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1 函数教案

19.1 函数教案

19.1 函数教案
19.1 函数教案

19.1.1变量与函数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函数)基本概念;

2.了解表示函数关系的三种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并会用解析法表示数量关系. 过程性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知,领悟函数基本概念的意义;

2.引导学生联系代数式和方程的相关知识,继续探索数量关系,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列出函数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归纳

问题2 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02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年利率:

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是如何变化的.

解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也随着增长.

问题3 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

观察上表回答:

(1)波长l 和频率f 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 越大,频率f 就________.

解 (1) l 与 f 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

lf =300 000,

或者说 l

300000=f . (2)波长l 越大,频率f 就 越小 .

问题4 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 表示圆的半径,S 表示圆的面积则S 与r 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 =_________.

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 cm 、1.5 cm 、2 cm 、2.6 cm 、3.2 cm 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

解 S =πr 2.

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 和气温T ,气温T 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 ).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惟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y 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此时也称y 是x 的函数(function ).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解析法,如问题3中的l

300000=f ,问题4中的S =π r 2,这些表达式称为函数的关系式.

(2)列表法,如问题2中的利率表,问题3中的波长与频率关系表.

(3)图象法,如问题1中的气温曲线.

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一种量,它的取值始终保持不变,我们称之为常量(constant ),如问题3中的300 000,问题4中的π等.

三、实践应用

例1 下表是某市2000年统计的该市男学生各年龄组的平均身高.

(1)从表中你能看出该市14岁的男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吗?

(2)该市男学生的平均身高从哪一岁开始迅速增加?

(3)上表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解 (1)平均身高是146.1cm ;

(2)约从14岁开始身高增加特别迅速;

(3)反映了该市男学生的平均身高和年龄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年龄是自变量,平均身高是因变量.

例2 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1)圆的周长C 与半径r 的关系式;

(2)火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它驶过的路程s (千米)和所用时间t (时)的关系式;

(3)n 边形的内角和S 与边数n 的关系式.

解 (1)C =2π r ,2π是常量,r 、C 是变量;

(2)s =60t ,60是常量,t 、s 是变量;

(3)S =(n -2)×180,2、180是常量,n 、S 是变量.

四、交流反思

1.函数概念包含:

(1)两个变量;

(2)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例如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惟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3.函数关系三种表示方法:

(1)解析法;

(2)列表法;

(3)图象法.

五、检测反馈

1.举3个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函数关系的例子.

2.分别指出下列各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

(1)三角形的一边长5cm ,它的面积S (cm 2)与这边上的高h (cm)的关系式是h S 2

5 ; (2)若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度数为α,则另一个锐角β(度)与α间的关系式是β=90-α ;

(3)若某种报纸的单价为a 元,x 表示购买这种报纸的份数,则购买报纸的总价y (元)与x 间的关系是:y =ax .

3.写出下列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1)每个同学购一本代数教科书,书的单价是2元,求总金额Y (元)与学生数n (个)的关系;

(2)计划购买50元的乒乓球,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 (个)与单价a (元)的关系.

4.填写如图所示的乘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24的格子涂黑.若用x 表示涂黑的格子横向的乘数,y 表示纵向的乘数,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整理)基本初等函数教案.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和指数函数 考点回顾: 1.幂的有关概念 (1)正整数指数幂 )(*∈????=N n a a a a a n n 个 (2)零指数幂 )0(10 ≠=a a (3)负整数指数幂 ()10,n n a a n N a -* = ≠∈ (4) 正分数指数幂 ) 0,,,1m n a a m n N n *=>∈>; (5) 负分数指数幂 ) 10,,,1m n m n a a m n N n a -* = = >∈> (6)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2.有理数指数幂的性质 ()() 10,,r s r s a a a a r s Q +=>∈ ()()() 20,,s r rs a a a r s Q =>∈ ()()() 30,0,r r r ab a b a b r Q =>>∈ 3.根式的内容 (1)根式的定义: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 *∈>N n n ,1,n a 叫做根式, n 叫做根指数,a 叫被开方数。 (2)根式的性质: ①当n 是奇数,则a a n n =;当n 是偶数,则 ???<-≥==00a a a a a a n n ②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③零的任何次方根都是零 课堂练习: 1.下列四类函数中,具有性质“对任意的x >0,y >0,函数f (x )满足f (x +y )=f (x )f (y )”的是( ) A .幂函数 B .对数函数

