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精选10篇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精选10篇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精选10篇

每次读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感想都不同,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作者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这貌不惊人的文字所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件事,我们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我们的一生都在目送。

合上《目送》那一刻,我双目紧闭,内心满满的沉重感。

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写了孩子的别离,母亲的衰老,父亲的死亡,战争的残酷,家的变化,爱情的现实……那一篇篇文章仿佛给我上了一堂堂深刻的人生之课,透彻的言语直指我内心深处。似乎将覆盖在我内心深处脆弱部分的保护膜轻轻揭开,那些我不愿触碰,一直回避的关于亲情,关于人生的脆弱情感浮上心头,淡淡的忧伤向我袭来。

虽然对“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的道理早已晓得,但当读到龙应台目送儿子离去的背影,儿子不愿牵她的手的小细节时,心中难免伤感。脑海中浮现出嘉嘉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嘉爸在教室门口望着嘉嘉被老师带进教室背影时的目光,欣喜中饱含着不舍与感伤。

因为那是嘉嘉人生里第一次离开我们,是他迈向独立的第一步,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也许我们要经历很多类似的别离。

这样的别离是因为爱,孩子永远牵动着父母的心,但孩子的路要他自己去走,我们没法照顾孩子一辈子,我们只能用我们的爱教孩子独立,让孩子在离开我们后也能单独面对风雨。而作为父母也要学会放手,知道自己只是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陪他同行一段而已。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如果说别离之课我早就略略意识到,那么我对于衰老和死亡之课

的感悟就有点迟钝了。

虽然经历了几次亲人离世,但无论是太奶奶还是奶奶的离世,都

是在她们生活还能自理,也没衰老到认不得人时突然离世的。至于爷爷的离世也是生病没多久就离开了我们,而当时我还在外地求学,对爷爷生病的容貌感觉还不是很深刻,记忆里的爷爷都是帅气健康的身影。在我读到龙应台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衰老时,突然感知到衰老和死亡这一课的沉重。

去年婆婆腰椎有问题无法走路不得不住院时,看着走不了的婆婆,瞬间明白了老公为何常常不愿陪我外出旅游,因为他牵挂着他妈妈,他觉得父母在不远游。看着婆婆的病容和她生活无法自理的愧疚模样,我越发心疼婆婆,觉得我们真的要多陪陪婆婆,不然她也会渐行渐远的。

还有那些关于家的,关于爱情的,关于人生之课的思考,让我此

刻思绪如麻。人生确实有太多无奈与不完美,但不完美才是人生,人生的不完美让我们学会珍惜,懂得幸福。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中的一段话。

《目送》是台湾作家龙应台“人生三书”之第三本散文集,而《目送》是这本书中与书同名的首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二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

作者在文中共写了六次“目送”的场面。其中三次目送儿子,三次目送父亲。

通过对目送儿子的描写,展现了儿子在不断成长中的一系列变化。儿子由最初对母亲的依恋,逐渐变得独立和自我。而身为母亲的作者,则从最初的担心、牵挂与不舍,逐渐变得伤感和孤独。同时,面对儿子的成长,作者产生的那种难以释怀的落寞之情,也流之于笔端。

通过对目送父亲的描写,表达出身为女儿的感动、对父亲年老多病的心痛,以及对父亲离去时,那种深切的怀念和无法挽留的痛惜之情。

整篇文章,把深刻的哲理蕴含在充满深情的叙述之中。透过那富有真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

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为人之子,为人之父,我也经历了目送双亲的离去,目送女儿上幼儿园、小学……直至大学。而每一次目送,那种复杂的感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而我作为人子,又何尝体会过父母那一次又一次深情的目送?等我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满脸沧桑、腰背弯曲,直至永远地离我而去!

