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 12580 无线通信技术

自考 12580 无线通信技术

高纲1501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12580 无线通信技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选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无线通信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性课程。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物物互连实现感知世界的技术手段。物联网是在现有网络框架基础上的延伸,数量庞大的物联网终端将实现范围更加广阔的互连互通。

本课程主要涉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旨在解决近距离设备的连接问题,可以支持动态组网并灵活实现与上层网络的信息交互功能。该技术定位满足了物联网终端组网,以及物联网终端网络与电信网络互连互通的要求,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发展背景下彰显活力的根本原因。短距离无线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热点覆盖、家庭办公网络、家庭数字娱乐、智能楼宇、物流运输管理等方面,并以其丰富的技术种类和优越的技术特点,满足了物物互连的应用需求,逐渐成为物联网架构体系的主要支撑技术。因此,学好本课程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置的目的旨在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使其具备基本的无线通信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无线通信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系统学习和具体操作实践,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考生的无线通信技术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设置课程的目标是使得考生:

1.了解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爱,欣赏无线通信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2.理解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无线通信技术与其他物联网技术领域的联系;

3.掌握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4提高分析和解决无线通信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从技术架构上,物联网可以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属于感知层范畴,无线通信技术课程主要涉及物联网的网络层技术,是物联网结构中感知层过渡到应用层的重要课程,主要涉及感知层信息的传输问题。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与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同属于网络层范畴,都涉及感知层信息的传输问题,但两者所讲述的技术不同。无线通信技术课程侧重于感知层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网传输的相关技术,而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侧重于感知层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相关技术。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有关无线通信方式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协议、安全问题,次重点:有关无线通信方式的技术标准、技术特点、路由机制。

Ⅱ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升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及发展状况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各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分析方法,理解各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融汇贯通,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根据有关无线通信技术的协议、工作原理、组网技术、安全问题,对具体无线通信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综合应用(Ⅳ):要求考生能够面对具体、实际的通信需求,搭建简单的通信网络,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物联网的概念和物联网通信方式;

2.掌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

3.熟悉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课程内容

1.1 物联网概述

1.1.1 物联网的概念

1.1.2 物联网的发展

1.1.3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1.1.4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2 物联网通信

1.2.1 移动通信

1.2.2 宽带无线接入

1.2.3 短距离无线通信

1.2.4 无线传感器网络

1.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概览

1.3.1 蓝牙

1.3.2 Wi-Fi

1.3.3 IrDA

1.3.4 ZigBee

1.3.5 RFID

1.3.6 NFC

1.3.7 UWB

1.3.8 60 GHz

1.3.9 Z-Wave

1.3.10 小结

1.4 本章小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物联网概述

识记:物联网的概念。

领会: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2. 物联网通信

识记:IEEE 802无线标准体系;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概念。

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识记:几种典型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领会:蓝牙、Wi-Fi 、IrDA、UWB、RFID、ZigBee、NFC和WLAN这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各自的特点。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特点的比较。

第二章蓝牙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蓝牙技术特点、系统组成、拓扑结构和应用;

2.掌握蓝牙协议体系结构、协议子集以及应用规范;

3.正确分析蓝牙主机控制接口功能规范的通信过程和蓝牙的路由机制。

二、课程内容

2.1 蓝牙技术概述

2.1.1 蓝牙技术发展概况

2.1.2 蓝牙的技术特点

2.1.3 蓝牙系统组成

2.2 蓝牙协议体系结构

2.2.1 蓝牙核心协议

2.2.2 电话控制协议

2.2.3 主机控制接口功能规范

2.2.4 RFCOMM协议

2.3 蓝牙组网与蓝牙路由机制

2.3.1 蓝牙网络拓扑结构

2.3.2 蓝牙路由机制

2.4 蓝牙协议子集及应用规范

2.4.1 通用接入协议子集

2.4.2 串口协议子集

2.4.3 服务发现应用协议子集

2.5 蓝牙技术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蓝牙技术概述

识记:蓝牙发展概况;蓝牙系统组成;蓝牙系统连接方式;散射网络结构。

领会:蓝牙的技术特点。

应用:组建散射网络。

2. 蓝牙协议体系结构

识记:蓝牙协议栈。

领会:蓝牙核心协议及关键作用;电话控制协议;RFCOMM协议;主机控制接口功能规范(通信方式、通信过程、HCI流量控制)的原理。

3. 蓝牙组网与蓝牙路由机制

识记:蓝牙网络拓扑结构。

领会:蓝牙路由机制的3个功能模块(信息交换中心、固定蓝牙主设备、移动终端)及作用。

应用:正确分析蓝牙路由建立的过程以及BRS系统与外部的路由连接过程。

4. 蓝牙协议子集及应用规范

识记:串口协议子集应用规范协议模型、作用和基础。

领会:通用接入协议子集的三个模式(连接模式、安全模式、空闲模式);服务发现应用协议子集与其他协议子集的区别。

应用:串口协议子集的三种应用级程序。

5.蓝牙技术的应用

识记:蓝牙技术在替代线缆、因特网桥和临时组网3个领域的相关应用。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蓝牙核心协议和协议子集及应用规范;蓝牙路由的建立过程;BRS系统与外部的路由连接过程。

第三章ZigBee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ZigBee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目标;

2.掌握ZigBee协议架构及特点;ZigBee的安全问题;

3.正确分析ZigBee组网过程、路由协议以及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模式。

二、课程内容

3.1 ZigBee技术概述

3.1.1 ZigBee发展概况

3.1.2 ZigBee技术的特点

3.1.3 ZigBee的应用目标

3.2 ZigBee协议栈

3.2.1 ZigBee协议架构及其特点

3.2.2 ZigBee协议栈体系安全

3.2.3 安全密钥

3.3 ZigBee组网技术

3.3.1 ZigBee网络层

3.3.2 ZigBee网络节点的结构

3.3.3 组建网络

3.4 ZigBee路由协议分析

3.4.1 网络层地址分配机制

3.4.2 ZigBee的路由协议

3.5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3.5.1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3.5.2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模式

3.6 ZigBee的应用

3.7 本章小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ZigBee技术概述

识记:ZigBee发展概况;ZigBee的应用目标。

领会:ZigBee技术特点。

2. ZigBee协议栈

识记:ZigBee协议栈模型;ZigBee协议栈安全体系结构;ZigBee的3种基本密钥(网络密钥、链接密钥和主密钥)。

领会:ZigBee协议栈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安全层标准;

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安全保护机制。

3. ZigBee组网技术

识记:ZigBee网络节点类型和结构;ZigBee的拓扑结构。

应用:ZigBee组网设计。

4. ZigBee路由协议分析

识记:ZigBee网络层地址分配机制。

领会:ZigBee路由协议(Cluster-Tree、AODVjr、ZBR)。

5.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识记:ZigBee无线传感器节点、汇节点、信息中心模块的结构。

领会:ZigBee无线传感器节点、汇节点、中央信息处理控制中心的作用。6. ZigBee的应用

识记:ZigBee主要应用领域。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ZigBee协议栈和安全问题;难点是ZigBee的路由协议分析。

