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8-兰亭集序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8-兰亭集序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8-兰亭集序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8-兰亭集序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学案十八兰亭集序

(文言文学案十八,共十八个)

一、考点与能力要求

1.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修、致两个文言实词含义。

3.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特点。

二、知识讲解

1.文化常识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5)“望”,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

2.词语部分

(1)解释加点词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列坐其次.③所以

..游目骋怀④足以极.视听之娱(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趣舍万殊②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3)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

①群贤.毕至②一觞.一咏③足以极.视听之娱④所以游.目骋.怀

⑤一.死生为虚诞⑥齐.彭殇为妄作

(4)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列坐其次

..古义:今义:居于次等的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古义:今义:低头抬头

③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古义:今义:怀里抱着

3.句子部分

(1)判断句式特点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④悟言一室之内

⑤死生亦大矣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二)基础知识析理

知识点一:一词多义。

1.概念理解: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2.本文涉及重点一词多义

(1)修

①茂林修.竹(高)

②重修.岳阳楼(修筑、修建)

③修.守战之具(修造、打造)

④雨村修.书二封(撰写)

⑤修.身洁行(修养)

⑥修.短随化(长)

(2)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兴致、情趣)

②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③致.谢、致.敬(表达、表示)

④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3.典题举例

(1)修

①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汉书·冯奉世传》

②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柳敬亭传》

③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④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原毁》

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

⑥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2)致

①皖帅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

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

③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石壕吏》

④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⑤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⑥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⑧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⑨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⑩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辛延年传》

?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与吴致书》

三、巩固提升

1.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刺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

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

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有乘间言于帝曰:“诸王虽有罪,皆帝室近亲也,丞

相虽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帝良久曰:“汝等小人,岂知安童所为?特辱之使改过耳。”三十年春正月,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韩如愈疏论之论:议论②何敢慢易咎毁大人易:轻易

③犹惧不克济克:能够④武王不罢士民罢:罢黜

⑤赉予无算赉:赏赐⑥洎复相洎:等到

A.①⑤⑥B.③⑤⑥C.①④⑥D.③④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辅,古代指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文中说安童“公辅器也”,是说他有辅佐天子的才干。

B.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劳动者),到元代成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官的荣誉。

C.铨选,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除最高职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做“薨”.从汉朝开始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少年老成,受到器重。他十三岁为官,闲暇时多与老臣们交流,不与年轻人接近;在如何处置阿里不哥党羽一事上,其见解合乎皇上心意,受到皇上器重。

B.安童谦虚谨慎,不贪名利。朝廷封他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到四千户,他推辞说自己年轻,难当重任,他关心的是朝廷在天下四方的名望威信。

C.安童秉公执法,严格选官。陕西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杀一两个盗贼,以示惩戒,他则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只有犯死罪的才能上报处死;在选官问题上,他坚持原则,从严把关。

D.安童对待宗室,用心良苦。那些因受牵连而入罪的宗室成员,经安童审查而被平反,他们对安童怀感恩之心,但安童故意不理睬他们,有人便在皇上那里说安童坏话,皇上批评他们品质恶劣,人格低下,不理解安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②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

3.B【解析】“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

①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动>修饰。《汉书·冯奉世传》

②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动>撰写;修改;润色。《柳敬亭传》

③修守战之具。<动>修理;修造;修建。《过秦论》

④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动>整治;治理。《隆中对》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动>修养;修行。《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动>效法;学习。《原毁》

⑦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长;高。《兰亭集序》

⑧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形>善;美好。《离骚》

①<动>送;送达。《柳敬亭传》:“皖帅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②<动>表达;表示。《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③<动>说;回答。《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④<动>达到。《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动>获得;得到。《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⑥<动>招致;引来。《信陵君窃符救赵》:“致食客三千人。”

⑦<动>招请;招集。《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⑧<动>致使;使得。《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⑨<动>送还;交还。《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⑩<动>用。《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⑾<名>情致;情趣。《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⑿<形>细密;细致。《汉书·辛延年传》:“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

⒀<副>通“至”,极。《与吴致书》:“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参考译文】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

只疼爱自己的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天子诸侯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

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邻里(来建立户籍),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以礼来作为衡量行为得失的准则,这包括以礼表扬人民的正确行

