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斯蒂芬·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nulla crux,nilla corona——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课文解析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而激情其中的散文。表面看这似乎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学习这篇散文,应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1]

世间最美的坟墓作品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

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他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2]

问题研究

第一段中的“宏伟”在文中的含义是:

答:托尔斯泰的坟墓在外观上并不宏伟,相反是“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说它“宏伟”特指托尔斯泰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人格给后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朴素”的外在具体表现在哪里体现了托翁什么精神

答: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回归自然,不劳顿他人)

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纵观全文《世界最美的坟墓》题目中的“美”在文中具有哪几层意思

答:①通过它形式上的朴素之美,反映了托尔斯泰朴素纯洁而高尚的心灵世界和平易而伟大的人格。

②它的美还源自于托尔斯泰童年关于植树与幸福的传说。所以树下的坟墓还包含着幸福和美好的启示。

③美还体现在人们对托尔斯泰无比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

本文第一段可分几个层次请你从下面的几种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序号代表句子的顺序,“∥”表示层次的划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本文第一段可分为3个层次。

上面选项选择B比较合理一些。因为第一句“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是全段的总领句,归为一层;第2和第3句是描写托翁坟墓的概况,归为第二层;而4、5、6、7、8句是插叙一段关于种树的传说,说明托尔斯泰把墓地选择在此处的原因,归为第三层。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运用了类比的说法。类比说法说明托尔斯泰的坟墓与流浪汉和不为人所知的士兵一样平凡,说明托尔斯泰的平易朴素的精神内核。然而显然托尔斯泰和流浪汉和不为人所知的士兵是不同的。这种类比其实也是衬托了托翁的伟大高尚。

“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这段文字中,没有直接描写托尔斯泰的坟墓,而是把笔墨放在人们在墓地的表现,说说其写作上运用的手法和其表达效果。

答:没有直接描写托尔斯泰的坟墓,而是把笔墨放在人们在墓地的表现上。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能够通过人们对托尔斯泰的崇敬的表现烘托出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魅力。侧面描写是从一个侧面来达到表现主题的作用,往往更有说服力。

文章对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作了四次描写,这四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出这四次描写)。

答:文中四次用平淡朴素的文字描写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这一中心意象,语义上层层拓展,步步加深。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平凡的伟人的无比崇敬的心情。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

“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其中的“敬仰”、“朝拜”、“圣地”和“远离尘嚣”、“孤零零”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两个看似逻辑上相反的事物相映衬:一。更体现出托尔斯泰朴素而高尚的人格魅力。二。因为一,也更使人们愈发对托尔斯泰敬仰到膜拜的地步。对比手法在此起到了更强调这两层意思的作用。

“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体会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答: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体现出托尔斯泰和一般伟人的区别,那些“好奇”、“观赏”和“闲情”与托尔斯泰无缘,鲜明地体现了他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请指出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并说出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修辞作用。

答:这里的景物写了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自然界的风儿、阳光和白雪都来到墓地,在自然的烘托下,更显出墓地的美好,也更好地体现了文章歌颂托尔斯泰美好朴素和高尚人格的主题。

“俯仰”、“嬉戏”和“温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风儿、阳光和白雪以人的行为、灵性和情感,体现大自然也被托尔斯泰的精神感动,渲染了托尔斯泰墓地圣洁美好的氛围,也加强了文章的主题。

请说出“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理解)

答:1828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1910年10月27日晚上出走,只

有一个医生和他一道坐上去南方的火车,着凉得肺炎,在一车站下车,死在这个小站上。这位伟大的老人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

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

你觉得《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文章,体现的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人羡慕那些花枝招展、风流倜傥然而心灵扭曲、沾满铜锈的人,而鄙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满身灰土的环卫工人。有些同学抛弃纯朴、纯真美,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刻意讲究穿着打扮。学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美的最高境界是朴素,是体现在人格中的质朴、纯净、高尚的美。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人们永远记住他。”在这个问题上谈谈你对托尔斯泰的认识。

答:托翁虽然已经去世,他的坟墓连名字也没有,“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但是朴素的坟墓所展现的伟人纯洁美好的精神却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永远记住他。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虽死犹生。[3]

