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码:081106B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0

总学分: 4

适用专业:化学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

开课系部:应用化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化学基础课,是人们赖以获得物质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这些信息对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故被称为科学技术的“眼睛”。

分析化学是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定性分析)、测量各组成的含量(定量分析)、以及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构分析)以及研究关于获取物质系统化学信息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分析化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了解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的表征,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先修课程教学要求:

理解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教学方式:

讲授与习题辅导相结合。

习题要求:

每次课后均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习题,每周交一次作业。对于习题中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任务和作用

2、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教学内容】

1.1 前言

1.2 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1.3 滴定分析法概述

第二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分析试样的制备及分解;理解定量分析过程、结果表示。

2、掌握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3、掌握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掌握滴定分析基本计算。

教学重点:

1、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2、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3、滴定分析基本计算。

教学难点:

滴定分析基本计算

【教学内容】

2.1 试样的采集与预处理

2.2 试样的分解

第三章误差及数据处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

2、了解误差和偏差、误差的来源和分类;掌握误差的计算、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运算规则。

3、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4、学习显著性检验、异常值检验。

5、了解误差传递、回归分析法。

6、学习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准确度和精密度。

2、误差的计算、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运算规则。

3、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

1、误差的计算。

2、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教学内容】

3.1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3.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3.4 回归分析法

第四章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分析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等。

2、了解分析化学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分析化学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等

【教学内容】

4.1 概述

4.2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3 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4 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第五章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活度、活度系数、质子条件和共轭酸碱对。

2、掌握酸碱平衡常数、分布分数的计算。

3、掌握一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了解多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4、了解缓冲溶液和缓冲范围;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5、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作用原理;学会选择指示剂。

6、理解酸碱滴定基本原理;了解滴定曲线和影响PH突跃的因素。

7、学习终点误差。

8、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

1、酸碱平衡常数、分布分数的计算。

2、一元弱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3、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4、酸碱指示剂及其作用原理;指示剂的选择。

5、酸碱滴定基本原理;滴定曲线和影响PH突跃的因素。

6、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各种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2、终点误差的计算。

【教学内容】

5.1 滴定分析中化学平衡

5.2 平衡浓度及分布分数

5.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5.4 对数图解法

5.5 缓冲溶液

5.6 酸碱指示剂

5.7 酸碱滴定原理

5.8 终点误差

5.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5.10 非水溶液酸碱滴定简介

第六章络合平衡和络合滴定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络合剂的分类;掌握EDTA的性质。

2、了解络合物的分布;学会分布分数的计算。

3、掌握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平衡常数、络合物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

4、掌握酸效应系数、络合效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

5、了解金属指示剂、理解指示剂的封闭和僵化现象。

6、掌握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了解终点误差。

7、理解络合滴定中的酸度控制、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教学重点:

1、EDTA的性质、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平衡常数、络合物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

2、酸效应系数、络合效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

3、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准确定判别式和分别滴定判别式、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

教学难点:

准确定判别式和分别滴定判别式、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

【教学内容】

6.1 常用络合物

6.2 络合平衡常数

6.3 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

6.4 络合滴定基本原理

6.5 络合滴定条件

6.6 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氧化还原平衡及反应进行的程度。

2、理解标准电极电位、能斯特方程;学习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3、理解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掌握化学计量点时电位的计算及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4、了解终点误差。

教学重点:

1、标准电极电位、能斯特方程;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2、理解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化学计量点时电位的计算及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教学难点:

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7.1 氧化还原反应及平衡

7.2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7.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7.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7.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八章沉淀滴定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分类及特点。

2、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掌握条件溶度积。

3、掌握沉淀滴定条件的选择、沉淀滴定法、莫尔法、佛尔哈德法。

4、了解有机沉淀剂、法扬司法。

教学重点:

1、沉淀滴定条件的选择、沉淀滴定法、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教学难点:

沉淀滴定条件的选择

【教学内容】

8.1 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8.2 莫尔法

8.3 佛尔哈德法

8.4 法扬司法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

2、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掌握条件溶度积。

3、了解沉淀的类型和沉淀形成过程。

4、掌握重量因数及重量分析结果计算。

教学重点:

1、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

2、条件溶度积。

3、重量因数及重量分析结果计算。

教学难点: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内容】

9.1 重量法概述

9.2 沉淀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9.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形成过程

9.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9.5 沉淀条件的选择

9.6 有机沉淀剂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基础化学课程标准样本

《基础化学1》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基础化学1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学分: 6 计划学时: 96 适用专业: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方向) 专业 1.前言 1.1 课程定位 基础化学1是高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必须的基础化学知识。本课程学习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操作技术, 经过课程教学, 可使学生获得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理论及重要的操作技能。本课程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1.2 设计思路 基于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极其突出的课程性质, 本课程选取了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分析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无机、分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 具有规范的、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本课程基于三个方向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 分别是知识目

标,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2.2 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熟悉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相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熟悉胶体及表面现象, 了解其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4)掌握定量分析基本概念、四大平衡( 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的原理及其滴定法; 2.2.2.技能目标 (1)能按5S要求规范化学实验室; (2)能规范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3)能规范洗涤、干燥化学实验常见玻璃器皿; (4)能规范进行加热、干燥和冷却操作; (5)进行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等固液分离操作; (6)能规范使用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 (7)能规范进行结晶和重结晶操作。 2.2.3.素质目标 (1)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具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的学习与工作态度; 养成良好的自觉遵守仪器操作规程的工作

《工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工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Chemical Industry Analysis) 课程名称:工业分析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 先行、后续课程情况:先行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后续课:食品化学分析 学分数:3 主讲教师:李崧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分析实验室的管理和运作,熟悉各级分析标准及分析标准的使用,理解工业分析的作用及范围,要求学生系统、熟练地掌握已学分析化学知识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对所学分析化学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并能灵活应用,为今后深入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生应该按照本大纲的具体要求,了解工业分析实验室的管理和运作程序,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练查阅分析标准,理解实际分析工作所需的人员、方法、仪器、环境要求及操作规程,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初步了解在质量管理体系下进行应用分析化学工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1章工业分析实验室的组织与管理 教学内容: 1.1 工业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2 工业分析实验室的任务与职责 1.3 工业分析实验室的技术管理制度 1.4 工业分析实验室的技术人员结构 1.5 工业分析实验室的的仪器设备制度 1.6 化学试剂管理 1.7 实验室工作要求及安全常识 教学要求: 了解工业分析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及意义,熟悉工业分析实验室的

组织与管理,如实验室、仪器、试剂及其人员的构建、任务及管理方式;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常识,掌握水、电、煤气及化学试剂的管理及急救方法。 第2章分析标准 教学内容: 2.1 分析工作的标准化 2.2 方法标准的编制与制定 2.3 标准的等级 2.4 标准物质 2.5 AOAC方法介绍及例选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教学要求: 了解分析工作标准化的意义和分析方法标准制定的程序,熟悉常用的分析标准,如AOAC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编排格式,能熟练查阅国家标准并准确理解其使用条件、适用范围、操作规程及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区分标准物质与基准物质两个不同的概念,掌握标准物质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工业分析中的应用范围。 第3章常用分析方法及应用例选 教学内容: 3.1 重量法 3.2 容量法 3.3 光度分析 3.4 浊度分析 3.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3.6 原子发射光谱法 3.7 荧光分析法 3.8 电解分析法 3.9 库仑分析法 3.10 电导法 3.11 电位分析法 3.12 极谱伏安分析法 3.13 色谱分析法 教学要求: 工业分析是分析化学学科应用的一个分支。熟知分析化学的各种分析方法并将之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将前期分析化学理论课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实现从理论认识到实际应用的飞跃。通过对各种分析方法原理的介绍、应用的举例,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范

