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课程:中外建筑史

学校: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专业:11建筑工程设计2班

姓名:张xx

学号:115601011248

概论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外国建筑史主要以西方建筑为代表,本论文中主要论述西方建筑。中西方文化均有各自的特色,都在各自的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地理、文化、经济和审美观念、生化习惯、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建筑不同地发展风格。

第一章中国建筑史

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

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

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各间具体名称是:

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1、木架建筑

特点:⑴. 取材方便;

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

确,“墙倒屋不塌”

⑶. 抗震性能好;

⑷. 施工速度快;

⑸. 便于维修、搬迁;

⑹.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

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⑺.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2、群体建筑

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⑴.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

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三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建筑(旧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2)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简述西周王城形制及等级制度

西周的“国”,即“城”。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的城市。

西周时期,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造城,规模按等级来决定: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周朝宗法制度:天子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余子弟封侯,为小宗;侯亦如上,分大宗、小宗;小宗封大夫;大夫小宗为士。

《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4)封建社会中期的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唐、五代、宋、辽、金)

1、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a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里坊制

b 筑群处理越来越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

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

c 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

d、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如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富有艺术性,斗栱的装饰效果很好。

e施工水平提高——设专门掌管建筑设计、施工的职务,称“都料”。

f 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结构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

g真实和成熟。

2、宋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a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废弃了“里坊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

b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

c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

d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很大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

e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祐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建筑形式。

f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5)社会后期的建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元、明、清)

1、明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a砖已经普遍使用于民居砌墙。

b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c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d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北京十三陵、北京故宫。

e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f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g明代家具文明于世。

2、清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a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b喇嘛教建筑兴盛——外八庙

c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d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第二章外国建筑史

一外国建筑主要包括

古代埃及建筑、印度教建筑、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建筑古代爱琴建筑、古代希腊建筑、古代罗马建筑东欧中世纪建筑、拜占庭帝国建筑西欧中世纪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欧美复古思潮建筑、对新建筑的探索、现代建筑的发展与现代建筑大师、后现代与现代建筑之后的建筑流派、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思潮与趋势。外国建筑主要以西方建筑为代表。

二西方建筑史

西方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的古代建筑,事实上是一脉延续至今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建筑文化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因此西方古建筑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史一脉相传的。西方古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多力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

特点:

1、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作为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2、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内部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本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的直接表现。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第三章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对比

中西方古建筑都有各自的法式,由于各自社会背景与文化的差异,因此按着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在发展,形成民族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与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紧密相连

首先,中国古建筑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

其次,中国古建筑很注重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揉入认得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和合不同,奇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群体的组合,注重空间的安排,善于将功能多样、风格迥异的建筑单体,根据实际的试用要求组织起来,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建筑几乎都与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比如:古代宫廷的建筑从秦朝开始,宫廷建筑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办公的场所。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经典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方式:中轴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西方古建筑与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俄关系与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相反,西方文化把自然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物,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和人根本不同的,它们无所谓善恶美丑,更不带有感情色彩。他们认为

人站在自然界之上,统治自然界,要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自身需求。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西方文化十分强调个人的地位。它认为个人就是一个原子,他不靠任何别的人而存在。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这些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西方文化中的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者社会群体中的成员。

在建筑材料上因为石质坚硬而不易腐蚀,正好象征了西方世界祖先精神永不泯灭,同时石材经常以人体雕塑的作品呈现,石材的硬朗和结实对西方人所追求身材的矫健和强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西方建筑在选材时一般都选择石料。

在建筑装饰色彩上,西方是极其丰富,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色彩为装饰的主色调,但没有一个单一的色调贯穿始终,对比也不是非常强烈。

在建筑空间布局上,西方建筑往往以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高空发展,采用“体量”不断向上叠加,以巨大且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峨壮观的整体,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体现了西方人对神灵狂热的崇拜。

在建筑造型上,西方传统造型强调“形式美”,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我们从古希腊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对形式美的强烈的追求。如,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强壮雄伟,仿女体的艾奥立柱式柔和端庄。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理论课 (二)课程定位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 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加强学生知识记忆。 二、课程基本目标

(一)知识目标: 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二)职业技能目标: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中外建筑史心得体会

