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共振禁忌症

磁共振禁忌症

磁共振禁忌症

磁共振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磁共振设备,具有强大磁场,严禁病人和家属将所有铁磁性的物品及电子产品靠近或带入检查室,这些物品包括:所有通讯物品;各种磁卡;掌上电脑、计算器、强心卡等电子用品;钥匙、打火机、金属硬币、刀具、钢笔、针、钉、镙丝等铁磁性制品;发夹、眼镜、假眼、活动假牙、金属饰品、手表等不明材质的物品;易燃易爆品、腐蚀性药品、药膏、膏药等;病床、轮椅等。

2.体内安装、携带以下装置或物品的患者及家属不能进入磁体间,否则有生命危险及其它危险性伤害。包括:心脏起搏器、除颤器、心脏支架、人工心脏瓣膜、动脉瘤术后金属夹、植入体内的药物灌注装置、植入体内的任何电子装置(神经刺激器、骨骼生长刺激器)、血管内栓塞钢圈、滤器、心电记录监护器、金属缝合线、体内有弹片或铁砂粒者、骨折手术后固定钢板及钢钉、人工假肢或关节、助听器、人工耳蜗、中耳移植物、眼内金属异物等。

3.幽闭恐惧症、怀孕3个月以内者、神志不清的危重患者禁止磁共振检查。有各种手术史患者及家属需于检查前特别声明,以策安全。

第二节 MRI脂肪抑制技术

第二节MRI脂肪抑制技术 脂肪抑制是MRI检查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合理利用脂肪抑制技术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图像的质量,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还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一、MRI检查使用脂肪抑制技术的意义 脂肪组织不仅质子密度较高,且T1值很短(1.5T场强下约为200 250ms),T2值较长,因此在T1WI上呈现很高信号,在T2WI呈现较高信号,在目前普遍采用的FSE T2WI图像上,其信号强度将进一步增高(详见FSE序列)。 脂肪组织的这些特性在一方面可能为病变的检出提供了很好的天然对比,如在皮下组织内或骨髓腔中生长一个肿瘤,那么在T1WI上骨髓组织或皮下组织因为富含脂肪呈现很高信号,肿瘤由于T1值明显长于脂肪组织而呈现相对低信号,两者间形成很好的对比,因此病变的检出非常容易。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脂肪组织的这些特性也可能会降低MR图像的质量,从而影响病变的检出。具体表现在:(1)脂肪组织引起的运动伪影。MRI扫描过程中,如果被检组织出现宏观运动,则图像上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而且组织的信号强度越高,运动伪影将越明显。如腹部部检查时,无论在T1WI还是在T2WI上,皮下脂肪均呈现高信号,表面线圈的应用更增高了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由于呼吸运动腹壁的皮下脂肪将出现严重的运动伪影,明显降低图像的质量。(2)水脂肪界面上的化学位移伪影(详见MRI伪影一节)。(3)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了图像的对比。如骨髓腔中的病变在T2WI上呈现高信号,而骨髓由于富含脂肪组织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因此缺乏对比,从而掩盖了病变。又如肝细胞癌通常发生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慢性肝病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这些脂肪变性在FSE T2WI上将使肝脏背景信号偏高,而肝细胞癌特别是小肝癌在T2WI上也往往表现为略高信号,肝脏脂肪变性的存在势必降低病灶与背景肝脏之间的对比,影响小病灶的检出。(4)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增强扫描的效果。在T1WI上脂肪组织呈现高信号,而注射对比剂后被增强的组织或病变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对比降低,脂肪组织将可能掩盖病变。如眼眶内球后血管瘤增强后呈现明显高信号,但球后脂肪组织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因此缺乏对比,影响增强效果。 因此MRI中脂肪抑制的主要意义在于:(1)减少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或其他相关伪影;(2)抑制脂肪组织信号,增加图像的组织对比;(3)增加增强扫描的效果;(4)鉴别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因为在T1WI上除脂肪外,含蛋白的液体、出血均可表现为高信号,脂肪抑制技术可以判断是否含脂,为鉴别诊断提供信息。如肾脏含成熟脂肪组织的肿瘤常常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脏内具有脂肪变性的病变常为高分化肝细胞癌或肝细胞腺瘤等。 二、与脂肪抑制技术相关的脂肪组织特性 MRI脂肪抑制技术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主要基于两种机制:(1)脂肪和水的化学位移;(2)脂肪与其他组织的纵向弛豫差别。 (一)化学位移现象 同一种磁性原子核,处于同一磁场环境中,如果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其进动频率应该相

铁磁共振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 早在1935年,著名苏联物理学家兰道(Lev Davydovich Landau 1908—1968)等就提出铁磁性物质具有铁磁共振特性.经过十几年,在超高频技术发展起来后,才观察到铁磁共振吸收现象,后来波耳得(Polder )和侯根(Hogan )在深入研究铁磁体的共振吸收和旋磁性的基础上,发明了铁氧体的微波线性器件,使得铁磁共振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后,铁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等一样,成为研究物质宏观性能和用以分析其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 微波铁磁共振现象是指铁磁介质处在频率为?0的微波电磁场中,当改变外加恒定磁场H 的大小时,发生的共振吸收现象.通过铁磁共振实验,我们可以测量微波铁氧体的共振线宽、张量磁化率、饱和磁化强度、居里点等重要参数.该项技术在微波铁氧体器件的制造、设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微波谐振腔的工作原理,学习微波装置调整技术. 2.掌握铁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观察铁磁共振现象. 3.测量微波铁氧体的共振磁场B ,计算g 因子. 三、实验原理 1.磁共振 自旋不为零的粒子,如电子和质子,具有自旋磁矩.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粒子放入稳恒的外磁场中,粒子的磁矩就会和外磁场相互作用使粒子的能级产生分裂,分裂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02B h E πγ=? (1) (其中,γ为旋磁比,h 为普朗克常数,0B 为稳恒外磁场). 又有e m e g 2=γ,故0022B g B h m e g E B e μπ =?=?.(其中,g 即为要求的朗德g 因子,其值约为2.πμe B m eh 4=为玻尔磁子, 其值为1241074.29--??T J ) 若此时再在稳恒外磁场的垂直方向加上一个交变电磁场,该电磁场的能量为

