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题(2005)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题(2005)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题(2005)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题(2005)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题(2005)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体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21、P47

2.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健康、干净、良好环境的享有权。P42

3.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都有根据一定法律程序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P61

4.环境监督。是指对社会全体成员(包括每一个单位和个人)遵守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得以实施。

5.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以为人类生存发展产生经济价值、增益造福的那部分自然环境,也可以说是能被人类开发利用的那部分自然环境。P191

6.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从法律上规定了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对评价的原则、程序、内容、权利、义务、管理措施作了具体规定,形成一个法律制度,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P70 7.“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教材P72)

8.环境标准。是国家为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制定的法制化的技术准则,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P80

9.自然资源法。即自然资源保护法,它是关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193

10.环境法律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单位或个人,对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11.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的环境。(教材P2)

12.环境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处理环境案件的专门活动。

13.重大污染事故罪。指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犯罪。

14.非法狩猎罪。指行为人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

15.国际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国际间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发生的环境关系的各种有拘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称。P260

16.特殊环境。是指各类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特殊作用,以及在科学、文化、教育、观赏、旅游等方面有特殊价值的环境结构。P239

17.土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75年的“土地评价纲要”的叙述,“一片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地区,其特性包含着此地面以上和以

下垂直的生物圈的一切比较稳定或周期循环的要素”。所以,土地是一个由气候、土壤、地貌、岩石、水文、动植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土壤或耕地。P194

二、填空题

1.根据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环境问题分为

P10

2

两种。P2

3

关系的唯一选择。P15

4P43 5.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有过两种典型的错

P52

6

境影响评价制度。P70

7.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

P71 8.“三同时”制度是指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

P72

9

P74 10.我国法律规定对水体排污的单位超过排放

P74

11.

P76

12.“限期治理”的概念是在

国环境会议上提出。

府作出。P79

13P83

14.

P81

15

求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意见。P72、P89

16

的。

17.

面。P114

18.

P117

19.

用于与资源保护有关的诉。P128~129

20

P129

21.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

为P130

22.当事人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

议决定之日起P131 23.行为人以原料利用为名,进口固体废物的,

P110

24.非法采矿罪最高可以判处

25.(《土地管理法》第14条。)

26.我国在1956年在广东设立了第1个自然

P242

27.

用农药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P259

28.

贡献最大,被称为污染大户。P145

29.

P273

30

P261

31.

P251

32.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

33.

行使。(P196,《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2款)

34.征用建设用地30

审批。(P199)

35.我国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为

(P209)

36.以原材料为名进口危险废物的,

论处。(P110,《刑法》规定)

37.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时效为

(P130,《环境保护法》第42条)

38

P197

39.

P102~103

三、单项选择

1.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土地使用争议由(D)处理。(《土地管理法》第16条)

A、乡级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

2.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C)。(P199,《土地管理法》第47条)

A、1至3倍

B、3至6倍

D、5至10倍

3.根据我国《水法》的规定,在满足用水需要时,下列哪项用水应放在第一位?(D)(P201,《水法》第21条)

A、农业用水

B、工业用水

C、航运用

4.《环境保护法》规定,对造成环境严惩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的限期治理,由(B)决定。(P79,《环境保

护法》第29条)

A、国务院

C、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5.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使用的,由(D)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可以并处罚款。(《环境保护法》第36条)

A、建设项目的审批部门

B、建设项目的计划部门

C、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

6.《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B)制度。(《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5款)

A、无偿使用C、有计划使用D、规划使用

7.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所处的罚款由(B)决定。(《环境保护法》第39条第2款)

A、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

C、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

D、公安机关

8.某工厂向附近一小河排放工业污水,已取得排放许可证,并向环保行政部门交纳排污费。某日,厂技术人员赵某错误操作,致使一次排出污水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含量超标。以下是对随后发生的各种事件的责任判断,哪个是正确的?(B)

