃尔玛的企业,成立时间,总部以及发展史,品牌故事,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并简介了两个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中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关键字:沃尔玛,组织结构,收购兼并

目录 第一章沃尔玛概况 (1) 1.1 沃尔玛简介 (1) 1.2 发展历史 (1) 1.3 公司宗旨及组织结构 (3) 第二章沃尔玛成功收购好又多 (4) 2.1 沃尔玛收购好又多 (4) 2.2沃尔玛的先进理念 (5) 2.3中国企业与沃尔玛的差距 (5) 第三章沃尔玛收购失败 (7) 3.1进军德国 (7) 3.2沃尔玛在德国失败的原因 (7) 3.3经验教训 (9)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沃尔玛概况 1.1 沃尔玛简介 “我们的同事创造非凡”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沃尔玛存在的时候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众所周知,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沃尔玛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在全球27个国家开设了超过10,000家商场,下设69个品牌,全球员工总数220多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2亿人次。 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95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事实上,沃尔玛的年销售额相当于全美所有百货公司的总和,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至今,沃尔玛己拥有2133家沃尔玛商店,469家山姆会员商店和248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分布在美国、中国、墨西哥、加拿大、英国、波多黎各、巴西、阿根廷、南非、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等14个国家。它在短短几十年中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不得不说是零售业的一个奇迹。 1.2 发展历史 1950年山姆·沃尔顿开设了第一家特价商店。 1962年沃尔顿以“Wal—Mart”为名在阿肯色州拉杰斯市开办了第一家沃尔玛平价商店。 1972年沃尔玛公司在纽约上市股票,其价值在以后的25年间(到1999年)翻 1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ABB矩阵式组织结构分析

ABB公司-创立并管理全球矩正组织 一、案例描述: (一)公司简介 ABB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厂商,位列全球500强企业。集团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ABB由两个历史100多年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在1988年合并而成。现在ABB集团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1.7万名员工。 (二)战略环境 ●ABB公司最大的业务是生产用于发电、输电和配电的设备并提供相关服务。 ●ABB公司在铁路运输业是世界领先的。 ●ABB公司的第三系列产品主要是面对非常特殊的一类顾客。 ● (三)战略定位 1988年1月,巴尼维克发表他对ABB公司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分析,他宣布了新公司的战略方向(致力于电力行业,采取快速变革以求更加面向客户和提高反应效率),介绍了新组织设计的详细内容,提出了公司的财务和发展目标、对电力行业的战略和通过一系列兼并和联盟实现公司的全球战略。1988年10月,ABB公司收购了AEG的蒸汽涡轮公司和在1989年2月收购了西屋电气公司的电力分配和传递公司,获得了美国生产导弹和核能设备的Conbustion Engineering公司,快速拓展了ABB公司在北美和东欧的市场。 (四)建立新的组织设计 1.1988年7月,在管理人员的会议中,巴尼维克描述了新的矩阵组织的主要特征,他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2.创建管理队伍 3.规定议事日程 4.交流全新哲学理论和价值 5.重组业务 6.新的组织结构和流程 7.新的战略过程 8.新的系统和控制 (五)面临的挑战 1、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责任心不够强 2、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3、矩阵当中地区和业务主管之间不同利益冲突 4、权力下放与集中管理之间的矛盾 5、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技术共享的障碍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雷诺----尼桑战略联盟