掩卷沉思,我不断地咀嚼着上面那段交替出现在文中和文末的相同的文字。此时,我泪眼朦胧,那“不必追”三个字,包含着多少人间的无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孩子的成长和独立是人生中的必然,他们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作为父母,我们“不必追”;年老、去世,生命更迭,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作为子女,在能

陪伴他们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尽心尽力,在他们离开时除了祝福,我们“不必追”。

再亲的人,也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断,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

我们必须面对的;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们生命的必然。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眼睛,它明亮又深邃,传达着人类的喜怒哀乐。每一双眼睛放在

不同年龄的人身上都会展现出不同的样子,从新生儿眼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对这个位世界的渴望;从学生的眼里我们看到的是满满的稚气;

从刚成年要进入大好青春年华的人眼里我们看到的是对自由人生的

热爱和胆怯;从经历了2/3个世纪的人眼里我们可以看到无尽的沧桑。

老人们因为平常受新闻的影响,总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特别是

在子女出远门的时候。也许你不会注意当你离开家的时候,背后有一个坚定的身影目送着你直到消失在他的视线,才会默默转身回去。也许你不会在意这一个微小的举动,但是或许当你看不到那个身影时,又会觉得少了什么。

暑假一般必做的事之一就是旅游,我当然也不例外,那天和爸爸

妈妈收拾好行李坐上车,爸爸让我往后看,爷爷又站在那儿。其实我

不是不知道,之前也有很多次,不管是外出还是回家,都会发现一个身影在那儿。这些担心也并不只体现在那双眼睛里,出发之前爷爷说看了天气预报,外面有雨,你们要多小心,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就可以体会到满满爱意。因为怕他们老人家在家里担心,所以出去玩的时候,爸爸特意嘱咐我要按时给他们打电话报平安,汇报行程。

每次大伯他们一家从南京回来,爷爷奶奶总会问,到哪儿了,到哪儿了?可以看得出他们内心的焦急,生怕在回来的路上出什么事儿,快要到的时候,就一直站在路口转圈圈,直到看到见远远的车灯在黑夜里闪烁,这才放下心来,转身走向厨房。

透过那双眼睛我感觉到了这份剪不断的亲情。亲情是伟大的,它有足够的能力驱使一个人为自己的家人“牺牲”;在一个人漂泊无依的时候,它可以给予他动力……

亲人之间无需过多的言语,通过那一双双眼睛,看的懂的人自然会懂。

龙应台一向以犀利文风著称,尤其是《野火集》中的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锐利逼人的批判让国人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叩问让那扇外强中干的旧体制的大门应声倒下。直到《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等亲情系列书籍的连续出版,刚性的批判文学之外开

出了清浅柔软的花,同时读者也看到进入天命之年后娴静柔美、温情淡定的龙应台。

《目送》共73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觉,流露出最朴素的人生观,对孩子、父母、朋友的爱,对人的关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尊重。全书提及最多的、最打动人的是亲情。作者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面对日益长大的孩子时的失落和困惑,作为女儿面对日渐苍老的双亲时的守候与不舍。

同名篇《目送》是全书开篇之作,跨越了三代人的感情。全文分

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回忆了送儿子华安上小学的细节,那时的儿子背着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时光一划而过,转眼已经16岁的华

安要赴美做交换生,机场送别,作为母亲的龙应台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期望他消失前的回头,哪怕仅仅是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母亲的深情送别与儿子的毅然离去形成反差,教人如何不落寞?接下来作者追忆了在医院探望生病的父亲时,目送护士推着轮椅上老父的背影消失在玻璃门,后来有一天,父亲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消逝,作为女儿,她深深铭记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就这样,在一次次包含心酸和不舍的目送中,龙应台对亲情有了

简单而又深刻的领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

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一份目送,包含了数不尽感伤、道不完的无奈,尤其是最后的“不必追”3个字渗透作者心中那片不甘心的柔情和不得不放手的勇气。

作为母亲,面对儿子长大后的疏离,龙应台懂得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人理应拥有的自由和选择。在汹涌的母爱面前,她收起年轻时的骄傲和锐气,委曲求全地选择让步。曾经她因刹那间的顿悟“失去了孩子,即便是赢了全世界有如何”?

