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自然辩证法复习(全部的)

最新自然辩证法复习(全部的)

最新自然辩证法复习(全部的)
最新自然辩证法复习(全部的)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如何?包括哪些研究内容?

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对象: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研究对象):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2.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将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也会不断吸取相关学科领域中有价值的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3.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科技工作者有何意义?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对于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提高理论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技观。

2)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学习自然辩证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

4)学习自然辩证法是医学发展,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医学观,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4.什么是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如何?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定义: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关系:它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经历: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历史必然性: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古希腊早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但是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是其中已经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只能从整体上解释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具体地说明)只探索纯自然界的本原问题,没有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现实;(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既是其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成为其“缺陷”的存在依据。)

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强调了自然界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神学自然观的束缚,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的前提。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是科学精神;促进了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科学推理,从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的标准到把实践作为认识的标准的转变;强调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然而,自然界是一架机器,自然界各种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国有联系;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主张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因此,物质的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的创造都来自

于上帝。(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的特点也成为其出现缺陷的内在依据)19世纪70年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处于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作用: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转变,完成了自然观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自然科学基础如何?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其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所有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时间和空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人与自然界是对立的;

自然科学基础::经典力学:物体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6.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基本思想和特征。

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等),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为人们呈现了一幅自然界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画面。

基本思想:主张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处于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7.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确立的意义如何?

基本思想:(1)系统自然观的核心思想: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和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交替的形式演化着。

(2)特点: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

(3)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确立意义:系统自然观说明这部分内容只是在现有的一般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概括和总结。系统科学还在发展着,对它的自然观思想的研究也在发展着,也在成熟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

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

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

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8、什么是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基本特点: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9、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是什么,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如何?

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分叉:自然系统的进化或上升的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有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分叉.系统演化在临界点上存在着分叉,且随着条件的改变还可能出现新的临界点,出现新的分叉。这种类似进化树的分叉,是自然界演化的一种基本方式。(2)突现:系统演化过程既存在渐变,也存在突变,自然系统的进化是渐变与突变、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突现是指自然系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

自组织机制:1969年,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结构论,认为: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是通过一种自组织的机制来实现的。自组织是与组织相对而言的.自组织:系统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锲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系统自组织的条件:1. 开放系统(前提)2、远离平衡态3. 非线性相互作用(内在依据)4. 涨落以系统与环境的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标准,以系统所处的状态为标准,以系统相互作用特点的不同为标准。

10、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生态自然观是在现代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促使人类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依靠生态科学的理论,探索从以往人类与自然界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转变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公平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

持续性原则:干预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共同性原则: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与形成标志是什么?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形成标志: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的关系

第一,共同点: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观、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不同点: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系统自然观是改变了人们看待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思维方式,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即在思维方式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

性,促使人们从原来的注重天然自然界转变到既注重天然自然界,更注重人工自然界,注重人类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能动性。生态自然观是在现代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促使人类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依靠生态科学的理论,探索从以往人类与自然界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转变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第三,关联点: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总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或是发展,依据的都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成果,不同的是,形成的是总体形态的自然观,发展的是具体形态的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在继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

13、什么是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的特点及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如何理解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定义:科学方法论主要探讨科学认识过程中关于如何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确定科研选题,获取有关科学事实,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说,以及形成科学理论的方法的学问,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问。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研究中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特点:科学认识具有实证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构成要素:科学认识的主体:与一定认识对象构成认识关系或实践关系的科学家个人或科学家群体。

科学认识的客体:已进入科学认识主体的特定认识领域的那部分科学对象。

科学认识的中介:连接科学认识主体和客体的中间环节。

科学方法与科学认识的关系: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方法促进科学认识的进步,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认识促进科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14、如何进行科研选题?科研选题的原则和意义如何?

如何:调研、分析、发现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以及学科发展的情况,确定研究方向或大概的研究范围。进行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发现和提出问题。选择、形成和确定研究课题—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的原则:需要性原则-社会及科学发展的需要;科学性原则-科学问题及科学上的可行性;创造性原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等;可行性原则-主、客观条件的可行性;效益性原则-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科研选题的意义:通过选题使我们从众多的问题当中确定哪一个或一组问题将成为我们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目标,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选题具有战略性意义。

15、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的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眼见不一定为实”?

