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住房建设规划年度计划

武汉市住房建设规划年度计划

武汉市住房建设规划年度计划
武汉市住房建设规划年度计划

武汉市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2008-2012)

二○○八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第二条基本思路

第三条基本原则

第四条规划内容

第五条适用期限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住房建设现状

第六条住房建设规模

第七条保障住房建设

第八条住宅交易量

第三章住房发展与规划目标

第九条住房综合发展目标

第十条住房建设规划目标

第十一条住房单套套型建筑面积分类指标控制

第十二条住房建设类型结构安排

第四章住房用地供应及空间布局

第十三条住房建设供地与空间布局原则

第十四条住房建设供地量

第十五条规划前期保障住房建设规模与供地空间布局第五章住房建设年度计划

第十六条住房建设规模年度计划

第十七条住房建设供地量年度计划

第六章住房建设政策与规划实施措施

第十八条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力度,完善保障住房供应体系

第十九条正确处理政策调控与市场引导的关系

第二十条加强住房建设规划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建立住房建设年度计划的跟踪及评价制度

第二十二条加强住房建设的信息化制度建设

第二十三条加强住房建设的政策研究与法规建设

附:

1:近两年其它住房建设规模与空间布局

2:不同类型住房建设规模年度计划

3:不同类型住房建设供地量年度计划

4:规划图册

武汉市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

(2008-2012)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精神,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规〔2008〕46号),结合《武汉市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2007-2010)》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以国家关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房地产业发展重要政策为指导,以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生活为目的,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为手段,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推进合理的住房供应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第二条基本思路

制定和实施武汉市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以国家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稳定住房价格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依据,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根据武汉市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依次重点发展面向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户型、限房价的商品房(通称双限普通商品住房),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与两型社会建设、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市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住房发展“十一五”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武汉市近期阶段性发展规划相衔接。

第三条基本原则

立足市情,立足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重点发展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增加普通居民中小套型住房供给,引导居民适度消费。其他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坚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四条规划内容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附件和图册组成。规划文本包括总则、住房建设现状、住房发展与规划目标、住房用地供应与空间布局、住房政策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规[2008]46号”文件要求制定的基本内容。

第五条适用期限和适用范围

规划适用期限为2008年至2012年。规划适用范围为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两个开发区和东湖风景区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发展区。

第二章住房建设现状

第六条住房建设规模

截至2007年底,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住房建筑总面积11577万平方米。武汉市都市发展区2006年和2007年新开工住宅建筑面积2006万平方米,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586万平方米。

第七条保障住房建设

2006年至2007年,武汉市通过经济适用住房(含集资合作建房)的建设,解决了近2.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2007年底,廉租住房保障由原来的人均建筑面积8平方米扩大到10平方米,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的低保住房困难家庭达到21569户。

第八条住宅交易量

2006年至2007年,按建筑面积计算,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住宅交易总量1978.81万平方米,其中2006年908.92万平方米,2007年1069.89万平方米。

第三章住房发展与规划目标

第九条住房综合发展目标

以《武汉市住房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为依据,2010年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2012年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拟增加到33.6平方米。

第十条住房建设规划目标

规划期内,武汉市城市居民各类住房规划建设总量为建筑面积4100万平方米。

依据《武汉市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2007-2010)》要求,按廉租房户均建筑面积50平方米计,

按经济适用住房(含租赁经济适用住房)户均建筑面积60平方米计,规划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1025万平方米。

近几年来,城市拆迁基数较大,由于经济适用房有面积和产权限制,拆迁居民住房需求集中在户均建筑面积90平方米或90平方米以上。依据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和城市拆迁住房需求,规划期内,按双限普通商品住房户均建筑面积90平方米计,规划建设双限普通商品住房400万平方米;按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户均建筑面积90平方米计,规划建设住房1632.5万平方米。两项普通商品住房规划建设量合计为2032.5万平方米。

规划期内,其它商品房交易量每年约为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五年规划建设1022.5万平方米。

