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3下15西工作面采后总结

33下15西工作面采后总结

33下15西工作面采后总结
33下15西工作面采后总结

33下15(西)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综采队

2010年2月3日

33下15(西)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工作面概况

33下15(西)综采面位于三采区西部,东为33下15采空区,西、南、北三面靠近3煤风氧化带,上方为33上15(西)采空区。工作面外围有精查期旧钻孔1个(丁108),为防止旧钻孔导水,于2002年2月启封完毕。地面标高+40.13~+41.00 m。工作面标高-224.7~-278.8 m。3下煤厚:2.75~3.15 m,平均3.00 m。

东顺槽:沿33下15工作面采空区掘进,留有约3.5 m煤柱,巷道为矩形锚网支护,净宽4.4 m,净高3.0 m,局部顶板破碎处及遇断层处,采用工字钢棚复合支护。该顺槽为本面进风及煤炭运输之用。

西顺槽:沿3下煤顶板掘进,并根据3下煤风氧化带情况及时调整巷道方位,巷道为矩形锚网支护,另加锚索加固,净宽4.4 m,净高3.0 m,局部顶板破碎处及遇断层处,采用工字钢棚复合支护。该顺槽为本面回风及材料运输之用。

二、开采过程总结

工作面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开采,2010年1月17日结束,累计推进671.3m。

根据工作面设计,33下15(西)综采工作面为尽可能多的回收煤炭资源,工作面呈块段式开采。

第一阶段:从开切眼至推过加架斜切眼。初装工作面切眼倾斜长60m,安装支架40组。开采后进行边采边加支架,为尽量减少接续时间和斜通道支护,支架由安装单位提前把要增加的支架安装在斜切眼内,安装时可尽空间而定,前后溜槽按加架次序同时预放在支架前。直至推进倒250m处工作面支架个数增至160架,工作面支架全部增添完毕。为减少合茬时间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初期采用简易机尾,方便安装溜槽,直到工作面推进至88m处,支架个数为80架时,为防止出现压死运输机现象,更换大机尾。这期间为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采取控制运输机的上窜下滑使能够每次集中增加2~3节溜槽,并且架设溜槽后增加支架不再占用生产时间,加快了工作面的推进速度。

第二阶段:10月21日,工作面边采边加阶段结束,工作面倾向长度为240m,支架160架。工作面进行平行推进。

第三阶段:11月22日工作面推进至381.4m时,工作面进行缩面。一次性撤除47架支架。工作面合茬后,工作面倾向长度为169.5m。11月26日工作面继续平行推进生产,推进至381.4m后,大面进行缩面,共撤除支架56组。合茬后生产由于工作面新上顺处于断层边缘顶板管理是生产中管理的重点。

第四阶段:12月15日,缩面工作完成推进110m以后,工作面开始边采边撤支架,根据现场实际,撤除支架时,支架只有顶到煤帮时才撤支架,这样减少支护工作量并加大了支护强度,而且这样就不再在老空巷道内搭设木垛,

节约材料,节约了成本。并且集中中班撤溜槽。尽可能的减少了影响生产时间和支护材料的投入。

三、问题及建议

1、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遇到的几点问题:

1)断层与探巷的重合:工作面范围中间巷处共揭露三条断层,并且断层3F312与工作面中间巷走向一致,造成工作面该处顶板破碎,支架易歪斜。该断层对工作面正常回采造成了较大困难。断层详情见下表:

断层情况表

这几条断层由于在工作面中部揭露时,采煤机割岩量最大达3.0m,岩性较硬,采煤机无法直接截割通过,影响了工作面正常生产。由于岩性较硬造成刹底困难,使该处出现一个凸坡,并且该处受断层影响顶板破碎,造成该处支架易歪斜。生产中必须用单体扶架拉移,严重制约了工作面的正常生产。

2)工作面为异形工作面,前期边采边加,成为制约生产的一个因素。自切眼开始,走向推进252.5m后,工作面斜长逐步增加至234.2m。根据这一情况,按照垂直切眼方向在33下15(西)斜巷内提前布臵支架120架,同时在每架支架底座与前柱之间固定好对应溜槽。安装时斜切眼内安设的支架为安工作面走向布臵,但生产中发现这样造成增加支架时支架方向不对,并且造成支架挤压过多,无法保证加架空间。工区及时制定措施,安排人员进行调架,使斜切眼内支架方向为偏向顺槽方向,并且提出两个支架放到中间巷内

增加之间的间距,并且把巷道内的支架分为两个一组并保证每组支架间距为1m~1.5m,方便加架。并且在加架方面制定了完善的措施程序,加快了生产效率,根据工作面与33下15(西)斜面巷相交的角度,每推进3.98m,转换成斜面巷距离为4.98m,决定每割煤5刀进尺加2个支架和对应的溜槽为一个循环,先加两节溜槽,之后靠、加两个支架。(附33下15(西)工作面支架加设方案示意图)

并且生产前准备好短链子如长3m、1m、6m等。方便增加溜槽时的工作。并且撤除时可以替换长链子,杜绝了损坏长链子的浪费情况。并且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安设简易机尾。并且生产中控制好煤机速度,均匀截割,煤流时速均匀,使运输机受力均匀。这样增加简易机尾的使用时间,能够使运输机溜槽节数达到100节。减少增加溜槽时的时间。

3)工作面为异形工作面,后期边采边撤,成为了制约生产的一个因素。33下15(西)综采工作面推进到500m后,工作面将会进行边采边撤工作。根据工作面西顺巷道布臵,工作面边采边撤分3个阶段进行。

①第1阶段:累计推进35.5m,每推进3.55m(4.4排)约撤除2架支架及相应的2节溜槽,预计撤除支架20架,溜槽20节。

②第2阶段:累计推进46.37m,每推进15.46m(19.3排)约撤除2架支架及相应的2节溜槽,预计撤除支架6架,溜槽6节。

③第3阶段:累计推进74.31m,每推进3.54m(4.4排)约撤除2架支架及相应的2节溜槽,预计撤除支架42架,溜槽42节。

工作面边采边撤最后到停采线预计剩余支架45架。工作面边采边撤期间,以溜尾支架接近西顺上帮时开始进行设备撤除,并且撤除溜槽以割透溜尾为准,不计设备上窜影响,巷道内保持有2~3个支架,以便溜尾端头巷道顶板维护。撤除支架时,支架只有顶到煤帮时才撤支架,这样减少支护工作量并加大了支护强度,而且这样就不再在老空巷道内搭设木垛,节约材料,节约了成本。

