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

(一)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动力燃料与化工原料。石油及其产品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石油和天然气与煤并称为三大重要的天然能源。石油是液体,比重小于水,比其他燃料容易开采,并且占有容积小,容易运输。同时,和一般燃料比较,它的可燃性好,发热量高,等量下的石油燃烧热比最好的煤要高一倍左右。石油全身都是宝,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石油具有黏性,可以炼制出优质的润滑材料;石油是有机化合物的,人们可利用石油来炼制各种石油化学产品,如:橡胶、塑料、染料、香料、肥皂等;石油在农业上除了做农业机械的燃料之外,还可以制成合成农药、合成肥料、土壤覆盖剂、喷洒剂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刺激剂等。

石油既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经济命脉,也是一种战略资源,具有政治特性,能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间的稳定与安全。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油价每提高10美元,持续1年,发达国家的GDP下降%,通胀率上升%。”鉴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大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时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西方国家无不介入石油活动,竞相展开角逐,运用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等手段施加影响,以确保它们对国内外石油资源的有效控制。

但是,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从石油资源来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分布为,中东地区探明储量995.8亿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塔尔和叙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储量达亿吨。该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北面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其中,加拿大的储量为245亿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苏联地区,独联体国家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10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其石油产量为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其中俄罗斯石油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此外,亚太地区探明石油储量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非洲地区为11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南美地区探明石油储量134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世界石油地区消费量与石油资源拥有量存在严重失衡现象,而石油资源在国家发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因此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欧、亚太三个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不超过世界总量的22%,而其石油消费却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于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说三

分之二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东;欧盟7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除了从中东进口石油外,欧盟借助非洲许多国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优势”,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已领先一步。西方大国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和争端和不断加剧,资源战略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的现实可以看到,石油资源是国家间发生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谋求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日本阻挠中俄“安大线”石油管道项目,以及涉及中国主权的南沙群岛问题等,其背后都存在着深刻的资源因素。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紧缺,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更加突出,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全球能源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

石油危机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二)

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

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数据显示:油价每提高1美元,消费者一年就要损失120亿美元;油价上涨10美元并维持一年的话,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则会减少个百分点。

由于以下原因:

1.石油产出国之间因宗教信仰和种族不同产生纠纷,局势动荡。导致石油价格动。

2.石油储量减少,供求关系改变,价格改变

3.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

导致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进而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石油危机。石油危机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石油危机 - 历史上的能源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美元提高到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3

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1980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美国对伊拉克发动反恐战争,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4年原油消费需求量达到亿吨,进口原油数量超过1亿吨。据英国石油公司统计,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增幅中中国占大约30%,日均石油消费增加90万桶。面对能源短缺这一世界性问题,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确保石油的战略储备,增强危机处理能力。

石油危机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石油资源不断走向枯竭,几十年后,使用石油将成为历史。今后国际石油市场将充满更多的变数。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亿至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万桶,比1月高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有关数字表明:我国人均石油可采资源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2%,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0个百分点。1997年,我国每千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为吨,大体相当于日本的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倍。

中国的石油储备不足,中国的石油入口远远大於出口,且比例在逐年扩大,相信未来难见改善。

2003年1月13日,中国石油集团总经理马富才宣布,从今年开始,今后几年将对大庆油田主力生产区块的原油产量作战略性调整,原油产量在自1976年跃上5000万吨后,首次下调至5000万吨以下,今年计划产量4830万吨,减产170万吨。

1993年国际油价下跌,进口油冲击国内市场,使我部分石油石化企业被迫停产。

1996年国际油价上涨,又抑制了我国石油的进口,造成国内油品脱销。

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急剧下跌的双重影响下,周边国家低价向我竞销各种油品,导致走私猖獗,我炼油厂及原油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很大损失。

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离不开石油。我们要认识到: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下次的石油危机,极有可能变成中国的石油危机,在新世纪,如何保障稳定充足的石油供应,已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决定我国必须着力开发新能源。

核能、太阳能、风能、可燃冰、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更有巨大的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同时,根据世界各国经验,当前似应首先关注与重视如下问题:

1.尽快制定和实施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

2.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逐步加大我石油战略储备,应对石油的意外中断。

3.推动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应对突发性油价波动。

4.开展区域性能源合作,建立互利的集体石油安全体系。

5.高度重视与产油国的油气战略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6.开展与石油消费大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战略合作。

7.走节能道路,当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很低,节能潜力很大,按保守的估计,中国的节能潜力是26%,相当于3亿吨的石油消费。

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早作准备,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石油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1 石油行业相关概念 1、石油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2、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 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 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 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 平方公里。1995 年年产原油192 万吨。油(气)按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 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 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 米3 气=1 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 亿吨(5-50 亿桶)的油(气)田。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 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 万吨(5000万桶)的油(气)田。2.2 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天然气 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石油伴生气);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煤型气);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2、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 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

石油危机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从1973年到1990年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其中一次是反向石油危机。 70年代的世界石油工业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发展的,不再是30~40年代和50~6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和“直线上升”。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为主的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经过连续十年的顽强斗争逐步摧毁了在西方世界石油界里存在了70多年的旧租让制。在这一基础上,第三世界产油国还取得了对西方世界原油价格的决定权。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刚一开始进行要求提高标价、改变分成比例、增加收入和收回油权,英国想联合其他国家对产油国采取强硬的镇压措施。但当时美政府深陷侵越战争,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依赖严重。因此,他们没能阻止产油国收回油权行动的向前发展。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这几次石油危机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历史上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都是因为欧佩克供给骤减,促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的危机中。 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石油危机与日本经济

国际油价自今年110美元每桶到68美元每桶仅仅用了5个月左右的时间。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OPEC,石油输入国组织)于2014年11月底决定,在原油“桶桶贱卖”的情况下坚持不减产,维持原油产量每日3000万桶不变。一桶激起千层浪”,作为目前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石油牵动着全世界的敏感神经”。 日本作为世界原油进口大国,对油价的嗅觉可谓及其灵敏。在2014年4月消费税增长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负增长,加上日元贬值给进口带来障碍时,石油进口却逆势增长。2014年11月28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10月石油统计速报显示,日本进口了更多原油,出口更多成品油,石油储备增加。为什么日本能够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快速反应部队呢?首先要从日本的石油血泪史讲起。 美国断油与突袭珍珠港。1937年,中日爆发全面战争后,日本为侵略中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逐渐进入消耗”。而美国在1941年开始,对严重依赖美国石油的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日本的飞机、大炮、坦克瞬间沦为废铁。日本几乎陷入绝望,随后走极端,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穿云破雾,虎扑珍珠港。美国以此为契机参战,扭转了二战局面。这一次实枪、核弹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石油危机令日本经济中道崩殂。从1955年到1972年,日本经济达到了平均9.3%的实际增长率,让日本奇迹一时风头无量。然而国际风云变幻,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以石油为武器作战的中东产油国让远东的日本跌了大跟头。当时日本国内处于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中,整个社会对石油非常依赖,整个日本社会出现恐慌。当年11月,日本人“抢厕纸”、“抢洗涤剂”,物价急剧波动。小小一桶油,给日本人近乎造成心理创伤。历史教训造成了现实警惕。日本痛定思痛,终于开启大时代石油战略。 靠政府行政手段,以政策控制需求。制定石油二法,《石油供需调整法》、《稳定国民生活紧急措置法》,半强迫地号召国民开展消费节约运动,对日本全国石油制品的生产、原油进口、贩卖严格控制。对石油制造的生活必需品制定标准价格。 而后又进行产业升级,丢卒保车加强实力。果断淘汰部分老旧设备,提高技术水平,避免行业内过度竞争,整合资源形成集约化生产。例如日本石油就开始和三菱石油合作。日本石油界最终形成7大集团、11大公司的形势。 接着宏观调控,以税收控制用油。由于石油等燃料的使用加剧地球变暖,日本国税厅在2014年6月改定了石油煤炭税税率,据此次改定,日本在2014年4月1日提高消费税的同时也提高了原油制品的税率。2014年起每千升征税2540日元,2016年4月起每千升征收2800日元。 然而,结合历史与现实,就能看到日本的石油对策仍然存在“长于战术,短于战略”的弊病。第一,“石油战略”是应急之用,非长久之计。虽然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石油战略一直延续继承,但始终缺乏“自控力”,最大的特点不过是应激反应。国际油价跌时买入,国家油价高时卖出,与炒作原油期货的机构并无二致。到不可控时,唯有勒紧裤腰带节约,缺乏根本性控制能力。至上个月日本对中东产油国的依赖仍然高达85.2%。可以想见,日本的反应快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日本严重缺乏“第一手判断”,难以摆脱经济外交困境。中东各产油国在日本的外交中一度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地位,日本基本上是遵循随美亲以的政策,对中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十分隔膜。而石油危机过后,又一味屈服于“石油压力”,发表亲阿声明。其后,又一味期冀对中东直接投资的金元对策能给日本带来源源不断的好处。如此朝令夕改,自然难以获得中东各国的信任。国际外交关系虽然是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却也无法排除感情因素。随着中东各产油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日元的甜头更是逐渐减少。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厅曾公开