梭罗木屋

张炜

多少人向我推荐梭罗的《瓦尔登湖》。几年前我看了。我得承认这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主题和思想,也不是耸人听闻的事件和故事,更不是令人沉迷炫目的才华。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谲异常的思路,那种执拗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他在林中生活了一年左右,而且那片林子离人烟稠密的康科德镇很近,在当年步行也不过三十分钟;现在步行大概二十分钟即可。据许多人回忆,那一阵的梭罗时不时地到爱默生家饱餐一顿,并在回去时带走大量吃物。再说那里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里有鱼,梭罗常常垂钓。总之在那里住一年二载不是想像的那么困难。瓦尔登湖边也绝非蛮荒老林。见过真正的苦难,瓦尔登湖边的苦太不算什么了。这是一个书生之苦,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他的动人,在于精神。一个没有出路的大学生,一个被人嘲讽的年轻人,采取了近乎极端的方式,给眼前的文明世界来了一家伙。这需要勇气、勇敢,需要敢为人先的那么一种倔气和拗气。这才不容易。在一个文明世界敢于放弃,自我流放,敢于自愿地走向所谓的落魄,这绝没有什么好事在等着他。

梭罗一去不回头。不是不从林子中回头,他很快就返回了;而是他在已经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再不回头了。从林中,从瓦尔登湖边回来的人,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地做个好孩子了。他也从不打算去做。他因不纳税而遭捕,还在里面写了《论公民的不服从》,准备在放他的

那一刻宣读,对抗他认为的坏政府。人的自由,包括对坏政府的不服从,在他看来是一个人的基本尊严。一篇《论公民的不服从》,即可概括梭罗的全部精神。不服从,就是不服从,不服从既成的一切陈规旧习与偏见。人生需要许许多多的探索和实验,勇于投身进去的,就一定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梭罗去瓦尔登一场,其实不过是一次行动的宣言,这宣言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大地上,写在了瓦尔登湖上。

人们都愿意用诗人式的偏激来原谅梭罗式的言行。这其实是一种对探索者的侮辱。原谅者摆出一副宽容的样子,只是不知道自己的平庸与恶劣。

我来到了瓦尔登湖。

我不想夸张,而是实实在在地说,我极少看到过这么美丽的湖。它看上去既不过大又不过小,而是正好。在视野里,它正好。碧绿碧绿,无一丝污染,四周都是高山,山上被绿色全部覆盖。湖的南面就是那片有名的林子了,梭罗就在那里亲自动手盖了一幢小木屋。这座小屋吸引了多少人的注意,引出多少意趣,已经是人人皆知了。当年梭罗费尽心思搭起的屋子早已坍塌。而且我还怀疑是被好事之人给拆毁了的。中国、外国在这点上差不多,那就是都太愿意破坏了,而不太愿意建设。不过这个世界上的多情者,懂得事物价值者,也大有人在。所以后来林子里又建起了一幢小木屋,并且与当年的一丝不差。不仅如此,而且里面的陈设也一一依照原样。

现在与过去的不同处,除了人去屋空之外,再就是小屋前面添了一尊梭罗雕象。他在那儿伸着手,好像在继续向人们诉说倔犟的理由,不服从的理由。棕黑色的木屋和雕象,简朴得就像梭罗自己。从小窗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屋内的摆设:一床,一椅,一桌。这些都在他的书中写得明白。

这屋子太小了,屋里的设备也过于简单了。这是因为一切都服从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他反复阐述道:一个人的生活其实所需甚少,而按照所需来向这个世界索取,不仅对我们置身的大自然有好处,而且对我们的心灵有最大的好处。一切的症结都出在人类自身的愚蠢和贪婪上。人的一切最美好的创造,无不来自简单和淳朴。他的理念是美的,因为饱受现代病摧残的当代人,越来越明白过分地消耗资源所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恶果,明白我们自身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因此我得说,我在瓦尔登湖畔看到的小木屋,是人世间最美的建筑之一。它非常真实,就像梭罗那么真实。而我们知道,时下的世界上,有诸多东西都是谎言堆积起来的。

作为一个作家和诗人,梭罗并没有留下很多的创作;但是他却可以比那些写下了“皇皇巨著”的人更能够不朽。因为他整个的人都是一部作品,这才显其大,这才是不朽的根源。

一个用行动在大地上写诗的人,我们要评价他,也就必得展读大地。

他是一个如此放松的人,亲近自然,与周围的一切和善相处。他在当年出门时几乎从不锁门。他发现来光顾这间小屋的人也大致友好,他们既不破坏也不拿走这里的东西。他觉得一切既是大地所赐,那么他也就没有理由将这些东西据为己有。他把木屋向着世界开放。

