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一般规律B.描述德育一般经验

C.分析德育与生产力的关系D.探讨德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

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

C.班杜拉D.杜威

3.不属于

...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是()

A.爱国主义教育B.劳动教育

C.宗教教育D.民主和法制教育

4.下列德育方法选择合理的是()

A.政治法纪教育主要以强制灌输方法进行

B.采取罚款解决班级卫生问题

C.小学生应多运用榜样进行教育,中学生教育可更多注重说理

D.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权利,教师可以把破坏课堂纪律的同学赶出教室

5.关于品德发展基本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素质对个体的品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B.品德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年龄越大,品德也越完善

C.社会精神文化与品德的形成、发展无关

D.社会生活条件影响品德发展的现实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6.关于班主任对班集体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班主任就是班级“家长”,在班级中具有绝对权威

B.班主任的强制是班级纪律的根本保证

C.班主任以其人格魅力来影响班风的形成

D.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

7.关于德育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德育原则的制定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德育目标的确定

C.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的民主和法纪观念使现代德育方法更具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特性

D.德育是推动现代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

8.少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A.从他性B.协调性

C.动荡性D.成熟性

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德育起源于()

A.家庭和谐的需要B.阶级斗争的需要

C.社会生活的需要D.民族发展的需要

10.品德“三维结构说”的主要思想是()

A.品德包括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等方面

B.品德包括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和品德行为等要素

C.品德包括品德认识能力、品德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能力等方面

D.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三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

11.个体品德发展的大体顺序或轨迹是()

A.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B.法纪品质→道德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C.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世界观

D.道德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世界观

12.不属于

...自我品德修养过程特点的是()

A.自觉性B.内省性

C.涵育性D.封闭性

13.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

A.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的意义B.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C.激发爱国主义的意志D.做一个爱国的人

14.操行评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A.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长善救失、不断上进的方法

B.对学生品德作出比较评价,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方法

C.对学生不良品德作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的方法

D.对学生优良品德作出肯定评价,以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

15.关于班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灵魂,所有学生都必须服从班主任的领导

B.班集体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一个班的学生群体C.任课教师与班风形成没有关系

D.班集体对学生品德形成没有直接影响

16.在家庭德育中,违背

..德育原理要求的是()

A.建立感情融洽、生活和谐的家庭人际氛围

B.对孩子严格要求,必要时辅以体罚

C.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发展

D.加强修养,以身作则

17.关于数学教师德育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好数学,不应将德育内容纳入数学课堂教学中

B.数学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品德形成没有关系

C.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数学教学特点,进行适当的品德教育

D.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决定是否进行课堂德育

18.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社会发展与德育之间的矛盾

C.德育和智育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9.关于品德测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品德测评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教育作用

B.品德测评是要推测品德内部的观念动机,因此是不可能的

C.品德测评可以定性,但不能定量

D.品德测评是对品德发展状况的评定,因此没有必要对其设定方向

20.相对评定又称为()

A.到达度评定B.比较评定

C.个体内差评定D.群体内差评定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课外活动的涵义与特点。

22.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23.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4.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

25.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论述学生品德是如何形成的。

2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指导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案例分析题(15分)

28.请结合有关德育原理,分析下列教育案例成功的原因。

在接手三年级的一个新班后,我发现班里有个比较“特别”的孩子:他不仅性格孤僻,而且几乎与班上所有同学发生过摩擦。经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不高,父亲是某娱乐场所的部门经理,性格暴躁,母亲因不堪忍受父亲的个性,在孩子4岁时与孩子父亲离婚。父母离异后,爷爷奶奶非常疼爱孙子,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通过家访,我发现这个孩子家的VCD片几乎都是有关枪战、爆炸、打斗等暴力影片,他说自己也最喜欢看暴力电视节目。针对这些情况,我婉转而客观地与家长分析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认为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形成影响较大,孩子年龄较小,可塑性较强,可及时进行干预以帮助其矫正。经过协商,他父亲与爷爷奶奶表示愿意支持、配合对孩子的教育,一是决不打骂孩子,二是尽量限制孩子观看暴力影片,三是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在学校我们通过合理宣泄、榜样训练等对他进行教育疏导。

