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方案

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方案

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方案
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方案

一、培养【目内标部真题资料,考试必过,答案附后】为顺应

国内外旅游业的深化发展,以及旅游市场个性化发展趋势,我们在“旅游管理” 专业下设“国际旅游管理”(非师范)、“国际酒店管理”(非师范)、“会展旅游管理” (非师范)、“城市休闲娱乐管理” (非师范) 4 个培养方向,以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职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旅游管理人才,能胜任旅游局、旅行社、酒店和宾馆、会展、城市休闲娱乐、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需要。

二、培养规格

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旅游管理研究方法与技能,

接受旅游管理实践训练,进而能够运用专业基本理论、数量分析方法及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旅游经济运行分

析、旅游市场调查预测和旅游企业管理。

通过 4 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如下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方面的理论功底和宽厚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

2.运用专业理论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4.具备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对有关旅游管理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研究;

5.熟悉掌握一门外语,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6.具备图书馆情报资料检索能力。

三、计划学制、最低毕业学分、授予学位计划学制: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制为四年,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可在3-8 年完成学业。鼓励学生攻读双专业、

双学位和辅修专业。

最低毕业学分:165 学分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四、课程修读要求

1.综合教育必修课为全体学生必须修读之课程,计50 学分,其中体育、军事理论和计算机基础实行通过性考试;

2.学生须从学校提供的综合教育选修课中按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和综合实践四大类分别各选修 2 个学分,共修读8 学分。可在外学院开设的专业课、全校公选课、外校选修课中选修。修读文科类院系课程作人文社会类选修课程(包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修读理工类院系课程作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修读艺术类院系课程作艺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在专家讲座(含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课题活动、竞赛等各类活动中自主选择参与,获得学分归入综合实践类公选课。综合实践类公选课学

分认定有本院系和有关单位确定。另外,开设就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4—6 次)进行,计 1 个公选课学分;

3.学科基础课中必修课程,共设5门计15分;专业必修课程共设12门

共计24分,其中带☆号课程为综合课程;

4.专业必修课程中“旅游科学导论”为学科导论课程,以讲座形式分散安排在各个学期,计 1 学分;

5.专业选修课程按培养方向分为 4 大模块:即国际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会展旅游管理;城市休闲与娱乐管理。学生须按规定至少修读46 个学分:

(1)限选课选修读22 学分,主选组为全体学生必修之课程,计12个学分,“国际旅游管理”从限选方向模块1、“国际酒店管理”从限选方向模块2、会展旅游管理从限选方向模块 3 城市休闲娱乐管理从限选方向模块4的所有课程中选读10 个学分;

(2)任选课修读24 分,学生可自主从本专业课程计划表中的专业限选课程、

专业任选

课程模块中其他方向的选修课程模块中,或全校公选课中进行选择修读,保证

完成应修学分。

6.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为全体学生之必修课程:

(1)专业实践15学分,其中:课程实习分 3 次进行,课程学分包括实习

学分,第一学年为《管理学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见习,时间约 2 天;第二学年为《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实习,时间周;第三学年为专业综合实习,时间 1 周。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三学年“广交会”期间,共计 1 个学分;第四学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实习计14 个学分。

(2)毕业论文为 6 学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定选题,毕业论文实行答辩制度。

五、课程结构比例表

六、课程方案表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计划表(必修课)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计划表(选修课)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计划表(选修课)

七、双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说明

1、学分要求辅修专业:须修读本专业课程方案表备注栏中代号为 1 的所有课程,共15门计学分;双专业:除修完辅修专业课程外,还须修读本专业课程方案表备注栏中代号为2的8门课程计17学分(其中限选方向 5 门)。加上毕业实践8学分,要取得本专业毕业证书共须修取个学分;

双学位:在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修本专业课程方案表备注栏中代号为3的3门课程计 6 学分,毕业论文 6 个学分,要取得本专业学士学位共需修取个学分。

2、修读期限辅修专业:原则上在第四学年内修完全部课程;双专业、双学位:若在第四学年尚未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修读双专业的可延长一年学习时间,修读双学位的可延长两年学习时间