磁共振介绍

一、简介 磁共振扫描仪(MRI)是利用磁振造影的原理,将人体置于强大均匀的静磁场中,透过特定的无线电波脉冲来改变区域磁场,借此激发人体组织内的氢原子核产生共振现象,而发生磁矩变化讯号。因为身体中有不同的组织及成份,性质也各异,所以会产生大小不同的讯号,再经由计算机运算及变换为影像,将人体的剖面组织构造及病灶呈现为各种切面的断层影像。MRI的成像原理不同于X线检查及核医学检查,不依靠射线穿透人体成像,因而避免了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属于无创性检查。 MRI的软组织分辨力高于CT,可以很好地区分脑的灰、白质,前列腺的外周带与中央带,子宫的内膜层与肌层等,并可使关节软骨、肌肉、韧带、椎间盘、半月板等直接显影。 MRI具有任意方位断层的能力,可在患者体位不变的情况下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及任意角度断层扫描,无观察死角,显示病变全面、立体,可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MRI无需造影剂就可使心血管系统清楚显影,可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媲美。免除了患者在插管和静脉注射造影剂时所承担的痛苦和危险。 MRI无骨性伪影,对于脑后颅窝的病变,CT常因有骨性伪影干扰而影响观察,MRI则无此忧虑,图像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显著优于CT。 基于MRI的上述优点,MRI特别适合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关节软组织、盆腔脏器等病变的检查,对于头颈部、纵隔、腹腔实性脏器的检查也很优越。 磁共振成像MRI的 优点: 1、软组织分辨率高,明显优于CT。 2、成像参数多,图像变化多,提供信息量大。 3、可以多轴面直接成像,病变定位准确。 4、磁共振频谱(MRS)还可以反映组织的生化改变,弥散成像(Diffision)可反映 水分子布郎运动。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不用造影剂直接显示血管的影像,磁共振水成像(MRCP、 MRU、MRM)可不用造影剂显示胆管、输尿管、椎管。 6、可直接显示心肌和心腔各房室的情况。 7、颅底无骨伪影。 8、对人体无放射损伤。 缺点: 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5. 危重病人不能做 6. 妊娠3个月内的 7.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

核磁检查适应症禁忌

核磁检查范围 磁共振成像应用于临床是临床医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在MR研究领域已有4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MR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高科技检查设备,无x线辐射,对人体无危害。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高端核心技术,MR已有近30年临床应用历史,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硬件平台和软件技术不断更新临床应用领域逐步扩大。 MR图像非常精细、清晰、逼真。MR检查具有无x线辐射,不用对比剂清楚显示心脏、血管和体内腔道,可进行任意方位断层扫描定位精确等优点。MR临床适应症广泛,是颅脑、脊髓、骨与关节软骨、滑膜、韧带等部位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一、颅脑MRI检查。MRI对颅脑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鳔旋CT。目前,两者对脑部疾病的诊断作用仍互为补充。 二、眼及眶区MRI检查。可任意方位倾斜扫描成像,视神经病变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更准确。 三、鼻咽部MRI检查。对鼻咽部的正常解剖或病理解剖情况,比螺旋CT显示的更清楚、全面。 四、口腔、颌面部MRI检查。MRI的高软组织分辨力在诊断口咽部肿瘤方面较其他检查具有独到优势,是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一种重要影像诊断方法。 五、肝脏、胆系、胰腺、脾脏MRI检查。MRCP(MR胰胆道造影)可清楚显示胆道和胰管,达到替代ERCP的效果。 六、盆腔MRI检查。MRI能够直接获得矢状位、冠状位及其它方位的图像,有利于盆腔病变的定位、定量、定性诊断。对手术后并发症(如新鲜出血与陈旧性出血的鉴别,脓肿的鉴别等)的诊断MRI优于其它方法. 七、肾脏、肾上腺MRI检查。MRI能清楚显示肾脏的细微组织结构,不用对比剂即能分辨肾皮质与髓质。MRU可确定病变的部位、性质或先天性发育异常。 八、腹膜腔和腹膜后间隙MRI检查。 九、脊柱MRI检查。MRI是脊柱和脊髓疾病的首选方法。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优于CT。 十、骨关节和肌肉MRI检查。关节内软骨盘、肌腱、韧带、滑膜的损伤与病变,MRI是首选方法。MRI对骨髓的病理变化特别敏感,能早期发现骨转移、骨髓炎、无菌性坏死、白血病骨髓侵润等。 检查前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磁共振设备,具有强大磁场,严禁病人和家属将所有铁磁性的物品及电子产品靠近或带入检查室,这些物品包括:所有通讯物品;各种磁卡;掌上电脑、计算器、强心卡等电子用品;钥匙、打火机、金属硬币、刀具、钢笔、针、钉、镙丝等铁磁性制品;发夹、眼镜、假眼、活动假牙、金属饰品、手表等不明材质的物品;易燃易爆品、腐蚀性药品、药膏、膏药等;病床、轮椅等。 2.体内安装、携带以下装置或物品的患者及家属不能进入磁体间,否则有生命危险及其它危险性伤害。包括:心脏起搏器、除颤器、心脏支架、人工心脏瓣膜、动脉瘤术后金属夹、植入体内的药物灌注装置、植入体内的任何电子装置(神经刺激器、骨骼生长刺激器)、血管内栓塞钢圈、滤器、心电记录监护器、金属缝合线、体内有弹片或铁砂粒者、骨折手术后固定钢板及钢钉、人工假肢或关节、助听器、人工耳蜗、中耳移植物、眼内金属异物等。 3.幽闭恐惧症、怀孕3个月以内者、神志不清的危重患者禁止磁共振检查。有各种手术史患者及家属需于检查前特别声明,以策安全。