第四章无线局域网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WLAN的技术标准、技术特点和拓扑结构;

2.掌握WLAN物理层技术、MAC层技术、安全技术;

3.正确分析无线局域网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二、课程内容

4.1 WLAN概述

4.1.1 WLAN技术标准

4.1.2 WLAN的技术特点

4.1.3 WLAN的拓扑结构

4.2 WLAN物理层技术

4.2.1 IEEE 802.11

4.2.2 IEEE 802.11b

4.2.3 IEEE 802.11a/g

4.2.4 IEEE 802.11n

4.3 WLAN的MAC层技术

4.3.1 CSMA/CA

4.3.2 DCF与PCF

4.4 WLAN网络安全技术

4.4.1 WEP

4.4.2 WPA/RSN

4.4.3 身份认证及密钥管理

4.5 WLAN的应用

4.5.1 WLAN的典型应用

4.5.2 WLAN与其他技术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WLAN概述

识记:WLAN的拓扑结构。

领会:WLAN的技术特点;WLAN的主要协议标准。

2. WLAN物理层技术

识记:WLAN物理层技术标准。

领会:IEEE 802.11b的HR/DSSS技术的原理;IEEE 802.11a/g的OFDM技术的原理;IEEE 802.11n的MIMO技术的原理。

应用:IEEE 802.11的FHSS和DSSS技术的工作原理;正确比较IEEE 802局域网系列标准。

3. WLAN的MAC层技术

识记:WLAN的MAC层的三种访问策略;帧间隔类型。

领会:CSMA/CA的基本规则;DCF优缺点。

应用:正确阐述PCF的工作机制。

4. WLAN网络安全技术

识记:WEP的加密过程;WEP存在的问题。

领会:二路密钥交换和四路密钥的交换过程;

应用:正确阐述WEP、TKIP和CCMP的加密过程、PTK和GTK的生成过程。

5. WLAN的应用

识记:WLAN的典型应用。

领会:无线局域网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WLAN物理层技术的基本原理、WLAN的MAC层技术的基本原理、WPA/RSN 技术原理。

第五章IrDA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IrDA的技术特点;

2.掌握IrDA标准和两种规范;

3.掌握IrDA协议栈及核心协议层、可选协议层。

二、课程内容

5.1 IrDA概述

5.1.1 IrDA的技术特点

5.1.2 IrDA的发展概述

5.2 IrDA技术标准

5.2.1 物理层规范(IrPHY)

5.2.2 连接建立协议层(IrLAP)

5.3 基于IrDA协议栈的红外通信

5.3.1 IrDA协议栈

5.3.2 核心协议层

5.3.3 可选协议层

5.4 IrDA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IrDA概述

识记:IrDA的发展概述。

领会:IrDA技术特点。

2. IrDA技术标准

识记:IrDA的三个强制性规范。

领会:IrDA物理层规范,包括参数定义、脉冲调制的必要性;IrLAP的三种帧结构,包括异步帧结构、同步HDLC帧结构和同步4PPM帧结构。

应用:调制原理

3. IrDA协议栈

识记:IrDA协议栈结构。

领会:红外物理层规范;链路建立协议层规范;链路管理协议层规范;微型传输协议层功能和帧格式;建立对象交换协议的思想和目的。

应用:IrLAP的建立过程中的两个操作模式:常规断开模式和常规响应模式。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物理层规范;连接建立协议层规范;核心协议层规范、可选协议层规范。

第六章RFID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RFID的概念和频段、技术特点、技术标准、应用;

2.理解自动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自动识别技术类型及特征比较;

3.掌握RFID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关键技术。

二、课程内容

6.1 RFID基础

6.1.1 射频基础

6.1.2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6.2 RFID的基本原理

6.2.1 RFID的工作原理

6.2.2 RFID的系统组成

6.2.3 RFID的技术特点

6.2.4 RFID的技术标准

6.3 RFID的关键技术

6.3.1 RFID的天线

6.3.2 防碰撞技术

6.3.3 安全与隐私问题

6.4 RFID技术的应用

6.4.1 RFID技术的应用背景

6.4.2 RFID技术的重要参数

6.4.3 RFID技术的典型应用

6.4.4 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

6.5 本章小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RFID基础

识记:射频概念;ISM频段;自动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

领会:自动识别技术的类型和特征比较。

2. RFID的基本原理

识记:RFID的技术特点;RFID的技术标准。

领会:RFID的系统组成。

应用:正确分析RFID的工作原理。

3. RFID的关键技术

领会:RFID的天线技术;RFID的防碰撞实现方法;RFID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及解决方法。

4. RFID技术的应用

识记:RFID技术的重要参数;RFID技术的典型应用;RFID技术的发展前景。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RFID的天线技术;RFID的防碰撞技术;RFID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第七章近场通信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NFC的概念、技术特点、应用与发展前景;

2.掌握NFC的技术原理和安全问题。

二、课程内容

7.1 NFC概述

7.1.1 NFC的概念

7.1.2 NFC的发展

7.1.3 NFC的技术特点

7.2 NFC的技术原理

7.2.1 工作原理

7.2.2 技术标准

7.2.3 工作模式

7.3 NFC的安全问题

7.3.1 链路层安全

7.3.2 应用层安全

7.4 NFC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7.4.1 NFC的应用

7.4.2 NFC的发展前景

7.5 本章小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NFC概述

识记:NFC的概念;NFC的发展。

领会:NFC的技术特点。

2. NFC的技术原理

识记:NFC的技术标准;。

领会:NFC的工作原理。

应用:正确分析不同场景下NFC的三种工作模式,包括卡模拟模式、点对点模式和读卡器模式。

3. NFC的安全问题

领会:链路层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案;应用层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案。

4. NFC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识记:NFC的应用、NFC的发展前景。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NFC的工作原理;NFC的工作模式和安全问题。

第八章超宽度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UWB的概念、技术特点、UWB系统和技术方案、应用与研究方向;

2.掌握UWB的关键技术。

二、课程内容

8.1 UWB技术概述

8.1.1 UWB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8.1.2 UWB的技术特点

8.1.3 UWB的信道传播特征

8.2 UWB的关键技术

8.2.1 UWB的脉冲成形技术

8.2.2 UWB的调制与多址技术

8.2.3 UWB接收机的关键技术

8.3 UWB的系统方案

8.3.1 单带系统

8.3.2 多带系统

8.4 UWB技术的标准化

8.4.1 UWB技术标准之争

8.4.2 DS-UWB方案

8.4.3 MB-OFDM-UWB方案

8.5 UWB的应用及研究方向

8.5.1 UWB的应用

8.5.2 UWB的研究方向

8.6 本章小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UWB技术概述

识记:UWB的概念;UWB技术的产生与发展;UWB的信道传播特征。

领会:UWB的技术特点和优势。

2. UWB的关键技术

领会:UWB的调制方式;UWB的多址技术;UWB接收机的定时同步技术;

