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附件

中国地质学会

2015年度重点学术会议计划

中国地质学会

2014.12

- 1 -

- 2 -

- 3 -

- 4 -

中国地质学会

2015年度一般学术会议计划

中国地质学会

2014.12

- 5 -

1.固体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类

- 6 -

2.基础地质及水工环类

- 8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中国化工学会年会材料化学工程分会场日程安排组织单位

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材料化学工程分会场 日程安排 组织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分会场主席:陆小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分会场总体活动安排 9月23日上午 参加设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多功能厅的主会场活动(详见主会场部分) 9月23日下午 时间:13: 30—17: 35 地点:国展中心M255会议室 主题:材料化学工程 主持人:董晋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李韡(天津大学教授) 报告: 1. 13:30-14:00 有机光致变色染料(主题报告) 朱为宏(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2. 14:00-14:20 反应/传递协调对材料形貌的调控作用 韩永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3. 14:20-14:40 基于两亲高分子的聚合物分离膜: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 朱利平(浙江大学副教授) 4. 14:40-14:55 氮掺杂对介孔氧化钛纳米纤维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的影响 季兴宏(南京工业大学) 5. 14:55-15:10 支化型功能单体对反渗透/纳滤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调控作用 黄海(浙江大学) 15:10-15:25 会场休息 主持人:朱为宏(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韩永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 6. 15:25-15:45 低共熔混合物中多孔磷酸盐的合成与特性研究(主题报告) 董晋湘(太原理工大学) 7. 15:45-16:15 生物大分子结构认知——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主题报告) 李韡(天津大学教授) 8. 16:15-16:35 离子液体对酸催化C4烷基化反应的强化作用研究 唐盛伟(四川大学副教授) 9. 16:35-16:50 ACM/AO-80杂化交联材料的形状记忆研究 胡仕凯(北京化工大学) 10. 16:50-17:05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一览 表 1.岩土与工程地质系 导师姓名职称 导师 类别 性 别 出生 年 招生专业及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唐辉明教授博导男1962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及防护工程 岩土体稳定性、数值模拟、地质灾害治理tang 殷坤龙教授博导男196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及防护工程 滑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岩土体稳定性 研究 yink 项伟教授博导男195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工程xian 晏鄂川教授博导男1969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理与利用,滑坡监测与 信息化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演化过程描 述与模拟 yecy 余宏明教授硕导男1952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地质灾害分析研究、预测、防治,水利水电 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 yuh 方云教授硕导男1955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动力学,岩土文物保护dsz@ 刘佑荣教授硕导男1955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体力学,岩土工程liuy 冯晓腊教授硕导男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软土工程特性,城市工程地质fdgs 邓清禄教授硕导男1962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deng 林彤教授硕导女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软土地基处理,地基基础工程,地质灾害预 报与治理 linto 李云安教授硕导男1965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地基基础岩土工程,滑坡灾害地质工程,地 面变形环境工程 liyu 谭松林副教授硕导男1957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城市环境岩土工程,软基处理,地灾评估tans 王洪兴副教授硕导男1957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hxw 滕伟福副教授硕导男1963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岩土体稳定性,地灾评估teng 唐朝晖副教授硕导女1964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公路岩土工程,环境岩土工程zhta 简文星副教授硕导男1967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滑坡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滑坡的监 测、模拟、预报与防治技术研究,环境岩土 工程,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wxj 胡新丽副教授硕导女1968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斜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防治工程设计及效 果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及治理工程 设计 hux 吴益平副教授硕导女1971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治理、GIS在岩土工程 中的应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ypw 马淑芝副教授硕导女1974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土测试技术,水岩耦合数值分析及工程应 用 jhbm 贾洪彪副教授硕导男1969 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 工程 岩体结构网络面模拟,地灾评估jhbm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 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形成于燕山期发育于特提斯与华夏构造域之上的南岭构造带也是该域的新成员,以隆起—花岗岩带为特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除此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构造带。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为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关闭,冈底斯—印度板块多次相对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个主体为NW向、中段为近EW向、东南段约略向南东撒开的反S状弧形挤压地带,是总体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发生的构造畸变。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带之南,扬子陆块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NW向的右江造山带也属该域组成部分。主体由一系列造山带间夹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等长条状弧形微陆块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断裂带,亦呈反S状,长达1 000~3 000 km余,多数伴有蛇绿岩带、外来混杂岩块或蓝片岩带,他们一般具有拉张、逆冲挤压等复性特征。东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转,南段显示右行,其间的块体有向SE挤出的趋势。多数断裂活动性较大,为地震多发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全长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为两支:一支为羊湖—金沙江断裂,发育西金乌金蛇绿岩带,并有榴辉岩分布,在蛇形沟新发现有早二叠世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另一支为郭扎错—若拉岗日断裂,在藏北青南沿带发育二叠—三叠系复理石、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及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且有蛇绿岩残块及蓝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 向,由金沙江蛇绿岩及含志留系—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的泥砾混杂岩组成宽达30~40 km的强变形带,以逆冲兼有右行剪切为特征。南段经哀劳山延出国境,与越南黑水河消减带相连,