4)10月11日,工作面出现涌水现象,涌水量增加,影响了工作面的正常生产。为保证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工区在增加排水设施和排水管路的同时,积极组织生产,增快推进速度,因为仰采工作面,只有增加推进速度,老空才能成为排水地点,而不是涌水地点。

5)工作面为皮带巷内安设电站,由于拥挤,为保证人行道宽度,可以把皮带向煤帮靠近,但同时要调整皮带框架两边的高度,防止皮带跑偏。

6)工作面通过两条横跨工作面的巷道,尽管给生产造成了影响,但由于根据7319过联络巷的经验组织措施得力,并没有影响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处理措施如下:①根据面长及坡度采取提前调面方式,尽量减少了巷道一次揭露面积。通过时采取工作面运输机及支架分段推至对帮的方

式,减少了揭露面积,避免了由于压力过大形成片帮、冒顶事故。②巷道超前支护时,单体支设时上头要偏向老塘侧一定角度,有效地防止了顶板来压时压垮单体,失去对巷道的支护效果。

200m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200m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1、工作面井上下位置 井上 地表标高为+620m~+650m,距地表垂深为+380~+420m,对应地表无建筑物及水体等。 井下 S+200m采煤工作面标高在+200m~+272m之间,北为与+200m~+250m采面采空区之间的15米保安煤柱,南至矿井边界保安煤柱线,上部为与+335m水平以上采空区的保安煤柱,下部为原生煤柱(下超前出口与+200m煤巷之间有14米的煤柱,回采时下超前出口平巷与+200m煤巷之间的煤柱不采作为+200m煤巷的护巷煤柱)。工作面由南向北推进,从2013年10月-2014年1月回采结束,回采至+200m水平2号煤上山处。 2、煤层、煤厚地质情况 含煤地层:范围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属海陆交互相和滨海沼泽相沉积,假整合于茅口灰岩之上。其岩性主要由深灰至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硅质石灰岩、生物碎屑石灰岩、其次为铝质泥岩、杂色角砾岩及煤层组成。底部以一层灰白色至浅灰色的

铝土岩为显著标志与茅口灰岩为界。含煤5层,即K1、K2、K3、K4、K5,其中K1煤层全区可采,其余全部不可采。按其岩性组合及含煤性,可划分为上、下二段。 上段:(P2l2):厚40~46m,平均44m。上部为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夹深灰色碎屑灰岩互层(标志层);中部为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夹灰、灰白色粘土页岩;下部为灰黑色页岩夹深灰色薄层状碎屑灰岩(标志层)及灰、浅灰至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粘土页岩夹粗砂岩,含煤5层, K5煤层厚0~0.10m平均0.06m,K4煤层厚0.00~0.15m、平均0.10m,K3煤层厚0.00~0.25m、平均0.20m。K3、K4、K5均不可采。 下段(P2l1):厚38.82~65.5m,厚57m。上部为深灰色硅质灰岩(标志层);中部为灰黑色砂质页岩及灰白色粘土页岩;底部为杂色硅质角砾岩,含煤二层, K2煤层厚0.01~0.23m,平均0.12m,不可采,K1煤层在本矿区范围内厚1.05~2.77m,平均1.93m,全区可采。 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厚79.0~106m,平均101.0m。含煤总平均厚度为2.95m,含煤系数3.0%。

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管理规定

XX工作面初采初放管理规定 XX综采工作面面长XX米,为了加强工作面初采、初放管理工作,保证回采安全,防止回采工作面事故的发生,特制订本管理规定。 一、矿成立初采、初放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生产矿长 副组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 组员:副总、生产技术科科长、安监科科长、通防科科长、综采工区区长 下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生产技术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安监科科长任办公室副主任,技术科、安监科其他人员任工作人员。 二、领导小组负责初采、初放期间安全措施的监督落实和安全管理工作。 三、工作面的初采、初放都必须制定专项措施,经审批后,认真贯彻执行。 四、回采工作面的初采初放: 1、工作面回采前,生产矿长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工作面范围内的巷道及生产系统进行全面检查验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不准移交生产。 2、扩帮刷面必须拉线扩直,支护良好。 3、工作面安装,应自下而上安装。

4、回采工作面严禁空帮空顶回采,回柱放顶顶板不及时冒落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及时垮落。 5、工作面初采时,要制定专项措施,先支柱后回收取净切眼顶上的锚杆。 6、初次放顶前,领导小组及综采区队管人员必须到现场跟班落实工作面支护及生产工艺等情况,严防支护不力造成死柱等。 7、初放期间,综采区队跟班区长要跟班现场指挥,小组人员分三班现场把关,监督措施的落实和安全管理。 8、初放期间,综采工区技术副区长要及时掌握工作面顶板情况,作好初放记录,必要时要及时修改措施。 9、工作面初放时由组长组织现场跟班及队跟班区长跟班到点,现场交接,直至工作面初放结束方可结束小组活动。 10、矿调度室必要时可专列记录台帐,跟班小组成员上井后要作好现场记录描述。 11、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对工作面及超前支护的支柱初撑力班班监测,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12、初次放顶结束必须经矿总工程师组织安全、生产、技术人员现场会审并签字批准,方可认为初放结束。 XXXX 2011年10月20日

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人: 地测副总: 总工程师: 编制单位:地测科 编制日期:2020年3月26日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 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11255采煤工作面地质情况: (一)、回采范围煤层赋存状况及储量: 二、煤层特征 1、煤层的物理化学特征: 注:本矿C25煤层无自燃倾向,煤尘无爆炸性险。 2、煤层顶板及底板岩性