案例分析:雷诺——尼桑战略联盟 一、案例描述 (一)雷诺与尼桑 1、雷诺 雷诺汽车公司创立于1898年,二战后由法国政府接管,之后公司利用国家资本,兼并了许多小汽车公司,并发挥了雷诺公司的技术潜力,开发出多品种汽车新产品。80年代初雷诺公司迅速发展,年产量高达200万辆以上。然而高速发展导致债台高筑,亏损严重。从1985年起,雷诺公司进行了一系列企业改革,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并适时推出了多款汽车产品。企业改革及适销对路的产品,使雷诺公司再次起死回生。 20世纪90年代与其他主要经济区域的厂商结成联盟赢得世界汽车市场约10%的份额;扩大产品了范围。 1990年2月-1993年12月,雷诺兼并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行动失败。背景:以共享两公司的协同优势为基础,双方具有较为相近的民族文化。失败原因:沃尔沃股东:“我们的合作伙伴并不欣赏法国政府强有力的参与。就我们自身而言,存在着外交经验的缺乏以及可控的巨额保险。” 失败后,雷诺考虑引进潜在的伙伴公司:富士、三菱、铃木、尼桑。 2、尼桑 尼桑于1933年创立。二战初期尼桑损失了大量的销售力量,战后发展迅速。20世纪50年代起,“蓝鸟”和“阳光”热销。1961年,公司建立了第一家海外企业。20世纪80年代,国内销量下滑,尼桑开始迅速海外扩张。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尼桑的利润迅速下滑。1996年,尼桑第14任总裁花轮上任。 与许多日本大型企业的通病一样,尼桑内充斥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内部成本的控制力不佳,虽然公司经历着规模上的高速扩张,盈利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从1991年起,日产公司的经营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到1998年底,背负债务高达21000亿日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整个日产公司濒临破产。 (二)联盟的形成与结果 1、联盟的形成 ●1985年~1995年,雷诺保持与日本:本田、三菱,韩国:三星、大宇公司交往。 ●1998年4月,雷诺的一个代表团对日本的汽车公司进行全面的考察。 ●1998年6月,雷诺总裁路易·施伟泽分别写信给三菱和尼桑,提议进行广泛的战略合 作。 ●1998年7月底,施伟泽与尼桑总裁花轮见面,并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两个公司发现约20个潜在的合作机会后,双方总裁于1998年9月10日签署了一份关 于技术和金融合作评估的备忘录。这份备忘录让雷诺确立与尼桑合作,建立了21个联合研究小组,研究结盟的可行性。 ●1998年10月,施伟泽草拟了标题为“日产和雷诺联手”的联盟协议书,列出了他设想 的协议内容。

年度跨国公司在华十大公关危机案例

2005年度跨国公司在华十大公关危机案例 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集体遭遇危机:广本、亨氏、宝洁、卡夫、肯德基、强生、索尼等等,被神化了的跨国公司优秀管理水平似乎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跨国公司怎么会这样,究竟是什么因素使然? 卓跃咨询认为,变化的不是这些跨国公司,变化的是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中国消费习惯,以及媒体整体的理性并承担起“第三方公信力”的角色,成为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研究的命题。根据卓跃咨询的判断,因为危机事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损失至少在50亿人民币。套用一句话,幸福的企业看起来是类似的,不幸的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幸。危机事件处理优秀的公司都是类似的,那就是遵从了“5P”原则,而如果缺失其中的一个“P”或者几“P”,那么企业就有可能遭遇危机和不幸。借鉴是一种智慧。这是我们重新将这些遭遇危机的企业案例呈现出来的目的,也许当事企业或者第三方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在本文中,卓跃咨询推出“5P研究模型”,以对这些危机事件做出评估: 1、端正态度(Perception):态度决定一切。 2、防范发生(Prevention):优秀的危机管理企业都有良好的危机预案和危机预警机制。 3、时刻准备(Preparation):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和危机事件爆发后出现的可能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出各种准备策略。

4、积极参与(Participation):危机爆发后,企业应该本着一种积极态度处理危机事件,而不是逃避责任或者推委。 5、危中找机(Progression):危机处理的最高境界是能把“危”变成“机”,从中获利或者得以提升。 案例一:索尼“问题相机”危机 品牌:索尼 危机性质:产品质量 危机指数:6 案例描述: 12月上旬,浙江方面抽检发现,索尼6个型号30个批次的数码相机存在包括自动白平衡失效、成像均匀度不好、液晶屏亮度不够、自动曝光不准确等问题,被定性为“不合格”。当浙江省工商局的消息传到索尼中国负责数码相机业务的公关部经理耳中时,对方“感到惊讶”,并间接质疑浙江方面的评测结果:“这些相机都是在市场销售了一段时间的产品了,此前也经过媒体多次评测。” 与此同时,索尼的公关也在紧张进行中:一面质疑检测标准,一面抵达浙江沟通;一面对媒体矢口否认相机“存在问题”,一面又对媒体“恩威并用”,以订阅报纸换下稿件,或者以撤销广告威胁媒体放弃报道。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在全球化并购浪潮中,已不仅仅限于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更多地出现了大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种大企业的并购常常对一国或几国的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对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大企业并购典型案例的分析,能使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下我们来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一)波音公司并购麦道公司 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并购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公司。并购总价值133亿美元。并购后,每份麦道股份变为0.65波音股份。麦道品牌只保留100座的MD一95型客机,其余民用客机一律改为波音品牌。从此,有76年历史,举世闻名的麦道公司不复存在。波音公司总经理于1997年2月出任新波音的主席和总经理,三分之二以上管理干部由波音派出。新波音拥有20万员工,500亿美元资产,净负债仅仅10亿美元。当时预计在1998年,新波音公司可望有