2019年《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1前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在考试要求中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命题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六年四月

2 基本要求 2.1 专业基础知识 基础化学是化工专业的主要应用基本理论,它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要求申报人员具备运用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分析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化学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 2.1.1 无机化学 熟悉原子结构和元素知识;掌握分子结构及相关知识;熟悉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反应、反应平衡及相关知识。 2.1.2 有机化学 熟悉常见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及分子结构知识;掌握常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和化学鉴别方法。 2.1.3 分析化学 熟悉数据处理知识;了解常见无机、有机物化学定性分析知识;掌握称量分析法;掌握滴定分析法;了解常用物性测试方法;了解常见仪器分析方法分类及应用知识;掌握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熟悉库仑分析法、极谱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电导滴定法、电质量分析法;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下同);了解火焰发射及原子荧光光谱法;掌握紫外及可见光吸收光谱法;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法;了解质谱分析法;了解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掌握气相色谱法;掌握液相色谱法。 2.2 实务及相关知识 通过考试认定申报人员能够掌握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常用标准与方法;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了解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内技术问题的能力,并能指导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2.2.1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本技术 掌握常用分析化学专业术语与词汇;熟悉试样的采取与制备技术;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技术;掌握与化学分析专业工作相关的安全与环保技术;熟悉标准编制及标准化知识;熟悉实验室常用分析检验设备的性能评定与维护方法;熟悉化学分析实验室相关技术工作内容;具备从事分析实验室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2.2.2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定性分析技术 了解常见阴、阳离子的定性鉴定方法;了解常见有机物及官能团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应用;具有在化学分析专业工作中正确使用上述方法的能力。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https://www.doczj.com/doc/d3696745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3102020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i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学分:3 适用对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量分析基本知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 5 大模块。《分析化学》课程作为理论课,是紧紧围绕《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课的模块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可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勤加思考,对将来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方法上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以及电子教案(北大版)

分析化学(普通型) 目的和要求 分析化学课是化学类、生物类以及医学、地质、环境类等专业学生的主干基础课之一,它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分析化学专业的基础,也是其它一切与化学有关的专业的基础。定量分析化学课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定量分析化学课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了解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减免办法,误差的表征及有效数字的意义与应用; 3.了解吸光光度法和荧光分析法、磷光分析法等的原理及应用。 4.了解定量分析在有机、药物、生物等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其它学科的新成就、新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对本大纲制定的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非化学类专业(包括生物系、医学部、城环地质等专业)学生,是在1998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分析化学》的授课学时由原来的54学时减到30学时,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重点放在阐明经典定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仪器分析部分仅保留分子吸光光度法及荧光、磷光分析法,仍使学生有完整的“量”的概念,基本了解分析化学的全貌。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前沿课题,以拓宽学生眼界、启发学生思路、提高学习兴趣。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由于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内容打破了原来教材的界限,相关内容作了融合,相应于分析化学的内容总授课学时为3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内容学时内容学时 绪论 误差与数据处理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法2 2 8 6 氧化还原滴定法 沉淀滴定法 重量分析法 吸光光度法、荧光、磷光分析法等 4 0.5 1.5 6 基本内容 一、绪论(2学时) 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任务和作用; 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分析化学》考研大纲和参考书目