MRI脂肪抑制技术样本

MRI脂肪抑制技术 意义:(1)减少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或其它相关伪影; (2)抑制脂肪组织信号, 增加图像的组织对比; (3)增加增强扫描的效果; (4)鉴别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 因为在T1WI上除脂肪外, 含蛋白的液体、出血均可表现为高信号, 脂肪抑制技术能够判断是否含脂, 为鉴别诊断提供信息。 方法 ( 一) 频率选择饱和法: 最常见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 由于化学位移, 脂肪和水分子中质子的进动频率存在差别, 在成像序列的RF施加前, 先连续施加数个预脉冲, 如果预脉冲的频率与脂肪中质子进动频率一致, 脂肪组织的将被连续激发而发生饱和现象, 而水分子中的质子由于进动频率不同不被激发。这时再施加RF, 脂肪组织因为饱和不能再接受能量, 因而不产生信号, 从而达到脂肪抑制的目的。 特点: ( 1) 高选择性。主要抑制脂肪组织信号, 对其它组织的信号影响较小。( 2) 可用于多种序列。( 3) 场强依赖性较大, 在中高场强下使用可取得好的脂肪抑制效果。( 4) 对磁场的均匀度要求很高。( 5) 进行大FOV扫描时, 因梯度场存在, 视野周边区域脂肪抑制效果较差。( 6) 增加了人体吸收射频的能量。( 7) 预脉冲将占据TR间期的一个时段, 因此会延长扫描时间, 并有可能影响图像的对比度。( 8) 运动区域脂肪抑制效果差。 ( 二) STIR技术: 常见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 STIR技术是基于脂肪组织短T1特性的脂肪抑制技术。由于人体组织中脂肪的T1值短, 180°脉冲后其纵向磁化矢量从反向最大到过零点所需的时间也很短, 此刻如果选择短TI则可有效抑制脂肪组织的信号。抑制脂肪组织信号的TI等于脂肪组织T1值的69%, 不同的场强下脂肪组织的T1值不同, 因此抑制脂肪组织的TI值也应作相应调整。在1.5T 的MR仪, 脂肪组织的T1值约为200~250ms, 则TI=140~175ms时可有效抑制脂肪组织的信号。在1.0T仪上TI应为125~140ms; 在0.5T仪上TI应为85~120ms, 在0.35T仪上

铁磁共振

用传输式谐振腔观测铁磁共振 铁磁共振在磁学和固体物理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微波铁氧体物理学的基础,而微波铁氧体在现代雷达和微波通信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铁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一样,成为研究物质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早在1935年,著名苏联物理学家兰道(Lev Davydovich Landau 1908—1968)等就提出铁磁性物质具有铁磁共振特性。经过若干年在超高频技术发展起来后,才观察到铁磁共振现象。多晶铁氧体最早的铁磁共振实验发表于1948年。以后的工作则多采用单晶样品。 实验目的 1.了解微波谐振腔的工作原理,学习微波装置调整技术。 2.通过观测铁磁共振,进一步认识磁共振的一般特性和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1.微波谐振腔 在微波技术中谐振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所谓微波谐振腔就是一个封闭的金属导体空腔,一般为矩形或圆柱形。腔壁反射电磁波辐射,使电磁波局限在空腔内部。谐振腔的入射端开一小孔,使电磁波进入谐振腔。电磁波在腔内连续反射。若波形和频率与谐振腔匹配,可形成驻波,也即发生谐振现象。如谐振腔无损耗,则腔内振荡便可持续下去。(1)矩形波导管 矩形截面的空心导体管构成矩形波导,它是传播微波最常用的传输线。矩形谐振腔实际上是一段封闭的矩形波导,即在波导入射端和出射端加装了反射电磁波的金属片。理论分析表明:在波导管中不存在电场纵向分量和磁场纵向分量同时为零的电磁波。在波导管中传播的电磁波可以分为两大类:(1)横电波又称为磁波。简写为TE波或H波;磁场可以有纵向和横向分量,但电场只有横向分量。矩形波导管传播的基本波形是TE10波。(2)横磁波又称为电波,简写为TM波或E波;电场可以有纵向和横向分量,但磁场只有横向分量。至于电场和磁场的纵向分量都不为零的电磁波,则可以看成横电波和横磁波迭加而成。 在实际应用中,总是把波导管设计成只能传播单一波形。我们使用的矩形波导管只能传播TE10波。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对内耳的成像研究和应用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对内耳的成像研究及应用 研究生:明洁导师:贾文霄教授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raphy MRH)的三种后处理方法,即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对内耳显示分别有各自优势,为不同内耳原因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选择简单、合理、有效的扫描序列和最佳后处理方法,为临床无创评估内耳病变及诊断治疗提供客观有效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对80例无听力障碍的正常人及45例临床确诊为SNHL的患者行高分辨率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序列(3D TSE T2WI)行横断面扫描,然后行3D TSE T2WI双侧斜矢状面扫描。对45例SNHL患者加扫T1WI,若该序列显示有异常信号则行T1WI扫描。数据采集后传至工作站利用ViewForum后处理软件行MPR、MIP、VR 重建。观察正常内耳及内听道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并进行测量。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测量值及不同后处理技术对内耳各解剖结构评分,分别行组间及不同后处理方法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1)正常志愿者组80例160耳均能清晰地显示耳蜗前庭神经、面神经、蜗神经及内耳膜迷路的细微解剖结构。(2)VR、MIP测量前、水平、后半规管最大径及管径,蜗管管径及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R、MIP图像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R、MIP、MPR显示膜迷路诸结构及神经的能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5例病人中MRI内耳发现有9例异常(阳性率20%),共7种病变,其中儿童(小于14岁)以先天性异常-前庭导水管扩大(3例)最常见。结论:(1)内听道及膜迷路的细微结构可利用磁共振内耳水成像技术得以立体而直观的显示,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2)MRH对SNHL病因的诊断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是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3)在多种内耳水成像技术的后处理方法中,MPR在显示神经方面具有优势,VR在观察膜迷路形态方面更具优势,其图像更清晰,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显示的更加确切,能对内耳形态是否具有改变进行更有效地评估。 关键词:内耳;磁共振水成像;3D TSE T2WI序列