实践说明,效果非常明显:他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还交上了几个好朋友。看到他的进步,我感到很满足。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德育原理试题库

德育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教育家()首先提出的。 A 、马卡连柯 B 、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D、加里宁 2、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D、强调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 3、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是() A、私德 B、社会公德 C、国民公德 D、职业道德 4.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5.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6、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 B、心理品质的发展也作为德育目标的要求 C、不仅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而且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 D、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 7、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 A 、1990年B、1993年 C 、1994年D、1995年 8、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品德教育 9、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0、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示范法 B、讨论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1、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2、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 A、私德 B 、社会公德 C 、国民公德D、职业道德 1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15、学校实施德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各科教学 C、团队活动 D、校会晨会 16、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7、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规律 B、总结德育方法 C、探讨德育现象 D、研究德育功能 18、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19、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并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优点克服缺点错误,这种做法主要遵循了( )

德育原理试卷答案

2014年春季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答:正确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答:正确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答:正确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答:错误,因为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德育对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教育受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人道性、引导性、广泛性、理智性和纯洁性、爱与严的结合性。教育爱的人道性不仅指教育目的上对学生良好人性发展的追求及其制度化保证,而且还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极其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应有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对教师而言,就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体现这些。但如何体现?却是不能没有理性把握的,这种理性就是要理解把握教育爱内在的人道规定性。我们看待和评价教育爱之所以要坚持人道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实践中并不是教育爱的所有言行都具有人道性。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行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粗暴行为,那些信奉“打是疼骂是爱”的行为等等,极易导致学生对教育爱的回应的消极性或“过激反应”,有时还会导致非人道的现象发生,使教育爱走向它的反面。我们不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着内在的对学生关爱的良好动机,也确实是为学生负责,也有着使学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因此,要保持教育爱对学生人性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爱的人道性。这在实践上意味着:教育爱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人格地位的平等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和体现尊重关爱学生的人道性要求,并不是反对在教育过程中

2006年考研英语试题及答案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试题Section 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Part A Directions:Read the following four texts.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 each text by choosing A,B,C or D.Mark your answers on the ANSWER SHEET.(40 points) Text1 In spite of“endless talk of difference,”American society is an amazing machine for homogenizing people.There is“the democratizing uniformity of dress and discourse,and the casualness and absence of deference”characteristic of popular culture.People are absorbed into“a culture of consumption”launched by the 19th-century department stores that offered“vast arrays of goods in an elegant atmosphere.Instead of intimate shops catering to a knowledgeable elite,”these were stores“anyone could enter,regardless of class or background.This turned shopping into a public and democratic act.”The mass media,advertising and sports are other forces for homogenization. Immigrants are quickly fitting into this common culture,which may not be altogether elevating but is hardly poisonous.Writing for the National Immigration Forum,Gregory Rodriguez reports that today’s immigration is neither at unprecedented levels nor resistant to assimilation.In1998immigrants were9.8 percent of population;in1900,13.6percent.In the10years prior to1990,3.1 immigrants arrived for every1,000residents;in the10years prior to1890,9.2for every1,000.Now,consider three indices of assimilation--language,home ownership and intermarriage. The1990Census revealed that“a majority of immigrants from each of the fifteen most common countries of origin spoke English‘well’or‘very well’after ten years of residence.”The children of immigrants tend to be bilingual and proficient in English.“By the third generation,the original language is lost in the majority of immigrant families.”Hence the description of America as a“graveyard”for languages.

