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稼先》同步练习1

《邓稼先》同步练习1

《邓稼先》同步练习1
《邓稼先》同步练习1

《邓稼先》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对邓稼先做了许多评价,就品行(性格为人等)方面措词不下十种,文章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答:

二、阅读课文“我不能走”部分,回答问题。

1.在原文上找出排比句并摘抄下来。

答:

2.《吊古战场文》反映了什么内容?作者引用此文想表现什么?

答:

3.作者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答:

4.这一部分文字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

5.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一部分人会对邓稼先的事迹嗤之以鼻,认为不值得。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答:

⊙发展空间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钟丽思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的课。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你会给予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怎样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 (SuìSuì) 地朝我(Shù)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道:“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听清楚你的问题。”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看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睛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一片椅子松动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么?”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政府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会儿他们还年纪轻轻哩!”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

“教授先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也朝着他笑,“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酿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如旗般展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发痒,狠狠用眼戳( )着这个刁( )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地:“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儿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选自《托起心中的太阳》,侯靖方、徐令义主编,杭州出版社)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阿卜杜勒鬼鬼 (SuìSuì) ( )地朝我(Shù)( )大拇指。

(2)我狠狠用眼戳( )着这个刁( )钻古怪的教授。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

(2)我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

3.文章要注意前后照应,与画线句"教室了便响起一片椅子松动的咔咔声。"相照应的两个句子是:

答:

4. 本文与杨振宁的《邓稼先》同样都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这一主题,本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描写。

5. 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将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成一段话,200字左右。

答:

二、热爱祖国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爱护环境是一种爱国,遵守公共道德是一种爱国,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科学事业做贡献也是一种爱国,在祖国最危险的时候站在战斗的最前线更是一种爱国……请你谈谈你对"爱国"这一主题的认识。(100字左右)

答:

⊙轻松一刻

有一种人总让我们泪流满面--邓稼先夫人访谈

1958年8月,邓稼先突然接到命令,要其参加核试验,邓稼先又是兴奋又是紧张,与许鹿希匆匆一别,在荒凉的大漠上开始了中国的核试验,当时苏联、美国、法国相继宣布拥有核武器,而中国想要在世界之林立一席之地,不受外强凌辱,建造自己的核武器是当务之急,而此时,独守家中的许鹿希除了思念就是每日惴惴不安的担心。

许鹿希:那天晚上回家以后,他也一夜没睡,我也一夜没睡。

主持人:他怎么跟您说,他也不能跟您说什么是吗?

许鹿希:他不能跟我说做什么,他就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我说问他调哪去,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他不能说。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他说这不行,反正弄的我当时很生气,我当时30岁,他当时34岁,我们孩子很小对吧,因为我不知道他干什么去,可是他态度很坚决,他说我如果,就是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活的很有价值。他这么说以后,我当时就感觉到他已经下决心了,后来他突然说一句,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他说这话以后,后来我就哭了,我说你干吗去,做什么事情要这么样子,下这个决心。当然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后来过了一些时候我知道了,这个工作一干就28年。

主持人:当时您完全没猜到是原子弹,那时候您一点都没猜到。

许鹿希:我为什么一点都没猜到,当时国家太苦了,我们连汽车也造不了飞机也造不了,抗美援朝的时候,所有的飞机是从苏联买的,什么武器都是人家的,咱们自己什么也造不了。那个时候再用什么小米加步枪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这个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国已经把原子弹运到的冲绳岛,如果板门店谈判再失败的话,咱们当时就要吃原子弹了,他不过就欺负咱们没有。那个是谁,英国的撒切尔首相说一句话,但凡你中国有一颗原子弹,人家也不敢惹你。对,就是这样,实力嘛。所以这样的话,这个转折是非常突然的。

主持人:一夜之间。

许鹿希:一夜之间,后来我看邓稼先这么坚决,他说家里事情他都管不了了,一切都托给我了,我回答他一句,我说我支持你。

主持人:许鹿希老人对我说,很多人都问过她,为什么能够忍受和丈夫分离长达28年?她说是因为她不仅见过洋人,还见过洋鬼子,不仅见过飞机,还见过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自己的家园,不仅捱过饿,还被敌人的炮火逼着躲进防空洞忍饥捱冻,她说因为有了经历,使她能够理解邓稼先,理解他因为要造原子弹而和自己分离28年之久。

许鹿希:也不是说28年他完全一天都不回来,也有中间回来,这个工作保密性质太强了,甚至于我北京医科大学的同事也不能到我家里去,免得出事。北医领导知道我丈夫是干什么事,是在追悼会的报纸上。

主持人:当时邓先生偶尔回来,您怎么跟他聊天呢,总要问一问最近的工作,但是很多又不能说,那说什么呢?