3、煤层顶、底板矿压特征: 根据开采过程中观测数据,符合作业规程的设计要求。 三、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述: 该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一采区+580m水平以上,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回采标高为+653~+601m;区内构造简单,煤层为北东-南西走向,倾向330°,倾角18°,煤层厚薄基本一致,为1.21~2.08 m,平均厚度1.40 m。 水文情况: 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工作面运输巷顶板无淋水,底板无涌水。但部份大气降水会通过裂隙渗透。在回采过程中进行观察水量每小时0.2立方米左右,通过水沟进行疏导经机巷水沟自流入四石门水沟自流+580m主平硐水沟自流至地面。 与邻近煤层及采空区的关系: 本工作面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地表为老鹰石东面,在开采过程中未出现地表裂隙和滑坡现象。 地质构造对开采的影响: 从已回采的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并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分析,F2断层对该工作面基本无影响。 四、采煤方法

工作面初采初放和收作的安全标准正式版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工作面初采初放和收作的安全标准正式版

工作面初采初放和收作的安全标准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初采初放安全标准 1、新工作面投产前,生产矿长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工作面范围内的巷道及生产系统检查验收。采煤技术员编制初采技术措施。 2、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前,必须成立以生产矿长为首的初放领导机构,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专门措施。 3、初次放顶前,初放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会审,经检查确认后,方可进行初放工作。 4、工作面初放期间,派小组成员到现

场跟班指挥初放工作。 5、在工作面初放期间,矿技术部门的采煤主管和区队技术人员应及时掌握工作面顶板变化情况,填写初次放顶日志,必要时补充修改安全技术措施。 6、在工作面初放期间,矿调度室要认真掌握工作面初放情况,作好专项记录,每天向公司调度室汇报初次放顶情况。 7、长壁单体支柱工作面,凡初次放顶直接顶冒落高度达不到采高的1.5倍时,必须采取加强支护措施。如直接顶悬露跨度超过初次垮落步距时,必须加强支护制定并落实强制放顶措施。 8、在采用单体支柱进行刷面过程中,凡遇工作面软底时,要求支柱一律穿鞋、

采煤工作面总结

采煤工作面总结

21091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单位 编制 审核 部长 总工程师 二00八年九月十八

21091工作面采后总结 昌泰矿21091工作面垂直对应地表上覆、小魏楼村庄稼和杨树林,地面没有其它地面设施,地面标高+283.00~+286.00m,该工作面北部为后高村断层;东部为东21轨道巷和皮带巷,南部为21采区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西部为未开采的21071工作面。该工作面的走向长320~340m,倾斜长90m,工作面标高+7.0m~-1.7m。 21091工作面自2007年10月24日开始回采工作,2008年9月18日工作面回采工作已全部结束。现将整个回采过程中地质、水文地质及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作以全面的分析、总结如下,并以此为参考与借鉴,为今后21采区及21扩大采区及21扩大采区各工作面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依据,更好地为矿井生产工作提供服务。 一、煤层赋存情况 21091工作面回采范围内煤层呈黑色、粉末状、光亮型,版金属光泽,工业牌号为三号无烟煤;该工作面煤层局部有夹矸,总体上看煤层赋存较稳定,但局部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最大厚度为6.0m,最小厚度为1.8m,平均厚度为3.9m,煤底板产状大致为110°~180°∠4°~12°。工作面回采期间,我们对各回采推进位置的地质、水文地质变化进行现

场观测,并探测准确煤厚资料,分析煤底板变化规律,作出预报、临时预报,为工作面的正常回采提供可靠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正确的指导生产,保证了工作面回采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煤层顶底板情况 21091工作面煤层老顶为中粒砂岩(大占砂岩),灰色、中粗粒,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片。其最小厚度为1.35m,最大厚度为3.13m,一般厚度为2.23m;煤层的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含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及云母片,一般厚度为12.64;煤层的伪顶为炭质泥岩,厚度0.2~1.2m,灰黑色,炭质成份高。煤层的直接底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及云母片,其最小厚度为7.1m,最大厚度为8.96m,一般厚度为8.03m;煤层的老底为L8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含动物化石及方解石脉,其最小厚度为1.72m,最大厚度为2.07m,一般厚度为2.0m。 三、地质构造 1、根据该工作面上、下付巷、切巷掘进过程中所揭露地质资料及钻孔资料分析、本工作面地质构造条件相对比较简单,整体上看,煤层底板呈单斜构造,煤底板产状大致为230°∠2°~16°。同时工作面掘进过程中据上、下付巷资料得知,受煤层顶、底板起伏变化的影响,工作面局部煤层较薄,回采过程中出现过打顶、底现象。

工作面初采初放措施方案

综采工作面初采、初放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节工作面简介 一、工作面概况 xxx工作面地表位于xx镇xxxx坡,大部分为粱峁、阶地、沟坎,地表高程约+946~+1178m。北端地表地势较平坦,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南部受雨水冲刷冲沟发育,以梁峁沟谷地貌为主。沟谷受流水冲刷切割较深,沟谷两侧边坡较陡,梁峁区植被覆盖。地表冲沟一般呈北西-南东走向。沟一般为第四系黄土,局部受侵蚀基岩出露,地表盖层厚度为86.55~270.48米。 xx工作面位于xx盘区东侧北部,08勘探线附近,为我矿x盘区首采工作面。该工作面西边为xx,东边为x煤中央大巷,北边为红涯河保护煤柱,南边为x盘区开拓大巷。该工作面地理坐标围为:X:xxxxxx;Y:xxxxxxxx;煤层埋深为547m~730m。 工作面上覆3煤,下伏4下1煤,走向长度3046m,倾向长度240米,停采线位置见附图,工作面标高+374.062~+450.356。 二、工作面地质特征 1、煤层 该工作面回采煤层为4号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中含夹矸0~2层,夹矸厚度:0~0.7m,夹矸岩性为泥岩。4煤,黑色,半暗淡型煤,沥青光泽,褐黑色条痕,参差状、阶梯状断口,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结构:3.14(0.11)0.68。本区域位于古河道