530亿美元的进账,可牢牢稳住世界民用和军事飞机制造企业的龙头老大的地位。 波音公司成立于1916年,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波音经过多次的研究开发,发展成为一家设计并制造民用及军事飞机、导弹、直升飞机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多种经营公司。在今后的20年中,波音将以每年5%的速度发展空中交通事业,并在原有全球民用客机交易量64%(1995年)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提高。 麦道公司成立于1920年,一直在军用飞机制造领域拥有霸主地位。但是在1996年以后,市场占有份额急剧下降,竞争能力迅速削弱,从而面临着被其他企业并购的危险。 波音并购麦道计划已经讨论了三年。麦道曾经两次拒绝波音,然而,在过去的几年,在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的激烈竞争中,麦道一路败北,世界市场份额从22%下降到不到10%。1996年,麦道只卖出40架民用客机。1996年10月,麦道承认自己的300座MD一11无力与波音的400座747竞争。12月,麦道放弃了自己440座MD 一11的计划,开始作为波音的"下承包商",帮

跨国公司案例资料

【导入案例1】 杜邦公司的发展 1802年,法国移民杜邦在美国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建立了一家生产黑色火药的工厂。杜邦公司200多年的历史由此开始。成立之初的杜邦公司总值只有36000美元。200年后的今天,杜邦公司已从制造作坊发展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业务最多元化的跨国科技企业之一。产品涉及食品与营养、健康保健、农业、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运输等领域。它在财富500家美国最大的工业/服务公司排行榜上名列第70位。 杜邦的历史证明,如果一个公司想要在几个世纪里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蜕变。早期的杜邦公司主要制造黑色火药;19世纪晚期,杜邦开始转型为炸药制造商;1925年前后,杜邦再次转型为化学品制造商;20世纪90年代开始,杜邦又开始新的转型,以公司在生物科技方面的优势为驱动力,努力使公司在21世纪成为一家以综合科学为特征的公司。 杜邦历史上的每一次转型都是以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成就为基础的。科学和技术是杜邦在历史上创造价值的主要方式。今天,杜邦的新口号是“科学创造奇迹”,这进一步表明了杜邦坚持科技领先的决心。 思考题:杜邦公司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杜邦公司如何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导入案例2】 上海通用的竞争优势 通用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瓦格纳曾经表示,为了保持在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先地位,通用汽车公司必须成为亚洲汽车行业的领先者,而要成为亚洲的领先者,中国市场是战略重点。目前,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已近20亿美元,有3家合资企业和2家独资企业,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正在成为亚洲的生产基地。通用汽车公司正在以国际先进水平创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 上海通用采用“以顾客为中心”这种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为企业导向。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以顾客为中心”这一理念已成为上海通用全体员工的第一行为标准。在产品开发设计、买车提车、维修咨询和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努力实践“以顾客为中心”的主题。 上海通用采用“柔性化生产”这种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系统。“柔性化生产”是“以顾客为中心”理念在生产上的延伸,它能够根据顾客需要和市场变化,灵活安排生产计划,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同时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 上海通用采用“单层拉动式营销网络”这种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营销模式。顾客可以到通用公司的“品牌专卖店”直接向厂家订货,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轿车类型及它的配置、颜色和内饰等,由厂家生产出来后再来提货。 思考题: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投资为什么具有竞争优势?它是怎样获得这些竞争优势的?

