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浪漫主义

德国浪漫主义


德国浪漫主义研究

摘要:在浪漫主义漫长的历史中,作为其的发源地的德国浪漫主义,对它产
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浪漫主义的基调都是有德国浪漫主义文论的延续。
本文将德国浪漫主义置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长河之中,从众多古代思想家的观
点中探索它的渊源,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整理它的产生背景,于古纷繁的典主义
哲学中寻求它的理论依据。然后将德国浪漫主义分为三段进行分析,比较它在不
同时期的不同理论倾向。接着对德国浪漫主义的神学倾向、民族主义及历史主义
特征进行了说明,最后对不同理论家对德国浪漫主义的批判观点进行了简单的反
驳,为德国浪漫主义做了一些辩护,目的是为了突出德国浪漫主义在浪漫主义思
潮中的重要地位,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更准确的把握它的内涵。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源流及发展;特征;辩护
一、德国浪漫主义的历史渊源及背景………………………………………………3
(一)深厚的理论渊源………………………………………………………………3
(二)复杂的时代背景………………………………………………………………6
(三)充足的哲学准备………………………………………………………………9
二、德国浪漫主义的产生及发展演变……………………………………………12
(一)早期德国浪漫主义…………………………………………………………12
(二)中期德国浪漫主义…………………………………………………………15
(三)晚期德国浪漫主义……………………………………………………………16
三、德国浪漫主义的突出特征………………………………………………………18
(一)鲜明的神学倾向………………………………………………………………18
(二)独有的民族主义彩…………………………………………………………19
(三)柔和的历史观…………………………………………………………………20
四、为德国浪漫主义做两点辩护……………………………………………………21
(一)回到中世纪并不意味着逃离政治……………………………………………21
(二)政治统一并不一定要反对自由………………………………………………23
结 语……………………………………………………………………………25
注 释……………………………………………………………………………27
参考文献……………………………………………………………………………29
后 记……………………………………………………

………………………31
3德国浪漫主义研究
引 言
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产
生了一股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文学思潮,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而这股思潮不仅
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而且在政治上反对封建统治,是一种资本主义上升时
期的意识形态。从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一六五四年英国首先提出来“Romantic”
即“浪漫的”这一词语,而 Romantic 这个词又是由法国的“Romance”即“传奇、
小说”演变而来。Romantic 大致是形容不真实的、幻想的、传奇般的事物,带有一
定的贬义色彩。但是随着浪漫主义的发展,到十八世纪的时候,这个词已经被用来
评价作品,词性也转为褒义的肯定,附加有一种“宜人的忧郁”的意义。到后来,
随着使用的广泛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这一词语也变得有专门的涵义,代表一定
的思想了。
在西方近代文学体系中,浪漫主义的地位举足轻重,对整个西方文学甚至东方
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对欧洲古典主义的反抗,不仅使欧洲文学走出
了古典主义的阴影笼罩,而且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二十世纪
的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都受到了它的直接影响,有的甚至可以看做是直接由浪漫主
义演进、蜕变而来的。
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这一纯粹的外来词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家的视野,这一
术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中被频繁使用,在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过
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1907 年,鲁迅的论文《摩
罗诗力说》可以说是首次把浪漫主义引到中国。他在文中强调了“摩罗”诗人在欧
洲的一种“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行为,赞扬了富于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诗
人,并呼唤中国的“精神界之战士”,希望中国也有能够反对封建压抑、建立现代
新秩序的人物出现。
但是,由于鲁迅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的限制,他在介绍时只突出了浪漫主义的
4革命与反抗精神,而对浪漫主义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柔和面没有做太多介绍,这就
显得有些美中不足了。虽然如此,由于顺应了五四时期反抗封建统治、要求个性解
放的呼声,浪漫主义在很短时间内便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并对后来我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浪漫主义相关研究的不断展开、相关理论著作的更多译介,我们对浪漫主
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起来。但是这其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幸贵川指出的“浪
漫主义术语如此流行,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翻开国内文艺

理论方面的权威工具
书,浪漫主义一词至今归结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纲目下,其释义采用的还是马克
思、恩格斯、高尔基等政治家和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的论断”
【1】(p86)
;又或者是某些
批评家在使用这一术语的时候出现一些偏差,甚至弄出笑话。所以,我们有必要进
一步加深对浪漫主义的了解,弄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
马新国主编的《西方文论史》中第八章对浪漫主义的分了三节,其中第一节关
于德国浪漫主义的文论只介绍了史莱格尔兄弟和海涅,而第二节英国介绍了华兹华
斯、柯勒律治、济慈和雪莱,第三节法国介绍了夏多勃里昂、史达尔夫人、雨果等,
在整个章节中,德国浪漫主义文论占了不到三分之一。杨冬的《文学理论——从柏
拉图到德里达》中第三章“19 世纪前期的文学理论”重点介绍浪漫主义文论,然而
关于德国的只有第一节“史莱格尔兄弟”。
单单以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为主题的文章毕竟很少,而由于主客观的各种原
因暂时不能完全的收集到,但关于整个浪漫主义的研究却非常多,我们可以从中发
现些许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子。比如贾峰昌、罗杰鹦《20 世纪西方浪漫主义艺术研究
探识》一文主要介绍了国外对浪漫主义的研究现状及方式,如个案研究、社会批评
和主题研究方式,可见国外对浪漫主义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然而,其
中却很少发现有专门针对德国文论思想的研究;刘金龙在《浅谈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中直言“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
【2】p22
胡鸿
影 《现代性视野中的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也只是论及浪漫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
其中只谈到德国早期文论重的要性。
但以上文章由于论文篇幅和主旨所限,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历史变迁及其重要思
想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纵深度也不够。
5总的来说,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并积累了大量相关的资料,这为我们的
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和学习,我发现我们对
浪漫主义的“急先锋”——德国浪漫主义的研究还有些不足。纵观浪漫主义坎坷而
又辉煌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德国浪漫主义在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因此,本文将德国浪漫主义置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欧洲最为波澜壮阔的文艺运
动中,探寻德国浪漫主义发展的脉络及深层关系,把握其重要性,从而丰富目前学
术界对浪漫主义的研究,这不仅对浪漫主义概念的把握和其历史的定位研究大有裨
益,而且对我国使用浪漫主义这一理论术语的准确性也将有所提升。
一、