区为中高硫煤,下部含有黄铁矿结核,煤层厚度(含夹矸)在3.14~4.12m之间,平均厚度3.93m。 2、煤层顶底板特性 老顶,细粒砂岩、中砂岩或粗砂岩,厚度1.95~13.3m,平均5.45m,棕红色,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泥质胶结,弱风化岩体较完整成块状。含少量硕石,裂隙发育。 直接顶,泥岩、细砂岩、粗砂岩,厚度1.99~4.09m,平均2.09m,棕红色,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泥质胶结,弱风化岩体较完整成块状。含少量硕石。中间夹灰绿色泥岩薄层,裂隙发育。 直接底,泥岩、细砂岩,厚度2.02~5.32m,平均3.67m,灰色泥岩,水平层理,夹灰绿色砂质泥岩,部分地段为铝质泥岩,薄层及细砂岩薄层,见镜煤条带。裂隙发育。 老底,泥岩、细砂岩,厚度3.18~6.4m之间,平均4.22m,灰白色,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泥质胶结,弱风化岩体较完整成块状。裂隙发育。 3、构造特征 ①褶曲 根据xxx实测地质资料、地质精查报告、三维地震勘探综合显示,受xxxx背斜影响,该背斜以南地层为1°左右上坡。该北斜以北地层为2°左右下坡。 ②断层 xx工作面累计揭露断层10个,全部为正断层,落差0.7-6.8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永煤公司永锦能源 河南煤化集团用心做事追求卓越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云盖山煤矿二矿 目录 第一节设计总结 (1) 一、22201综采工作面采区设计、巷道布置情况 (1) 二、22201综采工作面运输顺槽 (2) 三、22201综采工作面轨道顺槽 (2) 四、22201综采工作面开切眼 (2) 五、设计好处与不足 (2) 第二节安装、回撤分析与总结 (3) 一、22201综采工作面安装 (3) 二、22201综采工作面回撤 (6)

三、22201综采工作面推进740M后对接 (7) 第三节工作面回采分析总结 (8) 一、厚煤层工作面在初采初放时压力小,初采初放安全可靠 (8) 二、薄煤层给22201工作面回采带来的影响 (8) 三、22201综采工作面过薄煤带期间方法 (8) 四、22201综采工作面过变坡点采取措施 (11) 五、22201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治理 (12) 六、回采末期轨道顺槽顶、帮部变形严重 (12) 七、回采期间防治水管理 (13) 八、回采期间通风、防尘、防火管理 (14) 九、22201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技术创新 (14) 第四节煤质管理 (15) 第五节安全管理总结 (15) 第六节技术经济管理分析与总结 (15)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22201综采工作面位于云盖山煤矿二矿+60m水平、Ⅱ采区,该采面的构造形态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2°~15°,走向NE35°~42°,倾向SE55°~48°。开采煤层为二1煤层,通过对地质资料和该工作面上下顺槽的掘进情况分析及相邻采面回采情况证实,该工作面开采范围内二1煤层赋存情况较稳定,全区可采,工作面上部为万迪煤矿采空区,东部为回风下山,西部为矿井边界煤柱,下部为22203综采工作面,工作面标高为+130~+180m,倾角12~15°,平均14°,煤层平均厚度4.35m,地面标高+325~+385m,可采储量103.6万吨,22201综采工作面产出煤量为167.5万t。 本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一次采全高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的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由西向东推进。工作面轨道顺槽长1190 m,运输顺槽长1170m,平均走向长度为1180m,倾斜长147/192m,工作面推进740m 后沿倾向延长45m。 22201综采工作面2010年4月13日开始进行正式生产,2012年6月19日开始进行设备回撤,2012年8月5日回撤结束,共回采26个月。 第一节设计总结 一、22201综采工作面采区设计、巷道布置情况 22201工作面总体为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2°~15°,从工作面上、下顺槽实际揭露情况来看,上、下顺槽构造、煤层变化较复杂,掘进期间工作面内共揭三处薄煤带,对采面回采带来一定影响。上部为万迪煤矿采空区,东部为回风下山,西部为矿井边界煤柱,下部为22203综采工作面。22201轨道顺槽与+168m车场相连,22201运输顺槽与+112m运输斜巷相连。

工作面初采初放安全措施

编号:AQ-JS-00487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工作面初采初放安全措施Safety measures for initial mining and initial laying of working face

工作面初采初放安全措施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为确保9115高档普采工作面初采初放工作安全顺利进行,经现场观察,安全生产有关管理人员研究,特制定本措施: 一、成立初采初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广庆贾正芳范向阳柳建军吉红社陈国富 成员:茹成仓赵震涛陈志强原国林吕张军许海斌 领导小组负责9115高档普采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的安全生产现场指挥工作,各采煤队副队长和师傅安质检配合领导小组展开工作,只有在确认工作面老顶全部放下来,初次来压稳定、生产处于安全正常时,领导小组方可解散。 二、现场概况: 9115工作面从切眼开始初采初放工作。 工作面走向长度:工作面走向长度525m(切眼中~停采线)。 工作面倾斜长度:150m(9115进风顺槽中~9115回风顺槽中),

煤壁147m。 工作面由单体液压柱配合铰接梁三四排管理正悬臂支护,最小控顶距3.6m,其中两端头支架采用四对八梁π型钢梁支护,即相邻两对梁间距为0.6米,每对梁中两梁距离为0.3米,梁长4.2米,一梁四柱。 割煤机组为MG150/630---WD型。机头比机尾高约2m,巷道净高1.5m。 三、技术要求 1、工作面采用三、四排管理顶板,柱距0.6m,排距1.2m,机道1.4m。初次来压和初次放顶时的措施: (1)、首先对工作面所有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做到无隐患、无事故,将横溜靠工作面煤壁,溜子保持平直,运行平稳。 (2)、工作面原支柱要逐根拆除,先支后回,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支护,支柱支护位置距梁尾40厘米,采用齐梁直线柱正悬臂支护方式,柱距0.6米,排距1.2米,替下的支柱要及时兑出工作面。

