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英文)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英文)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英文)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英文)

谭祥军等:短碳纤维增强熔石英玻璃陶瓷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145 ·

第37卷第1期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

田长安1,2,3,曾燕伟2,尹奇异1,3,邵国泉1,张全争1,3,程继海1,3

(1. 合肥学院化工系,合肥 230022;2.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09;

3. 合肥学院粉体与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22)

摘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SOFCs)因具有能量转换率高,燃料适应性强,环境友好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发展中低温SOFCs是其商业化必然趋势。电解质材料是SOFCs的关键材料。对用于中低温SOFCs电解质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论述,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受人们广泛关注的磷灰石型电解质材料。阐述了SOFCs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磷灰石;氧离子电导

中图分类号:TM 9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54–5648(2009)01–0145–06

RESEARCH PROGRESS OF ELECTROLYTE MATERIALS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S

TIAN Chang'an1,2,3,ZENG Yanwei2,YIN Qiyi1,3,SHAO Guoquan1,ZHANG Quanzheng1,3,CHENG Jihai1,3

(1.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022;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3. Powder and Energy Materials Lab,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022, China)

Abstract: 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s) as power generation system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their many advantages in terms of high efficiency, fuel adaptability, low pollution and expedient operation. Developing intermediate-low temperature SOFCs is the inevitable next step for the large-scale commercialization of SOFCs. The electrolyte material is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its progress. 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research advanc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solid electrolytes for intermediate-low temperature SOFCs have been analytically reviewe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apatite-type electrolytes, which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research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Future trends about electrolyte materials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Key words: solid oxide fuel cell; electrolyte materials; Apatite-type; oxide ionic conductivity

There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efficient processes f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o overcome the consequences of di-minishing fuel reserves and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olid oxide fuel cells(SOFC) have been at-tracting considerable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for this rea-son.[1–3] SOFC systems required oxygen-conducting elec-trolytes and at present, the most common electrolyte is yttria stabilized zirconia (YSZ). This compound exhibits high oxide ion conductivity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850–1000). However, this high wor

℃king temperature causes problems in terms of materials selection and life-time. One solution is to develop new oxide ion conduc-tors that exhibit high oxide ion conductivity at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s (600–800).

℃ Recently, many new elec-trolyte materials have been found and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advanc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field of the research of electrolytes have been re-viewed.[1,3–6]

1 CeO

2 -based electrolytes

Recently, doped CeO2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as an electrolyte with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and low acti-vation energy.[3–4] CeO2 has a fluorite structure that is the same as the traditional electrolyte material YSZ; however, pure CeO2 is not suitable to be used as an electrolyte ma-terial because of its low ionic conductivity. But when it is doped with alkaline earth oxides or rare earth metal ox-ides of the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s, oxygen ion va-cancy is introduced, the ionic conductivity of CeO2 is enhanced remarkably and CeO2 becomes a good oxide

收稿日期:2008–08–21。修改稿收到日期:2008–10–10。

基金项目:安徽省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2007JQ1148);合肥学院人才项目(600835);合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07KY001ZR)资助项目。第一作者:田长安(1979—),男,博士。Received date:2008–08–21. Approved date: 2008–10–10. First author: TIAN Chang'an (1979–), male, Ph.D..

E-mail: tianchangan@https://www.doczj.com/doc/d415361890.html,

第37卷第1期2009年1月

硅酸盐学报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Vol. 37,No. 1

January,2009

浅析燃料电池研究进展及应用

浅析燃料电池研究进展及应用 摘要: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能将外界提供的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本文介绍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分类,并详细阐述了原电池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关键词: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应用 随着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人类对环境质量的关注,采用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积极开发新能源已经是势在必行。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的发电装置,等温的按电化学方式,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不必经过热机过程,因而能量转化效率高,且无噪音,无污染,正在成为理想的能源利用方式。 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燃料电池是一种能量转化装置,它是按电化学原理,即原电池工作原理,等温的把贮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因而实际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阳极、阴极、电解质和外部电路。燃料气和氧化气分别由燃料电池的阳极(负极)和阴极(正极)通入。燃料气在阳极(负极)上放出电子,电子经外电路传导到阴极(正极)并与氧化气结合生成离子。离子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解质迁移到阳极上,与燃料气反应,构成回路,产生电流。同时,由于本身的电化学反应以及电池的内阻,燃料电池还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电池的阴、阳两极除传导电子外,也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当燃料为碳氢化合物时,阳极要求有更高的催化活性。阴、阳两极通常为多孔结构,以便于反应气体的通入和产物排出。电解质起传递离子和分离燃料气与氧化气的作用。为阻挡两种气体混合导致电池内短路,电解质通常为致密结构。 图1燃料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2燃料电池的分类 目前各国开发的燃料电池种类多,应用范围广泛,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燃料电池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主要介绍按电解质种类分类中的两种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和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3燃料电池的优点 燃料电池是一种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从理论上来讲,只要连续供给燃料,燃料电池便能连续发电,被誉为“绿色”发电站。燃料电池的优点: (1)发电效率高。理论上, 它的发电效率可达到85% ~90% ,但由于工作时各种极化的限制,目前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40% ~60%。(2)环境污染小。