德国浪漫主义的历史渊源及背景
浪漫主义理论的兴起虽然是在近代,但是浪漫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很久
以前,当然,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研
究德国浪漫主义,不仅要研究它的理论代表人物,更要理清它的历史发展脉络,这
样有利于我们对它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准确、清晰、和全面。
(一)深厚的理论渊源
在西方文论史中,人们对于创作的方法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反映论,主
张文艺反映现实,以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另一种是表现轮,主张文艺表现自我,
以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反映论最早的萌芽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摹仿说’,
而表现论的代表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灵感说’。前者体现为现实意义,后者体现
为浪漫主义。”
【2】p1
其中,柏拉图的理式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理
式世界的影子,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而文艺摹仿现实是对影子的模仿,影子的影
子又怎么能表现真理呢?只有凭神的灵感发而为诗的颂神诗人,才能够作出传达真
理的诗,这样的诗才是美的、崇高的。他在《苏格拉底的自辩》中强调了灵感的作
用,他说:“诗人的创造不凭智慧而凭一种神圣的灵感,好比巫师的灵感。”
【3】p13

《伊安篇》中又讲到:“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历史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
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科里班特巫
师们在舞蹈时,心里都受一种违狂支配,抒情诗人们在作诗时也是如此。”
【4】p17
而他
的这种灵感说、迷狂说事实上就是最早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根据。
后来,罗马时期的希腊文论家朗加纳斯对柏拉图的迷狂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6更加强调作家的心灵和情感,他在《论崇高》中说道“我要满怀信心的宣称,没有
任何东西能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这种真情如醉如狂,涌现出来,
听来犹如神的声音。”,“崇高的语言对群众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一切使人
惊叹的东西无往而不使仅仅讲的有理,说的悦耳的东西黯然失色。”
【5】p122
另一位希腊文论家斐洛斯特拉托斯,对于这种心灵和情感的表现以及如何表现
发表了自己看法,他在《狄阿思的阿波洛尼阿斯的生平》中说:“是想象塑造了这
些作品。它比模仿是更为巧妙的一位艺术家。模仿仅能塑造它所看到过的东西,而
想象还能塑造它所没有看到过的东西,并把这没有看到过的东西作为现实的标准。”
【6】p134
他主张艺术是想象的产物,可以说是把想象放在突出地位

的第一人。
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把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东方神秘主义和基
督教神学融合起来,主张一切都是从“太一”中流溢或放射出来的。他认为物体的
美在于物体所分享到的“太一”放射出来的理式;美离不开心灵,只有收视内心,
用心眼而非肉眼才能见到最高的美;美在于艺术家的心灵赋予事物的理性,而非事
物本身。他在《九章集》第八章说:“艺术不仅摹写可以看得见的世界,而且它还
上升到自然所借以建立起来的哪些原则”。
【7】p1140-141
而且他还强调作家心灵的同时还
指出,艺术美是理想化的结果,这一观点为浪漫主义的抒情特质中加入了理想主义
的色彩。
但丁在《致斯加拉大王书》中,强调他的《神曲》所含的寓言的意义、秘奥的
意义和象征的意义,“为了阐明我们要说的话,则必须知晓这部作品的意义不是单
一的,相反它可以说是多义的,即含有不止一种意义。因为一种意义是望文生义,
另一种意义却是借文字所提示的事物而得;前一种称为字面义,后一种则为寓言义
或神秘义”,
【8】p80
这实际上是沿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四义说,即诗有字面的意义、
语言的意义、哲理的意义和奥秘的意义,但也为后来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中秘奥的意
蕴、隐喻和象征的技巧提供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一场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为中心的论争在意大利展开,为给
阿里奥斯陀的《疯狂的罗兰》作辩护,基拉尔底·钦提奥写了《论传奇体叙事诗》,
在文中他说:“……在我看来,如果一个诗人要用传奇写古时的材料,他最好不限
于一个人的单一动作,毋宁使用一个人物的许多动作,……情节的头绪多,会带来
7多样化,会增加读者的快感,也使作者有机会多加穿插,运用如果放在单一情节里
面就难免遭到谴责的那些事件……”,
【9】p185
他认为传奇体的叙事诗跟荷马史诗不同,
不能用亚里士多德根据史诗所规定的法规来束缚诗人的创作。这场论争不仅是欧洲
文学史上的古今之争,也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斗争的开始,并且为浪漫主义创作
增加了不受法规约束的特征,使其能够成为更加自由的写作。
另一位文论家卡斯特尔维屈罗,提出诗与历史是有区别的,“历史的题材是由世
间发生的事件的经过或者上帝的意志(显现的或隐藏的)供给他的”, 而诗的题材
“是关于本来不曾发生过的事物的,但是同时在愉快和真实两方面,都不比历史减
色。”
【10】p437
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中说“诗的题材是靠诗人的智慧寻求和
虚构出来的;至于诗的语言,它不是推理的语言

