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镜头

长镜头

简介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 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例如文场戏的演员内心描写、武打场面的真功夫等。
一般由一个一个短小的镜头组成,产生影像间的化学效果的电影手法,称为影像蒙太奇。 镜头是组成电影场景的单位,而长镜头是一个场景只有一个镜头直落,无剪接。 完美长镜头拍摄,一般需要导演事先精心设计镜头调度流程,演员的走位等等,同时长镜头对拍摄及演员演出的要求相当高,一般一个长镜头的拍摄要彩排,可能用上一整天。
划分

一般划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其中运动长 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 动。由于长镜头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因此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 角度和景别,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 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 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 表现出来。
长镜头的拍摄,由于不会 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 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
(一)长镜头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长镜头
所谓“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的表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段落,它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

2.长镜头的产生和发展
长镜头理论最早系统地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变焦距镜头和手提式摄影机的出现,多景别、多视角等手法被艺术家们广泛运用,长镜头也随着进一步得到发展。于是,便产生了以安德列·巴赞为代表的“长镜头理论”体系。
(二)长镜头的美学特征及运用
 

1、长镜头的美学特征

长镜头的出现,不仅是摄影技巧的发展,而且有着突出的电影美学价值。长镜头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尽管早在巴赞之前就已经流行于电影创作之中,但巴赞并不仅仅把长镜头当作一种表现手段或技巧来对待,而是从其美学价值来进行理解。巴赞长镜头电影理论美学体系的核心和实质,即强调电影特性是它的照相性,或者叫做纪实性、记录性。巴赞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主张,意思是电影并不是让现实直接

出现在屏幕上,而是“不断向现实接近,永远依附于现实”。

2.长镜头的运用
长镜头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最大的功能就在于逼真地记录现实——自然、生活和情绪。所以,在影片中运用长镜头手法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 纪实性长镜头的运用
应该说,纪实性长镜头在以纪实为使命的新闻片和纪录片中更有发挥余地。
② 场面调度长镜头的运用
场面调度长镜头即通过精心设置的景别、场面、人物动作、构图以及光影、色彩等造型因素的变化,来体现和强调创作者为这个镜头所规定的思想含义。实际上,它是一口气拍下来的一种多场面的镜头,所以又叫镜头内部蒙太奇性质的长镜头。
原理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根据自己的“摄影影像本体论”提出来的和蒙太奇理论相对立的电影理论。巴赞及其拥护者们,宣称,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传统的电影理论已过时,只有长镜头理论才是现代电影观念。巴赞认为,长镜头表现的时空连续,是保证电影逼真的重要手段。蒙太奇把完整的时空、事件分解,是极大的不真实。导演通过蒙太奇分解,加进自己的主观意识,不让观众加以选择,因此他主张取消蒙太奇。这种理论对强调影视作品的真实性,有积极意义,但完全取消蒙太奇,就过于偏激了。电影、电视创作的实践证明,蒙太奇和长镜头都是需要的,应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1945年,伴随着安德列·巴赞发表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现实主义电影开始被系统而深入的的进行探讨和论述,而与现实主义相契合的拍摄方法或者说是运作方式正是长镜头,所以巴赞也被视为长镜头理论的奠基人。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长镜头理论是一种与传统的蒙太奇理论相对立的电影美学流派,又是一种与唯美主义、技术主义相对立的写实主义理论。其特点是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和纪录功能,强调生活的真实性,贬低情节结构和蒙太奇之类形式元素的作用。长镜头,是指对一个运动画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的画面的整体性。实际上就是长时间拍摄的、不切割空间、保持时空完整性的一个镜头。此镜头在同一银幕画面内保持了空间、时间的连续性,统一性,能给人一种亲切感、真实感;在节奏上比较缓慢,故抒情气氛较浓。有人把长镜头

称作“镜头内部蒙太奇”,可见蒙太奇与长镜头是一种分与合的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蒙太奇是利用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来达到讲故事的目的,而长镜头追求的是时空相对统一而不作任何人为的解释;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长镜头的纪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长镜头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长镜头表现的是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而长镜头提示观众进行选择。这个理论带来的最有意义的变革是导演与观众的关系变化。蒙太奇艺术只能加深这种地位的荒唐性与欺骗性,始终使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长镜头理论出于对观众心理真实的顾及,则让观众“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这个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特吕弗是巴赞的忠实弟子,他说:“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戈达尔说:“电影就是每秒钟24画格的真理”。他们的电影观念,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一脉相承。
按照长镜头(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它具体的实践要求是:
1. 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2. 长镜头(镜头—段落)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
3. 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屏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美学
巴赞电影真实美学的形式化概括和称谓。主张采用长镜头(或称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结构影片的“长镜头美学”,是实现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想的实践原则,“首先是一种本体论立场,而后才是一种美学立场”。与蒙太奇电影美学和形式主义审美倾向相对立的长镜头美学,以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依据,摈弃蒙太奇手法,强调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感知过程,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事件的真实感、透明性和多义性,尊重事件的时间流程和空间完整性,注重事物的全貌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连续拍摄时摄影机运动和演员表演的场面调度,体现了现代电影摒弃严格因果逻辑和戏剧省略手法的叙事原则,追求自然的联想和隐喻效果。镜头数量极少而镜头段

落极长的风格化影片是长镜头美学的产物。一部常规影片通常有几百个镜头。而作为长镜头电影的范本,匈牙利电影导演米克洛什·扬乔的《闪光的风》(1969)全片只有9个镜头,《沉默与呐喊》(1968)只有11个镜头。极端化的长镜头影片甚至从头至尾只用一个镜头,如希区柯克的《绳索》(1948)。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长镜头美学成为致力于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家的重要参照,一些按照长镜头美学拍摄的影片引人注目,也引发了争议。长镜头美学的贡献是,开掘了新的表现手段,提高了对镜头时空结构的自觉性,促成了一种美学风格。长镜头美学的绝对化,也受到了批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