许鹿希:一点都不能聊天,他们的规矩是片纸只字不能往回家带,不能带出来。至于他突然回来和突然走,什么时候回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走的话,一个电话汽车马上就在底下等着,警卫员一上来马上就走了。我们中国的核试验一共做了45次,第一次成功是1964年10月16号,15点就是下午三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最后一次呢,第45次核试验呢是在1996年7月29日。

主持人:在签定协议之前的一天吧,等于是。

许鹿希:1996年7月29号做最后一次核试验,为什么挑这个日子呢,因为邓稼先逝世是在1986年的7月29号。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这一天,做最后一次核试验,做完以后,马上第二天,在各个报纸上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命,从此以后我们中国暂停核试验。这就表明我们中国已经达到了跟其他核大国完全一样的水平,我们已经有了原子弹,有了氢弹,有了中子弹,有了小型化,有了在实验室模拟这个高度。

主持人:这45次实验邓先生领导了多少次?

许鹿希:他生前一共有32次,32次里头有15次是他亲自在现场指挥,可是因为他后来是做核武器研究院的院长,我们国家在一个原子弹氢弹做成以后要有一个专家签字,向国家签字等于向国家保证,这个弹行了,你可以放了。这个签字是邓稼先去签,签完这字邓稼先说非常紧张,好比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万一不行就不得了,可是每次都行了,所以人家给邓稼先一个外号嘛,说邓稼先是福将,这福将可真太难了。

主持人:这种压力一般人没法想象。

1964 年10月16 日,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原子弹在当日下午三时许成功试爆,冲天的

蘑菇云,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当时的号外有着醒目的标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正当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候,思念着丈夫的许鹿希才在家中缓缓地舒了口气,放下了悬了已久的心。

大漠孤烟

大喜与大悲往往连在一起,至忠与至孝往往难以两全。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正沉浸在喜悦中的邓稼先,突然听说妻子许鹿希告急:母亲病危。他的心一沉,脑子全乱了。

北京,那挂着"松风水月"横匾的家,永远让他感到温馨,永远让他牵牵挂挂。正是在那萤火纷飞的榆树下,母亲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让他萌发了上天摘星揽月的神奇想法。

赶到北京,早已守候在机场的妻子,没让他回家,带着他直往医院奔。

消瘦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床边挂着吊瓶,药水正一滴一滴地滴进血管里……在母亲年迈体弱,最需要照顾时,邓稼先却长年在戈壁荒原,把侍奉老父老母和抚养幼子幼女的担子压在妻子一个人肩上,他觉得愧对老母,更愧对妻子。他扑上前抓住了母亲的手,另一支手却被妻子握住了。他哭喊着:“姆妈,我回来了,我在这儿。”弥留之际,母亲已无法说话,似乎微微睁了睁眼,失神的目光中,似乎透着一丝安慰,一丝欣喜。

邓稼先哽咽着,凄怆的抽泣,像秋夜的驼铃,伴母亲西去。

相惜

1985年7月,邓稼先进京开会。他对妻子说,肛门痛得厉害,大便困难,妻子逼着他上了医院。本想要点润肠药就回来,没想到,和蔼的医生却说:“别走了,立即住院。”他告诉医生,他在开一个很重要的会议,由他主持,不能住院。医生还是那么和蔼,还是那么不容商量地说:“这里不是会议室,这是医院。”

他被确诊为直肠癌,这一天,是1985年7月31日。

8月10日手术,许鹿希噙着泪水守候着。没过多长时间,因白血球数目太低,血像太差,必须中断治疗,医生建议他回家休养。由妻子陪着,他到地坛逛庙会,各种小吃,各种土特产,各种表演,都深深地吸引着他。1986年3月29日,又作了一次小手术。他预感到日子不多了,对许鹿希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做完,那就是一份建议书和一本书。”他指的是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和规范论。5月16日,做了第二次大手术,身体越来越差,虚弱得几乎无法挪步。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邓稼先拉着许鹿希的手,向她描述原子弹爆炸时的壮丽:奇异的闪光,比雷声大得多的响声翻滚过来,一股挡不住的烟柱笔直地升起……沉浸在这自己创造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中,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是那么坚定:“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一代英豪,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全中国都记住了这一悲痛的时刻:

1986年7月29日,下午1时50分。

(转自凤凰卫视·鲁豫访谈,有删节)

参考答案

⊙收获平台

一、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二、“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

2.《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怆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作者引此文意在映衬邓稼先工作的环境极其艰苦。

3.用这首歌赞颂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以及为国建功立业的崇高品质。

4.歌颂了邓稼先为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不畏艰难、勇担责任和风险的奉献精神。

*5.略。

⊙发展空间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⑴祟祟、竖;⑵chuō diāo

2.⑴健康地活着;⑵盯、瞪。

3.⑴班上当即冷场。⑵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

4.爱国主义、对话

5. 略。

二、答案略。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讲解学习

《邓稼先》导学案(含 答案)

《邓稼先》教学案教与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与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

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正确认读和识记汉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彷.徨()挚.友()孕.育()鲜.为人知() 选聘.()说.服()难堪.()至死不懈.()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锋芒bì()露鞠躬尽cuì()可歌可qì()家yù()户晓 马革guǒ()尸妇rú()皆知任人zǎi()割 jié()然不同 2.选词填定 ①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开辟开创) ②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________,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震荡动荡)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为了还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真实形象,小编搜集了一些李光耀鲜为人知 ....的小故事。 B.说起土肥原,这是日本侵华史上一名当之无愧 ....的人物。 C.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 ....的悲剧英雄形象。 D.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里,《圣经》是一部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的书,也是多数人必读的一部书。 4.下列语段的方框中所用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 B.。,。,?? C.。,,。;。 D.。,。:?。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黄包车在冷落的郊道上走,靠右不远是一条小河,_____ ;车过去,便蓦然惊起,撒下一串哇哇的叫声,向凄迷的天野飞去。 ①隔岸零落地蹲着些破陋的茅屋, ②一些破陋的茅屋零落地蹲在对岸, ③一片宽广的荒场就在左边,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两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并理解词语,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以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徨.páng 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选聘.pìn 元勋.xūn 鞠躬尽瘁.cuì ...妇孺.皆知rú殷.红yān 宰.割zǎi 筹.划choǔ 2、解释词语 可歌可泣: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层出不穷: 3、相关链接 (1)、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

利时,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印第安纳洲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成绩突出,不足两年边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校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荣获若贝尔物理学奖。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在清华园是邻居。两人的父亲是深交的老友。少年的杨振宁和邓稼先一起打弹珠、爬树。后来又同在北平崇德中学读书,在西南联大又是校友。 (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二、整体感知,完成下列问题: 1、读完课文你对邓稼先怀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 2、这篇传记的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给六部分概括大意。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引子,,第二部分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3、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根据你

1.邓稼先知识梳理含答案

1、邓稼先 1、概括各段大意。 一、铺垫写——写屈辱的历史,突出他的巨大贡献。 二、概括写——生平简介与主要贡献。 三、对比写——表现他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四、侧面写——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表现他贡献巨大。 五、特写——表现沙漠创业,精神崇高。 六、总写——高度评价,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第一段研读: 1、你认为作者列举1898年的历史有什么用意? 概述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史,是为了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说明他是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作者写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何作用? 为了衬托邓稼先,邓稼先是“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为下文写邓稼先作铺垫。 3、与“巨大贡献”形成对比的词是哪个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鲜为人知”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更能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思想境界。 阅读第二段,思考 1、邓稼先为什么谢绝恩师好友的挽留,立即回国?

因为邓稼先的理想就是为祖国“鞠躬尽瘁”,所以他学成后回国为国效力。 2、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热爱祖国。 4、摘录段中语句回答: 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两弹元勋。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5、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重病坚持工作,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最后病逝。 6、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读第三段思考: 1、前两段写“我”与邓稼先,奥本海默的关系有何作用?

