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案.doc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案.doc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案.doc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案.doc

《项羽之死》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二)背景介绍楚汉争霸

鸿门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西楚霸王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将关中分为三部,封秦降将分别为王,企图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忍忿前往汉中,途中烧毁所过栈道,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

战争开始五月,田荣于齐地起兵反楚,刘邦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联络各地诸侯王,

率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都彭城。

项羽自率精兵3万疾驰南下,乘刘邦陶醉于胜利,以少胜多,大败汉军,收复彭城。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出重围,连老婆孩子都不顾,逃回荥阳。

楚河汉界刘邦战败,诸侯纷纷背汉向楚,为摆脱被动局面,刘邦争取英布,重用韩信、彭越,从各方面联合反楚力量,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险要。

三年十月,韩信一反常规,背水设阵,大败赵军。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齐、楚联军于潍水之滨,平定齐地,从东、北两面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直接威胁楚大后方。

四年八月,楚军粮尽,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

四年九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五年十月,刘邦追击楚军至河南太康南,因韩信、彭越按兵不动,未如期会师,遭楚军击,大败,被迫坚壁自守。刘邦从张良计,分别给韩、彭割地封王。

乌江自刎十二月,调集各路大军40万人,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军心瓦解。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项羽逃至乌江兵败自刎。

(三)、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取而代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释义:排除别人或别人的事物而代替其位置。

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释义;先动手以制伏对方;先于对手采取行动以获得主动。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释义: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释义: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

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释义;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公元前206年,刘邦攻下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带着人马到南郑去,途中烧毁了栈道。不久绕道北上,在陈仓打败秦将章邯的军队,回到咸阳。后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

垓下()骏马名骓()歌数阕()美人和()之麾下()溃围()骑能属者()田父绐曰()刈()旗披靡()瞋目()辟()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描写的三个场面、、。

课内探究学案

第一课时

一、合作探究齐读第一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字词、句(通假字、重要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是.何楚人之多也

4、项王则.夜起

5、常幸.从

6、悲歌慷慨

..

7、力拔.山兮气盖.世 8、时不利兮骓不逝.

9、骓不逝兮可奈

...

..何. 10、虞兮虞兮奈若何

11、美人和.之 12、项王泣.数行下

二、《垓下歌》释义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当?

三、探究第一段内容

1、概括垓下之围主要写了哪两个情节。

2、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3、垓下之围刻画项羽的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4、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四、反思总结:第一段的文言知识

1、重点字词解释

壁则幸为拔盖若

2、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古今异义

(1)于是项王乃慷慨

..悲歌

(2)项王泣.数行下(3)左右

..皆泣

4、固定句式

骓不逝兮可奈何

五、当堂检测

1、本文选自《》,作者,(朝代)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鲁迅誉之为。

2、解释加点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动词,设营驻守

B、常幸从幸:受到宠爱

C、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D、项王泣数行下泣:哭泣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齐读第二、三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字词、句(通假字、重要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直夜溃围南出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田父绐曰

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项王自度不得脱身七十余战

所当者破未尝败北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刈旗四向

期山东为三处汉军皆披靡

是时项王瞋目而叱之

辟易数里亡其两骑耳

骑皆伏曰

二、探究第二、三段内容

1、概括二、三段主要情节

2、东城快战中写了项羽的哪三次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3、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从中可见项羽怎样的的性格?

三、反思总结:二、三段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骑皆伏曰

2、重点字词积累

直走以父绐以故度败北

卒决死以为期披靡辟易亡

3、词类活用

直夜溃围南.出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之亡.我

4、古今异义

期山东

..为三处

5、一词多义

属(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若属皆且为所虏(4)亡国破家相随属

(5)衡少善属文(6)属予作文以记之

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汉军乃觉之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乃陷大泽中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文言句式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四、当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随从

B、愿为诸君快战快战:赶快作战

C、项王自度不得脱度:估计,揣摩

D、辟易数里辟易:退避,此为惊吓后退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 以.故汉追及之

(3)平明,汉军乃.觉之(4)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A、(1)(2)相同,(3)(4)不同B、(1)(2)相同,(3)(4)相同

C、(1)(2)不同,(3)(4)不同D、(1)(2)不同,(3)(4)相同

3、选出古今同义的一项()

A、山东

..为三处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期山东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而叱之