瑞克接收原理;采用信道估计的目的。

应用:UWB的脉冲成形技术。

3. UWB的系统方案

识记:单频带系统原理;多频带系统原理。

领会:单频带系统和多频带系统的优缺点。

4. UWB技术的标准化

识记:DS-UWB方案;MB-OFDM-UWB方案。

5. UWB的应用及研究方向

识记:UWB的应用;UWB的研究方向。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UWB的调制方式与多址技术;UWB接收机的两种定时同步方式及比较;UWB的两种系统方案。难点:UWB的瑞克接收原理。

第九章60GHz无线通信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60GHz毫米波无线通信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发展现状、标准化概况;

2.掌握IEEE 802.15.3c协议和ECMA-387协议、60GHz毫米波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

二、课程内容

9.1 60 GHz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9.1.1 60 GHz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

9.1.2 60 GHz无线通信的优势

9.1.3 60 GHz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9.2 60 GHz无线通信的标准化

9.2.1 标准化概况

9.2.2 IEEE 802.15.3c协议简介

9.2.3 ECMA-387简介

9.3 60 GHz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9.3.1 信道研究

9.3.2 收发机结构

9.3.3 天线技术

9.3.4 调制技术

9.3.5 电路集成技术

9.4 60 GHz无线通信的应用

9.5 本章小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60 GHz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识记:60 GHz信号传播特性;60 GHz无线通信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领会:60 GHz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60 GHz无线通信的优势。

2. 60 GHz无线通信的标准化

识记:国际国内标准化概况;。

领会:IEEE 802.15.3c协议的微微网、物理层模式;IEEE 802.15.3和IEEE 802.15.3c超帧结构;ECMA-387协议主要特征。

3. 60 GHz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领会:信道研究;收发机技术;天线技术;调制技术;电路集成技术。

4. 60 GHz无线通信的应用

识记:60 GHz无线通信的相关应用。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60 GHz无线通信关键技术,包括收发电路、天线技术;调制、电路集成等技术。难点:IEEE 802.15.3c协议和ECMA-387协议。

第十章Ad hoc网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Ad hoc网络的特点、体系结构、应用;

2.掌握Ad hoc网络的关键技术、MAC协议、路由协议以及QOS研究。

3.正确比较路由协议的优缺点。

二、课程内容

10.1 Ad hoc网络概述

10.1.1 Ad hoc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10.1.2 Ad hoc网络的特点

10.1.3 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

10.1.4 Ad hoc网络的关键技术

10.2 Ad hoc网络的MAC协议

10.2.1 信道接入的公平性

10.2.2 隐藏终端与暴露终端问题

10.2.3 MAC协议中的跨层设计

10.2.4 节能MAC协议

10.2.5 MAC协议的QoS保障

10.3 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

10.3.1 Ad hoc网络的单播路由协议

10.3.2 Ad hoc网络的多播路由协议

10.4 Ad hoc网络的QoS研究

10.4.1 QOS概述

10.4.2 Ad hoc网络的QoS服务模型

10.4.3 Ad hoc网络的QoS信令

10.5 Ad hoc网络的应用

10.5.1 Ad hoc网络的应用领域

10.5.2 Ad hoc传感器网络

10.6 本章小结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Ad hoc网络概述

识记:Ad hoc网络的概念;Ad hoc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领会:Ad hoc网络的特点。Ad hoc网络的节点结构;Ad hoc网络的网络拓扑;

Ad hoc网络的网络协议栈。

2. Ad hoc网络的关键技术

领会:链路层自适应技术;信道接入技术;网络体系结构;路由协议;QoS 保证;多播/组播协议;安全性问题;网络管理;节能控制。

3. Ad hoc网络的MAC协议

领会:信道接入的公平性的解决方法;隐藏终端与暴露终端的解决方法;MAC 协议中的跨层设计原理;PAMAS协议的基本思想;三种QoS保障的

MAC协议。

应用:Ad hoc网络的安全问题。

4. 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

识记:Ad hoc网络的单播路由协议分类(主动路由与按需路由、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

领会:DSDV协议原理;DSR协议原理;AODV协议原理;TORA协议原理;

ZRP协议原理;

5. Ad hoc网络的单播路由协议

识记:主动路由与按需路由;平面结构路由和层次结构路由。

领会:DSDV协议原理;DSR协议原理;AODV协议原理;TORA协议原理;

ZRP协议原理。

应用:比较单播路由协议的优缺点。

6. Ad hoc网络的多播路由协议

领会:基于树结构的多播路由协议;基于网络结构的多播路由协议;基于混合结构的多播路由协议。

7. Ad hoc网络的QoS研究

识记:QoS概念;传统有线网络的QoS服务模型(集成服务模型、区分服务模型、多协议标记交换);Ad hoc网络实现QoS面临的困难。

领会:Ad hoc网络的QoS服务模型;Ad hoc网络的QoS信令。

8. Ad hoc网络的应用

识记:Ad hoc网络的应用领域;Ad hoc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Ad hoc传感

器网络的基本功能。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Ad hoc网络的QoS服务模型和信令;难点:Ad hoc网络的MAC协议。

Ⅳ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注:如果教材是推荐选用的,其中有的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应以大纲规定为准。)

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规划教材,董健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共5 学分。

根据学习对象成人在职业余自学的情况,并结合本专业的要求、本课程的特点,本大纲提出如下学习方法:

1. 本课程内容涉及多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内容丰富,知识范围广泛。自学者应当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各种技术及分析方法。

2. 全书共分10章,除第一章外,其他9章分别讲解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内容相对独立但又有一定的关联,建议自学者在自学时把9种不同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记忆,加强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

3.无线通信技术组织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很强的课程。因此,自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应用实践操作(比如硬件设计、软件仿真)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五、应考指导

1. 如何学习。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作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

2. 如何考试。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合理安排课时,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和引导,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引导自学者将各章节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和理解。在辅导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影响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不要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三个或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课程考试比例按章节分配,分为10部分,分别为概述、蓝牙、ZigBee、无线局域网、IrDA、RFID、NFC、UWB、60GHz无线通信、Ad hoc网络,考试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约分别为:4%、12%、12%、12%、10%、12%、8%、10%、10%、10%。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采取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目,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50%,简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1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在大纲中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应告诫考生切勿混淆。

6.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应用题、论述题等题型。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蓝牙协议的标准版本为( )

A.IEEE 802.11a

7月全国自考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 课程代码:0041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54年发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提出使用教学机器解决教学问题,推动了当时程序教学运动发展的学者是() A.普莱西 B.伯克 C.戴尔 D.斯金纳 2.教育技术术语的最早出现时间是() A.1928年 B.1938年 C.1948年 D.不明确 3.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称为教学媒体个别特性中的() A.表现力 B.重现力 C.参与性 D.受控性 4.能扩大教学规模和学习资源的媒体为() A.语言媒体 B.文字媒体 C.印刷媒体 D.电子媒体 5.分类图属于() A.图表 B.简略图 C.统计图 D.线条图 6.被公认最有弹性和最经济的展示平面是() A.挂图 B.电子白板 C.磁板 D.黑板 7.投影器放映时,当图像调整到适合学生观看的银幕中间位置时,图像呈梯形失真,解决的方法是() A.调整调焦旋钮 B.调整反光镜 C.银幕前倾一微小角度 D.改变投影片的位置 8.在放像的过程中,先按下录像机的暂停键就使放像过程暂停,再按下()就结束暂停状态重新放像。 1