时光的车轮慢慢滚动,像所有平凡的父母一样,纵然有万般的留恋和不舍,龙应台也不得不目送孩子长大、拥有自己的生活。而这,也就成为了两代人产生代沟的导火索。《十七岁》一文中,龙应台冒雨步行到巴士站去接儿子。当她递过一把为儿子预备的伞并关切地嘱咐“会感冒”时,被细细的飘雨湿了头发的儿子断然拒接,冷冷扔下一句“不要”。但 __追求独立、不喜欢母亲过分呵护的儿子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他看到母亲在孩子们都离开后变得不愿买菜做饭,母亲可从没这么“懒”的,便花3个小时去超市挑选材料并认真地为妈妈做了一顿西餐。当龙应台表示自己学会做西餐并要做给儿子吃的时候,儿子一丝不苟地说“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父母和子女,付出与给予,强和弱,一直在不断地转换轮回,但一脉相承的感动却一直久久延续,可能这就是家庭喜怒哀乐的无限循环。

作为女儿,面对父母年老后的忘却,龙应台懂得多一份温柔和耐心。当母亲从昔日的大家闺秀跌落凡尘,终究抵不过时光的侵蚀,患上老年痴呆症,她像呵护柔弱的婴儿般一遍遍安慰道“我是你女儿呀,我回来陪你”;父亲的身体大不如从前,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她为父亲清理失禁后的排泄物,陪着虚弱的老父一遍遍练习走路……孝顺父母,龙应台不仅能外安其身,而且做到了内安其心。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令人动容的细节,印证了心怀感恩的她静静地守望着父母晚年的幸福。

亲情,就像每天都会照常升起的太阳,最是微妙醇厚,温暖人心。读《目送》,品味淳朴却饱含绵绵情感、平凡却透露汹涌热烈的亲情,我坚信,任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亲情永远是最纯真的陪伴。

今年,由于脱贫攻坚任务很重,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了。

一个人在外,最难熬的就是夜晚。下班的时候,就是孤独的时候。每一天,当拖着疲惫的身体,迈进宿舍的那一刻,就走进了孤独,孤独的灯光、孤独的单人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显得那么的孤独。

“孤独的时候,书是最好的朋友”。这半年,我养成了睡前看书的习惯。每天晚饭后健身或者散步回来,看上一会电视,等到快10

点,在城市停止了喧嚣的时候,关掉房间的大灯,轻轻的打开床头灯,霎时一股温馨的气息弥漫开来。靠在床头,静静的打开一本书,思绪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候,你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有目光在字里行间跳动。

最近我正在读龙应台的《目送》。这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了人性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了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每当打开这本书,亲情立刻滋润着你的心灵,这个时候脑海里全是父亲的背影、母亲的目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这是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母亲。

今年五月份借母亲节的机会,回家看望父母亲,给父母买了一个电烤灯和拔罐器,因为最近母亲的腿老是疼。教母亲如何使用后,和父母聊了会家常,坐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必须回去,因为还要收拾行囊赶回县里。其实,几乎每次来看望父母,走的都是这么匆忙,就连坐下来陪父母吃顿饭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我知道老人心里肯定不好受,

可是也身不由己。这次望着母亲失望的眼神和准备的一桌子还没炒的菜,我的心里依然是说不出的滋味……(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父亲于5月22日因心脏病不幸离世了,那时我正在县里忙工作没能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

走出家门很远了,回头看看,母亲还伫立在路口,花白的头发被风吹的飘散在脸上,母亲一动不动就这么静静地站着注视着我,这是母亲一直以来目送我的姿势。看不清母亲脸上的表情,可是我知道,此时母亲一定和我一样眼里含着泪水。每次回家都是这样,尽管我总是不让她送,母亲每次也是答应不送,可是每次都是悄悄跟着出来,我装着不回头,其实是不敢回头,生怕自己的泪水让母亲看到。

有时候和母亲谈起为什么每次都看着我走,我又不是小孩子了。每次母亲总是笑笑说,你们对你们的孩子,不也是这样吗。是啊,作为已为人父母的我们,的确也有同样的感受,每次送儿子上学的时候,都是看着校车开走,直到看不到车影了才放心。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她们难以舍得让孩子一个人走,可是她们知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所以,她们只能目送着你一个人的身影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道路的转弯处,再也看不见…… __简单的目送,它包含