3、其它问题

与实行双专业、双学位和辅修制有关的其它问题,如入读条件、学籍管理、

毕业证书、学位授予、收费标准等,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八、课程简介(另订成册)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沿海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架 3、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体系、内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为尺度,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切入点,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各核心课程的持续均衡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措施 4.1 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基点,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既看学历、职称,更注重实际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职业道德,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旅游管理学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旅游学概论 I 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54 3.0 二 导游实务 tour guide practice 36 2.0 二 旅游市场营销学 Tourism Marketing 36 2.0 三 旅游经济学 Tourism Economics 36 2.0 三 旅游商务英语 Tourism Business English 72 4.0 五 旅行社经营管理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54 3.0 五 休闲农业 Leisure Agriculture 36 2.0 五 会展经济 Economics of MICE Industry 54 3.0 六 旅游地理学 Tourism Geography 36 2.0 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54 3.0 七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为根本,将教案、科研、产业紧密联合,以教案为中心,以加强实践教案为宗旨进行专业办学。主要服务于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培养面向世纪,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具有高尚品质;系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懂得一定的经济学理论,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熟悉我国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外语水平;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个性鲜明,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三、主要课程 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旅游学、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公共关系、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专业英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四、实践教案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导游业务实习、旅游资源开发实习、酒店服务实习、旅游专业英语实习、旅行社管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分散实践: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旅游公共关系、餐饮管理、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地形象设计等课程实践。 五、学制、修业年限、学位授予 学制:年 修业年限:~年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 六、学期设置 实行三学期制,课程及实践环节进度按秋、春、夏三学期设置。

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方案

【内部真题资料,考试必过,答案附后】

一、培养目标 为顺应国内外旅游业的深化发展,以及旅游市场个性化发展趋势,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国际旅游管理”(非师范)、“国际酒店管理”(非师范)、“会展旅游管理”(非师范)、“城市休闲娱乐管理”(非师范)4个培养方向,以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职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旅游管理人才,能胜任旅游局、旅行社、酒店和宾馆、会展、城市休闲娱乐、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需要。 二、培养规格 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旅游管理研究方法与技能,接受旅游管理实践训练,进而能够运用专业基本理论、数量分析方法及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旅游市场调查预测和旅游企业管理。 通过4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如下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方面的理论功底和宽厚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 2.运用专业理论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4.具备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对有关旅游管理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 5.熟悉掌握一门外语,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6.具备图书馆情报资料检索能力。 三、计划学制、最低毕业学分、授予学位 计划学制: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制为四年,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可在3-8年完成学业。鼓励学生攻读双专业、双学位和辅修专业。 最低毕业学分:165学分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四、课程修读要求 1.综合教育必修课为全体学生必须修读之课程,计50学分,其中体育、军事理论和计算机基础实行通过性考试; 2.学生须从学校提供的综合教育选修课中按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和综合实践四大类分别各选修2个学分,共修读8学分。可在外学院开设的专业课、全校公选课、外校选修课中选修。修读文科类院系课程作人文社会类选修课程(包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修读理工类院系课程作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修读艺术类院系课程作艺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在专家讲座(含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课题活动、竞赛等各类活动中自主选择参与,获得学分归入综合实践类公选课。综合实践类公选课学分认定有本院系和有关单位确定。另外,开设就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4—6次)进行,计1个公选课学分; 3.学科基础课中必修课程,共设5门计15分;专业必修课程共设12门共计24分,其中带☆号课程为综合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沿海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架 3、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时 学 分 开设学期 旅游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54 3.0 二 导游实务 tour guide practice 36 2.0 二 旅游市场营销学 Tourism Marketing 36 2.0 三 旅游经济学 Tourism Economics 36 2.0 三 旅游商务英语 Tourism Business English 72 4.0 五 旅行社经营管理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54 3.0 五 休闲农业 Leisure Agriculture 36 2.0 五 会展经济 Economics of MICE Industry 54 3.0 六 旅游地理学 Tourism Geography 36 2.0 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54 3.0 七