,因为人们通常不用韵文来推理,
诗的语言是诗人凭借他的智慧,在富于韵律的诗章中创造出来的。”
【10】p437
这就为浪
漫主义创作方法增加了另外一个特征,即重虚构、重创造。
在意大利还有一位著名戏剧家瓜里尼,他的论文《喜剧混杂剧体诗的纲领》,
为当时勇于打破亚里士多德严格区分悲喜剧的法规的新型剧作辩护,他认为:“悲
喜混杂剧可以兼包一切剧体诗的优点而抛弃他们的缺点;可以投合各种性情,各种
年龄,各种兴趣,……。”
【11】p1198
这就进一步加深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发反对拘泥学
习古典的教条的特征。
综合以上对于德国浪漫主义史学的渊源的追溯,通过列举罗马文论家、中世纪
时文论家和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家代表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从希腊柏拉图的“灵感
说”开始,经过了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等多个阶段,结合一些文
论家思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一套从内容到形式的关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已
大致被总结出来。但这时的欧洲文学界中,使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家还是非常
少的,分布也比较零星,距离形成流派还有很大差距。反观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的人,在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在文艺复兴、反封建返教会思想的促进下,
兴起了模仿学习希腊罗马古典文艺的潮流,形成了古典主义思潮。到十七世纪,古
典主义把“摹仿说”引向极端,其中以法国为最,史称新古典主义。布瓦洛等法国
理论家认为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是摹放自然人性的最优秀的作品,要摹放自然只
消摹放古典作品就可以了。因为新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所
8以其作品大都是对王公卿相的歌功颂德,反而把民间的作品鄙为市井嗷嘈,使得一
些有民主思想的作家极为不满,于是,随着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自由、平
等、博爱”的口号的提出,文艺上的古今之争逐渐扩大。
(二)复杂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个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当然,浪漫
主义也不例外,甚至表现的更加明显。在古典主义走向没落、启蒙运动不断的冲击
之下,欧洲世界产生了巨大变化,浪漫主义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中应运而生。
1、古典主义的束缚
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在思想上主要继承了罗马时期贺拉斯的文论观点。贺拉斯
强调的是“合式”原则,是一种偏于保守的借鉴说,他的这一主张的前提便是假设
了普遍人性和永恒理性的存在,他试图为文学创作建立一个外在的规则和可依靠的
典范。因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理性时代”。之后经过奥古

斯丁的美在于适宜和比
例、托马斯·阿奎那美在完整和鲜明的思想等的发展,最终使摹放自然、崇尚理性
的文艺观在十七世纪流行起来,特别是在法国,这一思想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由此,
古典主义体系建立起来了,到后来人们甚至陷入对理性的绝对信仰之中无法自拔。
那时牛顿等科学家的科学成果也使得人们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理性判断而获得,世
界本应是理性的、有秩序的。这种思想人们思考事物,认识观念等都产生了很大影
响,对文论的生成与发展的影响就更大了。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他认为知识的本性是具有具有绝对
的统一性的,一切复杂的、丰富的现象,只有经过可精确描述的单一原则的还原,
才能够达成普遍知识的理想。反过来,这些普遍知识原则又成为指导人们活动的原
则,同样也是指导人们艺术活动的规则。
正如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所示,他是高扬理性的,甚至于说,人的存
在只因他有思维力。在笛卡尔看来,文学艺术家的任务很简单,他们只需凭着神授
的理性描写合乎理性的东西,用理智判断代替情感,用理性克制欲望。他的这一论
调,不仅是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而且引起了很多文学家的随声附和。如高乃伊通
过他的《熙德》来歌颂理性的光辉,宣扬理性应战胜情感;拉辛则通过《安德洛马
克》来警示人们,他从反面展现了无理性带来的严重后果,激励人们以理性的目光
9来看待生活。
古典主义最束缚人的地方也在于它完全无视甚至抵制在创作过程中的非理性因
素,如“灵感”、“想象”等,都被披上了低俗的外衣。当时,“浪漫的”是贬义词,
基本上与“荒唐的”可同义置换,是用来批判那些荒谬的、与古典主义相悖的文学
作品,而想象也被视为毫无用途的、不着边际的空想。所以,格雷才这样教导人们
写诗:“反复揣摩推敲得有点格言的味道,用豪奢铺张的表达,贴上花草,镀上金色”。
【16】p398
古典主义者认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只会破坏艺术家的构思。马莱伯就指出艺
术是对现实的合理摹放,是理性的不能任凭情感驱使,而且艺术所反映的不是粗朴
的自然,而应是理性所认定的真实,是加工过的自然。对非理性的排斥及对摹放对
象的特殊要求——只摹放古典作品,最终使古典主义陷入自己画的小圈子里止步不
前。
再者,古典主义者们也希望像牛顿等一样,他们企图发现在艺术方面的永恒规
则,然后依照这套规则,通过理性的判断和推理来创作艺术作品。这一观点的代表
人物就是布瓦洛。他对戏剧创作作出了明确规定:“对理性要

服从它的规范,我们
要求艺术的布置剧情的发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到末尾维
持着舞台充实”。
【12】p22
后来“三一律”还真成为欧洲文艺界的铁律,统治了将近二
百年的。当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这些规则越来越空洞僵化,变得流于形式了。
而这些强调理性、规范过度的古典主义势必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反抗的声音一个接
一个的响起。
2、启蒙运动的反抗
启蒙运动发端于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但却是产生于法国,随后迅速扩展之全
欧,并在德国掀起了一场“狂飙突进”运动。启蒙主义以“自由、平等、博爱”为
口号,高举理性的旗帜,以求用近代科学文化来反对宗教蒙昧,相信知识包含的巨
大力量。“启蒙”即“照亮”,启蒙运动就是探求新的光芒来照亮人们的思想,改造
不合理的社会,追求个性解放。
启蒙运动不仅在政治方面有很大的建树,而且在文艺思想方面也有非凡的意义。
启蒙主义时期,人们开始对古典主义设立的陈规定律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分析和追
问的过程中,人们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启蒙主义时期,“精美”、“适度”
10等词语表面上还是受到高度赞扬的,但在实际的表现方式上、所蕴含的思想上已经
悄然发生了变化。这表明古典主义的根基已经开始松动,人们在看待一些事情上也
变得更加的广阔和灵活。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古典主义强调理性,认为文学应摹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
普遍理性,他们也说“自然”,但那自然是经过理性加工的自然,只能在古典作品
中找到。到启蒙主义时期,“自然”、“理性”还在沿用,但仔细对比一下,就能发
现很大的不同。狄德罗是启蒙主义大师,他所说的“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包
括物质世界、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以及精神世界,而“理性”是人用头脑去认识
世界,把握自然规律。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和产生的理由,艺术就应严格
的模仿自然,“我们最好是完全按照物体的原样把它们表现出来。摹仿的愈周全,
愈符合因果关系,我们就愈满意”。
【13】22
还有一点与古典主义者不一样,狄德罗强
调了一个“非理性”的因素——想象的重要作用。他把想象看做人的基本能力,“想
象,这是一种素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
有理性的生物,甚至不能算是一个人”,
【13】62
认为没有想象就不能揭示事物之间的
联系。狄德罗的文艺思想丰富而深刻,不仅是对古典主义的发展,也对浪漫主义理
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一位启蒙主义大师德