权威∣重磅∣李裕伟∣矿产资源权益金与资源税

权威∣重磅∣李裕伟∣矿产资源权益金与资源税、矿业权出让收益之法理辨析-原标题《关于矿业权出让收益与资... 编者按: 作者简介:李裕伟,男,湖南人,大学本科学历,1939年生。曾任原地质矿 产部副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院长、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会委员、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与技术委员会委员。原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地矿咨询部副主任、特邀咨询委员、研究员。兼任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矿产资源管理与矿产经济研究。主要从事工作领域有:矿产资源管理、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矿产经济研究。曾参与组织我国第一轮、第二轮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我国矿产形势战略与对策研究等。研究成果与论文涉及矿产资源国家战略、利用国外资源、矿业市场、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矿业可持续发展、矿业城市等方面。此外,在地矿工作信息化和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现代化方面也有长期的研究。 矿业权出让收益与资源税---谁是谁? 写在前面: 矿业权人使用国家所有矿产资源应缴纳的费用,绝大多数国家称之为权益金(royalty)我国矿法过去称为“资源补偿费”,现相关管理文件称为“矿业权出让收益”,有的文件也使用“权益金”一词,说明它的定位相当于国外的权益金。我们认为权益金定位是合适的。 当代矿法植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矿法,历经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西班牙殖民时期、美国兴起时期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承继和发展,演化至今,是一个成熟的法律领域,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同。国外权益金均按矿产品计费,后置征收由来已久,这是权益金制度的两条基本规则,国外矿法均遵此设计具体的收费方案。要破这两条规则,不是不可,但需要论证。权益金按储量计费和前置征收在我国早已广泛施行,新近又有政府文件明确规定,已经把这两条规则破了,却没有论证。按矿产品计费还是按储量计费,是前置征收还是后置征收,涉及一系列资源风险与会计制度的专业性和常识性问题,需要讨论。这就是写本文的目的。