另外,规划期内安排20万平方米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

第十一条住房单套套型建筑面积分类指标控制

规划期内,廉租住房单套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住房(含租赁经济适用住房)单套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政府通过限户型、限房价等措施调控的普通商品住房和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单套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单套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新建住房,总建筑面积规划达到新建住房总建筑面积的70%以上。

第十二条住房建设类型结构安排

规划期内,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占建设总量的25%,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占建设总量的0.49%,双限普通商品住房占建设总量的9.76% ,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占建设总量的39.81%。其它商品住房占建设总量的24.94%。

第四章住房用地供应及空间布局

第十三条住房建设供地与空间布局原则

依据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结合武汉市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交通与产业发展战略,住房建设供地强调土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原则。规划期内,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为主,优先保证必需的廉租住房建设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土地供应量;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双限普通商品住房、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供地达到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以上。坚持新增供应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积极盘活和重点消化闲置土地。坚持住房供地与武汉市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人口发展与集聚趋势、武汉市交通与产业发展战略

趋势接轨,区域布局合理化。

第十四条住房建设供地量

规划期内,武汉市城市居民住房建设供地量控制在1760公顷之内。其中,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供地量控制在525公顷之内;双限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供地量控制在160公顷之内,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供地量控制在666公顷之内。其它商品住房建设供地量控制在409公顷之内。

第十五条规划前期保障住房建设规模与供地空间布局

武汉市2008年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与供地

武汉市2009年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与供地空间布局:

近两年其它住房建设规模与空间布局参见附1。

第五章住房建设年度计划

第十六条住房建设规模年度计划

规划期内,2008年城市居民住房计划建筑面积1031万平方米,占25 %;2009年计划建筑面积1004万平方米,占24%;2010年计划建筑面积722万平方米,占18%;2011年计划建筑面积695万平方米,占17%;2012年计划建筑面积648万平方米,占16%。

不同类型住房建设规模年度计划参见附2。

第十七条住房建设供地量年度计划

规划期内,城市居民住房建设供地量年度计划:2008年城市居民住房建设供地444公顷,占25%;2009年供地422公顷,占24%;2010年供地312公顷,占18%;2011年供地300公顷,占17%;2012年供地282公顷,占16%。

不同类型住房建设供地量年度计划参见附3。

住房建设供地量年度计划图表

(公顷、百分比四舍五入)

第六章住房建设政策与规划实施措施

第十八条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力度,完善保障住房供应体系

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住房保障框架体系,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力度。按计划安排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范围,实行廉租补贴与配租相结合的操作模式,不断增大配租房建设比例,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加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房源和资金筹措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收购商品住房、回购经济适用住房和收购二手房等方式,形成多元化保障性房源筹措机制。通过财政安排、公积金增值收益、社会捐赠等途径多渠道筹集住房保障建设资金。

按照城市居民住房建设规划目标落实住房用地供应,调整住房市场供给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性住房供给。在土地一级市场,按规划优先供应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按规划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住房建设纳入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及保障体系。限制高档住房用地,继续停止别墅类住房开发项目的土地

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

优先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分类规划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予以政策扶持。市政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费用,由市人民政府承担。

第十九条正确处理政策调控与市场引导的关系

政府主导建设的保障型住房用地采取划拨土地的方式进行建设,其他住房用地供应采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

贯彻落实调控政策,实现“三个基本”的调控目标,即规划期间住房建设实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目标。严格按年度计划供应土地,加强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监管,采取征收土地闲置费等措施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有效制止囤积土地的行为。加强规划许可监管,对未按约定开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重新进行规划审查,对不符合规划许可的项目要坚决予以严肃查处,不核发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和商品住房预售许可证。

加大闲置土地处理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依据闲置土地处置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根据造成土地闲置的不同原因,采取延长开发建设时间、改变土地用途、进行土地置换、政府招标拍卖、依法收回并纳入土地储备等各类办法,对闲置土地积极盘活,增加住房市场的有效供应量。

