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

#include "my51.h"

#define DUAN XBYTE[0xfeff] //P20控制

#define WEI XBYTE[0xfdff] //P21控制

#define LED XBYTE[0x7fff] //显示板指示灯P27片选0111 1111 1111 1111

unsigned char code tab[]=

{ 0xc0,0xf9,0xa4,0xb0,0x99, //共阳显示码0,1,2,3,4

0x92,0x82,0xf8,0x80,0x90, //共阳显示码5,6,7,8,9

0x88,0x83,0xc6,0xa1,0x86, //共阳显示码A,b,C,d,E

0x8e,0xbf,0x89,0xc7,0xff,0x8f,0x8c,0xcf,0xf7,0xf6,0xf0,0xc8,0x9c,0xc1}; //共阳显示码F,-,H,L,灭,r,P,l,_,er, daoc,n,

unsigned char key_num=0xff,key_value=0xff;

unsigned char disbuf[8]={0,4,1,2,3,2,1,2};//显示缓冲单元

//定义显示缓冲区变量

unsigned char disbitcode[8]={0x7f,0xbf,0xdf,0xef,0xf7,0xfb,0xfd,0xfe}; //定义显示位控码变量

unsigned char bufcnt=0;

int c=0,ss=25,a,b,d,x;

void WriteBuf(uchar dispbuf0,uchar dispbuf1,uchar dispbuf2,uchar dispbuf3,uchar dispbuf4,uchar dispbuf5,uchar dispbuf6,uchar dispbuf7);

void key_scan(void);

scan(unsigned char k);

//延时子程序

void DelayMs(uint ms)

{

uchar i;

while(ms--){

for(i=0; i<125;i++);

}

}

/*******按键中断*****/

void ex1(void) interrupt 2

{

key_scan();

key_value=key_num;

key_num=0xff;

P1=0x0f;

}

/*******定时器显示中断*****/

void timer0(void) interrupt 1

{

WEI=0xff;

bufcnt=++bufcnt%8;

DUAN=tab[disbuf[bufcnt]];

WEI=disbitcode[bufcnt];

TH0=-(1000/256);

TL0=-(1000%256);

}

void WriteBuf(uchar dispbuf0,uchar dispbuf1,uchar dispbuf2,uchar dispbuf3,uchar dispbuf4,uchar dispbuf5,uchar dispbuf6,uchar dispbuf7)

{

disbuf[0]=dispbuf0;

disbuf[1]=dispbuf1;

disbuf[2]=dispbuf2;

disbuf[3]=dispbuf3;

disbuf[4]=dispbuf4;

disbuf[5]=dispbuf5;

disbuf[6]=dispbuf6;

disbuf[7]=dispbuf7;

}

/*************主程序*************/

main()

{

EA=1;

EX1=1;

IT1=1;//下降沿触发

P1=0x0f;//高位列,低位行,列全0

LED=0xff;

ET0=1;

TMOD=0x01; //0000 0001

TL0=-(1000%256);

TH0=-(1000/256);

TR0=1; //启动T0定时器

while(1)

{

a=ss/10;

b=ss%10;

DelayMs(200);

// x++;

if(d==0)

{

WriteBuf(16,16,16,16,16,16,16,16);

}

if(d==1)

{

WriteBuf(19,19,19,19,19,a,b,27);

LED=0x7f;

}

if(d==2)

{

ss=ss+c;

c=0;

a=ss/10;

b=ss%10;

if(ss>35)

{

LED=0xbf;

DelayMs(200);

WriteBuf(19,19,19,19,17,22,9,17);

}

else if(ss<20)

{

LED=0xdf;

DelayMs(200);

WriteBuf(19,19,18,0,28,28,14,20);}

else

{

WriteBuf(19,19,19,19,19,a,b,27);} }

if(d==3)

{

ss=25;

d=1;

}

if (key_value==0x00)

{

d=1 ;

key_value=0xff;

}

if (key_value==0x01)

{

d=2;

c++;

key_value=0xff;

}

if (key_value==0x02)

{

d=2;

c--;

key_value=0xff;

//LED=0xdf;

}

if (key_value==0x03)

{

d=3;

key_value=0xff;

}

}

}

/**********键值处理子程序**********/

scan(unsigned char k)

{ unsigned char re;

switch(k)

{

case 1:re=0;break;

case 2:re=1;break;

case 4:re=2;break;

case 8:re=3;break;

}

return re;

}

/*********4*4按键处理子程序**********/

void key_scan(void)

{

unsigned char m,n;

P1=0x0f; //00001111高位列,低位行,列全0,行触发中断DelayMs(1);

if(P1!=0x0f) //是否有键按下

{ P1=0x0f; //

DelayMs(20);

m=P1&0x0f; //取行值,屏蔽列

if(m!=0x0f)

{ m=m^0x0f;

m=scan(m);

P1=0xf0;

DelayMs(20);

n=P1;

if(n!=0xf0)

{ n=n>>4;

n=n^0x0f;

n=scan(n);

key_num=4*m+n; } }

P1=0x0f;

while(P1!=0x0f);