跨国公司的成功案例

跨国公司的成功案例 中国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饮料消费市场,可口可乐公司前总裁郭思达曾说过:“如果能使中国像澳大利亚一样,每人每年消费217瓶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在中国每年的消费量将达100亿标箱,相当于又有一个同等规模的可口可乐公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可口可乐在对世界饮料市场扩张的同时,更把对中国饮料市场占领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在开拓中国市场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目前,可口可乐系统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有: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系列和中国品牌茶饮料、矿物质水以及“醒目”果汁果味饮料等。 到2001年底,可口可乐系统在中国的投资已超过11亿美元,建成24个可口可乐产品灌装厂,一个可口可乐浓缩液厂,l个"中国品牌饮料主剂厂,1个非碳酸饮料灌装厂,并投资改造了2个国产品牌饮料灌装厂。2001年饮料产量265万吨,占中国饮料市场的16%,占碳酸饮料市场的40%。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饮料市场结构已发生变化,碳酸饮料的增幅已明显趋缓,年增长率不到10%,而瓶装水、茶饮料等非碳酸饮料迅速增长。1995年瓶装水产量166万吨,到2001年已达到678万吨,超过碳酸饮料成为第一大饮品。茶饮料发展速度也很快,1997年产量仅40万吨左右,1998年80万吨,2000年185万吨,为了履行“本土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战略,加快实施非碳酸饮料市场的系列拓展计划,2002年可口可乐公司以1.935亿元的代价,收购了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为可口可乐生产非碳酸饮料的工厂一东莞太古饮料有限公司。并说服了太古饮料公司、嘉里饮料公司、中粮饮料公司及相关的中方股东,组成联合投资公司,整合所有分散在各厂的非碳酸饮料灌装设备资源。按照各厂的订货要求,集中采购原材料,统一组织生产,并由现有渠道进行分销。 卓越的品牌管理是可口可乐成功关键所在。可口可乐主要品牌不但具有明确的定位,而且能够长期保持稳定性,不轻易改变。同时对品牌的塑造和维护是非常重视,不遗余地,并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阶段因地、因时制宜地来管理品牌。百年精心打造的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如今成为企业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 价廉物美是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这是放之四海的基本规律,也是大家熟知的道理,但可口可乐将之发挥地淋漓尽致。她十分重视产品的品质管理和质量保证,产品最关键的部分——配方是全球统一配制的,质量严格控制,口味绝对保证,产品高度标准化。此外。由于制作简单,材料普通易得,适宜大规模生产,每瓶饮料成本很低,所以能够低价销售,不但让消费者“买的起”,而且能够“物超所值”。 从鲜艳夺目的包装,形态优美的造型,到夺人眼球的广告,从争取民意、政府满意,厂晒大学工商管理司咕掌位论文可口可乐中目营梢策略研究到遍布每个角落营销网络,可以看到可口可乐的营销工作无疑是优秀的,令人佩服的。虽然早已成为世界第一饮料品牌,但仍不时大手笔的制作广告宣传,据悉每年的广告费要保持6亿美元以上。在创建和维护分销渠道也是尽心尽力,不但非常重视与装瓶商和分销商的关系,在努力帮助他们成长的同时创造自我发展机会,而且重视终端消费者,通过渠道深耕,来实现“以小取大”的分销战略布局。 而我国历来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重生产轻销售,认为只要产品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宁愿在家等待不愿主动出击,误认为做广告是浪费钱,包装鲜艳形象美观那是花俏,不务正业。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在夜郎自大中,被市场无情淘汰。可见,在顾客主导的现代市场里,一定的营销策略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