A、附近某村甲因自己看管不严,其养的牛超过围至河边饮此水而亡,该厂不承担赔偿责任

C、该厂超标污染的河水流入村民某丙承包的农田,造成秧苗损失2000元,丙欲起诉,应将该厂与赵某列为共同被告

D、该厂超标排放致附近丁村农作物大面积死亡,由此只发生民事赔偿责任而不发生刑事责任。

9.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A)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法》第10条)

B、国家环境状况公报

C、国家污染排放状况

D、国家环境质量状况

10.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C)审批手续。(《土地管理法》第44条)

A、征用

B、转让D、划拨

11.(B)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土地管理法》第18条)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

D、乡级以上人民民政府

12.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的期限为(C)(《土地管理法》第14条)

A、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

B、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D、20年

四、多项选择题

1.某单位因排放污水而致附近十余户的庄稼遭受损失。下列有关表述中哪些是错误的?(ABD)

C、若造成财产的重大损失,可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2.我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ABC)

D、同时改造

3.下列哪些法律、法规属于自然资源法(ACD)

B、环境保护法

4.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主体是(CD)(《环境保护法》第11条)

A、国务院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5.我国土地管理法以土地用途为标准,将土地分为(ABC)(《环境保护法》第4条)

D、空闲地

6.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诉讼的时效期间从(BC)时起计算。(《环境保护法》第42条)

A、污染损害发生

D、造成污染损害的行为发生

7.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可作出以下哪些处理(ABC)(《环境保护法》第39条)

D、吊销营业执照

8.依照《草原法》的规定,草原使用权分为哪几种情况(BD)

A、全民所有制单位对国家所有的草原依法享

用的使用权

C、个人的国有草原使用权

9.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建设临时用地的使用者有哪些义务?(ABC)(《土地管理法》第57条)

D、按合同的约定支付安置补助费

10.下列有关环境保护行政责任中的行政处罚的表述正确的是(ABC)

D、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强制执行

11.依照法律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ABC)

D、新耕地开发建设基金

12.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度,分为(AB)P70

C、环境状况公报

D、环境保护规划

五、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基本规律。

答:环境保护法是要通过把人类自发利用自然的行为控制、限制在符合生态学规律的范围内,以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其中所遵循的规律有以下六个:

(1)物物相关律,即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改变其中的一个,必然会对其他的事物产生影响;

(2)相生相克律,即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各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3)能流物复律,即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中,能量会逸散流失,物质则在环境中循环往复;

(4)负载有额律,即任何生态系统的负载(承受)能力都是有上限的;

(5)协调稳定律,即只有在结构和功能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

(6)地时制宜律,即每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组合,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开发利用这些自然环境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2.简述环境权的内容。

答:公民的环境权,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公民有在良好、适宜、健康环境中生活的权利。这是保障公民身体健康的首要条件,也是公民环境权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具体包括:

(1)宁静权,指公民有不受噪声、振动污染的权利;

(2)日照权,指公民有享受阳光照射不被阻挡的权利;

(3)通风权,指公民享受周围环境有良好的通风条件的权利;

(4)眺望权,指公民享有视线不被阻挡的权利;

(5)清洁水权,指公民享有饮用清洁、卫生的水的权利;

(6)清洁空气权,指公民有呼吸新鲜、清洁空气的权利;

(7)优美环境享受权,指公民享有对风景名胜区等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环境观赏游玩的权利等等。

(二)公民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

(三)公民有对污染破坏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3.简述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答: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法中,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则: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指导方针,要求建设与环境保护必须同时进行,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的效益;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3)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利用者补偿原则;

(4)公众参与原则,主要体现在群众有检举、控告权以及群众有参与管理权。

4.简述环境标准的分类。

答:环境标准按用途可以划分为五类:①环境质量标准;②污染物排放标准;③环境基础标准;

④环境方法标准;⑤环境标准样品。这些标准都是必须执行的“强制性环境标准”,对不执行的依据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还有一类“推荐性环境标准”,国家鼓励自愿采用。

5.环境行政诉讼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环境行政诉讼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1)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法院不是代替行政机关作出决定,只有在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