}

}

技能训练 换热器仿真实训

换热器仿真实训 一、工作原理简述 换热器的操作技术培训是很重要的基本单元操作训练。化工生产中所指的换热器,常指间壁式换热器,它利用金属壁将冷、热两种流体间隔开,热流体将热传到壁面的一侧(对流传热),通过间壁内的热传导,再由间壁的另一侧将热传给冷流体,从而使热物流被冷却,冷物流被加热,满足化工生产中对冷物流或热物流温度的控制要求。 本单元选用的是双程列管式换热器,冷物流被加热后有相变化。 在对流传热中,传递的热量除与传热推动力(温度差)有关外,还与传热面积和传热系数成正比。传热面积减少时,传热量减少;如果间壁上有气膜或垢层,都会降低传热系数,减少传热量。所以,开车时要排不凝气;发生管堵或严重结垢时,必须停车检修或清洗。 另外,考虑到金属的热胀冷缩特性,尽量减小温差应力和局部过热等问题,开车时应先进冷物料后进热物料;停车时则先停热物料后停冷物料。 二、工艺流程简介 冷物流(92℃)经阀VB01进入本单元,由泵P101A/B,经调节器FIC101控制流量送入换热器E101壳程,加热到气145℃(20%被汽化)后,经阀VD04出系统。热物流(225℃)由阀VB11进入系统,经泵P102A/B,由温度调节器TIC101分程控制主线调节阀TV101A和副线调节阀TV101B(两调节阀的分程动作如图2-23所示)使冷物料出口温度稳定;过主线阀TV101A的热物流经换热器E101管程后,与副线阀TV101B来的热物流混合(混合温度为(177±2)℃),由阀VD07出本单元,工艺流程如图2-24所示,。 图2-23调节阀TV101分程动作示意图

图2-24换热器仿真操作流程图 ●训练步骤 (一)冷态开车 1.启动冷物流进料泵P101A (1)确定所有手动阀已关闭,将所有调节器置于手动状态且输出值为0; (2)开换热器E101壳程排气阀VD03(开度约50%); (3)全开泵P101A前阀VB01; (4)启动泵P101A; (5)当泵P101A出口压力达到9.0atm(表)时,全开P101A后手阀VB03。 2.冷物流进料 (1)顺序全开调节阀FV101前后手阀VB04和VB05;再逐渐手动打开调节阀FV101; (2)待壳程排气标志块由红变绿时,说明壳程不凝气体排净,关闭VD03; (3)开冷物流出口阀VD04,开度为50%;同时,手动调节FV101,使FIC101指示值稳定到12000kg/h,FV101投自动(设定值为12000kg/h)。 3.启动热物流泵P102A (1)开管程排气阀VD06(开度约50%); (2)全开泵P102A前阀VB11; (3)启动泵P102A; (4)待泵P102A出口压力达到正常值10.0atm(表),全开泵P102A后手阀

混合器温度控制系统的分析与仿真

滨江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题目混合器温度控制系统的分析与仿真 院系滨江学院 专业信息工程(系统工程方向) 学生姓名章玲玲 学号20092325042 指导教师范志勇 二O一二年 6 月 6 日

目录 1.系统介绍 ......................................... - 2 - 2.物理模型图 ....................................... - 2 - 3. 系统分析 ......................................... - 3 - 3.1 混合器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 3 - 3.2各个环节的函数推导............................ - 3 - 4.系统稳定性分析 .................................... - 5 - 4.1 代入参数值 ................................... - 5 - 4.2 根轨迹 ....................................... - 5 - 4.3 Bode图...................................... - 6 - 4.4 系统阶跃响应 ................................. - 7 - 5 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 - 8 - 5.1使用MATLAB求系统各动态性能指标 ............... - 8 - 6系统仿真.......................................... - 10 - 7总结与体会........................................ - 12 -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系统方案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系统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目录 目录 (2) 1、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换热器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器的用途...............................................................................................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控制系统 (3) 控制系统的选择 (3) 工艺流程图和系统方框图 (3) 4、被控对象特性研究 (4) 被控变量的选择 (4) 操纵变量的选择 (4) 被控对象特性 (5) 调节器的调节规律的选择 (6) 5、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的选用 (7) 测温元件及变送器 (7) 执行器 (10) 调节器 (12) 、仪表型号清单列表 (12) 6、系统方块图 (13) 7、调节控制参数,进行参数整定及系统仿真,分析系统性能 (13) 调节控制参数 (13) PID参数整定及系统仿真 (14) 系统性能分析 (16) 8、参考文献 (17)

GT-POWER进气系统噪声分析

应用GT-POWER进行发动机进气系统噪声仿真 Noise Simulation of Engine Intake System by GT-POWER 张小燕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 重庆 401120) 摘要:本文以进气系统的设计为例,介绍了用GT-POWER计算进气系统的模拟过程和进气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过程,验证了几种主要的消声结构对进气系统噪声的影响,说明了GT-POWER 软件在进气系统开发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 进气系统 设计 噪声 GT-POWER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intake system simulation and design by GT-POWER, verified the effect of some anechoic structure and showed the main function of GT-POWER in intake system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take system design noise GT-POWER 1、前言 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主要功能除了为发动机提供充足的,干净的空气外,还要有很好的降噪作用。进气系统是汽车最主要的噪声源之一,进气口的噪声是影响整车通过噪声的一项重要的因素,所以进气系统的降噪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进气系统的噪声降低与进气系统的压力损失两者之间是一对矛盾。如果进气管道截面积越大,空气流通就越顺畅,压力损失越小,发动机功率就越大,但同时进气口噪声也就越高。在设计中就必须平衡这对矛盾。本文研究项目是在发动机现有的进气系统基础上进行设计改进,将发动机进气口的噪声控制在目标值之内。 本文应用发动机热力学计算分析软件GT-POWER建立发动机热力学和声学分析模型,计算出发动机进气口的噪声总压值。通过不断的增加消声结构,逐步降低进气口的噪声,直到满足控制目标。 2、进气系统消声设计步骤 1)首先不采用任何消声措施,只用一根管道与发动机相连接,分析进气口噪声变化, 将结果与目标噪声比较,得到所需要的消声曲线。 2)设计空气滤清器。根据安装空间设计空气滤清器本体。空气滤清器容积应该尽可能的大,这样传递损失大而且覆盖的频带宽。