为,以礼考查人民是否诚实,以礼指出人民的过失,以礼来树立仁爱的典范,以礼来教育人民谦让,以礼来昭示人民行为有常规。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作小康(小小的安定)。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前一个亲、子,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意动用法。

2.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正、笃、睦、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动用法。

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意动用法。

3.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

两个“著”都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是使动用法。

10.B (扣,询问,审问)

11.A (乡校没有资格要求,它既是学习的地方,还是人们闲时聚会、交谈的场所,交谈内容包括议论国家政事得失)

12.C (不是陈襄推荐了富弼,是富弼推荐了陈襄做秘阁校理等官职。)

13.译文:(1)就派遣吏卒先带着(疑似小偷的人)前去(寺庙),自己带领同僚到钟所在的位置祭祀祷告,暗中把墨汁涂抹到钟上,用布幔把钟遮蔽起来。(译出大意给3分;“引”“阴”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陈襄(做官)到任职所在的地方,必定致力于兴办学校,平日用心把讨论研究百姓的利益和困难当作最紧急的事(来做)。(译出大意给3分;“务”“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襄,幼时丧父,出外到乡校游学,与陈烈、周希孟、郑穆是好朋友。当时读书人都沉浸迷失在注重修饰文词的文章中,(对儒家)所说的了解天命觉悟本性的学说,都指责是思想言行不合实际而没有人来研究这样的学说。陈襄他们四个最先一同在沿海地区提倡这些学说,听到的人都笑话(他们),惊讶不已,他们坚持这样做不改变,最终(大家)都听从了他们并且受到教化,(人们)称他们为“四先生”。陈襄考中进士,调任为浦城主簿,代理县令事务。浦城县有很多世代显贵的家族,把私相嘱托,对(政权)把持横行当作平常的事,县令不能控制(这个局面)。陈襄逐渐改变这个习气,每次审理诉讼案件,一定让多位官吏围着站在自己面前。(这样一来),私下进见(说情)的人没法说话,参与此事的老到奸滑的官吏毫无办法。百姓有东西被偷了,抓捕盗贼的官员抓了(疑似)小偷(的人)送到,陈襄告诉他们说“某座寺庙里的钟能够辨识出盗贼,偷了东西的人摸钟就会发出响声,其余的人摸应该不响”。就派遣吏卒先带着(疑似小偷的人)前去(寺庙),自己带领同僚到钟所在的位置祭祀祷告,暗中把墨汁涂抹到钟上,用布幔把钟遮蔽起来。命令这些小偷到布幔里去摸钟,过了一会喊他们出来,只有一个人手上没有被墨汁染黑。审问他,就是那个偷东西的贼。(陈襄)担任河阳县令,开始教导农民种植稻谷。富弼作郡守,一见到就用优厚的礼节对待陈襄,等到富弼做了宰相,还推荐陈襄去做秘阁校理、监管祠部(事务)。(陈襄)担任常州知州,运河的水从旁边冲到了太湖,积存的水不能从北边泻入长江,成了常州、苏州两地的灾害。陈襄估算了运河的长度和百姓田地的面积,确定了数字,把疏通的办法交给他们,滞水不再积留。在谏院任职,又改任侍御史知杂事(官名。唐朝置,以年深御史充任,总管御史台庶务。五代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一人兼任。宋初因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去“知杂事”之号,置侍御史一人,为御史台副长官)。批评王安石青苗法不合理,而且进言说韩维不应当任命为中丞。(皇上)都没有采纳(这些意见),陈襄因为这些建议没有被接受,想到京城之外任职。王安石想把他安排去做陕西转运使,皇上舍不得他离开,留下他编写《起居注》。过了一年,王安石又想把他弄到外地去,皇上不答应。不久到学士院任职,王安石更加忌惮他,揭发他书写诏书中的小的过失,让他出京到陈州当知州。(陈襄)去世,年龄是六十四岁,被追封为给事中。陈襄(做官)到任职所在的地方,必定致力于兴办学校,平日用心把讨论研究百姓的利益和困难当作最紧急的事(来做)。他去世以后,朋友察看他的书箱,找到了他亲手书写的几十张文稿,纸上写得满满的,都是很细的字,大多是(与)百姓(有关)的事。(陈襄)在给皇上讲解经籍的时候,神宗对他关怀很优厚,陈襄拿司马光、郑侠等三十三人作为(对皇上)的回答,说司马光等人都是辅佐得力可做亲信的大臣,不应当让他们长期在外地做官。又说郑侠朴实直爽敢于说话,(言语)都是出于忠诚正义,流放(南方)瘟疫(多发)的地区,早上无法预料晚上的事,(非常危险),希望让他能够活着回到京城。皇帝没有全部采纳。