A.停止键 B.暂停键 C.寻像键 D.快进键 9.我们无法直接用肉眼看清子弹击中玻璃杯的瞬间玻璃杯是如何破碎的情景,但利用非常高的速度拍摄整个过程再以正常速度播放,我们就清晰地看到了玻璃杯破碎的全过程。这是利用了活动图像的()特性。 A.时间的扩展 B.时间的变换 C.时间的压缩 D.空间的操作 10.摄像时,一般用()介绍人的位置、状态、相互关系。 A.远景 B.全景 C.中景 D.近景 11.静态视觉图像中()结构给人以柔和、优美感。 A.横线 B.垂直线 C.斜线 D.曲线 12.本地的计算机可以登录到远方的服务器上,将服务器上的文件复制到本地的计算机上。这种网络的信息服务功能属于()功能。 A.电子邮件系统 B.远程登录 C.文件传输 D.布告牌系统和新闻组 13.把强化理论应用到人类的技能学习中时,需要把另一个因素加入进去,就是() A.“提示” B.“反应” C.“强化” D.“识记” 14.模拟的一个特殊价值就是可以使()的应用清晰直接。 A.发现学习 B.共同学习 C.合作学习 D.计算机辅助学习 15.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分析,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A.自学能力 B.学习技巧 C.有效学习 D.创新意识 16.学生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叫学生的初始能力。 A.相对于学生而言 B.相对于教学过程而言 C.相对于教师而言 D.相对于教学设计人员而言 17.智力技能中,最低一层是() 2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复习大纲

《简单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调试》复习大纲 I. 晶闸管及单相相控整流电路 1、 掌握晶闸管的工作原理、导通及关断条件、理解晶闸管主要参数 的含义、怎样选用晶闸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 1)晶闸管导通条件:阳极加正向电压、门极加适当正向电压。 注意:阳极加正向电压是指阳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阳极电位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门极正向电压是指门极电位高于阴极电位。 2)关断条件:流过晶闸管的阳极电流小于维持电流。可以通过降低晶闸管阳极-阴极间电压或增大主电路中的电阻。 在室温且控制极开路时,维持晶闸管继续导通的最小电流称为维持电流I H 。 当元件刚从阻断状态转为导通状态时就撤除触发电压,此时元件维持导通所需要的最小阳极电流称为掣住电流I L 。对同一晶闸管来说,掣住电流I L 要比维持电流IH 大2~4倍。 2、 晶闸管主要参数 1)额定电压:用等级表示,选用管子时额定电压常常是实际工作时可能承受的最大电压的2~3倍。 2)额定电流 TM )3~2(: U U T n 若考虑安全裕量

注意:不同于通常电气元件以有效值来定义额定电流,而是以平均值来定义的。选择管子时要用有效值相等原则即流过晶闸管实际电流的有效值等于(小于)管子的额定电流有效值。 3.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工作原理及参数计算 几个名词术语和概念 控制角α:控制角α也叫触发角或触发延迟角,是指晶闸管从承受正向电压开始到触发脉冲出现之间的电角度。 导通角θ:是指晶闸管在一周期内处于导通的电角度。 移相:移相是指改变触发脉冲出现的时刻,即改变控制角α的大小。 移相范围:移相范围是指一个周期内触发脉冲的移动范围,它决定了输出电压的变化范围。 分析工作原理、绘制输出电压Ud波形时要抓住晶闸管什么时候导通、什么时候关断这个关键。 电感性负载时,理解输出负电压的原因。关键是理解电感储存、释放能量的性质。 4、掌握晶闸管对触发电路的要求(见p42); 5、理解相控电路半波、全波、半控、全控的概念,知道单相半 波、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电阻性负载、电感性负载的移相 范围、输出电压的计算公式以及输出基波脉动频率(可以参 见发给同学们的可控整流电路的参数表)。 6、双向晶闸管的触发方式(掌握双向晶闸管工作状态I+、III-的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课后答案解析第1章

第一章 电力半导体器件 习题与思考题解 1-1.晶闸管导通的条件是什么?怎样使晶闸管由导通变为关断? 解:晶闸管导通的条件是:阳极承受正向电压,处于阻断状态的晶闸管,只有在门极加正向触发电压,才能使其导通。门极所加正向触发脉冲的最小宽度,应能使阳极电流达到维持通态所需要的最小阳极电流,即擎住电流IL以上。导通后的晶闸管管压降很小。 使导通了的晶闸管关断的条件是:使流过晶闸管的电流减小至某个小的数值-维持电流 IH以下。其方法有二: 1)减小正向阳极电压至某一最小值以下,或加反向阳极电压; 2)增加负载回路中的电阻。 1-2.型号为KP100-3的晶闸管,维持电流I H =4mA ,使用在题1-2图中的电路中是否合理?为什么(不考虑电压、电流裕量)? 解:根据机械工业部标准JB1144-75规定,KP型为普通闸管,KP100-3的晶闸管,其中100是指允许流过晶闸管的额定通态平均电流为100A ,3表示额定电压为300V 。 对于图(a),假若晶闸管V 被触发开通,由于电源为直流电源,则晶闸管流过的最大电流为 ()mA I V 210500100 3 =?= 因为I V < I H ,而I H < I L ,I L 为擎住电流,通常I L =(2~4) I H 。可见,晶闸管流过的最大电流远小于擎住电流,所以,图(a)不合理。 对于图(b),电源为交流220V ,当α=0°时,最大输出平均电压 9922045.045.02=?=≈U U d (V) 平均电流 9.910 99 === R U d VAR I (A)

波形系数 57.1≈= VAR V f I I K 所以, IV=K f 。IVAR=1.57×9.9=15.5(A) 而KP100-3允许流过的电流有效值为I VE =1.57×100=157(A), I L < I V 300(V) 所以,图(b)不满足电压指标,不合理。 对于图(c),电源为直流电源,V触发导通后,流过V的最大电流为I V =150/1=150(A),即为平均值,亦是有效值。而I VE =150A ,I V =150(A)<157(A ),即I L < I V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试题及答案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试题 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1.电子控制单元(ECU)主要由输入回路、A/D转换器、计算机、输出回路组成。(√)1 1 2.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是利用空气流动时在节气门上方喉管产生负压,吸出汽油,经过雾化后送给发动机。 (×) 2.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输入进ECU后,首选通过输入回路,其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都直接输入微机。 (×) 3.进气系统的作用是控制和测量发动机运行时吸入气缸的空气量,其中空气流量是由发动机内燃烧汽油产生负压后自动吸入的,是无法控制的。 () 4.二氧化锆(ZrO2)氧传感器中,二氧化锆固体电解质在温度高时,氧离子在内部容易移动,会产生氧浓度差的电效应,因此需要加装瓷加热器。 (×) 1.二氧化钛(TiO2)氧传感器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二氧化钛的电阻值随氧含量的变化而改变的特性制成的。 (√) 2.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通常具有正温度系数。 (×) 3.电磁喷油器的喷油量取决于ECU提供的喷油脉冲信号宽度。 (×) 7.控制空气量的执行机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控制节气门最小开度节气门直动式;另一种控制节气门旁通气道中空气流量的旁通空气式。 (√) 8.由于三元催化转换装置的特性是空燃比附近的转换效率不高,所以必须将空燃比控制在大于:1的范围。 (×) 5.共振式的压电爆震传感器,当振荡片与被测发动机爆震时的振动频率不一致时,压电元件有最大的谐振输出。 (×) 6.点火提前角过大,即点火过早,容易产生爆震。 (×) 7.怠速控制的实质是通过调节空气通道的流通面积来控制怠速的进气量。 (√) 8.在排放控制中,三元催化剂的催化和还原能力很强,但在空燃比低于时,其转换效率很低,只有在空燃比大于:1时,才能高效进行还原。 (×) 9.在巡航控制中,节气门由执行器通过另一个臂,代替驾驶员的踏板对节气门进行控制。 (×)

