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观 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观 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观 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观 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观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师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从“教师是服务者”“教师是导航者”“教师是研究者”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观的时代特征与内涵。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观角色

前言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说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书育人的功能,还要有广阔的视野,高度的学科专业水平,更要求教师不仅是学者而且要成为教育家,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中,教师无疑是变革中的核心因素,而变化的重心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退色。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将成为树立新教师观,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教师是服务者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充分诠释了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所以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对待学生不能“俯视”,应该“平视”,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真诚、公平地对待学生。如果说教育是事业,而事业的价值在于奉献。那么为学生服务就是教师的奉献所在,倾囊相授即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雷锋如是说。而我想说,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是否永远投入到为学生服务之中……

二、教师是导航者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扶着小孩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变化的核心。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导航者”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几方面原因:首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覆盖面广且更新迅速,教师要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统治地位早已被动摇。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一学科知识来源的地位也己经动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施,网络教育的开展,使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其次,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使其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

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远远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这一单角色,而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潜能。利用自己已拥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在更加灵活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把握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不断地在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学生向更高远的目标奋斗。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经验和榜样的作用,成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与催化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动机,并能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教师是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的实施,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不能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现成的研究成果,或是不假思索地把一些陈旧、牵强的理论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在实施行动中自己去研究与探索,以研究者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定期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对不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只有把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有希望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才能使自己持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发展自己。同时,这也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人,需要的是一种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人。那么,未来的教育就需要增加对人们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的培养,建立终身的教育体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旧有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改善,不断地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把所学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合理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根据环境、对象、内容等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等等。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总之,新课程为教师的角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努力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自主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与角色转变》

2.《新课程与教学研究》吕世虎,刘玉莲主编

如何处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如何处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作者:尕金 (教师成长青海海西乌兰教师成长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 0 / 690 发表日期: 2010-07-09 17:52:37 体育课程标准十分关注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使体育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当前体育教学中,有部分老师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玩的开心,能让学生愉快的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对在体育活动有快乐的体验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思想了,显然他们忽略了体育的多面性。怎样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部分激情投入改革的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把握不好这个关系,新课程的理念就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一、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历来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去的教师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支配和控制方面,“以教师为中心”,提倡“师道尊严”,教师支配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学生没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锻炼,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和练习。体育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帮助、指导和点拨等方面,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学生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学习。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学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运动素材的再创造,都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 二、了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学习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同于“生活主体”。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如学生可以是购物主体,饮食主体,娱乐主体,可以被视为“顾客”或“上帝”;而作为学习主体,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事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等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但不是一味的迎合和迁就,学生不能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学老师就不教。 2.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不成熟的主体。这个阶段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还不多,运动经验有限,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体育需要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体育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对其施加的影响。 3.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住的主体。间接知识,主要是指人类已经发现和掌握了的知识。学校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体育锻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不是让学生以获取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 4.学生是能动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可以自觉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了解了知识的来源,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动地发现与构建某些直接知识。 三、转变学生观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个教学关系的处理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个教学关系的处理 发表时间:2013-07-11T09:21:34.8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0月总第148期供稿作者:李仁文[导读] 新课程的实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更加强调学生实际动手、亲身体验的能力。 李仁文甘肃省民勤县东坝镇完全小学733300 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笔者重新审视、反思十余年来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认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我们一直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定格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关系比较适用于以“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大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改革,改来改去,还是没能跳出教师“一言堂”的圈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首先应该打破的就是这种有悖于教育发展的师生关系,给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义,给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应该大力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教师变成一个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直接对话,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只有让学生切实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志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二、课堂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决定了课堂的多变性。学生们不一定要端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才是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开辟第二课堂,把学生的视野、学习的活动带向欢乐的操场,带向多彩的大自然,带向喧闹的市区,带向机器轰鸣的工厂……让学生的心充分贴近生活,在生活中用心感受、亲身体验、探究发现,让学生直接主动地获取最感性的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学生深切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是课堂,知识不仅仅写在书本上,还有的来自于实践,而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必然是最有用的知识。 三、过程和结论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此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得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丧失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新课程正是要把教学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过程、积累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四处搜寻、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实地实验、观察记录……最终的结论或许不一定准确,但通过求知的过程却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探究。 四、创新求异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这种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但学生的想法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健康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另一方面,更要关注求异思维,从价值取向上给以正确引导。《狐狸和乌鸦》是一则很优美的寓言,文中的狐狸用种种美妙动听的语言从乌鸦口中骗来了令它垂涎三尺的鲜肉。那么,我们该怎样评价狐狸呢?也许有的学生会说狐狸很“狡猾”,它为达到目的不惜使用花言巧语,最后使乌鸦“动心”、上当受骗;有的说狐狸很“聪明”,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应变。两种见解谁是谁非?很显然,这里有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若从狐狸的角度来说,它的价值观在于狐狸的虚情假意是违背公民道德规范中的“诚信”原则的。假如把这种违背“诚信”的道德行为视为聪明来欣赏,那么怎么让学生看待社会上的江湖骗子假、冒、骗的行为呢?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语文教材就会削弱它自身的人文性特点。 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中的求异思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要注意把学生的见解引导到正确的价值取向上来。这是在求异的基础上求同,即求是求佳的过程;在学生的精神领域,则是一个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 五、合作学习与自我感悟的关系 新课程的实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更加强调学生实际动手、亲身体验的能力。新课程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中间有合作学习的结果,也有自我感悟的见解。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的“火候”,既要注意合作中的个性张扬,又要注意独立中的共同探索;既不能因为合作使学生产生依赖他人的思想,也不能因为鼓励自我感悟而分解整体的力量、抹杀团结协作的意识,而应该有“放”有“收”、有“散”有“聚”,把零星的“闪光点”聚成智慧的“明珠”。