第一章:绪论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滚滚而来,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更加提高。在这种进程中,跨国公司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原动力和加速器作用。因此,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管理,自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也成为这次论文研究的对象。首先我们来了解下跨国公司的定义 1.1跨国公司的定义 1.1.1广义的跨国公司定义 广义定义使用于普遍意义上的跨国公司。1963 年美国《每周商务杂志》对跨国公司就进行了描述性定义: “跨国公司是指符合下列两个条件的公司。第一, 它至少要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国家设定生产点或是争取其他形态的直接投资; 第二, 具有名副其实的世界性预测能力, 其经营者在市场开发、生产和研究等方面, 能做出适用于世界各国的多种多样的基本决策。” 联合国跨国公司问题研究报告认为“多国公司就是在它们的基地所在的国家之外, 拥有或控制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适用于凡是在两个或更多的国家里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他资产的企业。” 著名英国跨国公司研究专家约翰·邓宁说: “国际的或者多国的生产企业的概念..简单地说, 就是一个以上的国家拥有或控制生产设施(例如工厂、矿山、炼油厂、销售机构、办事处等)的一个企业。” 1.1.2狭义的跨国公司定义 狭义定义着重突出在跨国公司的规模巨大上。1968 年,哈佛大学维农教授把跨国公司定义为“一个跨国公司就是一个控制着一大群在不同国家设立公司的母公司, 不同国家的各个公司之间人力和财力实行统筹使用, 并且有共同的经营战略;它们共同的规模巨大”“每一群的销售额在1 亿美元以下者, 是很少值得注意的。”“它们不是单纯的出口商,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提供者, 它们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 在本国以外的活动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他把跨国数限定在6 个以上。 又一种定义认为, 跨国公司是“在世界各地适当地点布下许多工厂和销售据点组成为密网, 以其世界战略为基础, 追求整个公司的最大限度利润和发展的企业。” “联合国贸发会1993 年称营业额在10 亿美元以上的为跨国公司”。 1.1.3联合国对跨国公司的定义 1986 年联合国制定的《跨国公司行为守则》指出跨国公司的定义:“本守则中使用跨国公司一词系指在两国或更多国家之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 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 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进行运营, 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得以实现; 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 从而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这个定义不是仅仅停留在企业的跨国数量和生产销售规模上, 而是更强调了跨国公司实质性的内容, 强调了它的一体化战略, 因而也更体现了它的深度, 尤其是对发展中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案例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组员:毛方舟、张贝希 戴姆勒·克莱斯勒的中国之行 【概要】 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由原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而成。强强联手让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公司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二大汽车生产商。戴姆勒·克莱斯勒的总部分别设在德国和美国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年均创造收入1510多亿美元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全球雇员总数达46.6万人。在《财富》杂志2000年全球500家最大公司排名中位居第5位。 【案情】 东北亚是戴·克公司优先发展长期业务的地区之一。虽然如此但该公司在这一地区的营业额远远不能反映其真正的生产潜力为此戴·克公司就把中期目标定位在提高这一地区及整个亚洲市场在公司总收入中的份额。自1998年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以来戴·克公司就开始持续不断地建设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市场。为了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发展2001年2月1日戴姆勒·克莱斯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随着这家公司的成立戴·克公司计划在中国发展更多的战略联盟扩大现有合作伙伴的关系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层面上进行更为灵活的经营活动。戴·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戴·克公司在东北亚地区的核心负责包括中国、韩国、香港和澳门在内的25个代表处及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和协调。这家公司的首要业务活动包括加强梅赛德斯·奔驰轿车、面包车和卡车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同时支持现有合资企业项目进一步在中国寻找新的机遇并开拓新的伙伴合作关系。在中国开展业务60多年中戴·克公司的大多数业务分支机构均在中国开展了业务如轿车、商用车、柴油发动机、飞机发动机、汽车电子和服务等业务。 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在中国共有5个合资和独资项目北京吉普、亚星—奔驰、苏州安特优发动机、上海新代车辆技术以及MTU珠海维修有限公司。在服务领域1990年建立了戴姆勒·克莱斯勒服务集团主要从事金融财务和信息技术服务其核心部分是为汽车产品提供金融和租赁服务同时也为特许经销机构提供融资支持。戴·克公司的服务业也在向其它领域扩展比如航空、航海、建筑、工业设备、信息技术、房地产和通讯等。 【分析】 戴姆勒-克莱斯勒的战略基于四大支柱:全球布局、强势品牌、丰富产品、领先技术。戴姆勒-克莱斯勒拥有全球化人力资源以及遍及世界各地的股东。2006年在360385名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戴姆勒·克莱斯勒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516亿欧元。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八。 【思考】 1.克莱斯勒与奔驰合并的优点。 2.克莱斯勒要发展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业务的目的。 3.跨国公司进行业务扩展的目的。 来源: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简介.凤凰网.2010-03-24 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案.中国知网.2010

