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提升教学质量十项管理制度

中小学提升教学质量十项管理制度

中小学提升教学质量十项管理制度

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指标,优质教育必然与优秀成绩相匹配。为推动我市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让教学质量与“教育名市”的美称相吻合,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在“教学常规”和“管理常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制定教学质量强化管理十项制度。

1.集体备课制度

备课组长由校长室任命。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备课组长做好协调及计划的落实、任务的分工等。集体备课每周一大备(毕业班考试科目一周双备),每天一小备。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学习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课型与方法,统一练习与作业,统一教学案格式。

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在集体备课前,提前告知备课主题,提前提醒主备人准备和下发初案,提前通知全组人员了解熟悉初案,每位教师必须做好研讨准备。在集体备课时,备课组所有成员要积极参与,在备课组活动期间不做任何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不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需向学校请假。备课组长负责对每次活动情况(时间、主题、人员、发言讨论的内容和意见及其他情况)详细记载,双周交教务处,作为教研活动的档案加以保存和备查。

每次集体备课均要有分插行政人员出席。学校通过巡查、蹲点督查、查看相关资料等方式对集体备课活动进行检查,就活动是否正常进行、活动质量如何进行记载并定期公示。

2.教案检查制度

分别就预学案及教案进行检查,通过每周定查与不定期检查结合的方式。可采用年级交叉的形式检查,重点查备课次数与质量,和与15/20/10课堂范式的契合度,凡上课不备课或下载现成教案的均视为教学事故。为避免旧教案重复使用或为了应付检查补写教案的,在检查时要写上适当的评语。学校可定期组织专家对教案进行评比,并定期公示,便于量化考核。早读设计、作业编写和练习卷的命题与印制应纳入备课检查范围。

3.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符合学校实情的《“15/20/10”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依据方案,通过同行听课评价、领导听课评价、专家听课评价、督查听课评价、学生评价、赛课等方式,科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水平。校内任何类型的听课均须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以优、良、中、差等第进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委员会每周收缴一次,并及时反馈至本人。

倡导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学校对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必要记录。

4.听课监控制度

为有效监控教师的听课情况,学校可采用缩短听课笔记检查周期、在检查日写上适当的评语、学校指定学生记载听课人数等方式,采用听课笔记与课堂评价表结合检查的形式。在监控听课次数的同

时,更要监控听课质量,重点关注听课人对被听课人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学建议及即时思考意见,学校及时收缴并及时归档。

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十分重要,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领导推门听课、系列听课、跟踪听课,行政领导的听课每周不少于3节,建立每周或双周一次的行政听课交流点评例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5.学生信息反馈制度

在每个班级确定一名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学生信息员每周上报一次本班级的教学情况,及时收集、汇总、反馈教学一线信息和学生的反映,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对于在学生信息员反馈中反映有问题的教师,由学校进行“诊断性”听课,并提出整改意见。为保证学生信息员信息正确及时,学校或年级组可每周随机确定信息员。

6.考试监控制度

考试是课堂“教”与“学”效果最有效的评价手段之一。加强对考试的改革与管理,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于促进教学工作,形成健康向上的学风具有积极作用。学校建立完整的考试管理制度,对考试的各环节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命题保密制度、监考制度、巡考制度(一场2-3次)和流水阅卷制度。同时加强对考风考纪的监控与管理。

认真进行成绩分析,精心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就学生成绩分析、存在问题、教学反思与对策等方面形成书面的“成绩分析报告”。

7.作业监控制度

本着适度、适量的原则,以“四精四必”(“四精”指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的要求对作业布置与批改进行监控。每双周组织一次对作业次数、作业量、批改情况的检查;定时进行学生作业量的书面调查和座谈会调查,从学生中获得相关信息,对滥发滥做的教师提出整改意见,屡教不改者进行黄牌警告。

适合的资料有助于质量的快速度提升,选择的资料必须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所有不适合江苏高考和南通中考的资料一律不允许进入课堂。

8.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学生座谈会制度是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通道,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代表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师授课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为做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建立学生(家长)评教、评学制度,在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监测要点的基础上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对所有教师进行学生教学测评,根据评价方案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每一位教师进行量化评价,结果作为对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

9.培优补差监控制度

培优补差监控是教学监控的薄弱点。培优补差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策略、有实施、有记录,要确定辅导对象、时间、过程、方法等,实施过程监控。应将培优补差的过程监控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

认真做好课后管理监控。课后管理是指学生自习时间纪律管理、校外学习实践管理及下班答疑辅导,进行详尽的记载,加大奖励力度。

10.每周点评制度

每周确定时间进行工作点评。点评会由学校领导或年级组长主持,就上一星期的师生工作作点评,肯定成绩,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本周的主要工作设想,也可由有关人员作出部门工作总结和工作设想。校长要参加各个层面的点评会,保证学校质量管理举措得以落实。

启东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2012年9月1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