区别:研究对象的状态不同,观察方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状态,实验方法是人为的干预、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能获取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得到的材料,更加深入揭示的本质。

理解:知觉本身包含着感知者的需要,期望,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等主观成分。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避免受动机或情绪的影响: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积极地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看世界。遵循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

16、什么是机遇,捕捉机遇应具备哪些条件?

机遇是指人们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实践中,因为某些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出现,由此深入研究,从而导致科学史上重大发现和发明的现象。机遇的特点:意外性、偶然性。

条件:渊博的理论知识。重视意外事件,不可随意放过,要有好奇心。独立思考和判

断的能力。富要开拓创新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在捕获灵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掌握思维的规律,劳逸结合。

17、什么是分析与综合?如何正确运用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是认识从整体深化到局部的过程。综合:2是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运用: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也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进行分析时应有综合的观点。如果单独使用分析,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近代科学分析还原的方法)。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不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清晰的认识,也就无法真正认识整体,只能是关于事物的笼统的表象,对事物内部及各个部分的关系不清楚,(古代整体论方法)--粗略的轮廓,模糊的关系、细节的空白。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必须把握好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均要运用分析与综合

18、什么是归纳与演绎?如何理解归纳与演绎各自的局限性?

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2.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

局限性:在科学研究中,由于归纳不是必然推理,如果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

演绎推理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9、创新性思维方法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思维的收敛与发散?科学研究中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特征:体现为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特征。在这些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也是创新思维方法的典型特征。

思维的收敛与发散:收敛思维特性:往往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特性: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放射思维。

处理两者的关系: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两者互补,不可偏废。关键是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在具体科学研究中,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

20、如何理解创新性思维体现为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非逻辑思维是指灵感、顿悟等思维它在逻辑思维中断时能起“接通”的作用使逻辑思维得以继续进行。非逻辑思维具有开拓思路的作用,逻辑思维长于整理思路,完成对创新的理性构建;非逻辑思维之前也是需要逻辑思维进行铺垫和准备。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创造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等形式。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的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

逻辑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有联想、想象、灵感、直觉、顿悟等形式。想象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作用很大,直觉和顿悟在创造成果突现方面尤其突出。在逻辑思维方面,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的作用很大,是科学技术研究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想象是人们将过去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方法等暂时思维组合,与现存研究对象相关联,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联想的思维活动。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常常触发灵感,从而做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非逻辑思维往往具有开拓思路的作用,逻辑思维长于整理思路,完成对创新的理性建构;非逻辑思维之前也需要逻辑思维(比较、分类、归纳等)进行铺垫和准备。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应该有机的结合起来。

21、什么是系统思维方法,它与传统科学方法有何联系与区别?

又称系统方法,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观点,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方法的总称。

联系:以整体作为研究事物的出发点,强调事物的整体属性和功能;

区别:古代-缺乏对事物的深入解剖分析,不能揭示事物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因而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粗略的、模糊的、笼统的、甚至带有猜测性的系统─以整体为出发点,深入分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之所以具有整体性的本质和根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精确,可进行严格的控制。

a.与古代整体论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以整体作为研究事物的出发点,强调事物的整体属性和功能;

区别:古代-缺乏对事物的深入解剖分析,不能揭示事物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因而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粗略的、模糊的、笼统的、甚至带有猜测性的;系统─以整体为

出发点,深入分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揭示出事物

之所以具有整体性的本质和根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精确,可进行严格的控制。

b.与近代分析还原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对事物进行分解和还原,把高层次现象分解为低层次现象进行考察,以达到对事

物整体的认识,即认识到部分对整体向上的决定作用。

区别:近代─只重视部分对整体向上的决定作用,忽略了整体对部分的向下的支配和控制

作用,往往得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结论,因此,分析还原方法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系统─不仅重视部分对整体的向上的决定作用,还从整体出发,了解系统整体对部分的向

