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原理实验讲

化工原理实验讲

化工原理实验讲
化工原理实验讲

1 流体阻力测定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流体流经直管和阀门时阻力损失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流体流动中能量损失的变化规律。

2)测定直管摩擦系数λ与雷诺准数Re 的关系,将所得的λ~Re 方程与经验公式比较。 3)测定流体流经阀门时的局部阻力系数ξ。

4)学会倒U 形差压计、差压传感器、涡轮流量计的使用方法。 5)观察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门,并了解其作用。

基本原理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由于粘性剪应力和涡流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要消耗一定的机械能,这种机械能的消耗包括流体流经直管的沿程阻力和因流体运动方向改变所引起的局部阻力。 1)沿程阻力

流体在水平等径圆管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表现为压力降低,即 ρ

ρ

p

p p h f ?=

-=

2

1 (1—1)

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很多,尤其对湍流流体,目前尚不能完全用理论方法求解,必须通过实验研究其规律。为了减少实验工作量,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意义,必须采用因次分析方法将各变量组合成准数关联式。根据因次分析,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有, (1)流体性质:密度ρ、粘度μ;

(2)管路的几何尺寸:管径d 、管长l 、管壁粗糙度ε; (3)流动条件:流速μ。 可表示为:

),,,,,(ερμu l d f p =? (1—2)

组合成如下的无因次式:

),,(2d d l du u p ε

μρρΦ=? (1—3)

2

),(2

u d l d du p

..εμρ?ρ=? 令 ),(

d

du ε

μρ?λ= (1—4) 则式(1—1)变为:

2

2

u d l p

h f λρ=?= (1-5)

式中,λ称为摩擦系数。层流 (滞流)时,λ=64/Re ;湍流时λ是雷诺准数Re 和相对

粗糙度的函数,须由实验确定。

2)局部阻力

局部阻力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当量长度法和阻力系数法。 (1)当量长度法

流体流过某管件或阀门时,因局部阻力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流体流过与其具有相当管径长度的直管阻力损失,这个直管长度称为当量长度,用符号le 表示。这样,就可以用直管阻力的公式来计算局部阻力损失,而且在管路计算时.可将管路中的直管长度与管件、阀门的当量长度合并在一起计算,如管路中直管长度为l,各种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之和为

∑le ,则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的总阻力损失∑f

h

2

2

u d

le l h

f

∑∑+=λ

(1—6)

(2)阻力系数法

流体通过某一管件或阀门时的阻力损失用流体在管路中的动能系数来表示,这种计算局部阻力的方法,称为阻力系数法。 即

2

2u h f

ξ='

(1—7)

式中,ξ——局部阻力系数,无因次;

u ——在小截面管中流体的平均流速,m /s 。

由于管件两侧距测压孔间的直管长度很短.引起的摩擦阻力与局部阻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h f ’值可应用柏努利方程由压差计读数求取。

实验装置与流程

1)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主要由水箱、管道泵,不同管径、材质的管子,各种阀门和管件,转子流量计等组成。第一根为粗糙管,第二根为光滑管。第三根不锈钢管,装有待测闸阀,用于局部阻力的测定。

来自水泵

图1—1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装置图

1、 水箱

2、管道泵

3、5、6、球阀

4、均压环 7、系统排水阀 8、闸阀9、流量调节阀

10、排污水阀11倒U 形差压计 12、不锈钢管 13、粗糙管 14、光滑管 15、转子流量计 16、导压管 17、温度计 18、进水阀

本实验的介质为水,由水泵供给,经实验装置后的水仍通向水槽、循环使用。

水流量采用装在测试装置尾部的转子流量计测量,直管段和闸阀的阻力分别用各自的倒U 形差压计测得。倒U 形差压计的使用方法见1.1.4节。

装置还配置自动测量仪表和计算机数据采集。

2)装置结构尺寸

名称

材质

管内径(mm )

测试段长度(mm )

粗糙管 不锈钢管 27 光滑管

不锈钢管

27 局部阻力 不锈钢管

27

/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实验步骤 :

1)熟悉实验装置系统; 2)给水箱补充水,水位以比水箱上边低5~8cm 为宜,必须保证管道出水口浸没在水中; 3)将仪表柜上“总电源”向上推,仪表上电,将“泵开关”向右转向“开”,启动管道泵(切记:泵禁止无水空转);

4)关闭阀16,打开阀15,打开阀(4)、(5)排尽管道中的空气;

5)未端调节阀开小,将差压传感器后排污阀打开,排污约3分钟,关闭排污阀; 6)未端调节阀全开,用阀(4)调节流量;

7)在仪表柜上读取粗糙管压差、光滑管压差、水温、流量,注意:调节好流量后,须等一段时间,待水流稳定后才能读数。

8)从最大流量到最小流量做10个点。

9)开始测量局部阻力系数:关闭阀15,打开阀16; 按如下方法将三个倒U 形差压计调节到测量压差正常状态:

倒U 形压差计,内充空气,待测液体液柱差表示了差压大小,一般用于测量液体小差压的场合。其结构如图1—4示。

使用的具体步骤是:

①排出系统和导压管内的气泡。方法为:关闭进气阀门

(3)和出水活栓(5)以及平衡阀门(4),打开高压侧阀门(2)

和低压侧阀门(1)使水槽的水经过系统管路、导压管、高压侧阀门(2)、倒U 形管、低压侧阀门(1)排出系统。

②玻璃管吸入空气。方法为:排空气泡后关闭阀(1)和阀(2),打开平衡阀(4)、出水活图1-4 倒U 形管差压计

1-低压侧阀门;2-高压侧阀门;

3-进气阀门; 4-平衡阀门;

5-出水活栓

栓(5)和进气阀(3),使玻璃管内的水排净并吸人空气。

③平衡水位。方法为:关闭阀(5)、(3),然后打开(1)和(2)两个阀门,让水进入玻璃管至平衡水位(此时系统中的出水阀门是关闭的,管路中的水在静止时U形管中水位是平衡的),最后关闭平衡阀(4),压差计即处于待用状态。

10)测得闸阀全开时的局部阻力。(流量设定为1,2,3m3/h,测三个点对应的压差,以求得平均的阻力系数);

11)实验结束后打开系统排水阀(7),排尽水,以防锈和冬天防冻。

(2)注意事项:

开启、关闭管道上的各阀门及倒U型差压计上的阀门时,一定要缓慢开关,切忌用力过猛过大,防止测量仪表因突然受压、减压而受损(如玻璃管断裂,阀门滑丝等)!

实验报告

1) 根据粗糙管实验结果,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出λ~Re曲线,对照化工原理教材上有关公式,即可确定该管的相对粗糙度和绝对粗糙度。

2) 根据光滑管实验结果,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出λ~Re曲线,并对照柏拉修斯方程,计算其误差。

3) 根据局部阻力实验结果,求出闸阀全开时的平均ξ值。

4)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2 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目的 (1) 测定水蒸汽在圆直水平管外冷凝给热系数α0及冷流体(空气或水)在圆直水平管内的强制对流给热系数αi 。

(2) 观察水蒸汽在圆直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状况(膜状冷凝和滴状冷凝)。 实验原理

2.2.1. 串联传热过程 冷流体(空气和水)与热流体水蒸汽通过套管换热器的内管管壁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可分为三步:

1套管环隙内的水蒸汽通过冷凝给热将热量传给圆直水平管的外壁面(A 0); ○

2热量从圆直水平管的外壁面以热传导的方式传至内壁面(A i ); ○

3内壁面通过对流给热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冷流体(V c )。 在实验中,水蒸汽走套管换热器的环隙通道,冷流体走套管换热器的内管管内,当冷、热流体间的传热达到稳定状态后,根据传热的三个过程、牛顿冷却定律及冷流体得到的热量,可以计算出冷热流体的给热系数(以上是实验原理)。

(以下是计算方法)传热计算公式如下:

Q=α0A 0( T –T w )m = αi A i ( t w –t)m =V c ρc C pc (t 2-t 1) (1) 由(1)式可得:

m

w pc c c T T A t t C V )()(0120--=

ρα (2)

m

w i pc c c i t t A t t C V )()(12--=

ρα (3)

式(2)中,( T –T w )为水蒸汽温度与内管外壁面温度之差, 式(3)中,( t w –t)为内管内壁面温度与冷流体温度之差。由于热流体温度T 、内管外壁温T w 、冷流体温度t 及内管内壁温t w 均沿内管管长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温差( T –T w ) 和( t w –t)也随管长发生变化,在用牛顿冷却定律算传热速率Q 时,温差应分别取进口(1)与出口(2)处两端温差的对数平均值( T –T w )m 和( t w –t)m ,方法如下:

221

12211ln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T T -----=- (4)

2

21

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 (5)

当套管换热器的内管壁较薄且管壁导热性能优良(即λ值较大)时,管壁热阻可以忽略不计,可近似认为管壁内、外表面温度相等,即T w1=t w1, T w2=t w2。

因此,只要测出冷流体的流量V c 、进出口温度t 1和t 2、水蒸汽进出口温度T 1和T 2、内管壁温T w1和Tw 2,根据定性温度查出冷流体的物性ρc 和C pc ,再计算出内管的内、外表面积A i 和A 0,根据公式(2)和(3)就可计算出水蒸汽的冷凝给热系数α0及冷流体的对流给热系数αi 。

2.2.2. 给热系数的经验公式

Nusselt 利用数值积分法求得纯净蒸汽在水平圆管外表面膜状冷凝平均给热系数的半经

验公式:

25

.00320)(725.0?

