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9 牧场之国 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9 牧场之国 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9 牧场之国 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9 牧场之国 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牧场之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牧场之国的特点,领略荷兰独特的风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写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2.学习课文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仪态端庄远眺骏马遮掩阻挡飞驰辽阔

赞许板凳吆喝铃铛恢复沉睡牲畜灯塔

小结:同学们对本课的重点词语掌握得都不错,但在书写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仪态”的“仪”不要写成“会议”的“议”,“骏马”的“骏”不要写成“英俊”的“俊”,“舒缓”的“缓”不要写成“温暖”的“暖”。要牢记各字的字形,理解其含义,这样才不会出现书写错误。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为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作铺垫。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牧场之国——荷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所学完成填空。

(教师课件出示题目内容)

课文第1自然段先讲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第二部分从牛、马、羊及牧场的夜晚等方面具体展现荷兰牧场的美。最后一句话单独成段,直抒对荷兰牧场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展现了荷兰的独特风情,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色彩美、粗犷美、悠然美和夜晚的宁静美,让我们领略到荷兰牧场静美安闲的田园风光,体会到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荷兰由衷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以及对自由、宁

静、安详生活的向往。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荷兰是牧场之国,那里碧草绵延,牛马成群,风光无限。这风光之美具体体现在哪儿呢?认真品读课文,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品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预设:这句话运用了“是……也是……”这样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但句子的重点明显在后者,意在突出荷兰“牧场之国”的特点。据此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独特的地形特点——“牧场之国”,因为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所以这句话起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的作用,下文就具体地描写了荷兰广阔无际的牧场和生活在牧场上的无忧无虑的家畜、家禽。

2.学习第2~5自然段,品味荷兰牧场之美。

过渡:好了,我们开始牧场之国的旅程吧!这么美的牧场之国,给我们呈现了几幅各不相同的风景美图;这么美的风景,需要我们静静地欣赏。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默读第2~5自然段,看看在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哪几幅图画。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奶牛的天堂

(1)引导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指名说出段落内容。

明确:这段话描写了牧场上各种牛悠闲生活的场景。作者抓住了牛的颜色与草原的绿色相映衬的色彩美,描绘出了一幅和谐静美的画面。

(2)教师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牛在牧场上生活的情景。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这句话是怎么描写牛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句话以绿色的草地衬托牛,同时抓住牛的色彩和行为,突出了牛的多、色彩的丰富。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牛群安闲吃草的画面。

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

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牛?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这几句话运用了拟人化手法。第一句话写牛群“思考”,使之具有了人的思想情感,

表现出生活的轻松自在。“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词语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草原上是何等安静祥和,牛没有受到外界的一点儿干扰。第二、三句话把牛犊说成是“贵妇人”,把老牛说成是“家长”,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牛犊、老牛的情态,充满生活的情趣,让人顿生喜爱之情。

拓展:牧场里还有很多牛,它们在干什么呢?引导学生用几句话描写其他的牛,写完后全班交流。

有的(),仿佛();有的(),好似()。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作者对草原、对花牛相融的美好情景及其明丽色彩的赞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同时这句话在结构上起衔接上下文的作用。

(3)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该段,体会语段运用的点面结合的手法。

思考:这段话在描写牛时,既有面的勾勒,也有点的细描。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说说。

预设:点面结合属于写作手法中的一种,也是较常见的一种。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明确: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话是面(整体)的描写。第2~5句是点(个别)的描写,具体写出了奶牛的情态。盖毛毡的牛:防潮,爱护;吃草的牛:专注;站立不动的牛:思考;牛犊: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似家长,无比尊严。倒数第二句是对前面具体描写牛群活动的场面的总括,句中“全是”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

(4)教师出示牛儿吃草的图片,引导学生再次朗读第2自然段。

小结:好一幅牛儿吃草图啊!如此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再次用朗读把它定格在脑海中,请齐读第2自然段。(板书:碧绿草原牛成群)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骏马的王国

过渡:荷兰的牧场不仅是奶牛的天堂,还是骏马的王国。在辽阔的草原上,马儿们自由飞驰,多么快活。现在我们来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成群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沸腾的粗犷之美。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欢快的调子和赞赏的感情。

(2)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这一自然段中有什么作用?