C .指数函数 D .余弦函数 2. (2010·山东理,4)设f (x )为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当x ≥0时,f (x )=2x +2x +b (b 为常数),则f (-1)=( ) A .3 B .1 C .-1 D .-3 3. (2010·重庆南开中学)已知f (x )=a x ,g (x )=b x ,当f (x 1)=g (x 2)=3时,x 1>x 2,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不可能成立..... 的是( ) A .b >a >1 B .a >1>b >0 C .01>a >0 4. (2010·辽宁,10)设2a =5b =m ,且1a +1b =2,则m =( ) B .10 C .20 D .100 5.(2010·深圳市调研)已知所有的点A n (n ,a n )(n ∈N * )都在函数y =a x (a >0,a ≠1)的图象上,则a 3+a 7与2a 5的大小关系是( ) A .a 3+a 7>2a 5 B .a 3+a 7<2a 5 C .a 3+a 7=2a 5 D .a 3+a 7与2a 5的大小关系与a 的值有关 6. (2010·青岛市质检)过原点的直线与函数y =2x 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过B 作y 轴的垂线交函数y =4x 的图象于点C ,若直线AC 平行于y 轴,则点A 的坐标是( ) A .(1,2) B .(2,4) C .(1 2,2) D .(0,1) 7. (2010·北京东城区)定义在 R 上的函数f (x )满足f (x )= ????? 21-x x ≤0 f x -1-f x -2 x >0 ,则f (-1)=______,f (33)=________. 8.已知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当x ∈(0,1)时,f (x )=2x 4x +1. (1)求f (x )在(-1,1)上的解析式; (2)证明:f (x )在(0,1)上是减函数. 9.已知关于x 的方程9x -2×3x +(3k -1)=0有两个实数根,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九年级数学教案_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与一元二次方程根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 3.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4、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5.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教学难点: 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思考:(1)h 与t 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 2出示议一议, 要求学生画出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 的图象,并思考:(1)每个图象与x 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 , 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 一元二次方程x2-2x +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的图象y=ax 2+bx+c 与x 轴交点的坐 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3、教师小结: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与x 轴交点有三种情况 :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当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 =0时自变量x 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根。 4、出示想一想。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解决,教师适当辅导 学生活动1、小组交流发表看法:(1)求出h 与t 的关系式为h =-5t 2+40。 (2)可以令h =0解得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出示议伊哦仪也可以观察图象,从图象上可看到t=8时小球落地。 2、学生到黑板画图象,观察图象讨论回答: (1)图象① y=x 2+2x 、②y=x2-2x+1、③y=x 2-2x +2与x 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 2+2x=0有两个根0,-2 ;x 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方程x 2-2x +2=0没有实数根 (3)从图象和讨论知,二次函数y=x2+2x 与x 轴有两个交点(0,0),(-2,0) ,方程x 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 2-2x+1的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1,0),方程 x 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二次函数y=x 2-2x +2 的图象与x 轴没有交点, 方程x 2-2x +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二次函数y=ax 2+bx+c 的与x 轴交点 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根。 3、学生自己尝试解题交流结果。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补充练习:1、判断下列各抛物线是否与x 轴相交,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 (1)y=-5x 2+7x+3 (1)y=2x 2-3x-2 (3)y=x 2-6x+9

基本初等函数 示范教案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本章教材分析 教材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当作三种重要的函数模型来学习,强调通过实例和图象的直观,揭示这三种函数模型增长的差异及其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建立和研究一个函数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学会运用具体的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总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意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f(x)=a x 的符号及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单调性、值域、特别点),通过应用实例的教学,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函数模型;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了解对数换底公式及其简单应用,能将一般对数转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通过具体函数,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f(x)=log a x 的符号及意义,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有关性质(单调性、值域、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y=a x 与对数函数y=log a x 互为反函数(a >0,a≠1),初步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和f -1(x)的意义;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五种具体函数y=x,y=x 2,y=x 3,y=x -1,y=x 2 1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本章的重点是三种初等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要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几个特殊函数图象的观察,归纳得出一般图象及性质,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数学的基本方法.把这三种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搞清楚是本章的难点. 教材注重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引出指数函数概念,所举例子比较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这些材料的作用,并尽可能联系一些熟悉的事例,以丰富教学的情境创设.在学习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教材将它与指数函数的有关内容作了比较,让学生体会两种函数模型的增长区别与关联,渗透了类比思想.建议教学中重视知识间的迁移与互逆作用.教材对反函数的学习要求仅限于初步的知道概念,目的在于强化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两种函数模型的学习,教学中不宜对其定义做更多的拓展.教材对幂函数的内容做了削减,仅限于学习五种学生易于掌握的幂函数,并且安排的顺序向后调整,教学中应防止增加这部分内容,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通过运用计算机绘制指数函数的动态图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教师要尽量发挥电脑绘图的教学功能.教材安排了“阅读与思考”的内容,有利于加强数学文化的教育,应指导学生认真研读.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我们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了解了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和运算性质.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回顾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基础上,类比出正数的n 次方根的定义,从而把指数推广到分数指数.进而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再推广到实数指数,并将幂的运算性质由整数指数幂推广到实数指数幂.