跨国公司参与国际投资的成功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参与国际投资的成功案例分析 一、跨国公司定义:跨国公司服务方案跨国公司就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 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二、上汽集团出巨资收购通用大宇10%的股份 通用汽车通过剥离大宇原有的许多不良资产,保留了韩国境内的3个汽车厂的优质资产,汉城的设计中心、在海外的部分分销公司,即汽车设计,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精髓,并且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大宇汽车公司的债权人合作成立的一家绝对控股的新公司——大宇汽车科技公司接管大宇汽车轿车生产业务。2002年4月通用汽车及其合作公司的亚洲合作伙伴——上汽集团和日本钤木汽车公司,联合投资收购持股67%,其分配比例为:通用汽车占41.1%,日本铃木占14.9%(出资8 900万美元),上汽集团占10% (出资5 970万美元),其余33%由大宇债权人持股。新合资公司通用大宇于2002年10月底正式成立并运营。 成功之处: 1.促进上汽融入国际汽车工业 上汽参与通用大宇公司,股份虽然不多,但使中国汽车工业在走向世界方面迈出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步。同时,上汽集团也能够帮助通用大宇更快地进入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市场。对于上汽和大宇来讲这是—项双赢的投资战略。一向奉行“引进来”的中国汽车上业,终于迈出了走出去”的第—步,参与到全球汽车市场的国际竞争中去。它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汽车工业融入国际汽车工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对于通用汽车来说,这次收购并转让股权的行既照顾了亚洲合作伙伴的关系,又降低了收购大宇汽车公司的风险。而铃木公司和上汽集团在其中也得到了实惠,分享到了由通用公司针对韩国方面近似严酷的谈判压价成果。这不仅能促进上汽集团在资本、产品、管理、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融入国际市场,积累国际经营管理经而且能通过优化组合集成其在亚洲的合作伙伴的全球资源,提高自主开发能力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致命缺陷,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其在亚洲的市场份额。 2.是一种提高国内市场份额的巧妙方式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山东大宇项目作为大宇惟一在华资产。上汽集团参与收购大宇资产 最终目标将是中国市场 上汽集团此次的借船出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行为。 3. 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良好战略性开端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借船出海”实施出海跨洋战略说明 近年来中园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已经开始踏上了—条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目前,中国的跨国兼并和收购行动适度,有一个很好的战略性的开端。 三.联想的跨国投资与规划 联想自成立起,始终坚持“以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做贡献”。1985年11月,“联想式汉卡”正式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的鉴定。经过几年奋斗,联想公司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有些还远销国际市场。同时公司的资产、人员数量、营业额、税利等也迅速增长。但是,公司总裁柳传志却认为 联想“还只是一叶飘零小舟,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冲击”。他明确提出 “争取在几年内创办成全国第一流的外向型计算机企业,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多的贡献”。

跨国公司成功的案例剖析

跨国公司成功的案例剖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跨国公司正在超越国界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在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与母国基地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梳离,从人员配置、技术输出、科技研发、材料供应等都在不断的脱离母国基地,以期从投资国获得支持,减少成本,也让跨国公司在投资国逐渐独立成长起来,分区承担营运目标和风险。但即使是在互联网成熟发展的今天,跨国公司要真正成熟的发展到这一步,仍然要经过漫长的实验期。 韩国薇薇时尚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却给了众多在华跨国企业学习的典范,从2007年进入中国广州到2009年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其已经实现了人员配置、科技研发、材料供应、市场模式的本土运作,并和本土文化形成了有效的融合,顺利开拓出以期的市场。 对于一个经营女性时尚主题的跨国公司,其更多的是在文化的融合方面打开局面,进而在科技研发和人员配置方面做相关的调整,最后实现打开市场的目标。韩国薇薇时尚集团以经营白领女性服装品牌和多元化妆品品牌为主,涉及女性时尚领域的众多细节,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教育中国女性市场,达到认同其时尚观念,以及根据中国本土的时尚观念做最有效的更新才是成功的基础。 在地域选择上,韩国薇薇时尚集团有限公司选择了中国的时尚和对外中心城市——广州,这里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科技研发团队,有充足的材料供应,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时尚文化标签将为薇薇时尚事业打开有利的突破口。以广州为中心,把薇薇时尚的浪潮逐渐的扩展到周围城市乃至整个中国,并逐步探索出适合于中国市场消费的市场模式,这些都成为了韩国薇薇时尚集团有限公司长足发展的制胜点。

