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极地地区 (2)

极地地区 (2)

极地地区 (2)
极地地区 (2)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描述:本节课主要描述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地图和正文,突出了两地“冰雪覆盖”的特殊环境。同时,从位置、气候、地形、海陆分布、居民、动植物、矿产资源等方面对两极地区作了比较。因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成为了当今科学考察的宝地,教材通过阅读材料——人类穿越南极的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强烈的情感教育。最好,通过讨论日本的捕鲸行为,让学生认识到极地是人类的最后一块净土,人类要好好保护与和平利用极地。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分析:

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的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

1、学会根据“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探究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原因。

2、学会在极地地区图上方向的辨别。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中学生的学习习惯

中学生基本上已形成了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但对学习地理来说,仍凭兴趣去听课学习。学习压力小,因此形成了课堂听课,课外不学地理的习惯。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的基本知识分析图中的地理事物等。

2.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局限性

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本章内容的方法也有其特殊性。如在极地地区图上判断方向。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的局限,成为了学习的阻碍。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附一:

表格1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利用的资源包括:

1、教材。教材是学生赖以学习、复习、考试参考的重要的依据,因此,阅读教材和划书是初中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

2、PPt课件。能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片的展示,视频的播放,提高学习的效果,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能通过投影展示课后巩固练习,避免了初中学生没有填充册和练习册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方法和工具设计:

附二:课后小测验

一、填空题:

1、跨经度最广大洲和洋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南极地区因为年降水量少,被称为“____________”,因风力大被称为“____________”。

3、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在___________半岛上。

4、到南极地区惊醒科学考察最好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填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__洲

B.__________洲

C.__________洲

D.__________海峡

E.__________(国家),

F.__________岛

(2)F点在C点的__________方向。

(3)在图中用字母“N”标出北极。A点在N的__________方向。

(4)指出划分东西半球的的经线圈。

教学实践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基本的读图技能,教学的有效性高。

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注重了教学的有效性。从学生的课后小测结果来看,学生的答对率达90%,证实了课堂教学除了注意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外,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欠少。如在极地地图上辩方向,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己得出辩方向的方法。而是更多地由老师讲解、学生理解、最后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最后学生懂了,但学生不能体会解决难题带来的成功感和快乐,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教学机智:

初一学生还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如对于投影的地图与课本的地图,虽然是一样,但要求他们在地图上做笔记,往往存在顾虑,失去耐性,干脆不做的思想。未来解决这个长期的问题,我用实物投影的方法,直接在地图上画,学生也跟着画,如在极地地图上标地理坐标、方向标、判读方向的方法等,学生更易明白,肯做笔记的学生增加了。

【初中地理】 极地地区(附答案)

一、极地地区选择题 1.(青岛)读图“从青岛到欧洲西部的航线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与传统航线相比,北极航线的优势是() A. 沿线经过的国家更多 B. 一年中通行时间更长 C. 缩短了距离,节省了能源 D. 沿途看到的景观更丰富 (2)从青岛到欧洲西部的传统路线,一次经过的重要海上通道①②③④是() A. 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B. 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巴拿马运河 C. 朝鲜海峡巴拿马运河白令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D. 朝鲜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北极东北航道,和北极西北航道统称为北极航道。从海上运输效率的角度,北极航道较传统航线可减少12至15天航程,所以航海界也把北极航道称为“黄金水道”。北极航道一旦开通,世界海上运输格局将发生较大改变。中国与欧洲、北美等市场的距离将大大拉近。北极航线的开通,将最大限度地缩短航程,减少船舶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扩大企业经营效益。(2)读图可知,从青岛到欧洲西部的传统路线,一次经过的重要海上通道:①是台湾海峡,②是马六甲海峡,③是苏伊士运河,④是直布罗陀海峡,故A正确。 【点评】北极航线和主要海峡。

