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半径弯桥精细化设计实例

小半径弯桥精细化设计实例

小半径弯桥精细化设计实例
小半径弯桥精细化设计实例

斜拉桥设计计算参数分析

斜拉桥设计计算参数分析 1 概述 斜拉桥属高次超静定结构,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和安装程序与成桥后的主梁线形、结构内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施工阶段随着斜拉桥结构体系和荷载状态的断变化,主梁线形和结构内力亦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对斜拉桥的每一施工阶段进行详尽的分析、验算,从而求得斜拉索张拉吨位和主梁挠度、主塔位移等施工控制参数,并依此对施工的顺序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在施工中加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 设计参数分析 2.1 主梁的中、边跨跨径比 主梁的中、边跨跨径比反映了结构体系的变形特性和锚索的抗疲劳性能: 从图1、图2可见,三跨钢斜拉桥的中边跨跨径比较多地位于2.0~3.5之间,集中在2.5处;三跨混凝土斜拉桥的相应数值则为1.5~3.0,较集中于2.2处。 就一般而言,中、边跨跨径的比值大于2.0,将能控制锚索的应力幅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提高结构体系的总体刚度。在许多斜拉桥中,虽然中、边跨跨径的比值较小,但边跨中往往采用设置辅助墩或将主梁与引桥连接形成组合体系以提高结构刚度,适应结构的变形要求。 2.2 主梁自重分析 选取某斜拉桥桥5号、9号梁段(见图3),各自增重5 %(其它参数取理论值) ,分别计算得到在浇筑完5号、9号梁段后各控制点挠度及主梁控制截面弯矩变化情况,见图3 、图4 。 图3:主梁自重增大5 %的梁段挠度影响图4:主梁自重增大5 %的梁段弯矩影响 从图3 、图4可见,梁段自重对控制点挠度的影响较大,且悬臂越大,影响越明显。梁段自重对控制点弯矩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 9 号梁段自重增大5 %,导致6 号梁段的弯矩值增加至1 200 kN •m ,达到合理成桥状态下该截面弯矩值的7 %。 2.3 主梁弹性模量分析

立交桥设计

城市道路立交桥设计 摘要: 从预测交通量分析出发,结合互通式立交功能、构造物等建设条件,对互通式立交型式进行方案综合比选,从而推荐出功能完善、与结构造物衔接良好、造价较低的互通方案。 关键词: 互通式立交方案选型设计预测交通量 0引言 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车辆日益增多,平面交叉的道口造成车辆堵塞和拥挤,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兴建了一大批立交桥,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面交叉车流的冲突,使两条交叉道路的直行车辆畅通无阻城市环线和高速公路网的联结也必须通过大型互通式立交进行分流和引导,保证交通的畅通城市立交桥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为保证交通互不干扰,而在道路铁路交叉处建造的桥梁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交通繁忙地段从此,城市交通开始从平地走向立体。 1 概述 科学大道-西三环互通式立交工程位于郑州市西三环、北三环及西三环延长线与科学大道的交叉 处。现状为三路平面交叉见下图。北三环、西三环及西三环延长线规划为城市快速路,科学大道规划为城市交通性主干道。 该立交作为郑州市快速路网与地方城市道路衔接转换的重要节点立交,同时也是城市快速路与城市主干路相交的重要节点立交。该立交的建设不仅为沟通高新西区与环城快速路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同时可以贯彻落实郑州中心城区快速路系统总体规划思路。

立交桥待建地图 航拍立交桥待建路段远照

航拍立交桥待建路段近照 2 地形地物地貌图 该互通立交工程场地地貌单元为黄河冲积平原,场地地形整体平坦,地面高程为98m 107m左右。本立交桥址勘探期间,在场地内及其附近未发现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如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降、地裂等;也不存在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不良地

互通式立交设计实例-2

2.7.17.2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 1.立交概况 1)立交等级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位于成都路、延安路交叉口,是市中心的重要交通节点。延安路是横穿上海市中心城区高架系统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东接延安路隧道复线与浦东陆家嘴地区相连,西至虹桥国际机场和沪青平高速公路。南北高架是一条纵贯市中心区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往南穿越黄浦江与浦东济阳快速路连接,往北至南北高架延伸线,与彭浦工业区和宝钢地区连接。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不仅是连接这两条干道的交通枢纽,而且是上海市高架系统“申”字型骨架的中心点。因此,该立交是市区高架系统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工程之一,它的建成将为高架系统安全、畅通、快速运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立交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在路网中的重要性,立交等级确定为互通式立交1级。 2)设计标准 立交主线设计车速为60km/h,匝道为30km/h;主线净空为5.2m,主线最小半径为1000m;匝道净空为4.5m,匝道最小半径为55m;主线最大纵坡为4.16%,匝道最大纵坡为5.5%。 3)选型依据 (1)用地条件 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轴线间呈斜交72度,规划红线均控制在65m范围内,交叉口规划半径仅为80m。立交四周建筑物稠密,有8层高的浦东大楼,多幢5层楼新工房,其余大多为2至3层的老式砖房,在交叉口西南象限紧贴红线有2幢24层新建高层建筑,立交占地很小,设计条件极为苛刻,立交方案的取舍受地形约束较大。 (2)交通量预测 根据上海市交研所提供的交通流量预测资料,该立交远期2020年立交高峰小时流量为12683pcu/h,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的交通比重2020年为54:45,南北高架流量略大于延安路高架流量。南北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8%,延安路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3%,因此首先应保证该节点直行车流的流量。