固体电解质

来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绿色化工研究所作者:黄金辉等 提要:介绍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聚合物电解质。叙述了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组成、分类,离子在聚合物中的传导机理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今后的研究重点及方向。信息、能源和环保是21 世纪人类社会关心的主要课题。二次电池对3 个问题的解决都起着关键作用。锂离子电池是最新型的二次电池,近10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到2008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销售额已远远超过镉镍(Ni-Cd)和氢镍电池(Ni-MH)。锂离子电池以其他电池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迅速占领了许多领域,从信息产业(移动电话、PDA、笔记本电脑)到能源交通(电网调峰、电动车辆),从太空(卫星、飞船)到水下(潜艇、水下机器人),锂离子电池在本世纪作为主要的二次电池,进入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人类造福。 电解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影响甚至决定着电池的比能量、寿命、安全性能、充放电性能和高低温性能等多种宏观电化学性质。现在的电解质已经从以前的液态电解发展到固态电解质也就是聚合物电解质。以聚合物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其显著特点就是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易于加工成膜,可以做成全塑结构,从而可制造超薄和各种形状的电池;能够很好的适应电池冲放电过程中电极的体积变化,同时又有较好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能。因此在新型高能锂电池及电化学的应用上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 1 聚合物电解质 聚合物电解质也就是高分子电解质,它是由极性聚合物和金属盐络合形成的一类在固态下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实际上就是锂盐的聚合物溶液,广义的说是指具有离子传导性的导电聚合物材料,即在外加电场驱动力作用下,负载电荷的离子定向移动来实现导电过程的聚合物,它的溶剂无论是液体高分子还是固体高分子都具有能够和锂离子配位的基团,而且这些基团与锂离子配位能力越强,锂盐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就越大,相应的聚合物电解质电性能就越强。 作为各种电池等需要化学能与电能转换场合中的离子导电介质,它在工业和科研工作中的各种电解和电分析过程中有重要的用途,在锂离子电池中它作为锂离子的传输介质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工作温度下的电导率较高,一般要大于1 mS/cm,以保证组装成的电池电阻降较低;锂离子迁移数大,以防止产生浓差极化;对电子传输几乎绝缘,因而能够有效地隔离正负电极,以防止电池内部短路;对锂电极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高,以保证电解质-Li 界面性质稳定性良好;制造成本低廉,以利于市场开发;温和的化学成分,不会污染环境。基于对这种新型电解质的这些特点与要求,许多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从最开始的导电聚合物,到有机聚合物再到无机聚合物,再到有机-无机共混聚合物等等,进行了大量的理化性质、常温下的导电率和成膜强度的研究和测试。 电解质的发展到今,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标准不同其分类也不同,根据导电离子不同,可分为单离子和双离子聚合物电解质;根据聚合形态不同,可分为固体

固体电解质材料

固体电解质材料 第一节银、铜离子导体 银、铜离子导体是固体电解质材料中研究最早的一部分,对它们的研究促进了固体电解质学科的发展。 最典型的是AgI晶体., 其146℃时转变成α相(146℃-555℃),电导率提高了三个数量级,达到1.3 Ω-1cm-1。 研究发现,一系列银和铜的卤化物和硫属化合物如:CuBr、CuI、Ag2S、Ag2Se和Ag2Te等都有这种离子导电性。 自1961年合成出了第一个室温快离子导体Ag3SI以来,1967年发现了RbAg4I5,它在室温的电导率为0.27Ω-1cm-1,是至今为止,室温电导率最高的银离子固体电解质。 银离子导体的化学稳定性较差,且价格高。铜离子导体和银离子导体性质相近,但价格便宜。如:RbCu4Cl3I2和 Rb4Cu16Cl13I7是目前室温电导率最高的固体电解质材料。 银、铜离子导体的晶体结构已在第一章中介绍过。它们分别是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结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特点,可以在α-AgI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离子置换得到许多类似结构的银铜离子导体(用其他离子置换碘化银中的部分离子,使α-AgI 的高温导电相结构能够稳定到室温)。 一、α-AgI的离子置换 1、阴离子置换: 用S2-、P2O74-(焦磷酸根离子)、PO43-、AsO43-、VO43-、Cr2O72-、CrO42-、WO42-、Mo2O72-、MoO42-、SeO42-、TeO42-和SO42-等阴离子(银盐)都可以置换α-AgI中的一部分I - 离子,得到室温下具有高离子导电率的固体电解质。它们的室温电导率比室温下的 AgI大104倍。

