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_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_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_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_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3

古学斌 张和清 杨锡聪

提要:过去6年,我们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区的一个村落推动一项名为“探索一个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能力建设模式———以云南为例”的行动研究,目的是发展适合中国处境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模式。在我们与村民同行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扎根于中国本土的艰巨性。而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这些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复杂的村落文化处境时,一种无知和无能感常常使我们感到步履维艰。我们警觉到,在专业化实践中其实也同样遇见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出现的文化识盲的问题。

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我们的项目以及绿寨的一些基本状况;然后将以我们所经历的事件为例,指出专业社会工作在乡村实践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接着,回到社会工作专业对于文化敏感实践的讨论当中,试图指出人类学中关于文化识盲的概念更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从而对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实践加以进一步的反思。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 文化识盲 专业限制 文化敏感

全新投入的志业所代表的是,行动不能与反省割裂。反省,是行动中不可或缺的。

———保罗?费雷勒(2003Π2000:85)

一、前 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急剧变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复杂化,原有的国家社会福利组织已经无法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无法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要。承担着各种社会服务的政府

3 此行动研究得以推动6年,首先应感谢当地村民的接纳和爱护,感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前任系主任麦萍施教授和现任系主任阮曾媛琪教授的大力支持,并感谢米索尔基金会和凯瑟克基金会提供的经费支持,也非常感谢参与这一项目的队员,其中包括:向荣、朱浩、刘静、杨静、小莫、洪蓓、张扬、刘庆伟、小娄等。

161

社会学研究 2007.6

部门(如民政部等)、半官方机构(如妇联、共青团等)和新兴的非政府部门也越来越意识到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中国接受专业社会工作训练的人员还很匮乏。中国政府看到了社会的需要,也认同社会工作专业能够发挥的稳定社会、帮民解困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发展社会工作专业:自从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以来,至今中国内地已有180多所院校先后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2000年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合办了首届“社会工作文学硕士(中国)课程”,①希望能够培养社会工作教育的师资以回应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

我们师生三人有幸成为这个硕士班的一分子。从2001年开始,为了配合硕士课程实习的需要,我们在云南省的一个壮族村落建立了实习点,之后继续在这个点上开展工作,希望能够为农村社会工作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6年过去了,我们深感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扎根于中国本土的艰巨性。而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这些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复杂的村落文化处境时,一种无知和无能感常常使我们感到步履维艰。在村庄浸染得越深,与村民走得越近,自己就越无知。我们用专业社会工作“助人”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等在村庄推动一些项目的时候,总是遭遇到重重困难,效果不是很明显,甚至有时与我们“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的目标相冲突。

面对这些困局,我们的团队不断自我反思批判,警觉到在专业化实践中其实也同样遇见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出现的文化识盲问题。本文将首先对我们的项目以及绿寨的一些基本状况作一简单介绍;然后将以我们所经历的事件为例,指出专业社会工作在乡村实践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接着,回到社会工作专业对于文化敏感实践(cultural sensitive practice)的讨论当中,试图指出人类学中关于文化识盲的概念更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从而对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实践加以更进一步的反思。

①该课程在2004年改名为“社会工作硕士(中国)课程”。

261

二、项目和所在村落———绿寨

为了更好地探索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方法,从2001年3月开始,我们在云南推动了一项名为“探索一个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

能力建设模式———以云南为例”的行动研究。①在云南省某县人民政

府的协助下,我们确定了一个壮族少数民族村落———绿寨②,作为我们的项目点。

绿寨是云南省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全村共347户,1469人,壮族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八个自然村(村民称为寨子)中,其中

两个是汉族村;绿寨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寨,壮族聚居在“槽区”(山间盆地)的五个自然村落中。村寨只有一条机耕路与外界相连,如果不是赶集,一般老百姓都很少外出。至今这里仍然保存着民族的文化习俗,比如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外界的人很少来到这里。但是近年来,绿寨也受到现代化发展的猛烈冲击,譬如“村村通”的广播电视,使村民对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提高了他Π她们的消费欲望和对现金的需求,也改变了他Π她们的一些生活方式。外界的吸引也使青壮年的村民不断外出打工。另外,政府的发展政策,诸如农业商品化和科技化、旅游开发等也不断冲击到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根据当地政府的一些数据,绿寨基本上是一个在温饱线徘徊的贫困山村。全村在正常年景下每年有20多户人家4-6个月缺粮。根据2000年8月“绿寨村委会救济花名册”统计,那一年全村就有62户、285人接受粮食救济;又根据“2002年度绿寨村委会农业税社会减免申报表”统计,当时全村有16户、44人由于“特困”全免农业税。而两个汉族村则位于偏远的山上,土地瘠薄,常有村民借高利贷买粮度日的情况发生。绿寨村因此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当地政府将“冬季农业开发”、“调整产业结构”、“推广高科技品种”等作为绿寨这样的村扶贫攻坚的主要方式。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这些计划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少项目还弄巧成拙,使得村民更加贫困。

3

61论文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①②本文所使用的县、乡、村庄名称以及人名全部为化名。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行动研究,那就是研究不是单纯为了收集资料,更重要的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和实践,其结果可以对社会政策提出建议,并且带来社会的改变和变革(参见Zuber 2Skerritt ,1996)。

社会学研究 2007.6

面对这样一个贫困村寨,我们希望通过乡村实践找到一条中国乡村社区发展的另类出路。表面上看,我们的做法与其他非政府发展组织所做的工作似乎没有太大差别,譬如我们也采用参与式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的方法了解社区民众的需求:如资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推动沼气建设,建立社区中心,设立图书馆,成立乡村文艺队,成立老年人协会,推动夜校扫盲班,开动经济创收项目,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不过,这些项目对我们而言只是媒介,我们主要希望依靠项目的开展能够发育出不同的社区组织,在组织的过程中提升社区民众的能力,使他Π她们最后能够成为社区发展的主体。例如,虽然同样是资助失学儿童的项目,但基金会所捐助的款项不是由我们或者村委会来管理,而是交由不同村民(包括妇女、小学老师、青年人等)组成的教育基金管委会来管理,由他们讨论决定资助的方法和名额、管委会的运作模式、换届选举的形式等。即以项目作为载体,培育社区民众集体合作的精神,以及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三、专业社工在乡村实践中所遇到的困境

6年过去了,我们在推动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工作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要想继续往前走,需要自我反思和批判的东西很多,其中专业知识与当地文化的矛盾尤其值得反省。这些矛盾从理论上我们是有所警觉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又常常堕入了专业知识的陷阱。这与人类学所言的“文化识盲”①(cultural illiteracy)非常类似。这种文化识盲使得我们在推动项目时失去了文化的敏感,导致项目出现各种困境。就此而言,可以分享的事例有很多,限于篇幅,我们仅从两个具体的例子开始,阐述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者在具体的村落环境中的文化识盲和文化敏感性问题。

案例一:开会和讨论

①按潘英海的说法,文化识盲的概念来自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贝森(Bates on)在研究人类的

精神分裂症状时所提出的“双盲假说”(double blind)。贝森指出,人在沟通时,当一个人处于一套交织稠密的人际网络之中,被两组不同而又矛盾的讯息牵绊住,而其中一组讯息又否定了另一组讯息时,就会出现无法解读在人际互动中的深层讯息(meta-message)的认知盲点(潘英海,1997)。

461

论文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2002年,我们刚刚进入村落时,通常使用口述史的方法①认识社区,与村民建立信任关系,并且动员社区民众参与各种兴趣小组,从而发育当地的组织。在口述史项目的基础上,2004年我们又与部分村民一起收集“村史”,期望通过大家一起写村史的行动计划,提升社区民众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认同,建立他Π她们的民族自信心。在2005年,我们试图通过“大家一起讲故事”活动,持续跟进前期的“口述史”和“村史”计划,希望与村民一起推动保护地方性知识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当地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更能够推动他Π她们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心建设。

回顾整个“口述史-村史-讲故事”的历程,为了实现我们的信念(文化与发展的目标),“开会”和“讨论”几乎贯穿了整个计划。而开小组会和讨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手法。每次召集村民开会前,我们自己都要召开预备会议,反复讨论计划的可行性,整个项目的信念和目标,用什么手法让村民明白我们的意图,以及计划执行的具体分工和步骤等等。然后将同样的手法贯彻在村民小组的会议上。会议结束后,我们及时开会反思成败得失。

一般而言,我们采用两种方式与村民开会讨论。一是在每个计划推行前召集社区积极分子(村民)开会。具体的做法是,在开会前我们分工入户通知他Π她们来开会,详细告诉他Π她们开会的时间、地点、讨论内容,并重申会议的重要性。最后的结果是,通知到了的村民基本上如约赴会,但他Π她们往往姗姗来迟,因为村民们一般要到晚上9、10点以后才把农活、吃饭、收拾、家务这些事情忙完。妇女们还要织布和伺侯老小到更晚。例如,我们通知晚上8点开会,村民一般要到9、10点甚至11点才能陆续到齐。会议总算可以开始后,我们先将自己的意图和想法抛给村民,详细告诉他Π她们整个计划执行的方法和步骤,并希望他Π她们展开讨论。但是到此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村民的反应很慢,他Π她们要在我们的不断追问下,艰难地用我们勉强听得懂的壮族普通话回应提问。村民的母语是壮语,他Π她们也可以用流利的云南方言进行交流。但是面对我们时,他Π她们却选择了自己最不擅长的普通话。虽然我们多次告知村民可以用壮语或云南方言来讨论,然后通过代表用普通话总结让我们知道他Π她们讨论的结果。但可能是因为我