桥梁设计流程

桥梁设计流程 1.设计资料和技术指标(地形、地质、气象水文、活载、道路等级等) 2.总体方案设计(纵向线路、桥式方案比选、横断面设计等) 3.详细设计(重要构件的尺寸拟定和细节设计) 4.手算或软件计算(成桥阶段内力和变形、施工阶段内力和变形) 针对软件计算: (1)建模 (2)荷载输入 (3)边界条件 (4)运行分析 5.根据相关规范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钢结构还应做疲劳验算) 我国桥梁设计程序,分为前期工作及设计阶段。前期工作包括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阶段按"三阶段设计"进行,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与施工设计。 一、前期工作-- 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可行性研究报 告均属建设的前期工作。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工程可行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建设上的必要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可行性研究报告则是在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后,在必要性和合理性得到确认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工程上的和投资上的可行性。 这两个阶段的研究都是为科学地进行项目决策提供依据,避免盲目性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两个阶段的文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工程必要性论证,评估桥梁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工程可行性论证,首先是选择好桥位,其次是确定桥梁的建设规模,同时还要解决好桥梁与河道、航运、城市规划以及已有设施(通称"外部条件")的关系。 3、经济可行性论证,主要包括造价及回报问题和资金来源及偿还问题。 二、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三阶段设计) (1)初步设计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为使工程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或目的而编制的第一阶段设计工 作文件。该设计文件应阐明拟建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要对建设中的一切基本问题作出初步确定。内容一般应包括:设计依据、设计指导思想、建设规模、技术标准、设计方案、主要工程数量和材料设备供应、征地拆迁面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设程序和期限、总概算等方面的图纸和文字说明。该设计根据批准的计划任务书编制。 (2)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分为三阶段设计时的中间阶段的设计文件。它是在已批准的初步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调查、测量和计算而进行的。其内容主要为协调编制拟建工程

斜拉桥模型制作设计图

斜拉桥模型制作设计图 一、模型概况 斜拉桥主桥结构形式为双塔双索面漂浮体系结构,主梁采用肋板式结构,拉索采用平行钢丝体系。 斜拉桥模型包括桥塔、主梁、斜拉索、桥墩以及基础。 模型全长18.2米,高米,桥面宽米,索96根。 斜拉桥模型三维图见图1、2。 图1 斜拉桥模型全桥三维图 图2 斜拉桥模型桥塔三维图

二、材料 全桥模型材料主要采用有机玻璃制作,主梁、主塔采用有机玻璃制作,斜拉索采用Ф4钢筋,桥墩以及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机玻璃主要材料性能初步假设为:弹性模量E=×103 N/mm2。斜拉索采用Ф4钢筋(Q235),强度标准值f yk=235N/mm2,弹性模量E=×105N/mm2。 三、模型结构图 斜拉桥模型立面布置 斜拉桥模型包括桥塔、主梁、斜拉索以及桥墩。该桥为对称结构,以主梁跨中点为中心左右对称。 6号桥塔 斜拉索 混凝土桥墩 边墩 主梁 边墩 3 7号桥塔 图3 斜拉桥模型布置图(单位:㎜) 注:以后图表中尺寸均采用毫米为单位。 2、主梁 主梁全长米,横截面见图4。 主梁截面图(单位:mm) 图4 主梁横截面图 3、塔 塔高3. 16米,详细尺寸见图5~7。塔与梁不直接连接,依靠拉索连接。梁底距离塔横梁20毫米。 塔墩高米,地面以上米,地面以下开挖米。

为了塔与墩连接牢固,墩上预留洞口,塔柱延伸至墩底部,然后浇注环氧砂浆填补洞口。塔与墩连接处还要加钢板锚固。塔与墩连接的详细构造见图15~17。 索塔立面图 索塔侧面剖面图图5 塔立面、剖面图 图6 塔侧面剖面图

159515 150 100 157015 150 图7 塔结构详图 4、拉索 斜拉索为双索面,共96根,采用Ф4钢筋。 根据位置不同,斜拉索采用不同的标号。比如,“S1”表示边跨的拉索,“M1”表示中跨的拉索,具体标号见图8。

沈阳市公和斜拉桥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沈阳市公和斜拉桥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圆砾14.00,20.30m,圆砾含土8.80,13.10m,其下为砂砾岩(泥质胶结,强风化,沈阳市公和斜拉桥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呈土状)。 地下水位埋深12m左右 沈阳市公和斜拉桥位于沈阳市老道口,横跨沈阳站站场,现受沈阳市快速干不存在液化土层 道系统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委托,由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与大连理工大学土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 建勘察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以大连理工大学土建勘察设计研究院为主设计(设场地标准冻深为1.20m 计责任单位)((见设计委托书)。月平均气温:1月,12?,8月24.6?, 极端温度:,30.6?和38.3? 一、设计依据 四、设计规范 1(《沈阳市快速干道系统工程指挥部第七次会议纪要》,代设计委托书; 2(《沈阳市公和桥主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准则 3(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东西快速干道’规划设计及道路红线图; 2(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 4(经市领导审定的公和桥方案图; 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J024,85) 5(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沈阳建发[1997]30号文件。 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