主线,以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体系、内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为尺度,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切入点,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各核心课程的持续均衡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措施 4.1 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基点,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既看学历、职称,更注重实际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职业道德,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旅游管理学科带头人1人。 重视教师培训,重视继续教育,以在职攻读博士或博士后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素质,同时通过横向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将科研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深化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改革成果。 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学习、合作研究,在合作中培养师资,提高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和天津市公派出国指标,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争取更多的出国深造机会。 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锻炼,积极申报教师系列外的行业岗位专业技术职称,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行业联系,聘请行业内企业家和专家为兼职教授,逐步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家和学者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保障本专业教师实践、实训能力的提升。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本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石,本专业将在学历、职称、双师队伍、专业带头人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支持。 4.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对本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从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入手,加强课程改革,并完成核心课程的能力或技能考核设计,积极打造高水平精品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的新发展。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线,而不是以知识体系、理论概念为课程主干,由过去的“理论先导、实践为辅”变为“任务引导、实践为先”。 4.3 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教材要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构建项目式教材体系,也可以直接将企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课程的教材必须是动态的,应不断修改,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运用的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中。 为了保证核心课程的特色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将通过校企共建,组织专兼职优秀教师,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代码:64010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制) 负责人:李华奇 执笔人:李桦 审核人:张海波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专业代码:640101 二、入学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全日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旅游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仪表仪态、审美情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素质,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技能,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现代酒店、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旅游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实务和导游工作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张建英 项目组主要人员:袁姝、王显成、杨晓安、黄金华、乔海燕、娄在凤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旅游业尤为发达。据省旅游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五年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嘉兴旅游资源富集, 人文景观遍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旅游总收人亿元,其中国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收人亿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旅游年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五。 (二)人才需求分析 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浙江省今后五年重点建设35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和培育10大旅游企业集团、新建四、五星级高等级酒店180~2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0多家。未来五年浙江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新增8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新增400多万人。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变化后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繁华喧嚣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悠闲的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休闲乐趣。因此,休闲农业游的发展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介绍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介绍 人才培养目标 具备酒店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知识技能,能胜任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事业一线服务和酒店宾馆经营管理、旅游管理、餐饮服务管理等方面基层管理工作,并具有良好科学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了“校企融合、课证融合的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两个发展方向为重点展开专业教学,为宜宾市乃至全省培养适应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 课程体系 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构建2+2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符合行业要求,加强了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缩小了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 “双证书”制度 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实行“双证书”制度,导游资格证、中级餐厅服务员证等职业资格证、职业技能等级证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实行课程教学与考证相统一,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取得“双证书”,适应大中型知名企业的人才准入制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近年来95%的毕业生取得“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中级证”“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相关证书。 专业课程设置 公共关系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礼仪常识、旅游英语口语、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法规、导游基础、导游业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康乐经营、酒店形象策划、接待技巧等。