①方法的运用详细可参见古学斌、陆德泉,2003。

561

社会学研究 2007.6

们在场,也可能是基于礼貌的缘故,他Π她们还是结结巴巴地用普通话迁就我们。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我们会努力推动第二种会议形式,也可以称作“分享会”。在计划告一个段落或出现一些问题时,我们便召集村民开会讨论,推动他Π她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例如在做村史的项目过程中,开会时我们会不断提醒村民“说说收集‘村史’的体会吧!”“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好吗?”“大家都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好吗?”“这个活动大家觉得怎么样啊……”村民面对这样的提问基本上用沉默应对,或者只是简单地说:“我们不会说”。这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尴尬和挫败。由于村民的沉默和我们的坚持,这样的会议一般持续很长时间,有时侯为了达成所谓的“共识”,会议可能拖延四、五个小时而没有结果。有些村民说:“我最怕开会了,太严肃了,屁股都坐痛了,唱歌跳舞最好玩。”

另外,我们常用的一种手法是用文字来总结村民的意见和看法,那就是在开会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在教室的黑板上贴满一张张的大白纸,把大家的看法总结分类,有时甚至要求村民写出他Π她们的意见。当然,这种手法也有所变化,那就是用画图画的形式,让他Π她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很明显,年轻的村民比较喜欢画画的方式,老人却不太了解我们要干什么。

虽然我们知道村民不喜欢开会,工作人员也曾经反映过开会这种形式的问题,但我们没有太正视这样的问题,每次还是用开会的形式。香港专业社工组织的手法和文化就是开会,若只讨论而不开会往往会超出我们这些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想象。

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开始敲醒了我们。2005年暑假,我们再次收集村史时,老党员吴大爹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那就是当年共产党开会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的故事。吴大爹是当地壮族,1952年参加剿匪、土改,1954年入党,1956年推动村民加入高级社。

每次运动共产党都开很多会。那时候(1956年)刚开始召集群众开会很难的,工作组干部(汉族)讲的话群众听不懂,每次晚上开会群众活计重很累啊,很多人都不会来,来的也很迟了,还在打瞌睡,工作推不下去啊。他Π她们(工作组)找我,我会说壮语,最会

661

论文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唱小调①,让我发挥作用。那时候我就用小调吸引群众参加开会。

刚开始开会的时候根本没有村民来参加,我就唱小调吸引群众来,许多群众都来学唱小调,一些群众还来和我对小调,我唱的好,还对的和(对唱的很符合意思),就吸引了一百多人来开会,开会的时候我们先唱小调,大家高兴了也不打瞌睡了,我就给群众讲党的入社政策,慢慢地群众就拉牛马这些来折价入社,慢慢地高级社就搞起来了……

在吴大爹的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自己的身影。我们在村里不也是开会吗?村民的反应为什么不一样呢?共产党当年在农村的工作手法能够结合当地的文化,为何我们这些专业社工却要持守我们的一贯手法呢?什么阻挡我们的视线,蒙蔽我们的耳朵,让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手法呢?这纯粹只是技术的问题吗?手法的采用到底反映了我们背后的什么意识形态?

案例二:妇女手工艺小组中的公平与平均

在专业社工的价值理念中,持守社会公正的理想,背后有资源公平分配的假设。我们在村里推动项目的时候,也一直秉承我们所相信的理念。譬如2001年我们开始推动妇女小组的建立,很快地绿寨的所有自然村便成立起了多个妇女小组。我们期望通过这些妇女小组带动全村(行政村)的性别平等与发展,同时希望每个自然村的妇女都能够参与,在一些具体的利益分配上,每个村的妇女都能平均得利。

在妇女小组的项目中,2002年底到2004年初所推动的绿寨妇女手工艺品项目,是我们至今仍引以为戒的典型案例。

从2002年开始,我们努力把槽区(河谷)附近比较集中的五个村寨的妇女组织起来,推动妇女以自然村为单位(这是她们得到支持的前提条件)合作生产手工艺织品,包括壮锦床单、围巾、钱包等,我们把这些制成品运到香港义卖,最后把利润返还给妇女小组。项目希望妇女们除了获得收入补贴家用外,还能够用部分赢余建立妇女储金会,发展公益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发育妇女组织,推动她们互助合

①当地壮族(沙人)没有文字,他Π她们用“小调”这种平缓的歌曲形式将自己的历史、风俗习

惯、神话传说、谈情说爱等文化意涵传唱出来。小调自古流传至今,这种文艺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男女老少一直热衷于传唱。

761

社会学研究 2007.6

作,以实现能力建设的目标。因此,在项目进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将手工艺品买卖作为组织发育和经济创收的平台,重点关注有更多妇女平等参与,收入可以公平合理地分配,以及建立公共基金等问题。

各村的妇女一开始都积极响应,迅速建立了符合项目要求的妇女小组,推举出了小组负责人,我们也给各村妇女小组平等地分配了生产任务。各村各组自己垫付了本钱购买原材料(线),迅速投入生产行动。整个生产过程非常顺利,妇女们不仅产出很快,而且在小组中能够做到彼此合作、互相帮助。譬如,手艺好的妇女会无条件教授手艺比较差的妇女。妇女们组织在一起,除了互相交流壮锦制作和刺绣的技术外,彼此间还增进了感情,扩大了人际关系网络等。

就在项目顺利推行、手工艺品销售后利润返回绿寨的时候,各村妇女们的矛盾浮现出来了。有一天,我们召集了妇女小组成员开会,正准备讨论利润平等分配和储金会成立等事宜的时候,各村之间因分配利润的问题发生了激烈冲突。妇女们既反对按照村子平分,也反对按照人头平分。如果按照村子平分,A村不同意,因为A村动员参与的妇女最多,生产的成品也最多,这样分配她们认为吃亏了;如果按照人头平分,B村认为不合算,她们强调按照我们的要求动员了大多数妇女参与,而且她们村人口本来就比A村少,这样是不公平的,更何况她们做的质量比A村好,主张应该按照村子平分;C村的一些妇女既不关心按人头分也不讨论按村子分,她们怀疑我们拿她们的东西卖了高价,在中间截留了利润,她们要求公开真实的出售价格;D、E村也有自己的说辞。面对如此复杂的矛盾,我们的工作员承受了巨大压力和委屈,工作员说:

记得当时妇女们关于如何分配资金而僵持不下,我第一次面对那么多妇女,僵持了半天的时间没有结果,急的手足无措,乱了方寸。后来,在团队的协助之下,才勉强打发了妇女们,但妇女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

面对这种事与愿违的困局,刚开始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大家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公正、平均、组织、合作等信念,而忽视了各村和每个妇女的现实利益需求,矛盾的根源是经济利益冲突。但当我们在村庄浸染久了,特别是在后来的“口述史”和“村史”访谈中,

861

论文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我们发现村落权力文化关系才是经济利益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些老人回忆说,现在槽区(河谷)的村民小组(自然村)不是传统的“老桩桩”(自古就在),而是由人民公社时期强制成立的生产队演变来的。古时候传下来的村庄有A、B、D、E村,而C村是后来搬来的,他Π她们是来这里帮忙的。解放前,A、D、E村基本上是董、吴、黄、王、刘几个祖宗传下来的,他Π她们属于一个主族(宗族)控制,是合在一起的,祭祀同一个“老人房”(祖宗)和“山神”,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大家的关系比较亲密;而B村主要居住着刘、何、吴、张等主族,他Π她们也有自己的“老人房”和“山神”;C村则是以杂姓居多,王、熊、陶、杨等姓氏为主,也有单独的“老人房”和“神山”、

“神树”等。这些复杂的家族宗亲关系,深刻地影响到村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随着我们对村里的家族、宗族、姓氏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终于开始理解为什么分配手工艺品收入时, B村妇女对A、D村意见很大,总觉得A村妇女在欺负她们。也开始理解C村妇女为什么总是关心自己的问题。

这一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如果专业社会工作者只是拥抱一些抽象的专业价值理念,而无视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权力关系,其工作不过是一种盲动,只会对当地的社区制造更多的矛盾,而无助于社区的能力建设。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对当地文化脉络有一定的掌握和敏感,就可以避免硬套我们的专业原则,通过不同的手法,先培育民众的能力,缓减不同村落民众之间的矛盾,让她们能够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放下彼此间的成见,然后才组织她们,达到我们坚信的公平公正、合作参与等目标。

四、社会工作与文化相容

在社会科学领域里,文化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各家各派皆有不同的解释(Bennett,1980)。在这里,我们采用雷蒙?威廉斯的理解,那就是文化是特定社群的特定生活方式,也是生活意义产生的过程,是一种意义指涉的实践(signifying practice)(Williams,1983)。因此,文化背后呈现的是特定社会群体对事物的观念、看法、信念、价值和规范。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起着命名事物、表述感受以及建立关系的作用。语言不只描述状态,而且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看待事实的方法(Johns on,

961

社会学研究 2007.6

1997)。当不同的社会群体相遇时,文化上的问题会相应产生。对于这一点,西方人类学早有深刻的反省。“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和“文化偏见”(cultural bias)就是不同文化相遇时出现的问题。“文化震撼”指的是当我们去到异文化社群时,对当地文化产生一种陌生感觉而出现的心理上的一种不适。而“文化偏见”是基于种族Π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而出现的一种态度,就像我们住在盒子里头,看不到外面一样,总是不自觉地用自属的文化价值和行为观念,去推断其他社会群体。从自属群体看事情的习惯,会认定自己的文化Π群体是最优秀的,从而对异地文化Π社群有一个高低的评断,进而产生我们所说的文化偏见、种族歧视(racial discrimination)、负面刻板(negative stereotype)等现象。

社会工作专业非常看重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的问题(O’Hagan,1999;Butler&M olidor,1995;National Ass ociation of S ocial W orkers [NASW],2001;C ollege of Nurses of Ontario,2005)。因为社会工作专业是一种助人专业,如果在实务工作中缺乏文化敏感度,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和行为观念强套于案主Π服务对象身上,形成一种文化的侵略或压迫,更严重的是可能对案主(client)造成重大的伤害(见O’Hagan,1999;Jacks on&Lopez,1999)。因此,在社会工作的专业训练中,课程皆致力于培养和提升社会工作学生的文化融通的能力(cultural com petency),消除学生对异文化的偏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社会群体或族群的文化差异及其背后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走入这个助人的专业。在服务提供之时,能够设计出适合特定社会群体的项目,以更好地回应他Π她们的需求,协助他Π她们面对各种不同的困难(NASW,2001;Davis &Donald,1997;G alleg os,1982;G utierrez&Lewis,1999)。

不过,我们觉得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对于文化敏感性的论述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社会工作谈文化敏感的时候,往往假设文化敏感性就像一般学科的外在知识,通过学习和训练是可以获取的;第二,文化敏感性的问题只是针对异文化而言。然而,在我们的实践当中,越来越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文化敏感性是否只是一种外在知识呢?是否通过课堂训练就可获取呢?文化敏感的问题是否只是针对异文化的环境而言呢?在自属的文化处境下,我们是否就没有文化敏感的问题呢?