了父母多少的挂念、似海的恩情和无私的爱,还有多少离别的无奈和难舍。

人生 __,在一次次的目送中离别,又在一次次的在聚首中续写着新的目送……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中年,可是依旧在母亲的目送中一次次启程。母亲的目光,是我们风雨兼程中最挚爱的陪伴,是我们前进路上引航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伴我一路前行……

每次看到扉页上的这段文字,心中总会感慨一番,觉得作者有种悲凉的味道,也许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离别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华安,华飞。十七岁,正值最叛逆的时刻。

他只是勉强地接受着母亲的温情,厌恶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脸上,勉强让离他很远的母亲抱住他的影子,空荡荡的影子。或是有时在用餐鄙视着母亲引以为傲的学识:“你怎么才知道?”以自己相对前卫的思想,抨击着母亲那“过时”的观念,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慨,施行着自我的风格,不可理喻着关于母亲对于人生的见解。也许这就是代沟吧,可怕的代沟。听着母亲电话

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话语,不禁心生恼怒,以同样的方式“赠送”给母亲,使母亲的心,变得伤痕累累,也变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亲,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只记得从前的点点滴滴,忘了身后的繁华世界。

她总是在做同样的事,在问同样的问题,期盼着女儿的回归,疑惑着“你是我女儿吗”的问题,有时虽然面对着自己的真正的女儿,却依旧不认识,还一直在喊“女儿女儿, __儿呢”。无奈,她永远都不知道了。也许她刚刚问过的问题会再问一遍,刚刚吃过的零食会希望你再给她一份,她认为自己没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顾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让做作者感到无可奈何,花儿总是要落去的,小草总是要枯萎的,再参天的大树总有一天也会轰然倒下。使一个作为女儿的心,伤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亲。一个军人,年迈的老人。记着故乡,有着尊严,意志坚定的老军人。

他送作者去大学,曾经,却只是送到一个无人、静静的地方,不

想让女儿在大学里出丑——他开的车子不够好。虽然他很想继续把女儿送到校门口,可是这样的车子实在不适合送一个大学教授。在他看来,女儿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严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经,他会念着《陈情表》,而音,变得婉转凄楚,会聆听着《四郎探母》,而潸然泪下。如今,他却魂归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可满足了他,却使女儿心中无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小路这边呆呆地望着远去

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发出强劲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来,然而,又倏尔布满了坚定、担忧、不舍的坚定目光。只得看着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头,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将所有的情感挥霍在这茫茫的空气中,看着它们像一粒粒微尘,落到各地,消散。这是不可改变的结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别,属于自己的亲情。

轻轻地,我合上了这本封面犹如绿色水粉肆意泼墨的水彩画的书。心中留下的,却是一份沉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

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一个三代人的故事。

那是在伦敦,她拿着伞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等待着红色巴士上的儿子。儿子拒绝了他的伞,任凭雨丝打湿头发。她惊奇于康河里飘着的白衬衫一般的东西竟是一只天鹅时,儿子淡淡的说:“小孩。”当她指着三一学院的苹果树时,儿子叫他不要用手指,好丢人。当她惊奇于反对津巴布韦独裁的牌子时,儿子说:“你不知道啊。”并加以了讲解。那是在为儿子做的晚饭上,儿子教她做一道菜,儿子演示完毕,她说:“好,我以后做给你吃。”儿子却说:“你还不明白吗,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我是要你做给自己吃。”孩子们长大了,独立了。唯有她,心中记得的,仍是那圆润微胖的可爱脸颊,清晰见底的欢愉的眼睛。孩子们如今高挺的背影告诉她,不要追。剩下的,是幼稚的,无知的,不会照料自己的她。

1964年,她12岁,那是个有座右铭的年代,那是个对未来充满着光明的憧憬的年代。56岁的同学会,告别了清纯的童年,灿烂的青春的一些人,中年人,他们经历过了生活的起伏成败,有的人辉煌的走下去,更多人默默地走下去,还有人不再走下去。生活是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