高中数学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意义,理解它们的增长差异性. 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对几种常见增长类型的函数的增长状况进行比较,初步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性;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难点:怎样选择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一、新课导入: 材料:澳大利亚兔子数“爆炸” 在教科书第三章的章头图中,有一大群喝水、嬉戏的兔子,但是这群兔子曾使澳大利亚伤透了脑筋.1859年,有人从欧洲带进澳洲几只兔子,由于澳洲有茂盛的牧草,而且没有兔子的天敌,兔子数量不断增加,不到100年,兔子们占领了整个澳大利亚,数量达到75亿只.可爱的兔子变得可恶起来,75亿只兔子吃掉了相当于75亿只羊所吃的牧草,草原的载畜率大大降低,而牛羊是澳大利亚的主要牲口.这使澳大利亚头痛不已,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消灭这些兔子,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采用载液瘤病毒杀死了百分之九十的野兔,澳大利亚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例1(课本P95例1),假设你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有三种投资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 方案一:每天回报40元; 方案二: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 方案三:第一天回报0 .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 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方案? 探究: 1)在本例中涉及哪些数量关系?如何用函数描述这些数量关系? 2)分析解答(略)(见P95--97) 3)根据例1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你对三种方案分别表现出的回报资金的增长差异有什么认识? 例2:(课本P97例2)某公司为了实现1000万元利润的目标,准备制定一个激励销售部门的奖励方案:在销售利润达到10万元时,按销售利润进行奖励,且奖金y (单位:万元)随销售利润x (单位:万元)的增加而增加但奖金不超过5万元,同时奖金不超过利润的25%.现有三个奖励模型: x y 25.0= 1log 7+=x y x y 002.1=.问:其中哪个模型能符合公司的要 求? 探究: 1)本例涉及了哪几类函数模型? 2)本例的实质是什么? 3)你能根据问题中的数据,判定所给的奖励模型是否符合公司要求吗? 解答:(课本P97—98)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函数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

设纵坐标为k ,则横坐标是k c bx ax =++2 的两个实数根. (5)一次函数()0≠+=k n kx y 的图像l 与二次函数()02 ≠++=a c bx ax y 的图像G 的交点,由 方程组 c bx ax y n kx y ++=+=2 的解的数目来确定:①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解时?l 与G 有两个交 点; ②方程组只有一组解时?l 与G 只有一个交点;③方程组无解时?l 与G 没有交点. (6)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若抛物线c bx ax y ++=2 与x 轴两交点为 ()()0021,,,x B x A ,由于1x 、2x 是方程02=++c bx ax 的两个根,故 a c x x a b x x = ?-=+2121,()()a a ac b a c a b x x x x x x x x AB ?=-=-?? ? ??-=--= -= -=44422 212 212 2121 课 后 作 业 1.抛物线y =x 2 +2x -2的顶点坐标是 ( ) A.(2,-2) B.(1,-2) C.(1,-3) D.(-1,-3) 2.已知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b >0,c >0 B.ab >0,c <0 C.ab <0,c >0 D.ab <0,c <0 C A E F B D 第2,3题图 第4题图 3.二次函数c bx ax y ++=2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 >0,b <0,c >0 B .a <0,b <0,c >0 C .a <0,b >0,c <0 D .a <0,b >0,c >0