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二、设计标准 6( 公路斜拉桥设计规 范(试行1996.12.1) 1.设计荷载: 7( 施工规范: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行车道:设计荷载汽,20,验算荷载挂,100 2人行道:3.5KN/m 五、桥梁总体布置 2 非机动车道:4.0KN/m,汽,10验算 公和斜拉桥2.桥面宽度桥为单索面独塔斜拉桥,跨径为114m+120m,桥全长236m,建筑 222桥全宽32m,双向六车道上层为755m 面积,下层为2242 m,共计为9794 m。桥梁纵坡为双向2.5%,竖 曲线半径为3000m,桥梁横向宽度为32米,横坡1%,上层为车行道及人行 道,双侧人行道各宽1.8m 下层非机动车道宽4.5m 下层为非机动车道,索塔处桥面中心线标高为 57.863m(黄海高程),塔高桥面以 桥面横向布置(半幅): 上为69.007m。 , 1.85m人行道+0.5m路缘+11.25m(33.75)车行道+0.5路缘+0.2m 护栏 +3.4m/2索塔=32m/2 六、建筑材料 3.设计时速:80Km/h 4.基本风压:700Pa 1.混凝土:箱梁及主塔为50#砼,墩身为50#砼,承台及桩 基为30#砼。 5(设计地震烈度:7度,按8度设防 2.钢筋:采用I级及II级钢筋,应符合国家标准GB13013,91和GB1499,6(桥上纵坡:2.5%,竖曲线半径3000m 91。 7(桥下净空:?7m 3.预应力钢绞线应符合ASTM A416,92技术标准,直径为 15.24mm,标准强度 为1860Mpa,锚具采用VLM型号,并用相应配套的锚下垫板及螺旋筋,力 筋管道采用镀锌波纹管。三、地质条件 4.精轧螺纹钢标准强度为750Mpa,其他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其锚具采用

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分析

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05T10:48:27.2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曾海清 [导读] 摘要:立交桥梁是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立交工程有较大影响。 青州弘正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山东青州 262500 摘要:立交桥梁是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立交工程有较大影响。结合设计实践,分析立交桥梁的若干技术问题。总结一些设计经验,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桥梁;设计 立交桥梁是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多是互通式立交专业设计的难点、重点,其造价一般在整个立交工程中占有较大比例,对整个立交工程有较大影响。本文结合湖南多条高速公路上的互通式立交区域的桥梁设计实践,分析立交桥梁的若干技术问题,总结一些设计经验,与同行探讨。 1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原则 互通式立交主要设计在车流量比较集中的城市路段和高速公路上。互通式立交通过设计多个通行车道达到分流的目的,专业称为匝道。通过设计向左或向右的匝道来分流。目前城市中和高速公路上已经设计有一些互通式立交,但是由于城市规划的关系,大部分的互通式立交并没有在市中心,而是在中环以外。因此,市中心的拥堵现象还无法用互通式立交来解决。 互通式立交需要的技术难度高,占地面积大,建造成本高,因此,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尽量用最低成本发挥最大效益。 互通式立交设计原则:一是考察路段的车流量。根据车流量的大小设计匝道的宽窄,以及单向匝道或是双向匝道。二是考虑地形条件。根据地形来设计适当地互通式立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三是要考虑气候条件给此路段带来的影响。比如雨季的时候,该路段会不会积水,会不会有滑坡、泥石流的现象。要将这些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最合理的互通式立交。 2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要点 互通式立交的详细设计互通式立交的详细设计是在选型设计基础上针对地形、地物、交通量、技术规范等要求对互通式立交匝道布局的进一步深化,是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参数化和指标化。 平面线形设计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设计,要根据互通式立交的重要性、地形、用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并保证车辆能连续安全地运行。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的要素主要有直线、缓和 曲线和圆曲线。匝道及其端部,凡曲率变化较大处应缓和曲线,一般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在匝道与匝道、匝道与主要道路拼接处,如采用缓和曲线,要注意回旋线参数要稍大一点,主要是便于超高过渡和适应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特别是分流点处更应注意。在反向S型曲线处,选择回旋线参数时注意同超高过渡的协调一致,否则容易形成反超高。此外,匝道平面线形要与其交通量相适应,转向交通量大的匝道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应高一些;驶出匝道的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应高于驶入匝道的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反向曲线间的两个回旋线,其参数宜相等,不相等时,其比值应小于1.5。 纵面线形设计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设计成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线形,避免在短距离内出现频繁起伏。互通式立交的纵面线形设计实质是匝道的拉坡,不少设计人员将匝道拉坡范围完全与匝道的线位长度一致起来,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处理会在车流分合流端部形成剪刀差,路容、排水可能都有问题。拉坡的范围应该以车流分合流端部开始或结束,分合流端部以前的变速车道部分随主线的横坡和纵坡变化而变化。但在具体确定分合流匝道的起点和终点高程以及横坡时要综合考虑主线的纵坡和横坡,匝道在该处的纵坡、横坡不能简单地取主线的纵坡、横坡,这样至少在理论上是不连续的。另外,确定分合流点处的高程、纵坡、横坡时还须注意,当主线为曲线且有超高时,主线外侧变速车道先做成向外的横坡,然后根据变速车道形式向超高过渡,如果是直接式车道,则在变速车道全长范围内过渡,如果是平行式车道则在端部至匝道线位与主线“切点”范围内过渡。确定拉坡范围还应注意, 对于首尾相接的匝道,其拉坡范围应统一考虑。另外在拉坡时还要遵循平、纵配合的设计原则,注意平纵组合,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超高及其过渡由于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平曲线指标比较低,所以超高不可避免,但超高的取值及过渡需要深入研究。 匝道超高设计匝道超高设计要充分考虑车辆在匝道上行驶速度经常变化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超高值。定向匝道跨越主要道路时,往往采用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或介于极限值与一般值之间,相应的超高按规范要求应取值8%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定向匝道路基较宽,而且采用桥梁等结构物,没有路基边坡,所以在视觉上往往横向坡度比一般单匝道或土基填筑有边坡的路段横坡大,给驾驶员视觉上造成悬空的感觉,心理压力大,所以最大超高在这些地方宜放缓,收费站附近的超高值应小于匝道计算行车速度所对应的值。接近分流、合流处匝道超高值就应大一些。 超高过渡段匝道上直线至圆曲线间或两超高不同的曲线间应设置超高过渡段。超高过渡段的设置要根据计算行车速度、横断面的类型、旋轴的位置以及渐变率等因素来确定。 超高过渡区间。有缓和曲线时,超高过渡在回旋线的全长或部分范围内进行;没有缓和曲线时,可将所需过渡段长度的1/3~1/2插入圆曲线,其余设置在直线上;在有构造物地段,超高过渡应充分考虑桥跨布置,一般过渡范围最好放在桥梁的同一联里,这样可减少构造物处理上的难度; 反向超高的过渡。为了减少排水上的困难,反向超高的过渡采用较大的超高渐变率是合适的;C超高渐变率的取值。超高渐变率的取值在一般路段只需满足规范要求,但在宽度变化路段则要注意,由于宽度变化,行车道宽度的B值也是变化的。由于容易忽略宽度变化对超高渐变率的“折减”作用,此时超高渐变率似乎满足要求了,但象收费站等宽度变化较大的地方,边部将扭曲得很厉害,如果同时又在反向超高的地方,则排水就成问题了。因此在宽度变化路段要注意超高渐变率的取值;d超高旋转方式。这里是指过渡范围内行车道外侧边缘的竖向形状是直线的还是曲线的。一般情况下采用直线方式,但直线方式比较生硬,在过渡段两端有折曲感,所以从美观等因素考虑,采用曲线方式更好。 变速车道的设计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与平行式两种,减速车道原则上采用直接式,加速车道原则上采用平行式。当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采用直接式。一般双车道加速车道也采用直接式,但应注意直接式加速车道应采用较小的流入角度,这对车辆合流较为有利。另外双车道的匝道与主要公路拼接时应注意车道平衡问题,否则当车流量较大时,车流的分流与合流将产生问题。单车道减速车