10.B 韩如愈疏论之论:论罪;何敢慢易咎毁大人易:轻视;武王不罢士民罢:疲

11.D (从汉朝到清朝,皇后的死都叫“崩”。死后追封的不算,被废的也不算。)

12.D (“那些……被平反”不符合文意,是“多所平反”;对“小人”意思理解错。)

13.(1)(5分)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样来收服(招抚、招引、招致)还没有归附的人呢?(“甫”、“遽”、“怀服”各1分,大意2分)

(2)(5分)那些根本没有先例的规定,我常常废除不执行(或:那些尤其没有作为的官员,我常常废弃不任用),考虑到(因此)他们之中有说我坏话的,希望陛下您详细审察。(“事例”、“废格”、“短”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安童,是木华黎的四世孙,霸突鲁的长子。中统初年,世祖皇帝为追念功臣,把他召入长宿卫,这时安童才十三岁,官位已在百官之上。他的母亲是弘吉剌氏,昭睿皇后的姐姐,随便出入禁宫。世祖有一天看见她,问到安童的事,她回答说:“安童虽然年纪小,但是是辅佐皇帝的人才”。世祖说:“你从哪里知道的呢?”她回答说:“每次退朝时,他一定和老臣们讲话,从未亲近一个年轻人,我是通过这个知道的。”世祖很高兴。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以法处置。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候,皇帝对他说:“我将要治这些人的死罪,怎么样?”安童回答说:“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样来收服至今未归附的人呢?”皇帝很惊奇地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说的话如此老道?你说的正合我的意思。”因此特别器重他。

至元二年秋八月,官封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食邑增加至四千户。安童推辞说:“如今虽然三个方向已经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我这么年轻,就被委以这么重的任务(或:错误地承受重任),恐怕各个地方会轻视朝廷。”皇帝深受感动,过了一会儿说:“我已经考虑成熟,没有人比你合适。”至元八年,陕西省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由于他那里连年饥荒,盗贼横行,如果不公开杀他一两个,不能显示对他们的惩罚。皇帝下诏书至中书省让他们详议,安童上奏说:“把强盗、窃贼均处死,恐怕不合适,犯了死罪的应该按照旧例上报待批(处死)。”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二十三年夏,中书省奏拟漕司官员的名单,皇帝说:“像平章、右丞等这样的官职我亲自任命,别的你们就定吧,这是你们的职责。”安童上奏说:“最近听说皇帝您希望依靠近臣为您的耳目,我不才而接受任命,如果近臣行为不法,听从人们举报,罪的大小,请皇帝您裁定。我认为所谓的甄选官吏的方法,自有明确的规定,那些根本没有先例的规定,我常常废除不执行,(另一种翻译:那些特别没有作为的官员,我常常废弃不任用),考虑到(因此)他们同党之中有说我坏话的,希望陛下您详细审察。”皇帝说:“你说得对。今后若再有像近臣那样徇情枉法者,不要任用;有妄自上奏的,就来告诉我。”

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反叛朝廷,世祖亲自讨伐平叛。(以前)受牵连入罪的宗室,皇帝命令安童查究审问,多数宗室被平反。有一次,安童从朝堂上下来,从左掖门出宫,那些被免除罪责的宗室争着迎上前表示感谢,有的还手执马缰绳扶他上马,安童一概不予理睬。有人趁机向皇帝说:“诸位王室成员即使有罪,都是皇室的近亲,丞相虽然尊贵,也只是人臣啊,为什么违逆不敬如此啊!”皇帝很久才说:“你们这些没有见识、气量狭小之人,哪里理解安童所作所为的用意呢?安童故意侮辱他们是让他们改过自新啊。”三十年春正月,安童因为疾病死在京城乐安里的府第里。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课后巩固提升含答案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 8兰亭集序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岁:时间。 B.足以极.视听之娱极:穷尽。 C.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暂:一时。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由:经过。 项,“由”,原因。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项,“三月下旬”应为“三月上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王羲之赞同古人所说“死生亦大矣”的观点,并且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只感慨了人生的短暂,并没有由此得出“及时行乐”的说法。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修订稿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 教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着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 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 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