莱顿旗帜鲜明的反对“三一律”,他认为我们找不到证据
来证明“三一律”是可当做信仰的东西,“我们在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和论及此事
的任何古人都找不出这些规律,那只是现代法国人把它定为舞台规律的。”
【14】82
这就
从根本上动摇了“三一律”,对古典权威提出了质疑。另外,他还强调打破规则,“如
果我们只知因袭陈规,便会丢掉他们原有的一些完美,而创造不出自己的新东西”,
与其被动的牺牲伟大的美,不如主动的改变甚至打破规则。这一观点也预示着一套
新的理论将要出现。
由于启蒙运动队古典主义的怀疑精神,人们逐渐摆脱古典主义的种种枷锁,思
想慢慢从清规戒律的紧缚中解放出来,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认可,被古典主义
禁锢的“自然”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也许启蒙主义取得的进步还是有限的,但它反
对古典主义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人们逐渐的承认了非理性因素在艺术创作中的正
要性,为浪漫主义理论的生成做了铺垫,可以说,启蒙主义是一把燎原的烈火,而
11浪漫主义是被火烧过的草地上发出的新芽。
(三)充足的哲学准备
十八世纪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强调天才和灵感,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天才
的独创性,当时的康德、谢林、费希特等哲学家们的观点对浪漫主义的形成产生了
很重要的影响。
1、康德
康德是古典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他的著名
观点“美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影响非常深远。他认为,使某一对象成为美
的对象的审美活动,是不涉对象的存在,因而无利害感,不涉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因而无厉害感。康德的这一论断,改变了以往美学史中把审美判断和其他判断混为
一谈的境况,突出了审美区别于道德判断、知识判断等的本质特征,从而对人们认
识“纯粹的美的本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对古典主义文学、美学理论的有力反
驳。
另外,康德还强调在艺术创作中“天才”的重要性,他认为“天才就是:一个
主体对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性”,
【15】
p79
也就是说,天才创造艺术,用不着像古典主义那样套用固定公式,不用依靠任何
古代作品的样板,他是具有独创性的,天才创造出来的作品是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特
的作品,而这种独创性是绝对不可能整化为公式或原则加以套用的。康德对独创性
的推崇对,对艺术教条主义的否定,给古典主义以强有力的冲击,对后来的浪漫主
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浪漫主义因此也把追求独创性当做自己的特征之一。
在康德的

美学体系中,他还流露出了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他认为人的心灵不
是消极被动的、不是空档的,更不是对客观事物机械摹放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具有创造性的。美不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的摹放,而是主体能动的参与其中,
对象在主体参与下生成的,因为“让思维的主体离开,整个的物质世界就会消逝,
因为这个物质世界无非是思维的主体所感受的现象”,正如阿伦·布洛克对康德的
总结,“在他所有的三大批判中,康德的焦点,像卢梭一样,集中于人,不是超验
的或自然的世界,而是人的经验,人的思考,人的想象的创造性力量”。
【11】p1198
1790 年康德出版了他的《判断力批判》,这部书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2他不仅把美学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认识到了审美主体的
人的重要性,美不再是理想彼岸的神秘瞬间,审美者是能够沟通这两个互不相同的
世界的。康德关于天才、想象等突出主体独创性的观点,直接影响了德国早期浪漫
主义,为浪漫主义在理论上做了重大支持。
2、费希特
费希特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康德的继续和发展。前面讲了康德推崇人的能动
性、提倡自由等观点,费希特在对康德反思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关于“能动的
人”的学说。1794 年费希特出版了《科学学》,他在其中论述了自己的主观唯心主
义理论,对自我精神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论述,他认为自我精神是世界万物的源泉和
创造者,客观世界受主观世界支配,外部世界受人是内心世界支配。他把自我意识
进行了夸大,把自我意识提高到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认识的根据的地位。
因此,费希特分外看重文学艺术家,特别是他们的创作对人的心灵的陶冶作用,
他说:“艺术家的世界究竟在神么地方呢?在人的内心,而不在任何其他的地方。
由此可见,文学艺术家要引导人返求诸己,使人感到那里才是自己的家。他们使人
脱离给定的自然界,让人独立自主的站立起来。理性的独立性就是我们的最终目
的。”
【15】33
但是,我们要指出的是,他虽然看重艺术家,但并不代表他认可艺术家可
以任意妄为的创作。他虽宣扬“艺术家是天生的”,但这并不是说天才不需要规则
的制约,或不需要后天的学习。他只是指出真正的文学艺术创造来源于油然而发的
冲动,是自然而然的,艺术家绝对不能任意为之,不能让自己的某种任意决断所驱
使。另外,艺术家还要谨防自己的心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能去讨好流行的权威,不
能追逐眼前的利益,更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动机。艺术家要以自己的所从事的神