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兄弟,她为他们眼神中不经意流露出的风霜感到心疼,想必他们也曾为她的流离觉得不舍。他们不会彼此互诉衷肠,他们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路。只是,他们记得,记得你的乳名,记得曾经美好的共同的岁月。同龄人沧桑的背影告诉他,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还记得,母亲那样爱美。她去屏东看母亲,离前24小时她就要开始做工作。“我要走了,要上班。”母亲是以一种被打败的小学生的神情望着我的,她两手交握,放在腿上,听话的坐着。我给她涂指甲油,像给僵尸涂腮红,我为她涂口红,抹胭脂,我们听着周璇的老歌,曾几何时,母亲是一个那样耽溺于美的女人。化好妆后,我说:“我要走了哦,要上班,但马上会回来看你的。”从广州到衡阳,五百里路,是 __父母颠沛南下的路。在这穿越五百里的火车上,母亲抗拒地抱着被子,不肯睡觉。母亲不住的说:“带我回家”,明明在回家的路上,眼前明明是儿女,母亲却认不出了,母亲只是要求,回家。那个家,是一段时光,过去的时光。母亲苍老的背影告诉她:不必追。

龙应台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时间的前行。她的文字就像清凉的涓涓细流流过心上,带给人淡淡的感动与忧伤。

我原以为亲人在这世间是永不变更的。但很奇怪,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幼的晚辈像是变做了“大人”,而曾一手将这些“大人”养大的人们,却退成了孩子。设想三十年后,人到中年,孩子大了,不再依赖你了,他们展翅飞去,独留你一人。孩子会把你当作无知的“孩子”,会认为你麻烦可笑。父母已然老去,他们会变得迟钝退化,变得像孩子般需要细心照料,甚至忘记了你是谁。兄弟姐妹们各在各的道路上怀着沧桑低头前行。亲人们都仍在那里,但你不确定他们是否真的在那里。每个人的世界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时间似乎是颠倒了过来。孩子们独立的世界,父母的留在过去的世界,而你自己的世界,流离,迷茫。这是个多么奇妙的循环啊!你只能注视着亲人们一点点变化,发现自己,正在远离他们的世界。于是,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

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总喜欢依偎着父母,我享受把我的小手放入他们厚重或是细腻的大手里,这总让我觉得踏实幸福。不知从何时起,我不再去拉父母的手了,大衣上的兜成了我的手的安放处。不知何时起,我为父母在同学面前叫我的小名感到脸红。

而妈妈呢,她看着姥姥,姥爷生命渐渐枯萎,逝去。她与兄弟很少联系,只是在节日时问候一句。

时间是会前进的,我们在属于自己的路上独自前行。与身边的人的路只是存在一些交集。而处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上,我想,我们能做的,应该是珍惜现在,珍惜身边的人,然后不留遗憾地目送,放手。

相传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人类开始了漫长的繁衍和进化,直至二十一世纪,科技飞跃,人心却趋向复杂,迷惘,黑暗,扭曲……

本书阐述了一位母亲的人生中的一段历程,看到的是作者对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长度,不过短暂几十年,电光火石,仅是享受着自然吝啬地赐予。降世,成长,结婚,生子,入土,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怆,但一切,只能面对。太疼的伤口,你不敢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承受着压力,黑暗,你早已负荷;处在 __弦上,你几近崩溃;铁铮铮的事实提醒着你,得向前看。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可怕的事。 __同时就意味着你在珍惜时间,因为你不感觉无聊。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种体现,如果学会享受,你就真正成为了时间的主人。时间的沙漏·也就不复存在。当然,也有一种世界,我们肉身触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轻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脏。任性道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人活着,必定存在着信仰,不分善恶,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苍茫的世界,很多东西过于朦胧,但你不必费力去揭开它的面纱,朦胧美也是一种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过于计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却不一定要点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却不必等,做个“醒”的沉默者以利于混沌之世。至于相信,似乎只是一厢情愿的向往,相信会走向不相信,不相信会逐渐相信,我,会站立在中立线,不会 __地界。

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导致步伐不稳,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蒙蔽罢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处事不惊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着,走着……

“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本《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字里行间,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的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