桥梁设计院实习报告范文

桥梁设计院实习报告范文 导语:我国建设工程中,桥梁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在交通运输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也能对当地经济有所拉动作用。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桥梁设计院,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这次的设计实习带给我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更可喜的是我在实习期间还结识了一些好朋友,他们给予我不少的帮助。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把理论用于实践是学得不深刻的。有机会走进设计公司去实习,对我来说是受益非浅的。我就快毕业走向社会了,相信这次实习对我日后参加工作有帮助。在学习过程中,经理和同事们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教会我怎样用快捷键,作图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几个小技巧,确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通过这次实习,在设计方面我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收获。实习主要是为了我们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今后的竞争力,为我们能在以后立足增添了一块基石。实习单位的经理也给了我很多机会参与他们的设计是我懂得了很多以 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所要面对的问题。这次实习丰富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靠这短短几个月的实习是不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行。

我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感谢前辈们对我的教诲,这次实习除了在专业方面得到了非常大的收获之外,我还学会了怎样和同事们友好相处,虚心向他们请教,怎样与结构、水电专业的人沟通协调。亲身经历和熟悉了设计院的工作程序,开阔了眼界。和设计所的同事在一起,我感觉到非常的快乐和满足。他们就像是朋友、老师和长辈一样的帮助和指导我,我内心非常地感谢他们。 总之,经过这次实习之后,我从专业技能到为人处事,都真真切切的在现实之中得到了提高。 对建筑设计过程的认识“拿到一个方案,你务必清楚这个方案基地在哪儿,环境怎样”这是我们公司产品研发部丁总说的。丁总负责整个公司内部日常事务,并负责建筑设计方案创作。他喜欢和员工在一齐,个性是我们这些实习生。实习生一拨一拨的来了又走了,但他的个性依然不变,就是个性地喜欢跟实习生在一齐做方案、讨论方案。每当一个新的设计任务那过来,他就会让我们实习生单独做方案,他来评说。同时他也会做一个方案,然后一齐交流。每个项目的设计能够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能够说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漫长的时候