?

?

???-=w s t t d g μγλρα (6)

式(6)中,蒸汽冷凝潜热γ为饱和蒸汽温度t s 下的数据,壁温t w 取进、出口壁温的平均值(t w1+ t w2)/2,冷凝液物性ρ、λ、μ取液膜温度(t s +t w )/2下的数值。因此,只要测出套管换热器内管的外径d 0, 就可算出蒸汽冷凝给热系数α0。

对低粘度的液体在圆形直管内的呈湍流流动且被加热时,其对流给热系数可采用Dittus-Boelter 关联式:

4

.08

.0023.0?

??

?

?????

? ??=λμμρλαp i i i C u d d (7) 式(7)中的冷流体的物性λ、μ、ρ、C p 为冷流体在管内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t 1+t 2)

/2所对应的数据,流速u 为冷流体体积V c 流量除以管内径d i 计算的截面积。 实验流程与装置

本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LWQ —25型孔板流量变送器、套管换热器1、套管换热器2及8个温度传感器、智能显示仪表等构成。其实验装置流程如图2-1所示。

图2—1 水蒸气~空气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流程图

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环隙,与来自风机的冷风进行热交换,冷凝水经管道排入地沟。冷风经测流量装置后进入套管换热器内管(紫铜管),热交换后进入下水道。冷流量可用阀门调节。

2)设备与仪表规格

(1)紫铜管1规格:光管直径φ16×1mm ,长度L=900mm ;

紫铜管2规格:螺纹管直径φ16×1mm ,长度L=900mm ; 蒸汽进 蒸汽进 蒸汽出 蒸汽出

风机 冷进

冷进

冷出套管换热器1 套管换热器2

(2)外套不锈钢管规格:直径φ51×1mm,长度L=1000mm;

(3)旋涡气泵:风量0~90m3/h,风压12kPa;

(4)压力表规格:0~。

水蒸汽自蒸汽发生器○2途经阀○6、阀○7由蒸汽分布管进入套管换热器的环隙通道,冷凝水由阀○9、阀○8排入水沟。

冷流体水依次经过阀○4或电动调节阀○5、涡轮流量计○13、水或空气流量调节阀○10进入套管换热器的内管,被加热后排入下水道或放空。

操作步骤

1. 开启电源。依次打开控制面板上的总电源、仪表电源。

2. 启动旋涡气泵○1, 调节手动调节阀○10使风量最大。使风进入套管换热器1。

3.排蒸汽管道的冷凝水。打开阀○9、阀○8,排除套管环隙中积存的冷凝水,然后适当关小阀○8,注意阀○8不能开得太大,否则蒸气泄漏严重。

4. 调节蒸汽压力。打开阀○6,蒸汽从蒸汽发生器○2沿保温管路流至阀○7;慢慢打开阀○7,蒸汽开始流入套管环隙并对内管的外表面加热,控制蒸汽压力稳定在, 不要超过,否则蒸汽不够用。

5. 分别测定不同流量下所对应的温度。当控制面板上的巡检仪显示的8个温度及智能流量积算仪上显示的空气流量,稳定后,记录下最大空气流量下的全部的温度、流量数据。然后再调节阀○6,分别取最大空气流量的1/2及1/3,分别记录下相应流量下的稳定的温度和压力数据,这样总共有3个实验点。

6.使风进入套管换热器2。继续同上实验、

7. 实验结束后,关闭蒸汽阀○7和阀○6,关闭仪表电源及总电源。

实验报告

1.将两个套管换热器测得的冷流体给热系数的实验值相互比较,并分析讨论。

2.说明给热系数的实验值和冷流体流量的变化规律。

3吸收塔传质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

2. 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3. 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4.了解气相色谱仪和六通阀在线检测CO 2浓度和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

气体吸收是典型的传质过程之一。由于CO 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气体吸收实验选择CO 2作为溶质组分是最为适宜的。本实验采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 2组分。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 2浓度控制在10%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又CO 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此体系CO 2气体的吸收过程属于液膜控制过程。因此,本实验主要测定Kxa 和HOL 。 1)计算公式

填料层高度Z 为

OL OL x x xa

Z

N H x

x dx

K L dZ z ?=-=

=?

?*

1

2

(3-1)

式中: L 液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量,kmol / (m 2

·s);

K xa △X 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 / (m 3

·s);

H OL 传质单元高度,m ;

N OL 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令:吸收因数A=L/mG (3-2)

])1ln[(11

1

121A mx y mx y A A N OL +----=

(3-3)

2)测定方法

(1)空气流量和水流量的测定

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塔顶和塔底气相组成y 1和y 2; (3)平衡关系。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

y = mx (3-4) 式中: m 相平衡常数,m=E/p ;

E 亨利系数,E =f(t),Pa ,根据液相温度测定值由附录查得; p 总压,Pa ,取压力表指示值。 对清水而言,x 2=0,由全塔物料衡算

)()(2121x x L y y G -=-

可得x 1 。

3.3实验装置与流程

1〕装置流程

本实验装置流程如图3-1所示:水经转子流量计后送入填料塔塔顶再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由风机输送来的空气和由钢瓶输送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稳压罐,然后经转子流量计计量后进入塔底,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进行质量和热量的交换,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所以热量交换可略,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吸收过程。

图3—1 吸收装置流程图

2〕主要设备

(1)吸收塔:高效填料塔,塔径100mm,塔内装有金属丝网板波纹规整填料,填料层总高度2000mm.。塔顶有液体初始分布器,塔中部有液体再分布器,塔底部有栅板式填料支承装置。填料塔底部有液封装置,以避免气体泄漏。

(2)填料规格和特性:

金属丝网板波纹填料:型号JWB—700Y,填料尺寸为φ100×50mm,比表面积700m2/m3。

介质

条件

最大流量最小刻度标定介质标定条件

空气6m3/h 0.1 m3/h 空气20℃×105Pa

CO2400 L/h 40 L/h 空气20℃×105Pa

水1000L/h 20 L/h 水20℃×105Pa

(4)层叠风机:气量0~90m3/h,风压50kPa;

(5)二氧化碳钢瓶;

(6)气相色谱仪(型号:SP6801);

(7)色谱工作站:浙大NE2000。

3.4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1)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流程及弄清气相色谱仪及其配套仪器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2)打开仪表电源开关及风机电源开关;

(3)开启进水总阀,使水的流量达到400L/h左右。让水进入填料塔润湿填料。

(4)塔底液封控制:仔细调节阀门○2的开度,使塔底液位缓慢地在一段区间内变化,以免塔底液封过高溢满或过低而泄气。

(5)打开CO2钢瓶总阀,并缓慢调节钢瓶的减压阀(注意减压阀的开关方向与普通阀门

的开关方向相反,顺时针为开,逆时针为关),使其压力稳定在左右;

(6)仔细调节空气流量阀至2m3/h,并调节CO2调节转子流量计的流量,使其稳定在100L/h~160 L/h;

(7)仔细调节尾气放空阀的开度,直至塔中压力稳定在实验值;

(8)待塔操作稳定后,读取各流量计的读数及通过温度数显表、压力表读取各温度、压力,通过六通阀在线进样,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出塔顶、塔底气相组成;

(9)改变水流量值,重复步骤(6)(7)(8)。

(10)实验完毕,关闭CO2钢瓶总阀,再关闭风机电源开关、关闭仪表电源开关,清理实验仪器和实验场地。

2)注意事项

(1)固定好操作点后,应随时注意调整以保持各量不变。

(2)在填料塔操作条件改变后,需要有较长的稳定时间,一定要等到稳定以后方能读取有关数据。

3.5 实验报告

1) 将原始数据列表。

2)列出实验结果与计算示例。

3.6 思考题

1)本实验中,为什么塔底要有液封?液封高度如何计算?

2)测定Kxa有什么工程意义?

3)为什么二氧化碳吸收过程属于液膜控制?

4)当气体温度和液体温度不同时,应用什么温度计算亨利系数?