第二十条加强住房建设规划与管理

建立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分级负责制,强化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住房管理责任。加强各相关部门在规划实施过程的衔接配合。将住房建设目标、土地供应目标、住房结构调整目

标等,具体落实到建设、国土房产、规划等部门,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规划实施的技术管理,在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体系、目标、内容、方法及标准上紧密协调,建立住房资源的动态检测系统与长效监测管理机制。完善住房建设规划公众参与机制,建立起适合武汉市经济发展要求的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监控、管理体系。

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项目,必须明确住房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房用地上拥有的住房套数)和住房建筑净密度(每公顷住房用地上拥有的住房建筑面积)两项强制性指标;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本规划及其年度实施计划项目中相关住房套型结构的比例规定。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制度以及行政纠正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同级人大、上级城乡规划部门对住房建设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没有按要求严格审查,违规发放规划、施工、商品房预售证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予以严肃查处;属于失职、渎职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由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和监管力度。有计划地开展住房建设规划效能监察活动,建立高效能的规划管理体制。

第二十一条建立住房建设年度计划的跟踪及评价制度

建立住房建设年度计划的跟踪及评价制度,定期对住房建设年度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年度计划调整方案。每年通过对廉租住房、经济

适用住房、各类商品住房等住房用地和建设的统计分析,实施绩效评价和总结,确定下一年度的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量、空间分布和建设量,使住房建设的年度计划编制、实施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的互动反馈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实施跟踪机制,并通过每年滚动编制的年度住房建设计划,对下一年度的住房用地和建设计划进行合理调整。

第二十二条加强住房建设的信息化制度建设

完善房地产统计制度和房地产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召开房地产信息发布会,实施发布各类住房开发投资、开竣工、销售、空置等信息,通过信息披露、政策解释和趋势分析,引导理性消费,促进住房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建立住房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项目电子数据库,数据库包含住宅建筑套密度、住宅面积净密度、容积率等相关控制指标,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凡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审批,同时通过对数据库的动态更新来及时掌握住房建设计划实施的进展。

建立个人房产权属信息和信用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规章制度形式,对房产权属信息档案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对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管理和查询等工作进行规范。

第二十三条加强住房建设的政策研究与法规建设

在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制和严格执行国家调控措施的同时,要结合武汉市的具体情况,对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的新动态和新问题开展研究,建立和建全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完善相关的地方法规,推进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附:

1:近两年其它住房建设规模与空间布局

武汉市2008年各类住房建设空间布局:

单位:万平方米

武汉市2009年各类住房建设空间布局

单位:万平方米

2:不同类型住房建设规模年度计划

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量的年度计划:规划期内,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17.5万套,建筑面积1025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316万平方米,占31%,2009年200万平方米,占19%,2010年170万平方米,占17%,2011年170万平方米,占17%,2012年169万平方米占16%。

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量的年度计划:规划期内共建20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3万平方米,占15%,2009年4万平方米,占20%,2010年4万平方米,占20%,2011年5万平方米,占25%,2012年4万平方米,占20%。

双限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量的年度计划:规划期内,双限普通商品住房4.5万套,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占23%,2009年占25%,2010年占19%,2011年占17%,2012年占16%。

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量的年度计划:规划期内,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17万套,建筑面积1632.5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322万平方米,占20%,2009年400万平方米,占24.5%,2010年328万平方米,

占20%,2011年290万平方米,占17.5%,2012年292.5万平方米,占18%。

其它商品住房建设量的年度计划:规划期内,其它商品住房8万套,建筑面积1022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300万平方米,占29%,2009年300万平方米,占29%,2010年150万平方米,占15%,2011年150万平方米,占15%,2012年122万平方米,占12%。

3:不同类型住房建设供地量年度计划

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供地量年度计划:规划期内,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供地量控制在525公顷之内,其中,2008年占31%,2009年占19%,2010年占17%,2011年占17%,2012年占16%。

