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沉积相研究现状及进展

1 沉积相研究现状及进展

1 沉积相研究现状及进展
1 沉积相研究现状及进展

一、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及开题意义

(一)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沉积相

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质文献,并认为相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18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自此,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引用[1]。沉积相的研究对象是沉积物,研究不同环境有何不同的产物及表现,以及如何从产物本身反演出过程和环境,也就成为有关沉积相研究的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根据[2]。

自Homes(1965)提出沉积体系概念以来,沉积相研究形成了又一个新高潮。近年来,沉积体系的概念在层序地层和沉积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类型三角洲、深水沉积体系、不同类型河流沉积体系研究与相应砂体油气勘探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沉积学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研究技术和手段日益先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出现了一系列与沉积学相关的学科,如沉积动力学、成岩作用和成矿理论、层序地层学、构造沉积学、生物成矿作用的学说和储层沉积学、测井沉积学等。随着沉积学的发展,目前已从对局部沉积环境的研究扩大到了对整个盆地范围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的阶段。此外,随着仪器设备的日益更新和计算机的应用,对沉积学进行定量化研究己成大势所趋。

(二)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沉积相

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沉积相研究正在努力赶上国际研究的步伐,在碳酸盐岩、湖泊沉积、潮汐沉积、风暴沉积及重力流沉积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18-21],同时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在陆相研究方面业已形成特色[2]。目前,沉积相分析有向纵横两方面并行发展的趋势。纵向上研究逐渐深入,精细地质研究成为重点,随着油田开发程度提高,已开始砂层沉积微相的识别;横向上由单一分析向综合研究发展。以前沉积相分析以测井曲线为主要资料,地震资料用来圈出大的相带。现在则要求充分利用和融合所有来源的各种信息,通过全方位的、多方面的特征分析,进行综合判别。即纵向上的深入由横向上的综合来实现。国外在定量化方面己有较大的进展,国内沉积学研究还停留

在半定量化阶段,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数学知识使其更好地为沉积学服务,是使沉积学有更大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应该成为国内广大沉积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传统的沉积相分析是通过建立地层的垂向相序,进而在现代沉积模式指导下,预测相(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目前沉积相研究现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积相研究方法的完善:实验技术条件的进步和分析测试手段的提高,促进沉积相研究中多种研究手段相互结合,如利用稳定同位素、重矿物、生物标志化合物及生物遗迹学等方法对环境和相进行综合研究。①碳、氧稳定同位素通常用来恢复水体的古温度、古盐度、古水文条件及古气候,如利用碳、氧稳定同位素对苏格兰Orcadian盆地中石炭世和西班牙Ebro盆地第三纪进行古环境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刘传联(1998)通过对东营凹陷早第三纪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的分析,指出沙一段沉积时期东营湖为封闭性湖泊。②邓宏文等(1993)将正烷烃分布特征与环境沉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后峰型奇碳优势正烷烃一般指示内陆湖泊三角洲平原沼泽相、湖沼相;前峰型奇偶优势正烷烃一般指示海相和较深湖相;双峰型奇偶优势正烷烃一般指示海陆过渡相和内陆湖三角洲相;偶碳优势正烷烃一般指示咸水湖相或盐湖相。姥鲛烷、植烷及其比值

w(Pr)/w(Ph)常作为判断原始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及介质盐度的标志(李守军,1999;李任伟等,1988)。③生物遗迹学用于环境和相研究:遗迹化石类型或组合的变化,可以反映沉积基底性质、环境能量、沉积速率及变化、底部水化学性质以及水体深度等(杨式傅,1990)。Savrda(1991)研究Alabama下古新统层序地层时发现,在同一层不同体系域中,生物扰动强度、遗迹组构特征、遗迹化石组合面貌都有明显的不同。

2)测井技术方法成为沉积相分析的重要手段:常规组合测井、地层倾角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的测井相序列特征以及利用神经网络岩相处理结果的综合应用,使得沉积相类型确定及古水流方向分析更准确更科学。王贵文等(2006)、郭曦榕及黄地龙(2006)、安志渊(2007)及胡俊(2007)等利用测井技术手段分别对不同类型沉积相进行分析,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3)地震处理解释技术应用于沉积研究:国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该方面研究,并提出了地震沉积学这一术语,主要是在地质规律(尤其是沉积环境及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相模式)的指导下利用地震信息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进行地层岩石宏观研究、沉积史、沉积结构、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的研究。目前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90o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等。2005年2月,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在美国休斯敦召开,标志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国内地震沉积学开展较晚,目前工作主要在于理论的引入和概念的厘定(林承焰等,2006,2007;董春梅等,2006,2007),而应用较少,且应用范围较为局限,研究主要集中在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及新疆油田(刘春慧等,2007;林承焰等,2008;孙运强等,2007),且研究程度较为肤浅单一,研究工作多集中在砂体预测及定性沉积分析。

4)精细沉积相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露头观察,建立原型沉积地质模型(李思田等,1990;张昌民等,1994,1996;贾爱林等,1996),通过地面与地下结合,将露头资料与钻井岩心、测井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对比拟合,以露头原型模型为指导,达到对地下沉积相带(包括沉积相、沉积微相等)预测。张昌民(1994,1996)通过地面与地下对比分析,建立了青海油砂山第三系三角洲模型及河南双河油田第三系核桃园组扇三角洲模型,并对有利储集相带进行了预测。

5)为了更好的研究预测沉积体的三维几何形态,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该方法起源于对河流沉积相的研究,而近几年有关的沉积学研究为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做了宣传和推广。其研究目标已经拓展到冲积扇、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等研究方面,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

6)详细的沉积相分析与地质统计学结合所形成的随机建模技术,在钻井较少情况下建立沉积微相模型,使得沉积相的分析更直观更具准确性且更科学,进而预测有利储层乃至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张团峰,王家华等,1996;李少华,张昌民等,2003;汤军等,2005,2006;陈炳峰,2005),地层(特别是储层)沉积相模拟取得长足进展。

参考文献

[1]曹国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沉积相研究.2004.

[2]陈友飞.沉积相研究及其若干理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112-118.

