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认识负数说课稿

(完整版)认识负数说课稿

(完整版)认识负数说课稿
(完整版)认识负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认识负数》的第二课时,它是小学数学教

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

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首先,说课标: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新课标中可以发现,本

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了解负数的意义,并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

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负数,学会认、读、写负数。使学生在

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

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为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

探究负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

2.学法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合作探索精神还有待教师引导。本节课从学

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引导学生创设疑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立足

点,我将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巩固提高,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

在课的开始我准备了两个小游戏,一个叫做“说出反义词”。例如,“上”和“下”,“左”和“右”,“收入”和“支出”等。另一

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记录下列短语”,例如“上升5厘米下降5厘米”、

“收入1500元支出500元”、“前进3米后退5米”。在老师报出这些短语的过程中语速越来越快。

设计意图:一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放松,调动了课堂积极性。二是与我们今天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的学习做铺垫。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

问题一:师: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

出统计图。

月份一二三四五六

盈亏(元)+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师: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那么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设计意图:学生能将正、负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了解正数和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盈利或亏损等意义相反的数量。

问题二:师: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1200元;八月份:亏损850元;

九月份:盈利2500元;十月份: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十二月份:亏损250元;

月份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盈亏(元)

介绍一下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盈亏情况。

设计意图:这题正好是与问题一相反的,题目中已经用文字表达出盈

利与亏损的情况,要求学生用正负数写出答案。这题能加深学生对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意义相反的量的理解。

问题三:这题意在让学生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详见PPT)

问题四: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问题五:师: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米。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层,地面以上第10层记作()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

扣10分应记作()分。

设计意图:这里共分三小题,相对比较容易,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目

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个量,教师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学生自行发言小结,主要谈一谈本节课重点用正负数

表示生活中意义相反的两个量。) .

2.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

(2)想深入了解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练习二的7,8两

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最后是板书设计,力求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对

这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教学的全部设想,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为老师指导!

《倍的认识》说课稿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50页,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课件中4个例题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前两题,认识“倍”并加深理解。这两题的练习重点要放在“几个几”到“几倍”的推理上,用看到或摆出的“几个几”解释“几倍”。第二个层次是第3题,列式计算“是几倍”。先在图上连线,体会每几个一份地平均分,推理得到“是几倍”;再列式求得有关的倍数。这道题的练习重点是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的含义,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第三个层次是第4题,在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直接用除法解决问题,体会这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是在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能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表内除法,具备了认识“倍”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定位 1、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五年级数学:《认识负数》说课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认识负数》说课稿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的编排,整

合学习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负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负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负数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负数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悟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从而产生了负数。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数量的方向性和相对性。通过对0的进一步认识,感悟到0也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分界线。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教法和学法是:(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法 (3)合作交流、探究法。(4)练习巩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叫《与我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 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生通过游戏这一环节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从每天都有的天气预报入手,课件出示3个城市某日用温度计测出的天气情况,然后出示导学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检查预习情况,接着反馈交流结果,最后教师进行讲解,点拨,并介绍负数的读写法。接着再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例2。这个环节共让学生进行3次的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一习题。 (二)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本册教材中有关概念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为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打下基础。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少,所以学生要理解倍是比较难的。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让学生比一比,摆一摆,通过这些直观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和已学过的知识“几个几”联系起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理解倍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迁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基本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 (因为倍是学生新接触的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因为在不同的情境中,参照的一份数不同,因此引导学生能完整且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设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具:课件学具:小棒或圆片 二、说学情 “倍”是小学数学教学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习惯正处于形成期,有些学生不自觉,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与学生的交流不熟悉。因此,要想使学生在充分动手感知的过程中理解“倍”的意义,了解倍的概念。在教学此知识时,应尽量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新的概念,学习新的知识,体验数学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法: 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圆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四、说学法: (一)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二)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拍手游戏: 游戏一:教师拍2下,学生拍3个2下。游戏二:教师拍3下,学生拍4个3下。游戏三:学生拍6下,教师拍2个6下。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认识负数说课稿

认识负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 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 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 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 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说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 归纳等数学活动,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三、新课教学: (一)导入 1、教师说出下面几句话,请学生一次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沈家小学王京曲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第一课时。“倍”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孩子学习时感觉比较难的一个概念。(学情分析)在学习“倍”之前,学生头脑中建构的是加减法结构,是数量的合并与多少的比较,未曾学习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倍的初步认识需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比如当出示蓝花与红花的数量之后,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那一定是“两种花一共有多少朵?”或“蓝花比红花少多少朵?”等类似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对两个量或多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问题的真正理解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乘法结构,而“倍”的学习正是建构乘法结构的开始。基于以上的分析,(说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 、利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内涵。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难看出,本节课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全面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我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机会,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拓展教材资源,丰富比

较活动,并且把学生说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贯穿始终,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说教学过程)多角度、循序渐进,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利用教师节那天同学们给老师送花的情境:教师节那天,同学们送给了老师许多的花,老师很感谢你们,可是这些花朵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你们想学吗?实物出示蓝花2朵,红花6朵,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合并和比多少的问题)其实蓝花和红花这两种数量还存在另一种数量关系——倍数关系,引出课题:倍的认识。 二、直观操作,初建概念 1、圈一圈。 比较蓝花(2朵)和红花(6朵)的数量,把蓝花2朵看成一份,看红花里面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蓝花与红花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2、说一说。 蓝花与红花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描述“蓝花有2朵,红花有3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先点名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通过与学习伙伴说一说,不但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看一看。