2018新能源技术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25分) 1.生物质能的利用主要有直接燃烧热化学转换和生物化学转换三种途径。 2.按照能源的生成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3.我国的能源消耗仍以煤炭为主。 4.煤炭、心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都是一次能源电能、汽油、柴油、焦炭、煤气、蒸汽、氢能等都是二次能源。 5.能源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技术上来说,现代工业生产有3项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一是原料和材料二是能源三是机器设备。 6.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看.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风力机,由它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另一部分是发电机,由它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7.典型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通常主要由叶轮、传动系统、发电机、调向机构及控制系统等几大部分组成。 8.目前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地热能源,主要是地热蒸汽,和地热水两大类资源,人类对这两类资源已有较多的应用。 9.潮汐能是指海水涨潮和落潮形成的水的动能和势能或位能。 10.二次能源是人们由一次能源转换成符合人们使用要求的能量形式。 11.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来发电的。 二、单选:(20分) 1、风车在( D )成为欧洲不可缺少的原动机。 A. 11世纪 B. 12世纪 C. 13世纪 D. 14世纪 2、据估算,全世界的风能总量约( C )千瓦。 A. 700亿 B. 1000亿 C. 1300亿 D. 1600亿 3、当智能电网的发展到了高级阶段,电力市场充分成熟之后还可以从分时电价过渡到( B )电价。 A. 分区 B. 实时 C. 智能 D. 分布 4、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润主要是集中在( B )。 A. 系统集成 B. 硅片生产 C. 光伏电池制作 D. 光伏电池组件制作 5、“十二五”规划在约束性目标中,明确提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A )。 A. 11.4% B. 12% C. 15% D. .20% 6、以下企业中,( C )不是我国主要的光伏企业。 A. 英利 B. 尚德(破产了) C. 天合 D. 皇明 7、( C )乙醇的生产代表了中国未来燃料乙醇的主流方向。 A. 玉米 B. 木薯 C. 纤维素 D. 小麦 8、美国在2007年推出“微型曼哈顿计划”,其宗旨就是向( B )要能源。 A. 秸秆 B. 藻类 C. 城市垃圾 D. 谷物 9、从广义上讲,生物质能是( C )的一种表现形式。 A. 原子能 B. 势能 C. 太阳能 D. 生物电能 10、生物乙醇占全球生物燃料产量的近( A )。 A. 四分之一 B. 一半 C. 四分之三 D. 0.95 11、“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 C )的观点。 A. 卢卡斯 B. 斯诺登 C. 萨默斯 D. 萨缪尔森 12、历史上发生( C )次石油危机。 A. 1 B. 2 C. 3 D. 4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因油价在短时间内暴涨就判断全球将出现石油危机,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是过去30多年里毕竟多次发生过油价飙升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严重情况。 第一次危机(1973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危机(1978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

中国油气资源概述

《中国油气资源概述》 课程考查作业 姓名 : 班级 : 学号 : 年月日 中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油气资源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把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证油气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和有效利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因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随后,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和阐释。有人将可持续发展总结为3个特征: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使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石油利用效率低、不合理用油比较严重的国家。与国际通行的石油消费强度比较,我国石油消费强度为0.19,大体相当于日本的4倍,欧洲的3倍,美国的2倍。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预测显示,我国自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的10年间,石油净进口量已达9741万吨,对进口油的依存度超过三分之一。到2020年,我国对进口油的依存