3.7实验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结果示例

V2水量L/h 塔底wt % 塔顶wt % T1气温T2液温

V1气量

m3/h

800

计算结果

塔底液相组成: %;塔顶液相组成: mol %;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

液相总传质系数: Kmol/(m3/h)

测量条件:

色谱型号:SP6800A

柱类型:填充柱

柱规格:GDX-103

载气类型:氢气

载气流量:50ml/min

进样量:1ml

检测器温度:78℃

进样器温度:80℃

柱温: 40℃

原料气:

时间(min)

1

0电压(m v )

3

2

1

0.407

0.665

1.157

时间(min)

0.9

0.85

0.8

0.75

0.7

0.65

0.6

0.55

0.5

0.45

0.4

0.35

0.3

0.25

0.2

0.15

0.1

0.05

电压(m v )

2

1

097.735

2.265

峰号 峰名 保留时间 峰高 峰面积 含量

1 空气

2 二氧化碳

4 筛板精馏塔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全回流时板式精馏塔的的全塔效率、单板效率及填料精馏塔等板高度的测定方法。 2.熟悉精馏塔的基本结构及流程。 实验原理

蒸馏单元操作是一种分离液体混合物常用的有效的方法,其依据是液体中各组间相对挥发度的差异。它在石油化工、轻工、医药等行业有着广泛的用途。在化工生产中,我们把含有多次部分汽化与冷凝且有回流的蒸馏操作称为精馏。本实验采用乙醇—水体系,在全回流状态下测定板式精馏塔的全塔效率E T 、单板效率E M 及填料精馏塔的等板高度HETP 。 4.2.1 全塔效率E T

板式精馏塔的全塔效率定义为完成一定的分离任务所需的理论塔板数N T N T 与实际塔板数N P 之比。在实际生产中,每块塔板的上汽液接触状况及分离效率均不相同,因此全塔效率只是反应塔内全部塔板的平均分离效率,计算公式如下:

E T =N T /N P (1) 当板式精馏塔处于全回流稳定状态时,取塔顶产品样分析得塔顶产品中轻组份摩尔分率X D ,取塔底产品样分析得塔底产品中轻组份摩尔分率X W ,用作图法求出N T ,而实际塔板数已知N P =16,把N T 代入(1)式即可求出全塔效率E T 。 4.2.2 单板效率E m

全塔效率只是反映了塔内全部塔板的平均效率,所以有时也叫总板效率,但它不能反映具体每一块塔板的效率。单板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经过某塔板的气相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单板效率,称之谓默弗里气相单板效率E mV ,计算公式如下:

1

*1

++--=

n n n n mV y y y y E (2)

式(1)中y n 为离开第n 块板的汽相组成,y n+1为离开第(n+1)块、到达第n 板的汽相组成,y n *为与离开第n 块板液相组成x n 成平衡关系的汽相组成,以上汽、液相浓度的单位均为摩尔分率。因此,只要测出x n 、y n 、y n+1,通过平衡关系由x n 计算出y n *,则根据式(1)就可计算默弗里气相单板效率E mV 。

单板效率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为经过某块塔板液相浓度的变化,称之谓液相默弗里单板效率,用E mL 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

11n

n n n mL

x x x x E --=-- (3)

式(2)中,x n-1为离开第n-1板到达第n 板的液相组成,x n 为离开第n 板的液相组成,x n *为与离开第n 板汽相组成y n 成平衡关系的液组成,以上汽、液相浓度的单位均为摩尔分率。因此,只要测出x n-1、x n 、y n ,通过平衡关系由y n 计算出x n *,则根据式(2)就可计算默弗

里气相单板效率E mL 。 4.2.3 筛板塔

本实验装置为筛板精馏塔,特征数据如下: 不锈钢筛板塔。

塔内径D 内=64mm ,塔板数N P =16块,板间距H T =71mm 。塔板孔径1.0mm ,孔数72个。

塔釜(6L ),最高加热温度400℃,塔顶冷凝器为列管换热器(1.2m 2)。

功率2KW ,供料采用齿轮泵连续进料、转子流量计调节进料量,两路加料口。 6个铂电阻温控点,自动控温,6只温度度显示仪,至上而下分别显示“进料温度”、“塔顶温”、“塔温1”、“塔温2”、“塔温3”、 “塔釜控温”,回流比自动调节仪1只。

实验装置与流程

冷却水经转子流量计计量后进入全凝器的底部,然后从上部流出。由塔釜产生的蒸汽穿过塔内的塔板或填料层后到达塔顶,蒸汽全凝后变成冷凝液经集液器的侧线管流入回流比控制器,一部分冷凝液回流进塔,一部冷凝液作为塔顶产品去轻组分储槽。原料从贮槽由进料泵输送至塔的侧线进料口。塔釜液体量较多时,电磁阀会启动工作,釜液就会自动由塔釜进入重组分储槽。 操作步聚

1.配制乙醇质量分数为10%的乙醇水溶液。从加料漏斗加入塔釜,液位处于玻璃液位计高度的2/3处,并打开塔顶放空阀。注意,釜液位不能过低,否则电加热器会烧坏。 2.调节冷却水流量。调节冷却水进口阀,使流量计的水流量稳定在500L/h 左右。 压力表

冷却水进口

冷却水出口

放空口

测温点

轻组分

储槽

重组分 储槽

原料槽

加料漏斗

加料漏斗

电加热器

加热釜

精 馏

电磁阀

釜底取样

塔顶取样

进料泵

流量计

测温点

全凝器

3.开启电源。启动控制面板上的仪表电源,启动塔釜电加热器电源,手动调节电压,刚开始加热电压可高些如200~220V,等塔釜温度稳定在九十几度也即釜温达泡点时,电压降至100~120V左右,注意加热电压不能太高,否则会出现淹塔现象。

4.取样分析。当全回流出现并稳定20分钟后,此时塔顶温度、塔釜温度及各测温点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全回流处于稳定状态,从塔顶取样口取塔顶产品样送色谱分析室分析乙醇含量X D,从釜底取样口取塔釜产品样送色谱分析室分析乙醇含量X W。

5.部分回流

1)在储料罐中配制一定浓度的酒精-水溶液(约30~40%)。

2)待塔全回流操作稳定时,打开进料阀,开启进料泵电源,调节进料量至适当的流量。

3)启动回流比控制电源,调节回流比R(R=1~3)

4)当塔顶、塔内温度读数稳定后即可取样。

实验报告

1.将塔顶、塔底温度和组成等原始数据列表。

2.按全回流计算理论板数。

3.计算全塔效率或等板高度。

4.分析并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5干燥速率曲线测定实验

实验目的

1.测定在恒定干燥条件下的湿物料的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及临界含水量X 0; 2.了解常压洞道式(厢式)干燥器的基本结构,掌握洞道式干燥器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干燥单元操作是一个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干燥过程能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湿物料表面所产生的湿分分压一定要大于干燥介质中湿分的分压,两者分压相差越大,干燥推动力就越大,干燥就进行得越快。本实验是用一定温度的热空气作为干燥介质,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即热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及与湿物料的接触方式不变,当热空气与湿物料接触时,空气把热量传递给湿物料表面,而湿物料表面的水分则汽化进入热空气中,从而达到除去湿物料中水份的目的。

当热空气与湿物料接触时,湿物料被预热并开始被干燥。在恒定干燥条件下,若湿物料表面水份的汽化速率等于或小于水份从物料内部向表面迁移的速率时,物料表面仍被水份完全润湿,与自由液面水份汽化相同,干燥速率保持不变,此阶段称为恒速干燥阶段或表面汽化控制阶段。

当物料的含水量降至临界湿含量X 0以下时,物料表面只有部分润湿,局部区域已变干,水份从物料内部向表面迁移的速率小于水份在物料表面汽化的速率,干燥速率不断降低,这一阶段称为降速干燥阶段或内部扩散控制阶段。随着干燥过程的进一步深入,物料表面逐渐变干,汽化表面逐渐向内部移动,物料内部水份迁移率不断降低,直至物料的水含量降至平衡水含量X *时,干燥过程便停止。

干燥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干燥表面积上汽化的水份质量,计算公式如下: τ

τAd dW

Ad dX G u c =-=

kg/(m 2·s) (1)

由式(1)可知,只要知道绝干物料重量G c (kg)、干燥面积(m 2)、单位干燥时间d τ(s )内的湿物料的干基水含量的变化量dX(kg 水/kg 干料)或湿物料补干燥的水份dW(kg),就可算出干燥速率u 。在实际处理实验数据时,一般将式(1)中的微分(dW/d τ)形式改为差分的形式(δw/δτ)更方便。 实验装置与流程

空气用风机送入电加热器,经加热的空气流入干燥室,加热干燥室中的湿毛毡后,经

排出管道排入大气中。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物料失去的水分量由称重传感器和智能数显仪表记录下来。实验装置如图5―1所示。