《分析化学》考研大纲和参考书目 分析化学试题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化学分析, 占60% 参考书:《分析化学》(上册),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五版 第二部分, 仪器分析, 占40% 参考书: 《仪器分析》,刘志广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一部分, 化学分析 第1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主要内容: 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及分析方法分类 滴定分析法概述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要求: 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初步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基准物质的条件 了解种试样的采集、制备及分解方法 第2章误差与数据处理 主要内容: 误差及其来源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显著性检验及可疑值取舍 回归分析法 要求: 掌握误差的表示方法、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点 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运算规则及数字修约规则 初步掌握数据取舍方法,显著性检验的含义和方法 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与t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初步掌握回归分析法 第3章酸碱滴定法 主要内容: 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换算;离子强度、活度系数和离子活度的计算 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 强酸(碱)、一元(多元)强酸(碱)、强酸和弱酸的混合酸及两性物质的PH计算 缓冲溶液的PH计算;缓冲容量、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和理论变色点;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滴定曲线、滴定突跃、指示剂的选择;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碱滴定一元弱碱;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滴定强酸及弱酸的终点误差计算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要求: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农林技术系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相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并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查阅和自学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正确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及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为解决工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物质结构 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从价键理论理解化学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键)。熟悉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dsp2、d2sp3、sp3d2)与分子或离子构型的关系,了解分子轨

道的概念,并用以说明一些物质的稳定性及磁性。 从自由电子概念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性(无方向性、无饱和性)。用金属键说明金属的共性(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 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熟悉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了解分子间力、氢键、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熟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能用Δf H m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效应,学会用Δf G mΘ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能用平衡常数(KΘ)计算平衡的组成。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及其共轭关系、酸碱强弱及其衡量、K aΘ与K bΘ的关系、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离解平衡(含分级的离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解离度、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及盐效应)。了解活度与离子强度,理解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分布及平衡组成计算(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熟悉质子条件,能计算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两性物质、弱酸及其共轭碱混合体系的pH值。掌握缓冲溶液的基本原理,理解缓冲能力及缓冲溶液选择。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药学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承担院部:科技学院药学系学科组:药物分析学科组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分析化学课程在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化学信息的学科,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严密和系统的理论性,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准确的“量”的概念并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能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设计分析方案,初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探索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分析化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后续学习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及从事药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环境等行业工作的奠定重要专业知识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主要由滴定分析和重量分析组成。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仪器分析内容主要由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三部分组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部分内容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它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分析化学包括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本课程以成分分析为基本内容。成分分析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在临床医学检验的常规分析中,分析试样来源和主要成分已经明确,因此在该课程中主要讨论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 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通过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练习及自学辅导,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炼细致的实验技能。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若干教学训练内容,在能力训练中归纳和总结知识; 2、课程的学习以典型案例(实际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进行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3、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动手操作、检测报告等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分析化学大纲

《分析化学B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5064211 课程性质:学科通选课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总学时:32 学分:2.5 适用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各本科专业开课学期: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化学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动物科技学院、农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各普通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更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工具课程。 其理论和技术对专业课的学习及科研工作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的: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误差的表征,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与表达。 3.掌握吸光光度法和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初步了解分析化学在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5.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6.学习并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配合,相辅相承;在阐明经典分析化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新进展,以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2.本章重点分析化学任务、作用及分类。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为主与案例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略讲)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自学) 三、分析化学的分类;定量分析的程序(重点讲解) 第二章定量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误差误差的来源及分类,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关系,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系统误差的检验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本章重点误差及分析结果的处理,难点有效数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准确度和精密度(重点讲解) 一、准确度及其表示——误差 二、精密度及其表示——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二节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略讲) 一、系统误差 二、随机误差 第三节随机误差分布规律和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重点讲解)