..D、项王瞋目

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直夜溃围南.出D、顺流而东.也

5、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齐读第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字词、句(通假字、重要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乌江亭长船待亦足王也

今独臣有船无以渡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籍独不愧于心乎

吾知公长者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吾为若德

二、探究第四段内容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四、反思总结:第四段知识点

1、通假字乌江亭长船待

2、古今异义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3、词类活用

亦足王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4、一词多义

顾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荆轲顾笑武阳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独今独臣有船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5、文言句式

无以渡我何渡为

籍独不愧于心乎此项王也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纵:即使

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C、若非吾故人乎若:如果

D、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2、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六、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下列三首诗的评价一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题乌江亭(唐)杜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三首诗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垓.下(ɡāi) 乌骓.马(zhuī) 数阕.(è) 美人和.之(hè)

B.麾.下(huī) 五千骑.(qí) 田父.(fù) 斩将刈.旗(yì)

C.自度.(duó) 能属.者(zhǔ) 溃.围(kuì) 瞋.目叱之(chēn)

D 船(yǐ) 十余创.(chuànɡ) 披靡.(mǐ) 怜而王.我(wànɡ) 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B.项王则夜.起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

..为三处。

..千里。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

..皆泣。D.我何面目

..见之。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C.然今卒.困于此卒:却 D.马童面.之面:面对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大方,不吝啬

B.骓不逝兮可奈何

..怎么办

C.乃谓其骑曰:“何如

..?”怎么样

D.汉军至,无以

..渡没有用来……的办法

6.下列句子中的“乃”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项王乃.大惊曰 B.平明,汉军乃.觉之

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故汉追及.之。

A.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B.及.抛江过其下。

C.望尘莫及.。 D.始见庐山及.大孤。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项王则夜.起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江东虽小……亦足王.也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虽然 B.我何渡为.语气词,呢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买

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英雄的完美谢幕

——项羽之死

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英雄主义的最完美一幕——垓下之战。

美,首先就是那人性的激情澎湃。记得当初读《赵氏孤儿》的时候,心不止一次的被撼动。像那些义无反顾地追求自我生存理想和价值原则的人们,是人类永恒的英雄。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人类在社会的发展和心智的进化中,这种快感也基本上丧失殆尽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项羽在乌江边上大喝一声“”时的恣意情怀,想必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涤荡尽所有生前烦恼身后名。现在的我们连追寻这种快乐的勇气也没有了。内心被世俗所束缚,标准由舆论在引领,甚至自己“何许人也”也要在别人口中寻求答案。而像刘伶那“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像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更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将船买酒白云边”,难能因而可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也只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因为他们那人性的激情澎湃,所以我们崇拜。

虽然这些人最终多半“潦倒”或者“失败”,可是,谁能不说——就是项羽的死造就了项羽这个万世英雄。如果借着一叶扁舟和几多“江南才俊”,即便“卷土重来”,项羽也不过就是一代君主罢了(多半也是昏君),更何况结果还“未可知”!项羽是质朴的,他张扬着自己的性情,因此他也是幸运的。其实,君主与英雄——世俗的成功,权力的拥有,对于生命的意义是需要好好思量的。想起在卢森堡参观美军二战牺牲士兵陵园时的情景,一排排一列列的墓碑,宛如威武整齐的列队;而在墓地最高处的一个,一面美国国旗格外醒目,那就是著名的巴顿将

军的葬处。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美哉!!

附:文学的美

多少年来,垓下之战被人们一次次描绘,一次次感叹。垓下之战快成为纯美的文学意象了。

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逐鹿中原,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想想英雄末路之时,啸声咽咽,楚歌四起。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执戟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项羽想必也自知众寡悬殊,当虞姬献舞进酒时,忽然听到楚歌四起,便知军情有变,于是饮酒赋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泪下。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一个纯美的典型的文学意象。

自古对英雄美人的感慨,当无出其右者吧!想想,世上哪个男人能不渴望拥有这样的情谊,这样的女子(何况还是美人)。项羽当时痛苦的面容,两千多年后仍旧如在目侧。

记得上大学选修《美学论》时,老师讲“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美又得让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美。而“喜剧”不属于美学分类的一项。何况还有刘邦这个市井之徒的志得意满相参照,跟是让无数世人感慨万千:“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让项羽打败刘邦,我实在是搞不懂!也许,就是因为这四面楚歌的悲悲切切的“美”!