双限普通商品住房供地量的年度计划:规划期内,双限普通商品住房供地量控制在160公顷之内,其中,2008年占23%,2009年占25%,2010年占19%,2011年占17%,2012年占16%。

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地量的年度计划:规划期内,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个地量控制在666公顷之内,其中,2008年占20%,2009年占24.5%,2010年占20%,2011年占17.5%,2012年占18%。

其它商品住房建设供地量的年度计划:规划期内,其它商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2014-05-07 09:01: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邢云鹏王建伟 4月1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细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计划到2020年前,在全省着力构建四大战略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20.15%,未来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未来规划为: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占全省国土面积14.2%。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将构建汾河平原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优质杂粮和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将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

武汉工业发展_十三五_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背景 “十三五”是武汉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时期,也是武汉工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城市经济升级版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组织编制了《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规划武汉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定位、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及重点项目,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有关规定,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7年2月委托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君邦公司”) 承担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规划概述 2.1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武汉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新城区。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 2.2规划战略导向 ——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武汉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高端发展。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先进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动工业向高端发展的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创新设计、制造技术及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度,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 城市中心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要素之一。城市中心体系的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使用效率、空间形象等特性是城市影响力、实力、活力及魅力的直接体现。中心体系的发育状况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城市的运行发展。因此,研究中心体系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对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制定未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相比巴黎香榭丽舍、东京银座、纽约曼哈顿、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等鲜明的城市中心形象,武汉的中心在哪里?这是作为中部地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武汉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基于对武汉城市中心结构体系不清晰、中心形象不突出等特征的基本认识,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中心结构体系,支撑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框架,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特开展《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研究》工作。研究涉及范围涵盖武汉城市圈、武汉市域、武汉都市发展区以及武汉市主城区。其中,主要研究范围为武汉市全域8569平方公里;重点研究范围为现行都市发展区3261平方公里和中心城区678平方公里。 研究采取“问题与目标”双导向结合的工作思路,聚焦武汉现状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重点关注武汉未来城市中心体系的“三个重要方面”。两个核心问题包括中心体系结构不够突出与中心发展路径不够明确。三个重要方面包括中心在哪里、中心缺什么、中心怎么建。 二、城市中心体系的案例借鉴及发展规律