而今我看到的却是一个锁闭的小屋。他离我们远去了,于是后人就把他的小屋禁锢起来。

(选自《张炜散文》,有删节)

11.文章以“梭罗木屋”为题,但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笔墨写自己阅读《瓦尔登湖》引发的思考,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答:①《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湖边木屋的生活和思考,由阅读体验引出实地寻访,行文自然且真实可信。(2分)

②《瓦尔登湖》所表现出的怪谲异常的思路,执拗的不愿苟同性,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给予作者动人的体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分)

③为后文通过梭罗木屋来诠释梭罗的精神世界作铺垫。(2分)

12.结合作品,理解下面语句的含义。(6分)

(1)这是一个书生之苦,多少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意味。(3分)

答:⑴梭罗搭建小木屋,在瓦尔登湖畔生活,这并没有多少物质的艰苦;他的苦更多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自愿对文明世界叛逆的精神之苦。(3分)

(2)用行动在大地上写诗的人,我们要评价他,也就必得展读大地。(3分)

答:⑵梭罗以一种勇敢的实践精神深入自然,来到瓦尔登湖畔生活和探索;我们要评价梭罗,也就必须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走进自然,去了解和感受他。(3分)1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末“他离我们远去了,于是后人就把他的小屋禁锢起来”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4分)

答:表达了作者对梭罗的思想精神在后世渐渐消失的忧虑和痛心;(2分)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一种深沉的反思和批判。(2分)

14.为什么说瓦尔登湖畔的小术屋“是人世间最美的建筑之一”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8分)

答:①小木屋临近瓦尔登湖,环境优美,亲近自然,具有自然之美。(2分)

②小木屋简单朴素,体现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之美。(2分)

③小木屋真实本色,也是梭罗探索真理之地,呈现一种精神之美。(2分)

④小木屋曾向着世界开放,启发了无数人,展示着一种价值之美。(2分)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1课时) 【课前预习】 1.为生字词注音释义。 尘嚣()墓冢()荫庇() 栅栏()禁锢()飒飒() 2.搜集资料,了解作家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从散文中领会托尔斯泰的人格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从诗意的语言中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与崇敬。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坟墓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 2.品味文章中对墓地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评价任务】 1.找出文中描写墓地的相关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深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2.精思揣摩,欣赏作者于语言表达上的精致细腻与优美。 【教学过程】 一、积累、能力训练 1.给学生出示“泰姬陵”、“十三陵定陵”图片,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陵墓?你知道的形容建筑物的词语还有哪些?(让学生说) 参考示例:美轮美奂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独具匠心精雕细刻 富丽堂皇雕栏玉砌琼楼玉宇精美绝伦雕梁画栋 独具匠心鬼斧神工别有洞天巧夺天工精美绝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有关描绘陵墓或建筑的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也为后面描绘托尔斯泰墓的朴素进行对比。) 2.让学生选用上面描写陵墓或建筑物的词语,描绘一个你见到的一个建筑物的华美。(100字左右)(找学生回答) 参考示例:那尖耸入云端的天顶,彷佛要穿透苍穹般去一窥天堂的神秘;巍峨的宫殿正

廊绵延至遥远的尽头,目及所见皆是璀目眩烂的珐琅彩绘窗棂和栩栩如生的大理石浮雕,似罗丹的手,似米开的魂,似达芬奇的灵气,似拉斐尔的洒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描绘建筑物的词语描写出建筑物,让学生感受一般怎样描写建筑物,同时也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其朴素美的。) 过渡语:我们已经描绘了华美的陵墓或建筑物,再看看在茨威格笔下描绘的托尔斯泰的陵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托尔斯泰的成就。 托尔斯泰,十九世纪末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赞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使“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鲁迅称赞他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就是这样的一个伟人,他的坟墓应该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成就,可以与他坟墓的朴素形成对比,让学生对托尔斯泰这个伟大的人物的伟大的灵魂的感慨与赞美!) 三、速读课文,体会托尔斯泰墓的美。 1.勾画出描写托尔斯泰墓环境和形状的句子。 (找学生回答) (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目标】 1, 感受文章语言的简洁清丽之美 2,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分析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3,体会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 1.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2.体味饱蘸作者浓烈情感的语言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板书标题) 二、作者简介 1.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