高中数学教案——基本初等函数(Ⅰ)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2对数函数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练习(64) 1.把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328=;(2)5232=;(3)1 122-=;(4)131273-=. 1.解:(1)2log 83=;(2)2log 325=;(3)2 1log 12=-;(4)271log 33 =-. 2.把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3log 92=;(2)5log 1253=;(3)2 1log 24=-;(4)31log 481 =-. 2.解:(1)239=; (2)35125=; (3)2124-=; (4)41381-=. 3.求下列各式的值: (1)5log 25;(2)2 1log 16 ;(3)lg1000;(4)lg 0.001. 3.解:(1)5log 252=;(2)21log 416=-;(3)lg10003=;(4)lg0.0013=-. 4.求下列各式的值: (1)15log 15; (2)0.4log 1; (3)9log 81; (4) 2.5log 6.25; (5)7log 343; (6)3log 243. 4.解:(1)15log 151=; (2)0.4log 10=; (3)9log 812=; (4) 2.5log 6.252=;(5)7log 3433=; (6)3log 2435=. 练习(68) 1.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lg()xyz ;(2)2lg xy z ;(3)3;(4). 1.解:(1)lg()lg lg lg xyz x y z =++; (2)2 2lg lg()lg lg 2lg lg xy xy z x y z z =-=+-; (3)331lg()lg 3lg lg 2xy x y z =-=+-; (4)221lg lg()lg 2lg lg 2 y z x y z y z ==--. 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23log (279)?;(2)2lg100;(3)lg 0.00001;(4)2.解:(1)22333log (279)log 27log 9347?=+=+=; (2)24lg100lg104==; (3)5lg 0.00001lg105-==-; (4)12 1ln ln 2e ==. 3. 求下列各式的值: (1)22log 6log 3-; (2)lg5lg 2+; (3)551log 3log 3 +; (4)33log 5log 15-. 3.解:(1)22226log 6log 3log log 213 -===; (2)lg5lg 2lg101+==; (3)55 51log 3log log 103 +==; (4)3331log 5log 15log 13-==-. 4.利用对数的换底公式化简下列各式: (1)log log a c c a ?; (2)2345log 3log 4log 5log 2???;

《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教案及说明

课题:§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制作数据表格和函数图像,对几种常见的函数类型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在实际应用的背景中理解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差异。 2.使学生通过对投资方案的选择,学会利用数据表格和函数图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解决的过程,从而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鼓励学生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难点:如何选择和利用不同函数模型增长差异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难点的关键: 1.对例一要从描述函数的三个角度做分析,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2.对例二的“构造思想”做重点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并运用。

技术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

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教案设计说明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本(A版)》的第三章的§3.2.1几种不同增长函数模型的第一课时。它既是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知识的延续,又为函数模型的应用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引领学生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使学生探求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并学会利用函数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法的设计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实践中体验。教是为了学,学法的指导在每节课都是一种润物无声、潜能无限的环节,容易被忽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会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建立函数模型,并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函数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我还会注意监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的落实,培养学生“螺旋式上升”搭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图像的性质等知识,这为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确立和作图提供了基础,但不同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的比较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还需要借助图像以获得直观感知和彰显隐处。因此,在本节课