在本土人类学的讨论中,许多人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问题不只是在不同文化或不同族群之间才存在的。就算我们置身于自属文化的社会

071

论文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中,也同样需要正视文化的问题(潘英海,1997;张少强、古学斌,2006)。台湾人类学者潘英海(1997)认为,其实本土人类学置身于田野当中,也常常会对本土文化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甚至有错误的认知和理解。在这种情形下,本土田野工作者仿佛经历了类似于西方人类学者的经历,那就是在认知上和心理上的震撼———即所谓的“文化识盲”。

其实不只是人类学,任何人文社会科学采用类似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的研究者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因为在研究历程中,研究者都是以自身作为研究工具,进入一个诠释学或现象学所指称的“生活世界”(life w orld),即人类在特定时间、空间下所建构的整体性生活经验。民族志田野的研究就是透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相遇,通过对异己的了解和比较,在相互辩证的历程中,突破自身了解的限制,对生活世界产生新的诠释和新的理解。这一研究过程涉及研究者之生活经验与被研究者之生活经验的“相异”和“相似”。“相异”的知识论基础在于产生对照和比较,从而产生更深层的理解;“相似”的知识论基础在于熟悉和累积,透过这累积的过程,产生更多的体会和了解,于是经验才能转化为体验。用现象学的语言来表述,研究过程就是在于研究者的现象世界与被研究者的现象世界之间的互主体性(inter2subjectivitity),及文本(text)与脉络的意义解读(邱文彬,2001)。

潘英海(1997)认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为主体性的问题,其实是一种“文化负载”(cultural laden)的问题,汉森称之为“理论负载”(theoretical laden)(Hans on,1969)。所谓“文化负载”,简单而言是指研究者在从事研究时所背负着的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了解系统,它们是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不同的生活世界进行区辨和转译的凭借。而“理论负载”则指出,研究社群在学习历程中经历一段时间的训练,累积了一定程度的知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理论不自觉地成为研究者看问题Π看事物的“识框”(framew ork)。因此,研究者不管是在异地或本土从事研究工作,都是在背负的文化Π理论之下进行的,研究者的知觉或观察,并不是“看到”(seeing)他Π她们所看到的实相,而是将所“看到”的现象“视如”(seeing as)某种实体,而所有这些都是受到研究者所背负的理论Π文化(或学科训练)所制约的。

总而言之,人类的了解历程都是在了解者与被了解者彼此的“文化负载”下进行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文化的盲点就不只是在研究者面对异文化时才会产生。就算研究者身处熟悉的文化环境,了解的是自

171

社会学研究 2007.6

属的文化群体,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之互主体性的了解也在“文化负载”Π“理论负载”下进行的。正因如此,身处同一文化,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涵化”(acculturation)的经验中是否相同或相容,就值得我们重新考量(邱文彬,2001;潘英海,1997)。“文化识盲”的问题正是在此脉络下提出来的。

“文化识盲”与教育人类学的另一个概念“文化识能”(cultural literacy)有关。“文化识能”是指在一个社会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个人所学习到的有关所处社会中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之娴熟程度,是否足以让他Π她与该社会中的其他人进行沟通。对自身文化娴熟程度的深浅,会影响到个人对文本的诠释以及对其他个人或团体的了解。当研究者对于所处文化社会状况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或产生离异时,如同不识字的文盲一样,会对其以为熟悉的处于自身文化社会中的被研究者的文本解读陷入盲区,以其自身的文本(所负载的理论Π文化)来解读被研究者的文本;以其所熟悉的、相似的价值体系或解码系统,解释被研究者行为环境的讯息,以致自我意识失去区辨、判断、选择的功能,产生“文化识盲”的现象(潘英海,1997)。

我们在云南农村所遇到的难道不是一种文化识盲的状况吗?我们怎么连村庄的姓氏和宗族关系也搞不清楚?村民有自己的行动逻辑和价值信仰,对此,我们竟然缺乏基本的敏感度。人类学所谈之“文化识盲”的概念比起社会工作所谈的“文化敏感”来,不是更加有助于我们思考在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吗?

五、文化识盲与专业陷阱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专业,有一套特定的文化、信念和价值。当我们这个社会工作专业群体(包括内地和香港的成员)来到云南绿寨从事农村社会工作时,很自然会持守我们的专业理念和价值观。虽然我们也同样受过文化敏感的课程训练,时刻提醒自己要敏感于当地文化的差异,不要破坏当地的文化。我们所学习的专业技巧也教导我们如何融入社区,更好地了解社区的文化和当地的需求。然而,我们对于专业训练所赋予的文化负载或理论负载———信念、价值观、理论、技巧手法等———却没有很强的意识。

271

论文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最初,我们对于这个专业团队组合是有自信的:她不仅有云南当地的社会工作教育者,也有来自香港的多年在少数民族农村从事发展工作的老师。因此,本地的社会工作者觉得自己就是云南人,太轻易地觉得自己只要呆在村里一段时间,就可以熟悉当地文化,将很多问题看成是理所当然;而来自香港的成员也持着多年在中国不同农村从事发展工作的经验,以为进入绿寨工作也必然一样得心应手。这种轻率的态度产生于我们熟悉本土的自信,其实也是问题产生的第一个关键。

第二个关键是进入农村推动工作,我们这些社会工作者对于专业知识包括理念、理论和专业手法有一种深层的自信,没有充分地反省我们所拥抱的这些知识在村落中的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包括文化冲突等)。案例一所展现的恰恰就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所带出的文化识盲问题。

对于专业社工来说,要传达想法、达至共识,推动参与,作出民主决定,那就要开会讨论,分享意见,这是“最正常合理不过”的做法。正是这样,在村里面工作4个年头,我们依然固守着自己的那一套。

表面上看来,我们的困难很大程度在于语言表达上,但是,仔细观察之,语言沟通的困难背后存在几个不同层面的文化Π理论负载的问题。第一,专业带给我们太多的专业用语。泡在学院久了,一串串专业的术语变成了我们生活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习以为常地脱口而出。就

“反思”、

“感受”、

像我们与村民开小组会的时候习惯用“分享”、

“争取”、

“放松”,甚至“性别关系”、

“权力关系”等等词汇。这些“快乐”、

“休闲”、

我们所熟悉的词汇,对村民来说不但陌生,而且难以揣摩其中的意思。因此面对我们,他Π她们要么就用自己的概念来诠释我们的话语,要么就只好带着为难的表情对我们说,“我们不懂”、

“不会说”。这一过程中对当地人所产生的自卑感和矮化作用,与我们理念是相违背的,而我们没有及时意识到。

另外,关于语言问题,值得警醒的还有,作为知识分子和老师,我们习惯了滔滔不绝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来传情达意。语言文字对我们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任何难度可言;而对村民来说,文字的表达并非惯常的沟通和表达方法,何况大部分村民没法掌握和操作书写和阅读的文字。当我们与他Π她们的分享沟通诉诸于文字,这无可避免地窒息了他Π她们的表达和创造力。这似乎再次与我们希望透过小组分享能够增能Π培力(em powerment)的构想背道而驰。歌唱、舞蹈、音乐

371

社会学研究 2007.6

是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当老人们要表达情感的时候,他Π她们习惯于用小调来传情达意。舞蹈也是村中年轻人或老人喜欢的活动,为何我们就没有意识到选择一种真正能够让他Π她们冲破文字限制,充分发挥他Π她们的创造力,表达他Π她们的所思所想的方法来开展组织工作呢?也许我们太习惯了文字,太习惯从我们自己觉得舒服、方便的方式出发了,这反映了一个什么的问题?一种什么样的权力关系呢?