a、α-Ag2S本身也是体心立方结构,只是晶格内银离子有4个,且电子电导较大。 Ag3SI是AgI和Ag2S的二元系中分子比 1:1的化合物。 具有与α-AgI相类似的结构。银离子电导率在25℃时为0.01Ω-1cm-1,电子电导率为10-8Ω-1cm-1,电子电导率的大小取决于样品制备过程中硫的活度,硫的活度越大,电子电导率就越低。所以Ag3SI材料的合成时,需要在一定的硫蒸气压下进行。 Ag3SI在800℃以前不分解,是一个中温固体电解质。 b、Ag3PO4-AgI 系统中存在三个中间化合物,其中两个不是离子导体,只有 Ag7I4PO4 是低温离子导体,它是由 AgI和 Ag3PO4在400℃直接合成的。常温的离子电导率0.019Ω-1cm-1。T > 79会慢慢分解成AgI和Ag5I2PO4。 c、Ag4P2O7- AgI系统中存在四个中间化合物,其中,AgI占93mol%左右的组成电导率最高;40mol%的组成电导率降低。 Ag19I15P2O7是一个低温离子导体,25℃时0.09Ω-1cm-1。147℃时分解成 AgI和Ag16I12P2O7(在147-274℃具有高的电导率)。 d、Ag2SO4-AgI系统:Ag2SO4与AgI、AgBr、AgCl三个系统中,只有Ag2SO4-AgI系统中存在高电导的室温固体电解质。它是硫酸银组分在0-25mol%范围内生成的固溶体。急冷得到的室温相(不稳定,须在-20℃保存,否则会析出γ-AgI,降低电导率),室温电导率高达0.05Ω-1cm-1。 其他含氧酸银和碘化银系统合成的化合物电导率要低一个数量级。 2、阳离子置换 将Rb+和K+等碱金属离子、NH4+ 或各种有机铵离子、锍或硒的有

高分子电解质

高分子电解质 1.概述 在大分子链上带有可离子化的基团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称为高分子电解质,也称为聚电解质.高分子电解质在室温下电导率可达0.0001-0.001S/CM,具有良好的饶曲性、粘弹性能和应变性能,并因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可制成透明薄膜;同时由于高分子电解质固化后具有一定的黏附力和良好的机械强度而便于器件的组装,所以成为全固态器件的首选材料。另外由于高分子电解质还具有絮凝、增稠、减阻、分散和电离等性能,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环境保护、石油化工、印染与造纸、制药等行业具有很大的应用市场。 在能源日益缺乏的今天,高分子电解质的研究尤为重要,近年来有关高分子电解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持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高室温离子传导率等方面。 2、高分子电解质的分类 按来源:天然高分子电解质、化学改性高分子电解质、合成高分子电解质 按形态:高分子全固态电解质、分子凝胶电解质 按离子类型:阳离子聚电解质、阴离子聚电解质、两性高分子电解质 按结构:主链带离子团的高分子电解质、侧链带梳状离子基团的高分子电解质、中性单体与离子单体的共聚物 按传输离子:质子导电电解质、离子导电电解质 按高分子基团:醚类、酯类、胺类等 3、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结构和性能 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是由高分子主体物和金属盐两部分复合而成。其中高分子含有起配位作用的给电子基团,所以高分子主体物所含基团的数目与性质、大分子链的柔顺性及稳定性等对高分子电解质的性能均有重要影响。聚醚、聚酯、聚亚

胺、聚硅氧烷衍生物常用做高分子电解质主体物。PEO和碱金属组成的配合体系是研究最多的高分子电解质体系,PEO作为离子传导基质,碱金属离子作为电荷载流子源,起离子导电机理是:在分子链的醚氧原子的作用下金属盐解离为电荷载流子,离子借助高分子的近程链段运动,在高分子介质中迁移而表现出离子导电能。另外可通过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对高分子主体物进行改性,以降低高分子玻璃化温度和结晶度,达到提高室温离子传导率的目的。 4、高分子电解质的制备 (1)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合成: 1)单体共聚法:通过阳离子型单体的共聚反应获得阳离子聚电解质。该方法由于阳离子单体种类有限,合成工艺复杂和制备成本较高等缺点,应用受到限制。 2)高分子化学反应法: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为母体,通过高分子链上的基团与阳离子化试剂的化学反应,获得阳离子聚电解质的方法。与1)比较合成工艺相对简单,目前应用较多的有天然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等和合成高分子如PS、PVC、聚乙烯醇等阳离子化改性物。 (2)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合成 1)聚丙烯酸盐的合成:首先由丙烯酸或丙烯酸酯与金属的氢氧化物中和或皂化制备(甲基)丙烯酸的铵、钠、钾、镍等盐的单体,然后用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丙烯酸盐单体的自由基水溶液聚合。 2)聚苯乙烯磺酸盐的合成:有两条合成路线,一是苯乙烯磺酸盐聚合,二是苯乙烯的磺化反应制备。 3)苯乙烯磺酸盐的合成:由乙烯磺酸盐钠单体在水溶液中自由基聚合制备。 4)羟甲基纤维素的合成:将富含纤维素的棉短绒或木质纸浆纤维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与氯乙酸钠在50-70度反应。可的羟甲基纤维素。 (3)两性高分子电解质的合成

聚合物电解质

课名:能源材料及技术工程基础 题目:聚合物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研究现状与应用 姓名:崔辉 学号: 2220160681 签名:

摘要 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易泄露、易腐蚀、服役寿命短,具有安全隐患,逐渐不能满足大容量储能元件、电池薄膜化以及电动汽车的需求。聚合物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有望解决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设计者们的青睐并将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阐述了聚合物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 一、引言 能源和环境是人类进入21世纪必须面对的两个严峻问题,新能源和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开发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长循环寿命、可快速充放电和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等中小型电池领域应用广泛,已经成为21世纪能源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2]。但传统的液态锂二次电池中含有大量有机电解液,具有易挥发、易燃、易爆等缺点,会造成重大安全隐患。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锂二次电池相比,基于聚合物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除了具有液态有机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特点外,还在几何形状、容量、充放电、循环寿命和环保性能等方面更具优势[3]。同时,不存在液态电解质电池所存在的漏液污染和燃烧爆炸,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本文就结合相关文献对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进行简要介绍,并讨论了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相关应用。 二、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简介 1、发展历程 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起源于1973年,当时Wright首次测量了聚氧乙烯(PEO)与碱金属盐(M x)络合的电导率,报道了聚氧化乙烯(PEO)-碱金属盐复合物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性[4]。1983年,Berthier等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表明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PEO低室温电导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很高结晶度的缘故。随后,Cheradame等利用交联与共聚的合成方法,获得了室温电导率达 5×10-5S·cm-1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从此揭开了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研究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Gozdz等利用P(VDF—HFP)共聚物制备了多孔型聚合物电解质最先实现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5]。经过20余年的开发与研究,目前已经出现了众多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体系。 2、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分类[6] 根据基体的不同,可将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ASPEs)分为以下几类: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目录 1引言 (2) 1.1燃料电池的概念及特点 (2) 1.2固休氧化物燃料电池 (4) 1.2.1固休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4) 1.2.2 SOFC工作原理 (5) 2固体燃料电池多物理场模拟 (6) 2.1控制方程 (6) 2.1.1动量守恒方程 (6) 2.1.2能量守恒方程 (6) 2.1.3质量守恒方程 (6) 2.1.4导电方程 (7) 2.2物理模型 (7) 2.3数学模型 (8) 2.3.1气体输运控制方程 (8) 2.3.2导电控制方程 (8) 2.4边界条件 (9) 3结果与讨论 (11) 3.1电势分布 (12) 3.2不同阳极厚度燃料电池的浓度分布 (12) 3.2.1不同阳极厚度燃料电池的电势分布 (14) 3.3阴极厚度对燃料电池性能影响 (15) 3.4连接体宽度变化对浓度、电势分布的影响 (18) 4 结论 (19)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仿真 摘要 燃料电池是将化学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和传统的热机相比,燃料电池具有更高的电效率,并且燃料电池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发电方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属于高温燃料电池,除具有燃料电池的一般特点外,其高温排气也可以进一步加以利用。本文建立了描述平板式SOFC的物理数学模型,使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Comsol对其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改变阳极和阴极厚度、连接体rib宽度等,研究其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内燃料浓度、电势分布等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当燃料沿燃料通道方向流动未出现低燃料浓度区或产物浓度区时,电池电势在燃料流动方向上变化不大;阳极厚度的增加对反应物在垂直于燃料流动方向的分布几乎没有影响,随着阳极和阴极厚度及连接体宽度的增加,燃料电池的性能更好。本模拟可以为燃料电池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Comsol 1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加速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全球能源的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全世界对化石燃料利用的持续增长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美国能源部预计,2015年全球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增加60%;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未燃尽的碳氢化合物等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因此,解决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的关键就是改善能源结构问题,研究开发清洁能源技术。而燃料电池技术正是符合这一需求的高效洁净能源。 1.1燃料电池的概念及特点 燃料电池是把化学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与传统的发电方式相比较,关键的区别是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是直接的。燃料电池需要清洁的

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应用电化学 论文作业 题目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制药134班 姓名郭莹莹

摘要 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它是一种能够持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发展燃料电池对于改善环境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燃料电池的优点,详细阐述了燃料电池现在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研究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燃料电池转换装置应用发展

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燃料电池( Fuel Cell,FC) 是把燃料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按电解质分类,燃料电池一般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 、磷酸燃料电池( 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PAFC) 、碱性燃料电池( Alkaline Fuel Cell,A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 及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Molten CarbonateFuel Cell,MCFC) 等。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例,主要部件包括: 膜电极组件(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MEA) 、双极板及密封元件等。膜电极组件是电化学反应的核心部件,由阴阳极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和电解质隔膜组成。电解质隔膜两侧分别发生氢氧化反应与氧还原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作功,反应产物为水。额定工作条件下,一节单电池工作电压仅为0.7 V 左右。为了满足一定应用背景的功率需求,燃料电池通常由数百个单电池串联形成燃料电池堆或模块。因此,与其它化学电源一样,燃料电池的均一性非常重要。燃料电池发电原理与原电池类似( 见图1) ,但与原电池和二次电池比较,需要具备一相对复杂的系统,通常包括燃料供应、氧化剂供应、水热管理及电控等子系统,其工作方式与内燃机类似。理论上只要外部不断供给燃料与氧化剂,燃料电池就可以续发电。 图1 PEMFC 基本原理 燃料电池从发明至今已经经历了100 多年的历程。于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池及其膜电极的研究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池及其膜电极的研究氢气是重要的能量载体,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氢气在燃料电池及储能、化学工业及石油化学工业、贵金属冶炼、造船工业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 电解水制氢技术是获得高纯度氢气的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碱性电解水技术,具有制氢规模大,投资成本低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使用具有腐蚀性电解液、产物纯度低、能量效率低等缺点。与其相比,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固体电解质(SPE)电解水技术则具有电解池结构紧凑、电流密度高、能量效率高以及可输出超高纯度和高压强的产物气体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种电解水制氢技术,目前的SPE电极一般是将催化剂粘结(喷涂)在固体电解质的表面,存在由于催化剂结合不够牢固而引起的电极稳定性不高、使用寿命不够长、电解效率仍然偏低等缺点。 针对目前SPE电解水技术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提出和采用了一种离子交换-还原沉积制备应用于SPE电解池中的新型膜电极(MEA)的方法,制得一种高性能的SPE电解水电极;考察了前驱体的种类、金属沉积量、催化层结构、还原剂等等因素对于电极电解水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ICP-AES、SEM等对电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还原沉积制备的电极中,催化剂层与固体电解质膜结合十分紧密,催化剂层均匀地分布在固体聚合物膜(PEM)表面,催化层厚度为1-2μm。 本文研究发现:在阳极催化层制备中引入铱,可使得形成的催化层具有棉花球状的三维结构;在优化制备条件下制备的电极的阳极层为双金属层结构,Pt载量为1.4 mg/cm2,Ir载量为0.4mg/cm2,阴极层催化剂载量为Pt含量1.0 mg/cm2。在常压和75℃下,双金属层阳极SPE电极的电解电压为1.76 V时,电流密度可达505 mA/cm2,电解效率可高达84%(vs.HHV)。