②“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如何理解“镶嵌”一词?

③作者把骏马称为“主人和公爵”,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意味?

④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分组交流问题,并汇报展示。

①“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这一自然段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总起句,总领该段的内容。

②“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如何理解“镶嵌”一词?

明确:“镶嵌”这个词生动地描绘出荷兰的低地和运河相互交错的美景,说明了荷兰的运河之多、分布面积之广。

③作者把骏马称为“主人和公爵”,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意味?

明确:在辽阔的草原上,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上最尊贵的主人。作者面对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用“主人和公爵”这一亲切的称谓,感叹骏马恋草场、草场爱骏马的和谐之美。

④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的壮观画面,听到了骏马扬蹄的隆隆轰响,气势多么磅礴壮观!

(4)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本段,再次体会荷兰的美。

小结:这里是骏马的王国,在这辽阔无垠的原野上,它们拥有绝对的自由,可以尽情地驰骋——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让我们以奔放的热情再次齐读本段。(板书:骏马自由任飞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家畜、家禽的乐园

过渡:牧场是奶牛的天堂、骏马的王国,更是家畜、家禽的乐园!在这个属于它们的王国里,它们生活得多么快乐!

(1)教师出示朗读指导,明确朗读的语气、语调。

朗读指导:描写家畜、家禽安闲生活的语段,要用平和的语调读,语气悠然,读出轻松、安适的感觉。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同时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明确: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各种家畜、家禽在绿色的草原上悠然自得地生活的情景。

(3)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了哪几种家畜、家禽?它们都在干什么?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白色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猪群:呼噜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牧场。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了家畜、家禽们生活的悠闲自在。

(4)学生扮演段中的绵羊、小猪、小鸡,想象它们之间的对话并演一演。

示例:

师:在荷兰的牧场上生活真自在啊!想象一下,面对那美丽的草原,绵羊、小猪、小鸡等会说些什么呢?

生1:小猪会赞许地说:这儿真是太美了!我在这儿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生2:绵羊会骄傲地说:再也找不到像我们这儿这么美的地方了。

生3:小鸡会开心地说:我真享受这儿自在、舒适的生活啊!

师:听了同学们说的话,我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去感受小动物们的悠闲自在。

(教师引读,读动物名称,学生跟读后面的内容。)

(师生配合读)

师:这里真是家畜、家禽的乐园,它们在这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过着悠闲、快乐的生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板书:羊悠猪乐鸡安闲)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宁静的家园

过渡:白天的荷兰,是奶牛的天堂,是骏马的王国,是家畜、家禽的乐园,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不愧为——(学生答:牧场之国)。那么,当夜幕降临,牧场之国——荷兰,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仔细听,把握段落要点。

(2)指名概括这一自然段描写的牧场夜晚的景象。

预设:这一自然段内容较多,梳理其内容时要抓住具体的事物,找出能表现它们特点的关键词语,并据此归纳概括。

明确:这一自然段所描写的牧场夜晚的景象有:

挤奶人:不叫喊吆喝,默默无言。

牲畜:奶牛——严肃沉默;牛脖子上的铃铛没有响声;狗不叫;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忘记踢马房的挡板;牲畜沉睡。

车: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寂静;满载牛奶开往城市。

船:满载奶桶舒缓平稳地行驶。

晚霞:铺在西天——渐渐消失。

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3)这些描写表现出牧场夜晚怎样的特点?

明确:寂静、祥和、神秘、含蓄。

(4)引导学生品析这段话中的重点语句。

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夜晚的荷兰应该是很静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远处的汽笛声呢?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是吵吗?