图5-1 干燥装置流程图

1风机2.管道3孔板流量计4.加热器5.厢式干燥器6气流均布器7称重传感器8 湿毛毡9.玻璃视镜门10.仪控柜11蝶阀

主要设备及仪器

(1)鼓风机:

(2)电加热器:4KW

(3)干燥室:180mm×180mm×1250mm

(4)干燥物料:湿毛毡、石英沙等

(5)称重器:电子天平YB601

(6)孔板流量计

冷空气由风机○1送入管道○2,经孔板流量计○3计量后由电加热器○4预热至一定的温度,由气流均布器○6进入干燥室干燥湿毛毡○8,然后经蝶阀○11排入大气。

干燥过程中,湿毛毡失去的水份量由称重传感器○7和智能数字显示○10仪显示出来。

操作步骤

1.打开总电源,启动风机○1。

2.将空气加热到恒定温度。打开仪控柜的电源,启动电加热器○4加热,要求干燥室的干球温度稳定在70℃。注意,必须先开风机后开电加热器,否则电加热器会烧坏。

3.放入湿毛毡。将毛毡○8加了15~18g水,若此时干燥室温度稳定在70℃,则将湿毛毡非常小心地放置在称重传感器○8上,千万不能用力向下压,因为称重传感器有量程范围, 过重

会损坏。

4.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时间、失水量和湿物料表面温度,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待毛毡恒重即失水重量不再变化时,关闭电加热器,关闭仪表电源,十分小心地取下毛毡。

5.关闭风机,切断总电源。

实验报告

1.绘制干燥曲线(失水量~时间关系曲线),

2.根据干燥曲线作干燥速率曲线,

3.读取物料的临界湿含量,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6 液—液萃取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液-液萃取原理和实验方法。

2.熟悉转盘萃取塔的结构、操作条件和控制参数。

3.掌握评价传质性能(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高度)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

液-液萃取是分离液体混合物和提纯物质的重要单元操作之一。在欲分离的液态混合物(本实验暂定为:煤油和苯甲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种与其互不相溶的溶剂(本实验暂定为:水),利用混合液中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性质的差异,易溶组分较多地进入溶剂相从而实现混合液的分离。萃取过程中所用的溶剂称为萃取剂(水),混合液中欲分离的组分称为溶质(苯甲酸),萃取剂提取混合液中的溶质称为萃取相,剩余的混合液称为萃余相。

图6-1是一种单级萃取过程示意图。将萃取剂加到混合液中,搅拌混合均匀,因溶质在萃取相的平衡浓度高于在混合液中的浓度,溶质从混合液向萃取剂中扩散,从而使溶质与混合液中的其他组分分离。

图6-1单级萃取过程示意图

由于在液-液系统中,两相间的密度差较小,界面张力也不大,所以从过程进行的流体力学条件看,在液-液的接触过程中,能用于强化过程的惯性力不大。为了提高液-液相传质设备的效率,常常从外界向体系加能量,如搅拌、脉动、振动等。本实验采用的转盘萃取塔属于搅拌一类。

与精馏和吸收过程类似,由于过程的复杂性,传质性能可用理论级和级效率表示,或者用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表示,对于转盘萃取塔、振动萃取塔这类微分接触萃取塔的传质过程,一般采用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来表征塔的传质特性。

萃取相传质单元数N OE 表示分离过程的难易程度。对于稀溶液,近似用下式表示:

*

*ln *211

2

x x x x x x dx

N x x OE --=-=?

(1) 式中:N OE ——萃取相传质单元数

x ——萃取相的溶质浓度(摩尔分率,下同) x * ——溶质平衡浓度

x l 、x 2 ——分别表示萃取相进塔和出塔的溶质浓度。 萃取相的传质单元高度用H OE 表示:

OE OE H/N H = (2)

式中:H 为塔的有效高度(m )。

传质单元高度H OE 表示设备传质性能的优劣。H OE 越大、设备效率越低。影响萃取设备传质性能(H OE )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设备结构因素、两相物性因素、操作因素以及外加能量的形式和大小。

实验装置流程及试剂

1.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为转盘式萃取塔,见图6-2。转盘式萃取塔是一种效率比较高的液-液萃取设备。转盘塔塔身由玻璃制成(有效高度 m ),转轴、转盘、固定盘由不锈钢制成。转盘塔上下两端各有一段澄清段,使每一相在澄清段有一定的停留时间,以便两液相的分离。在萃取区,一组转盘固定在中心转轴上,转盘有一定的开口,沿塔壁则固定着一组固定圆环盘,转轴由在塔顶的调速电机驱动,可以正反两个方向调解速度。分散相(油相)被转盘强制性混合搅拌,使其以较小的液滴分散在连续相(水)中,并形成强烈的湍动,促进传质过程的进行。转盘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维修方便、操作稳定;2)处理能力大、分离效率高;3)操作弹性大。 2.实验流程

实验流程见图6-3。实验中将含有苯甲酸的煤油从油循环槽经油泵通过转子流量计打入转盘塔底部,由于两相的密度差,煤油从底部住上运动到塔顶。在塔的上部设置一澄清段,以保证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让分散的液相凝聚实现两相分离。经澄清段分层后,油相从塔顶出口排出返回到油循环槽。水相经转子流量计进入转盘塔的上部,在重力的作用下从上部住

下与煤油混合液逆流接触,在塔底澄清段分层后排出。在塔中,水和含有苯甲酸的煤油在转盘搅拌下被充分混合,利用苯甲酸在两液相之间不同的平衡关系,实现苯甲酸从油相转移到水相中。

溶质:苯甲酸(分析纯);煤油;氢氧化钠(分析纯);指示剂:酚酞。

图6-2 转盘塔萃取实验流程

实验步骤及分析方法

1.实验步骤

1)配制标准NaOH溶液(浓度大约为L)

2)将一定量的苯甲酸溶于煤油中,在油循环槽中通过油泵循环搅拌使煤油中苯甲酸的浓度均匀。

3)取10ml循环槽中的煤油,放入烧杯,再加入40ml水,经30min搅拌后,在分液漏斗中静置20min,取下层20ml水,测定出苯甲酸的平衡浓度。

4)开启水阀,水由上部进入转盘塔。待水灌满塔后,开启油泵,通过阀门调节流量,将煤油送人转盘塔下部。调节萃取剂(水)与混合液(煤油)流量之比为4:1(建议水相流量为20L/h,油相流量为5L/h),转速调节到500转/分左右,正转。

5)观测塔中两相的混合情况,每隔半小时取塔底部出口水进行分折,直到水中的苯甲酸浓度趋于稳定。

化工原理实验

流量计的种类很多,本实验是研究差压式(速度式)流量计的校正,这类差压式流量计是用测定流体的压差来确定流体流量(或流速)常用的有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和毕托管等。实验装置用孔板流量计如同2。a)所示,是在管道法兰向装有一中心开孔的不诱钢板。 孔板流量计的缺点是阻力损失大,流体流过孔板流量计,由于流体与孔板有摩擦,流道突然收缩和扩大,形成涡流产生阻力,使部分压力损失,因此流体流过流量计后压力不能完全恢复,这种损失称为永久压力损失(局部阻力损失)。流量计的永久压力损失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出。如下图所示,实验中测定3、4两个截面的压力差,即为永久压力损失。对孔板流量计,测定孔板前为d1的地方和孔板后6d1的地方两个截面压差 工厂生产的流量计大都是按标准规范生产的。出厂时一般都在标准技术状况下(101325Pa,20℃)以水或空气为介质进行标定,给出流量曲线或按规定的流量计算公式给出指定的流量系数,然而在使用时,往往由于所处温度、压强、介质的性质同标定时不同,因此为了测定准确和使用方便,应在现场进行流量计的校正。即使已校正过的流量计,由于在长时间使用中被磨损较大时,也需要再一次校正。 量体法和称重法都是以通过一定时间间隔内排出的流体体积或质量的测量来实现的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李发永 流量计原理 工厂生产的流量计,大都是按标准规范制造的。流量计出厂前要经过校核,并作出流量曲线,或按规定的流量计算公式给出指定的流量系数,或将流量系数直接刻在显示仪表刻度盘上供用户使用。 如果用户丢失原厂的流量曲线图;或者流量计经长期使用,由于磨损造成较大的计量误差;或者用户自行制造非标准形式的流量计;或者被测量流体与标定的流体成分或状态不同,则必须对流量计进行校核(或称为标定)。也就是用实验的方法测定流量计的指示值与实际流量的关系,作出流量曲线或确定流量的计算公式。因此,流量计的校核在生产、科研中都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Φ16×2.5 Ф:是表示外径 DN:公称直径(近似内径) “Φ”标识普通圆钢管的直径,或管材的外径乘以壁厚,如:Φ25×3标识外径25mm,壁厚为3mm的管材; 以孔板流量计为例进行说明,文丘里流量计的原理与此完全一样,只是流量系数不同。