(最新整理)4月全国自考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试题 课程代码:023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电阻性负载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在合理的控制角范围内,当控制角α为何值时,输出负载电压出现断续( ) A.<30° B.>30° C.>45° D.>90° 2.电阻性负载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中,该输入电源相电压有效值为U2,晶闸管所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U Rm等于多少( ) A.U Rm=3U2 B. U Rm=6U2 2U2 C. U Rm=2 2U2 D. U Rm=3 3.三相桥式不控整流电路中,二极管在自然换相点按1、2、3、4、5、6、l的顺序每隔多少度换相一次( ) A.45° B.60° C.90° D.120° 4.三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中,共阴极组的三个晶闸管的触发脉冲相位互差( ) A.60° B.90° C.120° D.150° 5.单相全波可控整流电感性负载电路中,在理想的条件下( ) A.电感消耗的能量大于电阻消耗的能量 B.电感消耗的能量小于电阻消耗的能量 C.电感消耗的能量等于电阻消耗的能量 D.电感本身不消耗能量 6.单相全控桥式整流电阻性负载电路中,控制角α的最大移相范围是( ) 1

A.90° B.120° C.150° D.180° 7.下面给出的四个电力半导体器件中,哪个是全控型电力半导体器件( ) A.二极管 B.晶闸管 C.功率晶体管 D.逆导晶闸管 8.单相桥式全控电压源型逆变电路,直流侧电压为E,采用180°导电控制,则输出方波电压的有效值为( ) 1 A.E B.E 2 C.2E D.0 9.变流电路能进行有源逆变的条件之一是( ) A.直流侧接有续流二极管 B.电阻性负载 C.直流侧接有RC保护电器 D.直流侧有直流电动势E d 10.三相半波可控变流电路,输出电压U d的脉动频率与交流电源的频率之比为( ) A.6 B.3 C.2 D.1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1.单相全控桥式整流电路电阻负载,控制角α=____时,整流输出电压平均值U d=0。 12.单相全桥相控电阻性负载电路中,设触发角为α,则晶闸管的导通角为_____。 13.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纯电阻负载电路,控制角α=_____时,负载电流的平均值最大。 14.按照控制信号的性质来分,晶闸管是属于_______驱动型电力电子器件。 15.电压型三相桥式逆变电路中,采用180°导电控制方式时,同一相上、下两桥臂控制信号的相位差_____度。 16.SPWM调制,设正弦调制波的幅值为U rm,三角载波的幅值为U cm,则调制比为_____。 17.单相桥式逆变电路采用双极性SPWM调制,设逆变器直流侧电压幅值为U d,则输出电压有-U d和______。 18.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直接提供给交流_______的逆变电路称为无源逆变器。 19.三相桥式不控整流电路中,在—个输入电源周期内每个整流二极管换相_____次。 20.对同一只晶闸管,擎住电流I L和维持电流I H的大小关系为I L____I H。 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习题(一)答案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习题(一) 一、填空题 1. ABS控制器所依据的控制参数有车轮角减速度和滑移率。 2.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由轮速传感器、电子控制器和液压执行器三部分组成。 3.电子控制悬架系统主要有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两种。 4.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的实际点火提前角一般包括:初始点火提前角、基本点火提前角、修正点火提前角三部分。 5.怠速时,空调使用时的点火提前角比空调不使用时更大(更大、更小、一致)。 6.微机控制点火系统点火提前角的基本值是由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所决定。 二、名词解释 1.ROM 只读存储器 2.RAM 随机存储器 3.A/D转换器 数据模拟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被微处器接受。 4.EFI 电子控制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简称燃油喷射系统。 5.L型喷射系统 用叶片空气流量计取代了进气压力传感器,用空气流量作为控制喷油量的 主要因素。 三、简答题 1.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电子控制系统一般由检测反馈单元、指令及信号处理单元、转 换放大单元、执行器和动力源等几部分组成。(1)检测反馈单元:该单元 的功能在于通过各种传感器检测受控参数或其他中间变量,经放大、转换 后用以显示或作为反馈信号。(2)指令及信号处理单元:该单元接收人机 对话随机指令或定值、程序指令,并接受反馈信号,一般具有信号比较、 转换、运算、逻辑等处理功能。(3)转换放大单元:该单元的作用是将指 令信号按不同方式进行转换和线性放大,使放大后的功率足以控制执行器

并驱动受控对象。(4)执行器:执行器直接驱动受控对象的部件,可以用电磁单元,如电磁铁、电动机等,也可以用液压或气动元件。(5)动力源:动力源为各单元提供能源,通常包括电气动力源和流体动力源两类。 2.电子控制器有哪些基本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基本功用是什么? 答:电子控制器通常被简称为ECU,其基本组成有输入电路,微机,输出电路。输入电路作用:输入电路作用是将传感器,开关等各种形式的输入信号进行预处理,转换为计算机可接受的数字信号 3.EGR系统的目的何在?废气循环量与那些参数有关? 答:废气再循环控制就是将发动机排出的部分废气引入进气管与新鲜的混合混合后进入气缸,利用废气中所含的大量co2不参与燃烧却能吸收热量的特点,降低燃烧温度,达到减少NO2排放的目的;废气再循环与EGR气体流量和吸入空气量有关。 ? 4.什么是占空比R C 答:在一串理想的脉冲序列中(如方波),正脉冲的持续时间与脉冲总周期的比值。 5、汽车电子控制悬架系统调节减震器阻尼的方法是什么? 答:悬架阻尼大小的调节是通过改变减振器阻尼孔截面积的大小俩实现的。 6.简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答:首先,转矩传感器测出驾驶员施加在转向盘上的操纵力矩,车速传感器测出车辆当前的行驶速度,然后将这两个信号传递给ECU;ECU根据内置的控制策略,计算出理想的目标助力力矩,转化为电流指令给电机;然后,电机产生的助力力矩经减速机构放大作用在机械式转向系统上,和驾驶员的操纵力矩一起克服转向阻力矩,实现车辆的转向。 7、氧传感器的作用是什么? .氧传感器:安装在排气管上。其功用是检测发动机排气中氧含量,并将氧含量转变为电压信号传给ECU,ECU根据该信号判断实际空燃比,对喷油时间进行修正,实现空燃比反馈控制,将空燃比控制在理论空燃比附近,从而节约燃油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