圣工
作来鞭策自己,努力表现心中非限于一己之私的理想。
另外,在费希特看来,文学作品不能落于空洞的文字游戏,不能做概念性的说
教,而应该表达理念,由此唤起读者对理念的向往,“他(文学艺术家)应当用语言表
达理念;他应当用一种普遍有效的方法,用一种完备的形式表达理念。理念必定在
他之内已经变得十分清晰、生动和独立,以致理念本身用语言向他显露出来;理念
能贯彻于语言的最内在的原则,从而凭借它自身的力量用语言形成一个躯体。理念
必须自己说话,而不是著作家必须说话。著作家的一切随意性、全部个性和他特有
13的风格与技艺,必定已经在他的陈述中逐渐消失,以便唯有他所表达的理念的风格
与技艺会万世长存,唯有理念用这种语言和在这个时代能够赢得的最高生命会万世
长存。”
【19】p79
3、谢林
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把人的精神视为世界发展的最高智慧和顶峰,是无
限的、自由的、绝对的。他把一切归结为精神,认为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自然是
精神不断前进的体现,或者说自然是可见的精神,自然和精神是一个相互的统一体。
谢林反对费希特仅仅把自然看做是对绝对自我产生刺激作用的实在,他认为自然类
似于人,具有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且有目的的创造力,是一种活动精神的表现。
谢林的把自然视为可见的精神,把精神视为不可见的自然的思想,对浪漫主义
重视想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说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对解放浪漫主义的主观世界
有很重要的意义,使浪漫主义的自我获得了充分的自由和独立,那么谢林则主要影
响了浪漫主义的客观世界,使他们的想象能够翱翔于不受现实规律束缚的世界中。
因为自然是有意识的、是看得见的精神,所以浪漫主义者们就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
想象,赋予自然中的事物以生命和精神,然后和它们进行心的交流。
另外,谢林还强调神话的重要性,这对德国浪漫主义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启蒙
主义认为神话是纯属臆造的,把它鄙为人类愚昧的产物。但谢林却反对这一论断,
他认为神话是艺术的原始材料和必要条件,它们包含着人们最早的宇宙直观,如果
没有神话,我们的艺术也将失去它的发源之所。谢林不仅强调保护以往的神话,还
提倡建设“新神话”,这与德国浪漫主义的神话观的联系就更加的直接了。
二、德国浪漫主义的诞生及发展
德国浪漫主义首先要从“狂飙突进”运动说起。狂飙突进运动是 1770 年到
1785 年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影响广泛的文学运动,由克林格尔的悲剧《狂飙突
进》而得名,它的主体是一

批青年知识分子,主要针对的是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
的古典主义思潮,他们宣扬反抗精神,提倡“天才不需规律”。在德国,狂飙突
进运动可以说是连接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桥梁,启蒙运动通
过狂飙突进运动,从而孕育出了欧洲最早的浪漫主义。随着文论思想的不断累积、
哲学基础的不断成熟,德国浪漫主义最终于十九世纪初正式的形成了文论流派。
14(一)早期德国浪漫主义
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谢林、瓦肯
罗德尔、蒂克、让·保尔等,而且早期德国浪漫主义是以施莱格尔兄弟在耶拿创
办的杂志《雅典娜神殿》为理论平台的,所以也可以称他们为“耶拿派浪漫主义”
或“耶拿派”。作为理论发轫和基础的耶拿派浪漫主义,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非常深远,奠定了德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调。由于耶拿派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
物同时又是作家,所以我们要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来寻找他们的文论观点。
1、施莱格尔兄弟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和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在德国浪漫主义中地
位非凡,他们于 1798 年在耶拿创办的杂志《雅典娜神殿》,可以说是德国浪漫主
义兴起的标志。从此以后,德国的文学可以被划分为两股潮流,一股是以席勒为
主要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另一股便是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
并且,施莱格尔兄弟在评论这两个潮流时首次使用“古典诗”与“浪漫诗”这两
个词语,并把它们广泛运用到自己的文学评论之中,才使得这“浪漫”这一词语
的意义发生根本转变,并在西方各国迅速传播开来,变得家喻户晓。
其实,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先前就曾在《希腊诗歌研究》中对古今文学进
行了比较,认为古代文学是单纯的、客观的,而近代文学是主观的、具有鲜明个
人色彩的,只是当时他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后,弗里德里
希·施莱格尔在《雅典娜神殿》上发表了《断片》一文,全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
点,代表了他理论的逐渐成熟。在文中他指出“浪漫诗是包罗万象的进步的诗。
它的使命不在于把一切独特的诗歌的样式重新合并起来,使诗同哲学和雄辩术沟
通起来。它力求而且应该把诗和散文、天才和批评、人为的诗和自然的诗时而掺
杂起来,时而融合起来……其他种类的诗已经结束了自己的发展,完全听任于分
析了。浪漫诗却仍然处在形成过程中,况且它的实质就在于:它将始终在形成中,
永远不会臻于完成……唯有它是无限的和自由的,它承认诗人的任凭兴之所至是
自己的基本

规律,诗人不应当受任何规律的约束。浪漫诗的样式,是独一无二的
东西,是比任何个别的样式还要大的东西。它是诗的全部总和,因为任何的诗在
某种意义上都是而且也应当是浪漫的。”
【19】p53-54
虽然在他的描述中有些偏激的认
15为“浪漫诗是包罗万象的进步诗”,但这也恰恰表明了在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眼中浪漫主义的特点——无视一切规则又包罗万象,同时也是主观性的、具有个
人色彩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方面他努力想要挣脱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束
缚,强调诗人的主观性,另一方面他又试图创造一种“包罗万象的诗”,从而将
各种文学体裁混杂在一起。他正是在这两方面不断纠缠中摸索自己的理论道路。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的哥哥,他的很多观
点都受到弟弟的影响,但也有很多不同。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更偏向于把
自己定位成一个史学家而不是文论家,所以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像弟弟那么偏
激,他更多的强调一种客观的、审慎的态度。而且正是他第一个将古典与浪漫作
为一对对立概念而使用的,他把古代文学比为“古典的”,把近代文学比为“浪
漫的”,并把古典文学和浪漫文学看做是一根磁铁的两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的文论思想受康德的影响比较大,他继承了康德
关于美不涉利害的观点,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没有用途”,他说:“美在某种意
义上是效用性的对立面:它就是使效用性成为多余的东西。”
【20】p360
在指出艺术无
目的的同时,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还强调在艺术创作中人的想象的重要性,
“在一切美的艺术中,除了机械(技巧)部分外,在这一部分之上还有一个诗的
部分:这就是说,在这些艺术中可以看出一种想象力的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
【20】
p361
另外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还强调人在文学活动中的能动性,认为艺术
批评是自由的心灵活动,不需要客观的标准来格外规定,“绝对没有什么科学教
导我们纯客观的、普遍有效的进行判断,所以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去了解这部艺
术品的性格,不带成见的去研讨这种性格,尽可能按照谈心的方式把它一同表现
出来。因此,没有比以掉书袋的方法来批评一部艺术品更其荒谬的了。”
【20】p370