师资队伍 共有专业课教师10人,省级骨干教师2名,中学旅游高级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9名,占专职教师90%,餐饮服务技师1名,“其中2007、2009、2013年学校派出三名专业教师参加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提高培训。2007年学校派出一名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有关交流培训。该专业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餐厅、餐厅和客房考评员、礼仪培训师、国家级导游员、心理咨询师、高级餐厅服务员、高级客房服务员等。 就业天地 我校历年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均达98%~100%,毕业年级对口高考录取率年年达98%。学生实习期月岗位工资在1000元——3000元之间。毕业后可到各类星级酒店宾馆、旅行社、旅游公司、风景旅游区、旅游商品营销部门、商贸中心、会展中心、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及旅游公司、机场服务及营销工作、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及旅游景点、旅游酒店、宾馆、旅游规划部门单位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建设,学校现已形成遍布10 多个省市约50余家单位的就业体系。 实践性教学内容: 由课堂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定岗实习三大环节构成。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训、义务劳动、社会调查、酒店服务技能综合实训以及旅游服务技能综合实训、定岗实习等。从一年级开始,利用节假日、假期、安排学生到旅行社、酒店参加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并配备1-2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校内实训室 1、餐厅实训室:建立符合酒店餐饮岗位技能需求、按职能划分的中餐岗位实训室: 学生可以进行中餐宴会摆台、点菜服务操作、服务间工作等实践技能操作。可以开展的主要实训项目包括:托盘、餐巾折花、摆台、斟酒、上菜、结帐等。 2、客房实训室:学生了解客房的基本设施设备,熟悉客房环境,初步掌握中西式 铺床、楼层迎宾、仪容仪表仪态的基本要求及客房的基本程序,从而训练学生的客房服务基本技能。 3、形体礼仪实训室:对学生站姿、坐姿、走资等基础礼仪进行训练。同时还可以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旅游经济及现代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知识,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规划、策划、咨询、培训以及涉外旅游服务等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毕业生适应岗位: 1.旅行社、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集群。主要从事旅游顾问、导 游部的全陪、地接导游、出境部的领队、计调线路设计及商旅实用信息查询检索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岗位。 2.旅游高端酒店、休闲俱乐部、度假村等机构从事服务和运营管理岗位集群。主 要从事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对客服务岗位以及部门主管、经理等岗位。 3.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经营管理及旅游营销策划企业相关岗位。岗位包括旅游景 区服务运营管理、大型旅游演出、大型旅游活动、旅游线路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策划等岗位; 4.旅游规划机构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景区规划、旅游活动策划的调研和宏观 规划等岗位。 5.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教育部门岗位集群。学生通过各省市地县旅游局及其 附属企事业单位招考从事各地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或职业中专、中小学的行政或旅游教育等相关岗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企业服务技能及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服务技能训练培养,具有旅游规划、活动等市场调研、活动策划设计、开发、运营实施管理的能力。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能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一). 知识结构 . 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旅游产业从业所需人文地理知识,熟悉旅游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 . 系统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即熟悉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景区、旅游酒店等经营运作流程及各岗位技能。 . 掌握会计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旅游活动策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商务英语、宴会设计等课程的专业相关理论知识; . 熟悉我国旅游产业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规范,了解旅游产业的国际惯例与规则。熟悉我国酒店经营管理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规范,了解国际酒店业的前沿发展动态; . 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熟悉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二). 能力结构 . 具有思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善于分析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 具有交际能力,能清晰表达自己内心思想,同时让对方理解,能举止得当、情感表达具有感染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熟练掌握会展项目各类文案的表达技巧; . 具有专业技能,熟练掌握旅游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服务工作的相关技能和方法。 . 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能领会国家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有较强业务水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景区管理理论、旅游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胜任旅游业管理职业需求。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旅游行政管理(旅游局、文化局、文物保护部门等)、旅游咨询、旅游地产、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商务、旅游广告与营销策划、度假区、旅游景区(城市公园、国家公园、主题公园等)、旅行社等企业及旅游国际组织机构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学风、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遵纪守法。 业务方面: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了解旅游产业和休闲业的经济规律,初步具备酒店经营管理、旅游目的地

的开发、营销与管理、休闲活动策划和管理、会展经营管理基本能力; 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熟练旅游业信息获取、文献检索和期刊科技信息获取的方法。初步掌握第二外语。 体育方面: 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的合格标准。 三、授予学位 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本专业方向分为必修课(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专业课)两类。本专业方向总学分155学分,其中必修课约122学分,占78.8%;选修课33学分,占21.2%,其中学生必须选修通识教育课16学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向选修限选课程13学分,至少选修任选课程4学分;旅游电子商务方向选修限选课程11学分,至少选修任选课程6学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共98学分。四年课内总学时为2807学时。

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建设方案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2011-2015) 一、建设背景 (一)建设前景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誉,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支柱产业。就国内情况而言,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眉山地处成都至乐山峨眉山的黄金通道和枢纽,是“成都至攀西一条线”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拥有“一山(瓦屋山)二滩(黑龙滩、槽渔滩)三文化(三苏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和结合新农村建设所开展的“乡村游”等旅游资源,是“成都平原经济圈”西南部旅游资源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因此,眉山市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区域优势明显,文化内涵厚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了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将旅游业作为眉山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眉山、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专业建设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八年的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与行业主管部门,调研行业发展趋势