自学考试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复习资料

第一章,科学与技术概论 第一节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含义辞海解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看成是知识、知识发展和知识运用过程的统一。(二)科学的特征1 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理论、概念或原理、学说。 2 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检验科学的三性的基本原则,符合三性――真科学、否则假科学)。3 它具有连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4 它的发展变化没有止境。 二、什么是技术 (一)技术的含义愿意:是指个人所掌握的技巧、手艺等技能或本领。表现形式: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方面。根本目的:在于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价值标准:在于是否实用和带来何种经济效益。 (二)技术的特征1 综合性与集成性2 通用性与适用性3 依存性和连锁性4 先进性与经济性5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6 个性化 (三)技术的本质为实现预期结果而重复进行的优化操作。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两者的区别1、职能性质上的区别科学的根本职能是认识世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着重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根本职能是改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保护,着重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精神财富,技术――物质财富。成果表现:科学――新现象、新规律、新法则的发现,技术――新工具、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的发明。2、发生地的区别科学以大学为中心,技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技术发明与技术开发的主体)(二)两者的联系相辅相成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在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是中间环节,技术是科学原理的物化和应用,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三)两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科学的技术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技术的科学化是现代技术生命力所在。 第二节科学技术系统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分类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科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应用科学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四大门类—— 理、工、农、医四大门类(理-基础科 学、工-工程科学、农-农业科学、医 -医学科学) (三)现代科学的网状结构1、边缘科 学,2、横断科学,3、综合科学 (四)关于软科学人们把研究解决如何 管理科技、经济与其他社会课题的学 科,如科学学、管理学、决策科学、领 导科学、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人才 学以及各种政策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 等,统称为软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某一 领域的各个学科,如基础科学各学科及 工、农、医等应用科学,统称为硬科学。 二现代技术分类三大类:实验技术、 基本技术、产业技术 三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 的状态,科学的发展按指数级增长。 2、科学技术创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 学成采商品化周期大大缩短。 3、科学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 合,科学交叉点往往是发展前沿。 4、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结 合。5、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 化趋势明显加快。 6、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成为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7、大科学时代,科技研究方式和组织 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8、原始性创 新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四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 1、科学与技术结构中心发生转化。 2、 高度数学科学化。3、跨门类科学与 技术整合化。 4、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5、科学技术 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 6、向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方向发展。 五人文社会科学 1、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含义 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自身的学说或者 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 和发展等问题,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 属性、特别是精神文化属性进行探研的 学问。 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学说或者 理论体系,它以人的共同体的经济活 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 象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人 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类五类:基本社 会科学、应用社会科学、规范性的社会 科学(法律学)分析性的社会科学(统 计学)及记在行的社会科学(历史学)。 3、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联系(二者共同点)人文社会科学,具 有一切科学所具有有的基本图特性,是 人类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理论 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 动力是发展的实践性力量。无论是人文 社会科学理论的形成或者运用,都不能 与A特定时代的背景性因素向分离。这 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个性特征,也是人文 社会科学与自然社会科学主要区分点。 B民族性、C某种阶级倾向性。 4、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认识功 能、价值导向功能(思想、文化、政治 建设功能)、调控管理功能(经济建设、 社会管理功能、社会决策功能、咨询功 能)等。 5、科学与人文分离的几个方面。 ①自然科学与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 化和扩张,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 窄。②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和功力化。③ 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 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与隔绝。 ④自然科学自许的道德中立,使得科学 家们发现心安理得地拒绝人文关怀。 6、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 点。 ①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 趋明显。②人文社会科学社会自身已经 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有机统一体。③人的 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7、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的发展趋势 ①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 背景名,出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 补的趋势。②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 主导性价值取向,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 文主义交融的趋势。③思维方式上,当 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由分析 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④应用性研究 比重加大。⑤从具体研究方法和手段 看,出现了高技术化的趋势。 第三节科学思想、科学与人文精神 一、现代科学思想:系统、发展、生 态化 ①古代、近代科学思想古代――古希 腊人的自然哲学观念。近代――机械论 世界观。 ②生态有机论与系统整体观是现代科 学思想的基本理念。 二、科学与人文精神:求真求善的理 性精神 1、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含义,科学精神: 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 “真”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

全国自考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全国 2018 年 7 月自考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试题 课程代码: 02308 一、填空题 (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1.对于普通晶闸管,在没有门极触发脉冲的情况下,有两种因素会使其导通,一是正向阳极电压U A过高,二是 _________________。 2.为防止晶闸管误触发,应使干扰信号不超过_________________ 。 3.由逆阻型晶闸管和整流管集成的晶闸管称为_________________ 4.单相全控桥能在Ⅰ、_________________象限中工作。 5.逆变失败是指工作在逆变状态的变流器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U d和 E d _______________ 的状态。 6.采用α1=π-α2配合有环流的控制的单相反并联(双重 )全控桥式整流电路,当变流器Ⅱ工作在逆变状态时,变流器Ⅰ工作在_________________状态。 7.常用的抑制过电压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储能元件吸收可能产生过电压的能量,并用电阻将其消耗。 二是用 _________________ 元件限制过电压的幅值。 8.在整流电路中,晶闸管的换流属于_________________。 9 .若用集成触发电路KC04触发三相全控桥,则KC04的引脚 1 和15 分别接至三相全控桥 _________________ 的上下两只晶闸管。 10.电压型单相桥式逆变电路中,与开关管反并联的二极管起着_________________ 和防止开关器件承受反压的作用。 11.脉冲宽度调制(PWM) 电路的调制比M 愈高,输出电压基波幅值愈_________________。 12.为了使电力晶体管安全、可靠地运行,驱动电路和主电路应该实行_________________ 。 13.为防止过电压和抑制功率晶体管的du/dt ,对功率晶体管需加接_________________ 。 14.普通晶闸管为半控型器件,在直流斩波电路中,由触发脉冲控制其开通,关断则由_________________ 完成。 15.三相全控桥中,晶闸管的控制角的起算点在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 1.晶闸管门极触发信号刚从断态转入通态即移去触发信号,能维持通态所需要的最小阳极电流,称为()。 A .维持电流B.擎住电流 C.浪涌电流D.额定电流 2.为了减小门极损耗,晶闸管正常导通的方法是阳极加正向电压,门极加()。 A .正脉冲B.负脉冲 C.直流D.正弦波 3.在 GTR 作为开关的电路中,若在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从高电压小电流到低电压大电流的现象,则说明晶体管()。 A .失控B.二次击穿 C.不能控制关断D.不能控制开通 4.下列器件中为全控型器件的是()。 1