(一)案例借鉴 1、中心体系的维度及层次性 中心体系发展具有两个维度:城市维度和组团维度。 城市维度的中心体系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国内外城市如巴黎、东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中心体系,基本上都由“主中心+副中心+新城中心”三类构成。 组团维度的中心体系中包涵了国内多数城市提出的组团中心,即服务于社区组团、提供城市最基本公共服务的生活圈中心,是构成城市中心体系扁平化结构的基本单元。 2、中心体系的功能分布特征 从特大城市的功能布局研究来看,具有如下特性:0-5公里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集聚区(中央活动区);5-10公里为城市专业功能分布区域;10-30公里是边缘城市或副城的重要功能节点地区;30-60公里是新兴功能培育区域地区; 60-120公里是综合性城市培育区域。此外,港口(空港、河港)等特殊地区承载了临空经济区、分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重工制造业、化工等特殊功能。 城市中心体系布局是与城市功能的圈层布局相对应的。通常,主中心位于城市 0-5公里范围内,集聚了金融、商务、办公等现代高端服务职能;城市副中心布局在5-10公里范围,依托某项市级功能发展专业化中心,如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博览中心、体育中心等,副中心同时兼顾有服务区片基本生活功能;新城中心则布局在10公里以外,依托产业发展成为辐射区域或片区的新城。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在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全市国土空间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全市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划分和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国土空间状况我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经105度11′-110度11′,北纬28度10′-32度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华莹山--巴岳山以西2是方山丘陵区,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东南部和南部为武陵山和大娄山区。 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最高处大巴山川鄂岭,海拔2796.8m,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m;专栏1:国土空间与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领海、领空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物质空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由水、土、空气等自然要素组成,具有自然属性。二是以人为主体,由各种人文要素组成,具有社会属性。三是国土空间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 主体功能区:一定范围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以及军事、历史、民族等因素。按照国家相关划分标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几大类型。 3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典型地貌;三是地貌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西北部为方山丘陵,中部为低山丘陵,东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为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市域的东北、东南部有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以及槽谷等喀斯特景观分图1:全市地形与高程图布,分布区域占幅员面积近40%。 总体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是热量充足,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夏季高温,七、八两月最热,平均气温27~29℃,冬季阴冷,一月最冷,平均气温6~8℃;二是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mm,东北部和东南部多,西部少,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0%以上;三是雾日多,属全国低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921~1570小时之间,万州以东七区县(自治县)在1300小时以上,中西部平行岭谷区在1100~1300小时之间,东南部、南部与主城区均在1180小时以下。 植被覆盖良好。全市林地面积32731km2,占幅员面积的39.68%,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4绿乔木为主,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类。自然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等,其中针叶林面积15254km2,占比最大,主要包括松林、杉木林、柏木林等,以马尾松林和柏木林为主,多为天然次生林或半人工林;阔叶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竹林等,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南部及东南部的大娄山、巫山和大巴山区和平行岭谷丘陵区;灌草和灌草丛植被包括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草叶灌丛等植被类型。栽培植被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蔬菜等农田作物植被和果、茶、桑等园地植被。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2016年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解读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我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要求、重点任务和举措,是五大发展理念与浙江实际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是指导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遵循,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为更好地学习领会《建议》精神,省委政研室有关负责人对《建议》主要内容做了解读。 一、关于我省“十三五”发展的基本背景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我省“十二五”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是将以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迈入“十三五”。2014年,我省GDP跨过4万亿元大关,预计今年将达到4.3万亿元左右,人均GDP将超过12000美元,迈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二是将以不断提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迈入“十三五”。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经济、金融产业等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转型升级找到了跑道、见到了曙光。三是将以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迈入“十三五”。国家战略举措有力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率先实施,港口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商事制度等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四是将以不断提高的协调发展水平迈入“十三五”。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原26个欠发达县

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汉市金融工作局 二〇一六年

目录 一、武汉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3)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回顾 (3) (二)武汉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6) (三)武汉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7)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总体目标 (9) (四)具体目标 (10) 三、主要任务 (11) (一)深化改革,构建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 (11) (二)促进融合,打造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3) (三)夯实基础,提升金融机构的集聚度 (15) (四)鼓励创新,完善区域性资本市场 (16) (五)积极探索,推进保险示范区建设 (18) (六)兼收并蓄,培育金融新业态 (19) (七)立足实际,推动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2) (八)合理布局,优化金融业空间结构 (23) (九)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25) (十)强化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26) 四、保障措施 (27) (一)健全机制,强化金融工作组织领导 (27) (二)创新体制,助力金融人才资源聚集 (27) (三)互利共赢,加强区域金融协同发展 (28) (四)互联互通,强化金融集聚设施支撑 (2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加快武汉市金融业在“十三五”时期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国家九部委《武汉市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专项方案》,《湖北省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武汉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武汉金融业经受了国内外经济波动的考验,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金融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区域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2015年,武汉市金融业增加值837.49亿元,同比增长19.71%,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5.0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393.16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135.31亿元,各项总量指标均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自CFC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2008年首次发布以来,武汉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稳中有升,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高校的解读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d51805599.html,)/总结报告/情况报告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高校的解读 国家教育事业“xx”规划编制工作现已正式启动,教育部近日要求各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教育“xx”规划编制工作。 通知指出,“xx”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最为关键的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教育“xx”规划,对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通知要求,做好教育“xx”规划编制工作需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任务,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 通知还强调,教育“xx”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分三个阶段,从现在起到XX年底为基本思路研究与规划框架稿起草阶段,从

XX年1月到XX年3月为规划文本编制阶段,XX年3月到6月为规划发布与宣传阶段。各地要以这个进度为参考,制订本地区规划编制的时间表,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解读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短板在中职” “普及”是指在86.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这里的普及应该是在毛入学率86.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到86.5%。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十三五”武汉城市规划及重点投资方向