在人员配置上,韩国薇薇时尚集团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从母国资源带动投资东道国资源,到逐步摆脱母国资源的引导,最有效的利用广州的人力资源便利,达到在华公司独立发展的目的。 在科技研发上,采取与人员配置相同的模式,并不断探索韩国时尚风潮与中国时尚理念的融合,从白领女性服装品牌MS薇薇到天然植物化妆品品牌FREEDAY SKIN,在运作中国本土市场时都做了与韩国有区别的调整。以FREEDAY skin 为例,针对中国女性护肤习惯和要求,对产品系列和结构做了针对性的调整,在产品包装设计上也贴合中国女性的审美需求。同时,韩国薇薇时尚集团公司以期从FREEDAY skin的市场反馈上调整其他化妆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开拓,以全面打开中国市场。 2009年,是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最深的一年,但是韩国薇薇时尚集团有限公司将根据08年第三季度规划的战略性调整,将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并继续迈开发展的步伐。

跨国公司案例资料

跨国公司案例资料

【导入案例1】 杜邦公司的发展 1802年,法国移民杜邦在美国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建立了一家生产黑色火药的工厂。杜邦公司200多年的历史由此开始。成立之初的杜邦公司总值只有36000美元。200年后的今天,杜邦公司已从制造作坊发展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业务最多元化的跨国科技企业之一。产品涉及食品与营养、健康保健、农业、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运输等领域。它在财富500家美国最大的工业/服务公司排行榜上名列第70位。 杜邦的历史证明,如果一个公司想要在几个世纪里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蜕变。早期的杜邦公司主要制造黑色火药;19世纪晚期,杜邦开始转型为炸药制造商;1925年前后,杜邦再次转型为化学品制造商;20世纪90年代开始,杜邦又开始新的转型,以公司在生物科技方面的优势为驱动

力,努力使公司在21世纪成为一家以综合科学为特征的公司。 杜邦历史上的每一次转型都是以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成就为基础的。科学和技术是杜邦在历史上创造价值的主要方式。今天,杜邦的新口号是“科学创造奇迹”,这进一步表明了杜邦坚持科技领先的决心。 思考题:杜邦公司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杜邦公司如何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3

【导入案例2】 上海通用的竞争优势 通用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瓦格纳曾经表示,为了保持在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先地位,通用汽车公司必须成为亚洲汽车行业的领先者,而要成为亚洲的领先者,中国市场是战略重点。目前,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已近20亿美元,有3家合资企业和2家独资企业,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正在成为亚洲的生产基地。通用汽车公司正在以国际先进水平 4

跨国公司案例

《华为之跨国公司成功案例分析》 年级:2013级 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唐硕 学号:201312211

【案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现任总裁为任正非,董事长为孙亚芳。2007年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为员工的平均年龄为27岁,超过95%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7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公司拥有数千名博士,并在1996年建立起博士后流动站。华为在1992年研制出一台小型交换机。在1994年11月,C&C08大型万门程控交换机诞生,并在首届中国国际电信设备展览会上取得较大成功。华为的核心产品已经进入中国所有发达省份和主要城市。 早在公司成立之初,任正非就将华为的目标定在世界级企业,将市场定在全球化经营。在1998年,华为成为中国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时,华为就开始为进军海外市场进行积极备战。管理机制改革。华为在1998年锁定IBM为自己通向世界级企业道路上的学习榜样和战略合作伙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