protues仿真单片机温度控制

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的Protues仿真 目录 一、设计任务和指标要求....................................................3 二、设计框图及整机概述...................................................4 三、各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案及原理说明........................................5 四、仿真调试过程及结果分析................................................9 五、设计、安装及调试中的体会..............................................9 六、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意见及建议............................................10 七、参考资料..............................................................10 八、附录..................................................................15 附件1 整机逻辑电路图...................................................15 附件2 元器件清单.......................................................16 附件3 程序清单.......................................................16 一、设计任务和指标要求 1、设计时间:2010.7.5~2010.7.9 2、地点:I404 3、课程设计题目: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2020年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系统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目录 目录 (1) 1、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换热器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换热器的用途............................................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控制系统 (3) 3.1控制系统的选择 (3) 3.2工艺流程图和系统方框图 (3) 4、被控对象特性研究 (4) 4.1 被控变量的选择 (4) 4.2 操纵变量的选择 (4) 4.3 被控对象特性 (5) 4.4 调节器的调节规律的选择 (6) 5、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的选用 (7) 5.1 测温元件及变送器 (7) 5.2 执行器 (10) 5.3 调节器 (13) 5.4、仪表型号清单列表 (13) 6、系统方块图 (14) 7、调节控制参数,进行参数整定及系统仿真,分析系统性能 (14) 7.1调节控制参数 (14)

7.2 PID参数整定及系统仿真 (15) 7.3 系统性能分析 (18) 8、参考文献 (19) 1、题目 热交换器出口温度的控制。 2、换热器概述 2.1 换热器的用途 换热器又叫做热交换器(heat exchanger),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 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换热的目的主要有 下列四种: ①.使工艺介质达到规定的温度,以使化学反应或其他工艺过程很好的进行; ②.生产过程中加入吸收的热量或除去放出的热量,使工艺过程能在规定的温度 范围内进行;③.某些工艺过程需要改变无聊的相态;④.回收热量。 由于换热目的的不同,其被控变量也不完全一样。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控变 量是温度,为了使被加热的工艺介质达到规定的温度,常常取出温度问被控温度、 调节加热蒸汽量使工艺介质出口温度恒定。对于不同的工艺要求,被控变量也可 以是流量、压力、液位等。 2.2 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图 换热器的温度控制系统换热器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如下:冷流体和热流体分别 通过换热器的管程和壳程,通过热传导,从而使热流体的出口温度降低。热流体

基于MATLAB的电炉温度控制算法比较及仿真研究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基于MATLAB的电炉温度控制算法比较及 仿真研究 系别: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任务书 一.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掌握所学课程的知识综合应用,充分认识理论知识对应用技术的指导性作用,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与应用相结合的实践和锻炼。通过这次设计实践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对所学的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设计题目及要求 1、设计题目:电炉温度控制算法比较研究及仿真(一)、设计要求: 设某电炉控制对象的控制模型为s e s s W 31011)(-+=,运用所学知识,对其控制算法进行研究并运用MATLAB 的simulink 模块进行仿真比较,给出最优控制算法结论。(二)、设计要求 1. 温度的变化X 围为:0~500℃,要XX 现某一温度的恒温控制。 2.炉温变化曲线要求参数: S t ≤80s ;超调量p σ≤10℅;静态误差v e ≤2℃。 3. 至少采用PID 算法、Smith 预估控制算法、达林算法等三种不同算法作对比研究。 4.可以自己在基本要求基础上,增加其他算法研究,如:各种PID 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等。 三.报告书写格式 实验完成后,用A4纸撰写研究报告。其格式要求如下: 1、课程设计封皮 2、课程设计任务书 3、正文 (1)研究对象分析说明;(2)各算法简介;(3)各仿真程序或者仿真连接图; (4)各仿真结果;

(5)每种仿真结果的小结; (6)对每种算法作总结比较,总结各自特点,讨论得出本电炉温度控制的理想算法。4、 设计总结和心得体会 5、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梁绒香 时间:2012年5月26日 一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领域对温度控制系统的精度、稳定性等要求越来越高,控制系统也千变万化。计算机测控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电子测量在原理、功能、精度和自动化程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科学实验和应用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得以显著提高。 温度控制的关键在于测温和控温两个方面。温度测量是温度控制的基础,这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但由于控制对象的越来越复杂,在温度控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本论文提出了基于采用PID 算法、Smith 预估控制算法、达林算法三种算法作对比研究的工业电阻炉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并利用仿真软件MATLAB /SIMULINK 对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同时对先进的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 二 课程设计的目的及分析 该系统的被控对象为电炉,采用热阻丝加热,利用大功率可控硅控制器控制热阻丝两端所加的电压大小,来改变流经热阻丝的电流,从而改变电炉炉内的温度。可控硅控制器输入为0~5V 时对应电炉温度0~~500℃,温度传感器测量值对应也为0~5V ,炉温变化曲线要求参数:S t ≤80s ;超调量p ≤10℅;静态误差v e