分析化学答案3-4

第三章 思考题与习题 1.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各会引起哪种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减免 (1) 砝码被腐蚀; (2) 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3) 容量瓶和移液管不配套; (4) 试剂中含有微量的被测组分; (5) 天平的零点有微小变动; (6) 读取滴定体积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7) 滴定时不慎从锥形瓶中溅出一滴溶液; (8) 标定HCl 溶液用的NaOH 标准溶液中吸收了CO 2。 答:(1)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减免的方法:校准仪器或更换仪器。 (2)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减免的方法:校准仪器或更换仪器。 (3)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减免的方法:校准仪器或更换仪器。 (4)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减免的方法:做空白实验。 (5)随机误差。 (6)系统误差中的操作误差。减免的方法:多读几次取平均值。 (7)过失误差。 (8)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减免的方法:做空白实验。 2.如果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拟分别称取试样和1g 左右,称量的相对误差各为多少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因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mg 2.0±。故读数的绝对误差g a 0002.0±=E 根据%100?T E = E a r 可得 %2.0%1001000.00002.01.0±=?±= E g g g r %02.0%1000000.10002.01±=?±= E g g g r 这说明,两物体称量的绝对误差相等,但他们的相对误差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当被测定的量较大时,相对误差就比较小,测定的准确程度也就比较高。 3.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如果滴定中用去标准溶液的体积分别为2mL 和20mL 左右,读数的相对误差各是多少从相对误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因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mL 02.0±,故读数的绝对误差mL a 02.0±=E 根据%100?T E = E a r 可得 %1%100202.02±=?±= E mL mL mL r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精细化工应用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食品工程 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计划学时:66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物理化学》是化工、食品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pVT 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它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修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等 后续课:《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反应工程》、《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工艺设计》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原则。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进行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物理化学》课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教育理念,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教学中要力求以经典理论为主线,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体现理论与实践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容的项目化、模块化。 一、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计算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根据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效、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A+:5.0;A:4.0;B:3.0 学时:A+:90学时;A:72学时;B:54学时 适用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工业分析与检验;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 食品营养与检测; 食品生物技术; 药学; 药品经营与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药学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分析化学课程分三个层次,分别是分析化学A+计划90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技能教学56学时,学分为5.0;分析化学A计划7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技能教学44学时,学分为4.0;分析化学B计划54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技能教学34学时,学分为3.0。 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后续课程和专业需求选择不同层次分析化学课程,同一层次分析化学课程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 课程的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和将来从事精细化学品、食品、药品及其它工业产品分析检测及科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等。 后续课程:《现代仪器分析》、《精细化工产品检验》、《食品检验》、《药品检验》、《工业分析》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明确分析化学在生产质量控制及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任务和作用,了解分析化学的内容及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 2、学习分析化学有效数字及误差理论,掌握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方法,打好各类产品检验中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的基础。 3、掌握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和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熟练掌握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和吸光光度法的操作技能打好运用化学分析法检验各类产品和运用小型仪器分析法检验各类产品的基础。 三、教学条件 1、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网站。 2、一个行政班分2人一组约20组同时平行实训的实训室。 3 、20套pH计、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酸碱滴定管等分析仪器装置。 4、高温电炉、水浴、加热等装置。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考试大纲.doc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型通用) 试卷结构 (一)内容及比例 分析化学部分约75% 仪器分析部分约25% (二)题型及比例 填空题或选择题约25% 问答题约40% 计算题约35% 一、分析化学概论 考试内容: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与分析化学方法的选择,分析化学的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分析测试的全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分析的方式;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浓度的表示形式及相互的换算,滴定分析中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考试要求: 1.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及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认识分析测试的全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掌握分析结果的表达方式及正确计算分析结果。 2. 了解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等概念,掌握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浓度的表示形式及相互的换算,掌握滴定分析中滴定剂与被滴定物的计量关系及有关计算。 二、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考试内容: 分析试样采集的作用与方法,固体试样的制备过程及缩分公式的应用;试样的分解方法及要求。 考试要求: 1. 了解试样的采集在分析测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试样采集的方法与工作原则。 2. 掌握固体试样的制备过程及缩分公式的应用。 3. 掌握分解试样的基本方法及工作原则。 三、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考试内容: 误差的种类及特点、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的基本概念,各种误差及偏差的计算;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和运算规则;总体和样本的统计学概念,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区间概率的计算;t分布的特点、总体平均值的估计;t检验法和F 检验法及其运用;可疑值的取舍方法;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及极值误差的传递。 考试要求: 1. 了解误差与偏差的概念,了解准确度及精密度的概念,掌握各种误差及偏差的计算。 2. 判断误差的种类及分析误差的来源,掌握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及精密度的方法及措施。 3. 了解有效数字的修约与运算规则,正确表达实验数据。 4. 了解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特点,掌握区间概率的相关计算;了解t分布的特点,掌握总体平均值的存在区间与置信度的相关计算。 5. 掌握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显著性检验方法(t检验法和F检验法)。 6. 掌握4d法、Grubbs法和Q检验法进行可疑值的取舍。 7. 掌握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及极值误差的传递规律,并正确估算分析结果的误差。 8. 初步学会用误差理论指导和设计实验方案。 四、酸碱滴定法 考试内容: 活度和活度系数的概念,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的离解平衡,质子方程式;分布分数的概念及计算,PH值对溶液中各存在形式的影响;溶液中H+浓度的有关计算;缓冲溶液的性质、组成以及PH值的计算,缓冲容量的概念及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酸碱滴定过程中pH值的计算,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突跃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终点误差的概念及计算,酸碱滴定的方式及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了解活度和活度系数的概念,掌握相关的计算。 2. 正确写出溶液的质子平衡式。 3. 了解分布分数的概念、作用并掌握相关计算。 4. 掌握一元弱酸(碱)溶液、多元弱酸(碱)溶液、弱酸(碱)混合溶液、两性物质溶液的pH值的计算。 5. 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特性、组成以及pH值的计算。 6. 掌握酸碱滴定原理、酸碱滴定过程中pH值的计算,分析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正确选择指示剂,掌握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具体应用。 7. 能设计常见酸、碱的滴定分析方案。 五、络合滴定法 考试内容: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剂的类型,氨羧络合剂的特点及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特点;