2.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目前中国在南极的考察站有: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新建的中国南极泰山站和在建的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泰山站主楼建筑架空离地,最关键作用是() A. 防寒保暖 B. 防积雪融水进入 C. 防强紫外线辐射 D. 防大风积雪掩理 (2)我国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的主要目的是() A. 开发南极地区丰富的淡水资源 B. 作为游客旅游观光的休息区域 C. 体验南极地区酷寒的气候特点 D. 利用独特的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答案】(1)D (2)D 【解析】【分析】(1)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读图可得,泰山站的建筑特点是建筑架空离地,其作用是防大风大雪掩埋。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有着独特的环境,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因此,我国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独特的环境进行科学实验,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保护南极即是保护地球环境,即是保护人类自己,我们都应当从我做起,低碳生活,爱护环境,南极也只能用来和平目的考察,而非具有军事目的开发或者一系列不利于南极保护的行为. 3.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8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下图示意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初中地理 极地地区(含答案)

一、极地地区选择题 1.(淮安)关于南北两极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A. 都以陆地为主 B. 都以海洋为主 C. 代表性的动物都是企鹅 D. 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答案】D 【解析】【分析】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以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北极熊素称“冰海霸王”,是北冰洋的象征。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游禽,是南极洲的代表动物。迄今为止,已有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中国3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一大批科学考察站。近些年来,去北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也络绎不绝。 故选:D 【点评】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夏季出现极昼时,太阳总在地平线上,但太阳高度小,阳光娇弱无力,根本无法驱散冰原上的寒气。冬季出现极夜时,长夜漫漫,暴风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无论南极洲还是北冰洋,都是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考查极地的特点和意义。 2.下列比较适合北冰洋通航的月份是是() A. 1月 B. 2月 C. 8月 D. 12月【答案】 C 【解析】【分析】1、2、12月气温低,北冰洋处于冰封状态,通航难度大。8月为夏季,大量冰层融化,通航相对容易。 【点评】北冰洋位于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冬季全部结冰,每年的7,8,9三个月为北极的暖季,冰川融化。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北京时间2018年1月31日晚发生了月全食现象,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欣赏到了美轮美奂的“蓝月亮”景观。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

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

《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

件等。 【教学过程】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

地理课堂记录

地理课堂记录

————————————————————————————————作者:————————————————————————————————日期: ?

地理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1) 任职学校淄博五中任教学科地理任教年段初一姓名聂隽 观察视 角 一、教什么观察记录 观察视点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教学目标:1.能运用地图,描述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 围。2.能通过小组活动,运用多种资料对比南极和北 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目标简单明了,紧扣本堂课主题 2.核心知识:教师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 本堂课的基本思路从极地地区的景观和现象入手,结合学过的描述位置的方法,尝试描述两地区的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学生独立看图,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师生点评补充。 3.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 通过学习极地地区的高纬度位置,引出寒冷、干燥、大风的自然特征差异等,并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与生

活常识的联系。 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中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特点,也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简单结论由学生总结,而原理部分则通过解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精讲。 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本堂课选取了泰坦尼特号、南极大陆的气候资料等,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印象深刻 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提升,并通过习题来加以巩固,使学生学以致用 补充视点:南极北极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原因,是学生难以理 解的内容,要运用丰富的资料说明差异形成的原因。 教学改进建议: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动脑,突出地理 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

2014初一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练习题(附答案)

2014初一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练习题(附答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 1.独特的自然环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为极地地区。(1)位置和范围①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②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跨经度360°,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跨经度360°,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2)气候两极地区的共同气候特征是严寒,降水少。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①南极地区:地球上最冷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寒极”。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非常严寒。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和“风库”。②北极地区: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250毫米之间。风速远不及南极,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严寒的原因:南极地区海拔高,地面被冰雪覆盖,反射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陆地放热比海洋快,降温幅度比海洋大。南极地区没有人长期定居,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3)代表动物企鹅是南极的象征;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例1-1】读“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__洲,B________洲,C________洲,D________岛。(2)在图上用箭头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3)图中巴罗角位于北极点的________方。(4)北极圈附近的土著居民主要是________人和拉普人。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中心,四周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包围;再根据各大洲轮廓判断A 为北美洲,B为亚洲,C为欧洲,D为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第(2)题,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第(3)题,站在北极点,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正南方,巴罗角位于北极点的正南方。第(4)题,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答案:(1)北美亚欧格陵兰(2)画图略(逆时针方向)。(3)正南(4)因纽

