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言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言

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传播现象却绵延古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但在这个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中,关于传播学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高度的认可。

高等教育自然概莫能外,由此应运而生的传播学概论正是新闻学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之一,有着它独特的地位。要做到正确分析和掌握新闻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就要对传播学进行充分而透彻的研究与学习,以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读《传播学概论》只一遍,亦属草草,不求甚解,唯能大致记其内容,作此文时,不能称有感。

第一章开宗明义,详述了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产生及发展状况,并对传播的概念加以定义。使我认识到在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以及新闻学之间所存在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此,为全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准了基调。

第二章介绍了传播学的起源,以及它产生背后的条件和原因,并初步阐释了关于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主要的传播模式。当然,在追溯源流的历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等五位传播学奠基人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希望传播学诞生在美国,而辉煌在中国。

第三章明确了传播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阐述了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若从吸引力或是可读性上讲,它们很普通,但如果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它们则是这门学科的重中之重。

第五章使我们了解了传播功能研究的概况,而这门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学科在今天不能很好的适应变化,走向式微也是必然。

第六章中主要的内容是“控制”二字,卢因、怀特、麦克内利、巴斯这四位科学家在关于传播学的控制研究上,分别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以为传播这个领域是很开放、很自由的空间,不想,却有这么多种形态的控制力,左右着传播的进程,也许是由于传播具有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第七章中所介绍的内容分析和“5W”模式,为我们所熟悉,而信息科学与传播学的交叉渗透,却令我感到耳目一新。这一章其他的内容,分别使我掌握信息的分类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理解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以及明确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的意义与作用。

第八章所著述的传播媒介及其有关理论,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各种传媒的主要特点与变化,都令人产生亲切的感觉。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与梅罗维茨相比较,似乎更为人所熟悉,但后者的理论中同样有相当的精华值得吸取。

第九章分析的是受传者。受众(receivers)虽然仅比受传者

(receiver)多一个s,却有着比后者丰富得多的涵盖,所以,理解有关受众研究的理论,掌握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正确认识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就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了。

第十章与第十一章均是对传播效果所进行的研究,在这两章中所介绍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和“知识沟”理论,都令我大开眼界,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更令人感到传播学研究的道路仍是任重而道远。

第十二章是整本书中我阅读最感兴趣的部分,或许是由于批判学派在之前并不为我所知,而又非常重要的缘故吧。作者用物理领域的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关系,相比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关系,的确很是恰当,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批判学派的天地,使人顿生耳目一新之感。批判学派与注重定量分析的传统学派有本质上的差异,他们注重定性分析,使用“总体性”方法并带有较浓厚的哲学思辨性,着重于对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大众文化三个方向的探讨。但他们在针砭传统学派的缺陷与弊病时,却总不可避免地抱有“乌托邦”的思想,导致他们的研究常常脱离于实际。

第十三章介绍了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使我了解到高新科技与数字化时代的特征,以及它们对大众传播带来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传播理论势必要就信息高科技的影响而做出调整与改变。

两周时间实不充裕,书中有很多地方仍未看到,不明之处甚多,怎奈时不我予,故而浅尝辄止,妄作此读后感。



传播学引论》 一书读后感
《传播学引论》一书读后感

《传播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一书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张迈曾教授主编,李明德、张蓉同志为副主编,时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文生教授撰写了序言,我抽时间阅读后,忍不住将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现代人生活在各种各样信息的包围之中,每 天都会面对着无可计数的信息。“没有信息,对今天的人来说,就没有 了生活的动力、没有了生活的内容、没有了生活的意义。甚至在精神生理方面都会带来不适,焦躁不安、委顿不振。人们越接触信息,就越离 不开信息。因此,人们越需要接受信息,同时也越需要传播信息。接受 和传播,既伴着人生而来,也一直要伴到人的生命的终结。”于是,掌 握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即传播学———在当代社会就 显得尤其重要。张迈曾同志作为一位曾经在西安交通大学讲授传播学多 年的教授、领导干部,出版他的《传播学引论》,其意义远远超越