初中一元二次函数教案

第二讲:一元二次方程 一、考点、热点回顾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 2. 根的判别式: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心z +bx + c = O(a^O) △ = b' -4s 当八〉。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当△=()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当△<()时,方程无实根 3. 根与系数关系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bx + c = 0(“尹0) C △ Z 0时,彳J x, + = — — , =— 当 - “土“ 二、典型例题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 6x 2-7x+l=0 (2) 4x 2-3x=52 (老师点评) (1)移项,得:6x 2-7x=-l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x =-l 6 6 (2) 化二次项系数为1; (3)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 原方程变形为(x+m ) Ln 的形式; 712 一一 512 ( ) +- X+7 - 2 -X 7-1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二、探索新知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O (a尹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 (a尹0)且bUacMO,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I= -b-yjb3 -4ac 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4x-l=0 (2) 5x+2=3x2 (3)(x-2) (3x-5) =0 (4) 4x2-3x+l=0 a a 配方,得:x2+-x+ (—)2=--4- (―)2 a 2a a 2a 帅/ b庆一4以 即(x+ — ) 2=------------ ;— 2a 4" 2 VbMac^ 0 且4a2>0 b2 -4ac /. --- N0 士g b , Jb2 -4?c 直接开平方,得:x+—=±- 2a la -b + ^jb1 - 4ac -b-Jb'- 4ac ? .X1=------------------------------- , X2= --------------------------------- 2a 2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O (a^O)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bx+c=O,当b~4ac30时,?将a、b、c 代入式子x= 丰如-矗就得到方程的根. 2a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3 r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x=.-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Modeling and Problem Solving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中澳课程部王晓叶 学情分析:澳方MathB每次的Paper Test都分为两部分,其中Knowledge and Procedures(知识与过程)这个和普通高中数学相似,学生A/B率比较高,但是另外一部分Modeling and Problem Solving(建模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的A/B率不高。这一部分内容题目普遍很长、生词量较多,并且都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所以大多数学生遇到此类题目都是放弃不做。MathB这门课又特别注重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而我们的学生这方面意识比较薄弱,抽象概括能力较弱。所以,我们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提高OP成绩。但是另一方面,12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能灵活的使用图形计算器,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能够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并对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 3.利用所得函数模型解释有关现象,对某些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教学重难点:1.建立合适的函数模型 2.利用得到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案例、探索新知(如何确定最合适的函数模型)(18分钟) 案例:根据《Daily Mail》报道,上个月一名中国留学生将自己车速飙到180公里/小时的录像传到了Instagram个人网页上,并以配以中文:“从Albany开回Perth,一路180公里/小时,将4.5小时的车程缩短到3.5小时。” 目前,他正在接受警方调查。 警察表示,视频显示这名男子在限速110公里/小时的高速公路开到了180公里/小时,他将面临巨额罚款、吊销驾照以及拘留。 Example1:The table below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locity of a car and the Velocity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Distance 2 10 15 20 27 38 47 60 75 a. Use the calculator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locity of a car and the distance after it braking. b. What’s the minimum safe following distance for a car travelling at 110 km/h on the motor way? 项目罚款扣分超速少于10km/h 163澳元扣2分超速10km/h-20km/h 357澳元扣3分 超速20km/h-30km/h 726澳元扣5分 超速30km/h-40km/h 866澳元扣7分未系安全带341澳元扣3分闯红灯437澳元扣3分开车使用手机315澳元扣3分

初中一元二次函数教(学)案

第二讲:一元二次方程 一、考点、热点回顾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 2. 根的判别式: 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a 200 ++=() ≠ ?=- b ac 24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当?<0时,方程无实根 3. 根与系数关系 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 bx c a 200 ++=() ≠ 当?≥+=-= 0 1212 时,有, x x b a x x c a 二、典型例题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6x2-7x+1=0 (2)4x2-3x=52 (老师点评)(1)移项,得:6x2-7x=-1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7 6 x=- 1 6 配方,得:x2-7 6 x+( 7 12 )2=- 1 6 +( 7 12 )2 (x- 7 12 )2= 25 144 x- 7 12 =± 5 12 x1= 5 12 + 7 12 = 75 12 + =1 x2=- 5 12 + 7 12 = 75 12 - = 1 6 (2)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移项;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原方程变形为(x+m )2=n 的形式;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二、探索新知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c=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 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 2+bx+c=0(a ≠0)且b 2 -4ac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2b a -, x 2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 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c a 配方,得:x 2+b a x+(2b a )2=-c a +(2b a )2 即(x+2b a )2=2244b ac a - ∵b 2-4ac ≥0且4a 2 >0 ∴22 44b ac a -≥0 直接开平方,得:x+2b a =±2a 即 ∴x 1x 2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当b-4ac ≥0时,?将a 、b 、 c 代入式子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基本初等函数复习教案一对一

教师: 高一学生: 上课时间 2013年月日阶段: 基础(√)提高()强化()课时计划共次课第次课教学课题: 基本初等函数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特殊的基本初等函数 2.应用函数的性质解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基本初等函数基础知识点的熟练掌握难点:基本初等函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1. 2. 3. 4.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励志故事】 相信自己可以 伟大的梦想让成就随之成长,渺小的希望让你永落人群之后,相信自己,就必然会做到;一切都由意识掌控。如果自认高人一等,就一定出类拔萃,即使第一枚奖章还未颁发,你已获得难得的自信,你已懂得随梦想起飞。生命的战争并不总青睐于所谓的强者;或早或晚,赢得胜利的人,是相信是自己可以的人。