中国地质概况

中国地质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面积约960万Km2,疆域辽阔,山川壮丽。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珠穆郎玛峰海拔8848m,为世界第一高峰;西北有中国最低的吐鲁番盆地,海拔-155m,为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峰峦峻拔,逶迤东延;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涛浪翻滚,蜿蜒东流;在广大的东部地区,丘陵与盆地纵横交错,沃野与河湖相映生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为中华民族休养生息之地,更为现代中国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重要基地。 中国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接,各地区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从整体来说,中国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带与稳定区并存;岩浆活动频繁,演化历史漫长;变质作用类型齐全,变质程度各民;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球具有重要地质特公的地区之一,也是全面研究地壳构造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地层: 中国幅员广阔,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中—下太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分布。各时代地层出露总面积粗略统计为860261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9.6%。 其中:太古宇出露面积为737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0.9%; 元古宇出露面积为5963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6.9%; 下古生界573500Km2,占6.7%; 上古生界945600Km2,占11%; 中生界2457700Km2,占28.5%; 新生界3955810Km2,占46%。 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显生宙生物化石丰富。太古宇、大都元古宇以及部分活动带的显生宙地(岩)层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变质岩系。 岩浆岩 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为99739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4%。其中:超镁铁岩面积为16360km2,占侵入岩面积的1-6%;镁铁岩7044km2,占7-1%;中性岩(含中基性岩)47600km2,占4-8%;酸性岩(含中酸性岩)861690km2,占86-4%;碱性岩1300km2,占0-1%。岩浆活动十分频繁,从太古宙至近期都有发生。岩浆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岩浆喷溢和爆发,又有岩浆侵入。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前吕梁、吕梁、四堡、晋宁、震旦、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10个期。前吕梁,吕梁、加里东和华力西在中国北部(昆仑一秦岭以北)最为强烈;四堡、晋宁期在中国南部较为强烈;印支和燕山期在中国东部最为发育;喜马拉雅期在滇藏地区尤为重要。各期、各类侵入岩出露面积见表11。中国多期次、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是岩石圈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内生矿产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前吕梁期: 前吕梁期岩浆岩包括太古宙的迁西期、阜平期和五台期,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的北部,在豫西、小秦岭地区以及阿尔金山和佳木斯地区也有分布。 火山岩火山岩在太古宙为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近东西向展布。 侵入岩前吕梁期侵入岩主要有超镁铁岩、镁铁岩和酸性岩,中性岩较少。 吕梁期: 吕梁期岩浆在我国分布甚广,其出露范围与早元古代地层基本一致,主要见于华北地区的北部,吉、辽、鲁、冀、晋地区,内蒙古阿拉善、大青山,黑龙江东部佳木斯、东风山,以及西北部额木尔、塔河等地。此外,还见于天山、昆仑一秦岭和川滇地区。

参考文献着录指南-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建设》参考文献著录指南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参考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其在论文中需要进行文内的著录与文后的著录。 1参考文献在文内的著录 1.1一种文献在文章中被引用或者参考一次,只需按出现次序在文中以上标的方式标出序号(带“[]”的数字),并与文后参考文献一一对应。 1.2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的著录问题及处理 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首次引用的序号(正文中引文页码或起止页码放在序号的“[ ]”外,与“[ ]”同为上标)。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示例:“张某某[4]15-17……”;“张某某[4]55……”;“张某某[4]70-75……”。 1.3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章时的标注问题及处理 1.3.1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 示例1:裴伟[570,583]提出……。 示例2: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模式的研究[255-256]……。 1.3.2文中同时列出多个作者,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对其标注时,列出数个作者就在其上方用标号注明,标号要尽可能地靠近引文处。 示例1:张三[1]、李四[2]、王五[3]。 示例2:此外,各类反思文章也比较多,其中比较在代表性的有刘洪波[2]、黄宗忠[3]、裴成发[4]、邱五芳[5]等人的文章。 1.4标号和标点符号关系的处理 1.4.1如果是直接引用某人的观点,在原作者姓名、冒号、引号齐全时,则最后一个标点(无论是句号还是问号、感叹号)置于引号内,参考文献标号在引号外的右上角。 示例:北宋程颐说:“学莫贵于自得。非外在也,故曰自得。” [4] 1.4.2如果引用原文时,前面不出现作者姓名和冒号,只出现了引号,参考文献标号也在引号外的右上角,但这处引文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则须点在参考文献标号外的右下角。 示例:“科学主义产生于自启蒙主义,成于实证,是建立在牛顿范式的科学之上的一种思想观念。长期以来成为主流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4.3如果所引用的某一、二句原文融合在作者自己的话语中,即引文首后都是自己的话,则须在引号外的右上角标出参考文献标号,引文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点在参考文献标号外的右下角。 示例:“一个数字图书馆,半壁江山” [20],就是图书馆人对无条件研究数字图书馆,面轻易上马者的无情讽刺。 1.4.4虽然引用了别人的观点,却不是引用原文,而是加上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文章的需要,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的,则须将参考文献标号标在最后一个文字的右上角,标点符号点在随后的右下角。 示例:当商业炒作的图书《学习的革命》粉墨登场时,图书馆人却为之欢呼[17-18],而事实上,这类书是科学神话的畸形产物。 2文后参考文献著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包括引文出处和观点出处。参考文献著录采取顺序编码制,