中 外 建 筑 史 心 得 体 会 11建装2班 黎姗姗 12号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只要的物质环境。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她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建筑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她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我深刻的觉得中外建筑史是门非常有意义的课,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经过了解了这本书后,分别初步的了解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宋、辽、金、西夏建筑,元、明、清建筑,近、现代建筑。还有外国建筑史的古代建筑,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 早在奴隶制时代,人类的建筑活动已经有了很大规模的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成就比较高,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埃及、西亚和波斯的建筑创痛流传甚少,唯独希腊、罗马的建筑在欧洲一直流传,得以发展,并统称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古典文化,把它们的建筑统称为古典建筑。古代建筑又分为了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和古美洲建筑。 这些是我在中外建筑史这本书里自己读到的能理解的东西,建筑伴随着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由于各国的物产、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多去分享一些中外建筑史,有机会更可以多去看看中国的古老建筑。以后

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可以多去关注一些各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和特点,特别要对我们中国的建筑进行全面的了解。总而言之,我爱中外建筑史,我要了解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简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目的 中外建筑简史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群的必修课,它以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全面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建筑的特点与风格,拓宽对建筑艺术的直观感受,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为目的。 2、要求 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①掌握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 ②理解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历史原因; ③了解建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建筑内外结构。 ④通过古今中外的建筑纵横对比加深对建筑流派的体系特点和建筑构成形态认知。 3、课程重点及难点 课程重点: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建筑和建筑师。 课程难点:①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 ②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结构。 (二)教学基本内容概况(共32学时)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共16学时) 第一节大兴土木,缘何无石——中国建筑的材料(2学时) 第二节中国建筑的艺术语言(2学时) 第三节百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国建筑的结构(4学时) 第四节雕梁画栋,美不胜收——中国建筑的装饰(2学时) 第五节庭院深深,秩序井然——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2学时) 第六节佛门之花,怒放神州——中国的宗教建筑(1学时) 第七节帝王建筑——宫殿、坛庙、陵墓(2学时) 第八节店肆与民居(1学时) 第二章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共16学时) 第一节史前建筑(0.5学时) 第二节神秘的古埃及建筑(1学时) 第三节古代西亚建筑——塔庙与宫殿的兴起(1学时) 第四节古希腊建筑——永恒的魅力(1学时) 第五节古罗马建筑——帝国风貌的展示(2学时) 第六节早期基督教建筑(1学时)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1341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学分: 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 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 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名校历年考研建筑史题

2005同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外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一选择(15分) 1.“殿堂”式建筑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 D 草栿 2.斗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作为用料度量单位取自斗拱的() A 斗高 B 斗宽C拱宽 D 拱高 6.《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的作者是() 7.以下哪位学者较早以类型学的观点来推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原型?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D)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③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⑤抗震,纯靠榫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⑥装饰作用。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⑧模数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B)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据“大乘的建筑观”一文的观点,以下哪条不是建筑发展的未 来走向(C) A 商业化 B 艺术化 C 非艺术化 D 大众化 14.以下哪条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A)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5.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C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二填空(30分) 1.中国古代现知最早的砖见于()遗址,主要用于(铺地)。 2.锢窑多见于()一带,()结构不用支模即可砌成。 3.《清式营造则例》是()(人名)根据《》编著的。 4.计成在《园冶》认为,第园筑之主,犹须什(),而用匠什()。 5.“择中”思想见于《》一书,其中的“国”指()。 6.《说园》的作者(),他还设计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 7.中国营造学社诞生于()年,创始人是()。 8.清式七檩举架的飞檐为()举,檐步为()举。 9.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城市之间有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在 一定程度上由()方式决定的。 10.宋代用材的材等折变率为();清代斗口的等级折变率为() (数值)。 11.唐宋木构殿堂有()个水平结构层,其中最复杂的一个实际 上属于()结构。 12.江南园林边界模糊的空间效果,主要是以()和()手法 取得的。 13.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观念不无关系,也是() 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14.上海大厦(百老汇)属于()风格,是()的端景。 15.历史上外来建筑文化移入中国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其英文表 达可用()一词,而当代建筑的一大倾向是“趋同”,英文表达 为()。 三作图(30分) 1. 绘出四铺作斗拱正、侧面图,并绘出华拱和令拱断面。 2. 绘出清式歇山顶纵剖面图,并注明主要构件名称。 3. 试以不少于3幅的系列简图概括出江南民居的主要特征。 外国建筑史 一选择(20分) 1. 西方古典建筑是指(D) A 古希腊、古罗马建筑 B 学院派建筑 C 17世纪法国宫廷文化支配下的建筑 D 19世纪以前的古代建筑 2. 古希腊神庙多立克柱式中柱子的细高比一般为1:4~6 3.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式() A 罗马万神庙 B 巴黎恩瓦立德教堂 C 巴黎万神庙 D 卢浮宫东立面 4.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设计教堂的理想空间是() A 十字式 B 中心化 C 拉丁式 D 巴西利卡式 5. 欧洲启蒙运动后建筑思想的演变与各种风格的出现与()的 艺术史研究有关 A 洛吉尔神甫 B 欧文 C 温克尔曼 D 勒杜 6. 下列哪一座哥特教堂最早采用骨架券在圣坛部分开启了彩色 玻璃窗() A 巴黎圣母院 B 巴黎圣德尼教堂 C 韩期(兰斯)主教堂 D 夏特尔教堂 7. 威尼斯圣马可图书馆是由()设计的 8. Forum是指古罗马时期的会场 9. “插入式城市”“行走的城市”的城市设计概念是由(前者由库 克提出,后者由赫隆提出)提出的 10. 下列哪位建筑师被认为是从现代到后现代时期最有影响的 转折人物() A E·沙里宁 B 路易·康 C G·特拉尼 D L·巴拉干 11. 阿尔伯蒂所著的,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影响的建筑理论书之一 1