下的支配和控制作用,从双向关系中来认识事物,因此,对事物的认识较全面。

2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支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技术-劳动工具的改进),还以知识的形式存在(自然科学理论)。生产力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

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自然科学理论物化,进入生产过程后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就转化为技术,属于直接生产力

23.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技术的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科学技术的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24、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一切理论思维过程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影响。爱因斯坦认为认识论和科学相互依存,科学探索中如果忽视了认识论、方法论就如同踏上哲学的薄冰。科学越向前发展,理论思维越重要。哲学不仅影响着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导向,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思想,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从而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

25.如何理解“科学家有国籍,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在一些实验中探索自然秘密,增进人类知识的人们,科学共同体是指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规范组成的科学家群体。科学的共同目标。就是以增进知识为己任,造福于人类。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性,科学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主要对科学理论体系作出贡献的人,都可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因此科学史无国界的

26、何谓“科学划界”?划界论和反划界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科学划界:是指在科学与其他知识体系、社会活动和建制之间的划界,特别是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划界。

划界论的主要观点: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做出区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如波普尔和拉卡托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位。

反划界轮的主要观点:在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间根本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因此无法在科学与它们之间划界。如费耶阿本德,劳丹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

27、为什么说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无法有效地解决划界问题?

原因:科学是通过归纳推理从经验事实推导出来的知识,建立在我们能听、触摸到的东西之上,它不是个人意见和思辩想象,具有可证实性。但是许多科学陈述不能被完全证实,大量非科学和伪科学系统也具有可证实成分。根据科学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认为科学知识来自人们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连续而没有中断的过程。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否认科学发展中的质变。但是,科学并不完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有突变,革命的过程,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

28、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伪性”标准是何涵义?可证伪性分界标准的提出有何意义?有

何不足?

含义: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和理论都是科学的,逻辑上不可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都是非科学的。

意义:提出了科学有误,科学需要自身批判的问题,不能把现有的理论当作终极真理来顶礼膜拜,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把分界只看作一种协定,不仅划在科学一边的理论是有意义的,而且即使被划在非科学一边的学说也是有意义的。

不足:由于理论的复杂性,证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观察陈述和理论发生冲突,错误的并不一定是科学理论,在萌芽或发育阶段都可能被多次证伪,如果仅仅一次被证伪就抛弃理论,很多理论都不可能存在。可证伪性的标准太容易满足了。归于非科学的、甚至伪科学的许多知识断言也能满足这个标准。

29、什么是“范式”?为什么说“范式论”使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变得模糊?

范式:是指特定时期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理论框架以及基本方法等。

原因:一方面重视科学发展动态模式的探讨,同时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把渐进积累和突变革命、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统一起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而且看到了心理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把科学哲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把范式的更替仅仅理解为心理上信念的更替,甚至等同于宗教信仰,而不是认识的深化,过分夸大了非理性因素在范式产生中的作用,也否认了科学的客观真理性;强调范式之间的不相容性,否认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和进步性。

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 答:(1)学科定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在科技与哲学的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学科中间层次的科学。 (2)体系构造: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容是阐明自然界的本质、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唯物而又辨证的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B.科学论与科学发现论:现代科学本质上是自然地数学化语言,是实验性的知识,也是科学家们的活动方式。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验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或为科学的标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根本标准。C.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科学又有区别,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D.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更好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现代科学与社会的深刻互动,凸显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哲学伦理问题。 (3)与科技学科的关系: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科技学科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科技学科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学科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 答:(1)创立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您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和直观性,b思辨性和臆测性,c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机械性,b不彻底性,c形而上学性 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2)历史性。(3)辩证性。(4)批判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康德的“星云假说”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动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地质学”。 (2)维勒完成的人工合成尿素填平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3)麦克斯韦等人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和磁的统一性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4)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达尔文等人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的基础”。 B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和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圾其产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工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它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并由此产生了社会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2)技术革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变成了理论科学”,又转化成唯物主义的自然知识体系”,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1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1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生态自然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 13、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4、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 15、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6、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17、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识沦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科学技术认识属于理性认识。钱学森把科学技术认识过程,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工程技术一技术科学一基础科学。基础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科学是转化的中间环节,工程技术是改造世界。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18、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19、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县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互动过程。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20、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分为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2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 2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 分析与综合相互照应,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辨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23、归纳和演绎。 (一)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与其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把归纳的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 (二)演绎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在科学研究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 (三)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4、从抽象到具体过程的两次飞跃。 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像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25、怎样做到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在思维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要求: (1)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相统一。事物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以历史起点为逻辑起点,以历史的进程为逻辑的进程,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具体地、历史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2)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对思维的历史进程的概括,而思维的历史进程是思维的逻辑进程的基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以概括的形式再现思维的历史发展。 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使科学家与工程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可以从横向也可以从纵向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脉络和前景;既具有理性的、缜密的思维与科学修养,也具有宏观开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 2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