我们与村民的权力关系同样反映在普通话和当地语言的运用上。村民用普通话跟我们沟通,结结巴巴的就像我们用外语一样。他Π她们不是完全不懂普通话,只是没法清楚、顺畅地表达心中的意思和感受。他Π她们对我们的尊重和迁就把我们这些外来人给宠坏了。从进入村落至今,我们并没有致力学好壮语,使我们无法跟村民很好地沟通。虽然在我们反思工作中面对的困难时,也不断强调要让村民来教我们壮语,但这构想并没有真正实现。语言沟通并不只是谁迁就谁的问题,更深层的是我们并没有真正放下我们的权威和位置。还有,语言反映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本身的语言局限也已规限了合作的对象及与他们的关系。由于我们不懂壮语,限制了合作对象必须是有初中文化和略懂汉语的村民。这种筛选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排斥的过程,使得那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和不懂汉语的壮族村民无法直接参与我们的行动,从而埋没了这批村民的声音,使他Π她们成为失声的另一群。他Π她们的需要只能透过那些懂汉语和具有初中文化的村民来呈现和表达,这一过程极有可能再次制造了地方社区的等级关系,同时也强化和巩固了汉语教育优越的地位以及主流教育的意识。①

对话的环境也是我们缺乏敏感的地方。以我们的习惯,在一个寂静的教室,整齐地围坐着就是理想的开会环境,可是,这种环境对村民而言却往往造就了局促、紧张、不安、沉闷的感觉。究其原因,一来村民成长的经验中所获取的讯息是,教室代表的是严肃的学习场所;二来在村民的生活中,围坐是闲来时说说笑笑的,要认真讨论问题当然有点不习惯;三来是对他Π她们来说,我们都是老师,“我们”代表了“有文化”及“权威”,面对老师自然不能随便表达意见了。

除了言语文化之外,对时间的感觉同样存在差异。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人而言,时钟是我们必备的,每天繁多的工作让我们要争分

①我们在贵州的项目也有类似的反思,见古学斌、陆德泉,2002。

471

论文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夺秒,计算每时每刻。以避免浪费时间,完成计划要做的事。因而守时成为一个公认的生活标准。反观农民生活的节奏,主要是与日照及天气、节令及季节相配合,“时”与“刻”这时间量度单位太“小”了,并没有重视的必要。所以对村民来说,会议的时间就是“完成农活、吃饱晚饭后”,而不是“晚上八时半”那样具体。

在与村民沟通的过程中,我们的关心常常凌驾于村民的关心,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很重要的问题,其实村民并不这样想的。譬如我们常常会问村民,“大家快乐吗?”“为什么觉得快乐?”“现在的快乐跟过去有什么不同?”“除了快乐还有什么感觉……”这些是我们惯常提出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大家梳理和面对个人的感觉。有趣的是,搞清楚这些感觉的意义在哪里呢?对村民来说,开心就是了,还需要说什么呢!另外,我们的思考逻辑也有别于村民。简单来说,逻辑就是一些相关想法的脉络。我们当然接受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提升到思考逻辑的层次时心目中却往往存在着牢固的“真理”,以判别什么是合逻辑的,什么不是。以搞活动为例,我们自然认为先要弄清背景、理由,然后制订目标、活动内容及结果,最后是行动的日程细节,还要加上评估方法及财务预算,这才是有系统、有逻辑的思维,亦是确保活动成功的基础。然而,村民纵然没有我们认定的“完整”思考逻辑,但他Π她们也有搞活动的“土”方法,只是我们未能理解他Π她们思考问题的重点及判断罢了。

通过案例二,我们希望更进一步讨论专业陷阱和文化识盲的问题。要剖析其中的文化识盲,不妨先由我们的工作策略开始探讨。我们起始是以这样的逻辑开展工作:要持续地改善村民生活,首先就要促进他Π她们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要促进合作,就要建立他Π她们的组织;要形成组织,自然就是以他Π她们的村落作为基础,就近凝聚在一起;当合作有成果,就应该摆脱个人的利益考虑,平均分配。这些都是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的思考逻辑及价值观。问题是在农村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这些逻辑及价值观是否应该因文化的差别而改变?更明确一点说,我们深信不疑的逻辑及价值观,是否只是反映了以现代城市为本位的文化和专业价值,而忽略了农村的特点和差异呢?

宗族姓氏这一概念在城市早已式微,所以城市的组织工作只需以家庭甚至个人为单位;邻居之间则建立互助网络,守望相助。同时,由于城市社区不断因发展而发生变迁,因而以地理及行政社区作为基础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可谓是想当然的选择。

571

反观农村,虽然家庭仍可以理解为最基本的单位,但社区的动力却存在极大的差异。首先必须指出,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等行政单位只是近代的产物,自民国开始人们才把城市的一套体制移植到农村。在此之前,中国农村可以说是长期处于一种相对自治的状态,除了缴纳皇粮及征兵外,并没有其他的义务(见Duara,1988)。所以,宗族及姓氏势力在民间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力量。虽然近代出现过无数次人口流徙,而建国以后又不断整肃旧有的乡党势力,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氏族在农村的影响力可谓“春风吹又生”。因此,“自然村”只可以理解为基于地理环境而出现的聚落,当中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及其利益效果是不该被忽视的。

上述对农村社区文化的理解,

一方面表明农村社区相对城市社区

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亦反映了社会工作者不可能一成不变地运用工作的策略及价值观,否则就会很容易陷入难以自拔的矛盾境地。就好像对于平均分配利益这一原则来说,个人是否得到合理分配已不是惟一的考虑,族群之间的矛盾在组织过程中的影响却是绝对不可以忽略的。

六、结 论

在社会工作专业的讨论中,“文化敏感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大家一致认同“文化敏感”所具有的重要性,强调要尊重文化的差异,努力在不同文化的脉络下提供适合当地民众的服务。然而,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却极少深刻地反思文化的概念,往往把文化看成是一种外在的静态的东西,学懂了、理解了就能解决问题。同时,专业社工也往往把文化敏感只看成是技巧的问题,似乎掌握了就可以操作。而且,社会工作专业也很少深刻地反省专业本身的价值观、理念和手法。

然而,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不重新认识文化的问题和反思社会工作价值观和手法的话,我们将陷入如人类学所说的文化识盲的陷阱。社会工作实践或行动研究恍如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该过程都是在文化负载或理论负载下进行的。我们置身于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之中,得到新的“经验”,同时新的“经验”必须透过自身原来的诠释系统而产生理解性的“体验”。因此,我们的“文化识盲”不是简单的文化敏感性的问题,而是更多地基于我们对于专业知识的拥抱和信靠。巴西

671

社会学研究 2007.6

论文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教育学家保罗?费雷勒(Paulo Freire)早有警言,参与民众解放工作的知识分子,“仍然带着其出身的标记”(费雷勒,2003Π2000:93)。研究者的背景知识与被研究者的背景知识之间是有差距的,他们之间的社会位置也不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体位置(subject position)———教育程度、性别、阶级、家庭背景、文化资本、种族等。作为学院里的人,我们的“专业”知识背景除了在生活经验和文化价值上与被研究者不同外,还深受学术文化、学术理论、学术体制的影响和支撑,因此,我们对某个研究点和研究对象的背景知识也是受以上各种因素所形塑和影响的。

专业知识不是说不重要,但如果把专业知识变成是刻板的教条,固守已有的信念,专业知识将是另一种陷阱,它不但不能实现我们能力建设的理念,反而可能变成对当地民众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的本土脉络(indigenous context)下反思社会工作者自我承载的专业知识,努力探索消解我们这些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地方性民众间的文化鸿沟的方法,与村民一同前进。

发现文化差异不难,难的是如何将自我先从社会和教育建制的专家里解放出来,真正以一种非专家的身份与村民进行对话,促成彼此之间的意识提升,发掘我们彼此的能力。尊重地方性村民和文化不是单纯的口号理念,需要在践行中真正放下我们的身段,真正改变我们的工作方法,处理好这些文化的冲突和矛盾,使得他Π她们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主体。

这篇文章是我们对过往6年在中国农村推行农村社会工作的反思,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本文的基本结论是:社会工作要在中国乡村扎根,必须先处理社会工作者主体位置的问题,审视在实践中出现文化识盲的原因。我们除了需要细致理解村落文化的内涵和运作,敏感觉察地方性村落文化的重要性之外,更加需要自我反思专业知识的盲点和陷阱,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村民的行为规范基础,在此基础上专业的“助人自助”之道、之技,才会行之有效。

最后,我们以巴西教育学家费雷勒的一段话作为结语,以此自省并与同僚共勉。

那些真诚地将自己投入民众的人,必须不断地重新检视自己。

771

社会学研究 2007.6

他们的改变必须十分彻底,以使得他们的行为不得有任何暧昧不明之处。假若他们一方面相信他们的投入是真实的,但另一方面却认定自己是革命智慧的拥有者———这种革命智慧稍后必将赐予民众(或者强加于民众身上)———那他们就是仍然在保持老旧的方式。那些宣称自己献身于解放的活动、但却不能与民众结合的人,由于他们相信民众是无知的,所以他们所做的仍只能算是自我欺骗……他们试图强化自己的“地位”。从某些角度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原来的出身仍有所依恋。

向民众靠拢的转变,所需要的是一种深刻的重生(rebirth)。凡是经历过此种重生体验的人都必须采取一种新的存在形式;他们不能再是从前的自己。(费雷勒,2003Π2000:94)

参考文献:

保罗?费雷勒,2003Π2000,《受压迫者教育学》,方永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古学斌、陆德泉,2002,《口述历史与发展行动的反省:以中国贫困山区教育扶贫项目为例》,《香港社会学学报》第3期。

邱文彬,2001,《社会支持因应效应的回顾与展望》,《人文及社会科学》第11期。

潘英海,1997,《文化识盲与文化纠结:本土田野工作者的文化问题》,《本土心理学研究》第8期。

亚伦?约翰森(Johns on,Allan G),2002Π1997,《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与承诺》,成令方、林鹤玲、吴嘉苓译,台北:群学出版社。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2004,《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质与介入策略反思:以西南贫困地区综合社会工作介入项目为例》,《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期。

张少强、古学斌,2006,《跳出原居民人类学的陷阱:次原居民人类学的立场、提纲与实践》,《社会学研究》第2期。

Bennett,T.1980,“P opular Culture:A T eaching Object.”Screen Education34.

Butler,L.S.&Christain E.M olidor1995,“Cultural Sensitivity in S ocial W ork Practice and Research with Children and Family.”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106.