了大 学的学科建设,对于公民正确地处置自己所面对的信息,提供了思路、方式和智慧。
这部著作的特点我以为有以下三点:
一是溯源分类,突出重点。《引论》重视“论”,也不忽略“史” ,在“史”的追溯中,从对广义的人类传播,即信息流动的五种类型— ———作为人的自我信息活动的内向传播、作为个人之间的信息活动的 人际传播、作为社会群体之间信息活动的群体传播、作为社会组织内部 或内部与外部之间信息活动的组织传播和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报纸、期 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等信息传播活动的条分缕析中 ,突出大众传播特别是“第四媒体”电脑网络传播这个重点。在对若干 重要概念、重要论题,如传播的模式、效果、社会作用、传播的心理研 究等展开论述时,也总少不了对历史上各种主要观点的扫描,从而努力做到源流明晰在目、发展轨迹分明可见、史论有机结合。这就不但能够 使读者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认识传播及其要素、环节和运作全程,使他 们能够以现代人的现实眼光审视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大众传播,而 且,赋予著作本身以区别于以前同类书籍的更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现实价值。
二是多学科审视,多角度剖析。著作者以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脑网络 传播为重点,却并不将自己的论述局限于此,而是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以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符号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历史发展、要素和模式、传播者素质 、任务与心理,受众构成、目的和心理,传播的社会效果以及策略和社会控制等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和论述。著作者在对传播的主客体分别论述后,又以专章进行心理分析,不但从智力能力因素、动机、情感、个性品质方面揭示传播者所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从心理特点、心理需求方面探索受传者的心理效应,还深入地分析了传播中的心理互动。著作者指出,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模仿和从众行为,这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为了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就不能不了解和把握当下人们的从众心理。但网络时代尊重个体意识的强化,却削弱了人们的从众心理,而从众心理的弱化会造成舆论的分散,不利于社会的整合,因此对主流舆论的形成更加值得重视。这是很有新意的见解。
三是面向社会,探讨策略。《导论》并不把自己的读者限定在大学校园里,而是面对社会,既从学理上营构其逻辑性、体系性、科学性,又从大众传媒所面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特点,探讨大众传播社会控制的规律,传

播的策略和社会主义传播的基本要求。在现代社会,“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大众传播的社会
将是什么样的情景、个人将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之中,我们需要利用大众传播不断向社会报告环境的变动、凝聚各个社会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有效的行动。我们离不开大众传播!但是,大众传播也有其负作用 ,它所带来的纷繁驳杂的信息往往造成 人们的观念冲突和选择危机,使人们无所适从;商业原则的入侵使描述色情、凶杀、暴力等伤害青少年
身心健康的内容成为媒体招徕受众的手段;而平面化、“削平深度”的传播方式,则使受众“感官会餐”而“头脑休眠”,久而久之,将蜕化思维,衰减感受力、审视力、判断力、思辨力。面对这些负作用,著作者对梁启超和毛泽东的传播策略的介绍、对社会主义传播基本原则的探索,便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基于对传播内在规律的把握而表现出的学术智慧。 (权海帆)
读后感,刚接触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我深入的体会还不多,只是知道个大概内容,读后感不深入还请见谅哦。
这门课程开始就介绍了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从文字的起源,符号的产生,都证明了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这里的非说不可就是指要用语言进行传播,进行思想交流。人们为了生活从而发明了文字,进行交流,以致于后来发明的报纸,广播,电视,再到现在的“第4媒介”都是传播的载体,这些载体都加快了传播速度,促进传播的发展。
传播学概论这门课先丛什么是传播入手,让我们知道“传播”一词来自于拉丁语的communis,它的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在此,我们把它归纳成“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当然,到了今天传播活动经历了很多演变过程,象我上面提到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就是她的演变方式。今天的传播正以不断完善,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传播学之后又要知道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就是要知道这门课程是研究什么的,对谁进行的研究。传播学研究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涉及的领域有:传播信息系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与发展传播,政治传播,教育与发展传播,卫生保健传播,传播哲学,网络传播,以及传播新技术,公共关系,妇女权益学术讨论等专题。它的对象也十分广泛。传播的层

次主要有5个,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这个传播形式有些象金字塔的形式,范围由少到多。
你进行传播就会涉及到传播效果的问题,这个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东西,主要研究传播者对受传者的传播效果,就是受众对你的反馈,就是意味着你的传播意图是不是得到了实现,这其中又涉及到了有关受众的相关知识,受众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他们是传播存在的前提,是这一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传播效果可以按时间,意图和效果来分类,早期的“魔弹论”夸大了传播效果的作用,传播流程研究与“有限效果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这其中还穿插了传播效果的一些手段,比如,领袖效果,警钟效果等。
其实,传播就是在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传者之间进行循环,受传者在收到信息后给传者的反馈就是传播效果,这其中的千丝万屡的关系,联系,又形成了传播学这门课程。
这就是我对传播学的一些感受。有些不成熟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