工作面采后总结

13107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生产技术部 2013年10月25日

13107工作面采后总结 1、井上、下位置: 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耿杨炸药库西北约170米的缓坡地带,地形东北高,西北低。工作面西北上覆渑杨公路及耿村村庄至苏庄村的乡村公路,工作面回采后经过及时的采取措施,对其造成了很小的影响。 井下:该工作面位于3-1煤一盘区东翼,北部为13106工作面未开采实体煤,南部是13108工作面,上覆2-2煤采空区。 2、煤层情况: 3-1煤,黑色,煤岩成分以丝煤、暗煤为主,煤层结构复杂,含多层夹矸,煤层厚度 1.5~ 2.2m,平均厚度 1.7m,煤层有益厚度 1.7m,煤层倾角8°~14°。 3、采煤 13107工作面由2013年1月试采至2013年10月回采结束,历时10个月。工作面采用长壁后退式采煤,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控制顶板。 4、顶底板岩性: 工作面直接顶为灰色砂质泥岩,厚约1.5m,底部含碳质泥岩较多,上部含砂质较多。老顶为浅灰色细-中粒细砂岩,厚约13.9m。 直接底板为黑色泥岩,厚度为3.5m,松软、遇水易膨胀。其下为砂质泥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厚约12米。 5、构造: 该工作面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整体呈北西向西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受古沉积环境影响,煤层底板赋存不稳定,靠近煤层底板处煤层含多层夹矸。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遇到一正断层(倾向99°,倾角41°,落差4.1米),给工作面的回采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

6、水文: 该面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上邻2-2煤采空区,在回采过程中已探放,回采时工作面上拐头出现了少量淋水。 7、储量: 工作面回采煤量:609817吨 工作面动用煤量:677050吨 工作面损失煤量:67233吨 工作面回采率: 工作面回采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 677050÷677050=90.7% 工作面损失率: 工作面损失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 67233÷677050=9.3% 工作面回采率指标符合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是: 1、工作面割煤割净后,矸石割下来,必然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割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2、工作面接近边界断层,煤质受到影响,为了提高煤质,接近断层处没有放煤,造成煤量损失。 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有层0.1-0.3米的夹矸及煤矸互叠层,致使煤层厚度变薄,也会造成煤量损失。 4、工作面为保证正常推进,工作面底部留0.1米左右的底

采煤工作面初采总结

采煤工作面初采总结

15103工作面初采期间矿压总结采煤队于2014年6月1日4点班进入15107回采工作面开始初采至今,通过对15107工作面现场顶板情况和顶板在线监测系统分析,对15107工作面初采期间矿压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面现场顶板情况分析 (一)顶板垮落情况分析 采煤队2012年8月8日搬入15107工作面开始回采,至8月23号期间,工作面采空区直接顶局部垮落,8月24号—8月26号(推进度为进风12.6m、回风29.5m处)期间工作面采空区直接顶大范围垮落,回风落山塌落严密。8月27号-8月30号(推进度为进风22.6m、回风38.1m处)工作面采空区垮落严密,回风落山塌落严密。到目前(9月5号)工作面及回进风落山无明显顶板垮落动压波冲击现象。 (二)工作面出水量分析 工作面初采至今,8月20号工作面回风落山出水量增大,分析为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局部垮落导致出水量增加;8月31号4点班工作面回风落山出水量突然大量增加分析认为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大范围垮落导致出水量增加;9月1号-9月5号工作面出水量较为稳定无增大趋势分析认为回采工作面为上坡趋势回采部分水进入落山因而大顶垮落无明显出水量增加。 (三)总结 通过工作面顶板垮落情况和工作面出水量分析,工作面大顶呈现局部逐渐垮落趋势,进风侧垮落趋势相对大于回风侧,大顶拱形桥断裂在进风推进度22.6m,回风推进度38.1m处。 二、顶板在线监测系统分析 (一)工作面顶板动态柱状监测图分析 通过初采期间对工作面顶板在线监测柱状图分析自8月8

日到现在工作面整体矿压柱状图未出现压力骤增骤减现象,故初采期间未出现大顶拱形桥断裂冲击波现象。 8月8号-8月15号整体压力柱状图呈平稳现象,整体表现为80-122架柱状图压力偏高。40-79架柱状压力图呈偏高现象,1-39架柱状压力图压力偏低,最高柱状压力体现在8月14日-8月15日期间100架-122架间,最高压力峰值达到45Mp-50Mp。 8月16号-8月25号期间70-122架压力柱状图一直偏高,平均压力在35Mp以上;50-70架压力开始增大,但增值幅度不大,平均压力在30Mp左右;1-50架压力开始增加,平均压力在30Mp以上。 8月26日-8月31期间(进风推进度为22.6m,回风推进度为38.1m),工作面柱状压力整体较高,呈居高不下状态,分析认为拱形桥距离增加承受断裂扭矩增加,为大顶断裂的前兆。 9月11日-9月5日工作面柱状图压力整体回落,虽1-50架局部地段仍有波动,但整体保持在30Mp以下, 故分析认为15107工作面大顶段落在8月31日进风22.6m、回风38.1m处。 (二)工作面压力线性曲线图分析 1-40架8月8日-8月16日曲线图压力保持平稳无明显增大现象,其中30-40架压力相对偏大。8月17日-8月25日曲线图压力相对下降而又持续升高状态。8月31日后压力普遍下降呈平稳状态。 41-80架8月8日-8月16日曲线图压力保持平稳无明显增大现象;8月17日-8月31日曲线图压力普遍增加并保持增高不下状态,其中70-80架曲线图压力相对较低。分析认为8月31日工作面出水量增加为工作面中部顶板局部大范围垮落而导致出水量增加。

黑眼泉煤矿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巴里坤银鑫矿业投资有限公司黑眼泉煤矿 N A1103工作面采后总结 黑眼泉煤矿地测科 二0一五年一月