[3]赵澄林,季汉成.现代沉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5-6.

[4]刘传联.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分及其古湖泊学意义[J].沉积学报,1998,16(3):109-114.

[5]李守军.正烷烃、姥绞烷与植烷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以山东济阳坳陷下第三系为例[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5):14-23.

[6]SeilacherA.Bathymetry of trace fossils. Marine Geol.,1967,5:413-428.

[7]欧成华,陈景山.沉积相定量识别中的层次分析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3):255-259.

[8]王硕儒.模糊综合评判法及其对海相碳酸盐岩相的识别[J].石油学报,1992,3(l):12-16.

[9]冉启全,李仕伦.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沉积微相[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2):255-259.

[10]雍世和,文政.用Byaes判别法定量识别沉积微相[J].测井技术,1995,19(l):22-27.

[11]张春生.最大赋权树模糊聚类分析在沉积相划分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2,

14(2):65-69.

[12]周江羽,吴冲龙,李星等.扇形沉积体生长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及分形模拟[J].2000,25

(1):33-38.

[13]Dickin A P. Radiogenic Isotope Geolog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4]Derry L A,Kaufman A J,Jacobsen SB.Sedimentary cycling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late proterozoic:Evidence from stable and radio genic isotopes.Goschimicaet CosmochimicaActa,1992,56:1317-1329.

[15]Coleman DC,Fry B. Carbon Isotope Techniques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1.

[16]龚一鸣.当今遗迹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遗迹学综述[J].地球科

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3,18(4):514-516.

[17]Milliman J D,Syvitsky J P M.Geomorphic/tectonic control of sediment discharge to the

ocean.

[18]孙枢,王清晨.80年代我国沉积学研究之回顾[J].科学通报,1991,36(3):161-164.

[19]李铁松,李从先.潮坪沉积与事件[J].科学通报,1993,38 (19):1778-1782.

[20]梁桂香.风暴沉积及其构造背景[J].世界地质,1994,13(3):131-143.

[21]江茂生,沙庆安.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5,10

(6):551-554.

[22]于兴河.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J].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23]曾允孚,覃建雄.沉积学发展现状与前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26(1):1-7.

[24]裘亦楠.储层沉积学研究工程流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0,17(1):85-90.

[25]裘亦楠.储层地质模型[J].石油学报,1991,12(4):55-62.

[26]裘铎楠,贾爱林.储层地质模型10年[J].石油学报,2000,21(4):101-104..

[27]林承焰,侯加根,侯连华,等.油气储层三维定量地质建模方法和配套技术[J].石油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0(4):20-25.

[28]张永贵,李允,陈明强.储层地质统计随机建模[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22(3):113-119.

[29]吕晓光,李长山,蔡希源,等.松辽大型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前缘相储层结构模

型[J].沉积学报,1999,17(4):572-577.

[30]吕晓光,王家华,潘憋,等.指示主成分模拟建立分流河道砂体相模型[J].石油学报,

2003.24(1):51-57.

[31]吕晓光,张永庆,陈兵,等.深度开发油田确定性与随机建模结合的相控建模[J].石油

学报,2004,25(5):60-64.

[32]胡向阳,熊琦华,吴胜和.储层建模方法研究进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5(1):107-112.

[33]印兴耀,刘永社.储层建模中地质统计学整合地震数据的方法及研究进展[J].石油地球

物理勘探,2002,37(4):423-430.

[34]杨辉廷,颜其彬,李敏,等.应用改进的神经网络学习方法预测储层参数[J].天然气工

业,2005,25(6):37-39.

[35]Surdarm R C,Boese S W,Crossey L J.The chemistry of secondary

porosity.AAPGMemoir.1984,37:127-149.

[36]郑浚茂,吴仁龙.黄弊坳陷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与孔隙分带性[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17(4):268-275.

[37]黄思静,杨俊杰,张文正,等.不同温度条件下乙酸对长石溶蚀过程的实验研究[J].沉

积学报,1995,13(1):7-17.

[38]于兴河,王德发.陆相断陷盆地三角洲相构形要素及其储层地质模型[J].地质论评,1997,

43(3):225-231.

[39]Wilkinson M,Darby D,Haszeldine R S,et a1.Secondary Porosity Generation During Deep

Burial Assocdated with Overpressure Leak.of:Fulmar Formation,UK Central Graben.AAPGBulletin,1997,81(5):803-812.

[40]Zhu J X,Li S Z,Sun X M,et al.Discovery of Early Tertiary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ItsSignificance in Oil/Gas Geology,Dongpu Depression,Henan Province,China.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1994,13(3):270-283.

[41]黄思静,侯中健.地下孔隙率和渗透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及影响因素[J].沉积学报,

2001,19(2):224-232.

[42]黄思静,武文慧,刘洁,等.大气水在碎屑岩次生孔隙形成中的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4):419-424.

[43]黄思静,谢连文,张萌,等.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

孔隙保存的关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3):273-279. .[44]袁静,赵澄林.水介质的化学性质和流动方式对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J].石

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1):60-63.

[45]邱隆伟,姜在兴,陈文学,等.一种新的储层孔隙成因类型—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沉

积学报[J].2002,20(4):621-627.

[46]Weber K J ,Kantorowicz J D and Williams H.Geological modelling of

hydrocarbonreservoirs.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1991,8(2):245-246.

[47]Martinius A W and Nieuwenhuijs R A.Geological description of flow units in

channelsandstones in a fluvial reservoir analogue (Loranca Basin,Spain).Petroleum Geoscience,1995,1(3):237-252.

[48]Wong P M,Tamhane D and Wang L.A neural-network approach to knowledge-based

wellinterpolation : a case study of a fluvial sandstone reservoir.Journal of PetroleumGeology.1997,20(3):363-372.

[49]Dutton S P and Willis B https://www.doczj.com/doc/d415059731.html,parison of outcrop and subsurface sandstone

permeabilitydistribution,Lower Cretaceous Fall River Formation,South Dakota and Wyoming.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1998,68(5):890-900.

[50]尹艳树,吴胜和,张昌民,等.用多种随机建模方法综合预测储层微相.石油学报,2006,

27(2):68-71.