仿真-热交换器

化工仿真技术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热交换器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年月日

一、实习目的 1、熟习换热器的操作方法; 2、掌握换热器各个部件的表示方法及操作,加深对换热器性能的了解; 3、了解测定流量,温度的一些常用方法,仿真系统测试换热器的原理; 4、了解换热器的一些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和技巧。 二、实习内容 1、工艺流程简介 本热交换器为双程列管式结构,起冷却作用,管程走冷却水(冷流)。含量30%的磷酸钾溶液走壳程(热流)。 工艺要求:流量为18441 kg/h的冷却水,从20℃上升到30.8℃,将65℃流量为8849 kg/h的磷酸钾溶液冷却到32℃。管程压力0.3MPa,壳程压力 0.5MPa。 流程图画面“G1”中:阀门V4是高点排气阀。阀门V3和V7是低点排液阀。P2A为冷却水泵。P2B为冷却水备用泵。阀门V5和V6分别为泵P2A 和P2B的出口阀。P1A为磷酸钾溶液泵。P1B为磷酸钾溶液备用泵。阀门V1和V2分别为泵P1A和P1B的出口阀。 FIC-1 是磷酸钾溶液的流量定值控制。采用PID单回路调节。 TIC-1 是磷酸钾溶液壳程出口温度控制,控制手段为管程冷却水的用量(间接关系)。采用PID单回路调节。 检测及控制点正常工况值如下: TI-1 壳程热流入口温度为65℃ TI-2 管程冷流入口温度为20℃ TI-3 管程冷流出口口温度为30.8℃左右 TI-2 壳程热流入口温度为32℃ FR-1 冷却水流量18441kg/h FIC-1 磷酸钾流量8849kg/h 报警限说明(H为报警上限,L为报警下限): TIC-1>35.0℃ TIC-1<28.0℃ FIC-1>9500kg/h FIC-1<7000kg/h 2、工艺流程图

某温度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某温度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题目C)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C :某温度控制系统的MATLAB 仿真 一、 系统概况: 设某温度控制系统方块图如图: 图中G c (s)、G v (s)、G o (s)、G m (s)、分别为调节器、执行器、过程对象及温度变送器的传递函数;,且电动温度变送器测量范围(量程)为50~100O C 、输出信号为4~20mA 。G f (s)为干扰通道的传递函数。 二、系统参数 二、 要求: 1、分别建立仿真结构图,进行以下仿真,并求出主要性能指标: (1)控制器为比例控制,其比例度分别为δ=10%、20%、50%、100%、200%时,系统广义对象输出z(t)的过渡过程; (2)控制器为比例积分控制,其比例度δ=20%,积分时间分别为T I =1min 、3min 、5min 、10min 时,z(t)的过渡过程; 0m v o 0f o o =5min =2.5min =1.5(kg/min)/mA =5.4C/(kg/min) =0.8 C C T T K K K x(t)=80f(t)=10; ;;; ;给定值; 阶跃扰动

(3)控制器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其比例度δ=10%,积分时间T I=5min,微分时间T D = 0.2min时,z(t)的过渡过程。 2、对以上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得出结论。 3、撰写设计报告。 注:调节器比例带δ的说明 比例控制规律的输出p(t)与输入偏差信号e(t)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K c叫作控制器的比例系数。 在过程控制仪表中,一般用比例度δ来表示比例控制作用的强弱。比例度δ定义为 式中,(z max-z min)为控制器输入信号的变化范围,即量程;(p max-p min)为控制器输出信号的变化范围。 = c p(t)K e(t) max min ( ) =100% ) max min e z z p(p-p δ - ?