2020年中考地理必考-极地地区(学生版)

精品资源·备战中考
一、南极地区 1.自然环境 (1)位置:在南极圈以内 ,临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范围: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 (3)地形:以高原为主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有“冰雪高原”之称。 (4)气候 ①特征:严寒(酷寒)、干燥、烈风(大风)。 ②形成原因
a.纬度高 ,接受太阳辐射少;冰层反射强烈;西风漂流和中纬西风带阻碍了南极地区与 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地势高 ,所以气温低。
b.酷寒使南极大陆形成了强大的高压中心 ,常年在高压控制下 ,降水稀少。 c.南极大陆上气温低 ,极地冷高压气压高 ,与位于海洋上的副极地低压带之间 ,气压差
高频必考·备战中考

精品资源·备战中考
异突出 ,所以南极地区风力极大。 (5)自然资源:固体淡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 源有企鹅、鲸等。 2.科考宝地:原始自然环境 ,科研价值高 ,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 昆仑站和泰山站。每年 11 月到次年 3 月是科考的最佳时期。 二、北极地区 1.自然环境 (1)位置:北极圈以北广大区域。 (2)范围:北冰洋的大 部分 ,以及沿岸的北美洲、欧洲、亚洲的陆地和岛屿(如格陵兰岛)。 (3)气候:严寒、干燥、没有南极冷 (4)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等;生物资源有北极熊、海豹、海狮等。 (4)科考宝地: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考站是黄河站。每年 6 月到 8 月是科考的最佳时期。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 ,由于乱捕滥杀 ,南极地区的鲸陷入危机之中。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狮、
海象等动物 ,也遭到人们的滥杀。 2.和平利用 ,保护环境
为了保护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 ,和平利用南极 ,1959 年 12 月 ,澳大利亚、阿根廷等 12 个 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高频必考·备战中考
速记口诀 极地地区 位置最南南极洲 ,三洲三洋绕四周; 冰雪高原冷大陆 ,四周冰山大水库; 北极圈内北冰洋 ,三洲环绕分清楚; 企鹅磷虾北极熊 ,独特生物极地驻; 酷寒干燥烈风吼 ,有煤有铁有石油; 两极考察显身手 ,长中昆泰和黄河; 保护极地不容缓 ,和平利用订条约; 世界各地已游遍 ,问问自己成就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

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https://www.doczj.com/doc/d511781538.html,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013年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训练-世界地理-极地地区(含答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训练-世界地理-极地地区(2020·江苏苏州·高三零模)2018年8月4日,在“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之际,央视记者行走“冰上丝绸之路”,从江苏连云港出发,取道北极东北航道,从西太平洋,经白令海峡,跨越北冰洋,前往欧洲荷兰鹿特丹,历时30多天。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冰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各航段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布满浮冰 B.乙→丙:途经大渔场 C.丙→丁:逆风逆水 D.甲→丁:全程昼渐长 2.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冰上丝绸之路”最突出的() A.航线比较安全B.沿途补给方便 C.沿线贸易量大D.通航里程较短 【答案】1.C2.D (2020·湖北荆州中学高三月考)我国泰山站(76°58′E,73°51′S)位于中国南极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距中山站约522公里,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3.据材料推测昆仑站的纬度最接近 A.80°S B.66°S C.78°S D.68°S 4.泰山站的建筑特点及其作用是 A.环形外表避免暴雪、强紫外线照射 B.碟形结构防干燥、烈风、酷寒 C.特种钢结构防酷寒、高温、冻胀、冻融 D.建筑架空离地避免迎风面大雪掩埋 【答案】3.A4.D (2020·福建三元·三明一中高三其他)南极冰盖在重力作用下始终处于不断向边缘运动的状态,南极冰盖上方覆盖着近百米厚的积雪层,只在沿岸冰川入海的地方和内陆某些出现裸露岩石的部位才能见到冰。图示意南极出露冰面的山地分布(局部)。南极洲有两个陨石富集地带,一个是山麓地带,如图示区域山地西北坡山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南极是最易发现陨石的大陆,其原因是