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3.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作家。出生在富裕的市民家庭,1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后就读与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当过律师。青年歌德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早期作品表现了他的叛逆精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普罗米修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786年,歌德来到意大利,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产生了兴趣,完成了诗体悲剧《埃格蒙特》等。1794年与席勒开始长达十年的合作,共同开创了德国的“古典时期”,促成了德国文学的空前繁荣。他的主要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浮士德》等。 4.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伟大诗人,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生于英格兰的斯特拉特福镇。1585年去伦敦谋生,做过剧场杂役、编剧,后成为剧院股东。逝世前三年回乡安度晚年,他一生著有戏剧37部,长诗2部,十四行诗154首。他创作成就最大的诗戏剧,代表作早期有历史剧和喜剧,基调积极乐观,有《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是悲剧时期,风格沉郁悲壮;《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后期传奇剧时期,对世事带有和解宽恕倾向,作品有《暴风雨》《亨利八世》等。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世态人情。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精粹,有很高地艺术成就,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阅读及答案

《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阅读及答案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2)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3)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数阴庇。(4)她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5)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时,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6)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7)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8)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

允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阅读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尘嚣墓冢荫庇禁锢飒飒 AxiāozhǒngpìgùsàBxiáozhǒngbìgūsuǒ CxiáozǒngpìgūsōuDxiāozhǒngbìgùsà 2.按照下列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前面的括号内 (1)():形容经历过很多忧困祸乱的的事情。 (2)():形容费尽心机,想尽办法。 (3)():形容诗人十分激动。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音乐《神秘园》 一.导入新课: 人总归有入土的一天。西方的神父在葬礼上常会说这样一段话:尘归尘,土归土。把躯体还给大地,把眼泪还给大海。确实如此,当疲惫的身体回归大地,她的灵魂也在永恒的沉默中找到了最后的安宁。而坟墓,则成了他们的曾生活于这个世界的唯一纪念。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又是怎样诠释他生命的最后驿站的呢?今天我们要跟随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脚步,去俄国探访一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作者) 二.鉴赏课文 1.这处坟墓埋葬的是哪一位伟大的人物? 明确:列夫.托尔斯泰(幻灯显示)托斯泰生平(一):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从事创作60多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大以及艺术成就之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品的思想力量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2.下面我们一边听示范朗读录音,一边看书,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将描写坟墓的句子画上线。 3.请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写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 参考:(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庇。”(极为普通,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4)“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5) “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6)“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一节。 4.托尔斯泰墓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参考:朴素(自然、简朴、不求名声宁静) 托尔斯泰墓的周围,该有的却什么都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随处可见的阳光、白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和稀疏的木栅栏,以及四周盛开的鲜花和几株大树,听到的只是清风拂过树梢时发出的“飒飒”声响。如果要给这样的“朴素”再加一个修饰语的话,那便是文中的一个词——逼人。的确是“朴素”扑面而来,不知道同学们感受到了没有。 5.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请同学找出文中的词语。 参考:(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世间最美的坟墓阅读附答案

世间最美的坟墓阅读附 答案

世间最美的坟墓阅读附 答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阅读理解:世间最美的坟墓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数阴庇。她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时,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2)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后理解这座坟墓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突出这一特点的描写分别是(写出两个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人们怀着“敬畏”之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这座墓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世间最美的坟墓

A209 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阅读: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要点进而理解情感的能力。 2、口语:表达情感。 (二)知识目标 1、了解抒情的方法 2、领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德育目标 1、体会敬仰之情,领悟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培养健康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两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5分钟) 请两位学生介绍“我所了解的托尔斯泰”为理解课文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二、导入课文(2分钟) 教师提问:著名陵墓知多少,最美是哪座? 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投影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伧的托尔斯泰墓,激发学生好奇心。 教师语:世间美丽的陵墓美不胜收,最美是哪座呢?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认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是托尔斯泰墓,那么托尔斯泰墓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带着感情听录音,和作者一起瞻仰托尔斯泰墓这世间最美的坟墓吧!(板书课题) 三、听录音,从感知景物、感悟情感两方面整体感知全文(13分钟) 要求:1、学生边听读边画出直接描写坟墓的语句,并概括景物特点。 2、画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瞻仰托尔斯泰墓的。 四、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课文(30分钟) 1、感知景物 就刚才听读录音和所提要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叫一名同学朗读画出的语句,然后引导学生概括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点:朴素(板书) 体会这种朴素外表背后的朴素美。(投影托尔斯泰墓图片)