[51]杨仁超.储层地质学研究新进展[J].特种油气藏,2006,13(4):1-5.

[52]L.L.sloss,Sequence in the cratonic interior of North America,GSA Bullentin,1963,74;

93-113.

[53]徐怀大,层序地层学原理,译者前言.北京石油工作出版社,1993.

[54]钱凯,层序地层学的产生,发展与应用(代序)。见顾家裕,邓宏文,朱筱敏主编,层

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北京工业出版社,1997,1-3.

[55]P.R.Vail.1987.Seismic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Stratigraphy.Part1:Seismic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Procedure[A].In Bally Aw,ed.Atlas of Seismic stratigraphic[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Studies in Geology,27:1-10.

[56]John B.Sangree,Peter R.Vail著,张宏述等译,1990,《应用层序地层学》,北京:石油大

学出版社.

[57]C.K.威尔格斯编,徐怀大等译,1993,《层序地层学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8]丘荣华等译,1996,《层序地层学译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9]陈洪德、刘文均、郑荣才等编,1994,《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四川,科技出版

社.

[60]邓宏文,美国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新学派—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1995,16(2):89-97.

[61]王洪亮,邓宏文,昌图凹陷层序地层与油气储层预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

160-163.

[62]邓宏文,王洪亮,李熙品,层序地层基准面的识别、对比技术及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

质,1996,17(3):177-184.

[63]邓宏文,王红亮,宁宁,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地学

前缘,2000,V ol.7 No.4:305-313.

[64]邓宏文,王洪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河流相中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

18(2):90-114.

[65]翟爱军,邓宏文,邓祖佑,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石油与天然气

地质,1999,20(4):336-340.

[66]王洪亮,邓宏文,地层基准面原理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2):

97-102.

[67]方勇,邓宏文,王红亮,王居峰,颜志华,东营高频层序特征与岩性圈闭分布,中国海

上油气(地质),2000,17(3):160-163.

[68]邓宏文,徐长贵,王洪亮,陆东凹陷侏罗系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19(4):275-284.

[69]邓宏文,王宏亮,翟爱军,徐长贵,中国陆源碎屑盆地层序地层与与储层展布,石油与

天然气地质,1999,20(2):108-114.

[70]郑荣才,吴朝容,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生储盖组合的层序分析,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9,26(4):348-356.

[71]郑荣才,刘文均,李祥辉,王洪峰,陈源仁,龙门山平骚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沉积学报,1997(3):1-7.

[72]郑荣才,彭军,陕北志丹三角洲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沉积学报,

2002,20(l):92-100.

[73]郑荣才,彭军,吴朝容.2001,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

[74]盘昌林,郑荣才,彭军.百色盆地百49块百岗组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成都

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3):263-269.

[75]彭军,陈景山,郑荣才,蔡勋育,韦景春,百色盆地百岗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及研究意

义,地球学报,2002,23(2):153-158.

[76]郑荣才,吴朝荣,叶茂才,浅谈陆相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思路,成都理工学院学

报,2001,27(3),241-244.

[77]郑荣才,刘文均,滇黔泥盆纪露头层序地层的初步研究.矿物岩石,1993,l3(l):87-95.

[78]彭军,郑荣才,陈景山,百色盆地那读组层序分析与生储盖组合.沉积学报,2000,20(l):

106-111.

[79]何义中,郑荣才,昊朝容,湖泊三角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岩相古地理,1999,19(3):

40-43.

[80]彭军,郑荣才,陈景山,蔡勋育,韦景春,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沉

积学报,2002,20(2):203-209.

[81]郑荣才,吴朝容,任作伟,张凤莲,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层序地层与生储盖

组合.复式油气田,1999,No.4:48-53.

[82]柳梅青,陈亦军,郑荣才,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沉积学报,2003,18(1):50-56.

[83]郑荣才,文华国,梁西文,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矿物岩石,

2002,22(4):66-74.

[84]郑荣才,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报,1996,16(2):42-49.

[85]吴朝容,郑荣才,辽河油田西部洼陷沙河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成都理工学院

学报,1999,26(4):375-381.

[86]杨克明.川西坳陷油气资源现状及勘探潜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4):322-326,

331.

[87]叶军,陈兆国.川西新场大型气田地质特征与预测关键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

[88]张晟,李书舜.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下部气藏沉积微相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

[89]李智武,刘树根,林杰,汤聪,邓宾,孙伟.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成因机制[J].成都理

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0]邹云.川西坳陷合兴场、东泰、罗江地区构造演化及断裂活动期次[J].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2010.

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各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和合成、结构和性能关系以及作为新材料的应用技术,它的重要性在于所包含的每一类高分子都具有特殊的功能。它主要包括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光功能高分子材料、电、磁功能高分子材料、声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液晶、医用高分子材料几部分,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分子结构、组成与形成各种特殊功能的关系,也就是从宏观乃至深入到微观,以及从半定量深入到定量,从化学组成和结构原理来阐述特殊功能的规律性,从而探索和合成出新的功能性材料。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工程上应用较广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一些功能高分子材料,如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反应型功能高分子、光功能高分子、电功能高分子、医用功能高分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等。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功能材料; Abstract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ymer science, it is the study of various functional polymer molecular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s a new material. its importance is that contains every kind of polymer has special function it light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mainly include chemical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electric magnetic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acoustic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polymer liquid crystal sections medical polymer materials, the research of this field mainly includes the study of the function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of various sorts of special relationship, which is from the macro and go deep into the micro, and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into from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principle to explain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regularity, to explore an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ynthesis of new functional materials. Keywords:high polymer materials; functional polymer; functional Materials;