(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世界地区的课程内容有8 条,“极地地区” 可以承载以下2 条内容。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的基本知识分析图中的地理事物等。但是本校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还不是很强,学习压力小,凭兴趣去听课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4、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5、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的资源优势。 6、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 两极地区科考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4、运用资料和图片,说出极地地区是科考宝地的原因 5、知道南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教学新授 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板书:冰雪覆盖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 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要求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 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 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

初中地理 极地地区(附答案)

一、极地地区选择题 1.(莱芜)中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2010年11月从深圳盐田港启航,踏上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征程。回答下题。 (1)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不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A. 严寒 B. 烈风 C. 暴雨 D. 冰山崩落 (2)在开发利用南极的过程中,下列行为可取的是() A. 去南极海域大量捕杀鲸鱼 B. 大规模开发南极矿产 C. 在冰雪中掩埋废弃物 D. 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南极地区降水稀少,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不可能遇到的困难是暴雨。故选:C(2)在开发利用南极的过程中,选项ABC的做法是不妥当的,都不符合题意,选项D的行为是可取的。故选:D 【点评】(1)两极地区地处极圈以内,纬度位置高,气候特点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虽然降水稀少,但由于气温低,降水不易蒸发,长年积累,极地形成了厚厚的冰雪覆盖,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本题考查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理解解答即可(2)。南极洲上已发现的矿物就有220多种,煤矿资源最为丰富,此外还有丰

富的铁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迄今为止,已有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等3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一大批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地区进行科考工作。此题考查的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加强记忆,同时更要清楚保护南极洲的资源和环境是全世界都要重视的焦点。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北京时间2018年1月31日晚发生了月全食现象,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欣赏到了美轮美奂的“蓝月亮”景观。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月食现象证明了() A.地球的大小 B.地球自转方向 C.地球的形状 D.地球表面地貌 (2)该季节() A.正值南极地区的极昼期 B.地中海沿岸的游客正享受阳光沙滩 C.正值印度半岛的多雨期 D.撒哈拉沙漠的森林正一片葱绿茂盛 【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月食现象能够说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故选C。(2)该季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正值南极地区的极昼期,地中海沿岸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正值冬季,冬季温和湿润,所以地中海沿岸的游客正享受阳光沙滩是错误的;印度也位于北半球,印度此时也是冬季,冬季干旱,故此时正值印度半岛的多雨期是错误的;撒哈拉沙漠没有森林,故选A。 【点评】(1)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乘船出海时,港口的灯塔会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世界不同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月食时,阴影始终是弧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就越大(或站在大地上无论向那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练习题(及答案)

一、极地地区选择题 1.(兰州)下列属于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北极地区的动物有海象、北极熊、北极狐等,其中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故选:B 【点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由于自然环境比较特殊,生长着一些特有的动物,如企鹅是南极的象征,北极熊是北极的象征。 2.下列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南、北极地区都生活着耐寒的企鹅 B. 现阶段可开采两极地区的矿产资源 C. 泰山站是我国北极她区新建的科考站 D. 南极地区气候终年酷寒、干燥、烈风【答案】 D 【解析】【分析】两极地区都位于高纬度地区,但是南极附近是陆地,北极地区是海洋,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企鹅,北极是北极熊,泰山站是我国南极地区的科考站,南极地区气候终年酷寒、干燥、烈风。 故答案为:D。