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同步练习

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同 步练习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世间最美的坟墓》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40分) 1.下面加点的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 )(4分) A. 墓冢.(zh ǒn ɡ ) 许诺.(nò) 栅.栏(zhà) 墓志铭. (m ín ɡ ) B. 飒飒.(sà) 穹.隆(qión ɡ) ⑥禁锢.(ɡù)震憾. (hàn ) C. 奢.华(shē) 挺拔. (bá ) 林阴(yīn ) 墓碑. (b ěi ) D. 荫.蔽(yīn) 尘嚣.(xiāo ) 稀疏.(sh ū) 埋葬. (zàn ɡ) 2.填空 (12分) ①茨威格______(国籍),代表作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②列夫·托尔斯泰______(国籍),代表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③歌德______(国籍),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④莎土比亚______(国籍),代表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下面各句的括号内所标出的修辞格有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排比)

B.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比喻) C.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拟人) D.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拟人) 4.把下列5个句子调整为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其顺序是()(4分) ①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②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③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④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⑤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 7.作者用来形容托尔斯泰墓基本特征的词语是()(4分) A. 宏伟 B.最美 C. 朴素 D.宁静

世间最美的坟墓阅读题及答案

世间最美的坟墓阅读题及答案 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加扣人心弦;今天,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好像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9.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10.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第一课时2016年5月9日( 周一) 一、课文导入 一个震撼世界文坛的响亮名字; 一位出身贵族却心系平民的杰出作家、文学巨匠; 他被誉为“19世纪俄国的巨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和“天才艺术家”; 他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不懈追求,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那么,拥有着如此辉煌成就的伟人最终会将自己的灵魂安息于何处? 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让我们怀抱最真挚的感情和作者一起瞻仰托尔斯泰灵魂的安息之地吧!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作者1928年在俄国旅行时,在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墓前感受的真切描述,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奥地利公民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全文的行文思路 2、在客观描写坟墓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体会其语言特点 三、探讨分析,体会鉴赏 1、文中哪些句子对托尔斯泰墓进行了描写 ——(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领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我所看到的美 二、导入课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的标准多种多样,美的种类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关于美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要展示给我们的美的事物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

作者) 三、出示图片: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伧的托尔斯泰墓。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四、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五、分析课文: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朴素) 2.“朴素”的外在具体表现在哪里?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3、托尔斯泰墓是如此的平凡普通,但他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一位世界“重量级”作家。[介绍托斯泰生平(一):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从事创作60多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大以及艺术成就之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

《世间最美的坟墓》_模板

《世间最美的坟墓》_模板 一、读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先不看“阅读提示”) 2.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托尔斯泰墓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朴素。 ②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自由回答) ——要点:敬仰之情。 3.诵读课文(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注意体会托墓的朴素和作者的敬仰之情。 二、思 1.诵读第一段,然后思考: ①本段文字共8句话,先标上序号,然后分析本段的思路。 ——先总述(a),再介绍坟墓(bc),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defgh)。 ②这一段中哪些文字最能表现托墓的“朴素”? ——“这只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这是对托墓的总体观照,写它普通而平凡。 ③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托尔斯泰的儿时的故事?(自由回答) ——叙述托尔斯泰的儿时的故事,揭示托尔斯泰内心对美和幸福的渴求,使托墓的朴素之中有了一种不平凡的内涵。 2.诵读第二段,然后思考 ①这一段中哪些文字描写了托墓的“朴素”? ——“它只是树木中的一个小长方形土丘而已,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进一步强化托墓的普通、平凡。 ②“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什么?——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的士兵一样在世间流失。 把托尔斯泰与流浪汉、无名士兵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人们感情的波澜被激发了起来。 ③“夏天,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由于没有奢华的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景物描写还渲染出墓地宁静肃穆的气氛,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睡其中是幸福的。同时,景物的变化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的永恒不变。” ④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意在衬托出托墓逼真的朴素中所蕴含的不平凡。人物英名盖世,坟墓却平凡普通,在这个似乎不相称的统一体中,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⑤作者说托墓“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在在声说话。”