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报告

【文章摘要】随着项目管理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内对项目管理的认识也日益深刻,但是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正是基于这个背景,我们通过对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状况和项目进度管理研究的梳理,对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利于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应用的推广。 【关键词】项目管理进度管理研究展望 一、项目管理研究动向 现代项目管理概念起源于美国,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终于在上世纪50年代末形成了一门关于项目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控制的管理科学,也就是现代项目管理学。我国从80 年代初开始接触项目管理方法,但对于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最初主要应用于建筑行业,因此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也大多集中项目管理论文在工程施工过程的项目管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行业也逐渐开始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使得我国的项目管理在最近 20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近年来,国际上项目管理研究与应用发展主要呈现“四化”趋势:(1)内容完善化:项目管理的内容最初主要针对项目执行阶段的管理,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已经扩展到全面、系统地思考整个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启动、计划、执行、控制、一直到项目收尾。 (2)应用多样化:项目管理最初主要应用于建筑、国防、航天等少数行业,尤其是工程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应用尤为广泛,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广泛应用于IT 、石化、制药、电力、交通等行业。 (3)体系丰富化:随着项目管理应用范围的多样化,项目管理的体系也得以不断的丰富,其理论与方法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领域的过程中得到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集多领域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不仅包括一些通用的项目管理基础知识,更涵盖了诸如工业工程、系统工程、决策分析、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理论等管理知识。 (4)手段信息化: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水平也得以快速发展,通过各种类型的项目管理软件,对项目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储存、检索、分析和分发,从而达到改善项目生命期内的决策和信息的沟通,提高项目管理目标。 二、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展望 虽然项目管理得以不断扩展和应用,但是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进度管理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有关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大多是在项目管理文章中加以论述,篇幅不重。但是,很多作者从其他角度对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侯永刚从控制科学的角度,对项目管理进行了研究;王清波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有效控制系统模型,对项目整个目标系统的有效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丁乐群等从奖惩机制的影响因素出发,建立了项目管理的奖惩机制数学模型,对项目进度管理实施中的奖惩进行了研究;马国丰等从约束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项目进度延迟的原因,对制约因素在项目进度管理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汪强从信息化的角度,对进度控制的模型进行研究,以期探索进度控制的信息化;俞宗卫从进度控制理论的角度,探讨减少进度失控问题的方法;邹琼从六西格玛管理的角度,去探讨其在项目进度管理中的

(完整版)纳米抗菌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多尺度杂化纳米抗菌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Ag+、Zn2+和Cu2+等金属离子具有抗菌活性,且毒性小、安全性高而被广泛用作抗菌剂使用。但是,由于其存在易变色、抗菌谱窄、长效性差、耐热性和稳定性不好等缺点而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相比而言,纳米银、纳米金、纳米铜、纳米氧化锌等纳米材料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例如纳米银,在抗菌长效性和变色性方面均比银离子(多孔纳米材料负载银离子)抗菌剂有显著改善,而且其毒性也更低(Adv. Mater. 2010);关于其抗菌机理,被认为是纳米银释放出银离子而产生抗菌效果(Chem. Mater 2010,ACS Nano 2010)。纳米金也有类似的效果(Adv. Mater. Res.2012),尽管活性比纳米银稍差,但其对耐药菌株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Biomaterials 2012)。铜系抗菌材料可阻止“超级细菌”(NDM-1)的传播(Lancet Infec.Dis. 2010)。活性氧化物是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面最广泛的一类长效抗菌剂,其中氧化锌是典型代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一系列低维结构氧化锌的出现,为氧化锌系抗菌材料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氧化锌甚至可用于牙科等口腔材料(Wiley Znter Sci.,2010)。本项目相关课题组多年的研究发现,ZnO的形貌差异、结构缺陷和极化率等都会影响其抗菌活性(Phys. Chem. Chem. Phys. 2008);锌离子还可以与多种成分杂化,产生协同抗菌活性而提高其抗菌性能(Chin. J. Chem. 2008, J. Rare Earths 2011)。 利用杂化纳米材料结构耦合所带来的协同作用提高纳米材料的抗菌活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例如:纳米铜与石墨烯杂化体系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ACS Nano2010)。用络氨酸辅助制备的Ag-ZnO杂化纳米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抗菌和光催化性能(Nanotechnology 2008);但是Ag的沉积量过大,催化活性反而有所降低(J. Hazard. Mater. 2011)。以壳聚糖为媒质,通过静电作用合成得到均匀的ZnO/Ag纳米杂化结构,结果显示,ZnO/Ag纳米杂化结构比单独的ZnO 和单独纳米Ag的抗菌活性都高,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RSC Adv. 2012)。Akhavan等用直接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结合溶胶-凝胶技术把锐钛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研究(模板)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习中心: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 年级:年春/秋季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春季入学则去掉“/秋”字,秋季入学则去掉“春/”字。添加内容的时候注意文字下划线要完整。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请把你所在的学习中心名称完整填写。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内容摘要 个字符的中文摘要。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1) 1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理论基础 (2) 1.1 进度控制的概念 (2) 1.2 进度控制的必要性 (2) 1.3 进度控制的基本原理 (2) 2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影响因素及管理措施 (3) 2.1 项目进度控制的影响因素 (3) 2.2 项目进度管理措施 (3) 3 网络计划与偏差分析 (4) 3.1 网络计划 (4) 3.2 网络计划中的偏差分析 (4) 3.3 进度计划调整 (4) 4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实例分析 (5) 4.1 项目概况 (5) 4.2 项目进度计划及控制措施 (5) 4.3 项目进度执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4.4 项目进度控制问题的解决措施 (5)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引 言 从引言开始是正文的第一页,页码从1 注意引言内容不要与摘要内容雷同。 引言,或称前言,主要阐述立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诸如本课题所及的国内外现状、理论依据、研究的意义,并点出自己要研究的主题和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等。 例如: 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期,进度控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项目经理的重视,建筑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通过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施工企业主要以施工项目为主,项目进度管理的好坏也 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但是在工程施工实践过程中,随着工程的进展,在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实际工程进度会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使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产生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势必会影响总工期、总造价,进而影响投资效益。因此,对于施工项目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顺利达到预定的目标,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 请继续补充