度将达到60%左右。显然,国际油价的波动会对我国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较快,但油耗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2年,我国汽车发动机每百公里油耗的设计值比发达国家要高10%至15%,而平均单车年耗油的实际值是2.28吨,比美国高10%到20%,比日本高1倍。 我国油田开采的损失率也较大,石油加工过程中的浪费严重。据测算,我国石油资源的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2亿多吨的可采储量。 "由此看来,我国油气节约潜力十分巨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飞说,"在今后国内油气产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又需要控制在一定限度的情况下,必须把节约放到优先的地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在努力挖潜节约的同时,还必须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当前,我国油气资源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十分普遍。根据有关部门调查,2002年我国农业柴油用量为2570万吨,占全部柴油消费量的33%,其中相对固定的动力设备用油约占农用柴油的20%,用量约500万吨。若其中的一半能用电力替代,便有望节约农业用柴油250万吨左右。 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石油法和切实可行的节油政策,将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加工和销售纳入法制化轨道。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必要的立法来促进节油、代油措施的落实,把鼓励节约用油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节约石油资源的石油消费模式。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汽车产业政策,鼓励和促进汽车厂家生产高燃效汽车,鼓励消费者购买节油型汽车,鼓励车用替代燃料的使用。要大力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形成像节约粮食和水一样节约油气资源的社会氛围。 油气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和实施立足国内、开拓海外、节约优先、鼓励替代、保障安全、保护环境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油气资源战略,坚持走节约和合理使用的道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概况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煤资源丰富,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稳产难度增大。统计表明,到2000 年底,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约为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沿海海域246亿吨;最终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天然气的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已探明量仅占世界的1.2%,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40万亿m3,可采68年。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估计超过38万亿m3,按国际通用口径,预计可采储量7-10万亿m3,可采95年。我国的天然气陆上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海上资源集中在南海和东海。 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在石油净进口状态,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虽然专家对油气资源供需前景预测有所差别,但总的趋势一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GDP年均增长率7.2%,石油消费年增长5%~6%,产量年增长1% ~2%;天然气消费增长略高一点,增长率7%~8%。 我国沉积盆地广阔,适宜于进符油气勘探的盆地500多个,沉积岩面积约670万km2,其中陆上面520万km2,近海大陆架面积150万km2,。在这些盆地中,既有发育在古生代稳定地台上的海相沉积盆地(面积约250万km2,又有中新生代陆相断-坳陷沉积盆地,二者常形成叠合-复合沉积盆地。从已发现的油气储量来看,靳生界的石油占石油总储量的44.3%,中生界占44.7%,古生界占8%,前古生界占3%。新生界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储量的33.7%,中生界占20.3%,古生异占41.6%,前古生界占4.4%。由此可知,中新生界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当中国从世界经济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的时候,我们不禁想到三十年前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当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着很多的相似点。本文将通过对日本经济成长和衰退的研究以及与中国经济的类比,反思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到一些处理经济问题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的成长 1.1日本经济崛起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发展立场来考虑,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的界定,日本在十九世纪末的二十五年里就已经进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那些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成功的进入了经济成熟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经济成长所依靠的是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在这个阶段里,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加强,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即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日本已经达到了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它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了,因而为它之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2日本经济的崛起 1.高速增长阶段

三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 影响: (1)第一次石油危机是減少石油供應和提高油价的雙重產物。(2)经济:A.第一次石油危机,對于世界石油工業是一個大轉折點,沉重打击了当时过于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 B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所有工业国家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C石油斗争大大加强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实力。 (3)政治:A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強烈的政治色彩。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B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气.极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斗争,它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第二次石油危机: 影响:(1)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致使尚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危机中恢复元气的世界经济再一次陷入大规模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其他工业化国家也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失业人数上升,国际收支恶化。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2)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3)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了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公司大力开展了在非欧佩克地区的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 第三次石油危机: 影响: (1)总体来说,这次危机中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欧美旅游生意相应减少。 (2)第三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 (3)第三次石油危机改变了世界形势,地缘政治影响力会出现新的

【河南省开封市】2018届高三10月定位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河南省开封市2018届高三10月定位考试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 2.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C.官府操纵商品价格D.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 3.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4.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 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6.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动员全民抗日B.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 C.妥协退让的对日态度D.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7.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