语文:《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案例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案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anting Collection Preface" Open Class Teaching Cas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文笔很美,但思想略显消沉,其中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中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诵,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兴趣索然。我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认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模式之后的大胆尝试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用文学语言讲授美文。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学氛围,使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内心中去。 2、引导学生美读。诵读训练中采用教师范背、男女生赛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和听读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构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4、力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谓“授之以

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5、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逐层铺垫,创设情境 1、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 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 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石: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 2、导入课文

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案 【导语】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绍。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 殇 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 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情形(一觞一咏)

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 形成以下情况1。记盛况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五.作业。翻译全文。 【二】 内容:分析与诵读 一。复习。诵读。 二.分析。 1.学习第一节。 l如何记叙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

《兰亭集序》课堂练习(附答案)

《兰亭集序》课堂练习(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借指音乐)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交往)②或取诸 ..怀抱(从……中取得)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10分)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

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聚会诸君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赋。即使时代不同,世事有别,但是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情致则是一样的。 (二)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知识梳理(详细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7.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9.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咸:都。

兰亭集序公开课

兰亭集序公开课 教学目的 1、理清线索,揣作者的感情变化,了解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中的“王谢”指谁?(引出作者,请学生简介王之,同时展示王之的书法作品) 【如果能够结合温州历史,引入有关王之的,五马街,墨池坊,引入谢灵运的故事,谢池巷,康乐坊等,可能情趣盎然可惜,外地教师难免不太了解温州历史出示PPT,以介绍《兰亭序》书法,其实课本上就有插图问学生如何评价《兰亭序》的书法艺术,太难了所以,竟至于一学生起立回答:“写得真好,字写得有的大,有的小”】 【记得上个月到了镇江焦山公园,看到了梦寐欲见的《鹤铭》残石,如朋友所言,以“朝拜的心情”,细细仰可是,身边竟发生了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一女导游带着四位年轻游客,指着墙上的残石对他们娓娓道来,“关于《鹤铭》的作者,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是东晋的王之”一游客插话,“王之是谁?”导游微笑着耐心介绍……不意他竟如被骗般,大叫:“王之的字有什么好看?这几个字难看死了一定是他的名气太大了……”导游窘然,无言苦笑我望着这些游客,心想,如果今天我们没有把我们的学生教育好,明天也将会在《鹤铭》前出丑!】 【二十一中学的舒雯老师,书法功夫颇好,在上《兰亭序》时,在黑板上挂出了自己的临作品,令学生佩服之至】 【某学生起立说:“《兰亭序》中的“之”字,变化很丰富,写得很好”梁老师即表扬他观察仔细其实,先生曾专就《兰亭序》中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的丰富变化,写过文章我还曾将这篇文章抄下来,夹在《兰亭序》字帖之中】 二、读课文 1、关注字词读音 2、提问:分别用一个词来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人之相与(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

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①。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着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5课兰亭集序落实应用案

第15课 兰亭集序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 游目骋怀 所以: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丝竹管弦:泛指音乐②暂. 得于己 暂:暂时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处,相交②或取诸.. 怀抱 取诸:从……中取得 D.?????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导致②未尝不临. 文嗟悼 临:面对 解析:选D 。D 项,致:情致。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俯仰.. 之间,已为陈迹 B.?????兰亭集.序少长咸集.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悟言一.室之内 D.?????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既倦 解析:选A 。A 项,均指举首俯首之间,极言时间的短暂。B 项,诗集;聚集、会集。C 项,一样;数词,一。D 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往,引申为达到,得到。 3.下列各句中,不. 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D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选C 。A 项,“贤”“少”“长”形容词作名词。B 项,“一”数词的意动用法。D 项,“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死生亦大矣 A .悟言一室之内 B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解析:选B 。A 项是省略句;B 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C 项是状语后置句;D 项是定语后置

《兰亭集序》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公开课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安徽省肥东第一中学宣沫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向之所欣/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人之相与(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省略主语)▲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省略介词) 二、赏景识趣 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 (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A 辰雅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 △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 B 景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比较:①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 ....;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 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白诗是明艳之美) C 人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见注释①)D 事雅 △修禊事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游:在水中为游,人自由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 骋: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 B 小结: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时候,它成了皈依。成了“诗意的栖居” (3)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 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之会, 本课更多公开课课件+视频请到阿呆语文网下载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 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