提倡的是以个人的审美感受为依据,在批评过程中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
什么必须套用的公式,只要能够达到与对象的交流便可。
2、诺瓦利斯
诺瓦利斯原名弗里德里希·莱奥波德·封·哈登贝格,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小说家,但他对德

国浪漫主义文论的贡献却是非常巨大的,后来德国浪漫主义的
16很多特点都是由诺瓦利斯的文论思想中演变而来的。他的文论观点大部分集中在
《断片》之中,但也有一些散见于他的诗歌、小说等作品中。诺瓦利斯的文论思
想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他主张的是一种诗化哲学,大力推崇诗的重要作用,认为诗可以连接
有限和无限,可以统一个体与整体,“诗通过与整体的一种奇特的联系来高扬每
一个别,如果说哲学通过自己立法使理念的效能广被世界,那么,同样,诗是开
启哲学的钥匙,是哲学的目的和意义,因为诗建立起一个美的人世——世界的家
庭——普遍的美的家园。”
【21】p29
可见他已经把诗看做人的自我生成,是绝对的真
实,而且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力量,全因它来源于人类自我的心灵。他强调诗是
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超越现实的庸俗,超越现世
的经验,最终达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其次,诺瓦利斯美化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建立了一个宗教化原则,甚至认
为只有宗教才能拯救欧洲。其实这一倾向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论家里是很常见
的,他们同样认为中世纪是一块充满人性的土地,只是他们没有上升到诺瓦利斯
那样的高度而已。但是,必须要澄清的一点是,不管是美化中世纪还是提倡宗教
化原则,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思想上的自由,审美上的无功利,并不是真
的要搞那些神神鬼鬼的宗教活动,更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他们只是寻求
一种感性寄托,并以此来反对现实中的过度理性,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现
实世界,这一点将在第三部分关于浪漫主义的神学倾向特点中做详细论述。
最后,与大多数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一样,他也非常推崇非理性、情感
和想象。在诺瓦利斯看来,正是情感使现实和理想连接起来,而想象力则是一个
重要的建筑情感的工具,且想象力是自由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把无限的东西引
入有限之中。
(二)中期德国浪漫主义
1805 年以后,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德国国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在耶拿的
浪漫主义者们被迫进行转移,并最终在海德堡再次聚首,他们在痛惜《雅典娜神
殿》失去的同时,重拾勇气,再次创建了一个理论平台——《隐士报》,继续他
们的理论探索之旅,所以,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又称为“海德堡派”,它在整个
17德国浪漫主义发展史中处于中段,虽然在理论上建树不多,但是他们的贡献也非
常突出。
海德堡派也有很多出色的文论家,比如阿尔尼姆、布伦塔诺等,由于海德堡

的理论家大都是从耶拿派转移过来的,所以他们身上都有耶拿派理论的影子,
继承了耶拿派的很多特色。但是海德堡派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也为德国浪漫主
义添加了许多新元素,发表了许多新看法,创造出了许多新理论。海德堡派在对
待德意志民族精神,做了很多论述,他们力图通过整理德意志文学遗产来复兴中
世纪德意志民族文化,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布伦塔诺。
在谈到德国浪漫主义突出的民族色彩的时候,有一部民歌集不得不提,这就
是由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合著的《男孩的神奇号角》,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搜
集了大量的民歌,及德国特有的民俗传统,赞赏了德国民歌特有的风貌,并且影
响了后来的很多作家。布伦塔诺本事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在继承德国早期浪漫
主义的文论观点的同时,他还有很多的创新,一方面践行早期的美学原则,另一
方面又积极的探寻新的突破。这中创新就表现在他对德国民歌整理的过程中,他
的整理不是简单的搜集,而是在收集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美学原则,对民歌进行
了全方位的创新。但这只是他理论贡献的一方面。
在西方文论传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都是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摹放”
说,人就是人,自然就是自然,二者是独立的两个世界。比如歌德就认为“我主
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
【22】p41
他在人与自然这两者之间,更倾向
于客观的自然。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文论界风气云涌,其中著名的“狂飙突进”
运动、感伤主义诗学等流派积极倡导感性的抒发,以主观情感冲击客观摹放,对
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主题与客体纠缠的背景之下,浪漫主义也参入其
中的理论讨论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布伦塔诺,他不仅顺应理论潮流强调
主观的突出地位,而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现自我存在的诗歌理论。
布伦塔诺的抒情诗,不像古典主义及以前的抒情诗那样尽可能做到情景兼
顾,他认为这完全是不必要的,因为诗人面前的景色不是他要表达的重点,根本
无需对其进行太多的关注,更没有必要进行写实性的描绘,诗人真正所要做的是
将眼前所见变为心中所想,将景物化为自我心灵的投射,通过高度的主观化客体
18所要表达的东西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布伦塔诺依据这一原则创作的诗歌,完全
摆脱了以前那种主客的纠缠,直接表现诗人心中的事物,呈现自我的心境,完全
沉入对自我的关照之中。
在德国,一直以来都是以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为基础,以这两方的和谐为
目的的理性主义认识论美