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415059731.html, 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邓焕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6期 摘要:智能材料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被提出,近年来,关于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被频繁提及。由于智能材料具备着结构整体性强、可塑性高、功能多样化等优点,因此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使用,首先根据功能性的不同对智能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概述,然后对当前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总结,最后对智能材料在未来的航空航天的应用前景中进行了进一步地展望。 关键词:智能材料;复合材料;航空航天;功能多样化 1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各大航空航天强国在航天航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而作为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环节的航天材料,近年来也不断有着新的突破,而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在智能材料的范畴中,智能复合材料最具有代表性,智能复合材料主要具备着:外界环境感知功能;判断决策功能;自我反馈功能;执行功能等。此外,由于当前智能复合材料都向着轻量化、低成本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航天领域复合材料的设计结构以及使用用途上都有着不同的侧重发展方向。而近年来国内外各国也均加快了各自在该领域的研发使用发展进度,主要的研究大方向还是集中在了智能检测、结构稳定性、低成本化等方向上,本文着重对相关部分进行系统性的概述与总结。 2 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复合材料的功能介绍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内外普遍利用智能复合材料以实现在降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自身重量的前提下保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其次根据复合智能材料具备智能检测自身系统内部工作状态和自愈合等功能实现航空航天材料在微电子与智能应用方向的交叉发展。 2.1 智能复合材料在航天结构检测方向的应用 智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器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传感器以嵌入的方式与原始预浸料铺层以及湿片铺层等智能复合材料紧密键合,最终集成在控制芯片控制器上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实时监控诊测、自我修复等供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化不仅仅是符合材料的必要功能,复合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承受比传统应用材料更大外界机械压力[1]。 除此之外,由于智能复合材料作为传感器的铺放衬底,因此智能复合材料还可以实现对整个材料内部结构的状况进行收集并且将出现的诸如温度异常、结构异常、表面裂痕等隐患及时反馈至中央处理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实现整个系统内部的检测与寿命预测,在这方面的技术上,美国的Acellent公司研发的缠绕型复合材料以压力感应的形式,按照矩形布线形式

推荐-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研究——以JY项目为例

分类号学号 学校代码 10487 密级 研究生毕业论文 题目: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研究——以JY项目为例 学号 姓名 专业 EMBA 指导教师 院(系、所)管理学院 年月日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程项目管理也正逐步加强,但与国际的管理还有很大的距离。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七方面内容:进度控制、成本(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组织协调。其中进度控制是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是各大工程企业非常重视的管理层面。从国际的角度看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状况,虽然国内外对有关进度的控制问题都有些论述,但对施工阶段进度控制并不系统、全面,而且可操作性不强。为了系统、全面地解决施工阶段进度计划与控制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进度控制有关管理进行研究与分析,也是开展此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首先系统性地论述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最新的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接着以贵州省盘江集团JY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出其在进度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然后从大体上着重从适用的、可操作性强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到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控制。采用WBS的分析方法,将项目的目标层层分解,对现有的进度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与选择,确立进度的指导思想,以及对项目进度计划前期工作、项目协调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项目管理的控制内容,包括项目管理控制原则和项目管理的措施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而使得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与企业的总目标保持一致。 本文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的研究价值。因此,对人们更近一步的了解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等相关的知识,指导从事该相关工作方面的人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以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项目管理;操作性;理论;措施;指导意义

项目进度管理知识研究

项目进度管理知识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增长,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同时要求施工工期越来越短,项目进度管理作为工程进度控制中的重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项目进度管理;研究;应用 一、项目进度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项目进度控制管理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美国的H.L.Gantt 在二战间所创造的甘特图至今仍是工程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管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甘特图不能明确地表明任务间的关系,也不能反映出任务拖延或者资源调配的问题。1956年,美国杜邦公司为了管理公司内部不同业务部门的工作,研制了关键路径法CPM(Critical Path Method),这一数学模型根据单个任务的工期和依赖关系计算整个项目的工期,并标识哪些任务是关键任务,项目的进度监管只需对这些关键任务的进度进行重点监控,就基本可以保证项目的如期完成。使用结果表明,用确定的工期比其它方法确定的工期缩短两个月,且不需另外增加费用。 1958年,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开发了PERT(Plan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技术研制北极星导弹研制计划,使原计划10年的工期缩短为8年,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近年来,在网络计划领域一直都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就是资源约束下的项目计划问题RCPSP(Resource 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Problem)。Stinson(1978)给出了对可再生资源约束下活动不可中断的工期优化单一模式RCPSP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之后相当大一部分工作集中在此类模型的解法上。1964年Wiest(1973 Davis,1991年Gavish和Pirkul)等就分别利用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的方法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求解,Sevkinaz Gumusoglu等人提出基于Primal-dual relationships的线性规划模型的店铺直送等。 二、项目进度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由于聚合物本身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优良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等优点,其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减摩领域。本文综述了聚醚醚酮、聚四氟乙烯及聚酰亚胺等几种高聚物的摩擦磨损特点及其应用,聚合物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发展现状。指出目前聚合物基高性能自润滑材料的制备途径主要是通过聚合物与聚合物共混及添加纤维、晶须等来提高基体的机械强度,通过添加各类固体自润滑剂来提高摩擦性能,有效提高其综合性能。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可取代传统金属材料,成为全新的一类耐摩擦磨损材料。 论文关键词:高聚物,复合材料,自润滑材料,摩擦,磨损 1、聚醚醚酮(PEEK) 1.1 聚醚醚酮(PEEK)的特点 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高性能热塑性高聚物,具有良好机械性能、抗化学腐蚀性和抗辐射性,显着的热稳定性和耐磨性。它可以在无润滑、低速高载下或在液体、固体粉尘污染等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作者简介:刘良震(1980-),男,助理讲师, E-mail:ldcllfz@https://www.doczj.com/doc/d415059731.html, 恶劣环境下使用。因而关于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聚醚醚酮是一种半晶态热塑性聚合物,为了改善其机械性能,尤其是摩擦学性能,常在其中添加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腈(PAN)和碳纤维(FC)等材料,也可添加颗粒增强型材料或进行特种表面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当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相互对磨时,通常在金属表面形成聚合物转移膜,其结构、成分均与原有的聚合物及复合材料不同,其性能、厚度及连续程度均对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有重大影响[4]。 1.2 对聚醚醚酮(PEEK)摩擦性能的研究 章明秋等人[5,6]对聚醚醚酮(PEEK)在无润滑滑动条件下磨损产生的磨屑的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醚醚酮(PEEK)的磨屑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与载荷的关系对应于磨损率与载荷的关系,能够反映聚醚醚酮(PEEK)磨损机制的变化。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随着载荷的增大,聚醚醚酮(PEEK)的磨损机制从粘着磨损为主伴随着疲劳-剥层磨损,进而转变为热塑性流动磨损。 张人佶等[7,8]利用扫描电镜、扫描微分量热仪、红外光谱仪、俄歇电子谱仪等分析手段系统的研究了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材料的滑动转移膜,结果表明:纯聚醚醚酮(PEEK)在滑动摩擦过程中形成不连续的转移膜。聚四氟乙烯(PTFE)的光滑分子结构有助于使转移膜更光滑,固体润滑效果也更好。在PEEK/FC30中,不仅加入PTFE,而且加入具有层状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在充满生机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对材料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航空航天、新型军事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诱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是未来10年对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国力增强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将是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材料之一。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例如,存储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400g的磁性纳米棒阵列的量子磁盘,成本低廉、发光频段可调的高效纳米阵列激光器,价格低廉高能量转化的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热电转化元件,用作轨道炮道轨的耐烧蚀高强高韧纳米复合材料等的问世,充分显示了它在国民经济新型支柱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正像美国科学家估计的“这种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微小的物质很可能给予各个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应用将对如何调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布局、设计新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及改造传统产业注入高科技含量提供新的机遇。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由于纳米结构单