磁共振(MRI)检查注意事项

磁共振(MRI)检查注意事项 一、磁共振检查的禁忌症 1.带有心脏起搏器及人工瓣膜的病人; 2.带有神经刺激器(如膈肌刺激器)的病人; 3.术后体内置有动脉瘤止血夹的病人; 4.带有心脏人工瓣膜和人工耳蜗的病人; 5.疑有铁磁性植入者,如枪炮伤后存留及眼内铁磁性金属异物的病人; 6.体内有微量输液泵的病人,如胰岛素或化疗药物微量输液泵等; 7.手术后体内用金属钉缝合切口者及置有大块金属植入物如人工股骨头、人工关节、金属假肢、胸椎矫形钢板等; 8.患有幽闭恐惧症的病人; 9.体内有各种内支架者,如血管内支架、胆道、胃肠道支架、泌尿道等支架; 10.危重病人、昏迷躁动、有不自主运动或精神病不能保持静止不动者; 11.妊娠三个月以内的早孕患者; 二、填写MRI申请单的注意事项 1.详细标明检查部位。对称器官必须标清左右;胸、腹部检查必

须标明具体器官或检查目的;头颈部检查,如欲观察细小结构,如垂体、内耳等,必须明确标出; 2.认真填写病人信息及病史。详细的病人信息及病史对影像技术人员的扫描方案的确立有很大的帮助。门诊患者详细填写患者信息和病史,为日后随访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对扫描范围和扫描序列有特殊要求,可以说明。如脊柱检查,可以根据查体情况说明要检查哪几个椎体。如果其它检查怀疑某处有病变,应详细说明,以使MRI操作员扫描时重点观察。对MRI较为熟悉的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要求扫哪个方位、哪个序列。MRA、MRCP、功能成像等特殊检查,因检查时间长,且可能另收费,临床医生如果需要,必须特殊标明。 三、关于增强检查。 一般情况下,是否进行增强检查应咨询MRI医生或技术人员,或在观察平扫图像后决定。有时MRI医生要求病人增强,病人来征求临床医生意见,临床医生应积极配合MRI医生的工作,说明增强检查的必要性。一般而言,肿瘤性病变直接平扫加增强。 四、对病人的检查前交代 1.说明此检查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有可能出现阴性结果,以减少病人和MRI医生的不必要纠纷。 2.如患者手中有既往影像检查资料,应嘱咐病人进行MRI检查时

脂肪抑制

MRI脂肪抑制技术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在磁共振成像(以下简称MRI)中,由于人体内脂肪组织中的氢质子和其它组织中的氢质子所处的分子环境不同,使得它们的共振频率不相同;当脂肪和其它组织的氢质子同时受到射频脉冲激励后,它们的弛豫时间也不一样。在不同的回波时间采集信号,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表现出不同的信号强度。利用人体内不同组织的上述特性,磁共振物理学家们开发出了多种用于抑制脂肪信号的脉冲序列。下面对四种脂肪抑制序列的基本原理、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脂肪饱和序列 1. 基本原理 脂肪饱和(Fat Saturation,FATSAT)方法是一种射频频率选择性脂肪抑制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脂肪和水共振频率的微小差异,通过调节激励脉冲的频率和带宽,有选择地使脂肪处于饱和状态,脂肪质子不产生信号,从而得到只含水质子信号的影像。在FATSAT序列开始时,先对所选择的层面用共振频率与脂肪相同的90°射频脉冲(饱和脉冲)进行激励,使脂肪的宏观磁化矢量翻转至横向(XOY)平面,在激励脉冲之后,立即施加一个扰相(相位破坏)梯度脉冲,破坏脂肪信号的相位一致性,紧接着施加成像脉冲。由于回波信号采集与饱和脉冲之间时间很短 (<100ms),使脂肪质子无足够时间恢复纵向磁化矢量,没有信号产生,从而达到脂肪抑制的目的。 2. 脂肪饱和序列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FATSAT技术是在常规成像脉冲序列之前,先用一频率和脂类质子共振频率相同的饱和脉冲对所选择的层面进行激励,因此,该技术可用在所有的MR成像脉冲序列中。FATSAT序列的突出优点是只抑制脂肪信号,而其它组织信号不受影响,因此一般认为该序列对脂肪抑制具有特异性,可靠性较高,特别是在较高场强的磁共振成像系统中,只要饱和脉冲的频率和频带宽度选择合适,即可使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减低或消除,而非脂肪组织信号几乎不受任何影响。脂肪饱和序列最适合显示解剖细节,如有脂肪的软组织病变的显示、骨与关节成像、眼眶内病变的显示等。在对比增强扫描中,可用于对脂肪信号与增强病变之间的鉴别,特别是在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的区域。脂肪饱和序列通常也可用于抑制或消除化学位移引起的伪影。 3. 影响脂肪抑制效果的因素 当静磁场强度不均匀时,脂肪和水的进动频率会受局部磁场的影响出现偏差,在这些区域,饱和脉冲的频率可能不等于脂肪共振频率,由此将导致成像区域的脂肪得不到均匀一致的抑制,某些局部的脂肪信号仍然存在,影响对病变组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目前认为,磁场非均匀性可通过缩小观察野,将兴趣区置于磁场中心和对主磁场进行匀场得到消除。磁场非均匀性多由于局部磁化率不同而引起,如鼻窦骨与空气交界处、右前横膈膜区域,空气与脂肪及肝脏交界处,在兴趣区周围如果存在金属异物或空气积聚也可造成磁场非均匀性,另外磁场非均匀性还可发生在那些解剖结构形态出现明显变化的区域。 另外,射频脉冲频率和带宽选择不当会影响脂肪抑制效果。除此之外,