教师经验交流: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教师经验交流: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 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

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忠实推进者,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说是“让我 欢喜让我忧”。喜的是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发现新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 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 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 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教师的角色已变成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的教学变 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具等待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是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成功;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好的教学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激励学生学知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将教师定位于“塑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私的蜡烛”“甘为人梯的 导师”“桶水滴注的巨匠”。这种定位,无疑是对教师崇高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和肯定。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在人们的阵阵称赞声中,很好地扮演着这种角色,有效地推动着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伴随着全球教育的改革,我国也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如果再用 传统的方式给教师定位,那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所以,笔者认为应当给教师的角色重 新定位。 一、变“塑魂的工程师”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定位,是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充分肯定,但却忽视了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不能像工程师那样,将学生用一种固有的模式进行塑造,打磨成形,而应当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学生的品格、智力、非智力因素等都是教师开发的资源,必须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智力品质,为将来 的成长、学习、工作、做人打下良好的智力、品格、精神基础。 二、变“辛勤的园丁”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种定位,形象地肯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功能,但它忽视了学 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园丁对园内的花草树木进行必要的培土、浇水,更主要的是修剪工程。 园丁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花草树木进行人为的修剪、整理、压制等,创造出一种园林艺术, 很大程度上使花木呈病态的美。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维、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 能像花木一样任人宰割,而毫不旁溢斜出。他们有自己的做人标准和奋斗目标,教师只能对 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绽放出万紫千红的千姿百态 的人生之花,为人类、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三、变“无私的蜡烛”为师生互补的发展者 “教师是无私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评价,是对教师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爱 岗敬业精神的高度赞扬,但它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蜡烛有固有的质和量,它们在照亮别 人时,燃烧着自己,当身尽光亦尽。但教师不应该是这样,他们是人,也应该在照亮别人的 同时,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永不熄灭的星辰,像太 阳一样,永恒地为人类带来光和热。并且,教师只有不断地与学生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照 亮别人。 四、变“桶水滴注的巨匠”为学生探究的促进者 传统的说法是“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种观点是对教师具备渊博的知 识的要求和肯定,也说明了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那就是教师主动地灌输,学生被动地 接受,教师灌输多少,学生接受多少。这样就把学生置身于被动地位。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发表时间:2011-06-22T15:32:35.3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18期供稿作者:蔡家仁 [导读]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 贵州关岭寄宿制中学蔡家仁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虽然众多同仁对此表示愤概,笔者却深有感触,认为事实如此。这倒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相当多的教师,特别是那些优秀教师总是不转变观念,自以为是,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做了多少错事,毁了好多学生,取得了不少“荣誉”,播下了太多的仇恨,却不屑一顾。 案例一:物理学科毕业班教师甲说:“今天我的手还痛,原因是一周前有位学生上晚自习讲话,我打他,手都打痛了”。 案例二:政治学科教师乙,在学校很有名气,个子不大,学生却很怕他,学生不服气,却无可奈何,因为他横说竖说都有理,并且还是毕业班把关的班主任,他所教班级年年平均分、及格率都是第一名,这样的“好老师”你只有绝对服从他的命令。笔者亲自见证了这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班上不听话的、学习提不高的一律开除,该教师很有魄力,开除了一半学生,班上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提升,不优秀都不行。该教师给学生归纳了重点,每天放学后都抽背,背不到的重罚,这位老师的加班加点换来的当然是高分。 案例三:毕业班语文把关教师丙,省级骨干教师,每天早读要求学生早到二十分钟,检查字、词的读音、书写是否正确,并一一验证背诵的课文人人是否过关,还默写背诵的课文,直到标点符号都完全与书上完全一样为止。这位大家眼中最认真的教师当然最厉害了,每次考试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二十分左右,他的学生平均分总比别的高。 老师们,以上案例相信各位并不陌生,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就是这个样子的,靠的是高压,加班加点,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死记硬背,抛弃不听话的,成绩不好的,收获的是班级管理能力强,教学成绩好。 这些教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的一切他们最有话语权,他们是学校树立的标兵,是大家教师学习的榜样。 他们真的优秀吗?我看未必:首先,凡是不听话的都开除,成绩不好的也不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有奴性,没主见。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认真培养学生,而是简单粗暴的把学生推向社会,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其次,教师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不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是强迫学生为提高分数牺牲休息时间。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非常厌学,这样的学生不会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 本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平等合作观、发展观。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应向师生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转变。 由上可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应是:创设宽松的氛围,开展民主的教学,以人为本,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世界。 从现实来看,迫切需要改变教师观念,否则与教育的功能相悖,变成阻碍社会的发展了,教师们应抛弃个人利益,一切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现在、未来的发展为主进行教育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达到各自可能的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胜任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研究者,已经成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本人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就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是多方面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