(全新整理)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狭义的品德发展是指() A.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品德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B.个体在学校学习中品德变化的过程 C.个体从成熟到衰老时期品德变化的过程 D.个体在家庭影响下品德变化的过程 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道德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示范法B.讨论法 C.陶冶法D.讲解法 3.关于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品德修养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统一的,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B.品德修养主要用外烁的方法,德育主要通过内省的方法 C.德育的对象和品德修养的对象是一致的 D.品德修养和德育活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相同的 4.把学生品德分为若干因素和项目,每个因素或项目分为若干等级并用评语来表示,这种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方法是() A.评语定量法B.加权定量法 C.测试评分法D.评语定性法 5.下列关于德育工作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德育工作者指德育课教师 B.德育工作者指德育课教师和政教处的管理者 C.德育工作者指履行德育职责的专业人员 D.德育工作者指班主任、德育课教师 6.“德育与社会发展不总是同步的”这一事实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1

A.德育与社会发展间没有必然联系 B.德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德育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 D.德育可能滞后于社会发展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反映的德育原则是()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B.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 A.马卡连柯B.克鲁普斯卡娅 C.苏霍姆林斯基D.凯洛夫 9.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0.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任务的矛盾 D.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11.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抓好日常班级管理B.树立良好班风 C.了解家长对学校的需要D.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2.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德育原则依据德育规律制定B.德育原则决定德育规律 C.德育原则指导德育规律D.德育原则就是德育规律 13.不属于 ...学校德育管理原则的是() A.方向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 C.专制性原则D.民主性原则 14.当受教育者通过受教修德达到了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意味着() 2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00468

https://www.doczj.com/doc/d41813670.html,我自考网整理 全国2012年4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D) 1-4 A.建构德育知识体系B.分析德育现象 C.研究德育方法与原则D.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B) 1-11 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 C.杜德海姆D.柯尔伯格 3.采用实验法,集中研究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发展影响的教育家是(A) 1-14 A.班杜拉B.杜德海姆 C.柯尔伯格D.杜威 4.德育的实质是(C) 2-23 A.传道B.施教 C.育德D.授业 5.人的品德构成中处于基础性层次的品质是(A) 2-31 A.道德品质B.政治品质 C.法纪品质D.思想品质 6.最早具有阶级性的德育是(B) 3-39 A.原始社会的德育B.奴隶社会的德育 C.封建社会的德育D.资本主义社会的德育 7.关于现代德育特点说法正确的是(D) 3-43 A.无阶级性B.结构封闭 C.方法单一D.功能全面 8.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生物前提的因素是(C) 4-58 A.教育B.环境 C.遗传D.文化 9.对个体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 4-67 A.实践活动B.学校德育 C.家庭熏陶D.遗传素质 10.德育的超前性反映的是(B) 5-95 A.德育的继承性B.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C.德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D.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11.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称为(C) 6-97 A.德育措施B.德育方式

自考德育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B.洛克 C.杜威D.卢梭 2.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阶段顺序是 A.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多样化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C.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D.多样化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 3.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 A.知、情、意、行B.知、情、行、信 C.知、信、意、行D.知、情、意、信 4.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具有

A.顺序性、均衡性B.稳定性、同一性 C.顺序性、阶段性D.差异性、均衡性 6.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D.社会意识 7.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 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 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德育内容 8.关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说法正确的是 A.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主体 B.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客体 C.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 D.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只是德育的主体 9.不属于 ...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 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 C.教师的个人愿望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O.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 A.周会B.校会 C.晨会D.队会 11.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 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 C.班级就是班集体D.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 12.“吾日三省吾身”主要反映的自我品德修养特点是 A.实践性B.涵育性 C.控制性D.内省性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 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 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 14.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A.全面性评定B.内差评定

200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6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0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1部分阅读(87分) 一、文言文(共38分) 考生注意: 1.请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1—6题。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请将选定的组号填入答题纸的指定处。 2.7—10题为考生共做试题。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 1.(1)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 (2)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 (3)________,误人藕花深处。 (4)日光下彻,________,怡然不动。 (5)《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存有偏见的句子是________。(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

岳阳楼记(节选)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 6.第①段描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 1.(1)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__。 (2)十岁裁诗走马成,________。 (3)________,天气晚来秋。 (4)日光下彻,________,怡然不动。 (5)《登泰山记》中描写大风猛烈的句子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A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2、德育的功能是()、(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 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样才能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F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F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F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F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R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F )