第1课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多变的语言特色。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3、抓住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阅读法、讨论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上。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

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人物传记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 挚(友)zhì燕(然勒功)yān (地)壳qiào 校(补)jiào 硕(果)shuò宰割zǎi gē

(完整word版)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版)同步练习AB卷 第1课邓稼先 A卷基础篇 1.阅读下列文段,给加点的字注音。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 )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 )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 )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答案:xiònɡàn xūn tǐnɡ 2.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极端诞生选骋死而后已 B.谣言戈璧仰慕层出不穷 C.癌症决胜胆识妇儒皆知 D.睿智叱咤氢弹锋芒毕露 【解析】选D。A项中“骋”应为“聘”;B项中“璧”应为“壁”;C 项中“儒”应为“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北大毕业后在长安街头卖肉谋生的才子,经《华商报》首次报 道之后,几乎家喻户晓 ....,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话题的大讨论。 B.让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鲜为人知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C.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就是 ....,.死而后已

因为他始终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性纯洁。 D.为期五天的里约残奥会轮椅击剑项目比赛已圆满结束,中国轮椅击 剑队以9金4银4铜的傲人成绩创造辉煌,这是一支当之无愧 ....的“梦之队”。 【解析】选B。“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矛盾。 4.仿写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选择了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选择了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 答案(示例):求索磨难长河跋涉 5.阅读课文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回答问题。 (1)说说选文中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充满了作者对友人邓稼先的关怀。 ②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邓稼先》导学案7复习过程

总第课时 11.邓稼先(一)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深入阅读,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6分钟了解学习目标和预习回馈,8分钟合作探究,12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质疑拓展,4分钟课堂知识总结,5分钟评价并布置学后训练。 【预习导学】 (一)资料助读 1.邓稼先: 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3.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导形式,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最常见的类型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二)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筹划() 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 )殷红() 2.在方格中正确填写汉字。 yùn 育仰mù shǔ名 zhì友 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 (1)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2)指小心谨慎,不辞辛劳,竭尽全力,直到死为止。() (3)每家每户都知道。()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 (5)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4.邓稼先,著名家,是中国的主要的理论设计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奖章。 5.本文是一篇通讯。这种文体要求能真实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以叙述为主,也可结合;

11邓稼先1

11、《邓稼先》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2、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深入阅读课文,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相关链接】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

第1课邓稼先知识梳理

第1课邓稼先知识梳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邓稼先 1、概括各段大意。 一、铺垫写——写屈辱的历史,突出他的巨大贡献。 二、概括写——生平简介与主要贡献。 三、对比写——表现他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四、侧面写——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表现他贡献巨大。 五、特写——表现沙漠创业,精神崇高。 六、总写——高度评价,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第一段研读: 1、你认为作者列举1898年的历史有什么用意 概述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史,是为了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说明他是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作者写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何作用 为了衬托邓稼先,邓稼先是“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为下文写邓稼先作铺垫。 3、与“巨大贡献”形成对比的词是哪个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鲜为人知”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更能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思想境界。 阅读第二段,思考 1、邓稼先为什么谢绝恩师好友的挽留,立即回国 因为邓稼先的理想就是为祖国“鞠躬尽瘁”,所以他学成后回国为国效力。 2、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 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热爱祖国。 4、摘录段中语句回答: 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两弹元勋。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5、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重病坚持工作,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 建议书,最后病逝。 6、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元勋(xūn)挚友(zhì)戈壁滩(gē)燕然勒功(yān) B.谣言(yáo)日醺(xūn)摄氏度(shè)妇孺皆知(rú) C.萦带(yíng)殷红(yīn)罗布泊(bó)鲜为人知(xiān) D.奠基(diàn)选聘(pìn)直肠癌(ái)任人宰割(zǎi) 2.下面语段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文学群星璀璨的天空,谁是那颗最耀眼的明星?如果不分先后,全部交由民众海选,能选得到那位行吟于江风草泽,孤高离群,悯人_____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守志安贫,洁净的陶渊明吗?能选得到那位身历酷刑,笔力千钧,凝练_____的司马迁吗?当然,也不会选到那位飞与巨鸟,舞共迷蝶,神思_____的庄子了。“远”是一种境界,他们被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这不是文学的悲哀,恰是文学的高贵。 A.淡远深远玄远怀远 B.怀远淡远深远玄远 C.玄远怀远淡远深远 D.深远玄远怀远淡远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带病参加劳动,这种行为可歌可泣。 B.这位科学家为了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奋斗了半个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C.在大学里,我们有幸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影视剧。 D.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被后辈人学习和夸赞是当之无愧的。 4.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不仅在国际上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的共鸣。(将“而且”改为“最主要”) B.为了提升全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提高全民阅读的习惯。(将“提高”改为“养成”)C.大约在两千年左右前,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开始用有韧性的树皮造纸做伞面,然后涂上油脂或天然桐油,油纸伞应运而生。(删去“左右”) D.那一年,不多不少,我刚好16岁,正是意气风发。(句末添加“的年纪”)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核心素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望,是对经历教育之后学生所能拥有的品格和能力的要求。 ②这种期望和要求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 ③在这一目的的指引下,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必须依据核心素养,以此为研制依据和根本遵循。 ④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根本遵循。 ⑤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学科的能力要求,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使它成为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的具体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A.④①②⑤③ B.⑤③①②④ C.⑤③④①② D.④①⑤③② 二、填空题 1.用横线画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悲惨爆炸逝世直死不懈() (2)难堪仰幕朴实善于辞令() (3)孕育阔别避免马革果尸() (4)彷徨署名佩服锋芒必露() 2.学习了本篇课文后,大家都深受教育。老师给出了一个上联,请根据你的理解,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艰苦创业科技繁荣千秋旺 下联:埋头苦干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题 1.公众的科学素养事关国家的竞争力。下面是某部门对“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的调查情况的统计图,请阅读后完成下面的练习。 (1)从上图中,你收获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1邓稼先(练习3)