化工原理实验模拟试题4教学内容

化工原理实验模拟试 题4

流体流动阻力实验 一、在本实验中必须保证高位水槽中始终有溢流,其原因是: A、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供水量。 B、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位压头的恒定。 C、只要如此,就可以保证流体流动的连续性。 二、本实验中首先排除管路系统中的空气,是因为: A、空气的存在,使管路中的水成为不连续的水。 B、测压管中存有空气,使空气数据不准确。 C、管路中存有空气,则其中水的流动不在是单相的流动。 三、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的直管摩擦阻力系数…雷诺数的数据能否关联在同一条曲线上? A、一定能。 B、一定不能。 C、只要温度相同就能。 D、只有管壁的相对粗糙度相等就能。 E、必须温度与管壁的相对粗糙度都相等才能。 四、以水作工作流体所测得的直管阻力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能否适用于其它流体? A、无论什么流体都能直接应用。 B、除水外什么流体都不能适用。 C、适用于牛顿型流体。 五、当管子放置角度或水流方向改变而流速不变时,其能量的损失是否相同。 A、相同。 B、只有放置角度相同,才相同。

C、放置角度虽然相同,流动方向不同,能量损失也不同。 D、放置角度不同,能量损失就不同。 六、本实验中测直管摩擦阻力系数时,倒U型压差计所测出的是: A、两测压点之间静压头的差。 B、两测压点之间位压头的差。 C、两测压点之间静压头与位压头之和的差。 D、两测压点之间总压头的差。 E、两测压点之间速度头的差。 七、什么是光滑管? A、光滑管是绝对粗糙度为零的管子。 B、光滑管是摩擦阻力系数为零的管子。 C、光滑管是水力学光滑的管子(即如果进一步减小粗糙度,则摩擦阻力 不再减小的管子)。 八、本实验中当水流过测突然扩大管时,其各项能量的变化情况是: A、水流过突然扩大处后静压头增大了。 B、水流过突然扩大处后静压头与位压头的和增大了。 C、水流过突然扩大处后总压头增大了。 D、水流过突然扩大处后速度头增大了。 E、水流过突然扩大处后位压头增大了 BCECAAAA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

化工2004/02 化工原理实验 福州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室 二〇〇四年二月

前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要求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队伍。因此,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院校应当把创造力的教育和培养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及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环节,更能贯穿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其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如何能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尤为重要。传统的大学实验教学,其内容是以验证前人知识为主的验证型实验,其方法是教师手把手地教,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今,大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普遍开设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重要思路和做法。在“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必须通过的本科教学评优工作指标中就明确要求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应占70%以上。 《化工原理实验》是一门技术基础实验课,在培养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学校确定为我校参加本科教学评优工作重点建设的基础课程之一。福州大学投入247万元用于建设以“三型”实验为主的现代化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化工原理实验室。目前,第一期投入100万元的化工原理实验室建设工作已经完成,第二期投入147万元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已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装置18套,其中有6套是我校与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共同联合研制的,有2套是我们自行研制的。这些装置将化工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融合了化学、电工电子、数学、物理及机械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等功能,能够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开出不同类型的“三型”实验。有了这些高新技术装备的实验装置,我们还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化工原理实验内容、方法的改革,必须以当代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论及教育心理学为指导,研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启发式、交互式、研讨式、动手式的实验教学方法,从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流程装配、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讨论等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化工原理实验讲义》就是为了适应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要求而编写的。 《化工原理实验讲义》由施小芳高级实验师执笔主编,李微高级实验师、林述英实验师参与编写工作,阮奇教授主审。叶长燊等老师参加了编写讲义的讨论,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对本讲义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热心帮助和支持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讲义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有关书籍、杂志、兄弟院校的讲义等大量资料,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列举,谨此说明。本讲义难免存在不妥之处,衷心地希望读者给予指教,使本讲义日臻完善。 福州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室 2004.2.5

2017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2017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2017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引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 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周,是上大学以来第一次独立的工业化设计。从老师以及学长那里了解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我们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由于第一次接触课程设计,起初心里充满了新鲜感和期待,因为自我认为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终于可以加以实践了。可是当老师把任务书发到手里是却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措。可是在这短短的三周里,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同学讨论,再进行整个流程的计算,再到对工业材料上的选取论证和后期的程序的编写以及流程图的绘制等过程的培养,我真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的种种困难,也体会到了利用所学的有限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各种问题的不易。我的课程设计题目是苯――氯苯筛板式精馏塔设计图。在开始时,我们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有课程设计书作为参

考,但其书上的计算步骤与我们自己的计算步骤有少许差异,在这些差异面前,我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通过查阅《化工原理》,《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书籍,以及在网上搜索到的理论和经验数据。我们慢慢地找到了符合自己的实验数据。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模版和计算过程。在这三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这些“非泡点一族”在计算进料热状况参数q时,没有任何参考模板,完全靠自己捉摸思考。起初大家都是不知所措,待冷静下来,我们仔细结合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一步一步的讨论演算,经大家一下午的不懈努力,终于把q算出来了。还有就是我们在设计换热器部分,在试差的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经历了几乎一天多的时间才选出了合适的换热器型号,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我试差成功后那激动的心情,因为我尝到了自己在付出很多后那种成功的喜悦,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血泪史”的见证哈。 在此感谢我们的杜治平老师.,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课程设计的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老师您的细心指导。而您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同时感谢同组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同学的友谊。由于本人的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老师们多多指教,我十分乐意接受你们的批评与指正,本人将万分感谢。 2017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二

化工原理实验模拟思考题

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1.泵壳的作用是:汇集液体 2.轴封的作用是:减少高压液体漏出泵外 3.密封环的作用是:减免高压液体漏回吸入口 4.叶轮的作用是:传递机械能 5.离心泵是由:_叶轮、泵壳、密封环、轴封装置_、和_平衡盘装置五个主要部件所组 成的。 6.离心泵的流量又称为:送液能力 7.泵能给予(1牛顿)_液体的能量称为泵的扬程。 8.每秒钟泵对(输送液体)所作的功,称为有效功率。 9.泵若需自配电机,为防止电机超负荷,常按实际工作的最大流量计算轴功率N,取 (1.1-1.2)N作为选电机的依据。 10.离心泵性能的标定条件是:20℃,101.3kPa的清水 11.为了防止电机烧坏现象发生,启动离心泵时必须先关闭泵的出口阀。 12.由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可知:流量增大则扬程_减少 13.对应于离心泵特性曲线_____的各种工况下数据值,一般都标注在铭牌上。效率最大。 14.根据生产任务选用离心泵时,一般以泵效率不低于最高____的90%为合理,以降低能 量消耗。效率 15.根据生产任务选用离心泵时,应尽可能使泵在____点附近工作。效率最大 孔板流量计校验实验 1.孔板流量计前后压力: 前>后 2.孔板流量计的孔流系数与流动形态的关系:随Re的减小而减小 3.下列关于孔板流量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构造简单、制造安装方便 流体阻力实验 1.流体流过管件的局部阻力系数主要与下列哪些条件有关:管件的几何形状、流体的Re 数 2.同一直管分别按下列位置摆放 (1)垂直 (2)水平 (3)倾斜同样的流体流动状 态下摩擦阻力关系是:倾斜=水平=垂直 3.在本实验中必须保证高位水槽始终有溢流,其原因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位压头的恒 定 4.本实验中首先需排除管路系统中的空气,是因为:空气的存在,使管路中的水成为不 连续的流体、测压管中存有空气,使测量数据不准确、管路中有空气则其中水的流动不再是单相的流动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

实验一 伯努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流体流动中各种能量和压头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加深对柏努利方程式的理解。 2、观察各项能量(或压头)随流速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 1、不可压缩流体在管内作稳定流动时,由于管路条件(如位置高低、管径大小等)的变化,会引起流动过程中三种机械能——位能、动能、静压能的相应改变及相互转换。对理想流体,在系统内任一截面处,虽然三种能量不一定相等,但能量之和是守恒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2、对于实际流体,由于存在内磨擦,流体在流动中总有一部分机械能随磨擦和碰撞转化为热能而损失。故而对于实际流体,任意两截面上机械能总和并不相等,两者的差值即为机械损失。 3、以上几种机械能均可用U 型压差计中的液位差来表示,分别称为位压头、动压头、静压头。当测压直管中的小孔(即测压孔)与水流方向垂直时,测压管内液柱高度(位压头)则为静压头与动压头之和。任意两截面间位压头、静压头、动压头总和的差值,则为损失压头。 4、柏努利方程式 ∑+++=+++f h p u gz We p u gz ρ ρ2222121122 式中: 1Z 、2Z ——各截面间距基准面的距离 (m) 1u 、2u ——各截面中心点处的平均速度(可通过流量与其截 面积求得) (m/s) 1P 、2p ——各截面中心点处的静压力(可由U型压差计的液位 差可知) (Pa ) 对于没有能量损失且无外加功的理想流体,上式可简化为 ρ ρ2 2 22121122p u gz p u gz + +=++ 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算出截面平均流速ν及动压g 22 ν,从而可得到各截面测管水头和总水头。 三、实验流程图