浅析互通式立交匝道起终点平面接线设计

浅析互通式立交匝道起终点平面接线设计 摘要:互通式立交匝道起点平面线形设计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应主线上为缓和曲线时,在匝道起、终点设计中较为复杂。规范中对此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本文将通过设计实例,对此加以总结归纳,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主线为缓和曲线;匝道起终点设计 Abstract: Thehorizontal alignmentdesignoftheinterchangerampstarting pointis particularlyimportant, especiallywhenthetransition curvecorresponding to the main line, rampterminaldesign more complex.Thereisnoclear and specificprovisions of the specification,design examples, whichtobesummarizedfor reference. Key words: interchange;mainlinefor transition curve;rampterminaldesign 1、前言 互通立交是路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高速公路还是在城市道路中都具有交通枢纽的作用,其中匝道就是相交道路的连接道,供车辆驶入驶出,其变速车道与主线部分相依,此部分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主线线形,如果设置不当,很容易出现不顺适,造成该处行车不舒适,或者使车辆行驶条件恶化,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匝道起终点的接线设计,规范上要求变速车道全长范围内原则上采用与主线相同的线形(相同半径的圆弧或相同参数的回旋线),实际设计中,当匝道起终点对应主线线形为直线或者圆曲线时,较为容易;当主线对应处为缓和曲线时,设计时相对复杂,理论上应采用缓和曲线接线设计,但是由于主线上的缓和曲线曲率半径很大,所以为方便设计和施工,也可以采用圆曲线进行接线设计,本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2、匝道起点设计 以山东省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减速车道设计为例,该公路主线设计速度为120km/h,A匝道驶离主线,其中此处主线平面线形为A=775、Ls=280m的不完整缓和曲线(半径由4980m变化到1500m)。 确定起点位置 首先根据互通总体位置,确定A匝道设计起点(主线渐变段终点)的大约位置,在这个范围内由于主线是缓和曲线,其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不同,故需要人为取其中一点作为设计起点,通常可取一个整桩号点,以方便计算、标注。

几种常见形式斜拉桥的特点浅析及设计计算

几种常见形式斜拉桥的特点浅析及设计计算 姓名:XX 学号:X0X0X0XX 摘要:斜拉桥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双塔三跨式;2)独塔双跨式;3)斜塔但跨式;4)三塔四跨式;5)多塔多跨式等。这些斜拉桥形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应按工程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运用。 关键词:斜拉桥;跨径;适用条件;跨径设计;分孔尺寸 1 引言 斜拉桥是一种用斜拉索悬吊桥面的桥梁。最早的这种桥梁,其承重索是用藤罗或竹材编制而成。它们可以说是现代斜拉桥的雏形。斜拉桥的发展,有着一段十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18世纪下半叶,在西方的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都曾修建过一些用铁链或钢拉杆建成的斜拉桥。可是由于当时对桥梁结构的力学理论缺乏认识,拉索材料的强度不足,致使塌桥事故时有发生。如德国萨尔河桥(1824)在建成第二年,就在一次有246人举行的火炬游行人群聚集桥上时,桥突然坍塌而酿成50 人丧生的严重惨剧。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斜拉桥这一桥型就销声匿迹了。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重建欧洲的年月中,为了寻求既经济又建造便捷的桥型,使几乎被遗忘的斜拉桥重新被重视起来。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公路斜拉桥是1955年在瑞典建成的,主跨为182.6m的斯特罗姆海峡钢斜拉桥。近年来斜拉桥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建成跨度最大的是中国苏通长江公路大桥(1088m)。[1] 2 各形式斜拉桥的特点分析 斜拉桥的孔径布臵主要可以分为双塔三跨式、独塔双跨式和多塔多跨式等三种形式。在特殊情况下,斜拉桥也可以布臵成独塔单跨式或者混合式。下面就这几种形式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双塔三跨式(图一)是一种最常见的斜拉桥孔径布臵形式。双塔三跨式斜拉桥通常布臵

简支梁桥设计范例设计

1 设计依据 1.1工程概述 该桥设计车速为80Km/h,桥位于直线段内,桥位起迄中心桩号为k0+100~k0+220。桥梁全长4×30m,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下部结构为双柱式墩,桩基础,轻型薄壁桥台。本桥上部结构采用先预制后张拉的施工形式。 1.2 自然条件 (1)河流及水文情况 河床比降为+1.25%,设计洪水位为14m,桥下没有通航要求。 (2)当地建材情况 桥梁附近采石场有充足的碎石、块石可供,水泥与钢材可选择当地材料市场供应。(3)气象情况 查阅当地气象资料。年极端最高气温44oC,年最低气温-12oC。 (4)地震情况 地震烈度为6级。 1.3 设计标准及规范 1.3.1 设计标准 桥型:双向整体式装配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 桥面宽度:全宽17.6m 桥面净宽:净—14+2×1.8m。 桥面纵坡:2.0% 桥面横坡:2.0% 车辆荷载等级:公路-Ⅰ级 1.3.2 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2005)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01---2003) 《公路桥涵通用规范》(JTG60---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2 方案构思与设计 2.1 桥梁设计原则 (1)使用上的要求 桥上应保证车辆和人群的安全畅通,并应满足将来交通量增长的需要。桥型、跨度大小和桥下净空应满足泄洪、安全通航或通车等要求。建成的桥梁应保证使用年限,并便于检查和维修。 (2)舒适与安全性的要求 现代桥梁设计越来越强调舒适度,要控制桥梁的竖向与横向振幅,避免车辆在桥上振动与冲击。整个桥跨结构及各部分构件,在制造、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3)经济上的要求 在设计中必须进行详细周密的技术经济比较,使得桥梁的总造价和材料等的消耗为最少。桥梁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方便施工的原则。并且桥梁的桥型应该是造价和使用年限内养护费用综合最省的桥型,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维修的方便和维修费用少,维修时尽可能不中断交通,或中断交通的时间最短。能满足快速施工要求以达到缩短工期的桥梁设计,不仅能降低造价,而且提早通车在运输上将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4)先进性上的要求 桥梁设计应体现现代桥梁建设的新技术。应便于制造和架设,应尽量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以利于减少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5)美观上的要求 一座桥梁应具有优美的外形,应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城市桥梁和游览地区的桥梁,可较多的考虑建筑艺术上的要求。合理的结构布局和轮廓是美观的主要因素,决不应把美观片面的理解为豪华的细部装饰。 2.2 桥型方案构思与总体设计 2.2.1 方案初选(拟定桥型图式) 根据桥梁设计原则,从安全、功能、经济、美观、施工、占地与工期等多方面比选,初步确定梁桥、拱桥、刚架桥三种桥梁形式。3种方案的比较表暂列于后。