中外建筑史 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 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在右基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屋矮柱和短梁,构成“一品”木构架。在平行的两品木构架之间用横向联系的“枋”联络“柱”的上端,产在各层梁头和短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90度直角的檀,起联系构架和承载屋面重量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型平面,同时也可以组成三角型、正方形、多角型、圆形、扇形、万字形等特殊平面的建筑。由于这种“抬梁式”建筑的木构架类似“框架”,建筑物上部分荷载沿梁架、立柱传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荷载,这就赋予建筑以极大的灵活性。室内空间可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分隔空间,并随需要安装或拆卸。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面。台基——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斗拱”的构件,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中外建筑史概论感想

对中外建筑史的感想 ——品凝固的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物能够经得起岁月的风霜雨而屹立在那千年不动摇。在建筑上,凝结着那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特征,凝结着设计者和建造者的才华。中外建筑史,就像是在品读一部壮阔的史诗,揭开人类文明进步的面纱。 中国与外国的建筑史,各有各的精彩绝伦。 外国的建筑,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开始,这个辉煌的开端,建筑物体量巨大、设计精妙、工程浩大,充分体现了数千年前先行者们的智慧。古希腊的建筑堪称辉煌灿烂,从帕提农神庙为具最杰出代表,宏伟、端庄、优美、和谐,为世界建筑史添上了一首庄严华美的乐章。在古希腊中被称为“迷宫”的克诺索斯王宫,克诺索斯王宫不仅建筑技术精湛,而且内部装饰极为复杂,其壁画经久如初,整个迷宫的建筑设计严谨,玲珑多变,显示出克里特人超常的智慧与技术。迈锡尼城堡亦是一个里程碑,整个迈锡尼城堡的风格威严而粗犷,散发着一种古朴、凝重之感。古罗马建筑则以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著称。古罗马大角斗场与万神庙就是其典型代表,气势雄伟,让今人叹为观止。神庙、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广场等各式建筑,无一不显示了古罗马的强大与奢华,其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中世纪的建筑又显示了建筑史的另一种风姿。哥特式建筑,高大、坚挺,有一种直插云天的气势,不仅造成了天国飘渺、崇高的感觉,而且加深了教徒的信仰,在建筑史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拜占庭

教堂是拜占庭文化的形象体现。圣索菲亚大教堂代表着东罗马帝国建筑艺术的高峰,既有罗马建筑的特色,又有东方艺术的韵味,既有教堂的结构,又有伊斯兰教的风格,是两大宗教艺术完美和谐结合的艺术精品。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得于于建筑师们大胆创新。这股新的建筑潮流缔造了一批真正的建筑师。他们的作品追求鲜明的个性,成就了欧洲建筑史的新高峰,为以后的几个世纪的建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建筑风格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外国的建筑异彩纷呈,中国的也不例外。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久,散布区域辽阔。古代的经典建筑主要有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住宅与聚落、园林等。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外建筑史》论文格式