元的尺度(1~100urn)与物质中的许多特征长度,如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超导相干长度、隧穿势垒厚度、铁磁性临界尺寸相当,从而导致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特性既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体,从而把人们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在纳米领域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论,为构筑纳米材料科学体系新框架奠定基础,也将极大丰富纳米物理和纳米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内涵。世纪之交高韧性纳米陶瓷、超强纳米金属等仍然是纳米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纳米结构设计,异质、异相和不同性质的纳米基元(零维纳米微粒、一维纳米管、纳米棒和纳米丝)的组合。纳米尺度基元的表面修饰改性等形成了当今纳米材料研究新热点,人们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按自己的意愿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利用新物性、新原理、新方法设计纳米结构原理性器件以及纳米复合传统材料改性正孕育着新的突破。1研究形状和趋势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产生的纳米技术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带动纳米产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世界先进国家都从未来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布局纳米材料研究,在千年交替的关键时刻,迎接新的挑战,抓紧纳米材料和柏米结构的立项,迅速组织科技人员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纳米材料诞生州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一直引人注目。进入90年代,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领域逐渐拓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

项目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

项目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施工前进度控制 1.确定进度控制的工作内容和特点,控制方法和具体措施,进度目标实现的风险分析,以及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2.编制施工组织总进度计划,对工程准备工作及各项任务做出时间上的安排; 3.编制工程进度计划,重点考虑以下内容: (1)所动用的人力和施工设备是否能满足完成计划工程量的需要; (2)基本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实用; (3)施工设备是否配套,规模和技术状态是否良好; (4)如何规划运输通道; (5)工人的工作能力如何; (6)工作空间分析; (7)预留足够的清理现场时间,材料、劳动力的供应计划是否符合进度计划的要 (8)分包工程计划; (9)临时工程计划; (10)竣工、验收计划; (11)可能影响进度的施工环境和技术问题。 4.编制年度、季度、月度工程计划。 (二)施工过程中进度控制

1.定期收集数据,预测施工进度的发展趋势,实行进度控制。进度控制的周期应根据计划的内容和管理目的来确定。 2.随时掌握各施工过程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设计变更等引起的施工内容的增减,施工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的变化等,及时分析研究,采取相应措施。 3.及时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加强作业管理和调度。在各施工过程开始之前,应对施工技术物资供应,施工环境等做好充分准备。应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施工质量,节省费用,做好各项作业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 (三)施工后进度控制 施工后进度控制是指完成工程后的进度控制工作,包括:组织工程验收,处理工程索赔,工程进度资料整理、归类、编目和建档等。(四)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探讨 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与控制是施工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加强施工进度控制是规范施工行为和保证施工目标实现的关键,如何组织施工进度计划、如何及时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异并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对项目进度管理人员来说并不容易。虽然国内外对有关进度的控制问题都有些论述,但对施工阶段进度计划与控制并不系统、全面,而且可操作性不强。为了系统、全面地解决施工阶段进度计划与控制问题,本文着重从适用的、可操作性强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到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控制,阐述了施工组织设计的有关内容,提出施工进度计划与控制的作业程序是一个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这个行业也已经进入高速的发展中,工程项目管理也就在项目干管理中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在项目管理中被大力推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发展的脚步,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逐渐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也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行业。然而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行业内的竞争,施工单位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显得越发困难。除了要保证施工质量之外,对施工进度的管理也是衡量一个施工单位水平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项目建设,逐渐成为了施工单位竞争的重要砝码。因此,施工单位加强对其施工进度的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1]。 (二)选题意义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也称为项目的时间管理和工期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2]。有关项目进度管理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解释: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指通过组织、协调、规划、控制等方法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掌控,以期在预定的工期时限内保质保量完成施工和相关工作[3]。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进行的管理[4]。 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项目目标,对项目活动进度及日程安排所进行的管理过程[5]。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进度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关键一环,对项目的有效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项目工作范围确定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工作顺序,