11 邓稼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2分) A.元勋(xūn)邓稼先(jià)妇孺皆知(rú) B.殷红(yān )开拓(tuò)鲜为人知(xǎn) C.燕然(yàn )癌症(ái )鞠躬尽瘁(cuì) D.彷徨(huáng)罗布泊(bō)风悲日曛(xūn)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悲惨孕育锋芒毕露 B.宰割选聘家愉户晓 C.奠基颤抖妇孺皆知 D.仰慕勒功死而后己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人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可歌可泣(小声哭,流泪)鲜为人知(新鲜) B.家喻户晓(说明)至死不懈(松懈)死而后已(停止) C.当之无愧(愧疚)截然不同(截止)锋芒毕露(全、都) D.马革裹尸(皮)知人之明(眼力)永恒的骄傲(值得自豪的)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邓稼先去了,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A.假使可就 B.如果而竟 C.如果可就 D.假使而竟 5.对下列句中破折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 D.表示意思的递进 6.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4分)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7.文学常识填空。(6分)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作者美籍华裔家,获1957年物理学奖。 二.整体感悟(10分) 1.相比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本文是一个大手笔,这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这种多变的句式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23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一种的气氛,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2分) 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测邓稼先此时的心情。(2分)

1 邓稼先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邓稼先的感人事迹。 2.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语言,并理解独句段和引用的作用,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探究邓稼先内在的精神力量,感受他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和担当,以及他的家国情怀,并从中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揣摩语言,并理解独句段和引用的作用,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2.探究邓稼先内在的精神力量,感受他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和担当,以及他的家国情怀,并从中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传来,举国沸腾。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消息,更震惊世界。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当年原子弹、氢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这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杨振宁浓情的笔墨,来认识为研制核武器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在他一生点滴的轨迹中,感受他人格的魅力。 (二)检测预习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昨天我们用了一节课时间反复对课文进行了阅读,同学们也带着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1.字词积累 (1)学生独立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 (2)同桌之间交换互改,红笔订正 (3)请两位学生来点评,强调易错字 2.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及答案 学习诊断 11.邓稼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鲜.为人知()当.之无愧()古罗布泊.() 凛.若霜晨() 燕.然勒功()热血殷.红()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仰mù()安huī()ch?u划() 鞠躬尽cuì()两弹元xún()家yù户晓()shǔ名()diàn基()zǎi割() 3.下列加点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强.占qiǎnɡ宰.割zǎi 立即.jí B.乘.船chanɡ开拓.tu?友谊.yì C.难堪.kān 参与.yù奇迹.jì D.颤.抖zhàn 筹.划ch?u 挚.友zhì 4.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诞生戈璧援助 B.谣言阔别选骋逝世 C.妇儒癌症氢弹博士 D.睿智叱咤决胜胆识