《项羽之死》答案

预习案一、(一)西汉《史记》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10表 8书黄帝汉武帝 3000年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第一课时三、1、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2、惊—起—饮—歌—泣 3、语言、动作描写,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4、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第二课时二、1、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2、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写出项羽“斩汉一将”的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并未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敌兵,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无敌。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羽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表现其骁勇善战。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3、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勇猛、自负的性格。

四、1、B 2、C 3、D 4、C 5、D

第三课时二、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四、一词多义顾 1、回头看 2、回头看3、拜访4、难道5、只是6、难道

课后练习与提高一、1、解析:A.“阕”读què; B.“骑”读jì,“父”读fǔ;D.“创”chuānɡ。答案:C

2、解析:D.名词用作动词。A、B、C为名词作状语。答案: D

3、答案: D

4、解析:C.率:终于。答案: C

5、【答案】A(慷慨:情绪激昂)

6、【答案】BC(BC都当“才”讲,A于是,D竟)

7、【答案】C(都当“赶上”讲)

8、【答案】AD(AD名词活用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使动用法)

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

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教案

公开课教案《项羽之死》

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 林艳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赤壁之战》导学案

《赤壁之战》导学案1 高一语文制作人李姝美审核苏同庆时间2010年10月18日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作者与出处 司马光,字君实,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一部为帝王提供历史借鉴,以便更好地加强封建统治的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教学过程 一、翻译文段,掌握重要实词和虚词。见译文 二、文章结构(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节)战前的决策--孙、刘联盟抗曹的形成。 第一层次:(1-2 节)分别写曹操大军压境,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第二层次:(3-5节)写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第二部分:(6-7节)战争的实况--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 二、分析课文 第一段:1、问:鲁肃去荆州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 2、问: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而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段:3、问: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 4.(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刘—— 曹—— 孙——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 (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第三段:5.问: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6.问: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可看出什么问题来? 理由:①政治因素—— ②地理因素—— ③军事因素—— 可看出:

《项羽之死》学案.doc

《项羽之死》学案 一、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内容。标注有疑之处。 二、理清“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主要情节,请画出 3-4处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作批注。 三、请结合学习资料、课后练习和《鸿门宴》的内容,写一副对联或一段话概括自己对项羽的认识或评价。课前两小时请交署名反馈单。 示例: 对联:末路骁勇摄英雄泪,乌江快意成霸王名。 文段:项习习是一个____________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他的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四、重点理解文中加点字和画线句子的意思。思考批注和每一段后附的问题。 项王军壁【壁:名词作动词,驻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 ■ 垂【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此时韩信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唱的都是楚地的民间歌谣】『批注』:处于“四面楚歌” 的项王,此刻不舍的何止是也的骏马和美人。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至【被宠幸】从;骏马名雅(zhui),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情绪激昂】,自为诗曰:“力拔【撼动】山兮气盖【胜过、压倒】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雄不逝兮可奈何, ? ? 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附和】Z。项王泣【眼泪】数行下,左右 ■ 皆泣,莫能仰视【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思考:垓下之围的主要情节是四面楚歌、_____________ O在陷入垓 下之围的困境当中,项羽有哪些行为?从中你看岀项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项羽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 5 课题:项羽之死 市级公开课教案 授课 2013 年 授课 时间 授课班级 高二(2)班 11月 19日 教师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 刘熙载《艺概》云: “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 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 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 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 《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 文字难度不大, 故事性强, 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 疏通语句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 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 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 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 课文情节简单 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 “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 “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 ”和“如何运用事例 ”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立足课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项羽之死》导学案之一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预习反馈】 一、预习 (一)生字注音 垓()骓()麾()能属()者田父()绐()刈() (二)预习思考 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三)基础积累 1.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2. 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3.《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4、了解项羽——曾经英雄 1)、少年壮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2).英武过人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3).叱咤风云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候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少年壮志在他还是青少年的时候,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出游的显赫的排场,他没有被吓住,相反,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总有一天,会取代他的位置的。 英武过人长得特别的壮实,家乡人都怕他。 叱咤风云这片段写的是他击溃秦朝主力军的场面。他所带领的楚军勇猛向前,以一当十,终于击溃了秦朝的主力军。相比之下,其余几十支诸侯的军队却懦弱无能。最终,项羽实际上成了诸侯们的领袖。 师:这样的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事业很快就崩溃了。我们试着从英雄末路的叙写中寻找一些端倪。 二、反馈 导入:《项羽之死》是《项羽本纪》中描写项羽英雄末路的精彩华章,司马迁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文字,生动展现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曲折多变)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和神采,这节课就让我们聚焦课文来领会司马迁高超的人物形象刻画艺术。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两个……. 我们先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 【梳理探究】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一、梳理 (一)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因为同学们预习过课文,那么我先找几个同学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几个场景,用几个字或成语来概括一下每个场景。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一语文《赤壁之战》导学案(必修一)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熟练翻译重要句子。 学习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学习难点: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疏通、翻译。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命名为《资治通鉴》。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 《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 《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 《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苦肉计官渡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成语三分天下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导读:项羽之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卒买鱼烹食吾为若德 卒鲁肃闻刘表卒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项羽之死》最新精品导学案学生版