正负数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负数》说课稿 一、说课标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青岛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单元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单元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说教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五、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倍的认识说课稿

倍的认识说课稿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倍的认识》说课稿 孙秀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次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经历、体验和探索,在亲身感受中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课件中出示熊出没的图片,问;“大家喜欢看熊出没吗?今天熊出没的小动物们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做游戏。首先,熊大要考考大家,请看题目:出示课件

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说课稿

《负数》说课修 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次和全县六年级班主任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和学情 负数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标准》将其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 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 (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我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 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例题内容 例1 引出负数的必要性 例2 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例3 认识数轴 (四)单元课时安排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以上的教学内容,我把新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例1和例2以及4页做一做1和2 完成练习一1至3题) 第二课时认识数轴(教学例3以及做一做完成练习一4、7题) 下面我先来说一说第一课时的设计,题目是课件出示: 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来初步认识负数。 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同时为步入中学继续学习有关负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的认识)说课稿 桥头小学汤奕棋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

《负数》课堂实录及说课稿

《负数》课堂实录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师:向上看。 生:向下看。 师:向前走200米生。 生:向后走200米。 师:电梯上升15层。 生:下降15层。 师: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师: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生:取出了500元。 师: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 生:扣了20分。 师: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 生:亏了500元。 师:零上10摄式度。 生:零下10摄式度。 师: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师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师: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生: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师: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生: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师: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 生:比南京的0℃要低。 师: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 生: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师: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课件课件.docx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温度和海拔高度引入负数的学习。学生已有的关于负数的生活经验,最普遍的是天气预报节目中经常看到用负数表示的零下温度。例 1 呈现了用温度计显示的上海、南京、北京这 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让学生初步理解零上意义,并引导学生学习负数和正数的写法和读法。例4℃和零下 2 呈现了 4℃的 我国珠穆拉玛峰和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让学生初步理解 海拔 8844 米和海拔负155 米的意义。练习时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的含义。在练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一些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 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 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设计理念: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含义。

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的数。教材注意 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 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认识负数。这些都为学生初步了解正数 和负数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模型。 2、通过现实生活问题,是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同学们,想和老师玩儿个游戏吗?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 说一句话,你们要和老师反着来,说一句相反的话,看谁反应快。 2 局;小(上课;向东走 5 米;向北走 3 米;小军打乒乓球胜了卖部上个 月亏了 800 元;小明存了 50 元零用钱。) 看来难不倒你们,我要增加难度,我喊口令 ,请你们做相反的动作 , 谁想上来试试 ,精神集中。(向左转,向后退两步 ,向右走三步) , 有兴趣的下课后玩儿一玩儿。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 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情境引入:

《倍的认识》说课稿

《倍的认识》说课稿 《倍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倍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㈡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㈢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 今天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以前所学数的知识前面的李娜老师已经作了很好的梳理,我现在只就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说课。 一、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安排在小学的第二学段初步认识负数,这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一直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生活基础。因此《标准》将这一内容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他们以往认识的整数、分数和小数都是算术范围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这样,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四年级第八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正数和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感受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拓展对数概念的认识。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产生以及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负数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研读教材的结果 1、以前认识的数 教材在1、2册安排完成对10以内、20以内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在第4册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在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完成多位数的认识,至此,完成了对正整数的认识。在第6册和第8册教材中分两次安排了分数与小数的初步认识 2、以后将要认识的数 以后逐步又在第8册和第10册分别又对小数和分数进一步认识,在11册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倍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 “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经历、体验和探索,在亲身感受中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例外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调和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详尽意义。 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详尽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课件中出示熊出没的图片,问;“大家喜欢看熊出没吗?今天熊出没的小动物们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做游戏。首先,熊大要考考大家,请看题目:出示课件学生仔细观察,根据题意,口头列出算式,并总结出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引领复习旧知,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唤起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环节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说课稿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说 课稿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

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说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说课稿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

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

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次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突破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

探索中亲身感受,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说教学准备 准备课件、实物图片和学生的答题卡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回顾旧知。通过出示几组学生熟悉的瓜果蔬菜图片,帮助学生温习乘法中“几个几”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民主导学、自主探究。通过媒体展示情境图,首先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信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如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再通过图片让学生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表述过程中深入理解“倍”。然后通过圈一圈、摆一摆以及游戏拍一拍进一步深化对“倍”的理解。

说课稿认识负数

《认识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负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具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9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进入说教材。《认识负数》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学习负数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经过认真研读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我分别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创造符 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2.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学情 首先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自然数,具有知识基础;其次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与负数有关的素材,学生基本可以理解负数与正数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教学目标、学情的分析和把握,我把教学重点为: 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理解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 0 的大小进行比较。 五、说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学用温度计

《倍的认识》说课稿

《倍的认识》说课稿https://www.doczj.com/doc/d3511724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倍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50页,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课件中4个例题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前两题,认识“倍”并加深理解。这两题的练习重点要放在“几个几”到“几倍”的推理上,用看到或摆出的“几个几”解释“几倍”。第二个层次是第3题,列式计算“是几倍”。先在图上连线,体会每几个一份地平均分,推理得到“是几倍”;再列式求得有关的倍数。这道题的练习重点是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的含义,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第三个层次是第4题,在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直接用除法解决问题,体会这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是在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能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表内除法,具备了认识“倍”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定位 1、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