《化工原理》(上)模拟试卷

《化工原理》(上册)模拟试卷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5分) 1. 因次分析的目的在于用无因次数群代替变量,使实验与关联工作简化。 2. 边长为0.5m的正方形通风管道,其当量直径为0.5m。 3.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设计的流量计中,孔板流量计是恒压差流量计。 4. 当计算流体由粗管进入细管的局部阻力损失时,公式中的流速应该取粗管中 的流速。 5. 离心泵的轴功率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6. 当离心泵的安装高度超过允许安装高度时,将可能发生气缚现象。 7. 对于低阻输送管路,并联优于串联组合。 8. 为了获得较高的能量利用率,离心泵总是采用后弯叶片。 9. 间歇过滤机一个操作周期的时间就是指过滤时间。 10. 过滤介质应具备的一个特性是多孔性。 11. 过滤常数K与过滤压力无关。 12. 滴状冷凝的给热系数比膜状冷凝的给热系数大,所以工业冷凝器的设计都按 滴状冷凝考虑。 13. 多层平壁定态导热中,若某层的热阻最小,则该层两侧的温差也最小。 14. 对于温度不宜超过某一值的热敏性流体,在与其他流体换热过程中宜采用逆 流操作。 15. 实际物体的辐射能力总是小于黑体的辐射能力。 二、选择题(每题1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20分)

1. 当不可压缩流体在水平放置的变径管路中作稳定的连续流动时,在管子直径 缩小的地方,其静压力()。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不确定 2. 水在内径一定的圆管中稳定流动,若水的质量流量保持恒定,当水温度升高 时,Re值将()。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不确定 3. 如左图安装的压差计,当拷克缓慢打开时,压差计中 的汞面将()。 A. 左低右高 B. 等高 C. 左高右低 D. 无法确定 4.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流量和压头数值是()。 A. 最高效率点对应值 B. 操作点对应值 C. 最大流量下对应值 D. 计算值 5. 操作中的离心泵,将水由水池送往敞口高位槽。若管路条件不变,水面下降(泵能正常工作)时,泵的压头、泵出口处压力表读数和泵入口处真空表读数将分别()。 A. 变大,变小,变大 B. 变小,变大,变小 C. 不变,变大,变小 D. 不变,变小,变大 6. 在重力场中,固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与下列因素无关() A.粒子几何形状 B.粒子几何尺寸 C.粒子及流体密度 D.流体的流速 7. 当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时,提高回转真空过滤机的转速,则过滤机的生产能 力()。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不一定 8. 当间壁两侧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存在下列关系α1<<α2,则要提高总传热系 数K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为()。 A.提高α1 B.提高α2 C.提高α1,降低α2 D.不确定 9. 根据因次分析法,对于强制对流传热,其准数关联式可简化为() A. Nu=f(Re,Pr,Gr) B. Nu=f(Re,Gr) C. Nu=f(Pr,Re) D. Nu=f(Pr,Gr)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1)

实验1 雷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液体在不同流动状态时的流体质点的运动规律。 2、观察液体由层流变紊流及由紊流变层流的过渡过程。 3、测定液体在园管中流动时的上临界雷诺数Rec1和下临界雷诺数Rec2。 二、实验要求 1、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掌握与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按规定进行实验操作。 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计算实验数据,提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仪器 1、雷诺实验装置(套), 2、蓝、红墨水各一瓶, 3、秒表、温度计各一只, 4、 卷尺。 四、实验原理 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有两种不同的流动状态,其阻力性质也不同。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水箱中的水位恒定,即水头H不变。如果管路中出口阀门开启较小,在管路中就有稳定的平均流速u,这时候如果微启带色水阀门,带色水就会和无色水在管路中沿轴线同步向前流动,带色水成一条带色直线,其流动质点没有垂直于主流方向的横向运动,带色水线没有与周围的液体混杂,层次分明的在管道中流动。此时,在速度较小而粘性较大和惯性力较小的情况下运动,为层流运动。如果将出口阀门逐渐开大,管路中的带色直线出现脉动,流体质点还没有出现相互交换的现象,流体的运动成临界状态。如果将出口阀门继续开大,出现流体质点的横向脉动,使色线完全扩散与无色水混合,此时流体的流动状态为紊流运动。

雷诺数:γ d u ?= Re 连续性方程:A ?u=Q u=Q/A 流量Q 用体积法测出,即在时间t 内流入计量水箱中流体的体积ΔV 。 t V Q ?= 4 2 d A ?=π 式中:A-管路的横截面积 u-流速 d-管路直径 γ-水的粘度 五、实验步骤 1、连接水管,将下水箱注满水。 2、连接电源,启动潜水泵向上水箱注水至水位恒定。 3、将蓝墨水注入带色水箱,微启水阀,观察带色水的流动从直线状态至脉动临界状态。 4、通过计量水箱,记录30秒内流体的体积,测试记录水温。 5、调整水阀至带色水直线消失,再微调水阀至带色水直线重新出现,重复步骤4。 6、层流到紊流;紊流到层流各重复实验三次。 六、数据记录与计算 d= mm T (水温)= 0C 七、实验分析与总结(可添加页) 1、描述层流向紊流转化以及紊流向层流转化的实验现象。 2、计算下临界雷诺数以及上临界雷诺数的平均值。

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

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一) 科学的目的除了应用以外,还有发现世界的美,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物理化学自然也是科学,所以同样适用。 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物理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如此。然而,在刚刚开始学物化的时候,我几乎被一大堆偏微分关系式所吓晕。尤其是看那一大堆偏微分的公式,更是让我觉得头痛。然而通过阅读以及对以前高数的复习,我慢慢地能理解偏微分的含义了。由于物化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因此我们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将它们融会贯通,这才能学习好物化。 物化是有用的,也是好玩的,这些是学习物化的动力,那么,怎样才可以学好物化呢? 对我来说,主要就是理解-记忆-应用,而串起这一切的线索则为做题。理解是基础,理解各个知识点,理解每一条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使用范围等等。我的记性不太好,所以很多知识都要理解了之后才能记得住,但是也正因如此,我对某些部分的知识点或公式等的理解可能比别人要好一点,不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就好像有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那或许可以放弃对推导过程的理解,毕竟最重要的是记住这条公式的写法及在何种情况下如何使用该公式,这样也就可以了,说到底,对知识的记忆及其应用才是理解的基础物理化学不在于繁杂的计算,而是思路。 我觉得学习物化时应该逐渐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物理化学的理论框架,要培养出物理化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要创新。物化离不开做题。 认真地去做题,认真地归纳总结,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样才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框架,而且做题也是一个把别人的框架纳入自己的框架的过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阶段我们对物理化学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做题以及稍后的物理化学实验中,当然把它们应用于生活中也是可以的,至于更大的应用,如工业生产上,还是得等毕业之后才有机会吧。 尽量培养自己对物化的兴趣,多看书,多做题,总结自己的经验,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物理化学理论框架,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学习物化的方法。我又记起高中教我数学的老师说过的”知识要收敛,题目要发散”,其实这也适用与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不断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持之以恒,最终就有可能读通物化,面对什么题目都不用怕了。这一点尤其是对有志考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同学来说很重要。最后,加油吧,各位。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期待在这个学期收获更多! 关于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二)