磁共振水成像对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作用探讨

磁共振水成像对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作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5-10-23T11:53:46.8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5期供稿作者:牛雁军 [导读] 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医院影像科磁共振水成像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诊断技术,检查时无创、无辐射、无需对比剂。 牛雁军 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030009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0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上尿路梗阻患者95例,均接受B超检查(B超组)、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磁共振组),对比检查结果。结果:磁共振组输尿管结石诊断准确率为83.3%,输尿管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0.0%,输尿管良性狭窄诊断准确率为100.0%,先天性发育失常诊断准确率为90.0%,高于B超组的76.7%、 30.0%、53.3%、37.5%。结论:磁共振水成像诊断率高,可将其作为上尿路梗阻病因学诊断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磁共振水成像;上尿路梗阻;诊断作用 磁共振水成像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诊断技术,检查时无创、无辐射、无需对比剂,在尿路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磁共振水成像可有效诊断输尿管结石、输尿管肿瘤、输尿管良性狭窄等尿路梗阻性疾病,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磁共振水成像对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2013年0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上尿路梗阻患者95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男女比例40:55,年龄1~76岁不等,平均(38.62±3.81)岁,病程2~6周不等,平均(3.21±0.23)周;左侧梗阻34例,右侧梗阻46例,双侧梗阻15例。入选病例均接受B超检查(B超组)、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磁共振组)。 1.2一般方法 1.2.1B超检查准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西门子Antare5.0),调整频率为2-5 MHz,凸阵探头,常规行俯卧位检查、左侧卧位检查及右侧卧位检查。 1.2.2磁共振水成像检查准备SIEMENS AN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检查前常规禁食5~6h,上机前叮嘱患者饮水500~1000ml。检查时嘱患者平静呼吸,仰卧位,应用自旋回波技术扫描,采用脂肪抑制技术和自旋回波技术做冠状重T2成像,收集相关图像并将其送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工作站相关工作者利用兴趣向量技术切割图像,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摄片;除切割处理图像外,对兴趣区进行块层重建,以便更准确的显示病变区解剖结构。 1.3疾病诊断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90例纳入病例中,30例为输尿管结石,10例为输尿管肿瘤,15例为输尿管良性狭窄,40例为先天性发育异常。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参照标准,统计B超检查、磁共振水成像检查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并进行临床比较。 2.结果 磁共振组输尿管结石诊断准确率为83.3%,输尿管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0.0%,输尿管良性狭窄诊断准确率为100.0%,先天性发育失常诊断准确率为90.0%,高于B超组的76.7%、30.0%、53.3%、37.5%。详见表1。 3.讨论 上尿路梗阻性病变为泌尿外科常见病,可由外源性疾病或内源性疾病引起,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能明确诊断上尿路梗阻部位、程度和性质,本研究结果显示,磁共振组输尿管结石、输尿管肿瘤、输尿管良性狭窄、先天性发育失常诊断准确率均高于B超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 上尿路梗阻性病变包括输尿管炎性狭窄、输尿管肿瘤、输尿管结石等,目前,临床上检查上尿路梗阻性病变的方法较多,如B超、CT、IVP检查等。B超检查经济、方便,但对上尿路梗阻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较低;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肾盂造影(RU)均能有效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病变,但均属于创伤性检查;螺旋CT检查亦能有效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病变,但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磁共振水成像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尿路梗阻性疾病定位、定性准确,可用来替代创伤性检查方法[3]。 磁共振水成像是泌尿外科影像学检查的重大进展,Rothpearl等对此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加入了重T2加权成像技术及脂肪压缩技术,此举进一步提高了MRU图像质量。重T2加权成像技术能显示尿路中水的信号,抑制组织信号,进而有效地将肾盂、输尿管内尿液与周围软组织区分开来,提高诊断准确性[4]。 磁共振水成像能多角度展示全尿路解剖的三维形态,准确提示尿路梗阻部位和尿路梗阻程度,帮助医师了解输尿管扩张部位和扩张程度。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的形态特征或尿路扩张下方的尿路狭窄,间接征象表现为肾脏和尿路的形态改变、位置变形或邻近器官病变[5],患者尿路梗阻积水程度越严重,其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的图像越清晰。 磁共振水成像为非侵入手段,检查过程中患者无需屏气,无电离辐射,特别适用于婴幼儿;磁共振水成像操作过程中无需插管,对操作技术要求少,不受患者肾功能异常的影响,无逆行感染风险,也适用于感染患者;此外,磁共振水成像的图像清晰直观,能多方位成像,较佳的显示尿路解剖结构,对梗阻定位的准确率高。 综上所述,磁共振水成像在上尿路梗阻病因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各级医院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章先锋,章可谓,葛丹枫.磁共振尿路成像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08(11):71-73.