最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又叫连续电池,它在等温条件下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燃料电池的发电原理:阳极进行燃料的氧化过程,阴极进行氧化剂的还原过程,导电离子在电解质内迁移,电子通过外电路做功并构成电的回路。 燃料电池的工作方式:燃料电池的燃料和氧化剂不是储存在电池内,而是储存在电池外的储罐中。当电池发电时需要连续不断地向电池内输送燃料和氧化剂,排除产物和废热。 燃料电池的组成: (1) 电极。为多孔结构,可由具有电化学催化活性的材料制成,也可以只作为电化学反应的载体和反应电流的传导体。 (2) 电解质。通常为固态或液态,但也有关于NH3 气氛中NH4Cl 电解质的研究。电解质的状态取决于电池的使用条件。 (3) 燃料。可以是气态(氢气等)或液态(甲醇等),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固态(碳)。 (4) 氧化剂。选择比较方便,纯氧、空气或卤素都可以胜任,而空气是最便宜的。 燃料电池的特点:可长时间不间断地工作——这使燃料电池兼具普通化学电源能量转换效率高和常规发电机组连续工作时间长的两种优势。 高效——它不通过热机过程,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其能量转化效率在40-60%;如果实现热电联供,燃料的总利用率可高达80%以上。

环境友好——以纯氢为燃料时,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物仅为水;以富氢气体为燃料时,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热机过程减少40%以上,这对缓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是十分重要的。 安静——燃料电池运动部件很少,工作时安静,噪声很低。 可靠性高——碱性燃料电池和磷酸燃料电池的运行均证明燃料电池的运行高度可靠,可作为各种应急电源和不间断电源使用。 燃料电池的类型:按电解质的性质分:1、碱性燃料电池,简称AFC。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简称PEMFC。3、磷酸燃料电池,PAFC。4、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简称MCFC。5、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简称SO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FC是以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如ZrO2、BiO3等,阳极材料是Ni-YSZ陶瓷,阴极材料主要采用锰酸镧材料,SOFC的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在高温下800~1000℃具有传递O2-的能力,在电池中起传递O2和分隔氧化剂与燃料的作用。 SOFC为全固体结构,其主要结构有:平板式、管式、瓦楞式、套管式和热交换一体化结构式, ①平板式SOFC电池是目前最主流的SOFC类型电池,它是将阳极/YSZ固体电解质 /阴极烧结成一体,形成三合一结构,简称PEN平板,PEN平板之间由双极连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展及展望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展及展望 作者:韩敏芳, 尹会燕, 唐秀玲, 彭苏萍, HAN Min-fang, YIN Hui-yan, TANG Xiu-ling , PENG Su-ping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煤气化燃料电池联合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刊名: 真空电子技术 英文刊名:VACUUM ELECTRONICS 年,卷(期):2005(4)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47条) 1.查看详情 2.查看详情 3.查看详情 4.查看详情 5.查看详情 6.查看详情 7.查看详情 8.查看详情 9.查看详情 10.查看详情 11.韩敏芳;彭苏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及制备 2004 12.Kathy Haq Dir. Of Outreach and Communications, National Fuel Cell Research Center 2004 13.查看详情 14.查看详情 15.查看详情 16.查看详情 17.查看详情 18.查看详情 19.查看详情 20.查看详情 21.查看详情 22.查看详情 23.查看详情 24.查看详情 25.查看详情 26.查看详情 27.查看详情 28.查看详情 29.查看详情 30.查看详情

