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健康培养

浅析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健康培养

浅析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健康培养
浅析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健康培养

浅析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健康培养

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根据报道大学生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不能够购承受一定的压力, 导致心理失衡, 酿成惨剧。针对这样的情况, 加快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加快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开展,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解决我国高学历人才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关键。

一、与大一新的心理对话: 目标性迷惘

李某,新生。高中时是班上“尖子生”自称入学近半个学期了,仍感到似乎还未开始大学生活。上课听不进去,不感兴趣;课外也很无聊,靠看小说、录像或闲聊打发时光。大学已经考上, 一下子没了目标, 将来找工作, 又据说主要靠" 关系,所以学习好坏无关紧要。当然,凭自己的智力, 60分还是能通过的,但很不甘心,难道就这样度过大学生涯吗?很苦恼,有时感到焦虑。

二、心理问题及分析

(一环境适应问题。

1、学校环境的变迁

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新生有重要影响。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他们面临着是陌生的校园、生疏而且关系密切的新群体。所有这些都会给每个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当这种应激超过限度时, 就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环境适应更加困难。

2、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学习的尖子, 自我感觉良好, 信心十足。但在集中了各地学习优等生的新群体中, 他们可能对现实不能恰当地接受和对待, 就造成了心理健康问题。第二, 是学习方法不

当等造成的学习困难。

3、生活习惯的变化各地学生的倒位就学带来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如果他们不能短期内顺利适应, 心理应激便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睡眠等活动, 形成心理问题。

(二学习问题。

1、学习不适应

大学阶段由于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抽象性较强, 更多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因此许多新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

2、目标计划不明确

谈起目标和计划许多学生可能会说得头头是道, 但目标设置不合理、计划不够具体可行则使得制定目标计划成了一种形式。

3、学习策略不多、热情不足

很多大学生习惯于中学阶段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对不同学科、不同任务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趋同, 而很少对学习内容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操作, 将所学知识整合为一个知识体系。不满意自己的所学专业, 对学习无热情、无兴趣, 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学习动机不强

大学以前习惯了外部压力的存在, 却忽视了内部动机的培养。这往往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自身似乎已经“自我实现”难,以产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因此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可选择性摘抄几点1、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学报、校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 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形成一种和谐、

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

2、加强自我保健教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保持心理健康, 既需要外在的服务和帮助, 更需要自我的教育和调适。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 使他们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陶冶情操、调节心理、促进心理平衡, 而且可以磨炼自己意志品质, 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加强兴趣培养,培养学生乐观精神。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首先要培养学生乐观的精神, 通过乐观精神的培养是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更多的接触他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同时通过兴趣活动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同时也能派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转移注意力,避免陷入苦闷。

4、加强学生自理能力及自控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许多大一学生由于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饮食起居而导致的自信息降低、心情郁闷, 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案例并不新鲜。因此, 加强高校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控能力的培养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点工作。通过对学生自控能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控制自我行为以及心情, 并通过多种途径排除抑郁心情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5、加强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由于独生子女的生活习惯等问题导致现代大学生过多的习惯于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不善于与他人相处。而高校学生的住宿使得原本这样的学生必须和多人同住一间房间。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同寝室同学的关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严重的还将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如何与他人相处, 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倾听他

人谈话等, 使学生能够做到不轻视和厌恶他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通过学校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6、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心理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一方面应当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测试,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应当将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不定期地举办组织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组织大学生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通过咨询电话, 心理咨询门诊等形式, 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并给予指导帮助, 能够有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提高心理工作的实效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