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

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 鲁晨光 我是一个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理论研究者[1],同时也是股票、期货、期权交易者。我从从2003年开始重点交易纽约石油期货和期权。半年前我就写过一篇介绍石油期权期货交易策略的文章[2]。我的策略是:卖出近期期货和做多期权,加倍做多远期期货。我采用这种策略,一万多美元的帐户赚了5万多。中航油就是因为卖空石油期货和做多期权亏损了五亿多美元。听到这个消息,我比其他人更加感到遗憾。我想,我赚哪一点小钱算什么?中国人的钱是廉价劳动汗水换来的。我的努力要是能减少国人汗水白流,那对我是莫大幸事。所以我很想把我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和认识写出来供大家分享。 1.中航油事件图解 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期权的交易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那时油价波动上涨,中航油初战告捷,2003年盈利580万美元。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30元(指美元,后面相同)以上开始做空,以后越亏加仓越大,最后做空石油5200万桶, 在油价50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合计亏损约5.5亿美元。 我根据纽约轻原油期货行情和《中航油末路纪实》一文[3]制作了图1。 图1. 中航油失败过程图解 纽约轻原油市场是石油期货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其交割的石油标准有所不同,所以叫轻原油。其价格稍高。该市场成交量超过伦敦石油期货市场的两倍,一个月份的期货合同总持仓量达到十几亿桶。所以该市场是石油交易主战场。中航油参与交易的是伦敦石油期货市场和场外衍生交易市场。这些市场油价走势是类似的。 2.例外的第六次石油危机 回顾石油行情历史,可见影响油价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是:产量,需求,战争,货币贬值――特别是美元贬值,因为国际上的石油交易以美元标价。而战争的主要因素也是来自石油资源和运输通道的争夺。比如不久的伊拉克战争和70年代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争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关于石油危机,流行的说法只讲暴涨,不讲暴跌,这是不全面的。如果把油价暴跌也当作危机,那么世界石油市场就经历了6次危机。 第一次,从1973年10月到1974年1月,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中东战争造。战争造成产量下降,同时中东产油国用油价作为武器反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 第二次:1978年底到1980年底,油价从每桶13.34美元上升到43美元。主要原因是两伊战争造成石油减产和恐慌。 第三次:1985年底到1986年10月,油价由每桶28美元下降到6.8美元。主要原因是:前两次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加大石油投资,造成石油供过于求。有人认为,阿拉伯国家联合降价导致油价下跌,为的是打击美国企业。布什家族经营石油,当然也难免受到惨重打击。美国的开采成本比中东高,根本经不起降价的打击。油价上涨,美国经济和美国人民受害;油价下跌,美国石油企业受害。这正是美国,特别是两位布什总统,插手中东,拉拢沙特和科威特、打击伊拉克的重要原因。

石油资源调查报告

中国能源资源现状调查 ----石油资源现状调查 摘要: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十分短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加强。因此,如何有效使用石油资源满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石油能源;现状分析 1 前言 当机器的轰鸣声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响起的时候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有了石油,1907年在延长县打下了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一井,1939年甘肃老君庙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开端。然而就在民族石油工业的萌芽阶段,美孚、亚细亚、德士古三大石油公司迅速进入中国。洋油以空前的规模在中国各地倾销,刚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民族石油工业又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1949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破败摊子。1949年,全国石油产量只有12万吨,基本靠国外提供,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石油产品基本依赖进口,全国需要原油1000多万吨,缺口一半以上,连街上的公共汽车都因缺油而背上了煤气包甚至木炭,各种物资更是极端匮乏。中国被世界戴上了“贫油国”的帽子,就好像以前被戴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一样沉重。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的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来的黑色金子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甚至改变了新中国的命运:东北平原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中国从此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后来为了庆祝这份礼物,将大同改为大庆。 我国在世界石油储量上排世界第九位,但是仅占世界总量的2.3%,人均2.5 吨,仅占世界人均的11%。我们有占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然而资源占有是如此的少。在世界上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在我们中国一样分布不均匀,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前两个主体是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后一个包括河南和苏北等盆地,这里的累积探明石油储量占全国的近3/4;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共占全国储量的70.53%,居全国之首。目前,长江以南探明的小油田,占全国储量不到0.1%,这些特点决定了北油南运、东油西送的总格局。显然,最缺油的是西南部的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区。东部以外的石油资源储量主要是在新疆和我国海域,占全国储量的16.65%。目前新疆的储量又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分别占全国储量的8.28%、6.28%和1.55%。目前海上石油的勘探成果也与大陆的相似,即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和珠江口盆地,浙江省以东海域的东海陆架盆地中部的西湖凹陷也相继发现了平湖等8个油气田,但渤海湾盆地的探明储量成倍增长,石油储量主要在北部。 然而就在我国石油资源在如此紧缺的情况下,我国的石油资源使用效率并不像想的那样的高。能耗强度高、效率低,浪费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是我国工业体系普遍存在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供应日趋紧张。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自此我国的石油消费量超过了自身的