中国化学家-李寿恒-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中国化学家-李寿恒 李寿恒字乔年,化学化工学家、教育家、一级教授。1898年2月21日出生于江苏宜兴湖滏镇。1904年入小学读书,1910年转入上海中学(前身龙门)。1913年入江苏常州中学,1918年春考入金陵大学农科,1920年7月赴美留学,先在密歇根大学,后转入伊利诺大学化学系,至1925年6月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5年7月回国,在东南大学任教授。并在金陵大学兼课。1927年春应聘至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授兼应化科主任,不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科系,担任第一任科(系)主任,成为中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创始人。1927年8月工专改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翌年第三中山大学改为浙江大学,至1952年李先生连续担任系主任达25年,至1956年,李先生先后任工学院正副院长、教务长(含教务主任)各三次,1956年任浙大副校长。其间1950年至1965年先后兼任浙江(含浙大)化工研究(试验)所正(副)所长(主任)三次,1960年起任浙江化工学院正(副)院长,1978年后任院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1981年离休,1985年受聘为浙江大学名誉教授。先后聘为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李先生还曾任民盟浙江省委委员、顾问,省二届人大代表,省政协l一3届委员和4届常委。 1918年李寿恒常州中学毕业,正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

二年,而国内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败后军阀混战之际,国家前途发发可危,有识之士谋求国家出路,于是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呼声甚高,李寿恒也怀着救国思想考大学,可是国立大学春季不招生,就考入了金陵大学农科。进校后化学老师李颖是英国留学生,化学课讲得非常好,因而学习兴趣很高,老师也有意识培养,让他做一些课外工作,随着对化学兴趣渐浓,就打算改行,选修课有意向理工方面*。当时留学成盛风,原在常州中学同学霍秋白1920年以记者身份访问苏联;同乡徐悲鸿赴法留学。巴黎和会后,美元一再贬值,一美元抵不上一个银元,李寿恒利用这一机会,精打细算,取得了留美成功,后来改读伊利诺大学化学系,主要学习工业分析、工业化学、有机化学、燃料与燃烧等以化工为重点的课程取得了学士、硕士学位,最后在世界能源专家、曾任美国化学学会会长的S,W.Parr教授指导下,完成了新兴学科——化学工程学博士论文。1925年6月学成回国,应聘为东南大学、金陵大学教授,讲授有机化学、工业化学等课程。 1927年春应聘到杭州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授、应化科主任。到校不久,发现按日本模式办学,应化科学生局限于学习工艺学不适应社会需要,他很赞赏美国刚兴起的化学工程学的理论概念,认为学生必须学习化工生产的共同规律,研究化工过程的开发、化工单元操作的设计计算为目标,为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纪要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2017年3月31日第39届理事会第三十二次常务理事会议 时间:2017年3月31日 地点:北京湖北大厦 主持人:孟宪来 出席人:孟宪来、李金发、李丕龙、邓军、朱立新、付水兴(代王京彬)、郭齐军(代马永生)、周载阳(代李 耀刚)、董丽萍(代田郁冥)、谢春雷(代刘玉辰)、 高乐(代朱伟林)、程爱国(代孙升林)、范土芝(代 杜金虎)、周少平(代范蔚茗)、陈正明(代琚宜太)、 倪军(代王香增)、王新茹(代潘懋)、李俊(代李 建伦)、邓明万(代胡清波) 列席人:郝梓国、唐序、华丽娟、代国标、李彬飔 记录人:代国标 议题:1. 审议学会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要点; 2. 审议学会2016年财务报告; 3. 审批2017年学术活动计划; 4. 审批关于学会对分支机构学术会议和财务工作