苏教版-语文-高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 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 (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 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兰亭集序》优质课教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以师生共同质疑探讨的方式,扫除文言障碍。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讲解式、启发式、诵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以“东床快婿”这个典故介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由此介入作者王羲之及他的《兰亭集序》。 二、文本解析 【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为切入点,解读文本。】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情感。 2、与王羲之一同“畅游兰亭集会”,感其所感。 3、“话说集会”,这次集会是什么样的集会? 明确: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修禊”。“修禊”是一种很古老的仪式,带有某种原始宗教的色彩,即在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去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到魏晋时期,这一活动的原始宗教色彩淡化,演化成郊游、踏青、野餐之类的水边活动。这次活动由王羲之发起,要求雅会之人都要作诗。 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一共有41人,其中余姚令谢胜等15人不能赋诗,各罚酒三巨觥。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其中11人各赋2篇,15人各赋1篇,共计37篇,编为《兰亭集诗》。 3、为什么作者如此肯定地认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呢? 首先,我们且看集会带给作者的直接感触是什么? 【话说集会】——给作者带来的切身感受是“乐”,“快乐”。 4、据此,我们来结合文本,走进“书圣”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究竟乐从何来?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北水南谓之阴,可以认为在会嵇山的北边)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兰亭集序优质课教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疏通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理解作者有关人生、生死的思考,以及其中蕴含的积极情绪。【重点】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以及变化的原因。 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生、生死的感慨。 教学方法:分层朗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以成语“入木三分”引入作者王羲之 2、释题:序,一种文体,用在卷首,本文是作者兰亭集会所赋诗文写的一篇序。(跋,和序相同的文体,用在卷尾) 二、分层朗读教学 1、学生自读课文,准确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2、学生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和缘由。 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乐---痛---悲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思考:作者乐因何而生? 痛由何而来? 悲缘何而发? (一、)赏析暮春宴游“乐”。 示例: (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 凝练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清幽、淡雅的江南美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淡雅的情趣。因美景而乐 (2)“引以为流觞曲水……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环境中,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游目骋怀,确实是令人愉快。魏晋名士们优雅的志趣,诗意的人生情怀让我们也不禁神往羡慕之情。因乐事而乐 明确:乐在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节,围绕“乐”等关键词,读出闲适、欣喜的情感。 (二、)赏析因宴游之乐而引发的人生之悲

师: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 师小结:文人雅士比起世俗之人,往往有着更细腻敏感的心灵。“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作者沉浸在兰亭集会的快乐中时,引发了无限的遥想:作者想到,人生在世,尽管有兰亭集会这样的盛宴和欢愉,但欢聚总有结束的时候,快乐总有结束的时候。快乐欢聚的时光总是那样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仅世事的变化是短暂的,无常的,甚至人生命的“修短”,也只能全凭天意,并最终走向消亡。所以作者的情感:由乐至痛。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吟诵“况修短随化……岂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读,“大”、“痛”等词语要重读。读出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痛惜之情。 (三)赏析作者“悲”的感叹。理解作者深深的“悲”叹。 思考: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 吗?从哪些文字看以看出? 明确:不,是前有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明确: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自己的感触和古人的感触是那样相同。这样的人生感叹前有古人,现有今人。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明确:后人看到我们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也会如同我们今人看古人的文章发出同样的。 人生代代无穷已,但无论古人、今人还是后人,有关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叹是相同的。这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和超越的困惑。 所以作者深深地悲叹了一句:“悲夫!” ——人生永远变化,但人类对世事无情的变化,人生短暂的境遇却永远无法超越。作者的伟大、高妙之处,或者说《兰亭集序》最动人心弦之处也就在于它揭示了这个局限性! 思考拓展:1)关于人生短暂,生死、世事无常的慨叹可以说是文学永恒的话题,大家还记得哪些相关的诗句。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的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 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 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 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 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 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兰 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 “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意为“有贤德的人”“年 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 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 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 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畅叙幽情。 翻译: (把水) 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 (人们) 在它旁边排列而坐, 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 达幽雅的情怀。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 一等奖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