31.查看详情 32.查看详情 33.查看详情 34.Kathy Haq Dir. Of Outreach and Communications, National Fuel Cell Research Center 2004 35.查看详情 36.查看详情 37.查看详情 38.查看详情 39.查看详情 40.Han Minfang;TIAN Y e;LIANG Ji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Underground Coal Gas Used in SOFC 41.查看详情 42.查看详情 43.查看详情 44.查看详情 45.查看详情 46.查看详情 47.查看详情 引证文献(2条) 1.由宏新.高国栋.周亮.阿布理提·阿布都拉乙醇在Ni-ZnO-ZrO_2-YSZ阳极SOFC上的发电性能[期刊论文]-燃料化学学报 2010(1) 2.刘洁.王菊香.邢志娜.李伟燃料电池研究进展及发展探析[期刊论文]-节能技术 2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415361890.html,/Periodical_zkdzjs200504007.aspx

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应用电化学 论文作业题目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制药134班 姓名郭莹莹

摘要 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它是一种能够持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发展燃料电池对于改善环境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燃料电池的优点,详细阐述了燃料电池现在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研究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燃料电池转换装置应用发展 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燃料电池( Fuel Cell,FC) 是把燃料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按电解质分类,燃料电池一般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 、磷酸燃料电池( 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PAFC) 、碱性燃料电池( Alkaline Fuel Cell,A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 及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Molten CarbonateFuel Cell,MCFC) 等。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例,主要部件包括: 膜电极组件(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MEA) 、双极板及密封元件等。膜电极组件是电化学反应的核心部件,由阴阳极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和电解质隔膜组成。电解质隔膜两侧分别发生氢氧化反应与氧还原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作功,反应产物为水。额定工作条件下,一节单电池工作电压仅为0.7 V 左右。为了满足一定应用背景的功率需求,燃料电池通常由数百个单电池串联形成燃料电池堆或模块。因此,与其它化学电源一样,燃料电池的均一性非常重要。燃料电池发电原理与原电池类似( 见图1) ,但与原电池和二次 电池比较,需要具备一相对复杂的系统,通常包括燃料供应、氧化剂供应、水热管理及电控等子系统,其工作方式与内燃机类似。理论上只要外部不断供给燃料与氧化剂,燃料电池就可以续发电。 图1 PEMFC 基本原理 燃料电池从发明至今已经经历了 100 多年的历程。于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点问题。近20 年以来,燃料电池这种高效、洁净的能量 转化装置得到了各国政府、开发商及研究机构的普遍重视。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便携式电源、分散电站、航空及水下潜器等民用与军用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燃料电池汽车、电站及便携式电源等均处于示范阶段,在商

聚合物电解质

聚合物电解质 聚合物锂电池在电池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但是你知道吗?聚合物锂电池电解质是有液体和固态之分的,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聚合物锂电池的液态电解质 电解质的选用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影响非常大,它必须是化学稳定性能好尤其是在较高的电位下和较高温度环境中不易发生分解,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率,而且对阴阳极材料必须是惰性的,不能浸腐它们。由于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电位较高而且阳极材料嵌有化学活性较大的锂,所以电解质必须采用有机化合物而不能含有水。但有机离子导电率都不好,所以要在有机溶剂中加入可溶解的导电盐以提高离子导电率。目前锂离子电池主要是用液态电解质,其溶剂为无水有机物,多数采用混合溶剂。 常见的有机液体电解质一般是1molL锂盐/混合碳酸脂溶剂构成的体系。作为传递电荷与传质过程的介质,锂离子电池适用的电解液通常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A.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电导率,最好达到(1~2)×10-3S/cm以上,锂离子迁移数尽可能高; B.液态温度范围(液程)宽,至少在-20~80℃范围内为液体; C.化学稳定性好,与电极活性物质(如正、负极材抖)、集流体、隔膜等基本上不发生反应 D.与电极材料的相容性好,能形成稳定、有效的钝化膜; E.电化学稳定性好,分解电压高,以减少电池的自放电和工作时电池内压的升高; F.闪点、燃点高,安全性好; G.环境友好性,分解产物对环境影响较小。 上述要求是实现锂离子电池低内阻、长寿命和高安全性的重要保证。锂盐、有机溶剂的选择和电解质溶液的优化决定着电池的循环效率、工作电压、操作温度和储存期限等是开发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锂离子电池液体电解质对电池性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锂离子电池使用的电解液己基本成型,商品化的电解液一般选择LiPF6作为锂盐,溶剂多为碳酸乙烯脂(EC)与碳酸二甲脂(DMC)或者碳酸二乙酯(DEC)构成的混合溶剂。此外,还有少量基于特殊目的使用的电解液体系。这些电解液体系,支撑着锂离子电池的商品化以及今后的研究和发展。 (二)聚合物锂电池的固态电解质 用金属锂直接用作阳极材料具有很高的可逆容量,其理论容量高达 3862mAh.g1,是石墨材料的十几倍,价格也较低,被看作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最有吸引力的阳极材料,但会产生枝晶锂。采用固体电解质作为阳极材料成为可能。此外使用固体电解质可避免液态电解液漏夜的缺点,还可把电池作成更薄(厚度仅为0.1mm),能量密度更高,体积更小的高能电池。破坏性实验表明固态锂离子电池使用安全性能很高,经钉穿,加热,短路和过充等破坏性实验,液态电解