摘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公民的监督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原有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实现政府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法治性、高效性、有限性、责任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它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自身完善的现实需求,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队伍建设者,在真正意义上确立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而推动我国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公民的监督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原有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实现政府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法治性、高效性、有限性、责任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它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自身完善的现实需求,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 关键词:特征必要性必然性构建

Abstract 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ittle, t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 the role that primary government act has not adapte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 The role that primary government act has not adapte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 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 ittle, t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 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 T 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 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ittle. Keywords:character necessity inevitability establish

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

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 建筑就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她们的需要、感情、审美与追求。建筑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她们的性格与理想中去。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我本身对中外建筑史比较感兴趣,所以本学期专业选修课选修了中外建筑史,特别的想去了解中国的建筑史与外国的建筑史。比起景观建筑,如果再给我一次重选的机会,我还仍就是会选择中外建筑史。选修了这门课,老师的课件丰富多彩,视频也很多样化,对我的教学非常的有帮助。老师精心的备课使我的收获非常之大。虽然有时候上课的态度不就是很端正,玩手机睡觉都有,但就是也不就是因为上课枯燥导致,而就是自身的原因。我深刻的觉得中外建筑史就是门非常有意义的课,对我学房地产的甚至整个学建筑有关专业的都很就是有必要去学习这门课,读建筑有关的专业连建筑史都不了解岂不就是让人笑话,还有这门课对我们以后学习或者工作都就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课后特意的认真地去瞧了中外建筑史这本书,分别初步的了解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宋、辽、金、西夏建筑,元、明、清建筑,近、现代建筑。还有外国建筑史的古代建筑,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其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古代建筑与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进行了深层次的讲解,以便我阅读时更深的理解。 早在奴隶制时代,人类的建筑活动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埃及、西亚、波斯、希腊与罗马的建筑成就比较高,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埃及、西亚与波斯得建筑传统流传甚少,唯独希腊、罗马的建筑在欧洲一直流传,得以发展,并统称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古典文化,把它们的建筑统称为古典建筑。古代建筑又分为了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与波斯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与古美洲建筑。 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就是古代西亚文明的两大核心之一,也就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埃及土地肥沃,农耕发达,自然条件温与。埃及人拥有相对安定的今世生活,也积极乐观的期待来世。因此,投射到建筑上,就表现为埃及人用石材建筑起庞大的陵墓与神殿。埃及建筑没有受到外来的影响,相对稳定,其象征性独树一帜。 从艺术传播与文化史的角度来瞧,希腊时期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公元前11~前8世纪就是希腊神庙建筑的起始阶段。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石造神庙开始形成,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一过程也就是多立克柱式与爱奥尼柱式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多立克柱式就是仿男体的,又被称为男性柱,爱奥尼柱式就是仿女体的。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也采用的就是多立克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就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更准确的说,它就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与风格的特点就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及柱子的严格与谐的比例与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罗马建筑擅长用券拱技术。摆脱承重墙,扩大内部空间就是当时罗马人在建筑结构上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摆脱承重墙与扩大内部空间就是采用十字拱。十字拱只需要四角的支柱来传递荷载,废弃了承重墙,而且十字拱便于开侧高窗,有利于大型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采光的要求。十字拱的实现也需要一个完整的结构受力

中外建筑史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C)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B)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A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B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A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C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B)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C)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C)城的风貌。