与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并完善了体现高职教育理念与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清了专业发展思路,确定了“为旅游企业输送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宽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旅游企业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与工学交替方面进行了深入实践,逐步形成了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共同完成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的“三同”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部分课程“工学交替”全过程、全方位覆盖,为打造专业特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近年来,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参加省内外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眉山市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中文导游资格与涉外导游资格考试,近年来中文导游资格考试合格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专业建设水平与建设效果成绩突出。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立足眉山、面向四川。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专业的办学定位;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和品牌求发展,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 学科门类:管理学专业代码:120901K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二、培养目标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规格 (一)专业特色 (二)培养规格 四、就业方向 高星级酒店及酒店集团、连锁酒店、民宿等,从事中基层服务和管理工作;通过选修导游方向和酒店职业经理人方向,也可面向旅游局、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行业协会、等企事业单位,或从事旅游接待、高层管理或职业经理人等工作。 五、修业年限和学位授予 实行弹性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为4-6年。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时、学分,准予毕业;符合文山学院学士学位授予相关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学时、学分 总学时:2498学时;总学分:160学分。

七、专业核心课程 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管理学原理。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及要求 1.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礼仪训练及职业形象塑造,旅游服务仪态训练(旅游公关礼仪、形体训练与基础化妆)。 导游讲解、解说能力(现场导游) 餐饮服务基本技能及宴会组织设计(餐饮服务管理)。 ④前厅服务技能及软件使用,客房服务基本技能及客房部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 管理)。 ⑤艺术品品鉴、插花技艺(艺术鉴赏)。 2.独立实践课程设置 说明:

1.军事理论及训练:按学校军训实施方案执行。 2.第二课堂:相关活动及学分按《文山学院第二课堂实施办法》执行。 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牵头制定的实施方案执行。 4.专业见习:第二学期组织行业认知,第三学期组织旅游企业运营认知,第四、第五学期组织旅游岗位认知见习活动。 5.专业实习:运用所学知识,组织到对口单位实习,通过实习过程的历练,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实践工作能力。 6.毕业论文:按《文山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执行。 7.课程名称后面标注“*”号的为学位课程,下同。 九、专业课程设置及说明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一览表 1.专业必修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简介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简介 A.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1、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ics 课程编号:052P01Y 学分数:4 总学时:68 学时分配:讲课学时51,自主学习17 先修课程: 课程容: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的探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方向。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显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则表明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希望。 教材:《政治经济学》,吴树青,高等教育 参考书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资本论》,人民;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维达主编:《政治经济学》,高教出版杜,2000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杜,2002年;五常:《经济解释》,商务,2002年;哈耶克,邓正来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三联书店,2003年;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03;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国社科,1994年;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科,1997年;洪银兴;《现代经济学》,人民,2000年;郭元唏:《资本经营》,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日报,1991年;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泽文,1989年;华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1999年;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1991年;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 2、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052P02Y 学分数:3 总学时:51 学时分配:讲课34,自主学习17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 课程容:微观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主要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目的是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掌握供给与需求基本理论,熟悉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一般均衡等理论的基本容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微观经济学教程》,黄亚钧、纬著,复旦大学,1995年11月第一版 《微观经济学》,梁小民著,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1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上册),高鸿业著,中国经济,1996年2月第一版 3、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051P01A 学分数:2 总学时:34 学时分配:讲课34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课程容:宏观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发展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当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来看,需要更加明确教育规模、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与工作实践、旅游发展和社会实际很好结合起来,着力营造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环境和氛围,大力提倡实行多样化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在育人与用人方面的全面的接轨。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在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要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要求,应做好本专业的建设与规划。 1、学科专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引领学科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不够深入,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课程体系缺乏深入的研究;部分专业体系内容结构不完善,创新性不够,不能主动适应首都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专业教材开发编写滞后;专业实验实训不够完备,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有待加强。 2、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进一步适应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新需求,积极创立基于产业要素和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的由综合或交叉学科支撑的学科专业