统一管理的事宜; 5.审批《中国地质学会优秀女地质工作者奖励暂行条例》。 6.审批《中国地质学会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暂行办法》 会议纪要 2017年3月31日,中国地质学会第39届理事会第三十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学会常务理事19人、秘书处人员5人,共计24人出席了会议,因故未出席本次会议的常务理事9人。 会议由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主持,经过与会常务理事讨论,圆满完成了会议各项议题,形成如下纪要。 一、审议学会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要点 会上,朱立新秘书长向常务理事汇报了学会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要点,与会常务理事充分肯定学会2016年工作成绩,对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为此付出的辛勤工作给予表扬,并对进一步提高学术会议质量、承接政府职能和对学会分支机构工作纳入总会统一管理后充实秘书处工作人员及相关机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会议原则通过2016年工作报告及2017年工作要点,会议批准2017年完成本届理事会的换届工作。

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模板】

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助力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展,规范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有关工作,促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地质文化村(镇)可以是一个行政村或者一个或多个自然村构成,也可以是一个镇。 现阶段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分为“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以及“地质+综合服务”六种建设模式。 第三条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应按照自然资源部中 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学会制定的有关技术标准开展, 地勘行业队伍或地学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县级人民政 府支持,村(镇)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 第四条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坚 持“自愿申报、竞争评选、动态管理、持续发展”的原

则,由拟申报村(镇)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自愿提出申报,中国地质学会负责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和推荐流程 第五条拟申报的地质文化村(镇)须按照《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附件1)要求,完成选点论证、调查评价、策划设计与产品开发、建设实施等工作。 第六条按照“县级申报—省级推荐”的流程申报和推荐。 第七条县级申报。由村(镇)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制作申报材料,并提交省级推荐机构。 申报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一)《地质文化村(镇)申报表》(附件2); (二)《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报告》(附件3); (三)地质文化村(镇)申报视频(配解说,不超过8分钟); (四)地质文化村(镇)推介宣传画册或电子幻灯片。 第八条省级推荐。省级地质学会或省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省级推荐机构,接受申报材料并对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审核,在《地质文化村(镇)申报表》(附件2)填写推荐意见,推荐至中国地质学会。 第九条中国地质学会按年度发文组织集中申报工

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材料化学工程分会场日程安排分会场总体活动安排【模板】

***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材料化学工程分会场 日程安排 组织单位:**大学 分会场主席:陆小华(**大学教授) 金万勤(**大学教授) 分会场总体活动安排 9月23日上午 参加设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多功能厅的主会场活动(详见主会场部分) 9月23日下午 时间:13: 30—17: 35 地点:国展中心M255会议室 主题:材料化学工程 主持人:董晋湘(**大学教授) 李韡(**大学教授) 报告: 1. 13:30-14:00 有机光致变色染料(主题报告) 朱为宏(**大学教授) 2. 14:00-14:20 反应/传递协调对材料形貌的调控作用 韩永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3. 14:20-14:40 基于两亲高分子的聚合物分离膜: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 朱利平(**大学副教授) 4. 14:40-14:55 氮掺杂对介孔氧化钛纳米纤维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的影响 季兴宏(**大学) 5. 14:55-15:10 支化型功能单体对反渗透/纳滤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调控作用 黄海(**大学) 15:10-15:25 会场休息 主持人:朱为宏(**大学教授) 韩永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 6. 15:25-15:45 低共熔混合物中多孔磷酸盐的合成与特性研究(主题报告) 董晋湘(**大学) 7. 15:45-16:15 生物大分子结构认知——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主题报告) 李韡(**大学教授) 8. 16:15-16:35 离子液体对酸催化C4烷基化反应的强化作用研究 唐盛伟(**大学副教授) 9. 16:35-16:50 ACM/AO-80杂化交联材料的形状记忆研究 胡仕凯(**大学) 10. 16:50-17:05