大四建筑学毕业生实习日记

大四建筑学毕业生实习日记 7月10日晴 经过考虑我还是选择的这个工地实习,华宸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地点在××市××区××镇。前几天还在梦中幻想着接下来 几天在施工现场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状况。坐在出租车上看着 周围环境,慢慢的驶离了学校,我沉思着:今天终于带着大包小 包的行李踏上了征程,可以说这是第一次工作,也是进入社会的 第一步,这是我人生的另一个征程的起点,所以我要认真的对待 这次实习,认真的学习,踏实的工作。出租车上的司机师傅(他说他也曾经在建筑工地上工作过)告诉我们(我和冉旺盛):你在工地上可能会遇上各种各样的人和遭遇一些挫折,凡是都要忍耐, 年轻人千万不可凭一时冲动作出一些傻事来,一定要坚持。终于 到达了施工现场,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个技术员曾经是我的同学,他初中毕业后在工地上工作了6年,就成了技术员。我在想:在 这里工作完全不用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能力,有经验完全就可 以在这里独撑。由于没有红色的安全帽了,我们俩只有带着黄色 的帽子了。下午我们参观了施工现场,近距离的观看了东西,基 坑槽,桩,明渠排水,塔吊,脚手架,模板等……清楚了今后我 们在1号、2号、5号、6号、7号、12号、13号、14号楼工作于学习。 7月11日上午晴下午有雨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二天。今天是我正式工作的第一天,今天 的主要的内容是放线。每项建筑工程施工开始就是施工定位放线,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是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放 线白了就是把图纸上的形状按1:1的比例投放到地面上,放线人 员不仅要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而且得能识图,并且能快速地记 忆数值,要求精确的操作等等。首先学会经纬仪的操作,然后学 习识图,最好是能画图,接着熟悉图纸,从放大线开始,确定轴 线位置,最后放局部轴线,弹出墙体等。放线主要的工具有,卷尺,长钢尺,墨斗,油漆,小刷子等…。 7月12日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地三天。今天的工作还是放线。在今天中午 下班的时候我和一个农民工一起回到生活区的,他是安徽的,一 问年龄才知道他都60了。等到下午上班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一 下这里的工人,有钢筋工,木工,壮工,焊工等,其中有几个高 龄的,看到他们还那样为了生活还汗流浃背的辛苦的工作着,(其实自己何尝不是满头大汗)心里突然有了些默默的伤感。今天晚上八点的时候项目经理突然要开会,开会的时候经理说了许多的话,但是项目经理是江苏的,不通话说的不太好,没有听懂太多,但 主要是强调工作时要缩小误差。但是由于自己刚才开会出去时匆忙,把手机忘在宿舍了,可是回来后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找 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可能被别人偷了吧!突然对这里的人又 有些了气愤。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形式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上的典型特征;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门窗、屋顶、天花和藻井、彩画等方面的装饰特征。 教学重点: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优缺点、木构架的组成、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单体建筑特征、群体组合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建筑门窗、屋顶装饰、天花和藻井、色彩、彩画等特征。 第一节木构特征 一、木构架的优点 二、木构架结构体系 第二节建筑特征概述 一、单体建筑特征 二、建筑群体特征 第三节装饰特征 一、门窗 二、屋面装饰 三、天花和藻井 四、色彩与彩画 五、雕饰 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掌握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各个历史阶段在结构体系、材料、建筑技术与艺术上的发展成就。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建筑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一、夏 二、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中外建筑史、0710025 总学时数:54(理论课学时数:50 复习与考试学时数:4)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设计 1 课程概述 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理论课 、课程定位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课程设计思路 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加强学生知识记忆。2. 课程基本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2、职业技能目标: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无考证 3、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江南民居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学院: 课程: 中外建筑史 班级: 学号: 姓名: 、 指导教师: 翁达来 实习时间2015年6月10号 实习地点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 2015年6月02日

图片是甘熙故居的总平面图,总体布局一目了然,个个房屋组合成小院子,类似于四合院房屋一样,相互连通。 二,建筑格局 江南民居的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 1

朝西方向的房间的居住感受就差强人意了。四合院形式的房屋院落创造了一种特有的院落 所有院落带屋顶的窄长走廊,称之为备弄。它串联若干个庭院。通过各关键处门的安设,夏天开启以通风纳凉,冬天关闭以保暖防寒。备弄还是消防通道,以备有情况发生的时候来及时脱险求生。由于封建社会有男尊女卑,主仆分明,主人贵宾走正厅,备弄就是专供 2

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槅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 甘熙故居里面的木作的所有部位的油漆都只采用单一的颜色,大多都是栗色和棕色等颜色。几百年后的今天,经过长期的风吹露晒和雨淋,墙面上原有的白粉早已斑斑驳驳的脱落。从而出现了冷暖相交的复色。尽管没有了白色的明朗,单纯,却因此给人产生了一种 4