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

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 发表时间:2016-10-08T15:24:19.737Z 来源:《电力设备》2016年第13期作者:马良熊少军 [导读]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出力具有很强的进气温度特性,即随着环境温度升高。 (青岛华丰伟业电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100) 摘要:介绍西门子SGT6-5000F燃气轮机进气系统配套的介质式蒸发冷却器系统工艺、工作流程、运行情况,并对其经济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蒸发冷却器气耗率 1 引言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的出力具有很强的进气温度特性,即随着环境温度升高,燃气轮机的压气机单位吸气量的耗功增大,而且燃气轮机进气密度下降,做功工质的质量流量较少,故燃气轮机出力几乎按比例呈较大幅度下降,循环效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呈下降趋势。为改善燃气轮机的出力,对燃气轮机实施进气冷却是最快捷而有效的措施。 蒸发式冷却作为压气机进气冷却的方式之一,与其它冷却方式相比(如机械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等)具有适用范围广(甚至包括在沿海等高湿度地区),系统简单,投资少等独特优点。目前在实际中应用的蒸发式冷却器具有两种形式:一为雾化式蒸发冷却器;另一为介质式蒸发冷却器。前者将水高细度雾化后喷入空气流中,依靠细微的水滴颗粒对空气进行加湿冷却。后者是使空气通过含水的多孔介质来对其加湿冷却。 本文以西门子SGT6-5000F燃气轮机进气系统配套的介质式蒸发冷却器为例,介绍了系统设备、工作流程、运行情况,从燃气轮机角度对其经济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以供参考。 2 介质式蒸发冷却系统设备及工作流程 主要设备为蒸发冷却泵,布水器,湿帘,除水器,水箱及调节阀和滤网。 其工作流程为冷却水经调节阀分三路送至湿帘顶部的布水器后均匀撒在填料表面,由于重力作用冷却水自上而下洒下。空气经粗滤,精滤过滤后,除去杂质后,再经过蒸发冷却装置,与填料中自上而下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部分水因吸收空气湿热汽化蒸发后变成水蒸气,未蒸发的水流回水箱。空气温度降低,同时因为融进部分水蒸气而使相对湿度增加。空气和水蒸气的混合物流向下游的除雾器,其中部分水雾和小水滴在除雾器上凝结成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水箱,降低了进气的携水率,减少了压气机因进气空气水量增加而导致的负荷消耗,同时空气中的微小尘埃也随水滴落入水箱,起到水除尘的左右,避免其对压气机的腐蚀。 本装置加入了一些安全措施,如流量开关、水位开关和温度开关,以便发送信号,判断运行是否正常,或是否具备启动条件。蒸发冷却系统投入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负荷率大于60%,2.入口温度大于15℃,3.水箱水位在正常位置。 3 大气温度的变化对于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影响分析 大气温度对于简单循环及其联合循环的功率和效率有相当大的影响,这是由于以下三方面造成的,即①随着大气温度的升高,空气的密度变小,致使吸入压气机的空气质量流量减少,机组的做工能力随之变小;②压气机的耗功量是随着吸入空气的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关系变化的,即大气温度升高时,燃气轮机的净出力减小;③当大气温度升高时,压气机的压缩比将有所下降,这将导致燃气透平做工量的减少,而燃气透平的排气温度却有所增加。这样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的效率和净功率将会发生如图一所示的变化。 图一大气温度与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的效率和净功率曲线 4 投用蒸发冷却系统相关参数分析 4.1燃气轮机净输出功率比较。根据与西门子签订的性能保证合同参数,对于2+2+1方式设置的联合循环机组,蒸发冷却系统投入前后对燃气轮机单循环净输出功率的区别如下(注:燃气的工况下)。 4.1.1在大气温度为46℃、湿度为40%、大气压力在1013mbar的情况下,不投入蒸发冷却系统,两台燃气轮机的单循环净输出为362707KW; 4.1.2在大气温度为46℃、湿度为40%、大气压力在1013mbar的情况下,投入蒸发冷却系统,两台燃气轮机的单循环净输出为397966KW; 蒸发冷却系统投入前后区别如下:投入后两台燃气轮机的负荷每小时高35259kw,相当于每台燃气轮机每小时高17629.5kw,每台燃气轮机每小时出力高出9%,则燃气轮机出力可达到100%的负荷,如果不投入蒸发冷却系统,则燃气轮机出力只有91%的负荷。 4.2蒸发冷却系统投入前后参数变化分析 某套燃气轮机负荷控制方式为基本负荷,根据蒸发冷却系统投入前后参数变化趋势整理成数据如表一所示,分析如下:

基于进气系统消声研究的噪声改进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 目录 ............................................... I II 第一章绪论 . (1)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1) 1.2.1空滤噪声研究情况 (1) 1.2.2增压中冷系统噪声研究现状 (2) 1.3本课题来源及拟完成的主要工作 (3) 第二章噪声控制方法及对消声元件的研究 (5) 2.1进气系统基本理论 (5) 2.1.1系统概述 (5) 2.1.2进气噪声的形成及理论基础 (6) 2.2 1/4波长管的设计 (7) 2.2.1 1/4波长管的长度研究 (8) 2.2.2 1/4波长管的直径研究 (8) 2.2.3 1/4波长管的管子弯曲角度研究 (9) 2.3 谐振腔的设计 (9) 2.3.1对谐振腔容积的研究 (10) 2.3.2对谐振腔连接管的研究 (10) 2.3.3 对进气主管直径的研究 (11) 2.3.4对连接管弯曲角度的研究 (11) 2.4高频消声器的设计 (12) 2.5空气滤清器本身及内插管的消声特性 (13) 2.6本章小结 (15) 第三章仿真建模及数值计算分析研究 (17) 3.1 空气滤清器系统噪声仿真 (17) 3.1.1 建立仿真模型确定边界 (17) 3.1.2仿真结果 (18) 3.1.3 GT-Power声学性能仿真 (19) 3.2 空气流动阻力及模态频率的分析 (21) 3.2.1 压力仿真分析模型及条件 (21) 3.2.2 模态仿真分析 (23) 3.3 空气滤清器的NVH控制目标 (24)

换热器仿真训练

换热器单元仿真训 化工二班、 1、工艺说明 本单元设计采用管壳式换热器。来自界外的92℃冷物流(沸点:198.25℃)由泵P101A/B送至换热器E101的壳程被流经管程的热物流加热至145℃,并有20%被汽化。冷物流流量由流量控制器FIC101控制,正常流量为12000kg/h。来自另一设备的225℃热物流经泵P102A/B送至换热器E101与注经壳程的冷物流进行热交换,热物流出口温度由TIC101控制(177℃)。 2 、设备名称预览 P101A/B:冷物流进料泵 P102A/B:热物流进料泵 E101:列管式换热器 3、开车操作流程