自考_现代教学设计

现代教学组织与设计 第一章 教学环节包括1、陈述目标2、分析任务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4、课堂教学策略设计5、实施教学6评定 现代教学设计是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被称为系统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设计特征 1、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的学习 2、必须基于有人类学习的研究 3、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4、教学要有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设计 5、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的发展 教学设计理论的起源 1、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五阶段教学过程模式(分析、综合、联合、系统和方法或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是最早出现的系统指导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 2、凯洛夫教学过程模式设计即教学过程划分为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进行新课、巩固新教材和布置作业五个环节。并规定了每个环节所需时间以及老师的行为。 3、赫尔巴特和凯洛夫教学论指导下的教学准备和计划工作称为传统教学设计。 4、传统教学设计的局限性第一、缺乏现代学习论基础,它所依据的学习论单是哲学的认识论。第二、教学设计侧重教忽视学生的学习活动。第三、缺乏系统观。 5、现代教学设计产生的前提条件第一是以现代学习论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第二还需要基于现代学习论的教学论的发展为前提条件。 6、加涅的《学习的条件》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牢固的心理学基础。突出贡献是 (1)提出了学习结果及其分类框架。 (2)论述了促进不同类型的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3)论述了学习的一般过程 (4)提出了检测每类学习结果是否出现的行为标准。加涅在学习条件研究的基础上于1985年提出他的教学论观点。其教学论被称为任务分析教学论其基本思想是为不同的学习结果提供不同的教学。 7、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与环节 1974年加涅推出了《教学设计原理》一书,标志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诞生。 8、加涅教学设计原理的基本观点是 1中小学生不论学习何种学科,所习得的结果总是可归入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5种类型中。2每种类型的学习结果的内在性质不同,外在行为表现不同,有效学习的条件也不同3、教学设计中引入任务分析。4、根据任务分析的结果导出教学过程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和媒体,以及安排相应的师生活动。5、对照目标检测学习结果,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并提出修改教学的意见。 9加涅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1、确定具体教学目标2、分析教学任务3、设计教学序列4、安排教学事件5、选择与使用教学媒体6、单课的设计7、选择与使用教学传输系统8、教学评价 10现代教学设计主要环节 第一确定教学目标,第二分析教学目标,第三分析学生和环境,第四陈述作业目标。第五开发评估工具,第六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第七发展与选择教学材料,第八设计与进行形成性

自考2014年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资料

第三节星系的起源和演化 星系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星系的外形和结构是多种多样的。1926年哈勃按星系的形态把星系分为三大类: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后来由此分为椭圆星系、透镜星系、漩涡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五个类型。 星系在永恒地运动。它内部的恒星在运动,自身也在运动。成对出现的星系彼此围绕公共质心转动,在星系团中,星系间有随机的相对运动。河外星系的事项速度与距离成正比。 星系的质量是可测的。星系的质量一般为109―1011m◎ 第四节恒星的起源和演化 恒星是构成星系的基本单元,是将宇宙原始物质合成各种重元素的熔炉。研究恒星的形成和演化是研究银河系结构和演化的基础。 恒星是从星际分子云中形成的;恒星有形成、发展和死亡的过程。死亡着的恒星把它合成的原子核注入残余星际气体中,从这些气体中又产生出新一代的恒星,星系中这种恒星的消亡与再生过程。 一、恒星的形成 17世纪牛顿、18世纪初康德等倡言的散布于空间中的弥漫物质(称为星云)可以在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太阳系和恒星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恒星从星际分子云中形成这一重大的现代学说,成为恒星形成研究的主要成就。 尽管星际物质的密度很低,约为10-19kg/m3,但它们的分布很不均匀。巨大分子云密度较高部分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会变得更密。

密度越大气体间的引力也越大,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其密度。引力做功转化成热,使分子云密度增加的同时温度也不断增高。当气体密度与温度达到一定值时(一些偶然情况也可使气体云变得十分稠密),向内的引力足以克服向外的压力,大分子云将急剧收缩,聚向中心形成一个密度大的核心天体,成为云核。如果气体云起初有足够的旋转,则在核心天体周围会形成类似太阳系样子的气尘盘。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而使中心天体炽热发光。这就是原恒星阶段。当盘中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不断落向原恒星,原恒星在不断收缩过程中,引力能转化的热能使中心温度达到107K时,就足以触发恒星中心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而放出巨大的核能,此时恒星不断向外辐射出大量能量,我们说一颗恒星诞生了。恒星的质量一般在0.1——100m◎之间。更小的质量不足以触发热核反应,而更大的质量则会由于产生的辐射压力太大而瓦解。恒星质量的大小取决于它诞生时的条件。 第一代恒星是星系形成时期由初始气云碎片凝聚而成的,其他代恒星是由星系中的星际物质形成的,而一些突发事件,如超新星爆炸等,是引起气体云密度变得大到足以产生新恒星的必要条件。 二、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演化过程了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亚稳阶段、周期性收缩膨胀阶段、引力坍缩阶段。 恒星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亚稳阶段、周期性收缩膨胀阶段、引力坍缩阶段。 恒星主要是依靠内部气体粒子热运动的压力与自身物质之间的巨大

最新7月全国自考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考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试题 课程代码:023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自然换相点( ) A.是交流相电压的过零点 B.是相邻相电压正半周的交点R 、S 、T 处 C.比三相不控整流电路的自然换相点超前 D.比三相不控整流电路的自然换相点滞后 2.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换相重叠角γ与( ) A.控制角α、负载电流I d 和变压器漏抗X c 有关 B.控制角α和负载电阻R 有关 C.控制角α和相电压U 2有关 D.控制角α、相电压U 2和变压器漏抗X c 有关 3.整流变压器中的漏抗( ) A.可以抑制dt di B.可以抑制 dt du C.使输出电压升高 D.使换相重叠角γ减小 4.单相半波电阻负载可控整流电路,直流输出电压平均值U d 是( ) A.0.45U 2 2 cos 1α+ B.0.45U 2cos α C.0.9U 2cos α D.0.9U 2 2 cos 1α + 5.降压斩波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U d =16V ,导通比K t =4 3 ,则负载电压U 0=( ) A.4V B.9V C.12V D.15V 6.功率晶体管GTR 的安全工作区由几条曲线所限定( )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7.电感性负载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三个晶闸管的导通角相等且等于( ) A.90° B.120° C.150° D.180° 8.三相全控桥式变流器直流电动机卷扬机拖动系统,当α>2 π 时,变流器输出电压波形u d 的正面积与负面积之比为( )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一、填空 1.汽车排放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__CO、HC、NOX三类化合物。 2.在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点火控制包括___点火提前角___控制、_通电时间(闭合角)__控制、__防爆震__控制三个方面。 3.怠速控制阀按结构与工作方式分可分为___步进电机______式、______开度电磁阀___式、_____开关电磁阀____式。 4.ECU主要由_微处理器、输入电路、输出电路_组成。 5.液力变矩器的基本元件是____泵轮、涡轮、导轮_。 6.汽车排放根据控制的方式不同,可将它们分为_机内__净化、_机外___净化、____污染源封闭循环____净化三类。 7.ABS是______防抱死制动系统_____系统的缩写,ASR是____驱动防滑系统___系统的缩写。 8、液力变矩器的基本元件是____泵轮、涡轮、导轮_。 9、在用车发动机功率不得低于原标定功率的75%,大修后发动机最大功率不得低于原设计标定值的90%。 10、汽车排放根据控制的方式不同,可将它们分为_机内__净化、_机外___净化、____污染源封闭循环____净化三类。 11、ABS是______防抱死制动系统_____系统的缩写,ASR是____驱动防滑系统___系统的缩写。 12、发动机技术状况变化的主要外观症状有:功率下降,燃料与润滑油消耗量增加,起动困难,漏水、漏油、漏气以及运转中有异响等。 13.在示波器上可以观察到点火的单缸波形、多缸重叠波形、多缸平列 波、多缸并列波形。 14.怠速控制阀按结构与工作方式分可分为___步进电机______式、______开度电磁阀___式、_____开关电磁阀____式。 二、是非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新)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交卷时间:2016-01-05 17:55:56 一、单选题 1. (4分)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电阻性负载,当触发角等90度时,电压波形正确的是() A. B. C. D. 得分: 0 知识点: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作业题展开解析.答案D .解析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总结拓展: ..2. (4分)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电阻—电感性负载时,当负载电阻减小时,发生的变化是() A. 输出电压增高 B. 输出电压降低 C. 输出电流增大 D. 输出电流减小 得分: 0 知识点: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作业题展开解析.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总结拓展: ..3. (4分)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电阻—电感性负载时,晶闸管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为() A. B. C. D. 得分: 0 知识点: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作业题展开解析.答案A .解析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总结拓展: ..4. (4分)三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电阻性负载时,当负载电阻减小时,发生的变化是() A. 输出电压增高 B. 输出电压降低