【点评】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植物难以生长,海岸和岛屿附近有鸟类和海兽,鸟类以企鹅为多。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储热的能力大,而且南极地区海拔高,反射阳光的能力强,所以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气温略高一些。 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冰洋变暖,北极航线日益显露出巨大的航运价值。2017年7月中俄领导人正式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下图为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甲地的经纬度是() A.15°E,23.5°N B.45°W,23.5°S C.15°E,23.5°S D.45°W,23.5°N (2)沿“冰上丝绸之路”从上海出发至鹿特丹,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 B.印度洋、北冰洋、大西洋 C.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 D.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3)8月,某航线探测队正在北冰洋沿岸考察,下列现象不可信的是() A.白昼时间很长 B.白熊在海冰上觅食 C.大群的企鹅在游泳 D.因纽特人正在捕鱼 【答案】(1)A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2)-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2) 自学内容:科学考察的宝地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自学目标:1、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2、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通过了解极地气候条件的恶劣,认识到极地科学考察的艰巨性,树立勇敢进取的精神自学重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的资源 自学难点:学会根据“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探究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原因及方向的辨别 自学方法:1.两极地区的价值(从下面两方面分析)有丰富的矿产、生物资源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科考价值 自学过程: 任务一:读106页有关秦大河等科考队“穿越南极”的资料给你什么启示? 2.阅读P104的两段新闻报道,看看我国已在南极设立了哪两个考察站?描述两科考站的位置?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3.过去人类在极地的活动主要是以为主,而现在是为了进行。请大家继续看图10.2想想南极有哪些矿产资源? 4.南极既不是温带,更看不到森林为什么也会有煤呢? 5.阅读课文,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任务二: 1. 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

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 日本方的辩论中心: 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 2.《南极条约》的宗旨: 3、南极地区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90%的冰雪储存在这里,占整个地球淡水资源储量的72%。等 建构知网; 1,科学考察的宝地 2,基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极地地区学效检测(2) 一.选择题: 1.赴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是( ) A.每年11月到次年3月 B.北半球的夏季 C.每年的7月至9月 D.9月23日前后 2.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位于( ) A.南极圈以内 B.南极半岛 C.拉斯曼丘陵 D.乔治王岛 3.横穿南极大陆国际考察队的中国科学家名叫( ) A.李乐诗 B.秦大河 C.金庆民 D.李华梅 4.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 ) A.海洋 B.北极地区 C.南极地区 D.大江、湖泊 5.我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的时间是( ) A.1949年 B.1978年 C.1983年 D.1993年 6.北极地区在科研和考察方面的重要地位在于( ) A.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B.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C.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 D.有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7.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 A.成群的企鹅 B.皑皑的白雪 C.多彩的极光 D.漂浮的冰山 8.人们去极地的最终目的是( )

初中地理 极地地区(含答案)

一、极地地区选择题 1.(迁安市)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A. 北极熊 B. 冰山 C. 沙漠 D. 森林【答案】B 【解析】【分析】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是冰山。 故选:B 【点评】南极大陆纬度高,太阳辐射角度小,接受太阳辐射微弱,气候严寒,大陆终年被冰雪覆盖,在南极大陆附近的海面上,漂浮着成千上万座冰山。本题考查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较简单,理解解答即可。 2.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上图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①,跨经度最广 B. ①④两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 C. 世界上古老动物最多的大洲是⑥大洲 D. ②大洲是平均海拔最低,③大洲平均海拔最高 (2)关于各大洲之最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大洲①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 B. 大洲②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C. 大洲③有世界上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 D. 大洲④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3)小明同学对各大洲气候描述错误的是() A. ①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区面积最广 B. ④是世界上湿热的大洲 C. ③被称为“热带大陆” D. ⑦大洲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答案】(1)C (2)D (3)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 A. ①是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A不符合题意; B. ①是亚洲,④是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B不符合题意;