理疗适应症

电脑中频治疗仪适应症: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慢性支气管炎、胃痛、神经性头痛的辅助治疗 光能治疗适用范围 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粥样斑块,闭塞性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梗塞和多发性动脉炎,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非急性期关节炎,软组织损伤,三叉神经痛等。 光波治疗意义 利用远红外线照射,产生肌体的内产热,从而调整循环。 可改善睡眠状况,镇痛,缓解神经紧张,对慢性病,皮肤病,伤口愈合,风湿有很好的康复理疗作用。 光波治疗适用范围 高血压,高脂血症,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非急性期关节炎,软组织损伤,三叉神经痛,失眠,抑郁,神经性皮炎等。音频脉冲治疗意义 是一种中频电疗方法,有消炎、消肿、镇痛、促进血管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能治临床各种疾病,特别对肠粘连、大面积疤痕组织、股外侧皮神经炎、带状疱疹、淋巴管炎和血栓性静脉炎等,有很好的疗效。音频脉冲治疗适用范围 脑血管病病并发症,颅脑损伤,非急性期关节炎,软组织损伤,周围性神经损伤,局部疼痛等。

多功能治疗适用范围 中枢性神经损伤,周围性神经损伤,肌张力低下,局部疼痛,肌肉黏连,腹泻,颈椎病,肩周炎等。 经颅磁治疗 经颅磁刺激可通过不同频率的刺激对失眠,抑郁,焦虑,幻听,精神分裂症,耳鸣,帕金森氏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孤独症,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局部肌张力异常等起到显著的治疗意义。多电极刺激双肢体的治疗 对中枢性神经损伤和周围性神经损伤的患者的进行电刺激,以达到功能性的肌肉收缩,引起神经肌肉兴奋。并可无热的进行止痛。 也可作用于废用性肌萎缩、部分失神经肌肉的恢复、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的恢复、术后肠麻痹、尿潴留、声带麻痹、偏瘫恢复、胃下垂(锻炼胃肠平滑肌)、减肥等。 无创电极刺激小脑顶核治疗 采用生物信息模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合成脉冲组合波形,通过粘贴于两耳侧乳突的电极贴片,无创引入小脑顶核,对人的脑部进行电刺激治疗,扩张大脑血管,改善脑循环。改善属于小脑的神经网络的神经源性适应性保护作用机制。 磁疗:临床应用:镇痛、各种疼痛、镇静、消肿、抗渗出、促进吸收、急性扭伤、撕裂伤、外伤性血肿、消炎、降压 电子脉冲治疗仪 临床应用:经皮镇痛、改善肌肉萎缩、对神经及肌肉进行电刺激、面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铁磁共振

铁磁共振 【摘要】本实验利用调速管产生微波,观察了谐振腔的谐振曲线,测得谐振腔的有效品质因数为1507, 并进一步利用谐振腔研究了单晶和多晶样品的铁磁共振性质,得到了单晶样品和多晶样品的的共振线宽,旋磁比,朗德因子以及弛豫时间,并用逐点法测量了多晶样品的共振曲线。 【关键词】微波、铁磁共振、品质因数 一、引言 早在1935年,著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就提出铁磁性物质具有铁磁共振特性。经过十几年,在超高频技术发展起来后,才观察到铁磁共振吸收现象,后来波耳得(Polder )和侯根(Hogan )在深入研究铁磁体的共振吸收和旋磁性的基础上,发明了铁氧体的微波线性器件,使得铁磁共振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后,铁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等一样,成为研究物质宏观性能和用以分析其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 铁磁共振是指铁磁体材料在受到相互垂直的稳恒磁场和交变磁场的共同作用时发生的共振现象。它可以用于测量体磁体材料的g 因子、共振线宽、弛豫时间等性质。通过本实验熟悉微波传输中常用的元件及其作用,掌握传输式谐振腔的工作特性,了解谐振腔观察铁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条件。 二、实验原理 1、铁磁共振原理 当铁磁体材料同时受到两个相互垂直的磁场,即恒定磁场0H 和微波交变磁场h ,在0H 的作用下,铁磁体的磁化强度将围绕0H 进动,进动频率为: 00H γω=(1) 其中γ为铁磁体材料的旋磁比,即: m e g 20μγ= (2) 其中g 为朗德因子,0μ为真空磁导率,e 、m 分别电子电量和电子质量。 由于阻尼作用,磁化强度将趋向于0H ,但是如果当微波频率0w w =时,进动的磁矩从微波场中吸收的能量刚好抵消阻尼所损耗的能量,则进动会稳定地进行,发生共振吸收现象,即铁磁共振现象。此时,铁磁体的磁导张量可表示为

磁共振的原理

磁共振的原理 固体在恒定磁场和高频交变电磁场的共同作用下,在某一频率附近产生对高频电磁场的共振吸收现象。在恒定外磁场作用下固体发生磁化,固体中的元磁矩均要绕外磁场进动。由于存在阻尼,这种进动很快衰减掉。但若在垂直于外磁场的方向上加一高频电磁场,当其频率与进动频率一致时,就会从交变电磁场中吸收能量以维持其进动,固体对入射的高频电磁场能量在上述频率处产生一个共振吸收峰。若产生磁共振的磁矩是顺磁体中的原子(或离子)磁矩,则称为顺磁共振;若磁矩是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则称为核磁共振。若磁矩为铁磁体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则称为铁磁共振。核磁矩比电子磁矩约小3个数量级,故核磁共振的频率和灵敏度比顺磁共振低得多;同理,弱磁物质的磁共振灵敏度又比强磁物质低。从量子力学观点看,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和原子核的磁矩是空间量子化的,相应地具有离散能级。当外加高频电磁场的能量子hv等于能级间距时,电子或原子核就从高频电磁场吸收能量,使之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从而在共振频率处形成吸收峰。 利用顺磁共振可研究分子结构及晶体中缺陷的电子结构等。核磁共振谱不仅与物质的化学元素有关,而且还受原子周围的化学环境的影响,故核磁共振已成为研究固体结构、化学键和相变过程的重要手段。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与超声和X射线成像技术一样已普遍应用于医疗检查。铁磁共振是研究铁磁体中的动态过程和测量磁性参量的重要方法。 磁共振基本原理