RC弯桥截面设计

IIl结构分析和试验研究 翼板剪滞系数及有效宽度的比较表、\比较内容 均值应力最大剪滞有效分布总翼板宽有效宽度 (h伊a)系数宽度(nun)度(mm)比 方法类型、\ 上翼板一1.75106∞20400O93变分法 下翼板5.34l091378150092 上翼板一1681203209400080有限元法 下翼板50010814l0150094 上翼板一l75I133333400083试验值 下翼板534l03l加l150093从翼板的最大剪滞系数及有效分布宽度值来看,三者的剪滞系数值比较接近,其中空间有限元法值既精确,又偏于保守,可据此方法来计算翼板在不同情况的有效分布宽度,同时由试验实测结果也说明所建立的箱梁空间计算模型是可行的。 四、结束语 室内模型试验表明简支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其上、下翼板均出现了典型的正剪力滞效应,即波形钢腹板与翼板交界处的混凝土翼板纵向正应力大于其他位置的正斑力。上翼板剪滞效应稍大于下翼板,但两者剪力滞系数比较接近。空间有限元分析既可由模型试验结果得到验证,同时又可依据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试验梁作更大范围即更多项目的研究。 参考文献 l罗旗帜,俞建立.钢筋混凝土连续箱粱桥翼板横向裂缝问题.桥梁建设,1997(1):4l~44 2蔡千典,冉一元,波形钢腹板预应力结合箱粱结构特点的探讨,桥梁建设。1994.1 3方诗圣,胡成,吴文清.微混凝土模型材料基本性能试验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9,22(5):76一锣一 4项贻强.箱型梁桥翼板的有效宽度及对规范的建议.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工程学会198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1989.10 RC弯桥截面设计的计算模型分析 张敬珍陈偕民徐岳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摘要:随着立交桥数量的不断增多,弯桥也开始被广泛使用。但精确的设计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弯桥的受力较直桥复杂得多,截面设计相应难度大,而弯桥的截面设

互通式立交桥设计

107 国道跨金水路、郑汴路立交桥方案设计概况 1 概况 107国道北起北京南至珠海,是我国南北向交通运输的大动脉。目前郑州以北的北京至新乡段和郑州以南的郑州至漯河段已相继建成高速公路,而郑州至新乡段仍为一级公路。由于受一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制约,交通堵塞比较严重。特别是郑州东出口金水路和郑汴路两处平交,双向直行和转向车交通量都很大,还有进出市区的行人、自行车、摩托车和拖拉机等,严重影响南来北往的车辆顺利通行。已成为107国道上的两个卡脖子路段。不仅严重影响了国道主干线上交通的正常通行,而且给郑州车辆进出造成极大的不便。为解决这两个交叉口的交通堵塞问题,修建立交进行交通分流十分必要。 2 立交总体方案 要解决金水路、郑汴路与107国道交叉的交通堵塞问题,考虑到近期及远期交通量和流向可避免修建两座投资大、占地多的大型互通式立交,因为:①近期107国道的交通量是另外两条被交叉道路两倍以上;②远期郑州黄河二桥及新乡至郑州的高速公路修建必将大大缓解107国道的交通压力。将主要流向107的交通无干扰直通,我们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案,以达到投资小见效快的目的。 2.1方案一 107国道上跨金水路和郑汴路,跨线桥宽17.5m,双向四车道,

桥长分别为401.0m、431.0m,两端引道均为100m。桥下平交进行渠化并增设郑州至机场方向的右转车专用车道。 2.2方案二 金水路、郑汴路上跨107国道,跨线桥宽17.5m,双向四车道,桥长分别为401.0m、431.0m,两端引道均为100m。107国道在下层通过,平面处进行渠化,并增设郑州至机场方向的右转专用车道。这两种方案均增设了郑州至机场方向的右转车专用车道,能够解决郑州的车辆出市问题,设置跨线桥使直行车不经过平面交叉口而直接通过,能有效地缓解由原来直行车绕行环岛引起的交通干扰,达到解决交叉口交通堵塞的目的。从直行车交通量分析,107国道上的直行交通量较金水路、郑汴路的直行交通量要大得多,采用107国道上跨金水路和郑汴路的跨线桥方案能最有效地分流交通。从远期发展考虑,郑州黄河公路二桥和新乡至郑州高速公路建成后,107国道北连开洛高速公路,南通机场路和郑许高速公路,远期做为郑州市的主干线,其重要作用仍不可替代。综合近期和远期的分析情况,推荐107国道上跨方案,即方案一(见图1、图2)。 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工程数量对比见表1。

8国外桥梁设计理念和典型示例介绍(陈艾荣)

