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1~3题。

.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 )

.冬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季风能带来高温多雨的天气

.图中阴影所示气压中心为亚洲低压,是M地季风的源地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气压带代表(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8.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读下图,完成9~10题。

9.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图中M地的气候成因及特征是( ) A.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B.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C.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D.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寒冷干燥

10.下列气候类型与M点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11.当亚欧大陆被大陆高气压控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热低压切断

B.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冷高压切断

C.此时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D.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答案:B

12.7月份亚洲大陆分布的主要气压中心是( )

A.亚洲高压B.阿留申低压 C.印度低压 D.夏威夷高压

13.读下图,图中F地的气候类型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2题。 1.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 【答案】1.A 2.B 解题必备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 岸 全年都受中纬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 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 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20°—30°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 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25° 大陆东岸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 风的控制,雨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 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 分为旱、雨两季 具体可以转换为如下图形来理解掌握: 【方法技巧】从气温和降水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温带再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 2.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第2讲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 D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C )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3-4题。 3.(2015上海十二校联考,13)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个气压带和风带有关( B ) A.①与⑤ B.②与⑥ C.③与⑦ D.②与⑤ 4.(2015上海十二校联考,14)当图中②地气压分裂成海洋上的高压和陆地上的低压时 (A) A.上海可能出现伏旱 B.孟买此时吹东北风 C.洛杉矶出现阴雨 D.北京可能出现寒潮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5~6题。 5.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6.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7—9题。

7.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 )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C ) A.①B.② C.③ D.④ 9.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B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读图完成10~11题。 10.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A.黄赤交角的存在B.高低纬地区的气压差异 C.地球的自转运动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1.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B) 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12.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00~100盛行西北风 B.100~200盛行东南风 C.200~300 主要盛行上升气流 D.300~400盛行西南风 13.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B A.甲表示7月份、夏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C ) A.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 B.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 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D.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固定的周期性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回顾 师:给三分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板书及画图)请同学帮我完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对图进行讲解)在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暖气流在高空由南风逐渐向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北纬30度附近偏转成西风,导致堆积效应,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在南半球,则左偏形成东南信风带。由副高流向更高纬度的一支气流,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最终偏转成西风,称为盛行西风带。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向左为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为东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度左右相遇,相对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高空,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气流流向副高高空,向北的气流流向极地高空。 引入新课 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大家还记得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是? 生:气温和降水 师:对,热量和水分是不是就对应着气温和降水啊,所以气压带和风带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 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那它到底是怎样影响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画图】一个地方的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这时候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汽就容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低压控制下的天气就多雨;如果空气下沉,近地面会形成(高压),气温会?(越来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识点总结与配套复习题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二、气候类型的及判断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1.判断所属 南北半球 气温变化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南半球 2.判断所属 温度带 最冷(热) 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温带气候 最热月气温<15℃寒带气候 3.确定具体 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 节分配 多雨型(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2000mm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 季少雨) 年降水量>1500mm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800mm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 季少雨) 年降水量300—1000mm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年降水量<250mm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2.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 气候类型相似点不同点 热带季风气候气温:终年高温(>15℃) 降水: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雨季降水量更集中更多(7月份降水突破600mm) 热带草原气候相对降水量较少(若能从气温上判断该地是南半球,则必是 热带草原气候无疑,因为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相对冷干 (雨热同期) 最冷月均温(关键)>0℃ 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0℃,雨季较短 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总量有时相当最冷月均温(关键)>0℃,各月降水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关键)<0℃,降水各月不一,一般集中 在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冬冷夏热 降水状况都是夏季相对较多 均温低于0℃的月份少,有明显的雨季,年降水量相 对较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均温低于0℃的月份多,一般无明显的雨季,年降水 量相对较少 3.气压带,风带,洋流和气候类型随纬度的分布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选择题 1.关于下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2011·广州调研)读下图,回答2~3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等温线b的数值大于a B.图示区域为海洋 C.图示区域为陆地 D.不能判断图示区域是海洋还是陆地 3.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亚欧大陆东部盛行东南季风 B.冰岛受到低压中心控制 C.密西西比河正处于丰水期 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据此完成4~6题。

4.1月,图中A地盛行()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5.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6.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A.A地高温多雨 B.B地寒冷干燥 C.C地形成高压中心 D.正值1月份左右 7.(2010·广东高考)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下图),可知()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8~10题。