磁共振(回旋共振除外)其经典唯象描述是:原子、电子及核都具有角动量,其磁矩与相应的角动量之比称为磁旋比γ。磁矩M 在磁场B中受到转矩MBsinθ(θ为M与B间夹角)的作用。此转矩使磁矩绕磁场作进动运动,进动的角频率ω=γB,ωo称为拉莫尔频率。由于阻尼作用,这一进动运动会很快衰减掉,即M达到与B 平行,进动就停止。但是,若在磁场B的垂直方向再加一高频磁场b(ω)(角频率为ω),则b(ω)作用产生的转矩使M离开B,与阻尼的作用相反。如果高频磁场的角频率与磁矩进动的拉莫尔(角)频率相等ω =ωo,则b(ω)的作用最强,磁矩M的进动角(M与B角的夹角)也最大。这一现象即为磁共振。 磁共振也可用量子力学描述:恒定磁场B使磁自旋系统的基态能级劈裂,劈裂的能级称为塞曼能级(见塞曼效应),当自旋量子数S=1/2时,其裂距墹E=gμBB,g 为朗德因子, 为玻尔磁子,e和me为电子的电荷和质量。外加垂直于B的高频磁场b(ω)时,其光量子能量为啚ω。如果等于塞曼能级裂距,啚ω=gμBB=啚γB,即ω=γB(啚=h/2π,h为普朗克常数),则自旋系统将吸收这能量从低能级状态跃迁到高能级状态(激发态),这称为磁塞曼能级间的共振跃迁。量子描述的磁共振条件ω=γB,与唯象描述的结果相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5T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与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1.5T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与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 术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1.5T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与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whole body T2-weighted imaging-shot TI inversion recovery,WB-T2-STIR)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收集患者56例均采用WB-DWI与WB-T2-STIR技术联合应用获得三维图像,对其临床资料和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WB-DWI与WB-T2-STIR在全身病变敏感性、检出率、定位及定量方面均优于WB-DW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结论采用1.5T磁共振WB-DWI 与WB-T2-STIR技术联合应用对全身各系统的恶性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快速发现全身各系统良性病变的好方法。 标签: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与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联合应用;应用价值 磁共振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whole body T2-weighted imaging-shot TI inversion recovery,WB-T2-STIR)能够有效地协助全身性寻找病变。我院应用1.5T WB-DWI与WB-T2-STIR技术联合对患者进行检查,本文旨在进一步提高MRI诊断符合率、诊断效率及临床指导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4年4月在本院应用1.5T WB-DWI与WB-T2-STIR技术联合应用的方法对83例患者进行了检查,对其中56例患者影像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12~83岁,平均56.3岁。这些患者均已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证实,恶性病变53例均在上级医院行PET检查,其中肺癌17例,前列腺癌9例,乳腺癌11例,淋巴瘤5例,鼻咽癌3例,肾癌2例,骨肉瘤3例,子宫颈癌3例;良性病变3例未行PET检查,其中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多发性肌炎1例。 1.2仪器、方法及扫描参数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composing成像软件、自动移床技术、头颅矩阵线圈、颈部矩阵线圈、两个大柔表面线圈、一个小柔表面线圈、脊柱矩阵线圈。进行冠状位采集,然后应用composing成像软件,拼接所有T2-STIR图像,自动生成冠状位全身T2-STIR图像,然后选取一张满意的冠状位全身T2-STIR图像作为定位像行全身弥散扫描。WB-DWI扫描参数:TR:7000ms,TE:84ms,TI:180ms,激励次数(number of excitation,NEX):4次,FOV:50.0mmX50.0mm,层厚:4mm,层间距:0mm,b值分别为50s/mm2及800 s/mm2。进行轴位采集,全身共分6到7段扫描,一次采集50层。自动移床至待扫位置,直至完成全部扫描。全身T2-STIR检查时间约10min,WB-DWI检查时间约40min,全身总检查时间近50min。将全部弥散b-800 s/mm2原始图像应用3D软件进行处理,采用3DMIP、黑白反转获得三

铁磁共振

实验题目:铁磁共振 实验目的:学习用传输式谐振腔法研究铁磁共振现象,测量YIG小球(多晶)的共振线宽和g因子。 实验仪器:微波发生器,隔离器,定向耦合器,晶体检波器,微安计,谐振腔,铁氧体小球,精密衰减器,磁铁,示波器。 实验原理:(点击跳过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 铁磁共振:在微波波段,只有铁氧体对微波吸收最小。当满足一定条件时,铁磁性物质从微波磁场中强烈吸收能量的现象称为铁磁共振。 当外加稳恒磁场B时,铁氧体对微波的吸收剧烈变化,在处吸收最强烈,成为共振吸收,此现象极为铁磁共振。这里为微波磁场的角频率,为铁磁物质的磁旋比: 铁磁共振试验通常采用谐振腔法,该法灵敏度高,但测量频率较窄。本试验用传输式谐振腔,其传输系数与样品共振吸收的关系简单,便于计算,但难以用抵消法提高灵敏度。 将铁氧小球置于谐振腔微波磁场的最大处,使其处于相互垂直的稳恒磁场B和微波磁场Hm 中,保持微波发生器输出功率恒定,调节谐振腔或微波发生器,使谐振腔的频率与微波磁场的频率相等,当改变B的大小时,由于铁磁共振,在谐振腔始终调谐时,在输入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输出功率为: (为腔的品质因数)。因而的变化可通过的变化来测量。然后通过P-B曲线可得。 必须注意的是,当B改变时,磁导率的变化会引起谐振腔谐振频率的变化(频散效应),故实验时,每改变一次B都要调节谐振腔(或微波发生器频率),使它与输入微波磁场的频率调谐,以满足上式的关系,这种测量称逐点调谐,可以获得真实的共振吸收曲线,如图2.3.2-5,此时,对应于B1、B2的输出功率为: 式中P0、P r、和P1/2分别是远离共振点、共振点和共振幅度半高处对应的输出功率。因此根据测得曲线,计算出P1/2,既能确定出。 试验时直接测量的不是功率,而是检波电流I。