明确:作者描写远处的汽笛声,是以此来反衬荷兰牧场的寂静、祥和,这叫以声写(衬)静。

拓展:教师适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体会以声衬静的写法。

示例:

师:我们平时也常用声响来写静,如写教室安静了,可以用教室外小鸟的鸣唱来衬托。这就像南朝梁诗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用声响衬托出了一种静的境界。老师收集了几个类似的句子,请看:

(课件出示)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以声衬静的诗词名句呢?谁来说一说?

生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生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生4: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生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P27……

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明确: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处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夜晚的宁静也是荷兰的一大特点。

(5)引导学生再次带着感情朗读该段,体会夜幕下牧场的宁静之美。

小结:荷兰夜晚的寂静也是那么美!面对这样的荷兰,我们沉醉,我们会忍不住深情赞叹。请同学们轻轻地再读第5自然段。(板书:牲畜归圈夜宁静)

3.学习第6自然段,体会情感。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明确:这句话总结全文,同时再次点题,蕴含了作者对荷兰牧场的赞美、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句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预设:找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句每次出现的位置、作用,然后结合课文,从总体上进行分析。

明确:“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这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不仅仅是对荷兰的介绍,也表达了作者对牧场之国的喜爱和赞美的情感。总的来说,文中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结构上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内容上强化了作者对荷兰牧场的赞美之情。

(2)把握课文描绘的画面。

过渡:我们现在默读课文,想想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几幅图画。你们能给这几幅图分别取个什么名字呢?

明确:四幅图画:①碧绿草原,黑白花牛;②骏马飞驰,膘肥体壮;③绵羊猪群,悠然自得(动物的王国);④牛羊歇息,安静祥和。

拓展延伸:这四幅图真美啊,每一个画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幅图画都让人流连忘返。你喜欢哪一幅图就去细细地品味它吧。品味时要注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朗诵。可以选择两个人一起比赛读,也可以选择个人大声读;可以选择站起来读,或者坐着读。不管选择哪种朗读方式,都要融入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3)了解更多关于荷兰的知识。

风车王国

荷兰素有“风车王国”的美称,在荷兰随处可见的一座座古朴而典雅的风车,给这个美丽的国度增添了几分姿色。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风车,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风车的历史。风车首先在荷兰出现主要取决于荷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荷兰人对动力的迫切需求。荷兰地处欧洲西部海岸,与大不列颠岛遥遥相望并构成漏斗形尾部的地理特征,大西洋季风从北海长驱直入,荷兰正处风带要冲,长年受益,风车也就应运而生了。到了18世纪,荷兰风车达到了鼎盛时期。风车除了用来排水、灌溉外,还用来发电。荷兰人依靠这些风车变沧海为桑田,建设美好家园。

三、把握写法,读写结合

过渡:本文在展现荷兰牧场的风光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第2自然段,作者抓住了牛的颜色与草原的绿色相映衬的色彩美,描绘出了和谐静美的画面。第3自然段写骏马成群,飞驰而去,让人感受到奔驰沸腾的粗犷之美,和第2自然段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第5自然段,写了船只的行驶、汽车和火车的运行及偶尔的汽笛声,这些动态之美衬托出牧场之国

的宁静祥和和人们享受生活、享受自然的静态美。你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吗?

1.出示关于动静结合这种写法的资料,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明确: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事物是动态的,有的事物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2)突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独特的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3)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

2.出示运用动静结合这种写作手法的名篇名段,通过分析,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示例一: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莫怀戚《散步》赏析:这段话中,对大地的颜色和树上的绿芽的描写属于静态描写,对起着水泡的冬水的描写属于动态刻画。动静结合,突出了生命这一主题。

示例二: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赏析:这是对春日傍晚的描写。黄晕的光,属于静态描写;人的活动,属于动态描写。以动衬静,表现出夜晚宁静、和平的氛围。

3.引导学生仿照名段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指名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段,其他学生认真听,待同学朗读后进行点评。

点评要点:①是否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②描写是否生动形象;③语句是否通顺;④有无错别字。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语段。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3.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