(世间最美的坟墓).doc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一、读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先不看“阅读提示”) 2.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托尔斯泰墓给人最突出印象是什么?(试用文中词语回答。) ——朴素。 ②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了怎样感情?(自由回答) ——要点:敬仰之情。 3.诵读课文(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注意体会托墓朴素和作者敬仰之情。 二、思 1.诵读第一段,然后思考: ①本段文字共8句话,先标上序号,然后分析本段思路。 ——先总述(A),再介绍坟墓(BC),然后从树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愿望(DEFGH)。 ②这一段中哪些文字最能表现托墓“朴素”? ——“这只一个长方形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这是对托墓总体观照,写它普通而平凡。 ③作者为什么要叙述托尔斯泰儿时故事?(自由回答) ——叙述托尔斯泰儿时故事,揭示托尔斯泰内心对美和幸福渴求,使托墓朴素之中有了一种不平凡内涵。 2.诵读第二段,然后思考 ①这一段中哪些文字描写了托墓“朴素”? ——“它只是树木中一个小长方形土丘而已,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进一步强化托墓普通、平凡。 ②“就像偶尔被发现流浪汉,不为人知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意思是什么? ——就像倒毙流浪汉、无名阵亡士兵一样在世间流失。 把托尔斯泰与流浪汉、无名士兵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人们感情波澜被激发了起来。 ③“夏天,风儿……和暖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朴素。 景物描写还渲染出墓地宁静肃穆气氛,让人感到在这样环境中这位睡其中是幸福。同时,景物变化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感受到一个伟大灵魂永恒不变。” ④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作用是什么? 意在衬托出托墓逼真朴素中所蕴含不平凡。人物英名盖世,坟墓却平凡普通,在这个似乎不相称统一体中,人们感受到心灵震撼。

(完整版)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4、令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 要表达情感。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 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 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二、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 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三、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的坟墓”?四、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 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 土丘之中”呢?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 么?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我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传说中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他们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和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心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暧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是在夏天,还是在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毎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完整版)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4、令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情感。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二、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三、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 的坟墓”? 四、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 第一课时 2016年5月9日 ( 周一 ) 一、课文导入 一个震撼世界文坛的响亮名字; 一位出身贵族却心系平民的杰出作家、文学巨匠; 他被誉为“19世纪俄国的巨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和“天才艺术家”; 他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不懈追求,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那么,拥有着如此辉煌成就的伟人最终会将自己的灵魂安息于何处? 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让我们怀抱最真挚的感情和作者一起瞻仰托尔斯泰灵魂的安息之地吧!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作者1928年在俄国旅行时,在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墓前感受的真切描述,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奥地利公民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全文的行文思路 2、在客观描写坟墓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体会其语言特点 三、探讨分析,体会鉴赏 1、文中哪些句子对托尔斯泰墓进行了描写 ——(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长春市中铁十三局职业技术学校杨超群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体会以小见大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3.体会散文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4.领悟作者对伟人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之情,培养学生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领会托尔斯泰墓的最朴素与最美的辩证统一。 2.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以朴素的语言表现朴素美的文章风格。 2.领会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研讨与教师讲析结合。 3.情感探究法。 4.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先为大家朗诵一段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同学们,这首诗是赞美哪位作家的?(学生回答)这首诗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伟大的人格,如果用它来歌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极为恰当。1928年奥

地利作家茨威格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托尔斯泰墓之“美”吧!(板书标题) 二、背景介绍 1928年夏天,苏联举行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茨威格应邀参加了这一庆典,并瞻仰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墓地。令他最难忘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它是那样的平凡和简陋,简陋得让人震惊。以托尔斯泰的资财和地位、荣誉和贡献,比任何人都更有权利来显示他的高贵、富有,然而他却彻底挣脱了世俗的羁绊,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平凡。托尔斯泰对自己墓葬的选择和设计,充分表明了他对功名利禄、金钱地位的彻底否定以及他对平民化理想的追求。回归平凡,回归大众,回归自然,不为声名所累,这蕴涵于墓地上的声音,始终回荡在茨威格的耳畔。他认为托尔斯泰质朴无华的墓地折射出他人生的魅力,“成为世界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墓地。”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2.教师总结: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19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带有总结性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四、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