3.1 启动冷流进料泵P101A (1)开换热器壳程排气阀VD03。 (2)开P101A泵的前阀VB01。 (3)启动泵P101A。 (4)当进料压力指示表PI101指示达9.0atm以上,打开P101A泵的出口阀VB03。3.2 冷物流E101进料 (1)打开FIC101的前后阀VB04,VB05,手动逐渐开大调节阀FV101(FIC101)。 (2)观察壳程排气阀VD03的出口,当有液体溢出时(VD03旁边标志变绿),标志着壳 程已无不凝性气体,关闭壳程排气阀VD03,壳程排气完毕。 (3) 打开冷物流出口阀(VD04),将其开度置为50%,手动调节FV101,使FIC101 其达到12000kg/h,且较稳定时FIC101设定为12000kg/h,投自动。 3.3 启动热物流入口泵P102A (1)开管程放空阀VD06。 (2)开P102A泵的前阀VB11。 (3)启动P102A泵。 (4)当热物流进料压力表PI102指示大于10atm时,全开P102泵的出口阀VB10。3.4 热物流进料 (1)全开TV101A的前后阀VB06,VB07,TV101B的前后阀VB08,VB09。 (2)打开调节阀TV101A(默认即开)给E101管程注液,观察E101管程排汽阀VD06 的出口,当有液体溢出时(VD06旁边标志变绿),标志着管程已无不凝性气体,此时关管程排气阀VD06,E101管程排气完毕。 (3)打开E101热物流出口阀(VD07),将其开度置为50%,手动调节管程温度控制 阀TIC101,使其出口温度在177±2℃,且较稳定,TIC101设定在177℃,投自动。 4、正常工作操作参数 (1)冷物流流量为12000kg/h,出口温度为145℃,气化率20%。 (2)热物流流量为10000kg/h,出口温度为177℃。 5、停车操作流程 5.1 停热物流进料泵P102A (1)关闭P102泵的出口阀VB01。 (2)停P102A泵。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范本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 统

1.E-0101B混合加热器设计 为确保混合加热器(E-0101B)中MN(亚硝酸甲酯),CO(一氧化碳)的出口温度为408K,选用0.68Mpa,408K的加热蒸汽加热入口温度为294K 的工艺介质。为保证生成物的产量,质量,及最终生成物的转化率,且工艺介质较稳定,蒸汽源压力较小,变化不大,因此针对此实际情况,最后确定设计一个换热器的反馈控制方案。 1.1换热器概述 换热器工作状态如何,可用几项工作指标加以衡量。常见的工作指标主要有漏损率、换热效率和温度效率。它们比较全面的说明了换热器的特点和工作状态,在生产和科学试验中了解这些指标,对于换热器的管理和改进都是必不可少的。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1.2换热器的分类 适用于不同介质、不同工况、不同温度、不同压力的换热器,结构型式也不同,换热器的具体分类如下: 一按传热原理分类:间壁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流体连接间接式换热器,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复式换热器 二按用途分类:加热器,预热器,过热器,蒸发器 三、按结构分类:浮头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形管板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此设计要求是将进料温度都为297.99K的MN(亚硝酸甲酯)和CO (一氧化碳)加热到出口温度为473K,因此我们经过调查研究,综合比较之后选择了管壳式(又称列管式) 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或者螺旋管,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在管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一种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1.3换热器的用途 换热器又叫做热交换器(heat exchanger),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换热的

进气温度传感器

进气温度传感器试验箱说明 济南奇安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本公司长期举办各种汽车维修高新技术培训,提供各种教学课件和技术资料提供汽车职业教育咨询

第一节:功能介绍 1、各传感器均可单独工作,模拟其工作原理 2、独立安装在控制箱内;控制箱长500毫米、宽300毫米、高175毫米 3、采用喷砂氧化铝板做控制面板 4、在控制面板上刻制了传感器原理电路图(便于电路分析) 5、装有手动故障设置开关;可模拟“断点”和“虚接点”故障 6、装有数字式电压(频率)信号显示表,显示传感器静态或动态数据 7、各传感器工作参数均正常(注意:本实验不能一次长时间演示) 8、配备使用手册。 第二节:原理介绍 一、进气温度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 进气温度传感器一般安装在发动机进气道中,用于检测发动机进气温度,并将温度信号输入给ECU,为其修正喷油量和点火正时提供依据。 进气温度传感器由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构成,进气温度的变化将引起电阻值的变化,该热敏电阻具有与常规半导体电阻截然相反的特性(如图5-9所示)即进气温度越低电阻值越大,进气温度越高电阻值越小。 ECU的电阻有进气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串联,如图5-3所示。热敏电阻值变化时所得的分压值THA随之变化。进气温度低时燃油蒸发性差,应共给浓的混和气,但进气温度低时热敏电阻值大,ECU测得分压值THW就高,根据该信号,