纳米氧化物材料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纳米氧化物材料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27T16:11:48.9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作者:邵琪 [导读] 并作了一定的评价,介绍了一些较新的纳米氧化物制备方法。从纳米材料合成和制备的角度出发,较系统的阐述了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邵琪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综述了近10 年来纳米氧化物的发展情况及各种制备方法及特点,并作了一定的评价,介绍了一些较新的纳米氧化物制备方法。从纳米材料合成和制备的角度出发,较系统的阐述了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关键字:纳米材料;氧化物 前言: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纳米材料的特性 纳米材料具有极佳的力学性能,如高强、高硬和良好的塑性。例如,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和硬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提高,同时也不牺牲其塑性和韧性。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对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如它的红外吸收谱频带展宽,吸收谱中的精细结构消失,中红外有很强的光吸收能力。 2 纳米氧化物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微粒(膜)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膜模拟法等.物理制备方法主要涉及蒸发熔融,凝固形变和粒径缩减等。物理变化过程,具体包括粉碎法、蒸发凝聚法、离子溅射法、冷冻干燥法、电火花放电法、爆炸烧结法等。化学制备纳米微粒(膜)的过程通常包含着基本的化学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物质之间的原子组织排列,这种组织排列决定物质的存在形态。化学方法主要有化学反应法、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喷雾热解法、溶胶-凝胶法、γ射线辐射法、相转移法等。 2.1 物理制备法 2.1.1 真空冷凝法 用真空蒸发、加热、高频感应等方法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粒子体,然后骤冷。其特点纯度高、结晶组织好、粒度可控,但技术设备要求高。 2.1.2 物理粉碎法 通过机械粉碎、电火花爆炸等方法得到纳米粒子。其特点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产品纯度低,颗粒分布不均匀。 2.1.3高能机械球磨法 高能机械球磨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制备纳米材料的一种新的方法,1988 年,日本京都大学导了用该方法制备出了 Al -Fe纳米晶材料。高能机械球磨法是利用球磨机的转动或震动使硬球对原料进行强烈的撞击,研磨和搅拌,把金属或合金粉末粉碎成纳米微粒的方法。目前,采用该方法已成功的制备出了纳米晶纯金属(Fe , Nb , W , Hf , Zr , Co , Cr 等);不相溶体系的固溶体(Cu -Ta ,Cu -W ,Al -Fe 等);纳米金属间化合物(Fe -B , Ti -Al ,Ni -Si , W -C 等);纳米金属陶瓷粉等材料。 2.2 膜模拟法 吴庆生等人利用绿豆芽通过生物膜法合成纳CdS[1]。用这种方法制备纳米物质仅仅是个尝试,在现有的试验条件下对它的合成机理还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且与大规模生产还有一定距离。 2.3 化学方法 2.3.1 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是液相化学反应合成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最早采用的方法。赵辉等人在研究 PbO - Nb2O5 -KOH -H2O 体系中[2],发现采用共沉淀法可直接从水溶液中合成 Pb3Nb2O8 纳米粉。这种合成方法虽成本较低,但仍存在一些缺点,如沉淀通常为胶状物,水洗、过滤较困难;沉淀剂作为杂质易混入;沉淀过程中各种成分可能发生偏析,水洗时部分沉淀物发生溶解。 2.3.2 分步-均一沉淀法 分步-均一沉淀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释放出来。因此,加入的沉淀剂并不直接与被沉淀组分发生反应,而是通过化学反应让沉淀剂在整个溶液中均匀地、缓慢地析出,让沉淀物均匀地生成。以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粒径为40 nm 锐钛矿型二氧化钛超细粒子,并在其表面包覆晶体粒径为10.2 nm 的氧化锌。 2.3.3 溶胶-凝胶法 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类经水解形式或者解凝形式形成溶胶物质,然后使溶质聚合胶凝化,经过凝胶干燥,还原焙烧等过程可以得到氧化物,金属单质等纳米材料,这样的方法称之为溶胶凝胶法。法具有所需反应温度低,化学均匀性好,产物纯度高,颗粒细小,粒度分步窄等特点,但是采用金属醇盐作为原料成本高,排放物对环境有污染。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粉体的工作开始于20 世纪 60 年代:可以制备一系列纳米氧化物,复合氧化物,金属单质及金属薄膜等。 2.3.4 有机配合物前躯体法 有机配合物前躯体法是另一类重要的氧化物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其原理是采用容易通过热分解取出的多齿配合物,如柠檬酸为分散剂,通过配合物与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得到高度分散的复合物前躯体,最后再通过热分解的方法去除有机配合体得到纳米复合氧化物。 2.3.5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淀(PECVD)法 该方法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淀系统中,用高倍稀释硅烷和高倍稀释的掺杂气体(主要是磷烷和硼烷)作为反应气体,在射频和直流双重功率源作用下制备出掺杂纳米硅薄膜(nc-Si:H),并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Raman 散射、X射线衍射(XRD)、俄歇电

最新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研究

1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研究 2 3 摘要 4 5 科学的项目进度管理则可以在确保建筑质量的前提下,使企业在建设6 7 周期和成本间取得最佳平衡施工过程。因此,在现代施工项目管理中,对工程8 进度的控制和管理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下,9 项目成本与进度的优化就成了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因此对施工进度10 控制问题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关键词:进度控制;动态控制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目录 26 27 28 第1章绪论 (3) 29 第2章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目的及意义 (4) 30 2.1 主要目的 (4) 31 2.2 意义 (4) 32 第3章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进度控制概述 (6) 33 3.1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 (6) 3.2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控制的主要内容 (7) 34 35 第4章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理论与方法 (14) 36 4.1 进度控制理论 (14) 37 4.1.1进度控制是目标控制 (14) 38 4.1.2 进度控制应实行全过程控制 (15) 39 4.1.3进度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 (15) 40 第5章国内外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差距 (29) 41 5.1 国家制度差异和政府执行能力差异 (30)

5.2 生产资料采购难度差异 (31) 42 43 结语 (32) 44 主要参考文献 (33) 45 46 47 48 49 50 第1章绪论 51 建筑业作为我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52 多的施工企业采用了国际上惯用的项目法管理模式。在当今的市场中,建筑企53 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建筑工程的质量、造价和合理的建设工期,而满足市场和54 用户需要的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现场制造出来的,要靠施工管理来保证,施工管55 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竟争能力。随着国民经济的56 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出现,建筑工程的规模不断扩57 大,形式日益复杂,如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58 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59 提高质量,己成为投资者和施工管理人员地共识。先进的生产管理是实现上述60 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61 工程进度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62 誉。目前,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进度管理方面大都沿用传统的经验作法,缺乏新技术、新理论的运用,致使建筑工程项目经常不能按照计划工期完工,或者 63 64 为了按期完成工程却付出了增加成本的代价,既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软件开发论文:软件开发项目进度管理研究