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 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 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 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 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 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 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 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五、江南民 居风格在现代装饰中的运用所谓江南民 居风格大概就是能给人“江南”印象的 设计吧,然而如何将“江南印象”反映5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总学时数32 讲课30 实 践 2 周 学 时 2 多媒体30 市场调研、考察0 学分 2 习题作业0 作业小结 2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系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先修课程《环境写生》、《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素质拓展课(专业限选、 任选) 选用教材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5版1次 2、《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3版1次 主要教学参考书1、《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1次 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5次 3、《建筑历史》.沈福煦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1次 4、《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刘松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1次 5、《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琬英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1次 本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 中外建筑史是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素质拓展(专业限选、任选)课群选修课,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的本质和它的系统结构,它将为今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本课程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发展历史,讲授不同时期国内外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及建筑的基本词汇与设计手法。对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为后续课程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设计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中外建筑史论文

摘要: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岭南建筑的建构特征,技术风格和人文景观出发,分析了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关键词:建筑文化;岭南建筑;碉楼;骑楼;围龙屋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容。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 自古以来的建筑文化都具有岭南人的开放、通融、以人为本的独特风格,已成为我国建筑中的一大流派。 一、岭南建筑的建构特征 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冬暖夏热,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每年的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多数发生在岭南地区。因此岭南建筑的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止台风的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对于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岭南许多地区靠近沿海,古时海盗出入频繁,因此这些地区建筑不仅要具有遮风挡雨,满足人的居住功能,而且还要有抵抗外人侵犯、偷盗的防御功能。例如广东省开平市的碉楼是具有明显防御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有许多传统和其它原因所建,但建筑的结构和设计无不体现其防匪、防盗的特性,开平碉楼现存共有1833座,每座碉楼风格各有差异,但有许多共同点,即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体较厚,材料坚固,易守难攻,墙体四周设有枪眼,人们通过枪眼可以对碉楼四周进行了望和控制,古时的碉楼一般配备枪械和铜钟等防卫装置。 岭南地区毗邻港澳台,海上交通便利,国际商业贸易来往密切,进出口商品频繁,自古经济就比较发达。所有这一切都给西方建筑文化的引进创造了条件,不少岭南地区的城市,如广州、厦门等地出现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的产物,即“洋楼”“骑楼”等。这些楼一般是楼上住人,楼下商店,往往两排“骑楼”对面而建,形成街道,形成长达几百米乃至上千米的商业长廊,为业主提供经营和居住的优良条件,为顾客和行人营造了舒适的通道和购物环境。这样的建筑模式延申到现在,普及到乡镇,扩展到工业。我国现代的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建筑小区,一般都是类似这样的建筑群。它是西方建筑文化与我国建筑文化,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文化与乡村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 篇一: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 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建筑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我本身对中外建筑史比较感兴趣,所以本学期专业选修课选修了中外建筑史,特别的想去了解中国的建筑史和外国的建筑史。比起景观建筑,如果再给我一次重选的机会,我还仍是会选择中外建筑史。选修了这门课,老师的课件丰富多彩,视频也很多样化,对我的教学非常的有帮助。老师精心的备课使我的收获非常之大。虽然有时候上课的态度不是很端正,玩手机睡觉都有,但是也不是因为上课枯燥导致,而是自身的原因。我深刻的觉得中外建筑史是门非常有意义的课,对我学房地产的甚至整个学建筑有关专业的都很是有

必要去学习这门课,读建筑有关的专业连建筑史都不了解岂不是让人笑话,还有这门课对我们以后学习或者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课后特意的认真地去看了中外建筑史这本书,分别初步的了解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宋、辽、金、西夏建筑,元、明、清建筑,近、现代建筑。还有外国建筑史的古代建筑,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欧美资产阶级 革命时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其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古代建筑和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进行了深层次的讲解,以便 我阅读时更深的理解。 早在奴隶制时代,人类的建筑活动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成就比较高,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埃及、西亚和波斯得建筑传统流传甚少,唯独希腊、罗马的建筑在欧洲一直流传,得以发展,并统称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古典文化,把它们的建筑统称为古典建筑。古代建筑又分为了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和古美洲建筑。 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是古代西亚文明的两大核心之一,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埃及土地肥沃,农耕发达,自然条件温和。埃及人拥有相对安定的今世生活,也积极乐观的期待来世。因此,投射到建筑上,就表现为埃及人用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