体系;明显提升旅游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层次和教学质量水平,充分发挥其优势,继续拓展相关专业及方向;全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确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开发、创新为重点突破,努力实现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形成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与旅游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专业体系。 (2)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目标 一是,课程体系建设 打破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型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构建与专业培养规格要求相符合的理论教学体系。 ①以共同的课程目的、基本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能力、精神文明及潜能为重点,构建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模块。如马克思主义、英语、体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课程。 ②以专业模块为方向,以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构建专业素质与技能课程模块,逐步建成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景点管理、旅游信息管理等模块。 ③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拓展能力,构建选修课程模块。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二是,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水平,课程划分为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合格课程、建设中课程四种类型。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总结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总 结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总结 旅游管理专业创立于,两年多来,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大专层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熟悉旅游市场,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较强的涉外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旅行社、景区(点)、酒店、宾馆等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和创业型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该专业制定了一套科学适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现将有关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说明如下: 一、以应用技能为中心设置课程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课程设置是任何一个专业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经过认真思考和探索,并借鉴国内外高职类兄弟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深圳旅游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主要遵循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以培训目标应用技能为中心设置课程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直接进行生产、服务、技术操作和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我们在课程设置时摒弃了传统高校以学科为中心的做法,而是以培养目标应用为中心。从旅游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见图1)出发,分析各种技术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以此为核心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

系(见表1)。 图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解图 表1 能力分解及对应课程体系表 2、以培养实用型与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设置课程 作为高职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面向地方、面向社会及

面向基层的特性,因而决定了其培养目标的实用型、复合型。实用型指学生所学知识是旅游行业使用的技能与工作程序,学生毕业与从业之间不存在再培训阶段,可直接上岗。然而,由于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日新月异,需求复杂化和市场不稳定因素加剧,如果仅强调实用型,则会出现学生所学知识生命周期太短的问题。因而,要以实用为特点,同时加强复合型的特点,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学生较强的再学习能力,走宽专多能的道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正是遵循这一原则设置。以旅游行业现行的管理规范设置课程,同时还给予学生现代社会再学习的基本能力。如旅游管理开设了《高等数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这都为学生毕业时或今后专升本旅游类和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做了准备,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3、课程设置的相对动态原则 这是指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时期内随着社会和企业需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主要是由其应用型为主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是高职教育十分显著的特点。本专业开办两年来,在01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02、03级的教学计划,每一次新制定教学计划时,都根据专业人士的建议,以及社会调查反馈的信息对前面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如根据本专业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历史文化知识功底非常浅等特点,本专业在01级、02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在03级的教学计划中加开了