国外桥梁设计理念和典型示例介绍 ---全寿命经济分析、造型设计和组合结构桥梁 陈艾荣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 摘要:通过对日本多多罗斜拉桥和丹麦的大海带悬索桥等几座桥梁的造型特点的研究,介绍了使用造型单元设计法、整体造型设计法、拓扑分析等方法如何进行桥梁美的创造;通过对国外几座桥梁所进行的全寿命经济分析,阐述了在桥梁设计和规划阶段进行全寿命经济分析的必要性;通过对一座典型组合结构桥梁的介绍,说明组合结构桥梁的发展和应用。 一、概述 桥梁作为公共建筑物,是人类根据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在科学规律和美学法则支配下,通过精心设计而创造出的人工构造物,是人文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桥梁以其实用性、巨大性、固定性、永久性和艺术性极大的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桥梁的美如何进行创造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和其他构造物有所不同,作为一种结构艺术,实际上桥梁的美是可以通过技术的方式来达到的。 目前我国在桥梁建设管理的一些惯例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桥梁工程的病害问题。其中只注重建设初期的成本,而忽视桥梁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破坏整个寿命周期的总体成本。各国桥梁使用实践证明,如果片面追求较低的建造费用而忽视了对结构耐久性的改善,不仅影响运输交通的安全、减少结构使用寿命,同时投入的养护维修费用十分可观,甚至远远超过建造中节省的费用。 全寿命经济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设计施工阶段,不论是事先采取防护措施还是以后“坏了再修”,都要做出经济预算和比较,设计者和承建者要对工程的“全寿命”负责到底,目前,美国已强制实施基建工程管理中的“全寿命经济分析法”(简称LCCA,即Life Cycle Cost Analyze)。 组合结构桥梁今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法国工程界提出的波折腹板组合箱梁桥,是利用波折钢板抗剪强度大、纵向刚度小的特点,将其设置在腹板,达到减轻结构自重、减少腹板承担预应力的目的。同时从抗弯、抗压的角度来看,使用波折腹板后,顶底板单独受力,减少了干燥收束、徐变、温差的影响,实现了主动控制设计。 本文将通过对日本多多罗斜拉桥和丹麦的大海带悬索桥等几座桥梁的造型特点的研究,介绍了使用造型单元设计法、整体造型设计法、拓扑分析等方法如何进行桥梁美的创造;然后通过对国外几座桥梁所进行的全寿命经济分析,阐述在桥梁设计和规划阶段进行全寿命经济分析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最后通过对一座典型组合结构桥梁的介绍,来说明组合结构桥梁的发展和应用。这几个方面的国外经验,无疑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斜拉桥施工方案(新)

石家庄市仓安路斜拉桥施工组织设计 1、工程概况 1.1 斜拉桥概况 石家庄市仓安路斜拉桥位于石家庄市内,跨越京广电化铁路和铁路编组场。该桥主桥跨度55+125+55 m,为双塔双索面PC斜拉桥式,采用塔墩固结、主梁连续全飘浮体系。主梁采用双主肋断面,梁高1.7m,肋宽2m,桥面宽28.9m,梁上索距6.3m,全桥斜拉索4×9对,共72根。 见图T1-1仓安路跨线桥总体布置图、图T1-2斜拉桥布置图 斜拉桥主塔为“H”型,塔高55m,采用Φ1500钻孔桩基础,每个塔柱下部13根桩,桩长62m;主塔承台尺寸为1050cm×1375cm×450 cm;塔柱为5200×300cm 箱形断面,壁厚顺桥向90cm,横桥向60cm。主塔下横梁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上横梁为钢管桁架。边墩立柱为200×200cm钢筋混凝土结构,下为Φ1200钻孔灌注桩,桩长为56m。 1.2主要工程数量 主要工程数量表表1-1

1.3工程特点 1.3.1地下管线繁多。斜拉桥主塔及边墩下分布自来水管道、雨水管道、电信电缆等各种管道,施工期间必须对地下管线进行勘探、搬迁或保护,增大了工作量。 1.3.2施工难度大。斜拉桥主跨跨越电气化京广铁路和铁路编组场,且主塔的位置靠近既有铁路的地道桥,为保证铁路正常的运营,需对铁路地道桥基础进行加固处理,施工难度很大。 1.3.3高空作业多,防电要求高。 1.3.4地面交通繁忙,施工干扰大。仓安路交通较为繁忙,来往车辆川流不息,施工期间必须精心组织,合理布置,并对交通进行合理疏导。 1.4施工方案的制定与审核 斜拉桥设计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施工方案制定单位:湖南路桥建设集团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联营体方案审核专家组:上海同济大学夏建国、洪国智(教授、斜拉桥专家)、石家 庄铁道学院王道斌、吴力宁(教授、斜拉桥专家)、石家庄 市项目办技术顾问张长生、刘容生(原市政设计研究院总工) 2、斜拉桥施工方案 斜拉桥桩基施工采用循环旋转钻孔,泥浆护壁,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主塔及边墩立柱采用翻模技术施工;下横梁采用军用梁及军用墩搭设支架现浇混凝土;上横梁则在工厂分节预制,运至工地拼装成整体,用塔吊提升至安装位置后,与塔柱上的予埋管件焊接;主梁的两边墩处的6.65m段和边跨在支架上浇筑;主梁0号段在托架上浇筑;1-7号(主跨)段采用短平台、复合型牵索挂蓝悬臂浇筑法施工,每段浇筑6.3m,待7号段和7′号段浇筑完成后,先在支架上进行边跨段的合龙,再悬浇8、9号段,最后利用挂蓝完成主跨合拢段的浇筑;斜拉索由塔吊、千斤顶等进行安装。