会签栏 编制年月日科长年月日安检科年月日地测副总年月日生产矿长年月日总工程师年月日领导批复及意见

一、工作面概况 NA1103综采工作面位于11采区北翼,是黑眼泉煤矿首采工作面,东邻NA1104工作面(计划);南至井筒保护煤柱;北至DF1断层保护煤柱;西邻NA1102工作面(正在准备)。工作面于2013年8月16日正式回采,2014年12月25日停采,面宽193.5m,实际回采长度2070m,揭露煤层厚度0.6~3.9m,平均厚度2.94m,工作面动用储量144.69万吨,采出量137.28万吨,顶煤、底煤损失7.41万吨,工作面回采率95%,损失率5%。 工作面面积为402182㎡,范围由以下坐标连线圈定: 序号X(m) Y(m) 1 4896140.044 428182.138 2 4896140.044 428380.760 3 4898176.041 427835.216 4 4898152.779 427645.766 工作面位于井田北部,地表为平原型丘陵地形,被第四系洪积、冲积层及戈壁砾石所覆盖,偶有少量植被,回采范围内无建筑及常年地表径流。 NA1103工作面地形地貌图

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1、煤层 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A1煤层,煤层底板标高+1458.7m~+1526.8m。煤层倾角8~12°,平均10°。煤层厚度0.4m~3.8m,平均2.94m。煤层局部含一层厚0.01m左右的泥岩夹矸;煤层厚度总体稳定,局部变化频繁,变化波动较大。煤层普氏系数(f)一般在2.1左右,为软~中等硬度煤层。 工作面煤质稳定,是良好的配焦用煤。煤种为44号气煤。发热量5000~5800Kcal,平均5600Kcal。灰份25~30%,平均28%。水份5~6%。挥发份36~38%。硫份0.8~1.2%。精煤产率25~38%。中煤产率52~56%。 煤质化验单

采煤工作面初采总结

15103工作面初采期间矿压总结采煤队于2014年6月1日4点班进入15107回采工作面开始初采至今,通过对15107工作面现场顶板情况和顶板在线监测系统分析,对15107工作面初采期间矿压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面现场顶板情况分析 (一)顶板垮落情况分析 采煤队2012年8月8日搬入15107工作面开始回采,至8月23号期间,工作面采空区直接顶局部垮落,8月24号—8月26号(推进度为进风12.6m、回风29.5m处)期间工作面采空区直接顶大范围垮落,回风落山塌落严密。8月27号-8月30号(推进度为进风22.6m、回风38.1m处)工作面采空区垮落严密,回风落山塌落严密。到目前(9月5号)工作面及回进风落山无明显顶板垮落动压波冲击现象。 (二)工作面出水量分析 工作面初采至今,8月20号工作面回风落山出水量增大,分析为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局部垮落导致出水量增加;8月31号4点班工作面回风落山出水量突然大量增加分析认为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大范围垮落导致出水量增加;9月1号-9月5号工作面出水量较为稳定无增大趋势分析认为回采工作面为上坡趋势回采部分水进入落山因而大顶垮落无明显出水量增加。 (三)总结 通过工作面顶板垮落情况和工作面出水量分析,工作面大顶呈现局部逐渐垮落趋势,进风侧垮落趋势相对大于回风侧,大顶拱形桥断裂在进风推进度22.6m,回风推进度38.1m处。 二、顶板在线监测系统分析 (一)工作面顶板动态柱状监测图分析 通过初采期间对工作面顶板在线监测柱状图分析自8月8日到现在工作面整体矿压柱状图未出现压力骤增骤减现象,故初采

期间未出现大顶拱形桥断裂冲击波现象。 8月8号-8月15号整体压力柱状图呈平稳现象,整体表现为80-122架柱状图压力偏高。40-79架柱状压力图呈偏高现象,1-39架柱状压力图压力偏低,最高柱状压力体现在8月14日-8月15日期间100架-122架间,最高压力峰值达到45Mp-50Mp。 8月16号-8月25号期间70-122架压力柱状图一直偏高,平均压力在35Mp以上;50-70架压力开始增大,但增值幅度不大,平均压力在30Mp左右;1-50架压力开始增加,平均压力在30Mp以上。 8月26日-8月31期间(进风推进度为22.6m,回风推进度为38.1m),工作面柱状压力整体较高,呈居高不下状态,分析认为拱形桥距离增加承受断裂扭矩增加,为大顶断裂的前兆。 9月11日-9月5日工作面柱状图压力整体回落,虽1-50架局部地段仍有波动,但整体保持在30Mp以下, 故分析认为15107工作面大顶段落在8月31日进风22.6m、回风38.1m处。 (二)工作面压力线性曲线图分析 1-40架8月8日-8月16日曲线图压力保持平稳无明显增大现象,其中30-40架压力相对偏大。8月17日-8月25日曲线图压力相对下降而又持续升高状态。8月31日后压力普遍下降呈平稳状态。 41-80架8月8日-8月16日曲线图压力保持平稳无明显增大现象;8月17日-8月31日曲线图压力普遍增加并保持增高不下状态,其中70-80架曲线图压力相对较低。分析认为8月31日工作面出水量增加为工作面中部顶板局部大范围垮落而导致出水量增加。 81-122架压力曲线图8月8日-8月16呈上升趋势,8月17日-8月20日曲线图相对下降并保持平稳,8月20日-8月25日

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的安全技术措施

***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安全技术措施

编制:* * * 审核:* * * 时间:**年**月**日 ***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 安全技术措施 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 矿长:年月日技术负责人:年月日安全副矿长:年月日生产副矿长:年月日机电副矿长:年月日安全科:年月日生产技术科:年月日机电科:年月日通风科:年月日地测科:年月日

调度室:年月日施工队:年月日审核:年月日编制:年月日 抄送:安全科、通风科、机电科、调度室、施工队 ***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 安全技术措施 会审意见 一、存在主要问题

二、处理意见 ***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 安全技术措施 为了保障***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的安全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安全技术措施。 一、施工组织 1、施工负责人:*** 。 2、施工时间:** 年** 月** 日起至结束。 3、施工地点:***采煤工作面。 4、施工内容:***采煤工作面的初采初放