石油危机英语作文

石油危机英语作文 众所周知,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各种石油产品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如果缺少血液,人类将会面临生命危险。如果缺少石油,工业将会瘫痪。这是生活在工业社会的我们最不能接受的打击。 什么是石油危机 自石油诞生以来,我们的词典中产生了许多与石油相关的词汇。“石油危机”,是最让人类头痛的词之一。石油危机(OilCrisis)是世界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生了三次公认的石油危机,它们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中东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地,因此三次危机也和这个地区息息相关。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作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它也成了几次石油危机的导火索。 后果 石油危机是一场经济危机,因此它造成的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结果就是经济的衰退,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第一次石油危机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很多人都知道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生了一次严重经济危机,持续了半年多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是造成这次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次石油危机更是让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同时,危机也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使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但是,与创新的技术与能源相比,石油及其副产品仍是人类生活的支柱,因此高油价仍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可避免么? 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如此大的伤害,那么,它可以被避免么?据目前世界的局势看,答案是“不”。石油危机是石油价格变动造成的,而石油价格变动受到政治与军事的很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出,三次石油危机,都是战争直接引起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 首先,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为了争取到更多的资源给自己的国家,石油生产国之间、生产国与进口国之间无法避免纠纷。一些霸权主义国家的加入,更使石油世界的局面更加混乱。其次,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石油是如此重要又如此稀少,因此各国对石油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不仅仅是数量,“不平衡”是石油资源的供求分布的根本特征。这种不平衡从根本上导致了国际上各种因石油问题而产生的纠纷,甚至是战争。国家利益、政治博弈、石油储量、石油分布都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因此,石油危机不可避免(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的)。 应该怎么办? 然而,面对石油危机,人类也不是毫无办法的。为了应对石油危机,许多国家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要有石油储存库,保证国家在一定天数不进口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石油。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90天的石油,但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达到90天以上。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油资源不断枯竭。也许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后,石油就会成为历史。世界各国都在竭力发展自己的新能源技术,大力开发各种可替代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石油需求量会逐渐减小直至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我们还是离不开石油的,因此我们要在石油的利用上多加思考。比如说,我们可以

我国石油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我国石油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一.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增长,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物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成为了世界石油进口大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严峻。 二.关键词:石油的勘探与开发;石油资源 三.目录 1.石油的勘探 2.国际石油资源现状 3.国内石油资源现状 4.国外石油储备制度 5.我国石油储备制度 四.正文 1.石油的勘探 所谓石油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为国家增加原油储备及相关油气产品。钻井就是人们从地表向下挖掘一个筒形的通道,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地下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钻井大体经过了挖掘井技术、顿钻井技术和旋转钻井技术三个发展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中华民族都是处在该项技术的最前列。公元前1500年前后,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井”字,春秋战国时期的井深已达50余米,到唐朝时已超过140米。这个时期属于人工挖掘井阶段,井的直径大约为1.5米,人可以从井筒下到井底。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历经两千年的发展。到北宋的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我国古代钻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出现顿钻井技术。钻井井筒直径有碗口大小,井深可达130米左右,古称卓筒井。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了我国古代钻井技术后极为赞叹,在他所著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史》一书中写到“今天用于开采石油与天然气的深井就是从中国人的这些技术中发展起来的”,并指出“这种技术大约在12世纪以前传到西方各国”。1835年(道光6年),我国打成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卓筒井”,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寨,深度达1001.42米。19世纪末期出现的旋转钻井技术,实际上是在我国顿钻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石油天然气井,我国古代称“火井”。据《汉书——郊祀志》记载(公元61年):“祠天封苑火井于鸿门。”即在今陕北神木县附近的鸿门火井处建立祠庙。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曾有“火井温泉在何处?”的诗句。据《蜀中广记》一书记载,明正德末年(公元1521年),在我国四川省的嘉州,在钻盐井或天然气井的过程中,由于钻出了石油后即改为油井。明清时期,我国四川钻凿油气井的技术就很普遍了,井深都在1000米左右。【1】