2020最新全国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2020全国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地质工程专业介绍 地质工程专业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 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地质学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数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岩土钻掘机械基础、岩土钻掘工程工艺原理、地质工程施工、水文地质、地质工程试验测试技术、地质工程数值模拟。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 (1)工程地质方向: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72学时)、弹塑性力学基础(56学时)、建筑制图(56学时)、测量学(40学时)、普通地质学(48学时)、岩石学(32学时)、矿物学(32学时)、构造地质学(64学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32学时)、岩体力学(48学时)、土力学(56学时)、水文地质学基础(40学时)、地下水动力学(40学时)、工程地质学基础(48学时)、工程地质勘察(40学时)、岩土测试技术(32学时)、工程钻探与取样技术(32学时)、工程物探(24学时)、工程建筑概论(40学时)、岩土工程监测(24学时)、工程招标投标与概预算(32学时)、地质灾害防治(32学时)、水利水电工程地质(32学时)、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专业讲座(32学时)。 (2)岩土钻掘方向: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72学时)、流体力学(40学时)、液压传动(48学时)、机械制图(96学时)、测量学(40学时)、机械设计基础(56学时)、金属材料与零件加工(32学时)、地质学基础(72学时)、岩体力学(40学时)、土力学(40学时)、工程地质学基础(40学时)、岩土钻掘工艺学(48学时)、钻井液与工程浆液(48学时)、岩土钻掘设备(40学时)、基础工程学(56学时)、基础工程施工技术(40学时)、岩土测试技术(32学时)、新技术专题报告(16学时)。 2.示例二:基础地质(51学时)、构造地质(34学时)、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68学时)、土力学(34学时)、岩体力学(51学时)、水文地质学(34学时)、工程力学(119学时)、结构力学(102学时)、测量学(51学时)、弹性力学(34学时)、基础工程设计原理(51学时)、载荷与结构设计原则(17学时)、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34学时)、数理方程(34学时)、数值方法与计算机算法(34学时)、弹性力学中的有限元(34学时)、地基处理(34学时)。

中国化工学会工作总结

中国化工学会工作总结 20××年,我会在中国科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指导下,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大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结合本会实际,进一步深化改革,出台和实施了若干新的规章制度,并在组织建设、学术活动、对外交流、学术期刊、科普教育和科技咨询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 1.今年以来,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办36 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本会实际情况,我们进一步完善学会总部的各项基础工作,着力推进学会总部的服务能力建设。学会总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立足本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体人员的思想觉悟、工作态度、进取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结合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对学会总部劳动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健全了《中国化工学会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方案》,并进一步完善了各部、室的岗位责任制及相关工作标准,强化了学会总部岗位设置管理,全体在职人员重新聘任上岗,为实现人事管理的

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迈出了步子,总部全体工作人员为会员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为完善学会总部的运行机制,今年还制订了《中国化工学会财务工作管理办法》、《中国化工学会资产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学会工作正常、高效、安全地运行。 2.根据学会章程,今年四月在北京举行了第38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八十五周年庆祝大会。中国科协冯长根书记、学会挂靠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李勇武会长光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参加本届大会的代表共298人,其中正式代表272人,理事候选人228名。 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完成的主要议程。 为纪念中国化工学会成立85周年,还专门组织各专业委员会花大力气撰写了10多篇有关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要行业的发展研究报告,拟于近期与会议文件一并印发。这些研究报告,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概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远景规划的设想,具有前瞻性,为政府部门决策和其他部门了解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提供参考。 二、学术交流活动 今年我会系统共举办国内学术活动44次,双边学术会议1次,海峡两岸学术会议1次,以上与会总人数7886人,交流论文3858篇。这些学术活动紧紧围绕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讲究活动质量与效果,为我国

中国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

中国地质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 总则 第一条中国地质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根据本会章程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并依据有关规定设立分支机构。为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管理,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政部《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性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和《中国地质学会章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国地质学会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分支机构),是指中国地质学会所属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分会等。 第三条本会分支机构是本会的组成部分,接受本会的领导,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不具备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和能力。 第四条本会分支机构的名称前均须冠以“中国地质学会”(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对外开展活动应当使用全称。分支机构的英文译名应当与中文名称一致。 第一章分支机构的组成、换届、挂靠单位 第五条分支机构应设立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专(兼)职秘书长1名,委员若干名。主任委员或其委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主持分支机构工作,重大问题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分支机构可内设办公室(或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 (一)分支机构主任委员应是该学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热心分支机构的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 (二)分支机构的主任委员原则上不得同时担任本会其他分支机构的主任委员。 (三)分支机构委员会人员组成要注意增加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工作成就的专家学者中,中青年专家的占有比例,同时兼顾地区、部门之间的比例。 第六条分支机构应当按照本会的规定按时换届。原则上正、副主任委员任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中国地质发展史(短小精悍)