武汉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 一、城市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经济产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产业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口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城市标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发展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战略新兴产业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投资重点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东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西南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西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北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汉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武汉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重大项目管理,确保重大项目滚动实施、梯度推进,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的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大项目,是指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下列项目: (一)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现代产业发展项目。 (二)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有利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大型生态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四)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项目。

(五)有利于对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福利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公共事业项目。 (六)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项目。 第四条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重大项目分为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前期项目和重大策划储备项目3类: (一)重大建设项目是指已完成规定的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当年能够实质性开工的项目,以及已列入上年度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结转新年度续建的项目。 (二)重大前期项目是指尚未完成各类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当年不具备开工条件,但计划于未来3年内开工的项目。 (三)重大策划储备项目是指已列入本市5年规划或者远景规划,尚处于策划、调研、论证阶段的项目。 第五条成立市重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重大项目办),在市发展改革委办公,具体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全市重大项目的综合管理。 市人民政府针对某一项目专门建立的由市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各类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以下统称项目推进机构),主要负责督促有关项目责任单位、项目建设(法人)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第二节发展形势和要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功能分区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功能分区 第三章四类功能区域 第一节首都功能核心区 第二节城市功能拓展区 第三节城市发展新区 第四节生态涵养发展区 第四章禁止开发区域 第一节基本情况 第二节管制原则 第三节发展任务 第五章政策机制

第一节政策措施 第二节保障机制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部门职责 第二节区县职责 附件1: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 表1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表 表2 自然保护区表 表3 风景名胜区表 表4 森林公园表 表5 地质公园表 表6 重要水源区 附件2: 图1 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图 图2 重要水源区分布图 序言 自2005年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区域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北京市确定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要求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发展。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落实了国家对北京市整体优化开发的定位,深化了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北京市科学推进功能区域建设、丰富发展内涵、更好发挥首都职能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参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编制,是本市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10年,主要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订。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6410.5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京发〔2005〕6号,以下简称《意见》),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和区域开发建设的分类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区域差异化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谋划、积极推动,全市功能区域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保障了首都功能的履行。 ——区域差异化主导功能逐步明晰。四类功能区域差异化的主导功能更加强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四个服务”①和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城市功能拓展区自主创新和外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新区承接人口和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功能日益增强。 ①四个服务,即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区域调控的政策机制基本确立。制定了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新城、城南地区、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有效实施了一批支撑主导功能的重大项目,逐步建立了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互利共赢的区县结对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各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 ——特色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四类功能区域特色产业更加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部和金融业集聚发展,一批文化和商贸特色街区成为发展新亮点;城市功能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国际化商务中心功能得到强化;城市发展新区现代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新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得到提升。 ——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各功能区域定位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自特点更加鲜明,南北差距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内部互动加强,外部合作深化,特别是南城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加速转型,一批新兴产业功能区域初具规模,功能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功能区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功能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2006-2010年,四类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经济总量分布格局与区域功能定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中共山东省委文件鲁发〔2015〕19号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中,要求山东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这是对山东工作的极大信任和殷切期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人民幸福美好新生活,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时期,“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省情实际,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五年。全面总结山东“十二五”时期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对编制好山东“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效应对新旧动力转换带来的压力和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预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4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00亿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覆盖全省的“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明显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全省人民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篇章,为我省“十三五”时期创新前行、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年度课题指南 一.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课题 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重点研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了使本专项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制定本课题指南。课题申请人在选定课题指南某一选题的基础上自行拟定研究题目。课题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问题指向,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 1.新时期师德建设与管理研究 2.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 3.闲暇生活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4. 远城区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研究 5.骨干教师成长中高原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6.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教师工作坊”的建立、作用与管理研究 8.“名师工作室”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研究 9.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 10.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11.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研究 12.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促进策略研究 13.“名师工作室”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14.教师园本研训一体化学习发展模式研究 15.构建探究合作的教师文化生活研究 16. 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新模式研究 17.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自身指导力行动研究 18.区域性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研究 19. 送教下乡培训模式的实证研究 20.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二、自由选择课题 为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宏观决策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本年度规划课题指南只列出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方面的课题题目,并作为申报重点课题的参考之一,其它专项(名校长、名师、青年)课题、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等不设具体指南,研究者可自主确定研究题目,鼓励开展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鼓励开展教育实证研究。 1 / 1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美丽富饶的三秦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宜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1]。各地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72号)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范围涵盖全省所有国土空间。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构建美好家园,实现科学有序开发,首先要认识我省现有国土空间的基本状况、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趋势。 第一节基本状况 ——区位。陕西地处我国内陆中心腹地,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大西北的门户,与晋、蒙、宁、甘、川、渝、鄂、豫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接壤(见附图1),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