非铂、低铂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非铂、低铂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低温燃料电池是直接以化学反应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能量转换装置,是一种绿色的能源技术,对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时代周刊》将燃料电池列为 21 世纪的高科技之首;在我国的科技发展规划中,燃料电池技术也被列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催化剂是燃料电池中关键材料之一,催化剂的成本占到燃料电池成本的1/3。铂被证明是用于低温燃料电池的最佳催化剂活性组分,但使用铂做为燃料电池催化剂也存在如下严重问题:(1)铂资源匮乏;(2)价格昂贵;(3)抗毒能力差。目前通过合金来改善催化剂的研究有碳负载的铂钌合金催化剂PtRu/C,以及添加有其他促进成分的 Pt/C 和 PtRu/C 催化剂等。为了有效降低燃料电池的成本,主要采用集中两个方面研究来降低铂载量:(1)开发非铂电催化剂;(2)开发研制低铂电催化剂。本文就此对近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非铂催化剂 非铂催化剂在酸性直接醇类燃料电池中的研究非铂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采用钯基或钌基掺杂其他金属制备催化剂,近年来,研究人员用了多种方法制备了各种活性组分高度分散的钯基催化剂,在催化燃料电池的阴极氧还原反应(ORR)中显示了可与铂基催化剂相媲美的效果。同时,作为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FAFC)和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AFC)的阳极催化剂,也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以下从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几个因素对近年来的相关工作进行讨论。

催化剂的组成直接影响其性能。Colmenares 等合成用 Se修饰的 Ru/C 催化剂 (RuSey/C) 应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阴极催化,结果表明在~ V 电压下,Se 的加入促进了氧还原并减少了生成 H2O2的趋势;少量甲醇的存在对于 RuSey/C 催化氧还原影响较小,说明这类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抗甲醇性能。Jose' 等合成了两种非铂催化剂 Pd-Co-Au/C 和Pd-Ti/C,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氧还原中的活性与现在常用的 Pt 催化剂活性相当。Shao 等制备了 Pd-Fe/C 系列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结果表明 Pd3Fe/C 氧还原活性比商业催化剂Pt/C (ETEK)好。Wang 等采用有机溶胶法合成了PdFeIr/C 催化剂,研究表明 Fe 和 Ir 的添加,大大增加了催化剂的分散性,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该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氧还原能力和较好的耐甲醇性能。Mayanna 等合成了不同组成的 Ni-Pd合金膜催化剂,并研究了在硫酸环境中的甲醇电氧化性能,发现与纯 Ni 相比其阳极峰电流明显增大,合金化以后其表面积增加了近 300 倍。 制备方法与合成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显着。Shen 等利用微波交替加热法制备了 Pd/MWCNT 电催化剂,发现在碱性溶液中显示了良好的甲醇催化氧化性能,与 Pt/C 相比,氧化电位负移了 100 mV 左右。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多种氧化物对Pd/C 催化氧化多种醇类(甲醇、乙醇、乙二醇等)的促进作用,发现在碱性溶液中 Pd-NiO/C 对乙醇的氧化与 Pt/C 相比负移了300 mV 左右。他们用类似方法合成了 AuPd-WC/C 复合催化剂,并研究了在碱性条件下对乙醇氧化的电催化行为。发现与相同催化剂载量的 Pt/C 催化剂相比,乙醇氧化的起始电位负移了 100 mV 左右,峰电流密度增加了 3 倍左右,而且还显示了良好的稳定性。徐常威等用水热法分解蔗糖制备出表层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研究现状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研究现状 伍永福,赵玉萍,彭军 内蒙古科技大学(014010) 摘要:燃料电池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可靠性、环境友好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这些优点赋予了燃料电池极强的生命力和长远的发展潜力。本文就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原理、特点及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就Ni基阳极燃料电池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寻找Ni基阳极的替代阳极方面,(一是氧化物阳极,如(Ba/Sr/Ca/La)MxNb1-x O3-δ阳极;二是其他金属基阳极,如Cu基阳极。)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0.6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导率,扩散,极化 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发展概况 热电厂首先经燃料的燃烧把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再由热能转变为机械能,最后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受卡诺循环的制约,在最好的条件下能量转化率也只有35%,实际情况不到20%。燃料电池是继水力、火力、核能发电技术后的第四类新型发电技术,它是一种不经燃料燃烧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高效发电装置。由于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达80%以上,实际效率可达50%—60%。其反应产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而且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很少,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很低。另外,占地面小,建设周期短,可实行模块式组装,运行质量高、噪音小;使用方便灵活,既可用于中央集中型的大型电厂,也可作为电动汽车,轻型摩托的小型驱动电源。燃料电池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可靠性、环境友好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这些优点赋予了燃料电池极强的生命力和长远的发展潜力[1]。 现在正运行的燃料电池都是用H2作燃料,或者碳氢化合物重整出H2,操作费用高,而且电池寿命不长,特别是使用碳氢化合物的电池更是如此。由于H2的制作费用较高,而且其运输、储存都很不方便,并隐含着危险,所以用H2作燃料的燃料电池难于实用化。而炭氢燃料在大自然储量比较丰富,有的(如CH4)不仅较容易制取,而且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因此现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向着燃料多元,低温度操作方向发展。 早在1839年英国人William Grove就报道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起步却比较晚,1899年Nerest发现了固体氧化物电解质,1937年Baur和Preis首次操作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其工作温度为1000℃。自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末,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其研究开发工作更加令世人瞩目。目前已经开发成功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主要有两种类型,它们分别以氧离子和质子作电池的电荷载体。其中,基于氧离子传导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研究较多且相对成熟的一种。 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2.1、SOFC工作原理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继磷酸盐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之后,第三代燃料电池,其工作温度一般在600-1000℃左右,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电动势来源于电池两侧不同的氧分压。其单体电池是由正负两个电极(负极为燃料电极,正极为氧化剂电极)以及电解质组成。阳极、阴极的主要作用是导通电子和提供反应气体、产物气体的扩散通道。固体电解质将两侧的气体分隔开来,由于两侧氧分压的不同,产生了氧的化