8.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终年温和多雨”气候特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2010·浙江高考)下图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图。完成11~12题。 11.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冬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 A.风带南移 B.受印度洋影响明显 C.信风强盛 D.暖流带来的水汽多 12.耶路撒冷与喀布尔的夏温相当,但冬温相差约10℃,影响喀布尔冬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地势 C.洋流 D.人类活动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1:季风气候亚洲最为显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既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也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影响,研究这些问题时不应只局限在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地方,只不过不如亚洲典型。 材料2:澳大利亚大陆1月、7月等压线分布图。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导学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并理解其成因; 2. 理解季风环流成因,知道东亚和南亚是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并识记其冬、夏季风向。 【复习预新】 1.热力环流:城市风(在图中,标明温度、气压以及环流方向) 2在图中,标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及假设条件,并注意其所在纬度。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 观察图片思考:炎炎夏日的午后,你更愿意做哪种选择?并说明原因 【学生探究活动一】: 类比思考:海陆之间在冬夏季会出现什么现象?(从气温和气压角度分析) 读课本P36页“大陆空气柱”,完成下表: 观察:此时的气压与原本的气压带是否一致?如果以这两个气压柱位中心绘制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成带状分布吗?说明了什么对气压带的分布有影响? 【学生活动二】 阅读教材P37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以北半球为例,从气温和气压角度分别找出海洋和陆地的高低压中心并观察其所处气压带)完成下表: 想:是什么原因使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带被切断,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南半球的气压带有没有被切断?为什么?气压中心分布有何特点? 分布特点及成因: 根本原因: 北半球——呈 分布 原因 面积大,海陆 分布, 海陆热力差异 南半球——呈 分布 原因 面积占优势,海陆热力差异 【学生活动三】 季风环流:读图1、想—形成原因 2、比—风向有何不同 3、论—根据源地,比较冷暖干湿(完成表格) 性质 风向 源地 性质 风向 源地 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 南亚季风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 东亚季风 分布地区 夏季风 冬季风 成因 项目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试讲者:满木兰 学情分析:本课时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高一的学生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还有限,学习起来较困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的内容,但是遗忘的较多,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案列分析法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借助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某些气候类型形成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探索地理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S.H.E的《热带雨林》,同时播放热带雨林的图片)同学们对这首歌都耳熟能详,这优美旋律叫做《热带雨林》,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世界气候类型,那么世界的多种气候类型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和气压带、风带究竟有什么关系,今天我就一起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播放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气候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可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和我们国家甚至是北半球的许多地方恰恰相反,这个地方是罗马,我们把这种气候叫做什么? 生:地中海式气候。 师:引导同学们看39页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球的哪里? 生:地中海沿岸,北半球30°到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师:没错。那么在这个地区为什么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呢?它受到什么气压带、风带的控制?动画演示六风七带的季节移动 问:我们知道六风七带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生:不是,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师:我们观察到,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的地中海的时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而冬季,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的时候,北纬30°到40°之间还是不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生:不是,受西风带的控制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的关系(很权威的哦)要点

表区域气候类型的判断 表区域气候要素分析

浅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 山东郓城第一中学高中刘海荣 气候类型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历来被称为难啃的“硬骨头”。有关气候类型的试题频频出现在各类复习资料及高考中,由于分析和判断上的失误,学生往往失分较多。 一、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1)纬度决定了热量带。 (2)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②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③气团: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各不相同。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5)地形: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规律(见下表) 温度带 名称 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Word版

题目: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边几节的基础上继续的深化,应在学生理解前边一节的基础上引入本节内容,层层深入。本节 也是进一步学习大气知识的基础知识。学生对于本节内容 较难快速接受,因此要有耐心,结合练习题使学生深化对 气压带风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 图表、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的情况下,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随季节的移动规律,然而真实的地表并不是均匀的,不仅有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区别,还有地形地貌的差异,所以事实上的气压带风带在地表的分布是比较复杂的。请同学们看书上36页活动题,这是简化了的世界地图,冬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类型