C ollege of Nurses of Ontario2005,Cultural Sensitive Care.T oronto:C ollege of Nurses of Ontario. Davis,P.&B.

D onald1997,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ies:Assessment,Evalu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and Supervision.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Duara,P.1988,Culture,Power,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S tan ford,CA: S tan ford University Press.

G alleg os,J.S.1982,“The E thnic C om petence M odel for S ocial W ork Education.”In B.W.White

(ed.),Color in a White Society.S liver S pring,M D:National Ass ociation of S ocial W orkers.

G utierrez,L.M.&E.A.Lewis1999,Empowering Women o f Color.New Y ork:C 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871

Hans on ,N.R.1969,

Perception and Discovery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Inquiry .Freeman :C ooper

&C o.

Jacks on ,V.&L.Lopez (eds.)1999,Cultural Competency in Managed Behavioral H ealthcare .D over ,

NH :Odyssey Press.

Johns on ,Allan G.1997,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

Philadelphia :T em ple University Press.

K u ,H.B.,S. C.Y eung &P.Sung 2005,“Searching for a Capacity Building M odel in S ocial W ork Education.”Social Work Education 24.

National Ass ociation of S ocial W orkers (NASW )2001,The Standard for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W ashington ,DC :NASW Press.

O ’Hagan ,K ieran 1999,“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in Child and Family S ocial

W ork.”Child &Family Social Work 4.

W illiams ,Raym ond 1983,K eywords .London :F ontana.

Zuber 2Skerritt ,Ortrun 1996,New Dire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作者单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古学斌、杨锡聪)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张和清)责任编辑:谭 深

9

71论文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

Human

Capital ,S ocial Capital ,Enterprises Institution or S ocial Environment :Wage determination m odel of migrant w orkers in Peal River Delta Liu Linping &Zhang Chunni 114………………………………Abstract :Drawing upon data from the survey of migrant w orkers in Peal River Delta ,the article proposes a wage determination m odel of migrant w orkers.It is found that as well as gender and age ,human capital ,which is measured by years of schooling ,training and w ork etc.,hav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wage of migrant w orkers.The scale and w ork type of enterprise als o have significant in fluence on the wage.But the industrial sectors and the nature of enterprise are not significant in their in fluence.Whether the w orkers have contracts with their employers doesn ’t affect their wages ,even during the period of labor scarcity.The variables of s ocial capital and s ocial environment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in fluence on their wages.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wage of peasant w orkers is low ,rigid and do not change with region or supply of labor.It is highly market -determined in the segmented labor market ,and it lack inner enterprise labor market and prom otion system.

C om puter Simulation of S 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and Its Methodology Meanings Sha Lianxiang ,Liu Ying ,Wang Weidong &Chen Yu 138……Abstract :The article is about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on mass s ocial psychology.Based on a series of online survey during S ARS ,the simulation provides a way to predict the status of s ocial psychology during crisis.T w o layers of simulation are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One m odel stud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ner variable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variables ,the other m odel stud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tent factors of inner variable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outer variables ,which shows the multi 2layer structure of s ocial psychology phenomena.The simulation results display this method ’s potential on s ocial psychology study.The authors concludes from their simulation that when studying the complicated phenomena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people ’s s ocial psychology ,we need a perspective from multi 2layer medium and latent factors assumption.

Professional T rap and Cultural Illiteracy :A reflection on rural s ocial w ork practice in S outhwest China Gu Xuebin ,Zhang Heqing &Yang Xicong 161……………………………………………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to experiment the Capacity Building M odel in a village in S outhwest China ,which aims at developing rural s ocial w 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 m odel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ainland.This paper contains 4

42

2017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整理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 1 社会工作的特点: (1)专业助人活动,专业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2)注重专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福利为自己的责任,以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为自己的目标,助人为乐 (3)强调专业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 (4)注重实践,去做 (5)互动合作,一同工作 (6)多方协同,不是一个地方的,就是多方 2 社会工作的目标 (1)服务对象层面的: A 解救危难,死 B 缓解困难,帮助青少年走出迷恋电子网络的困境,帮助单亲家庭走出困境,帮助丧偶老人适就生活等,缓解压力,克服困难,使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C 激发潜能,激发他们补压抑、被忽视的能力,调动其内在和积极性 D 促进发展,通过增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建立人际关系等方式,实现人生目标 (2)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3)文化层面: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3 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由于社会变迁、家庭或个人原因,会一时或较长时间陷入困境,从而难以正常的进行生活,在物质帮助、心时和社会支持方面提供的援助是具体的 (2)恢复弱化的功能,贫弱群体,残疾人,家境不佳的,恢复他们的自信,社会功能,社会融入 (3)促进人的发展,潜能被压缩,受到排挤 (4)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人在环境中,人的问题也是环境的问题 4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1 )维持社会秩序,可以减少因问题激化可能产生的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与一般行政管理不同,社会工作通过服务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 (2 )建构社会资本,以人为本,解决社会问题,关爱困难群体的公益活动,连接社会资源,可以增加他们的相互信任,促进良好关系的建立 (3 )促进社会和谐,面对面的、深入人心的、人性化的服务 (4 )推动社会进步,面对面的群体的服务,社会进步最主要的标准是困难群体生活状况的改善。 5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个人或群体,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6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1 )直接服务的角色:服务提供者,治部者,支持者,关系协调者,倡导者 A 服务提供者,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心理辅导,政策信息的提供 B治疗者,困难诊断和治疗,因贫困、离婚、吸毒和药物依赖、犯罪和违法行为等,进行矫正 C 支持者,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创造条件使服务对象自立或自我发展,激发服务对象 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加服务对象权能 D 关系协调者,协助他们处理好与他人及环境的不和谐关系 E倡导者, (2 )间接服务角色,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 (3 )合并角色 7 社会工作的五要素: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的助人方法,助人活动

2018年春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训练题

2018年春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五位工作人员组成一个小组,讨论如何满足本地独居老人的需要。小组成员认为,老人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生活不能自理、家庭不和、孤独寂寞等。针对这些问题,小组成员建议通过开办老年日常照顾中心、开展社区家族生活教育、组织兴趣小组等服务加以解决,由于资源有限,该中心只能提供其中两项服务。为此,小组成员下一步应当(c )。 A.评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B.设计评估方案 C.选择可行的服务方案 D.制定工作时间表 2.关于社会服务机构目标确定过程排序正确的是(b)。 ①明确机构自身的愿景与价值观②进行内外部环境与条件分析③提出总体目标方案④目标具体化⑤评估各个方案并确定可行满意方案 A.③④②①⑤ B.②①③⑤④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③④⑤ 3.社会服务机构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在确定最后方案之后要进行(c) A.方案的修订 B.预测每种可行方案的效果 C.制定具体且详细的行动方案 D.评估机构的资源 4.某儿童福利机构在策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方案中制订了总目标和影响性目标,并细化为各项服务目标。社会工作者在确定上述服务目标的优先次序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c)。 A.机构的发展目标

B. 机构的服务对象 C. 机构的可用资源 D.机构的社会影响 5.小张和小李在同一中心工作,但小张来自东部城市,小李则来自西部农村,在一次项目实施的对象选择上他们争吵了起来,小张坚持救助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但小李认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更为根本。此时小李和小张遇到了哪种沟通障碍(a) A.个体障碍 B.环境障碍 C.媒介障碍 D.语义障碍 6.以下不属于社会工作行政领导特征的是(c)。 A.领导者较少使用职位权力 B.领导者较多运用指导、诱导的方式来影响下属 C.领导者在目标设定、价值塑造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D.领导者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善于“四处化缘”,开拓发展空间 7.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密切关系,阿尔德弗尔提出的成长需要与马斯洛提出的(d)比较接近。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8.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用SWOT分析法制订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下列属于SWOT分析法中“O”的是(d)。 A.该机构已积累了三年的服务经验

4、社会工作价值观期末(94)

1.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道题,共50分) (1) 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中“服务大众”指的是()。 社会工作者应当超越个人利益为他人提供专业服务 社会工作者追求社会变革,特别是为弱势群体寻求社会变革 社会工作者对每个人都给予关心和尊重,意识到个体的差异和文化及种族上的多元性社会工作者坚持专业的使命、价值观、伦理原则与标准,并有效地运用它们开展社会服务(2) “非批判”原则是指()。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错误行为不进行公开批判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听之任之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进行鼓励和表扬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不进行指责,也不强迫他们接受其他价值观(3) 在老人院舍照顾机构中,社会工作者要以平等和公平的理念与方式对待服务机构内的每一个老年人,同时,还要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性格特点等有意识地设计和提供个别化的服务,这体现了社会工作伦理难题处理的()原则。 保护生命原则 差别平等原则

自由自主原则 最小伤害原则 (4) 艾滋病患者和生理残疾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社会歧视和基本生活能力欠缺。帮助他们康复或改善环境,并通过各种努力减少社会歧视,维护其正当权益,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原则是()。 认可 尊重 保密 个别化 (5) 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完备法案是()。 《社会保障法案》 《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法》 《济贫法》 《新救济法》 (6)

社会工作者小陈需要招募若干志愿者帮忙开展有关培训工作。报名者中有位小李是基督教徒,有人反对让他参加这项工作。小陈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还是让王先生参加志愿者工作。 不批判 接纳 保密 尊重 (7) 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意味着()。 社会工作者不对服务对象的行为进行任何干涉 服务对象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 社会工作者完全可以出于善意代替服务对象进行重要决策 所有服务对象都必须自我决策 (8) 处理伦理难题时,社会工作者必须做出价值观和伦理顺序的优先次序,下列哪个排序是正确的选择()。 差别平等原则、最小伤害原则、隐私保密原则、保护生命原则 保护生命原则、差别平等原则、最小伤害原则、隐私保密原则 最小伤害原则、隐私保密原则、保护生命原则、差别平等原则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题库5-2-10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题库5- 2-10