(完整版)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一、需求论证 (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2010年,黑龙江省旅游业总收入达2454.07亿元,同比增长15.75%;旅游外汇收入达87.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56%,居全国第七;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130万,间接就业人数650万。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政府也提出了“旅游强市”的战略,在“旅游强市”战略指导下,建成了太阳岛旅游区等旅游景区。以目前黑龙江省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预测,每年接纳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可以在300人左右,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还会不断增加,特别是专业技能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将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旅游专业的学生择业空间很大,就业前景乐观。 (二)专业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立足哈市,面向黑龙江为旅行社、景区、酒店宾馆等企业培养具有旅游和餐饮服务业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导游技能及旅游景点、休闲农庄、酒店宾馆等业务岗位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目标 (一) 总体目标根据专业定位,以培养具有扎实业务能力、浓厚文化底蕴和一定涉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加强双素质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逐步建成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二)具体目标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要求,完善“2+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知名旅游企业深度合作。 2. 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建成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完成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指导书的编写,并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3.“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进一步加大教师引进、培养和聘用力度,使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同时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努力培养省学科带头人,并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形成素质高、教科研业务能力强、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4. 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专业投入,逐步充实完善现有实训室。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建立满足教学需求、合作紧密、实习教学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推进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基地产学研作用发挥等为内容的实践基地内涵建设,使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企业岗位需求。 三、专业建设思路 (一)总体建设思路 进一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新需求,积极创建基于产业要素和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的由综合或交叉学科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明显提升旅游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层次和教学质量水平,充分发挥其优势,调整完善并充分发挥本专业特色,继续拓展相关专业及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 Tourism Management 人才培养方案(格式)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专业负责人: Specialty Director 系主任: Dean of the department 教务处长: Dean of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主管院长: President 旅游系 Tourism Department 二0一一年5月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湖北省及武汉市城市旅游圈旅游产业,在服务与管理第一线从事酒店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旅行社门市、导游服务、计调、外联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酒店基层管理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旅游景区管理能力,旅行社门市管理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是旅游饭店初级管理和服务人才,如酒店前台、客房部、餐饮部、康乐服务部的领班及服务人员;旅行社的门市接待员、导游、计调和外联服务人员等。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必须达到以下质量标准: (一)必备的知识结构; 1.较好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包括旅游概论,饭店概论、 旅游管理基础、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旅游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 识; 2.扎实的掌握旅导游实务、会展旅游实务、旅游线路设计、景区营销与管理、 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经营和管理、旅游礼仪、餐饮服务 和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 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必备的能力结构; 1.具有胜任旅游公司导游、业务(外联、计调)经营、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 票务接待、酒店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基层管理、人力资源部 培训、酒店营销策划、公关策划等旅游企业的业务接待及管理工作能力, 毕业生要求获得(英语)导游资格证,前厅高级服务员证书,餐厅高级服 务员证书,调酒师。 2.毕业生具有一定地阅读和分析本专业书刊、技术资料的能力,要求通过湖 北省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 3.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操作、维修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运用Office 办公软件工作,要求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 4.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三)必备的素质结构 1.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思想; 2.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 3.毕业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与建议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体系是教育问题研究的关键问题,而培养目标的设立直接决定了课设体系的构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日益完善,但目前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偏态结构、随意性大、层次下置、重叠缺漏、实习空洞。本文参照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课程发展现状,提出了若干建议,如将课程体系设计为基础课模式、专业方向课模式、拓展课程模式等。 关键词:课程设置体系偏态结构层次下置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不足 1.1.1专业方向设置多且细,但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却缺乏针对性 根据对我国旅游高等院校52个旅游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专业方向设置太多且过细,在统计的52所院校中就有23个各不相同的专业方向,而且专业名称也欠规范。虽然专业设置的目的应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使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但这不等于说应该按行业对口设置专业。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专业的设置太多太细,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专业方向多;学生的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毕业后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差,分配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势必增多,降低了高等旅游教育应有的效益;专业设置太多太细还容易造成只见木不见林的现象,难以使学生形成宏观视野,站在应有的高度分析和解决问题[1]。 虽然我国的专业方向设置很多且细,但是其具体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却缺乏很强的针对性,并且科目总数和类型相比较于国外来说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旅游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大致的比例为基础课占总学时的41%-43%,专业课占37%左右,选修课占20%左右。欧洲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语言课。4类课程所占比例大致为33%、50%、8%、8%。以上比例均未计毕业论文和实习。从各类课程的比例中看到,欧洲学校比较注重专业课的教学,这类课程占到了一半,而我国的专业课只占1/3。 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我国与国外一些旅游高校也不相同。我国某旅游高校与欧洲某旅游高校各类课程设置门数之比为:市场类课程:1∶6,财会与金融管理:4∶6,人力资源管理1∶5,餐厅服务与经营:1∶3,饭店经营:2∶3,旅游管理:3∶6,食品科学与生产:1∶6。我国某高校与美国某大学饭店管理学院各类课程之比为:经济学课程:2∶7,财会课程:4∶17,餐饮课:1∶25,人力资源管理:0∶9,经营管理:2∶20,旅游市场课程4∶21:,物业管理:0∶3。通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