分析化学答案 (1)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思考题4-1 1.质子理论和电离理论的最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答:(1)定义不同。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而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物质是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物质是碱。 (2)使用范围不同。电离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水溶液,不适用于非水溶液,也不能解释有的物质(如NH3)虽不含OH-,但具有碱性的事实,而质子理论却能对水溶液和非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问题统一加以考虑。 (3)对于酸碱反应的本质认识不同。质子理论认为各种酸碱反应过程都是质子的转移过程,而电离理论则将酸碱反应分为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离解反应及盐的水解反应。 2.写出下列酸的共轭碱:H2PO4-,NH4+,HPO42-,HCO3-,H2O,苯酚。 答:上述酸的共轭碱分别为:HPO42-,NH3,PO43-,CO32-,OH-,C6H5O-。 3.写出下列碱的共轭酸:H2PO4-,HC2O4-,HPO42-,HCO3-,H2O,C2H5OH。 答:上述碱的共轭酸分别为:H3PO4,H2C2O4,H2PO4-,H2CO3,H3O+,C2H5OH2+。 4.从下列物质中,找出共轭酸碱对: HOAc,NH4+,F-,(CH2)6N4H+,H2PO4-,CN-,OAc-,HCO3-,H3PO4, (CH2)6N4,NH3,HCN,HF,CO32-

答:由酸碱质子理论可知,上述为共轭酸碱对的分别是:HOAc-OAc-,NH4+-NH3,HF-F-,(CH2)6N4H+-(CH2)6N4,H3PO4-H2PO4-,HCN-CN-, HCO3-- CO32-。 5.上题的各种共轭酸和共轭碱中,哪个是最强的酸?哪个是最强的碱?试按强弱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 答:4题中的各种共轭酸碱中,最强的酸是H3PO4,最强的碱是CO32-。 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3PO4、HF、HOAc、(CH2)6N4H+、HCN、NH4+、HCO3-。 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O32-、NH3、CN-、(CH2)6N4、OAc-、F-、H2PO4-。 6.HCl要比HOAc强得多,在1mol·L-1HCl和1mol·L-1HOAc溶液中,哪一个的[H3O+]较高?它们中和NaOH的能力哪一个较大?为什么? 答:HCl溶液中[H3O+]较高,HCl和HOAc中和NaOH的能力相同。 因为HCl给出质子的能力强,在水溶液中几乎全部离解,为一强酸;而HOAc给出质子的能力比较弱,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离解,因此HCl溶液中[H3O+]较高。 因为相同物质的量的HCl和HOAc可以中和相同物质的量的NaOH,所以HCl和HOAc 中和NaOH的能力相同。 7.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质子条件: (1)NH3·H2O;(2)NaHCO3;(3)Na2CO3。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3102020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i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学分:3 适用对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量分析基本知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5 大模块。《分析化学》课程作为理论课,是紧紧围绕《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课的模块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可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勤加思考,对将来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方法上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顺序,建立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活动过程,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工作能力,使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行动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1413101 《分析化学》教学计划、大纲