问题: [单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主张推进社会福利的进步,与此相契合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 A.无为而治 B.大同社会 C.天人合一 D.和衷共济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寓含了深刻的福利思想,这在古代早期的典籍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比如《周礼》中提出的很多思想,就涉及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安福等六个方面,而《大同篇》更是倡导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即大同社会,它反映的是社会共同进步的思想,与西方社会工作主张推进总体社会福利进步的观点相契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命题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需要了解内容。

问题: [单选]高二学生小明在和社会工作者交谈中透露了他想自杀的想法,并要求社会工作者保密,下列社会工作者的做法中,较为妥当的是()。 A.告诉小明的老师和同学 B.告诉小明的父母 C.和社会工作机构同事商讨帮助小明的方法 D.和小明进行深入沟通,如果不能阻止其自杀意念,及时向所在社会工作机构报告 这是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伦理困境之一,即保密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注重为服务对象保密的原则,在特殊情况下,要做特殊处理。本题中,社会工作者得知小明有自杀意向,在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并且小明有此种要求),先和小明进行沟通,尽力排除或消解自杀的意念,如果不能阻止,要及时向所在社会工作机构报告。A、B、C项都违背了基本的保密原则。【命题点拨】本题主要是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中的保密问题进行考查。考生可结合教材其他部分综合理解保密问题。

问题: [单选]社会工作者小程在某地区调研时发现,很多儿童营养不良。根据调研结果以及多方收集的信息,小程建议当地政府优先拨付部分资金用于改善当地儿童的营养状况。小程的这种做法,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中社会工作者()的理念。 A.关注服务对象 B.注重专业实践 C.关注公共福利发展 D.强调服务机构责任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包括:(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2)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实践的看法;(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看法;(4)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其中,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应不断改进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增进总的社会福利水平。在社会福利资源分配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注重公平正义原则,对最不利的弱势人群的需要给予优先满足。社会工作者在推行社会政策和提供社会服务过程时,要坚持效率与平等兼顾,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服务的效果,最大程度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案例中,小程的建议反映了社会工作者关注公共福利发展的理念。正确答案为C。【命题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容,需要记忆的内容。(11选5 https://www.doczj.com/doc/d41210189.html,)

社区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em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者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工作中,可承担的工作是( )。382 A.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B.管理传染病的传播源 C.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D.为易感人群实施预防接种 【答案】A 解析:根据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特点,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医疗服务人员对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包括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具体包括:①协助管理传染源,对隔离人员进行心理疏导;②切断传播途径,倡导健康生活方式;③保护易感人群,协助进行预防接种。其中,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协助医疗服务人员进行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的工作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2.在老年人的认知和情绪问题中,突发性意识障碍常表现为( )。106 A.痴呆 B.谵妄 C.抑郁 D.焦虑 【答案】B 解析: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抑郁症主要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和情感。痴呆症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和智力功能。谵妄类似痴呆症,但它发病突然,并且有生理方面的原因,这些生理方面的问题往往都可以逆转。焦虑症的典型特点是过度忧虑,有非理性的恐惧,并抱怨躯体不适,但一般来说老年人可能只具有焦虑行为,而并非所有的都发展为焦虑症。 3.社会工作者小王在社区走访家庭时,有几位家长反映想让他们刚上大学的孩子趁暑假期间多了解大学生活,为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小王决定运用个人需求取向的政策开展青少年活动。他适宜采取的做法是( )。97 A.邀请这些学生到社区活动中心,让他讨论具体的活动计划 B.邀请有关专家进一步了解这些学生需求,策划具体的活动

C.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帮助这些学生 D.自主设计适合这些学生特点的游戏活动 【答案】A 解析:个人需求取向,主要是指服务方案的设计是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因此在整个服务方案的策划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发起者和推动者,通过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然后发动服务对象挖掘自己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共同收集各类服务信息,并在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服务对象需要的各类服务方案。在该类活动策划工作中,服务对象需求的自我发现、自我挖掘和改变是第一位的,服务对象是整个活动方案策划的主体,服务对象在整个策划过程中的参与所获得的收获,大于最终活动方案的形成。个人需求为取向的活动策划,是服务对象自主意识提升和能力增强的过程。题中,小王最适宜的做法是A项。 4.某校男生成立了一个“妆前妆后”社团,社团成员平时乐于助人,好打抱不平,但在社团活动中他们却喜欢涂粉底、粘假睫毛等,并把妆后照片放在校园橱窗及微博上。从研究角度看,这些学生属于( )。76 A.问题青年 B.文化叛逆青年 C.正直青年 D.政治偏激青年 【答案】D 解析:对青少年行为及其特点的分类:①正直青年。指那些循规蹈矩的青少年,他们似乎不需要经历什么冲击或反叛行为便可过渡至成年期。②问题青年。指那些有越轨行为甚至犯罪倾向的青少年,他们不守纪律、爱游荡、性滥交、吸毒、惹是生非的行为被视为社会问题。③文化叛逆青年。这类青少年不甘平凡,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特的文化或生活品味,建立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④政治偏激青年。他们好打抱不平,认同并采取激进的行动,以追求某些理想或社会取向。题中,这些学生属于政治偏激青年。 5.在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实施救助的过程中,(B)是指通过介入外部监督或者强制等方式,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及剥削。 A.支持性服务B.保护性服务C.补充性服务D.替代性服务 6.(D)对儿童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开展儿童社会工作应该考虑或重视将儿童当前的状况与过去的成长经历密切地联系起来。A.心理社会发展论B.多元智能理论C.建构主义理论D.心理分析理论 7.社会工作者在制订服务计划时所需关注的对象是指介入行动要改变的(B)。 A.人际关系B.人和系统C.问题D.社会环境 8.根据青少年发展需要以及青少年政策要求,制定青少年服务发展规划和相应政策属于D

2018年天津市《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试题含答案Ⅱ

2018年天津市《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试题含答案Ⅱ 单选题-1 姜燕的妈妈在她小的时候就生病去世了,爸爸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是靠年迈的奶奶捡拾废品变卖,因为生活困难,已经到了上学年龄的姜燕却不能去读书。姜燕的爸爸和奶奶都认为他们的命太苦,一辈子只能这么艰苦度日。社会工作者了解姜燕一家人的生活后,帮助他们认识到是有能力改变环境中的不利影响的。社会工作者所依据的理论是(____)。 A.增强权能理论 B.认知行为理论 C.生态系统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答案】A 【解析】 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为受助人提供帮助应该着重于增强受助者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 单选题-2 当面临的困境有可能对人造成伤害时,社会工作者应尽可能避免或防止这样的伤害。当不可避免会伤害到与问题有牵连的一方或另一方时,社会工作者应该

永远选择造成的伤害最小、带来的永久性伤害最少和伤害最容易得到弥补的方案。这说明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伦理难题时应坚持(____)。 A.保护生命原则 B.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原则 C.自主和自由原则 D.最小伤害原则 E.隐私和保密原则 【答案】D 【解析】 [提示] 伦理难题是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社会工作界已经就解决伦理难 题给出了一些处置原则。在这里主要涉及到其中的最小伤害原则,这个原则在碰到决策可能会 给多方带来利益受损时用到。但要注意,如果选择对某方可能造成生命威胁时,就应该遵循保 护生命这个最高原则。在教材第二章第二节里可以看到对此的分析和描述。 单选题-3 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对社区范围内的违法犯罪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实现矫正其思想和行为,防止再违法犯罪的目标。以上这句话是针对社区治安的(____)内容而言的。 A.法制教育 B.人民调解 C.社区矫正 D.维持秩序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第2次课教案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概论任课班级:心理本091 时间:2010年 3 月15 日

导入活动:对价值的认识——人我之间:人人都是不同的 1.目的:帮助学生了解人我之间的差异,并从中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协助成员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价值观与看法,而不只是以自己的做为 标准,能以不同角度去理解、尊重别人。 2.内容: 在一次海洋旅行中,我们所乘坐的“爱之船”因遭到大风的影响将要沉没,在波涛汹涌的海上,等待救援,而船上的救生艇只有一艘,且只能乘坐五人,在救援未到时,只有先做抉择,先救出五个人再说;其余的人只好等待机会,也可能就此消失在海洋中…… 搭乘此船的共有15人,如果由你做决定,你觉得谁是应该优先被救出的人 3.实施程序 (1)暖身活动:如果我有一百万

让成员共同分享“如果我有一百万,我要做什么?” (此活动只是热身,让成员自由讨论,不所任何引导或后续讨论) (2)舍我其谁 ▲每人发一张上表,让成员依照说明完成 ▲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让每组成员互相分享自己的选择和理由▲请每位成员说服同组其他成员改变其选择,与自己的相同(15-20分钟)▲领导者询问:是否有被说服的?是否有说服成功的?请分享心路历程 说服不成的原因是什么? 从说服过程体会到什么? 彼此价值不同,说服对方容易吗? 别人的选择有无道理? (3)谁对谁错 做完上面的活动及分享活动,领导者带领同学们讨论、分享所得到的心得与学习,并决定究竟谁的选择是对的,谁的是错的,还是都对、都错?整个活动体会出的人我关系如何? 4.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以不只自己的看法去衡量,能多去了解别 人、尊重别人

社区社会工作(考试题及答案)(川师大自考)