学占主导地位,在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德国文学世
界中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主客缺一的现象,但是自从出现了布伦塔诺,这一现象逐
渐的出现改变,理性主义的地位也变得摇摇欲坠。布伦塔诺的文论观点中,“绝
对自我”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消解了“摹放”传统,而且使德国的美
学基调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存在论美学思想初露端倪,并且影响了后来的叔本华、
尼采等哲学家和一些文论流派。
(三)晚期德国浪漫主义
1809 年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浪漫主义进入晚期阶段,到这时的德国浪
漫主义思潮已经开始由盛转衰,理论上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这一时期的德国
浪漫主义又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边的是柏林派,南边的是施瓦本派。代表人物
有艾辛多夫、霍夫曼、施瓦布等。海涅总的来说不属于德国浪漫主义的任何一个
时期,但由于他发表的《论浪漫派》对德国浪漫主义做了很多论述,在理论上进
行了许多批判和总结,可以说为日渐式微的德国浪漫主义画上了最强有力的句
号,所以笔者暂将他划入晚期德国浪漫主义之中进行论述。
霍夫曼与其他晚期德国浪漫主义者一样,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要高过在文论构
建方面,但他在受前人理论的影响下,还在不断的寻求自我突破。以小说为例,
霍夫曼在小说创作中践行了前人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他极力营造想象、努力表达
人们的主观情感,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他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在某些方
面有所超越。他在消解传统小说形式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他认为幻想终究是幻
想,想象的东西都是虚无的,不能信以为真,所以他的小说结局都是从想象中回
到现实世界,使人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不仅意识到世界中的好笑,也意识到自
身的滑稽。
海涅是德国著名的作家和批评家,他早年曾受过浪漫主义的影响,但后来却
对这一思潮改为批判态度,他的理论著述主要有《论浪漫派》和《论德国宗教与
19哲学的历史》,在文论方面,他的观点大都是通过批判别人的观点来进行表达的,
批判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早期德国浪漫主义、歌德和席勒身上。
他首先批判的是中世纪时期,“浪漫主义艺术表现的,或者不如说暗示的,
乃是无限的事物,尽是虚幻的关系,他们仰仗的是一套传统的象征手法,或者进
而仰仗譬喻,基督自己就试图以各式各样的譬喻来阐明他的唯灵论的思想。因而
在中世纪的艺术品里充满了神秘的,迷样的,奇异的和虚夸的成分。”
【23】p14
所以
这种借宗教逃避现实的浪漫主义,不要也罢,更何况它早已在艺术里“枯萎褪色”

了。其次,既然中世纪在海涅那里已经变得如此不堪,那么提倡回到中世纪的德
国早期浪漫主义耶拿派自然也就入不了他的法眼,他讽刺道“可是他们的遭遇却
根故事里的老侍女一样,据说:那个侍女发现她的女主人拥有一种使人返老还童
的仙药,于是她趁主人外出,从主人的梳妆台里取来盛魔汁的小瓶。可她不是略
饮几滴,而是大喝一口,于是这种返老还童的魔汤魔力大发,这个侍女不仅重新
变得年轻,甚至变成了一个极小的孩子。”
【23】p26
最终他给耶拿派的结论是,消极
的从现实世界逃到中世纪的梦幻中,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三、德国浪漫主义的突出特征
随着浪漫主义逐步的形成规模、发展壮大,德国浪漫主义在不断前进的过程
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简单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鲜明的神学倾向
在进过十九世纪初的短时间窘迫后,德国资产阶级终于走出了困境,在工业
化的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我们看到工业文明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
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随着工业发展物质变得空前丰富起来,人的自由
反而被物质所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许就是文明也带来了“倒退”。其实
关于这人的自由的问题,早在十八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先驱们就已经有过相关的
论述,他们曾表露过物质文明带给人类自由限制的忧虑。席勒曾认为工业文明下
的物质膨胀会让人们彼此孤立,人们的联系会相对减少,人会慢慢的变为“断片”;
费希特则进一步夸大了物质的危害,认为自己都无法在这样的世界中从容思考,
灵魂也无法安置。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当人对物质追求的欲望越强烈,人们对自我内心的关照
20就会越少,在这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下,我们终将迷失自己的心灵,陷入迷惘状态。
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中,德国浪漫主义先贤们经过万分努力,终于在一个“神秘的
国度”为我们找到了安心之所——对神性的思念和回归。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
迷惘,正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对神性的向往,那么救赎的道路也就是反走迷惘之途,
重新唤起人们对神性的回归,把人从物质的苦海中解救出来。而在他们看来,能
把人逐渐失去的神性重新召唤回来的最直接的工具就是基督教思想,所以他们都
具有鲜明的神学倾向,而这种倾向正是德国浪漫主义区别于其他国家浪漫主义的
最突出的特征。
在《雅典娜神殿》中,费希特、谢林等在对浪漫主义哲学思考的时候就已经
显露出对宗教神秘世界的向往,后来的诺瓦利斯等文论家的思想也表现出鲜明的
神学倾向,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

是,我们要指出的一点是,德国浪漫主义
虽然具有强烈是神学倾向,但它绝对不同于教徒式的宗教信仰,他们虽打着“回
归精神家园”的口号,但是他们心中所思的是人生在世,所想的是有限与无限的
矛盾,所探寻的是绝对的真理。他们在本质上是有着生命哲学的内涵,跟宗教信
仰其实并无绝对关系。
(二)独特的民族主义特点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社会动荡不堪,先后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拿破仑战争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制度处于分崩离
析的状态。由于这些外在因素的剧烈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也遭受着剧创,面对
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理性主义对人的束缚,人们纷纷起来反抗,这其中以浪漫主
义的反抗最为突出和成功。浪漫主义者们不满理性主义的普遍性划分,强调自我
民族的特色,他们追颂德意志的民族传统,高扬德国的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
族主义特点,这种民族主义思想也渗透在他们的文论观之中。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命维系于始终浸淫在自己的语
言、传统和当地情感之中;千篇一律即是死亡”,
【24】p14-15
这句话代表的就是德
国浪漫主义对启蒙普遍主义的反抗思想。随着启蒙运动的不断展开,启蒙思想也
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对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但是在这些思想中也有一些不
足的东西,比如启蒙普遍主义。普遍主义观把一切都看的太过同一,不重视个性,
21而浪漫主义又恰恰强调的是个性,所以,这两种观点必然不能安然相处。德国浪
漫主义对启蒙普遍主义极为不满,他们认为这种观点只会使人们忘记自己,使人
在一个毫无个性而言的世界中迷失自我,而没有个性的世界也不再是万紫千红的
世界,那将是一片白茫茫,毫无生气。所以德国浪漫主义极力反对启蒙普遍主义,
在不断的反抗和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以维护民族的特性来反抗启
蒙的普遍性,为德国浪漫主义染上了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他们认为用一个普遍标准来判断世间万物是十分可笑的,而且我们也找不出
这样的一个标准,只有承认个性、独特性,才能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好与坏的评
价,特别是在对待民族问题时,更是要依其民族的特性才能准确的进行判断,而
一个民族的特性要从多方面来考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等。所
以,德国浪漫主义才要不断的寻找本民族的精神与传统,整理本民族的神话与民
歌,高扬本民族的语言和情感。这些倾向表现在文化中就是赞美本民族,批判外
来统治的民族主义色彩。