武汉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重大项目管理,确保重大项目滚动实施、梯度推进,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的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大项目,是指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下列项目: (一)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现代产业发展项目。 (二)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有利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大型生态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四)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项目。

(五)有利于对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福利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公共事业项目。 (六)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项目。 第四条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重大项目分为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前期项目和重大策划储备项目3类: (一)重大建设项目是指已完成规定的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当年能够实质性开工的项目,以及已列入上年度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结转新年度续建的项目。 (二)重大前期项目是指尚未完成各类行政审批程序等前期工作,当年不具备开工条件,但计划于未来3年开工的项目。 (三)重大策划储备项目是指已列入本市5年规划或者远景规划,尚处于策划、调研、论证阶段的项目。 第五条成立市重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重大项目办),在市发展改革委办公,具体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全市重大项目的综合管理。 市人民政府针对某一项目专门建立的由市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各类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以下统称项目推进机构),主要负责督促有关项目责任单位、项目建设(法人)

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doc

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浙江十三 五规划纲要解读 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二) 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着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万亿产业。组织实施万亿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产业引导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好聚焦万亿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的特色小镇,突出产业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切实推动产业创新落地。加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创新提升力度,突出核心区块建设,加快打造大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坚守耕地红线,实施千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增强主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

江行动纲要》,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信息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中心,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以国内和国际市场引领制造业提升,提高浙江制造产品品质,打响浙江制造品牌。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转型。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统筹发展,发挥互联网拓市场促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作用,推动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变革。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推进传统块状经济整治提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消除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和治安隐患,加快发展成为具有稳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提升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以流通业变革带动生产方式变革。深化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积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浙江“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特色明显、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广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 目录 序言 (5)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基本状况 (3) 第二节综合评价 (5) 第三节面临趋势 (7) 第二章主体功能区划分 (9) 第一节划分类型 (9) 第二节重大关系 (11) 第三节划分结果 (13) 第三章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 (15) 第一节指导思想 (15) 第二节开发原则 (17) 第三节主要目标 (18) 第四节战略格局 (20) 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 (23)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3)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4) I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7) 第五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32)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2) 第二节区域分布 (33) 第三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36) 第四节基本农田保护 (37) 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38)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8)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0)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3) 第四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45) 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 (46)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布 (46) 第二节管制原则 (47) 第三节近期任务 (53) 第八章能源与资源 (55) 第一节主要原则 (55) 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 (56) 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58)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 (58) 第九章区域政策 (60) 第一节财政政策 (60)

第二节投资政策 (60) 第三节产业政策 (61) 第四节土地政策 (62) 第五节农业政策 (62) 第六节人口政策 (63) 第七节环境政策 (64) 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65) 第九节绩效评价政策 (66) 第十章规划实施 (68) 第一节规划实施 (68) 第二节监测评估 (70) 附表1:重点开发区域名录 (72) 附表2: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名录 (73) 附表3: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74) 附表4:点状开发的城镇 (75) 附表5:全省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表 (76) 附表6: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77) 附图1:陕西省行政区划图 (109) 附图2:陕西省地形图 (110) 附图3: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1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