0281 “社区社会工作”考试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在研究社区问题时最旱提出“社区发展”这个概念是(A) A.F.法林顿B孔德C.斯宾塞D.滕尼斯2.最初,联合国的社区发展计划侧重点在于(D ) A.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B.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C.发展中国家的城市D.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 3.开创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社区共同体先河的著作是(C ) A.《社会的共同体的本体论》B.《论社区的逻辑》C.《共同体与社会》D.《中镇》4.美国社会学界芝加哥学派运用的主要概念之一是(C ) A社会工作B社会团体C社区D社会问题 5.在社区研究方法上发展出了人文区位学的是(B ) A.托克维尔B.芝加哥学派 C.威廉·怀特D.林德夫妇 6.20世纪20年代开创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社区动态研究的成功范例是( D) A.《共同体与社会》B.《街角社会》C.《江村经济》D.《中镇》 7.社区工作正式被认可为社会工作的第三种专业方法是在(B) A.1862年 B.1892年 C.1962年 D.1982年8.1884年在英国建立起第一座社区睦邻中心—汤因比馆的是(B ) A.汤因比B.巴涅特C.怀特D.帕克9.1884年,英国建立起的第一座社区睦邻中心是(B) A.霍尔中心B.汤因比馆 C.汉堡中心D.关爱之家 10.美国建立的第一座社区中心是(A)A.霍尔中心B.汤因比馆 C.亨利街区中心D.汤姆之家1.汉语‘社区’一词的译名主要归功于(C )A.吴文藻B吴景超C.费孝通D.林耀华12.由一定社会交往关系联结起来的人类集体生活的共同体是(A) A.社会群体B社区C国家D.城市13.社区内各个类型的居民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属于社区人口子要素的(C ) A.人口质量B.人口数量C.人口结构D.人口密度 14.下面不属于社区文化的是(D) A.历史传统B.生活方式 C.精神状态D.人口素质 15.社区类型的划分中,最常见最通用的 划分法是(B) A.功能型划分法B.地域型划分法 C.文化区分法D.社会变迁区分法 16.注重家庭与邻里关系、注重血缘与宗 族关系、排外和保守,这些属于哪种社区 的文化特征(A ) 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C.城市社区D.乡 镇社区 17.人口方面具有数量多、密度大、流动 性大的社区是( C) 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 C.城市社区D.乡镇社区 18.数量最少、结构最简单的社会群体与 组织多存在于(A) 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C.城 市D.乡镇社区 19类型结构复杂、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 体制科层化是哪种社区社会组织的特点 (C ) A.农村社区B.集镇社区C.城市社区D.乡 镇社区 20.不属于“亚社区”基本特征的是(D ) A高度单一的行政化B社区自组织萎缩、 发育不良、功能异化C居民与社区缺乏积 极耦合关系D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很高 21“亚社区”形成与运作的历史基础是( A ) A.计划经济体制B.资本或市场 经济体制C.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22.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A) A.社会组织职能的分化B.经济体 制改革C.亚社区的终结D.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 23.社区规划的总纲、社区发展实践的指 南是B A.历史与现状分析B.发展目标规划 C.基本要素规划D.支持体系规划 24.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A) A.社会职能分化B.亚社区的终结 C.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 25.社会职能分化的核心是( B ) A.政企分开 B.政社分开C.政企合一 D.政社合一 26.近年来,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与管理 中,重视不够的是(D) A.公共设施B.卫生C.绿化D.社区的 功能开发 27.现代社区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社 会功能是(B ) A.人的社会化 B.社区服务C.社会参与 D.社会民主 28.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实施社区帮教属于 社区承载的哪种社会化功能(C ) A.早期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 C.再社会化D.后期社会化 29.比较社会发展状况、衡量社会发展水 平指的是社会指标的哪种功能(A ) A.评价功能B.监测功能C.预测功能 D.诊断功能 30专业性的社区服务不包括 A.社会工作者助人自主性服务 B.法律工 作者提供的维权服务C.医护工作者提供 的医疗服务D.志愿者提供的清扫服务 31.与理论、方针政策和发展目标相比, 社会指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 A ) A具体性B可计量性C综合性D.关键性 32.社会指标具有的一种特有的“指示器” 作用是指它的(B) A.具体性B.可解释性C可计量性 D.综合性 33.人均收入增长率、教育经费增长率等 属于(A ) A.肯定性指标 B.否定性指标C.中性 指标 D.主观性指标 34.犯罪率的高低、青少年犯罪等的比例 指标属于(B) A.描述性指标 B.诊断性指标C.监测性 指标D.肯定性指标 35.人们对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运行某些 领域、方面之利弊得失进行诊断或分析的 指标是( B ) A.描述性指标 B.评价性指标 C.监测性指标D.肯定性指标 36.下面指标中,不属于社区生态环境指 标的是( D ) A.人均绿地面积B.空气质量指数 C.垃圾的文明化处理D.物业管理服 务的满意度 37.下列属于社区社会服务指标的是(B ) A.人均绿化面积B.每万人拥有 的的社区服务专业人员数C.每万人口商 业服务网点数D.防火措施落实率 38.不属于社区社会服务指标的是(C ) A.每万人拥有的福利设施床位数 B.每万人拥有的的社区服务专业人员数 C.每万人口商业服务网点数 D.社区社会服务机构的数量及专业化程度

2021年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试题

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试题 一、单项选取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社会工作者在为社区残疾人服务过程中,邀请康复师为残疾人家属开展康复技巧培训,联系劳动部门为有劳动能力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并和社区干部一起与驻区公司进行协商,为某些残疾人找到了工作。上述做法凸显了社会工作( )特点。 A.注重专业价值 B.注重专业方向 C.注重政策倡导 D.注重多方协同 2.近年来,某些都市殡葬服务领域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针对逝者家属开展辅导服务,予以精神慰藉;同步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办法对殓仪馆员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减轻工作压力,从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角度看,上述做法体现了社会工作( )。 A.专业办法发展 B.目的模式变化 C.工作对象拓展 D.整合发展取向 3.关于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说法,对的是( )。 A.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者职业,是志愿者业余活动 B.社会工作者是志愿者队伍有机构成某些 C.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都必要遵守专业守则 D.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者规定比较严格,对志愿者则没有规定 4. 小张夫妇因夫妻关系紧张向社会工作者小李求助。小李与她们面谈后发现,小张夫妇因工作早出晚归,孩子放学后没人管,两人经常指责对方不负责任。因而,小李向她们建议,孩子放学后可以到社区青少年中心接受托管服务。依照上述内容,小李除了扮演服务提供者角色外,还扮演了( )角色。 A.倡导者 B.支持者 C.研究者 D.管理者 5.陈教师所在机构录取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作为她们督导,陈教师在第一种月里安排她们观测和学习其她同事是如何开展服务。该做法是为了让这些新入职社会工作者学习和补充( )。 A.学科知识 B.政策知识 C.技术支持 D.文化支持 6.某智障人士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经常带着服务对象外出,学习乘坐公交车,去超市购物,去图书馆看图画书,并参加社区活动,学习人际交往。这属于社会工作中( )。 A.外展服务 B.康复服务 C.矫治服务 D.医疗服务 7.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关于服务对象自决权说法,对的是( )。 A.当服务对象不肯自决时,要为其提供合理建议,协助其自决 B.自决权是服务对象应有权利,任何状况下都不应当被限制

社会工作价值

社会工作价值 任何社会工作的开展都是社会工作者在一定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社会工作价值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前提和操作指南。它不仅规范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也规范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文军,2008) 著名的社会工作专家布特雷姆(Z. T. Butrym)在其著作《社会工作本质》一书中曾指了,社会工作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三个假设:一是对人的尊重;二是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三是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的潜能。上述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价值观与伦理发展,也对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的变化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对社会工作者而言,理解社会工作价值的内涵,并深入了解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对真正内化专业理念和付诸专业行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1、社会工作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人们对社会中一切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或评价。社会工作价值不是别的,它是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平、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等而奉行的一套基本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李迎生,2010:66)社会工作所奉行的价值与其他领域所奉行的价值以及社会一般价值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它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共同体内部的一种总体的价值偏好,代表着整个专业团体内部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类关系重要性、社会团结等的一般看法以及对专业活动标准的认定。 社会工作价值的建立与履行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标志。具体来说,社会工作价值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社会工作价值确定专业的使命和核心关怀所在,从而确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质,使得它同其他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2)社会工作价值对专业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提供了指引,从而确保专业行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减少对服务对象造成的各种潜在的或实际的伤害。 (3)社会工作价值通过对专业共同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从而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力量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社会工作价值的内容 作为一个职业和专业,社会工作实践已经跨越了国界。目前,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有如下6个方面: (1)服务大众。社会工作者应当将服务社会中有需要的困难人群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要超越个人利益为社会大众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 (2)践行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应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努力推动社会变革,在服务中与服务对象一同工作,并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要,在社会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倡导和寻求积极的社会变革。

社区工作者考试及答案

一、选择单项题 1、社会工作又可称为(社会服务)。 2、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活动)。 3、矫治服务是指(针对监狱和社区中犯罪人员的社会工作)。 4、社会工作专业对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之一——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是指(让个人及家庭能够承担起基本社会责任)。 5、“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的含义是(个人的问题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6、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指(由于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7、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是指(社会工作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 8、下列哪一项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素?(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9、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的角色?(资源争取者) 10、老年人社会服务是指(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帮助老人解决其面临问题的服务)。 11、社会工作者的政策影响人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能(影响政策)。 12、社会工作者的研究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是(对服务对象的研究评估)。 13、社会工作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是指(聚焦于人与环境互动的心理问题)。 14、医疗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的社会工作)。 15、“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 16、(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17、社会工作对于“服务”的理解是(社会工作者应当超越个人利益为他人提供专业服务)。 18、“保密”原则意味着(通常未经服务对象允许,社会工作者不能向第三方透露服务对象的隐私资料)。 19、“不批判”原则是指(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不进行指责,也不强迫他们接受其他价值观)。 20、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尊重”是(不干涉服务对象的生活)。 21、根据罗夫曼的分类法,为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而完成的具体工作称为(任务目标)。 22、服务对象的“自决权”意味着(服务对象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 23、在人的一生中有这样一个时期,它是自我辨识与认定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发展不利者,将阻碍以后人生各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克服,这一时期也被称作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是(青少年期)。 24、我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男女为未成年人。 25、能够发展社会资源和青少年潜能,使青少年的能力得到增强的社会工作服务属于(发展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26、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通过社会工作的各类服务,对一些潜在的、阻碍青少年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景进行()的过程。 A.咨询与服务 B.干预和治疗 C.拓展与辅导 D.早期发现和控制 27、社会工作一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在青少年成长的微观、中观、宏观的环境中,()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 A.同辈群体 B.家庭 C.学校