来由于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和外族统治,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德国
浪漫主义的反抗从文化领域上升到了政治领域,他们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
把民族与国家等同,只有政治上强势了、国家统一了,民族的特性才能得到保证,
要不然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他们积极的呼吁人们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把个人
的力量、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以此来反对外族入侵,保卫自己的国家,守护自
我民族的特性,免于外来势力的破坏。
(三)浓厚的历史主义色彩
在前面我们介绍浪漫主义的时候,都把古典主义、启蒙主义作为它的反面,
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的不断反驳的过程中丰富着自身的理论。就
算是从欧洲文学史的长河中,我们也很难发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除
了对立关系还有什么别的紧密联系,它们在哲学立场、文论观点、甚至生活态度
上都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但是,事事都有例外,德国浪漫主义就是这对立关系中
的例外,因其所处的特殊社会背景,它与古典主义、启蒙主义的关系非常微妙,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浓厚的历史主义色彩。
十八世纪的德国社会非常的特殊,它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内的环境也是
22十分混乱。当启蒙主义传到德国时,它并没有得到像其他国家那样丰厚的发展土
壤,反而有点举步维艰,这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
在德国,启蒙主义的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它没办法贯彻自己的观点,文学上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市场占有”,它其实是依附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缺乏自
己的独立形态,所以说浪漫主义跟它的关系错综复杂又紧密联系。
比较德国的浪漫主义和启蒙主义,我们会发现一些很奇妙的现象,原来在德
国浪漫主义和启蒙主义的联系是如此紧密,相似度如此之高。比如,德国浪漫主
义强调自由和情感、而启蒙主义破坏规则和神学信仰,又比如对中世纪的看法都
是如出一辙。
也许单就德国而论很难看出有什么特别的,但是与其它国家比较以下,就能
看到德国的特点是多么的突出。启蒙主义在法国发展的比较迅猛,那时的启蒙主
义是奉理性为最高理想的,他们以现实主义的精神看待事物,批判文学作品,“宗
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25】p56
再反观德国,
启蒙主义不仅没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反而是带有浪漫主义的理想化色彩,甚
至启蒙主义在德国引发的“狂飙突进”运动有时也被我们称为“前浪漫主义”。
总的来说,德国浪漫主义在对待历史、对待其它潮流时

采取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
它与启蒙主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带有浓厚的历史主义色彩。
四、为德国浪漫主义做两点辩护
前面对浪漫主义,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历史背景及产生、发展都做了简单
的介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也存在很多对德国浪漫主义的误解和批判,
但在笔者看来这些批判有些主观化,起码是稍有偏颇的。
(一)回到中世纪并不意味着逃离政治
部分人士认为浪漫主义逃离了现实的环境,转而把目光聚焦在中世纪,有政
治逃避的嫌疑。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视德国浪漫主义仅为一场文学方面的运动,
在对古典主义艺术反抗的基础上,只关注创作方法及文学理论的变革,而面对现
实存在的种种问题,德国浪漫主义没有选择正面反抗,反而逃离现实,跑到审美
领域、文学创作领域之中,从中世纪寻求庇护,独自享受内心世界的宁静,因而
23他们批评德国浪漫主义是非政治的、最起码是逃离政治的。持这种观点的文论家
比比皆是。比如海尔曼·海纳特,他曾断言德国浪漫主义本质上就是非政治的,
是费尽心机逃离社会政治现实的。
早期的浪漫派代表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以康德、费希特、谢
林等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以《雅典娜神殿》为中心来建立他们的文论体系。
他们认为浪漫主义文学就要打破一切法则,摆脱所有狭隘规律的束缚,特别是理
性的限制,艺术来源于热情而不是理性,崇尚理性只能制约人们的认识和感觉的
能力。而现实世界总是那么的令人失望,所以要寻求精神的自由,人们只能到更
单纯的世界、更梦幻的世界中去。最终他们把目光聚集到了中世纪,因为他们觉
得在那时的封建宗法统治下的、基督教思想主导的社会,有种神秘的时代感,是
一个难得的富有诗意的时期,所以他们倡导回到中世纪,讴歌中世纪就相当于讴
歌美。
在这一理论思潮的影响下,很多作家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一种回归精
神,在宗教背景中表现一种神秘的精神追求。蒂克在《威廉·洛厄尔》中主要写
了一个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堕落,并且把堕落的原因归咎于启蒙主义,在《弗兰
兹 斯坦恩巴尔德的漫游》里面,把现实世界和中世纪进行比较,认为那时的封
建制度、骑士精神是完美的,我们就应该像他们一样过“牧歌生活”,摒弃现实
的罪恶;诺瓦利斯也在《夜的颂歌》描写了黑夜和死亡,表达了对神秘世界的沉
迷,不原直视现实人生。
虽然早期浪漫主义有明显的回到中世纪的倾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
他们就是逃离现实、逃避政治。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德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