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2.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

2.

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成分种类比例明确,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生产)

点,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3.

源包括CO2、NaHCO3

石油、

N2、

NH

3

、NO3-、NH4+

4.培养基还需满足

菌需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需将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需提供无氧的条件。

5.

6.消毒与灭菌的区别是:

,包

(酒精、氯气、石炭酸)

7.

。8.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

。③

再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

)倒入培养皿,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④等待平板冷却凝固然

9.倒平板时若不慎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上,则这个平板不能用来培

10.

,以达纯化菌种的目的。

11.平板划线操作时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

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是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

12.

取少量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8

~10s

13.4

2.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

土壤中有一类细菌能

2.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是:

(包括营养、温度、PH 等)

3.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

等。

4.

5.

原理是:

当样品的稀

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

6.

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7.

8.用具和药品,

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9.土壤取样:

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

潮湿、pH ≈7的土壤中取样。

在实际操作中,104、10

5、

106用10

3、10

4、

105102、103 、

10

4)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

11.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细菌

30-37℃

1-2天;放线菌25-28℃5-7天;霉菌25-28℃3-4天。 12.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

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唯独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

13.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

: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 :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 );M :代表稀释倍数)

14.

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

是地球上含量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3.

它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

4.

5.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

6.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

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

7.

8.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m 左右腐殖土壤中。

9.

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