C. ⑥是大洋洲,是世界上古老动物最多的大洲,C符合题意; D. ②是欧洲是平均海拔最低,③是非洲,而平均海拔最高是南极洲,D不符合题意;(2)A. 大洲①是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A不符合题意; B. 大洲②是欧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B不符合题意; C. 大洲③是非洲,世界上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C不符合题意; D. 大洲④是北美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北美五大湖,D符合题意; (3)A. ①是亚洲,亚洲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区面积最广的大洲。A不符合题意; B.④是北美洲,世界上湿热的大洲是南美洲,B符合题意; C. ③是非洲,被称为“热带大陆”,C不符合题意; D. ⑦是南极洲,气候特征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D;(3)B。 【点评】(1)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的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亚洲是面积最大、人口众多、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北美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即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等5个相连湖泊的总称,有“北美大陆地中海之称。南美洲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水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 (3)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因此气候复杂多样;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海陆差异显著,因此季风气候显著;亚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较少,大陆性特征显著。非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南极地区处于地球的最南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环境:①南极洲的气候通常较同纬度的北极区为冷,是世界最冷的地区;②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有“白色沙漠”之称,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0~50毫米,越往大陆内部,降水量越少,南极点附近只有3毫米;③南极常年刮大风,最大风速每秒可达百米左右,比每秒33米的12级大风还高出近3倍;由此可见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旱。 3.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8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下图示意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练习题(附答案)

一、极地地区选择题 1.(泉州)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A. 北美洲 B. 大洋洲 C. 南极洲 D. 亚洲【答案】C 【解析】【分析】南极洲降水稀少,但因温度太低,所降淡水以冰的形式存在,不会蒸发,仅靠升华减少的水量极微小,所以经过亿万年的累积,成为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故选:C 【点评】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根据淡水资源的主要存在形式,筛选出正确选项。 2.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上图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①,跨经度最广 B. ①④两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 C. 世界上古老动物最多的大洲是⑥大洲 D. ②大洲是平均海拔最低,③大洲平均海拔最高 (2)关于各大洲之最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大洲①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 B. 大洲②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C. 大洲③有世界上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 D. 大洲④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3)小明同学对各大洲气候描述错误的是() A. ①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区面积最广 B. ④是世界上湿热的大洲 C. ③被称为“热带大陆” D. ⑦大洲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答案】(1)C (2)D (3)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

A. ①是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A不符合题意; B. ①是亚洲,④是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B不符合题意; C. ⑥是大洋洲,是世界上古老动物最多的大洲,C符合题意; D. ②是欧洲是平均海拔最低,③是非洲,而平均海拔最高是南极洲,D不符合题意;(2)A. 大洲①是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A不符合题意; B. 大洲②是欧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B不符合题意; C. 大洲③是非洲,世界上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C不符合题意; D. 大洲④是北美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北美五大湖,D符合题意; (3)A. ①是亚洲,亚洲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区面积最广的大洲。A不符合题意; B.④是北美洲,世界上湿热的大洲是南美洲,B符合题意; C. ③是非洲,被称为“热带大陆”,C不符合题意; D. ⑦是南极洲,气候特征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D;(3)B。 【点评】(1)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的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亚洲是面积最大、人口众多、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北美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即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等5个相连湖泊的总称,有“北美大陆地中海之称。南美洲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水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 (3)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因此气候复杂多样;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海陆差异显著,因此季风气候显著;亚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较少,大陆性特征显著。非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南极地区处于地球的最南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环境:①南极洲的气候通常较同纬度的北极区为冷,是世界最冷的地区;②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有“白色沙漠”之称,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0~50毫米,越往大陆内部,降水量越少,南极点附近只有3毫米;③南极常年刮大风,最大风速每秒可达百米左右,比每秒33米的12级大风还高出近3倍;由此可见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旱。 3.民航极地运行是指穿越极地区域的航班运行。左图为北京-纽约某航班的航线,右图为该航班飞行员工作日记。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由图可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