C. 输出电流增大 D. 输出电流减小 得分: 0 知识点: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作业题展开解析.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总结拓展: ..5. (4分)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电阻性负载,当触发角等150度时,电压波形正确的是() A. B. C. D. 得分: 0 知识点: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作业题展开解析.答案B .解析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总结拓展: ..6. (4分)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电阻性负载时,当触发角增大时,输出电压将如何变化()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波形平滑 得分: 0 知识点: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作业题展开解析.答案B .解析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总结拓展: ..7. (4分)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电阻性负载,当触发角等90度时,电压波形正确的是() A. B. C. D. 得分: 0 知识点: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作业题展开解析.答案B .解析考查要点: 试题解答: 总结拓展: ..8.

自考真题模拟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自考真题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试题 课程代码:023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功率晶体管的安全工作区由( ) A.2条曲线限定 B.3条曲线限定 C.4条曲线限定 D.5条曲线限定 2.功率晶体管GTR从高电压小电流向低电压大电流跃变的现象称为( ) A.一次击穿 B.二次击穿 C.临界饱和 D.反向截止 3.晶闸管的正向不重复峰值电压U Dsm与转折电压U80的关系是( ) A.U Dsm=U B0 B.U Dsm>U B0 C.U Dsm

5.晶闸管的伏安特性是指( ) A.阳极电压与门极电流的关系 B.门极电压与门极电流的关系 C.阳极电压与阳极电流的关系 D.门极电压与阳极电流的关系 6.晶闸管是( ) A.2端器件 B.3端器件 C.4端器件 D.5端器件 7.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中的三个晶闸管的触发脉冲相位互差( ) A.60° B.90° C.120° D.150° 8.在电感性负载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中,晶闸管承受的最大正向电压为( ) A. B.2 C. D.2 9.在电感负载三相全控桥中,当α>60°时,在下一自然换相点之前整流输出u d为正值,交流电源提供能量,电感( ) A.释放能量 B.既不释放能量也不储能 C.储能 D.以储能为主

(完整版)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试题

南京工业大学汽车电子技术试题(A/B)卷(开、闭)20--20 学年第学期使用班级 班级学号姓名 一. 1.电子控制单元(ECU)主要由输入回路、A/D转换器、计算机、输出回路组成。( √) 11 2.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是利用空气流动时在节气门上方喉管产生负压,吸出汽油,经过雾化后送给发动机。 (×)2.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输入进ECU后,首选通过输入回路,其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都直接输入微机。 (×)11 3.进气系统的作用是控制和测量发动机运行时吸入气缸的空气量,其中空气流量是由发动机内燃烧汽油产生负压后自动吸入的,是无法控制的。()4.二氧化锆(ZrO2)氧传感器中,二氧化锆固体电解质在温度高时,氧离子在内部容易移动,会产生氧浓度差的电效应,因此需要加装瓷加热器。(×)1.二氧化钛(TiO2)氧传感器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二氧化钛的电阻值随氧含量的变化而改变的特性制成的。(√)42 2.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通常具有正温度系数。(×)44 3.电磁喷油器的喷油量取决于ECU提供的喷油脉冲信号宽度。(×)7.控制空气量的执行机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控制节气门最小开度节气门直动式;另一种控制节气门旁通气道中空气流量的旁通空气式。(√)8.由于三元催化转换装置的特性是空燃比附近的转换效率不高,所以必须将空燃比控制在大于14.7:1的范围。(×)5.共振式的压电爆震传感器,当振荡片与被测发动机爆震时的振动频率不一致时,压电元件有最大的谐振输出。(×)6.点火提前角过大,即点火过早,容易产生爆震。(×)7.怠速控制的实质是通过调节空气通道的流通面积来控制怠速的进气量。(√)8.在排放控制中,三元催化剂的催化和还原能力很强,但在空燃比低于时,其转换效率很低,只有在空燃比大于14.7:1时,才能高效进行还原。(×)9.在巡航控制中,节气门由执行器通过另一个臂,代替驾驶员的踏板对节气门进行控制。 (×)9.无级变速器在换挡过程中的加速和减速,工作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带来动力传动系统的冲击,使发动机的排放污染增加。(×)10.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如果前轮先抱死,汽车可能会侧滑,如果后轮先抱死,则汽车可能会失去转向力和跑偏。(×)11.为了使得汽车运行舒适,应将减震器阻尼设置较小,而当高速赛车时,可选择高阻尼值,以利于安全性的提高。(√)12.悬架系统中的气体弹簧刚度是可调节的,而普通机械弹簧刚度是不可变的。(×)13.汽车的助力转向系统就只有在停车和低速时提供助力,使得转向时操纵省力。( √) 14.在四轮转向系统中,当车速低于35Km/h时,后轮与前轮转向的方向一致。(×)15.安全气囊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才能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而单独使用气囊极易造成人员伤害。

2017年10月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07)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即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的美国学者是()。 【选项】 A.法约尔 B.古立克 C.厄威克 D.德鲁克 【答案】B 【解析】古利克将法约尔有关管理过程的论点加以展开,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取其每种职能英文词的首字而称作POSDCoRB,即Planning(计划)、Organising(组织)、Staffing(人事)、Directing(指挥)、Coordinating(协调)、Reporting(报告)、Budgeting(预算)。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 2.【题干】与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的特点是()。 【选项】 A.排他性、可分割性 B.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C.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D.非排他性、可分割性 【答案】B 【解析】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 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常常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私人产品具有可分割性、排他性特点,可以用价值计算、价格衡量。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概述 3.【题干】罗伯特·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