由;华为最终在2005年12月26日成为英国电信公司的设备供应商。在成为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的供应商后,华为在欧洲市场的名声得到大幅提升、路透社、法新社等欧洲主流媒体称,华为已经迅速崛起,加入到世界级电信设备供应商行列。 根据协议,在中国和日本市场将以合资公司的品牌销售数据产品,其他市场则以3Com品牌销售。合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面向全球市场开发超级宽带接入解决方案。华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它的成功离不开企业与时俱进的经营战略,离不开华为领导对企业改革的决心,更离不开华为全球化战略的眼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全球化经营策略。 【分析】 对于华为的成功,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因素,每一个因素在华为的特殊时期支持的品牌的成功转型与运作。下面对其成功因素的分析: (一)华为作为国内本土品牌,在中国市场内扎稳根基,实行本土化战略,将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品牌力度发展日渐庞大,并且稳固加深。 1.一个科技品牌的立足之根本就是其技术是否过硬,华为深深,明白这企业的运作道理,首先着手于技术科研的研究与开发,就像大树的树干一样,根基稳固之后才能有枝繁叶茂的资本。为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体系,华为每年都从中国的重点大学招揽优秀人才。这一企业战略的第一次成功体现在1994年销售收入超过了亿元。

案例分析《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的崛起》

浅析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的战略和进入市场方式 一、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的战略 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如何脱颖而出?源自它们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我们把这些公司分成四种类型: 成本领先者 成本领先者的战略,就是利用其现有的低成本结构和大规模产销量,把业务拓展进发达国家的市场。 中国美的控股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172亿美元,其中的30%来自中国以外的60多个国家;志高集团2011年录得10.1亿美元销售收入,其中约38%来自中国以外的市场。 这些新兴市场跨国公司还在其国内低价市场的磨练中,掌握了节约精益型的商业模式。作为成本领先者的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起创造低成本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它们坚持不懈地推动成本的降低。它们把低成本人力资源、更便宜的自然资源、国内巨大销量和规模等国家优势作为其全球竞争的优势。 知识杠杆者 知识杠杆者的战略,就是利用其现有资源与本土消费者和市场的相关知识,在其他新兴市场打造极具品牌影响力的业务。 塔塔汽车公司都往海外营销其汽车产品。它们懂得如何为道路路况糟糕、服务设施原始的新兴市场,制造那些不太富裕的消费者买得起的、坚固耐用的汽车。 塔塔这样的新兴市场跨国公司,把其在本土市场积累起来的关于新兴市场状况、消费者需求和局限的知识,应用到其他的新兴市场,取得了成功。塔塔汽车2011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74.6亿美元,其中18.4%来自印度以外的市场。 虽然知识杠杆不是什么新战略,但是新兴市场整体上作为企业全球市场增长来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使得知识杠杆成为当今具有更大意义的战略。 除了塔塔汽车公司,中国的志高和美的,俄罗斯的MTS也采用了知识杠杆战略。MTS是俄罗斯最大的移动手机运营商,2010年销售收入为112亿美元,在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美尼亚、白俄罗斯、印度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利基市场/缝隙市场定制者 利基市场定制者的战略,指向那些被市场中的统治者/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或者小众市场,指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同时建立各种壁垒,逐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这些兴市场跨国公司把它们的制造成本优势与新发展的低成本研发能力结合起来,其他新兴市场针对细分市场定制品牌产品和服务。 如黎巴嫩的MDS控股公司专注于商业服务及技术,运营地眯横跨欧洲、中东、非洲、中亚。印度的Marico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是消费者洗澡前和洗澡后的护肤护发产品,业务遍及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东、埃及、南非、美国,2010年销售收入6亿美元。 像Marico这样的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瞄准的是老牌跨国公司忽视的或者不了解的新兴市场中的利基市场。这些利基市场定制者利用自己拥有的因而是更加灵活的生产设施,以及它们自己的低成本研发创新能力,在一个很小的地理规模上进行产品的调整与定制。 全球品牌创建者 全球品牌创建者的战略,是通过瞄准具体产品和细分市场的专注型创新,利用它们的低成本制造和研发能力,在发达国家的市场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业务。此外,它们常常通过有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