5、现场施工安全负责人:当班班长 6、瓦斯检查员:当班瓦斯检查员。 7、安全科指定安检员到现场督促,贯彻落实此措施。 二、矿成立初采初放领导小组 1、组长:*** 副组长:*** *** 主要负责工作面初采、初放的安全管理,加强现场安全监督和技术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工作。 2、小组成员 生产科科长:*** 主要负责工作面初采、初放的工作具体实施,人员生产组织。 安全科科长:*** 主要负责工作面初采、初放现场的安全监督和管理。 通风科科长:*** 主要负责工作面初采、初放的工作面的通风管理 机电科科长:*** 主要负责工作面初采、初放的工作面的设备设施的后勤保障和故障维修工作。 调度室主任:*** 主要负责工作面初采、初放的工作的动态收集和调度工作,收集信息必须及时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生产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工作面初采、初放的工作面的动态掌握,具体的技术工作的实施。 三、安全技术措施 1、工作面初采期间,矿成立初采初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挥工作面初采初放工作。 2、初采时,单体液压支柱、托梁要数量充足,支护有

综采工作面初采初放安全措施

综采工作面初采初放安 全措施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综采工作面初采初放安全措施一、说明: 1171综采工作面安装及矿验收、试运转已经顺利完成,即将开始初采初放,为保证初采初放能安全、顺利进行,特制定以下安全技术措施。 二、初采初放领导小组: 组长:黄庆 成员:黄照欢、秦明祥、何厚德、罗通前、郜加林、黄绍光、赵云雾、黄照禹、姜顺林、余中富 初采初放期间,区队每天每班安排一名干部跟班现场安全指挥,并及时向矿初采初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三、回采前的准备工作 1、提前对切眼及两巷的支架进行维护,采面支架、输送机安装调试完毕,巷道偏挂歪扭的棚子要提前加固,空顶漏顶处重新背顶,清净巷道内的浮渣杂物。

2、运输巷输送机和采面输送机调整好,要求平、直、顺,不得高低起伏。 3、安装调试好泵站及液压管路系统,上齐“一通三防”设施及各项安全设施。电话通讯保持畅通。 4、开采前,备齐两巷所需的柱、梁。轨道巷备足抢险物料、大料不少于30根,。 5、电气设备保证完好,无失爆现象,各种信号齐全,按扭灵活可靠,运输机铺设平直完好。然后对采面运输机及机巷转载机进行试运转,缺刮板、螺栓、螺丝的及时补齐、拧紧,确认无问题后方可进行靠运输机工作,保证机械设备运行正常。 6、开采应在工作面三级联合试运转之后进行。开采前,对采面支架所有立柱、推进缸、操作阀、联接销等进行仔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所有操作阀必须安好处于零位,否则不准开工。 7、运输机运转前,将煤墙侧的浮煤、杂物清理干净,保证运输机的平、稳。

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XX煤矿 XX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单位:XX煤矿 编制日期: XX煤矿XX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采煤工作面概况 (一)、XX采煤工作面位置关系 XX采煤工作面位于矿井XXm皮带机运输大巷三部皮带机巷左侧,水平名称为+XXm水平,XX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如下表1所示。工作面位置图见附图1 表XX工作面井上下关系对照表 (二)、煤层赋存特征

XX采煤工作面所采煤层为XX煤层煤层赋存情况为:厚度为XX 之间,平均厚度为XX米,煤层倾角在XX°之间,属于缓倾斜中厚煤层,煤层具体赋存情况如下表2所示。 (三)、地质情况和水文地质情况 XX采煤工作面煤层属于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为4~8°。根据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以及工作面回采情况看,工作面地质结构简单,煤层基本稳定,且煤层厚度、倾角等无较大变化。工作面无较大的断层,在回风巷XX米左右有地质构造,煤层变薄,但对工作面回采影响不大,煤层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类型,主要以节理裂隙为主,根据地质资料和已揭露的煤层显示,涌水量极小,局部地方有少量裂隙淋水,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太大。 (四)、工作面储量及可采期 工作面设计长走向长度(面长)为XXm,倾向长度(运输巷)为XXm,面积为XX0m2;平均可采煤层厚度为,容重为m3 。 工业储量=47340××=万吨 可采储量=万吨×=万吨(工作面回采率为95%) 工作面日产量=×90××=

可采期=98800÷÷25=月(每月生产25天) 二、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顶板管理方面的总结 XX采煤工作面采用倾向壁式采煤方法,顶板岩层为细砂岩,岩体较为完整,容易支护,底板为粉砂泥质岩,岩体较差较软。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XX米的铰接顶梁采用“见四回一”的方式支护顶板,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另外再支设密集支柱和戗柱。每隔10米支设一个木垛,上下安全出口采用“四对八梁”的端头支护,运输巷(进风巷)、回风巷超前压力范围内支设超前支柱,前10米采用双排柱,后10米采用单排柱,工作面在遇到地质构造带加密支柱、缩短木垛支护距离。 根据XX采煤工作面的回采顶板管理情况来看,XX采煤工作面按照“见四回一”的支护方式、并支设密集支柱、戗柱和木垛等特殊支护,上下安全出口采用“四对八梁”的支护方式能较好的控制顶板,在在工作面初次放顶以后,顶板随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回柱放顶后就垮落,不存在大面积顶板未垮落的情况。只有上下安全出口处会存在顶板未垮落的情况,此种情况属于进风巷、回风巷两侧有煤墩支护,所以未及时垮落,经过人工打眼,装药强制房顶以后,顶板会垮落。采煤工作面的周期来压步距为15-20米左右。在周期来压期间若不加强工作面的支护强度,则工作会出现顶板断

回采工作面初采初放及收尾安全措施

回采工作面初采初放及收尾安全措施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回采工作面初采初放及收尾安全措施工作面初采、初放及收尾工作是事故多发环节,为切实搞好单体长壁工作面初采、初放及收作的管理工作,保证回采安全,防止回采面重大事故的发生,特制订本管理规定。 1、矿成立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由生产矿长担任。 副组长:由总工程师、安全矿长担任。 组员:由安全员、瓦检员、顶板管理员担任。 2、领导小组负责初采、初采及工作面回料期间安全措施的监督落实和安全管理工作。 3、工作面的初采、初放及收作都必须制定专项措施,经审批后,认真贯彻执行。 4、回采工作面的初采初放:

(1)工作面回采前,生产矿长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工作面范围内的巷道及生产系统进行全面检查验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不准移交生产。 (2)开帮刷面必须挂线扶柱,装面棚柱不少于二排支架。 (3)单体支柱面安装,应自下而上安装,若自上而下,必须有可靠的防倒防抽冒措施。 (4)回采面严禁倒扒回采,顶板为中砂岩且边切眼顶不空不冒,采用3-4档管理顶板时,可反推两档,切眼顶空或有高冒点时,不准反推。 (5)从切眼刷面,进入煤壁第二档前,要采用手镐落煤或以炮助镐。 (6)初次放顶前,生产矿长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会审,工程质量及安全措施落实达标后方可允许放顶。 (7)初放期间,生产矿长和安全矿长跟班现场指挥,小组人员分三班现场把关,监督措施的落实和安全管理。 (8)初放期间,技术员要及时掌握面上顶板情况,作好初放记录,必要时要及时修改措施。

(9)工作面初放、收尾由组长组织现场小组,每班带班人员跟班到点,现场交接,直至工作面收尾或初放结束方可结束小组活动。 (10)矿调度室要专列记录台帐,跟班小组成员上井后要作好现场记录描述。 (11)从切眼刷帮起,对支柱的初撑力必须班班监测,必须符合规定要求,且采高不得大于柱子全高的85%。 (12)直接顶冒落高度达不到采高的1.5倍时,必须采取加强支护措施,若悬顶跨度超过初次垮落步距时,必须加强支护并采取强放措施。 (13)初次放顶必须经矿总工程师组织安全、生产、技术人员现场会审并签字批准,方可认为初放结束。 (五)、工作面的收作: 1、工作面收作线应尽量避开断层、老硐、高冒区,顶板破碎带、周期来压区。 2、收作时不得超采或多留煤柱。

2503工作面采后总结

2506工作面采后总结 1、井上、下位置 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杨树岭西部300m处,地面标高为+690m~+710m。 井下:2506综放面位于二采区西北部,是二采西翼区第一个工作面。 2、煤层情况: 采5号煤层,黑色,以半暗煤为主,暗淡煤、半亮煤次之,含极少量的光亮煤,煤层结构简单,含0~2层夹矸,平均煤厚5.27m,煤层倾角6°~8°。 3、顶底板岩性: 工作面直接顶为砂纸泥岩,深灰色含植物化石,厚0~3.64m; 老顶为砂岩厚约15.3~26.8m。 4、构造情况 据工作面揭露资料分析,该工作面未发现构造,走向及倾向变化较大,局部底板有起伏变化且煤层有变薄现象,但整体煤层较稳定。 5、水文情况 工作面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煤层之上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和煤层下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因为这些含水层的

水可以通过冒裂带和底鼓等途径直接进入矿井。由于太原组以上各含水层大都是含水性较弱,一般不会对煤层开采造成威胁。工作面上部采空区,在回采过程中已探放。 6、工作面情况 2506工作面走向有效长度960m,面长150m,煤层厚度平均5.27m,于2012年7月份开始初采初放,截止2013年11月份收尾结束。 7、储量 工作面回采率符合指标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工作面放煤放净后,矸石放下来,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放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有0.2米的夹矸及煤矸互叠层,致使煤层厚度变薄,也会造成煤量损失。 3、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工作面底部留有底煤,造成损失。 为此在今后的回采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在不影响煤质的情况下,把煤放净,提高回采率,降低损失率。 2、杜绝工作面丢底煤现象。

综采工作面矿压分析总结

矿压分析总结 一、工作面位置 1-101综采工作面位于一采区皮带巷右翼,1-1011巷沿矿井边界布置,1-1012巷沿一采区轨道巷下山方向布置,切割巷靠边界与许北煤矿相邻。该工作面地面东南有许村村庄,地面有一座废弃洗煤厂,有零星的房屋建筑,其余为山脊沟谷及农用耕地。地面标高+580m—+630m,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为+470m—+534m,盖山厚度为 163.0~245m。 二、工作面情况 该工作面正巷长为1372m,副巷长为780m,切巷220m,回采煤层为1#煤层,1#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上部,煤层发育稳定,厚度一般为1.5-1.7m,平均1.6m。顶板为伪顶、直接顶、老顶;伪顶为泥岩(0.5m);直接顶为细砂岩(4m),老顶为砂纸泥岩(5m).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多。1#煤层与2#煤层层间距为10m—14m,不稳定。根据掘进过程中揭露情况,工作面大约共计16个断层,其中1-3m断层14个,倾角25°-65°;4m断层1个,倾角55°;15m 断层一个,倾角70°。 三、液压支架参数 根据工作面顶底板岩性、底板比压、煤层厚度及有关生产资料,工作面支护选用ZY3300/11/26A掩护式液压支架,其特征见下表:支架型号ZY3300/11/26A型

支撑高度1100-2600mm 支架宽度 1430-1600 支架初撑力1308KN 支架工作阻力1650KN 支护强度0.50-0.61(f=0.2)Mpa 所需泵站压力31.5Mpa 支架中心距1500mm 顶梁长度3050mm 端面距340mm 移架步距600mm 四、分析处理 截止7月15日8点班1-101工作面共推进323m(正巷推进至 37#点前17m,副巷推进至16#点前91.5m)。 初次来压规律 综采工作面推进了6m时,工作面45#—73#架顶板开始垮落,落 顶厚度在2m左右。顶板压力较大,顶板帽落的矸石较多。六号、七 号、八号、九号、十号矿压监测分站压力增大。其中70#支架压力最 大(达到38Map),其它支架压力以此处为中心向四周递减。 综采工作面推进了12.6m时,顶板全部垮落。最大压力在39兆 帕。 工作面初采期间矿压观测统计表 从切眼起推进距(m) 压力显现描述工作阻力(Mpa)来压性质分析 11月10日开始回采,工作面有三个断层6m(11月19月)45—73#架后面开始垮落30-38 直接顶垮落 12.6m(11月26月)老山老顶全部垮落25-33 断层带影响 15m(11月27月)支架工作阻力开始升高30-38 老顶初次来压 11月29日8点班支架压力回落20-30 老顶初次来压完成 1、工作面初采期间,来压时支架工作阻力明显增加,来压强度 大,工作面现场来压显现明显;随工作面向前推进,来压强度减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