德育原理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德育原理》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___ 一、单项选择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 1.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 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 B《敏感性》《后果》《冲突》 C《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D《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 2.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以上 C中学以上 D以上三者 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 A道德天赋论 B道德虚无主义 C道德相对主义 D环境自发影响论 4.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A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 B 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 D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 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 A体谅情境 B 实验情境 C后果情境 D说明情境 二、是非判断题(15分,每题3分,共5题) ()1.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2.榜样就是要求大家学习的好人好事。 ()3.道德论证或说理的根本依据是道德判断。 ()4.礼仪训练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因素去教育学生。 三、简答题(28分,每题7分,共4题) 1.学校惩罚的标准及其应该坚持伦理原则? 2.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关系? 3.简述“教育”的道德标准。 4.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20分,每题10分,共2题) 1.阅读评论下列言论 正常的人必定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情,不做自认为错误的事情。避善趋恶,不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反而做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那是违背人性的。明知故犯,故意作恶,其实是一种假象。作恶者并不真正知道自己是在作恶,而是错把恶当作善。就他而言,他内心实际是在向往善,尽管就外人而言,他向往的实际是恶。总之,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人知恶必避恶,知善必行善。 2.阅读分析下列故事 路易斯·斯洛汀是一名原子物理学家,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工作,帮助研制原子弹。1946年他在实验室做一项核实验。他像专家常做的那样,用螺丝刀轻轻地把一块块钚片聚集成一团,使它大到足于产生链式反应。不幸的是,螺丝刀突然滑落,钚片一下子靠得太紧。瞬间,每个人观察的仪器都显示出中子正在剧增,表明链式反应已经开始。整个房间充满着放射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斯洛汀立即用赤裸的双手把钚片分开。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杀行动,因为这使他暴露在最大剂量的放射线下。然后,他平静地要求七名合作者精确地标出他们在事故发生时所处的位置,以便确定每个人受放射的程度。做完这些事,斯洛汀向医疗救护站报警,然后向同事们道歉,并且说:他将死去,而大家肯定会康复。 五、论述题(22分,任意选做1题)

2006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6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1题为选择题,33分;第12至25题为非选择题,117分。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豁免附和蛊惑人心祸起萧墙 B、遏止扼要鄂伦春族厄瓜多尔 C、菁华矜持泾渭分明惊世骇俗 D、撕裂趔趄烈火金刚骂骂咧咧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慰藉销毁矫揉造作瞠目结舌 B、焦躁坐标变本加厉缘木求鱼 C、颠簸竣工关怀备至顶礼摩拜 D、盘绕静谧哄堂大笑迫不及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奶奶在城里呆了许多年,很少出门,从不逛街。有一次乡下的亲戚下来了,她竟然毛遂自荐,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D、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doc

分值分布 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 论述 12+13 案例分析 15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 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 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 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 么?” 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 德育目标的确定。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 性)功能。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②德育作为 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 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 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3、道德教育有表象或形态上的“转化”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内发、 生长或建构的过程。 4、“新性善论”是德育主体发挥的前提之一。 5、道德发展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关注情感 方面。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关注行为,即观察学习。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关注认知。 6、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 的理解。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所谓“无律”,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或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所谓“他律”,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所谓“自律”,就是指儿童或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

2006年高考试题——英语(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英语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12页,第Ⅱ卷13至14页。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划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道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 A.£19.15. B.£9.15 C.£9.18. 答案是B。 1.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for the tickets? A.£7.5. B.£15. C.£50. 2.Which is the right gate for the man’s flight?

A.Gate 16. B.Gate 22. C.Gate 25. 3.How does the man feel about going to school by bike? A.Happy. B.Tired. C.Worried. 4.When can the woman get the computers? A.On Tuesday. B.On Wednesday. C.On Thursday. 5.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shirt for the party? A.The size is not large enough. B.The material is not good. C.The color is not suitable. 第二节(共15小题;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What can we learn about Mr. Brown? A.He is in his office. B.He is at a meeting. C.He is out for a meal. 7.What will the man probably do next? A.Call back. B.Come again. C.Leave a message.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What kind of room does the man want to take? A.A single room. B.A double room. C.A room for three. 9.What does the man need to put in the form? A.Telephone and student card numbers.