MRI脂肪抑制技术方法

MRI脂肪抑制技术方法很多,如磁共振波谱技术,频率选择脂肪饱和技术,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技术(STIR),Dixon技术及化学位移成像(CSI)技术等,其中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STIR,频率选择脂肪饱和及CSI技术。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shiftimaging,CSI)即同相位/反相位成像(IPI/OPI)技术对于检测病灶内少量的脂质更为敏感,1984年Dixon 首先提出化学位移成像,它利用水(-OH)和脂肪(-CH2)氢质子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在一定条件下,脂肪和水以相同或相反相位发生共振,所获的相应图像为同相(in phase,IP)或反相(opposed phase,OP)像,IP像上脂肪和水信号相加;而在OP像上两者信号相互抵消。因此观测IP和OP像上组织信号有无下降可推测该组织是否含有脂质。 相位一致+相位反向=水质子像;相位一致-相位反向=脂肪质子像。 肝内含有脂肪成分的病灶并不多见,主要有脂肪瘤,血管肌脂瘤,肝细胞癌伴有脂肪变,腺瘤,假性结节脂肪浸润以及某些肝内转移性肿瘤。另外,肝结节内脂肪变性被认为是癌前病灶转化成肝癌的一个重要恶变标志,是肝癌演变中的一个偶然发生的过程,因而早期发现 肝内结节的脂肪变性并与其它病变的鉴别在临床诊断和追踪评估中非常重要。 无肝脂肪变的病例中,同、反相位上肝与病灶相对信噪比无明显差异,显示肝内占位病变能力相似,然而,在肝脂肪变的病例中,肝脂肪变在反相位上呈低信号与其它低信号病灶如肝癌或血管瘤等易混淆导致误诊或漏诊,在同相位上肝脂肪变与正常肝实质呈等或稍高信号,常难以诊断而漏诊,此时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对肝脏T1加权扫描,应行常规同、反相位梯度回波T1加权扫描,此外,在肝脂肪变的病例中,反相位和脂肪抑制序列的T1WI上有时可见肝癌或血管瘤周边环状高信号带,而在同相位上肿块周边无此环状高信号带,可能是由肿块 与浸润脂肪间存在残留的正常肝实质所致。 上腹部脏器中多数病变,如肝脏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细胞癌(多数),胆管细胞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细胞癌,转移性肿瘤中通常不含有脂质成分;而有些局灶性病变中可含有脂质成分,这些病变主要由两种含脂形式,一种是病灶内含有不同量的成熟脂肪组织,脂肪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构成,这类病变主要有肝脏脂肪瘤、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及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另一种是病变组织发生脂肪变性,脂滴可出现于细胞内或细胞外间隙,这类病变主要有局灶性脂肪肝、肝细胞腺瘤(部分)、肝细胞癌(部分)、肾上腺腺瘤等。因此,上腹部脏器局灶病变中是否含有脂质,脂质存在形式的准确监测,对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病灶内含有体积较大的成熟脂肪组织成分,那么脂肪成分的检出非常容易;而当病灶内仅含有体积很小的成熟脂肪组织或病灶内仅有脂肪变性,则脂质成分的检出对MR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 常规脂肪抑制技术有三种:反转回复序列(STIR),频率选择预饱和法,正相位、反相位技术。这三种脂肪抑制各有优缺点,STIR的优点是对主磁场均匀度及场强要求不是很高;缺点是扫描时间长,信号抑制的选择性较低,对某些与值接近于脂肪组织的组织(如亚急性血

理疗产品适应症

颈腰椎治疗多功能牵引床 临床应用适应症: 适用于颈、腰椎疾病,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等。 颈椎:颈椎病、椎间关节紊乱症、颈椎动脉扭曲症、颈部韧带钙化症、颈椎自发性(半脱位、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等。 腰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慢性腰损伤引起的腰椎滑膜组织嵌顿及小关节紊乱症、腰椎功能性侧弯、腰椎退行性(肥大性)骨关节病、部分腰椎管狭窄病人等。 中药熏蒸疗法适应症:用于类风湿病、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等及各类皮肤病、美体减肥、对中风、糖尿病及周围血管病变引起并发症、中风及截瘫引起的肌张力增高有很好的疗效。 极超短波治疗机及微波适应症(高频): 用于组织消炎、止痛,各类炎症、水肿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细胞生长、新陈代谢以及康复理疗。扭挫伤、腰肌劳损、骨及关节退变、关节炎、颈椎病、(小儿)肺炎、胃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亚急性期、慢性期或恢复期。 经颅磁脑病治疗仪 适应症:1、缺血性脑血管病类: 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血栓性梗死、腔隙性梗死;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血三高症、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恢复期; 2、脑损伤性疾病: 颅脑损伤、脑中毒性脑损害、脑脊髓损伤、癫痫、颅脑手术后脑功能恢复; 3、脑萎缩性疾病: 脑萎缩、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症、 4、脑功能性疾病: 失眠、心慌气短、记忆力减退、脑疲劳综合症、抑郁症、各种精神性疾病 5、儿童脑瘫类疾病: 大脑发育迟缓、癫痫、智力低下、自闭症、多动症、睡眠障碍、行走困难等。6、亚健康人群: 失眠、记忆力减退、脑疲劳综合症、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血三高症、心脏病、糖尿病等人群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适应证: 头痛、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神经痛、腰腿痛、冠心病等。 痉挛肌电刺激疗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