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前,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熟悉教材、默记讲稿,是远远不够的,一次成功的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学设计,没有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绝不可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好”的课堂教学。 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 1、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 教学设计中强调的是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在本质上就是教师课前的备课。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师、教材和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将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为了使教学过程高效和优化,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这就是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题目: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观学生观 摘要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萌生,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教育观与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1 前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2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地位和角色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2.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2.1.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1.2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

新课程标准下 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几点反思 内容提要: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学习,作为一线的教师,使用多媒体帮助教学已经不成问题,但并不是多媒体的使用已经非常完美无可挑剔了,如何继续改进,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辅助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有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 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的”。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核心,而新的课程标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某些不足进行弥补,改变传统的由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不够高的状况,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就像舵手一样,确定课堂教学的方向,比如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等,而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的课程标准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位臵,参与教学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若能再较好较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必能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效果更好。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学习,在语文课中使用多媒体,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应该是轻车熟路,基本没什么障碍,但这并不是说语文课上多媒体的使用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在目前语文课中多媒体使用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一、只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过多的地使用了多媒体。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活动本身。比如在教学课文《宇宙里有什么》时,有的老师只是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大量时间用来播放宇宙中的神秘之处,课堂上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湖林中心小学陈毅武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调试和完善。 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因此,值得强调的是,新教学观不是对传统教学观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新教学观也不是对现代教学观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科学的吸纳、调整与重构。根据时代发展之需、学生身心发展之需,对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加以综观与统整,是新教学观得以建构的科学机制。 在这一科学机制作用下,新教学观得以确立,其要义在于“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科学认同各自角色并充分履行各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收益。在此基础上,教学应注重在诸多充满矛盾的范畴之间,以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其价值认定上的平衡。一些充满矛盾的概念、要素、现象、形态、策略,诸如交往互动与独立探究、体验与接受、过程与结论、生活与课堂、知识与经验、分科与综合、个性与群性等,比之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受到学界以及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也可以说,对上述矛盾的理论探讨、价值统整及实践尝试,正是新教学观逐步确立的表征。其主要内容包括: 教学方式上以合作探究为主。所谓合作,就是指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往的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掌握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帮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为指导者和参与者。而所谓探究,是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过程,或者无意义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批判、反思的过程,一个生成、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所谓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教师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中充足的教学资源。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班级授课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着眼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学则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教学之需。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的参差互用、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学组织形式应有的教学效能,位学生个体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充裕的时空条件;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境的全新设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无一不为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教学管理更加民主。教师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师爱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用爱与美对学生进行感化与陶冶,师生之间的平等已经构成了创设民主教学环境的基础。 教学手段多样化综合。电影、电视、投影仪、幻灯片以及因特网等信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问、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设计确定。新课程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有以下不同: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 1、以教定学。 以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以本为本。 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好多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4、学法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 6、评价单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刘冬梅北京玉渊潭中学王海臣 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增大,板块多样,布局新颖,与老教材相比,很少有干瘪的纯知识性的叙述。但是也许正是新教材的这些优点使教师感到了棘手。因为面对这样的教材,你根本无法照本宣科或放任自流,必须下一番苦工夫,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教法,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目标。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堂改革实践呢? 一、要注重课程意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传统课程观要发生重大变革。 所谓课程应理解为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组合,这就决定了课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应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应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课程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有关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将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正确认识到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的一员,人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单独存在,进而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即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观念;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对自然的自觉调节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运演;用保持自然统一的情感取代瓜分自然的劣径;用对自然的权利观和义务感取代对自然的统治与掠夺;用适度消费取代无度消费;用节制生育取代放任生育;用经济的有机增长取代经济的盲目增长的生态观,使学生对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要改变教师的角色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难得出教师的角色也应改变,即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