材料一 成果编号:21413101《分析化学》教学计划、大纲 一、《分析化学》教学计划 海南省技师学院 2012 至 2013 学年第 1 学期授课进度计划 制定教师:王小丽、吴宣科目:《分析化学》 课程类别:一体化教材版本:自主开发工作页 适用班级: 11预备技师班 授课周数: 19周周课时: 8 节授课总时数(节): 152节理论:68 节实习:70节复习考试: 6节机动:8节

海南省技师学院 2012 至 2013 学年第 2 学期授课进度计划 制定教师:王小丽、吴宣科目:《分析化学》 课程类别:一体化教材版本:自主开发工作页 适用班级: 11预备技师班 授课周数: 20周周课时: 10 授课总时数(节): 200 理论: 88 实习: 92 复习考试: 12 机动: 8

二、《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1、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生物化工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无机化学为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实践技能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培养观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具有很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化学分析岗位,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依据相关检测标准完成测试样品的组成检出和主成分含量测定,得出准确的检出结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处理一些在分析检测中出现相关事务和突发事件,中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分析化学程序为框架的整体为指导,认真努力的进行分析化学的操作技能,为日后为一专多能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职业技能型课程的相关设计要求与规程进行设计,将课程开发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典型任务提炼:通过细化的岗位需求调研,全面细化了解相关岗位对本专业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并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第二阶段,确立课程框架:课程框架按照中职学生的培养要求来设定,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专业技术学习内容、基准学时、实训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要素第三阶段,制定课程方案:通过课程方案,全面描述课程基本信息、培养目标,当前所规划的学习任务的目标、内容及教学建议,可考虑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置课程进度及学时分配,设计学生考核方案、课程评价方案等,并为课程资源的建设和课程的实施提供依据。 第四阶段,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实训环境建设等,这些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必备条件和支撑。其中,学材指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包括学习指导书、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等。 在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完毕之后,依然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保持对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持续性完善与建设。

629分析化学考试大纲.doc

科目代码:629 科目名称:分析化学 一、考试性质与范围 《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专业科目之一。《分析化学》考试力求反应分析化学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量”的特点,并能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化学人才入学,培养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化学专业人才。试题涵盖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等内容。 二、考试基本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溶液中有关平衡的计算、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的掌握、综合运用能力;掌握现代仪器分析原理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 三、考试形式与分值 闭卷考试,满分150分,其中仪器分析占20分。 四、考试内容 1.定量分析概论 1.1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任务和作用 1.2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1.3定量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 1.4滴定分析概述: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基本计算 2.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的表征:准确度和精密度 2.2 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2.3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4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5 减小分析误差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消除系统误差,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2.6 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定义;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运算规则; 3.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3.1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3.2 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系数的计算 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和酸碱指示剂 3.5 酸碱滴定曲线 3.6 终点误差 3.7 酸碱滴定的应用 4.络合滴定 4.1 概述:无机络合剂与有机络合剂简介;EDTA的性质及在滴定分析中的应用 4.2 络合平衡: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络合物各种形式的分布;主反应和副反应;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αM、αY和αMY);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