高一地理学案 时间3.14—3.19 编号16 班级姓名编制:赵晶平审核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类型(一) 【学习目标】 掌握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重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导读】 1、气候两大要素:和。 2、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导思】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少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 2、读课本图2.16,观察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是什么气候类型,成因是什么? 【导练】 .1、如果图中B 处常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那么B 处肯定 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2、如果B 处只有一个季节受到西风控制,而且该大陆又 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那么C 处的气候类型应该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3、如果图示区域处于北半球,那么引起A 、B 两处气候类型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 D.人类活动 4、读甲、乙、丙、丁四地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气温/℃ 降水量/mm 甲 乙 丙 丁 (1)请判断出四地中肯定在南半球的是 ,可能在南半球也可能在北半球的是 。 (2)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造成其巨大温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______。 (3)四地中降水集中在夏季的是 ,其雨季多雨的原因是 ;四地中降水集中在冬 季的是 ,其旱季少雨的原因是 ________;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丰富的是 ,该地的主要降水形式是 雨。 (4)丁地的气候类型为 _______,其气候特点是 ______________, 该气候在北半球的主要分布区是 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 海洋 陆地 海洋 30 15 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随堂强化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与陆地上气压中心会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季我国大陆上常受高气压控制 B.冬季我国大陆常受低气压的控制 C.夏季我国大陆受低压控制,晴热少雨 D.夏季我国大陆常受高气压的控制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 3.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丙气压带影响,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 B.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C.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 D.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 读下图,图中圆柱为气压柱。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 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 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5.a图中气压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A.极地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6.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________月。图中A处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该地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C处盛行________________季风。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下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下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2.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 下图是世界某著名山脉一侧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该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1月温和多雨,7月炎热干燥 B.1月炎热少雨,7月温和湿润 C.7月温和多雨,1月凉爽少雨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大气环境(3)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式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 果; 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移动式形成季风的主要因素,知道季风的地区分布。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的原理,分析南北纬30°—40°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差异; 2.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1.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及其成因。 2.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大气活动中心的活动对天气或气候的影响。 2.季风概念的理解。 3.东亚与南亚季风成因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两种不同地区的民居。造成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民居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水分条件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地区都处于北回归线附近,为什么一个干旱一个湿润?北回归线上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容易凝结,因此该地区通常是高温干旱,但东亚降水较多,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那么该地区的降水为什么会这么多?今天就要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将上一节课的理论应用与实践当中。 【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将气压带画在图1上。 将填好的图与图册19页图相比较。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对比】请问现实中的气压带和风带还是这么规则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地面上的状况实在是太复杂了,有海洋有陆地,有森林有沙漠,这些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势必会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产生巨大的影响。 【自学】自学课本53页第一段,找出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即让全球气压带变得复杂的原因。 【总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提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什么会破坏气压带原本的分布? 【总结】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以冬季为例,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洋上形成的是低压;夏季相反。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形成了一个个气压中心,而不再是原本的条带状分布了。 【过渡】尤其是北半球表现的更为明显。 【提问】读图图册P19北半球一月份大陆是什么气压中心,海洋是什么气压中心? 【总结】大陆是高压,海洋是低压。 【多媒体展示】1月亚欧大陆气压分布模式图

高一地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

高一地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 计 高一地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思想:本节内容属于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把理论系统提升到了现实设计层面,以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所感所悟来应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拟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依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一、基本情况分析(一)对学生的分析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二)对教材的分析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

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二)能力目标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o—40o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四)过程与方法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的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三、组织课堂教学(一)导入——发现问题1、从身边的感受导入:夏季游泳时感觉水体比较凉爽,而冬季在水里则感觉比大陆温暖。为什么? 2、从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①气压带风带北移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陆轮廓图上如何分不?气压带风带南移时,副极地低压带南移到什么地区? ②我国广大地区为什么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则来自西北内陆? (二)新课——探究式解决问题1、解决寻找本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核心问题: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学生速读——发表个人意见——师生互动达成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从不同季节和地区看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及东亚、南亚大气运动状况。教学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 (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教学方法:(1)地图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此外还可用到引导启发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习方法: (1)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讨论探究法: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及方法 复习“三 圈环流”和气压带风的形成导入展示“三圈环流”于气压带风带形 成过程图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回顾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识点总结及配套习题(20200930120106)

、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二、气候类型的及判断 1.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

2. 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 3. 气压带,风带,洋流和气候类型随纬度的分布

4?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及其原因 气候大类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1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的迎 风坡,多 地形雨。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热带雨 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 2、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 林气候 中美洲的东北部 3、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热 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 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带 林气候纬度位置偏高 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气 热带草 原气候 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 地势较高,气温随之下降,降水也减少(改变了大气环流状况),形成 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候 非洲西南部沿岸 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阻挡。 热带沙 秘鲁沿岸 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 漠气候 索马里沿岸 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西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 降水少 塔尔沙漠 人为原因:古代对植被的破坏。 亚 热 带 亚热带 季风气 候 北美大陆东部季风气 候不显著 海陆热力差异:北美大陆东部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地区那样明显。 气团和锋:北美大陆上南北属性不同的气团交绥,气旋活动频繁,季风 环流遭到抑制而减弱。 气 地中海 澳大利亚东南部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 止洋东侧 ---- 亦 .*: 醫 #t 从低待向两擾矗 4 */^' a ;沪 地曲显弐熾 謀带草原弋儒 TW 華民气懂 能帝車 風" 热帚甫林岂候 女气环就 理地奇丸挺带 朋地莆民■/ 龍柢地低灯區硝 /西 RL*/ 死鶴帯髙气压帶 /信凤擁/ 养诅悵弋匝带 亚靈帝存叶林吒俺 温醫海件 忤吒帳 诅带 畑 性弋晏 梶带罢 尢佯西刘 j^Aia 10° G a -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对气候的影响