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1、论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就是强调科技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这一论断说明了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只有经济发展了,才可能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因此,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发展生产力需要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自邓小平提出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一论断开始,中国就在推进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几十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不能忽视结合的不彻底,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今,中国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更符合创新规律的方式来推动。在对结合的认识上,不仅要加深对其重要性的理解,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将结合问题看作科技界的问题,也要看作经济界的问题,切实转变经济工作的根本理念,体现创新的重要性。我们更应该明确技术创新的经济属性,从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入手,获得高价值。此外,现阶段我国的新产品主要应用者不能依赖于国外市场,应该发挥本国市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牵引作用,将市场应用作为自主创新实践不可或缺的环节。另外,资本市场对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也至关重要。硅谷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有一流的技术,更是因为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机制。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尽管开办了创业板,但真正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短期利益导向严重阻碍了科技与经济结合。当前,在政府资金越来越充裕的条件下,应该下大力气引导投资市场关注科技与经济结合,关注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鼓励创新的投资市场。 或者 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答:A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B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C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D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还集中体现在生产的影响上。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 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则: 1、技术上的新颖性或创造性。技术创新特征在技术上的体现就是“新颖”,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和市场范围内,相对于原有技术的改进或创造。2、经济上的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技术创新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去创新,这是因为创新存在极高的回报。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或过渡性。作为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中间环节的创新具有中介性,是技术与经济。 2、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③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④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⑤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⑤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3、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你的专业上选一个题,并简述选题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所谓科研选题,从狭义上来讲,是指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从广义上来说, 它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研究课题是指科学技术领域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而研究方向是指研究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从事研究活动的领域。 选题的过程 (一)课题调研和实际考察。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结石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收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 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 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奠定 了理论基础。 3.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 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的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含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粹的形式 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有出现的 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D.共变法

自然辩证法复习参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参考答案 1.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定位 答:1.是从学科上来定位,它是一门体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理性质的学科; 2.是从功能上来定位,它具有方法论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门类来说,更偏重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哲学和实践的双重特性。 2. 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意义 答:1.感悟人与自然的辩证法 2.吸取科技哲学的思想 3.探索科学发展和技术的创新机制 4.求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3. 简述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答:1.自然界是简单性,复杂性,构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的。 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他即与其所 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 3.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叫吵得和凸显使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 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程序。 4.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 5.自然界经理这混沌有序不断相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和哲学资源有哪些? 答: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 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生物进化 论等自然科学理论。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 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 为历史的必然。 哲学资源:1、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主张人在自然界面前只有受动性而没有能动性, 但它能够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说明自然界,主张自然界