2009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考试真题及答案

2009年4月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助理社会工作师(初级)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 个最符合题意) 1.社会工作者小王在总结上一年度工作时,列出了自己承担的几项 主要工作,其中属于社会工作中发挥维持社会秩序功能的活动是()。 A.举办社区运动会 B.建立居民科普宣传小组 C.组织社区巡逻 D.开展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 2.从社会工作的起源看,社会工作最初的服务是()。 A.促进就业 B.求助贫困者 C.心理辅导 D.社区照顾 3.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之一。下列属于社会问题的 是()。 A.网络成瘾 B.就业服务 C.老人服务

D.婚姻指导 4.目前,尽管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状况有较大差 别。但是社会工作在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发展,并且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制度性手段。因此,一般认为社会工作取得普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法律制度的完善 B.行政制度的改革 C.民主政治的发展 D.福利制度的发展 5.社会工作在开展儿童服务时,下列属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是()。 A.脑瘫儿童康复训练 B.自闭儿童语言训练 C.轻微犯罪儿童行为矫正 D.学龄儿童沟通技巧训练 6.张某的丈夫平时就有大男子主义的观念,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只 能以轮椅代步,又失去了工作,情绪非常低落。张某包揽了全部家务,悉心照顾丈夫,但是丈夫总是发脾气,甚至有进辱骂张某。 张某感到委屈,向社会工作者小林求助。根据妇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要求,小林建议她()。 A.雇保姆照顾丈夫 B.送丈夫去康复疗养机构 C.与丈夫一起改变观点和态度

第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学校社会工作 教材:学校社会工作,许莉娅主编,2009年1月第一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之一,对于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现实社会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对学校社会工作有一个概括式的了解,并进一步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基本技巧和方法;具有对学校当中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解决和处理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去具体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课堂讨论:就社会热点话题,联系本专业知识进行讨论;观看专业视频后,提交观后感(联系专业知识) 主要参考书(名称、编著者、出版时间、出版社):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王思斌.学校社会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 第一章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主要内容: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 第二节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目标及功能 第三节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征、基本性质;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类型、对象和实施作用的基本领域;理解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重点:学校社会工作的含义和对象 难点: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基本概念

继续教育网答案-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测试时间6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道题,共50分) (1) 艾滋病患者和生理残疾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社会歧视和基本生活能力欠缺。帮助他们康复或改善环境,并通过各种努力减少社会歧视,维护其正当权益,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原则是()。 认可 尊重 保密 个别化 (2) 社会工作者小宋在接待一名听力有问题的老人时,由于事先没有了解到老人的听力问题,因此在与老人的沟通中声音太小,老人很生气,此时,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小宋不仅要道歉而且还要向老人提供服务。 同情 保密 接纳 尊重与包容 (3) 社会工作者小王在进行社会服务时,事先了解服务对象的地域、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以便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 使服务对象知情同意

具有文化敏感性 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和保密性 (4) 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意味着()。 社会工作者不对服务对象的行为进行任何干涉 服务对象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 社会工作者完全可以出于善意代替服务对象进行重要决策 所有服务对象都必须自我决策 (5) 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完备法案是()。 《社会保障法案》 《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法》 《济贫法》 《新救济法》 (6) “非批判”原则是指()。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错误行为不进行公开批判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听之任之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进行鼓励和表扬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不进行指责,也不强迫他们接受其他价值观 (7) 保密原则意味着()

家庭社会工作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家庭社会工作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1.0分,共15.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某大学社会工作系学生在社区实习时,该社区的一些青少年反映与父母的关系存在一些问题。在详细了解了该社区青少年有关亲子关系的需求后,学生们游说社区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该社区十分支持学生们的活动,主动提供活动室以及其他所需用品。于是他们在此活动室里开展了一个为期8周的“亲子计划”活动。此次为期8周的活动属于( )。 A 调查研究方法 B 个案工作方法 C 小组工作方法 D 社区工作方法 E 社会工作行政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群体内部面对面的互动,协助小组中有相同困扰的个人增强社会生活功能。小组可以使组员们有“同在一条船”的感觉.通过组员们的互助带动小组成员改变情绪状态,走出困境,最终达到自助与成长。目前小组工作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家庭工作实务中。有专业特点的小组主要还是由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开设,比如社区中开设的“单亲母亲支持小组”、“婚姻成长小组”、“亲子互动小组”以及“老年康乐小组”等。选项C 为正确答案。 第2题 B 是服装厂女工,丈夫五年前去世,B 独自抚养读初中的女儿,平时B 对周围的一切很敏感,怕别人同情自己。而最近服装厂的效益不好,B 怕自己丢掉工作后母女俩的生活会很困难,于是在万般无奈下去了街道妇联的家庭服务中心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接待她的社会工作者了解情况后,一方面就她的生活、压力开展个别辅导,另一方面积极联系服装厂工会。工会主席对此十分重视,马上去B 家慰问并表示会帮助她解决生活困难。你对社会工作者在此案例中的服务怎样评价?( )。

2020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试题

2019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试题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练习题(475)答案见最 后 单选题 1、在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考虑工作方法、制订工作方案是()阶段的工作内容。A.接案 B.预估 C.规划 D.评估 多选题 2、观察内容取决于()。 A.观察者的喜好 B.观察者的背景 C.研究设计 D.研究问题 E.被观察者的职业 单选题 3、根据个案工作的过程,可以把个案工作的技巧分为五个不同方面,其中不包括()。 A.方案策划 B.建立关系 C.收集资料 D.追踪 单选题 4、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靠自身能力的增强而克服困难,此项目标是社会工作的()。A.缓解困难的目标 B.发展性目标

C.解救危难的目标 D.促进社会公正的目标 E.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 单选题 5、社会工作所发挥的作用被称为功能,社会工作的功能主要包括对服务对象的功能和对社会的功能两个方面。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物质帮助、进行心理辅导和寻求社会支持,解决服务对象遇到的迫切的基本问题,这体现了社会工作对()层面的功能。 A.个人 B.家庭 C.社 D.社会 多选题 6、在矫正社会工作中,个案管理的运作与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A.要有重点、分步骤地制订矫正工作计划 B.要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C.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 D.要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 E.要着眼于矫正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切忌包办代替 单选题 7、社会工作主要是针对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群实施有效的服务,因此它是一种具有()、强调专业方法、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和职业。 A.超前意识 B.一般功利性 C.社会互动 D.鲜明价值理念

倡导社会工作理念

倡导社会工作理念内外兼修促进和谐 一、社会工作概述 二、社会工作在“内修”中的作用 三、倡导社会工作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一、社会工作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三)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的含义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简单的说,社会工作就是帮助人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专业活动。 2、社会工作的功能 补救功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人与环境调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预防功能:帮助服务对象认识人与环境调适过程中的潜在问题,预防问题的出现。 发展功能:挖掘服务对象潜能,实现服务对象自我提升发展。 3、社会工作涉及哪些部门和领域 在我国社会工作涉及的部门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其中政府职能部门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公安等﹔群团组织有共青团、妇联、工会、老龄工作办公室、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 社会工作主要存在于社会服务领域。一方面是为困难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的领域,服务对象有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失业者、吸毒者﹔另一方面是在一些特定机构中开展的社会服务,如在大、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医疗社会工作,调节医患关系,解决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在监狱和社区开展矫正社会工作,帮助犯罪人员回归主流社会﹔依托社区或非营利机构开展家庭社会工作,促进家庭和谐﹔在企业中开展企业社会工作,保护职工权益,缓解压力、发展能力等。 4、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 一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二是改善民生、增进社会福祉的迫切需要。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 四是密切党群关系、夯实党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1、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 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是一种从人性出发的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应该受到尊重。人生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13-14-2《老年社会工作》期末考查试题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查 《老年社会工作》试卷 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7页,6个大题,满分100分,100分钟完卷。 2、开卷考试。 3、适用班级:2011级社会工作 评阅人:_____________ 总分人: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内。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1分,共计16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 ) A.生命回顾 B.善于发现老年人的潜能 C.怀旧 D.给予老年人物质帮助 2.“去机构化”是20世纪60年代早期在( )产生的、对照顾方式谋求改革的运动。 A.中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3.1987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了( )的概念来代替“社区福利服务网络”。 A.社区照顾 B.社区管理 C.社区服务 D.社区福利 4.老年人格类型理论认为,( )是人格调适良好的类型。 ①成熟型 ②摇椅型 ③防卫型 ④愤怒型 ⑤自怨自艾型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社会脱离理论属于( )的观点,是1961年由卡明和亨利提出的,也是在老 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__ __ ___ __ __ ___ __ __ 系_ __ __ ___ __ 专业_ __ __ ___ __ _班级 姓名_ __ ___ __ __ ___ __ 学号__ ___ __ __ ___ __ _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