家长建议 家长签名: 附件:教案正文 核心内容: 知识点一:指数与对数的运算 1、n 次方根* ∈>N n n ,1有如下恒等式: () a a n n =;? ??=为偶数为奇数 n a n a a n n ,, 2、规定正数的分数指数幂:n m n m a a =;n m n m n m a a a 1 1= =- ()1,,,0>∈>* n N n m a 且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 * ∈>-N n n n n 且,13π; (2) ()2 y x - 例2、化简:(1))3()6)(2(6 56131212132b a b a b a -÷-; (2))0,0()(3 421 4132 23>>?b a a b b a ab b a ; 3、对数与指数间的互化关系:当10≠>a a ,且时,N a b N b b =?=log 4、负数与零没有对数;1log ,01log ==a a a 5、对数的运算法则: (1)()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2)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3)M n M a n a log log =, (4)M m n M a n a m log log = (5)a N N b b a log log log = , (6)a b b a log 1 log =

高一数学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数学教案: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 模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投资回报实例,对直线上升和指数爆炸有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理解题目中文字叙述所反映的实际背景,领悟其中的数学本质,弄清题中出现的量及起数学含义。 (3)体验由具体到抽象及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教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等不同函数型增长的函义。 难点:怎样选择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手段: 运用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 四、教材分析: 1、背景 (1)圆的周长随着圆的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L=2πR (一次函数) (2)圆的面积随着圆的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S=πR2 (二次函数) (3)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 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是 y = 2x (指数型

函数) 。 2、例题 例1、假设你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有三种投资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 方案一:每天回报40元; 方案二: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 方案三:第一天回报0.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 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方案呢? 投资方案选择原则: 投入资金相同,回报量多者为优 (1)比较三种方案每天回报量 (2) 比较三种方案一段时间内的总回报量 哪个方案在某段时间内的总回报量最多,我们就在那段时间选择该方案。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先建立三种投资方案所对应的函数模型,再通过比较它们的增长情况,为选择投资方案提供依据。 解:设第x 天所得回报为y 元,则 方案一:每天回报40元; y=40 (x ∈N*) 方案二: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 报10元; y=10x (x ∈N*) 方案三:第一天回报0.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 Y=0.4×2x-1 (x * N ) 从每天的回报量来看: 第1~4天,方案一最多: 每5~8天,方案二最多: 第9天以后,方案三最多; 有人认为投资 1~4天选择方案一; 5~8天选择方案二; 9天以后选择方案三。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相关资料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 y=h(h 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 x 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 y=h(h 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 y=0 时,一次函数 y=kx+b 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 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 kx+b=0 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例题讲解 投影片:(§2.8.1A)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可以用公式h=-5t2+v0t+h0 表示,其中h0(m)是抛出时的高度,v0(m/s)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 40m/s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 h(m)与运动时间 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 与t 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大家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解答. [生](1)h 与t 的关系式为 h=-5t2+v0t+h0,其中的 v0 为40m/s,小球从地面被抛起,所以 h0=0.把v0,h0 代入上式即可求出 h 与 t 的关系式. (2)小球落地时 h 为0,所以只要令 h=-5t2+v0t+h.中的 h 为0,求出 t 即可. 还可以观察图象得到. [师]很好.能写出步骤吗? [生]解:(1)∵h=-5t2+v0t+h0, 当 v0=40,h0=0 时, h=-5t2+40t. (2)从图象上看可知 t=8 时,小球落地或者令 h=0,得: -5t2+40t=0,

高一数学基本初等函数教案

核心内容: 知识点一:指数与对数的运算 1、n 次方根*∈>N n n ,1有如下恒等式: ()a a n n =; ? ? ?=为偶数为奇数 n a n a a n n ,, 2、规定正数的分数指数幂:n m n m a a =;n m n m n m a a a 1 1= = -() 1,,,0>∈>* n N n m a 且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N n n n n 且,13π; (2) ()2y x - 例2、化简:(1))3()6)(2(6 56 13 12 12 13 2b a b a b a -÷-; (2))0,0()(3 421 4132 23>>?b a a b b a ab b a ; 3、对数与指数间的互化关系:当10≠>a a ,且时,N a b N b b =?=log 4、负数与零没有对数;1log ,01log ==a a a 5、对数的运算法则: (1)()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2)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3)M n M a n a log log =, (4)M m n M a n a m log log = (5)a N N b b a log log log = , (6)a b b a log 1 log = 其中1,0≠>a a 且,0>M ,0>N ,R n ∈., 例3、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 (1)128 1 27= -; (2)273=a ; (3)1.0101=-; (4)532log 2 1-=; (5)3001.0lg -=; (6)606.4100ln =.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案_00002