化工原理实验实验报告

篇一: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 姓名 专业月实验内容吸收实验指导教师 一、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ya.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uo[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p[mmh20/m]为纵坐标,在z ?p~uo关系z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当液体喷淋量l0=0时,可知 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1时,?p~uo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z ?p值较小时为恒持z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2>l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 液区,?p?p?p~uo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uo曲zzz ?p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姓名 专业月实验内容指导教师?p~uo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在液泛区塔已z 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图2-2-7-1 填料塔层的?p~uo关系图 z 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姓名 专业月实验内容指导教师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na?kya???h??ym(1)式中:na——被吸收的氨量[kmolnh3/h];?——塔的截面积[m2] h——填料层高度[m] ?ym——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 kya——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3/m3·h] 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 na?v(y1?y2)?l(x1?x2) (2)式中:v——空气的流量[kmol空气/h] l——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20/h] y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3/kmol空气] y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3/kmol空气] x1,x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3/kmolh20] 由式(1)和式(2)联解得: kya?v(y1?y2)(3) ??h??ym 为求得kya必须先求出y1、y2和?ym之值。 1、y1值的计算: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总结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总结 摘要: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引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5-02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理论课之后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我们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也如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解决常规化工设计中一些实际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其出发点是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计算机辅助绘图、分析与思考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能力。笔者从事了3届的课程设计教学,从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现将笔者的教学体会作一介绍。 一、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般为二周时间。课程设计基本要求是通过这一设计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使将来在不同岗位就业的学生都能受益,都能解决这类工程的实际问题,并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课程设计的选题需要我们指导老师慎重,尽量选择化工行业中最普遍且最具代表性的单元操作进行设计。根据以往的教学的经验,题目的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程设计题目尽可能接近实际生产,截取现有的某化工项目中的某一操作单元为设计模型,比如某合成氨厂的传热单元的设计,流体输送过程中离心泵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等等。这样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参照体系,不至于出现不合理的偏差。 2.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围绕着常见的化工操作单元进行展开,比如我们都知道在讲授《化工原理》理论知识时其中的单元操作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萃取等等。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包括2~3个常见的单元操作,从而实现某一简单的化工任务。 3.课程设计题目中涉及的物质尽可能常见易得。因为完成虚拟的生产任务过程中需要这些物质的物性参数进行核算,常见易得的物质能够降低学生在查阅参数方面的工作量。比如,如果我们设计分离任务尽量选择苯-甲苯,或甲醇-水等这样的体系,因为这些混合体系的参数大部分工具

化工原理实验心得体会

化工原理实验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化工原理》这门课,在学习了部分理论知识后,我们进入了实验室,开始学习《化工原理实验》并分组进行了实验。和前几个学期类似,大家先要进行实验的预习,在了解和熟悉实验的要求和操作的基础上,然后在老师提问检查每一组各位组员对实验过程的预习程度后,对各位组员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缺漏。然后在指导老师的悉心讲解后,对实验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后进行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化工原理课上老师讲解的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对理论知识有了形象化的认识。 本学期我们共学习了五个实验,分别是: 实验一、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实验; 实验二、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 实验三、空气—蒸汽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四、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 实验五、填料塔的精馏实验, 通过对实验的学习并亲手操作,我掌握了许多知识。 这几个实验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实验以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钙的水浆液位测定原料。这个实验和空气—蒸汽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一起分组进行。老师讲解完实验原

理并强调了注意事项后,我们开始实验。我们小组先进行了恒压 过滤常数测定实验,首先我们对两个小组的成员进行了各项职责 的分配分别是:两位同学负责碳酸钙水浆液的搅拌和回收,由一 位同学负责数据的采集和记录的工作。每个三分钟记录床层温度 一次,取样一次,并由同组同学进行含水量的测定,由两位同学 负责装好板框,最后分别由其他两位同学负责压力阀的控制和滤 液进口阀、滤液出口阀的控制。这样一来整个实验的分工工作就 已经完成了。实验过程中,我们互相配合,进行的很顺利。但是 在第一次实验时由于我们的粗心大意,我们将四块滤板中的一块 方向装反了,使得我们第一次采集的数据无效了,因此指导老师 还对我们实验时的粗心大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这些批评教 育使我们牢记在这是一个教训,实验中细心认真完成每一步,我 们的动手能力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在这一个学期短暂的实验学习过程中,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在 大学学习生活中,在实验过程中一个实验者的认真预习和摈弃粗 心大意,认真、谨慎的进行好每一步的操作、合理的分工协同工 作对于一个实验的成败与否是至关重要的。或许在将来生活工作 中也一样,俗话说得好,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做事粗心 大意,做事前从不做准备的人不管他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无 法取得好的成绩,因为在他的心理或许压根就没有重视过自己所 从事的事情或者是行业。俗话说“机遇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化工原理实验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一些典型化工设备的原理和

化工原理实验习题答案

1、填料吸收实验思考题 (1)本实验中,为什么塔底要有液封液封高度如何计算 答:保证塔内液面,防止气体漏出,保持塔内压力. 设置液封装置时,必须正确地确定液封所需高度,才能达到液封的目的。 U形管液封所需高度是由系统内压力(P1 塔顶气相压力)、冷凝器气相的压力(P2)及管道压力降(h,)等参数计算确定的。可按式(4.0.1-1)计算: H =(P1一P2)Y一h- 式中 H.,- —最小液封高度,m; P1,—系统内压力; P2—受液槽内压力; Y—液体相对密度; h-—管道压力降(液体回流道塔内的管线) 一般情况下,管道压力降(h-)值较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可简化为 H=(P1一P2)Y 为保证液封效果,液封高度一般选取比计算所需高度加0. 3m-0. 5m余量为宜。 (2)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有什么工程意义 答:是确定最适宜操作气速的依据 (3)测定Kxa 有什么工程意义 答:传质系数Kxa是气液吸收过程重要的研究的内容,是吸收剂和催化剂等性能评定、吸收设备设计、放大的关键参数之一 (4)为什么二氧化碳吸收过程属于液膜控制 答: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是气膜控制,如HCl,NH3,吸收时的阻力主要在气相,反之就是液膜控制。对于CO2的溶解度和HCl比起来差远了,应该属于液膜控制 (5)当气体温度和液体温度不同时,应用什么温度计算亨利系数 答:液体温度。因为是液膜控制,液体影响比较大。

2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1. 答:冷流体和蒸汽是并流时,传热温度差小于逆流时传热温度差,在相同进出口温度下,逆流传热效果大于并流传热效果。 2.答:不凝性气体会减少制冷剂的循环量,使制冷量降低。并且不凝性气体会滞留在冷凝器的上部管路内,致使实际冷凝面积减小,冷凝负荷增大,冷凝压力升高,从而制冷量会降低。而且由于冷凝压力的升高致使排气压力升高,还会减少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应把握好空气的进入,和空气的质量。 3.答:冷凝水不及时排走,附着在管外壁上,增加了热阻,降低传热速率。 在外管最低处设置排水口,及时排走冷凝水。 4.答:靠近蒸气温度因为蒸气冷凝传热膜系数远大于空气膜系数。 5. 答:基本无影响。因为α∝(ρ2gλ3r/μd0△t)1/4,当蒸汽压强增加时,r 和△t均增加,其它参数不变,故(ρ2gλ3r/μd0△t)1/4变化不大,所以认为蒸汽压强对α关联式无影响。 3、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 1、关闭阀门的原因从试验数据上分析:开阀门意味着扬程极小,这意味着电机功率极大,会烧坏电机。 2、离心泵不灌水很难排掉泵内的空气,导致泵空转而不能排水;泵不启动可能是电路问题或是泵本身已损坏,即使电机的三相电接反了,泵也会启动的。 3、用出口阀门调解流量而不用崩前阀门调解流量保证泵内始终充满水,用泵前阀门调节过度时会造成泵内出现负压,使叶轮氧化,腐蚀泵。还有的调节方式就是增加变频装置,很好用的。 4、当泵不被损坏时,真空表和压力表读数会恒定不变,水泵不排水空转不受外网特性曲线影响造成的。 5、不合理,安装阀门会增大摩擦阻力,影响流量的准确性 6、本题是研究密度对离心泵有关性能参数的影响。由离心泵的基本方程简化式可以看出离心泵的压头,流量、效率均与液体的密度无关,但泵的轴功率随流体密度增大而增大即:密度增大N增大,又因为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Hg↓而安装高度减小。 4、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 1、是的,因为由离心泵特性曲线知,流量为零时,轴功率最小,电动机负荷最小,不会过载烧毁线圈。 2、在流动测定中气体在管路中,对流动的压力测量产生偏差,在实验中一定要排出气体,让流体在管路中流动,这样流体的流动测定才能准确。当流出的液体无气泡是就可以证明空气已经排干净了。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书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 (1) 实验二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5) 实验三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7) 实验四筛板式精馏塔的操作及塔板效率测定 (9) 实验五填料塔吸收实验 (12) 演示实验柏努利方程实验 (14)

雷诺实验 (16)