班级:: 【学习目标】 1.会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会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季风环流 【学习重、难点】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季风环流 【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能结合各种图文材料分析一个地区气候的类型,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试题类型: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 3.试题分值:8分—12分 【课前预习案】阅读教材50—54页容,勾画出关键词句并完成下列问题(15分钟)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 2.什么是热力因素?什么是动力因素? 3.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是怎么形成的?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课上学习案】

1. 预习检查:自主学习两分钟,之后自主回答问题(2分钟) 知识讲解: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50页,完成下列问题(2分钟)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________的 状态。 1.大气环流 成因: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 ______不同,造成高低纬度 间产生_________,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意义:促进了_________间、___ 间的____ 和_ _ 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影响各地______ _ 和______ 的重要因素。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假设:(假设前提:a 地球不自转;b 阳光直射赤道;c 地表均匀。) (此时: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在右图右侧地球表面上的近地面和对流层顶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的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图1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结论:____ ____环流 想一想:赤道和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2)地球自转使其偏 假设:(假设前提:a 阳光直射赤道;b 地表均匀。) (此时: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除___________ 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力) 在下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可略写,只写关键字),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想一想:A.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 气压带①的形成原因是 ,属于 作用; 气压带②的形成原因是 ,属于 作用 ; ① ② ③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教学设计姓名:黄莉莉班级:地理本1503 学号:20152604600 一,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 (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冬夏季气压中心

高一地理必修1导学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学习目标定位】 提出疑问)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即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差异。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____,所以海洋增温与降温的速度都比陆 地____。 2、气压分布: 北半球冬季(1月):海洋降温____,陆地降温____→海洋气温较____,陆地气温较____→ 海洋气流_______,陆地气流______→海洋形成_______中心,陆地形成______中心。 北半球夏季(7月):海洋增温____,陆地增温____→海洋气温较____,陆地气温较____→ 海洋气流_______ ,陆地气流______→海洋形成_______中心,陆地形成______中心。 3、影响中国的气压: 冬季_______高压和夏季西太平洋_______对我国冬夏天气影响很大。 4、东亚季风: 成因:______________差异 风向:冬季盛行_______风;夏季盛行_______风。 性质:冬季风:_______;夏季风_______。 5、南亚季风: 成因: 风向:冬季盛行_______风;夏季盛行_______风。 性质:冬季风:_______;夏季风_______。 【我的疑惑】通过自主预习,你还存在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冬季风: 夏季风:

【核心要点探究】(探究策略:合作有序、积极参与使自己的价值在互动交流中体现出来) 探究一: 1、小组讨论总结,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绘制在下面图上。 2、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海陆分布有什么差异?它的气压带分布有何特征? 探究二: 1、绘图,Ⅰ在图中写出各大洲大洋名称。 Ⅱ在图中标出陆地和海洋的气压中心名称。 Ⅲ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季风风向。 2、只要是沿海地区就存在季风现象吗?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最典型? 【随堂演练巩固】(独立思考、学以致用、提升能力)优化探究36页典型例题1. 【知识自我梳理】(自己动手绘写出本节课的主干知识联系树枝图——建构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功倍) 【学习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我努力和我掌握的(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冬季(1月) 夏季(7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观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观点。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气压带、风带在影响气候各因素中的地位教学方法:探究法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全球分布特征,以及移动规律。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

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既然大气环流影响热量和水分交换,那么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师:请大家在气压带和风带空白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生:在空白图上填图。 师: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控制下大气的垂直运动方向?气压带的干湿性质?生:低气压带控制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升,湿润多雨; 高气压带控制下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干旱少雨。 师:对于陆地来讲,信风带的来向; 西风带的来向,以及干湿性质。 生:信风带源自大陆,干燥; 西风带源自海洋,湿润。 气压带风带的性质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湿润高气压带盛行下降气流,干燥信风带源自陆地,干燥西风带源自海洋,湿润师:既然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性质不同,那么在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也就有所差异,我们接下来研究一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师:看世界气候分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说课稿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说课稿 高级中学薛必美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高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二课时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基本上每一个内容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应该是在在前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另外,也是为后面学习天气系统、洋流和全球气候变化变下基础和理论依据,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关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注重通过教材中涉及的活动引导探究学习,以实现难点突破。活动中首先以北半球为例,在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的前提下,形成单圈环流。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热力环流的知识,又很好地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做了铺垫,让学生认识到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也是在热力的基础上,假设下垫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但是要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画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或者用动画演示,以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培养其绘示意图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

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这种移动完全可以用动画的形成进行呈现,不用过多的进行讲解和分析。本节课紧接着上节课内容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二,说教学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2,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的影响。 3,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影响 三,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北半球海陆气压中心季节性转变的影响。 难点: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影响。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学生上黑板画图复习上节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顺利导入新课。 过渡: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比上述状况要复杂得多,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在海陆相间的地带被破坏成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地球上的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气候有很大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