学生版《项羽之死》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项羽之死》最新精品导学案学生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2、作品:《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自主学习重难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自主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 【相关知识链接】 1.词 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 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知人论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到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实际上是把他当作政治犯发配到地方上去,同时还要接受当地官吏的监督。当他一路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地抵达黄州、住进一所破庙之时,我们几乎要洒下同情的泪水。但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怎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这位汉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因为,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的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的相互激荡,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一段新的里程。 【基础知识积累】: 一.注音 公瑾()纶()巾强虏()华()发酹()淘()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浪淘尽()②千古风流人物() ③人道是()④乱石穿空() ⑤雄姿英发()⑥一尊还酹江月() 三.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文本自主研习】: 1.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3.“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4.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

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学案19(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编案者汪静 【知识链接】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杀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第一课时 【自主梳理】 (一)给加点字注音 垓.()下骏马名骓.()数阕.(.)马骑.()麾.()下属.()者田父.()绐.()曰自度.()刈.()旗王.()我被十余创.() (二)通假字 1、骑皆伏曰:“如大王所言” 2、乌江亭长檥船待 (三)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6、身.七十余战 7、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8、此天之亡.我 (四)古今异义 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 (五)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并且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然今卒困于此 3、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学习过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细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汇编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楚汉争霸 (三)、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取而代之先发制人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四面楚歌江东父老拔山盖世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 垓下()骏马名骓()歌数阕()美人和()之麾下()溃围()骑能属者()田父绐曰()刈()旗披靡()瞋目()辟()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描写的三个场面、、。课内探究学案

第一课时 一、合作探究读第一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写出译文。 二、《垓下歌》释义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当? 三、探究第一段内容 1、概括垓下之围主要写了哪两个情节。 2、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3、垓下之围刻画项羽的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4、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四、反思总结:第一段的文言知识 1、重点字词解释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是.何楚人之多也 4、项王则.夜起 5、常幸.从 6、悲歌慷慨 .. 7、力拔.山兮气盖.世 8、时不利兮骓不逝. 9、骓不逝兮可奈何 ... ... 10、虞兮虞兮奈若何 11、美人和.之 12、项王泣.数行下 2、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古今异义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了解主要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外貌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小演练 一、完成预习内容 (1). 作者是________,名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小说家。《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_________小说。 (2). 小说的思想倾向是_________。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对_________有所诋毁,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来描写。 (3)、写出与下列情节有关的人物 ⒈桃园三结义:_____________2.千里走单骑:_____________3.过五关斩六将: ______________ 4.草船借箭:__________________ 5.三气周瑜:_______________ 6.七擒孟获:_______________ 7木牛流马: __________________ 8.单骑救主: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课前完成“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舌战群儒”和“草船借箭”的典故整理 二、导读名著 1. 《三国演义》的形成 展示: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 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 国志通俗演义》 2、《三国演义》的人物分析: 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用两三个词概括其主要性格特点。 1.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垂手下膝,目能自顾其耳。 人物: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如重枣,唇若涂丹,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人物: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人物: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人物: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人物: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知识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阳林碧刘玲审核人:张海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分析故事情节,把握项羽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学习难点】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二、关于《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历史成就和文学成就。关于《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 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 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 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 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四、关于项羽 1、少年壮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 2、英武过人:籍长八尺余,力能扛(gāng举起)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3、叱咤风云: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候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 (一)生字词 垓(gāi )下马骑(jì)麾(huī)下田父(f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