对日本战后经济的认识

对日本战后经济的认识 战后的日本经济通常可分为: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接着是高速发展时期,然后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稳定发展时期。从1955年开始之后的10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平均增长率为8%,几乎在长达1/4个世纪内,日本经济以世界最高的增长率持续发展。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后的1967年却跃居至第2位,过去的“中等发达国家”日本,如今已经被称为“经济大国”。 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受泡沫经济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萧条的局面,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日本蕴涵的发展后劲仍不可小觑。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长期高速发展,这其中既得益于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也受益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经济发展自身具备的一系列独特之处。 一般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因日本向和平国家转型而摆脱了军费负担,以及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劳动立法等经济民主化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按照野口悠纪雄的观点,日本经济所以在战后迅速恢复并马上实现高速增长,主要归因于在战时形成的经济体制。他这样写道:“‘日本型企业’的各种特征,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实现,起了发动机的作用。”“正是由于实行了金融统制,才可能对资本集约性战略产业实行重点资源分配,才可能在作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支柱产业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实现工业化。就这个意义而言,可以说在金融体制中维持‘战时体制’,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原因。”不过,野口悠纪雄对“战时体制”的评价,绝不仅止于肯定它的积极作用,绝不意味着他称颂乃至推崇这一体制。相反,他认为这一体制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他明确指出:“迄今为止,虽然日本政府几度试图进行改革,但是这一体制依然没有改变。在日本走向未来的今天,1940年体制已经成为一大桎梏。” 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为日本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保障。战后美国占领日本之初,帮助日本铲除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现代法令,建立起比较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1947年以后,美国又变打击日本为扶植和利用日本,与日本建 立安保体制,美国负责日本的安全保障,日本不设立正式军队。由此,日本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相应增加了发展经济的能力。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23.9亿美元,1964~1968年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又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18.8亿美元。除这些有形的直接订购物资外,美国还为日本产品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打开了通道。另外,美国为了扶植日本这个远东地区的盟友,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帮助和支持,如允许日本自由地从美国及相关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引进各种技术,允许其产品自由进入它们的市场,允许日本从美国等国引进资金,等等。 强调政府的“主导”或“导向”作用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与其它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经济中的政府干预强度更大。日本政府除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外,还注重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等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对电力、铁路、港口设施等所谓“公共工程”的投资,为企业提供了廉价的电力和便利的交通运输。运用税收杠杆,扩大企业内部积累,鼓励和促进私人设备投资;采取低利息政策,向企业大量贷款;加强外贸和引进外资的管理,扶植新兴产业,适当保护弱小产业;在每次经济危机爆发时,交替采用紧缩通货政策或者赤字财政政策,千方百计地缓和和缩小危机的破坏程度。 积极引入先进科学生产技术,为日本经济注入发展活力和后劲。战后初期,日本的工业技术装备比欧美国家落后20—30年。当时,在主要西方国家正掀起一场以电子计算机、激光、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国际上的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空前活跃。日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日本的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引用新

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

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至1974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至1980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简称“欧佩克”。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2010年底该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0,684亿桶,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7.2%,其中排在前五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2,645亿桶)、委内瑞拉(2,112亿桶)、伊朗(1,370亿桶)、伊拉克(1,150亿桶)和科威特(1,015亿桶)。2010年该组织成员原油产量为16.233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39%,其中排在前五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4.678亿吨)、伊朗(2.032亿吨)、阿联酋(1.308亿吨)、委内瑞拉(1.266亿吨)和科威特(1.225亿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