燃料电池研究进展及发展探析

第28卷,总第162期2010年7月,第4期 节能技术 ENERGY CONSERVAT I O N TEC HNOLOGY V ol 28,Sum No 162 Ju l 2010,No 4 燃料电池研究进展及发展探析 刘 洁,王菊香,邢志娜,李 伟(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1) 摘 要: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发展燃料电池对于改善环境,实施能源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类及优点,详细阐述了目前燃料电池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指出随着电池材料的发展、制备技术的提高及生产成本的降低,燃料电池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氢燃料;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TM 9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39(2010)04-0364-05 The Investi gati on on R esearch Progress and D evelop m ent of Fuel C ell LIU Jie ,WANG Ju-x iang ,X ING Zhi-na ,LIW e i (Nava l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 lU niversity ,Yan tai Shandong 264001,Ch i n a) Abst ract :As a ne w k i n d of ener gy utilization technology ,the fue l ce ll has advan tages o f clean and high effic i e ncy The deve l o p m ent of fuel cell is very i m portant to i m prove env ironm ent and carry out t h e ener gy sustainab le deve l o pm ent The w orking pri n c i p le ,classificati o n and advances of the fuel ce llw ere intro duced And the app lication and research pr ogress of fue l ce llw ere presented in detail W ith the deve l o p m ent o fm ateria,l the advance of m ak i n g techno l o gy and the reduction of producti o n cos,t the fue l cell possesses broad m ar ket pr ospect K ey w ords :fue l ce l;l so li d ox i d e ;hydrogen f u e;l co mm erc ial prog ress 收稿日期 2010-04-18 修订稿日期 2010-04-23作者简介:刘洁(1982~),女,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化工分离方 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动力,也是衡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高速发展,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另外,能源的使用以化石燃料为主,排放了大量CO 2、N 2O 及硫化物等污染物,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因此,采用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积极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的发电装置,等温的按电化学方式,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不必经过热机 过程,不受卡诺循环限制,因而能量转化效率高,且无噪音,无污染,正在成为理想的能源利用方式。同时,随着燃料电池技术不断成熟,以及西气东输工程提供了充足天然气源,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发展现状 1.1 燃料电池的原理 燃料电池是一种能量转化装置,它是按电化学原理,即原电池工作原理,等温的把贮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因而实际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阳极、阴极、电解质和外部电 ! 364!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_宝玥

第10卷 第1期2004年2月 电化学 ELECT ROCHEM IST RY Vol.10 No.1 Feb.2004 文章编号:1006_3471(2004)01_0001_08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宝 王月,吴霞琴*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 简要介绍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类,归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电子传递媒介体在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电池性能的对策.最后,探讨了影响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的瓶颈,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生物燃料电池;酶;电子传递媒介体;修饰电极 中图分类号: T M911.45 文献标识码: A 生物燃料电池(Biofuel cell)是利用酶(Enzyme)或者微生物(Microbe)组织作为催化剂,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与传统的燃料电池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以葡萄糖作底物的燃料电池为例,其阴阳极反应如下式所示:  阳极反应 C6H12O6+6H2O 催化剂 6CO2+24e-+24H+  阴极反应 6O2+24e-+24H+催化剂 12H2O 1911年植物学家Potter用酵母和大肠杆菌进行试验,发现微生物也可以产生电流,从此,开创了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至今,在空间科学研究过程中,已开发出几种可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生物燃料电池,用飞行器中的生活垃圾作电池的燃料,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新能源.这类电池占主导地位的是间接微生物电池,即利用发酵产物作为电池的燃料.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直接的生物燃料电池开始成为研究热点,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葡萄糖为阳极燃料、以氧为氧化剂的酶燃料电池.但此时恰逢锂电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而使这类酶燃料电池又受到冷落.80年代后,由于氧化还原媒介体(Mediator)的广泛应用,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使其作为小功率电源而使用的可行性增大,并因此推动了它的研究和开发[1].另一方面,由于生物燃料电池中的阴极与其它燃料电池相似,也可以使用空气中的氧作为氧化剂,所以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阳极,但同时,也出现了具有生物电催化功能的修饰电极代替常规的氧阴极.有趣的是,以天然食物为燃料,能够自给自足的机器人(Gastrobots)研究也于近年来取得了某些进展[2]. 收稿日期:2003_07_19 *通讯联系人,Tel:(86_021)64322930,E_mail:x qwu@https://www.doczj.com/doc/d415361890.html, 上海市教委自然科学基金(01D04_2)资助 DOI:10.13208/j.electroche m.2004.01.0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