软件开发项目进度管理研究 0.引言 软件开发项目进度,是指完成整个软件开发项目所需活动的过程和时间周期。软件开发项目进度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按时完成而对其各项活动及阶段进行的管理。软件开发项目进度管理包括4个步骤,其中软件开发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和进度控制是实际工作重点,但编制项目进度计划前,应先分解项目,明确该项目包含的活动,并对项目活动进行排序。下文中“软件开发项目”简称为“项目”。 1.项目工作分解 一个项目提出后,根据项目目标确定项目的研究范围后,应对项目进行分解,将可交付成果和复杂的项目逐步分解成较小的、便于管理的组成部分,并创建工作分解结构图,为项目进度计划打下基础。 1.1项目工作分解的作用 项目分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便于进行综合性方案设计。工作分解就是在项目目标的指导下,在任务范围中从粗到细、从简到繁,逐步分析,直到可执行的最小独立单元,这样能够较好地保持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策划者据此可以通盘考虑实现项目目标应完成的工作,能够清晰地分辨任务实现的重点和步骤、完成周期、成本费用,并评估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发现潜在的不明确内容,为项目总体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2)便于分配任务和明确责任。项目工作分解把项目划分成多个独立性较强的任务单元,明确区分各任务的目标、范围和界限,对每个工作任务提出具体要求,便于在执行项目时,落实责任者或完成单位。既可以作为委托工作或下达任务的

依据,也便于观察、了解和控制整个项目过程。 1.2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前期取得的项目主要资料和其它相关项目的借鉴性文件,包括项目需求文件、任务(合同)范围说明、本项目的其它资料、其它项目的相关资料等。 工作分解结构的原则是:在各层次上保持项目内容的完整性,不能遗漏任务必要的组成部分;每个项目单元只能从属于某一个上层单元,不能同时交叉从属于两个上层单元;相同层次的项目单元应有相同的性质,各项目单元应有明确的任务界限,保持各项目单元的独立性,?项目分解的原则应事先确定,同一层次上分解出的项目单元,其分解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 工作分解的方法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等方法。自上而下法是先明确项目最终产品,然后确定中间可交付成果,再对主要可交付成果细分,直至每一个工作只包含一个可交付成果;自下而上法是首先明确项目的所有可交付成果,然后将可交付成果进行逻辑分组,接着将每组汇总成一个母元素,成为上一层次的元素,再将高一层次的元素进行分组、汇总,以此类推,最终汇成一个母元素。 1.3项目工作分解结构一般步骤 工作分解首先应识别项目的主要要素,项目的主要要素就是项目的主要交付物,然后对识别出的主要要素作进一步细化,分解出更详细的有形的、可检验的产品或服务,在此基础上,选择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编制工作分解结构图(也可以使用单位标准模板或以前项目的模板),编制完工作分解结构图后,应编制详细的结构图说明,说明的内容包括各要素的界定、说明、估算经费、时间、预安排的责任部门、人员等。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健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强,使得对于生物医用材料的要求也越苛刻。本文详细阐述了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材料近年来的应用研究及发展状况,综述了国内外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特性及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 生物功能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发展, 使得人工合成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 变得越来越广泛。数十年的医学发展和临床应用, 证明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人体内外, 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而医学的进步, 又给高分子材料提出了大量新的课题, 使其向“精细化”, “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赋予了高分子材料以新的生命力。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分合成和天然两大类,下面我们就分别对这两种材料进行详细的论述。 ﹙1﹚天然生物材料 天然生物材料是指从自然界现有的动、植物体中提取的天然活性高分子,如从各种甲壳类、昆虫类动物体中提取的甲壳质壳聚糖纤维,从海藻植物中提取的海藻酸盐,从桑蚕体内分泌的蚕丝经再生制得的丝素纤维与丝素膜,以及由牛屈肌腱重新组构而成的骨胶原纤维等。这些纤维由于他们来自生物体内且都具有很高的生物功能和很好的生物适应性,在保护伤口、加速创面愈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已引起国内外医务界广泛的关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天然生物材料仍有着人工材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例如:迄今为止再高明的材料学家也做不出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动物牙釉质,海洋生物能长出色彩斑斓、坚阊义不被海水腐蚀的贝壳等等。甲壳素又称几丁质(chitin),广泛存在于虾、蟹等甲壳动物及昆虫、藻类和细菌中,是世界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它是一种惰性多糖,用浓碱脱去乙酰基可转变成聚壳糖(chintosan)。甲壳素、聚壳糖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降解产物带有一定正电荷,能从血液中分离出血小板因子,增加血清中H-6水平,促进血小板聚集或凝血素系统,作为止血剂有促进伤口愈合,抑制伤口愈合中纤维增生,并促进组织生长的功能,对烧、烫伤有独特疗效。比如家蚕丝脱胶后可得到纯丝素蛋白成分,丝素蛋白是一种优质的生物医学材料,具有无毒、无刺激性、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根据研究报道,由于天然高分子医用材料的独特临床效果,它的应用前景相当广阔。﹙2﹚合成生物材料 由于天然材料的有限,人们需要大量的生物材料来维持他们的健康。合成高分子材料因与人体器官组织的天然高分子有着极其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因而可以植入人体,部分或全部取代有关器官。因此,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柱材料。与天然生物材料相比,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因与体液接触而产生排斥和致癌作用,在人体环境中的老化不明显。通过选用不同成分聚合物和添加剂,改变表面活性状态等方法可进一步改善其抗血栓性和耐久性,从而获得高度可靠和适当有机物功能响应的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目前,使用于人体植入产品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包括聚酰胺、环氧树脂、聚乙烯、聚乙烯醇、聚乳酸、聚甲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聚醋酸乙烯酯、硅橡胶和硅凝胶等。应用场合涉及组织粘合、手术缝线、眼科材料(人工玻璃体、人工角膜和人工晶状体等)、软组织植入物(人工心脏、人工肾、人工肝等)和人工管形器(人工器官、食道)等。 合成医用高分子材料发展的第一阶段始于1937年,其特点是所用高分子材料都是已有的现成材料,如用丙烯酸甲酯制造义齿的牙床。第二阶段始于1953年,其标志是医用级有机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