ECU增加燃油喷射量,式发动机的冷机运转性能得以改善。冷却液温度高时则相反,ECU测到相应小的分压值THW并已此信号逐渐减少喷油量。 二、进气温度传感器的检测: 1、开路检测: 进气温度传感器与ECU的连接如图5-10所示。检测进气温度传感器的阻值时,拔下其插接器或将传感器从发动机上拆下。因其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需测定不同温度下的进气温度传感器的阻值,并且测得的电阻值应与定值相符,否则应更换进气温度传感器。 2、在路的检测: 拔下插接器,将点火开打开。测量ECU的电压(传感器的供电电压),即THA 与E2端子之间应为5V。否则,说明线路或ECU故障。将插接器接好,将点火开关打开,测量进气温度传感器的信号电压,即THA与E端子之间的电压应为0.2—2.5V之间(该电压与温度有关)。

冷却系统的作用是

1、冷却系统的作用是?有哪些形式?主要有哪些部件组 成? 答:①内燃机车柴油机的冷却,普通以液中体作为中间冷却剂→ ②作用:带走受热零件的部分热量,然后输送到机车散 热装置中用空一液体冷却的方式将热量进入大气,形 式:1、常温、形式:循环、冷却2、高温:闭式、循 环、冷却。 ③组成:主要由高低温冷却水泵,膨胀水箱,冷却风扇 散热器及各种阀门,仪表,管道等组成。 2、试述16∨240ZJB型柴油机的高,低温冷却水通路?答:略… 3、何为符负荷特性?试分析柴油机的负荷曲线。 答:①柴油机保持某一转速时其工作参数及性能指标随负荷而变化的关系称为内负荷特性。 ②书第248页至249页 4、何为增压器的喘振?试分析增压器发生喘振的原因?答:①增压器机械放率低如轴承损坏转子与增压器静止与部分相碰擦伤。 ②外界温度低,海拔高,气温太低。 ③涡轮机和气压机配合不当 ④柴油机负荷波油过大或紧急停车。

⑤柴油机某缸停止供油或供油不正常 ⑥一台柴油机装两台增压器时它们性能参数相差太大。 ⑦压气机涡轮机或中冷器内气体流远积垢太多或平均赌塞。 ⑧柴油机进气系统或气缸漏气 5、16∨240JB型柴油机曲轴的结构如何?并说明柴油机的发 火顺序? 答:书73页 6、对于陆用柴油机,我国标准规定,标定功率时的标准大 气条件是什么? 答:陆用柴油机:大气压为101.3kpa,环境温度25℃,相对温度60%。 7、有车是一种什么现象?是如何造成的? 答:①现象:当控制手柄的位置固定之后,柴油机转速发生波动稳定不下来,观察看到供油拉杆来回移动。 ②原因分析:A、工作油脏,不清洁 B、工作油位过高过低 C、动活塞出下上下塞动 ③补偿系统:D、补偿活塞上下窜动 E、补偿活塞针阀,开启不合适 F、储气筒气压不合适 ④ G:功率调整与转速升降不匹配 H:配合变形,拉低运动受阻

蓄热式换热器的仿真模拟与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蓄热式换热器的仿真模拟与研究 作者:崔中坚, 刘刚, 王海, 冯震, CUI Zhong-jian, LIU Gang, WANG Hai, FENG Zhen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刊名: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英文刊名:BUILDING ENERGY & ENVIRONMENT 年,卷(期):2010,29(3) 参考文献(5条) 1.郝红;张于峰转轮除湿器的数学模型及性能研究[期刊论文]-暖通空调 2005(12) 2.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 1998 3.若尾法昭;影片一朗填充床传热与传质过程 1986 4.林瑞泰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引论 1995 5.余驰;王磊太阳能低温水源热泵辅助供暖系统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制冷与空调 2006(01)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张海强.刘晓华.江亿.Zhong Haiqiang.Liu Xiaohua.Jiang Yi蓄热式换热器周期性换热过程的性能分析[期刊论文]-暖通空调2011,41(3) 2.王维刚.WANG Weigang蓄热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期刊论文]-化工机械2010,37(4) 3.严亮新型高频换向陶瓷蓄热式换热器性能分析及实验研究[学位论文]2007 4.罗海兵.陈维汉蓄热式换热器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期刊论文]-化工装备技术2004,25(4) 5.冯震核电站汽机房通风方案的优化[学位论文]2010 6.朱铮.杨其才.刘刚.冯震.Zhu Zheng.Yang Qicai.Liu Gang.Feng Zhen电厂自然通风方式的选择[期刊论文]-制冷与空调(四川)2011,25(2) 7.吴志根.陶文铨多孔金属矩阵材料在相变蓄热中的强化换热数值分析[会议论文]-201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610438062.html,/Periodical_jzrntfkt201003002.aspx