5.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鲜.为人知(少)可.歌可泣(值得) B.至死不懈.(松懈)家喻.户晓(了解) C.锋芒毕.露(完了)死而后已.(停止) D.知人之明.(眼力)层.出不穷(接连不断) 6.对下列本文涉及的科学家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邓稼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巨大贡献。 B.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本文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友谊。 C.钱三强,当代中国核物理学家。 D.奥本海默,美国物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7.根据句意,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A.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所以我和他很________(熟识,熟习)。 B.在北京,见到________(分别,阔别)了22年的稼先。 C.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________(震荡,振荡)。 D.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________(重要,新生)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________ (重要,新生)日子。8.仿照下文的句式,结合邓稼先性格与品质的特点,再造一个句子。 例句:“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划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1 邓稼先

11 邓稼先 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原子弹爆炸 同学们,科技发展到今天,世界的航天事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载入宇宙飞船已发射成功,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能够掌握航天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当年原子弹、氢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它使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然而,在这伟大和自豪的后面,却又有多少艰苦的奋斗和默默的奉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先生就是这无数默默奉献者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所写《邓稼先》,让我们走入他的心灵,去感受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去体会默默奉献中的卓越。 教师:当年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为邓稼先题写了一首诗,今天让我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教师可映放诗句) 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教师:张爱萍在诗中所赞扬的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的君,就是邓稼先先生。他为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中国人民的最优秀的儿子。 活动2【讲授】 (二)、回顾文章内容 1、作者开篇为什么要写历史?请你们考虑作者写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突出的重点是什么?请你们抓住该段最关键的语句。 教师: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这句话回答了作者为什么要先讲历史的原因。实际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 作者写这段历史,是要说明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作者所举的例子,只是1898年发生的事情,而在近百年中,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欺凌还远不止此。你们在课外阅读中,在历史课本中,还知道一些近百年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事实。请你们任举一例,向全班讲一讲。 教学设计构想: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无耻侵略,认识旧中国的亡国灭种的危险,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激情。本课不是历史课,不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回答,五至十分钟即可。 2、请同学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近百年的历史?这与邓稼先有没有关系? 教师明确:有关系。正因为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激发了邓稼先的爱国热情,他才有那样的爱国行动,邓稼先是一个爱国者,正是这段历史,激发了邓稼先让中国站起来的强烈愿望他不仅有这种愿望,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研制出了原子弹,而使中国进入核大国的行列,使中国具有对抗某些大国核威胁的力量,使中国具有保护自己的军事力量。这段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2 课时 课题《邓稼先》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资料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

1 邓稼先

第一单元 1邓稼先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开拓.(tuò)挚.友(zhì) 日曛.(xūn) 鲜.为人知(xiān) B.难堪.(kān) 元勋.(xūn) 选聘.(pìn) 鞠躬尽瘁.(cuì) C.兽铤.(tǐng) 殷.红(yān) 罗布泊.(pō) 热泪盈眶.(kuàng) D.彷徨.(huáng) 无垠.(yín) 大厦.(shà) 妇孺.皆知(r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主动帮助同学学习,还带病参加集体活动,这种行为实在是可歌可泣 ....。 B.荣获“CCTV年度慈善人物”称号的,既有曹德旺、姚明等家喻户晓 ....的人物,也有邓迎香这样的普通劳动者。 C.林俊德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是当之无愧 ....的时代英模。 D.《水浒传》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书中的许多人物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 3.根据提示和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文章贯串全文的线索是:。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题是: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 C.文章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 D.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十分整齐。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 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 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 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 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 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 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死而后已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 是当之无愧的。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出自哪里?是说谁的? 6.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7.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1)准确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 (2)对邓稼先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短)语是“”。 (3)能表明邓稼先对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 (4)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意义的一句话是“”。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 大医仁心 周大新 我想,你应该见过年近90拄杖而行的老人。你在乡村或城市的街头看见他们,可能会投去 惊喜或羡慕的一瞥:嗬,老寿星! 我猜,你可能也见过年近90仍能劳作的老人,他们或在田头薅草,或在家中做饭,你看见后会 很意外:天啊,90岁了还能干活,多精神的老人! 可我估计,我若是告诉你,有一个年近90的外科医生,仍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肝胆外科手术, 有时一天还能做3台时,你一定会皱起眉头对这话表示怀疑:太夸张了吧?给我讲神话? 我当初和你一样:不相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