适用学科
高中数学
适用年级
高一
适用区域 苏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 课时
知识点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特点、用已知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
问题
教学目标 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
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了解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
例。
教学重点 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知识导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函数应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高考对应用题的考察即考小题又考大题,而且分值呈上升 的趋势。高考中重视对环境保护及数学课外的的综合性应用题等的考察。出于“立意”和创 设情景的需要,函数试题设置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断创新,重视函数思想的考察,加大函 数应用题、探索题、开放题和信息题的考察力度,从而使高考考题显得新颖、生动和灵活。
函数类应用题,是考察的重点,因而要认真准备应用题型、探索型和综合题型,加大训 练力度,重视关于函数的数学建模问题,学会用数学和方法寻求规律找出解题策略。
(1)题型多以大题出现,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解释问题; (2)题目涉及的函数多以基本初等函数为载体,通过它们的性质(单调性、极值和最 值等)来解释生活现象,主要涉计经济、环保、能源、健康等社会现象。
二、知识讲解
考点 1 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第 1 页

自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 第二课时自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能够收集图表数据信息,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建立函数模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信息进行拟合,建立起函数模型,并进行模型修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010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紧急启动“建立甲型HⅠN Ⅰ趋势预测与控制策略数学模型”研究项目,马知恩教授率领一批专家昼夜攻关,于4月19日初步完成了第一批成果,并制成了要供决策部门参考的应用软件。 这一数学模型利用实际数据拟合参数,并对全国和北京、山西等地的疫情进行了计算仿真,结果指出,将患者及时隔离对于抗击甲型HⅠNⅠ至关重要、分析报告说,就全国而论,甲型HⅠNⅠ病人延迟隔离1天,就医人数将增加1000人左右,推迟两天约增加工能力100人左右;若外界输入1000人中包含一个病人和一个潜伏病人,将增加患病人数100人左右;若4月21日以后,政府示采取隔离措施,则高峰期病人人数将达60万人。 这项研究在充分考虑传染病控制中心每日工资发布的数据,建立了甲型HⅠNⅠ趋势预测动力学模型和优化控制模型,并对甲型HⅠN

Ⅰ未来的流行趋势做了分析预测。 本例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进行拟合,从而找到近似度比较高的拟合函数。 (二)探究过程: 例1、某桶装水经营部每天的房租、工作人员等固定成本为200元,每桶水的进价是5元。销售单价与日销售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根据以上的数据作出分析,这个经营部怎样定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探索以下问题: (1)随着销售价格的提升,销售量怎样变化?成一个什么样的函数关系? (2)最大利润怎么表示?润大利润=收入-支出 具体的解答过程详见课本中的例5,在此略。 例2.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发下表 (身高:cm;体重:kg)

人教初中数学九上《二次函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习了一次函数,并从一次函数的角度看一元一次方程,认识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今天节我们学习二次函数,并从二次函数的角度看一元二次方程,从而认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 问题如图(见教材图22.2-1),以40 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与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 h=20t-5t2. 考虑以下问题: (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 m?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 m?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为什么? (4)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题,请大家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解答.师生互动,完成上面4个问题. (1)当小球飞行1s和3s时,它的飞行高度为15m. (2)当小球飞行2 s时,它的飞行高度为20 m. (3)方程无实数根.这就是说,小球的飞行高度达不到20.5 m. (4)当小球飞行0 s和4s时,它的高度为0 m.这表明小球从飞行到落地要用4 s.从上图来看,0 s时小球从地面飞出,4 s时小球落回地面. 从上面可以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联系密切.一般地,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深入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问题2 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值是多少?由此,你能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吗? (1)y=x2+x-2;(2)y=x2-6x+9;(3)y=x2-x+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函数的图象(下图),然后说说有什么特点和性质. (1)抛物线y=x2+x-2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它们的横坐标是-2,1.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x-2=0的根是-2,1. (2)抛物线y=x2-6x+9与x轴有一个公共点,这点的横坐标是3.当x=3时,函数值是0.由此得出方程x2-6x+9=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3)抛物线y=x2-x+1与x轴没有公共点.由此可知,方程x2-x+1=0没有实数根.三、归纳总结 从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