2019年《自然辩证法》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 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 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其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 技术与社会。 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辨证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的辨证研究;三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即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两门学科都是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其联系:自然科学是各门以具体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揭示的都是一些特殊规律,以求得具体的科学结论为目的和宗旨;自然辩证法也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是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形态物质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以揭示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最后做岀哲学结论,以丰富哲学的一般原理。 二者的关系:⑴自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科学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原始自然观:突出特征是“拟人化”,即认为自然界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生命力,存在喜怒哀乐。这种自然观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水 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一、奴隶时期的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A具有明显的唯物倾向:即自然皆由物质构成。B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想:即自然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促成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 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对立性。C幼稚、朴素、臆测性:即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事物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细节缺乏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只能凭借直觉,从总体上去考察自然界。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很重的自发倾向和浓重的朴素臆测性。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特点: ⑴自然界不再是物质的,也不是物质元素演化而来,而是上帝在七日之内从虚无之中创造出来;⑵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会也不能够自己运动只能受动,受动的终极原因在于上帝。世间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皆符合上帝的目的性、和谐性。(3)人是有罪的是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只能听从 神的安排,终身赎罪,以便来世升入天堂。(4)地球系宇宙中心,往上依次是月亮,太阳,五大行星和恒星天。天堂在最高的苍穹,地狱在我们 的脚下。 变化过程:原初形态-柏拉图的神秘主义开始传入神学-亚里士多德学说被神化。 三、近代形而上学的特点: 自然界绝对不变,其方法上则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自然观能够产生并流行起来,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十三世纪以后,随着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发展生产,提高技术水平,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自然科学。为了促使自然科学能够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岀来,资产阶级的先驱同自然科学家们一道同教会展开了较量。 1、向神学权威提出挑战,并宣告自然科学独立的,便是“日心说”的问世。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 解放岀来;2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学说;3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力学居首要地位,此现象的岀现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所决定的,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进步意义:A还自然于唯物面貌;B促进了以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的发展;C否定了宗教神学自然观 局限性:由于不承认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难以理解自然界中各种运动的真正原因,从而使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难以真正坚持下去。 自然科学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 生产方式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由分门别类地收集资料进入对资料的整理,并开始转向综 合性的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联系被发掘岀来,这些发展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被恩格斯誉为在旧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赖尔的“渐变论”是自然科学在旧自然观上打开的第二个缺口。《地质学原理》指岀地球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力量很多,并从古至今就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3.化学:维勒第一次使用人工的方法从无机物中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拉瓦锡的氧化学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等都动摇了旧的自然观。 上述科学成就,有力地冲击了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充分表明旧的自然观已不再可能,而需要用新的自然观来取代之。真正使形而上学自然 观遭受灭顶之灾,并奠定新的自然观基础的,则是被恩格斯所称之为“十九世纪三大发现”的科学成就。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1、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正式宣告:自然界中的运动永恒性和运动形式的可互转性,它是旧自然观破灭新自然观确立的重要科学依据。 2、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界的内在联系,指岀一切高低等有机体不论其形态、结构和属性有多大的区别,但在细胞水平上却都是按照相同的规律生长发育。 3、进化论科学的论证了整个生物界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一切现存的生物物种都是历史上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产物,从根本上粉碎了长期以来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物种神创论的唯心主义观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笔记

自然辩证法复习笔记 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目的),目的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的成就阐明辩证法的规律在自然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从而论证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普遍有效的方法,自然科学家必自觉地学习辩证哲学。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目的),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科学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美学和伦理学诸方面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它包括科学哲学的一般理论和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两部分,前者涉及自然科学中的一般的哲学问题,后者涉及与具体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历史和流派相联系的特定的哲学问题.通常所讲的科学哲学,不包括后者 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方法论,可以看成是处于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科学知识是已证明了的知识。个人的意见或爱好和思辩在科学中没有地位。科学是客观的。科学知识是可靠的——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使用科学方法严格地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有可能被证明为错,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可检验性评价是后验评价。自洽性评价是理论内部是否一致的评价。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真正的科学知识都有可能出错。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重大科学成就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科学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科学事实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罗素火鸡是对归纳主义提出的质疑——逻辑论证不可能。 不能证明科学原来从观察中归纳出来: 逻辑论证不可能(归纳主义火鸡) 经验论证无效 可能的归纳也有很多难题(何为大量的?各种变异条件?) 向概率退却不可能

2014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整理

2014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无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考试其中四道题(简答或者材料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⑴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有本质不同。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有两条: 一是生态系统是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处于进化之中; 二是坚持以生态中心的价值观,即以生态的利益为最高原则。 ⑵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自然观“会影响到人的思维倾向、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会影响到看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特别是会影响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范的形成、理解和运用”,也会影响生态文明的创建,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 ⑴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⑵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答:⑴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⑵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亦称多维融贯方法 1.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2.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