实验一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了解流体在管道内摩擦阻力的测定方法; 2、 确定摩擦系数入与雷诺数 Re 的关系。 二、基本原理 由于流体具有粘性, 在管内流动时必须克服内摩擦力。 当流体呈湍流流动时, 质点间不 断相互碰撞,弓I 起质点间动量交换,从而产生了湍动阻力,消耗了流体能量。流体的粘性和 流体 的涡流产生了流体流动的阻力。 在被侧直管段的两取压口之间列出柏努力方程式, 可得: △ P f = △ P ’ P f L u 2 h f d 2 L —两侧压点间直管长度(m ) 2d P f d —直管内径(m ) 入一摩擦阻力系数 u —流体流速(m/s ) △ P f —直管阻力引起的压降(N/m 2 ) 厂流体粘度(Pa.s ) p — 流体密度(kg/m 3 ) 本实验在管壁粗糙度、管长、管径、一定的条件下用水做实验,改变水流量,测得一系 列流量下的△ P f 值,将已知尺寸和所测数据代入各式,分别求出入和 Re ,在双对数坐标纸 上绘出入?Re 曲线。 三、实验装置简要说明 水泵将储水糟中的水抽出, 送入实验系统,首先经玻璃转子流量计测量流量, 然后送入 被测直管段测量流体流动的阻力,经回流管流回储水槽,水循环使用。 被测直管段流体流 动阻力△ P 可根据其数值大小分别采用变压器或空气一水倒置 U 型管来测量。 四、实验步骤: 1、 向储水槽内注蒸馏水,直到水满为止。 2、 大流量状态下的压差测量系统 ,应先接电预热10-15分钟,观擦数字仪表的初始值并 记 录后方可启动泵做实验。 3、 检查导压系统内有无气泡存在 .当流量为0时打开B1、B2两阀门,若空气一水倒置 U 型管内两液柱的高度差不为 0,则说明系统内有气泡存在,需要排净气泡方可测取数据。 排气方法:将流量调至较大,排除导压管内的气泡,直至排净为止。 4、 测取数据的顺序可从大流量至小流量,反之也可,一般测 15?20组数,建议当流量 读数 小于300L/h 时,用空气一水倒置 U 型管测压差△ P 。 5、待数据测量完毕,关闭流量调节阀,切断电源。 Re du

实验教学心得体会10篇

实验教学心得体会10篇 实验心得(一) 实验室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是分重视的,这一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潜力,让学生做相关实训并完成单片机实验报告,在实验的形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潜力。从单片机实验心得中学生就能够总结出超多的经验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程(教学中选用inter公司的mcs-51),要掌握单片机指令系统中汇编语言各种基本语句的好处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单片机与其他设备相连接的输入输出中断等接口-技术。使学生从硬件软件的结合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潜力,从而全面掌握单片机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认识、基储综合3个阶段。以往的单片机实验是进行软件的编制和调试,与实际应用中的硬件电路相脱节。使学生缺乏硬件设计及调试分析潜力,对单片机如何构成一个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缺乏认识。发布的单片机实验板,透过计算机连接仿真器在实验板上把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一齐调试, 软件的修改也分方便,软件和硬件调试都透过后,把程序固化在eprom当中,插上8051单片机构成一个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实验心得(二) 我觉得化工原理实验是一门验证性课程,它把我们在化工原

理学到的各种单元操作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而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认识到它的实在性。流体输送——离心泵、过滤——板框压滤机、对流传热——套管式换热器、吸收蒸馏——填料塔板式塔、干燥——厢式干燥装置。一个个实验和装置让我们对每种单元操作都有了除理性认识之外的感性认识。 此刻回过头来看,在做实验前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没有认真研究,导致有些实验做的效果并不好,这是预习不够充分的表现。认真的预习报告应要3小时左右,而我犯懒预习方面很敷衍,一小时就完事,于是就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这是我应当深刻检讨的。正如《礼记中庸》所说“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所以以后做实验不应急于开始实验,应搞清楚目的和设计流程的来龙去脉。另外感激俞教师实验前的仔细讲解让我做实验时不至于对整个流程不知所措。 做化工原理实验我感觉很有意思,因为实验数据并不是先定的,自我得出实验结论有一种成就感,这对培养我们不盲从、实证的思维方式有益,并且由于我们是分组实验,每4-5人一组,锻炼了我们的协作的本事。化学实验研究中中分工协作尤为重要,能够发挥整体效能提高进行实验的效率,取长补短,最重要的是团队精神和氛围会产生强大的动力,所以这方面的锻炼是化原实验中我的重要收获之一。 在进行实验和处理数据时,我们用到了非传统的方法用Excel、

化工原理实验模拟试题4.doc

流体流动阻力实验 一、在本实验中必须保证高位水槽中始终有溢流,其原因是: A、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供水量。 B、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位压头的恒定。 C、只要如此,就可以保证流体流动的连续性。 二、本实验中首先排除管路系统中的空气,是因为: A、空气的存在,使管路中的水成为不连续的水。 B、测压管中存有空气,使空气数据不准确。 C、管路中存有空气,则其中水的流动不在是单相的流动。 三、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的直管摩擦阻力系数…雷诺数的数据能否关联在同一条曲线上? A、一定能。 B、一定不能。 C、只要温度相同就能。 D、只有管壁的相对粗糙度相等就能。 E、必须温度与管壁的相对粗糙度都相等才能。 四、以水作工作流体所测得的直管阻力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能否适用于其它流体? A、无论什么流体都能直接应用。 B、除水外什么流体都不能适用。 C、适用于牛顿型流体。 五、当管子放置角度或水流方向改变而流速不变时,其能量的损失是否相同。 A、相同。 B、只有放置角度相同,才相同。 C、放置角度虽然相同,流动方向不同,能量损失也不同。 D、放置角度不同,能量损失就不同。 六、本实验中测直管摩擦阻力系数时,倒U型压差计所测出的是: A、两测压点之间静压头的差。 B、两测压点之间位压头的差。 C、两测压点之间静压头与位压头之和的差。 D、两测压点之间总压头的差。 E、两测压点之间速度头的差。 七、什么是光滑管? A、光滑管是绝对粗糙度为零的管子。 B、光滑管是摩擦阻力系数为零的管子。 C、光滑管是水力学光滑的管子(即如果进一步减小粗糙度,则摩擦阻力不再减小的管 子)。 八、本实验中当水流过测突然扩大管时,其各项能量的变化情况是: A、水流过突然扩大处后静压头增大了。 B、水流过突然扩大处后静压头与位压头的和增大了。 C、水流过突然扩大处后总压头增大了。 D、水流过突然扩大处后速度头增大了。 E、水流过突然扩大处后位压头增大了 BCECAAAA

化工原理实验讲

1流体阻力测定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流体流经直管和阀门时阻力损失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流体流动中能量损失的变化规律。 2 )测定直管摩擦系数入与雷诺准数Re的关系,将所得的入~Re方程与经验公式比较。 3 )测定流体流经阀门时的局部阻力系数E。 4 )学会倒U形差压计、差压传感器、涡轮流量计的使用方法。 5 )观察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门,并了解其作用。 基本原理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由于粘性剪应力和涡流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要消耗一定的机械能,这种机械能的消耗包括流体流经直管的沿程阻力和因流体运动方向改变所引起的局部阻力。 1)沿程阻力 流体在水平等径圆管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表现为压力降低,即 h f 仏上厘(1 —1) 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很多,尤其对湍流流体,目前尚不能完全用理论方法求解,必须通 过实验研究其规律。为了减少实验工作量,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意义,必须采用因次分析方法将各变量组合成准数关联式。根据因次分析,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有, (1)流体性质:密度P、粘度卩; (2)管路的几何尺寸:管径d、管长I、管壁粗糙度£; (3)流动条件:流速卩。 可表示为: p f (d,l,,,u,)(1—2)组合成如下的无因次式: p 2 (du I J d ,—)(1—3) u d p du I u2 (,—)? d d 2 du 令( , d )/ (1 — 4) 则式(1 —1)变为: 2 h f P 1u(1 - 5) d2 式中,入称为摩擦系数。层流(滞流)时,入=64/R e;湍流时入是雷诺准数R e和相对粗糙度的函数,须由实验确定。

2) 局部阻力 局部阻力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当量长度法和阻力系数法。 (1)当量长度法 流体流过某管件或阀门时,因局部阻力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流体流过与其具有相当管径 长度的直管阻力损失,这个直管长度称为当量长度,用符号le表示。这样,就可以用直管 阻力的公式来计算局部阻力损失,而且在管路计算时.可将管路中的直管长度与管件、阀门的当量长度合并在一起计算,如管路中直管长度为I,各种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之和为le,则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的总阻力损失h f为 I leu2 h f(1 —6) d 2 (2)阻力系数法\ 流体通过某一管件或阀门时的阻力损失用流体在管路中的动能系数来表示,这种计算局 部阻力的方法,称为阻力系数法。 即 2 . u h f (1 —7) 2 式中,E――局部阻力系数,无因次;u 在小截面管中流体的平均流速,m/ s。 由于管件两侧距测压孔间的直管长度很短?引起的摩擦阻力与局部阻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h f'直可应用柏努利方程由压差计读数求取。 实验装置与流程 1)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 —1所示。主要由水箱、管道泵,不同管径、材质的管子,各种阀门和管件,转子流量计等组成。第一根为粗糙管,第二根为光滑管。第三根不锈钢管,装有待测闸阀,用于局部阻力的测定。 1、水箱 2、管道泵 3、5、6、球阀 4、均压环7、系统排水阀8闸阀9、流量调节阀 10、排污水阀11倒U形差压计12、不锈钢管13、粗糙管14、光滑管15、转子流量计16、导压管17、温度计18、进水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