中国地质发展史 ——思想与知识的准备 Xueyezi 2007.8.19(七夕节) ——出自:小木虫 十八世纪后,西方工业勃兴。英国的生铁年产量,从1700年的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Loverimg,T.S.,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万吨,上升为1836年的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达到6,450万吨。(杨异同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开始出版,地质学作为逐渐形成的基础学科,活跃在科学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开明一点的,也仅仅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尽管开采了几千年的矿产,但并未弄清这些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还认为地下有“龙脉”,怕犯“风水”,不用说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开矿,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坟墓也得让它三分。以至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为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之叹。(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怀函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怀档案之四》页8)曾纪泽曾出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学思想与知识,在明末清初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地球的新认识,如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绕日运行之类。中国人以惯用的“此乃中国古已有之”的态度接受了下来。但当时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也尚未确立,称得上属於地质学范围的知识,传来的不多,有的还杂有谬误,如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士南怀仁(V erbist,Ferdinadus 1623-1688)在所著《坤舆图说》中介绍维苏威火山时,说它“昼夜出火,爆石弹射他方,至百里外”现象是描述出来了,但其实这不是燃烧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没讲清;接着说:“后移一圣人遗蜕至本国,其害遂息。”还说罗马南边所产铁矿挖尽后,二十五年又会再生等等,更是信口开河了。但就这本书总体来看,书中对地球的重力,大气圈,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关系,侵蚀作用和地震成因等等,都从科学的角度有所介绍,并已有了地层构造的模糊概念,反映了地质学在孕育时期所达到的水平。(南怀仁,《坤舆图说》大东书局据道光二十一年木刻本影印《指海》第十二集)可是此后由於清廷闭关锁国,特别是雍正(1723-1735)时放逐传教士,致使译事中断百馀年,而此时在欧洲正是地质学兴起的“英雄时代”。中国社会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大门被迫打开,情况才有了变化。 地质科学的传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此时地质学在西方也是新兴的学科。 1853-1854年,英国教会在上海举办的兼有翻译印刷出版功能的“墨海馆”,出版了一本用中文编写的《地理全志》。从现已找到的历史材料来看,它是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地球科学知识的中文书。据李鄂荣查证,在中文中“地质”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是本书首先使用,日文中的“地质”一词,也可能即源出於此。(李鄂荣:“地质”一词何时出现於我国文献1986,地质学史论丛(一)页100-108)

四川农业大学重要核心期刊

四川农业大学文件 川农大校人发…2008?4号 关于印发《四川农业大学 重要核心期刊认定目录》的通知 各中层单位: 由于我校学科专业的增加和学科范围的拓展,需要重新认定重要核心期刊。在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讨论通过,印发《四川农业大学重要核心期刊认定目录》,旨在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以利于我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等的顺利开展。 附件:1.《四川农业大学重要核心期刊认定目录》 2.关于重要核心期刊和核心期刊的认定的说明 二○○八年一月二十日 主题词:核心期刊认定通知 四川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 2008年1月21日印发 (共印12份)

附件1: 四川农业大学重要核心期刊目录 学科 门类 刊物名称主办单位 综合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版)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理学版)、(人文 社会科学版)、(医学版) 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 学版) 南京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 报纸人民日报(理论版) 光明日报(理论版) 01哲学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道德与文明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高校理论战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02经济学宏观经济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世界经济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等 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 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财贸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 国际贸易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统计研究中国统计学会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03法学求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中国政法大学 中外法学北京大学 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 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中共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

常用术语: 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 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 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 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