自考0468德育原理历年真题汇总

全国 2010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末选均无分。 1.关于德育原理和德育实践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实践经验产生德育原理 B ?德育原理属于感性认识 C .德育实践经验属于理性认识 D ?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对德育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 2.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 A .马卡连柯 C .杜德海姆 3.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柯尔伯格 C .凯兴斯泰纳 4. 现代德育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5.童年期 (6、7 岁一 11、12 岁)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 A .适应性 B .两义性 C .协调性 D .动荡性 6. 关于德育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 .科学技术对德育的影响主要通过科学家开展德育实现的 B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影响人们传统的思想、信仰和道德 C .德育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D .科学技术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 7. 关于德育目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目标是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B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目的 C .德育目标是德育内容的具体化 D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德育目标没有关系 8.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 ) A .德育目的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 .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C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D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 德育原则是 ( ) A. 德育目标的具体化 B .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总和 ) B .苏霍姆林斯基 D .杜威 ( ) B .班杜拉 D .洛克 B .封建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德育的本质是(B )。 A.培养人的活动 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 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 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 A.善B.美C.真D.丑 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 )。 A.《大学》B.《论语》C.《墨子》D.《荀子》 5. 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 C.《格达纲领批判》D.《费尔巴哈论》 【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 2.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

( B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D.心理特征 2.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性质的矛盾不是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表现。 A.认识B.能力C.思想D.情感 3.在儿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用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 )。 A.哈桑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 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大致是从以( )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 参考答案】1.B 2.D 3.B 4.D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 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 4.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5.既然德育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德育工作者就必须完全按照儿童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施教。 6.既说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又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06年复赛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第二十届初中物理竞赛(大同中学杯) 复赛试题(2006年) 说明: 1.本试卷共有五大题,答题时间为120分钟,试题满分为150分 2.答案及解答过程均写在答卷纸上。其中第一~第二大题只要写出答案,不写解答过程;第三~第五大题按题型要求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解答过程中可以使用计算器。 3.考试完毕只交答卷纸,试卷可以带回。 4.本试卷中常数g取lON/kg,水的比热容4.2 x 103J/kg。 一、选择题(以下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32分) 1.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否采到了蜜。这是由于蜜蜂在带蜜和不带蜜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 (A)响度(B)音调 (C)音色(D)传播方向 2.现有长度均为O.1m的两根弹簧A和B,已知弹簧A和B的劲度系数分别为100N/m和200N /m。为了制成一个长度也是O.1m.劲度系数却为1 50N/m的新弹簧,可以分别在弹簧A和B上截取一段,然后将这两段串联成一个弹簧即可。则在弹簧A和B上截取的长度分别为( ) (A)0.025m和0.075m (B)O.033m和0.067m (C)0.050m和O.050m (D)0.075m和0.025m 3.有A、B、C三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28g、400g、60g,体积分别为16cm3、50cm3、12cm3。则( ) (A)A球一定是空心的 (B)B球一定是空心的 (C)C球一定是空心的 (D)它们一定都是实心的 4.一容器装满水后.容器和水总质量为m1;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A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2;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A和一质量也为m的小金属块B 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3,则金属块A和金属块B的密度之比为( ) (A)m2:m3 (B)(m2-m1):(m3-m1) (C)(m3-m2):(m2-m1) (D)(m2+m-m3):(m1+m-m2) 5.有两只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金属球A和金属球B,先将球A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热平衡后水的温度降低了3℃;把球A取出,再将球B放这个杯中,热平衡后,水的温度又降低了3℃,则球A和球B的比热容大小关系为( ) (A)球A大 (B)球B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6.如图所示,在一个带正电的小球附近有一根原来不带电的金属棒。当用手与金属棒的某一部位接触一下后.移去带正电的小球。关于金属棒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手碰在金属棒的左端,金属棒带正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