温度控制系统曲线模式识别及仿真

锅炉温度定值控制系统模式识别及仿真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郭光普指导教师:马安仁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锅炉内胆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和参数辨识的概念及切线近似法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然后对该系统的温控曲线进行模式识别,而后着重介绍了用串级控制和Smith预估器设计一个新的温度控制系统,并在MATLAB的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进行仿真。 关键词温度控制,模式识别,串级控制,Smith预测控制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e boiler the gallbladder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s control principle and the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concept and the tangent approximate method pattern recognition basic principle, then controls the curve to this system to carry on the pattern recognition warm, then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designs a new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with the cascade control and the Smith estimator, and carries on the simulation in the Simulink of MATLAB build simulation model. Key Words:Temperature control, Pattern recognition, Cascade control, Smith predictive control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1、换热设备概述 换热器又称热交换器,是进行热量交换的设备的统称。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化工、石化、炼油、轻工、制药、食品加工、动力以及原子能等工业。换热器应用于存在温度差的流体间的热交换设备,换热器中至少有两种流体,温度较高则放出热量,反之则吸收热量。换热器依据传热原理和实现热交换的方法一般分为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三类。其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广。它又可分为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翅片式换热器、热管换热器等。其中以管式(包括蛇管式、套管式、管壳式等)换热器应用最普遍。列管式和板式,各有优点,列管式是一种传统的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能源等设备;板式则以其高效、紧凑的特点大量应用于工业当中。 2、控制方案的确定 实验控制对象位列管式换热器,主要的扰动是冷物料的流量Q。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换热器、控制冷流体的离心泵,传感器等设备。实验采用温度流量串级控制,以冷物料出口温度为主对象,以冷物料流量Q为副对象。 换热器控制图

3、系统硬件设计 或控制量 型号 参数 温度变送器 (Endress+Hauser ) TR13 热保护套管末端类型 直管型 工作温度范围 PT100 (薄膜式(TF) 50 °C...500 °C (58 °F...932 °F) PT100 (绕线式(WW)): -200 °C...600 °C (-328 °F...1,112 °F) PT100 (薄膜式(TF)): -50 °C...400 °C (58 °F...752 °F) 最大过程压力(静压) 20 °C 时:50 bar (725 psi) 流量变送器 (Endress+Hauser )73W 涡街 流量计 73W 参数: 标称口径 DN 15 (150) (1/2"…6") 测量范围 气体: 4…5 210 m3/h 过程温度 -200...+400°C (-328...+752°F) 最高可达 +450°C / 842°F (特殊选型) 输出信号 4…20 mA 电流输出 防爆认证 ATEX 、FM 、CSA 、TIIS 、NEPSI 、IEC 防护等级 IP 67 (NEMA 4x) X 主调节器 副调节器 换热器热水出口温 主回路干 给定值+ - 换热器热水出口温度和冷水流量串级控制框图 X - 调节阀 涡街流量 流量 换热器热水出口温 变频器干扰 水泵

进气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进气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进气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有3种:在D型EFI系统中,它安装在空气滤清器之后的进气软管上;在L型EFI系统中,它安装在空气流量传感器上;有的进气温度传感器安装在进气压力传感器内。进气温度传感器内部,也是一个具有负温度电阻系数的热敏电阻。外部用环氧树脂密封。进气温度传感器与ECU的连接电路如下左图所示。 1.检测电阻 进气温度传感器的电阻检测方法及要求与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基本相同。单件检查时,将点火开关置于OFF位置,拆下进气温度传感器导线连接器,并将传感器拆下。用电热吹风、或热水加热进气温度传感器,并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在不同温度下两端子间的电阻值。将测得的电阻值与标准数值进行比较,如果与标准值不符,则应更换进气温度传感器。 2、检测电压 (1)检测电源电压。拆下进气温度传感器线束插头,打开点火开关,测量进气温度传感器的电源电压,应为5V。 (2)测量输入。信号电压。将点火开关置于ON位置,用万用表的电压挡测量图中ECU的THA与E2间的电压,该电压值应在0.5~3.4V(20℃)范围内。若不在规定范围内,则应进一步检查进气温度传感器连接线路是否接触不良或存在断路、短路故障。(3)检查进气温度传感器连接线束电阻。用数字式万用表的电阻挡测量传感器插头与ECU插接器端子间电阻,即传感器信号端、地线端分别与对应的ECU的两端子电阻。如果不导通或电阻值大于1Ω,说明传感器连接线路或插头接触不良,应进一步捡查。 废气再循环温度传感器 废气再循环温度传感器如下右图所示,安装在废气再循环管道上,用于测量废气再循环气体温度。当废气再循环阀开启时,所测温度上升,传感器告知电控单元废气再循环系统工作。 三种温度传感器的共同特点:传感器电阻采用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传感器电路工作原理也相似。ECU提供5V电源,热敏电阻另一端通过ECU搭铁,ECU检测热敏电阻两端的信号电压。环境温度升高,电阻值减少,信号电压变小;环境温度降低,电阻值增大。信号电压变大。 双金属片式温度传感器 热敏铁氧式温度传感器,常用于控制散热器的冷却风扇,它安装在散热器冷却液的循环通路上。 热敏铁氧式温度传感器的检修方法如下: 当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高于规定值时,如果散热器冷却风扇不运转,则应检查散热器冷却风扇工作电路。首先检查线路连接情况,检查有无断路、短路,以及风扇继电器的工作和热敏铁氧体式温度传感器的工作情况。 检查热敏铁氧体式温度传感器。将热敏铁氧体式温度传感器置于容器中,连接万用表,在加热的同时检查传感器的工作情况。正常情况下,在冷却液温度为规定温度时,传感器处于导通状态,万用表指示0Ω。在冷却液温度高于规定温度时,传感器应断开(传感器不导通),万用表指示电阻为∞,否则说明热敏铁氧体式温度传感器已损坏,应当更换。 案例分析 故障现象一辆大众帕萨特1.8T小轿车,出现不易起动的故障现象,每次都要多次点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