弯桥直做折做弯做

弯桥直做、折做、弯做 弯桥直做:腹板是直线的,曲线线型又悬臂宽度调整。如1楼所说,大半径曲线梁一般可采用这种形式。 弯桥折做:腹板在中横隔梁位置有明显折角。曲线线性又腹板折角和悬臂宽度共同调整。弯桥弯做:腹板线性与曲线线性相同。悬臂等宽。小半径曲线梁的时候常用。 我只在预制T梁、预制工字梁的时候采用这种弯桥折做的形势。因为在预制的时候不可能把梁肋做成曲线吧,只能依靠悬臂来调整。而且,在预制T梁和工字梁的梁段连续处做成折的横梁还是比较好实现的。所以我一般只在这两种型式的梁的时候才会采用弯桥折做。至于弯折角度的问题我觉得主要还是看曲线半径,曲线T梁一般都有最小半径要求。 弯桥直做------桥梁所处平曲线半径较大,可以不考虑曲线影响,即可按直线桥做, 弯桥折做------桥梁所处平曲线半径较小,必须考虑曲线影响,即桥梁每跨按直线做,每跨的梁与梁之间有夹角。 使用直线来近似拟合曲线。 弯桥弯做------桥梁所处平曲线半径较小,采用现浇梁(桥梁也是弯曲的型式)处理桥梁的方式。 平行布置:全桥的所有墩台方向均一致,一般是取全桥中心处桩号的切线为基准,将此切线向右转动一个角度得到墩台轴线防线,这个角度也成为右角。此时同跨的所有梁板长度一致。而各个墩台的右角均不一致(当桥梁在曲线上时) 径向布置,每一处墩台的轴线都和本桩号的切线成固定角度,(这个角度一般为90度,

但把范围放大,把意义引申,只要角度一致也可以) 如果曲线半径大,采用径向布置,此时内外侧梁板长度差很小。 如果曲线半径小,用平行布置,这样梁板长度差异小,如果用径向布置,除非是施工工艺采用现浇。 如果桥梁跨越道路,采用平行布置,这样桥下空间和道路平行。 如果桥梁跨越河流,一般跨河处较为空旷,线型标准高,半径大,所以采用径向布置,墩台和 河流稍有不平行无伤大雅。 以上几种考虑有时候要结合在一起,再决定是平行布置还是径向布置。 受到标准、地形、地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高速公路上一些简支梁桥因受路线平面线型控制而成了曲线桥。高速公路路幅宽,平曲线内外侧孤长差值大,位于平曲线上的简支梁桥,由于上、下行桥独立设置,所以在曲线上同一桥孔内、外侧的长度差是很明显的。在设计中为了设计和施工简便,一般根据桥梁各自的具体情况(包括所在的平曲线半径、孔数、跨径等),分别按弯桥直作和弯桥折作对桥梁墩台进行布设,简化为直线桥。 合理 假定 (1)、位于平曲线 上的简支梁桥,在平面上按折线进行布设。即以路线全幅中心线上各墩台中心的连线作为桥跨轴线,将曲线桥转化为折线桥(如图1中A、B、C为各墩中心); (2)、相邻两桥墩(台)中心的曲线长度与其弦长之差忽略不计。即图1中AB和BC的曲线长分别等于AB和BC弦长; (3)、位于平曲线上桥梁的交角α为沿路线前进方向,曲线在各墩台中心处的切线与各墩台横桥向墩轴线的夹角。 1 弯桥直作 当平曲线半径较大,并且全桥范围内外孤长差值不大,中失≤20cm,可采用弯桥直作,他可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经线法,当中失≤10cm,可以路线全幅中心线上两桥台中心的连线作为桥跨轴线,将曲线桥转化为直线桥;另一种是平分中失法,当中失>10cm,可以路线全幅中心线上两桥台中心的连线偏移1/2中失作为桥跨轴线,将曲线桥转化为直线桥。曲线线形由护栏调节。如果中失≤50cm,对通讯管道布设没影响,也可考虑弯

互通式立交桥绿化

作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解决城市区域间交通的有效手段,高速公路越来越显现出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重要的构造物之一,它是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是路与路之间连接的交通枢纽,车辆的进出均是通过立交实现的。城市高速公路通过互通式立交由郊外延伸到城市中心地带,成为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何利用快速路立交区的绿化,使城市快速路立交桥景观以及快速路景观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交通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生物的绿色廊道,从而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高速公路的功能,使其成为与自然相协调的建筑群体,创造出一个高速、快捷、舒适、优美的交通环境,总的说来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 互通式立交区绿化应首先满足交通要求,保证行车安全。中环线-民族大道立交车流量大,线路复杂,除了立体交叉的快车道外,底层还有平面交叉的慢车道, 匝道盘旋交叉围成几个面积大小不一,立地条件各异的开阔空间。由于是一些起相对封闭的区域,在养护管理等方面受到许多限制。另外,高速公路绿化需要长期养护的面积大,地形复杂、费用高,养护资金有限等因素的制约。考虑以上特点,此互通式立交区绿化以“安全、实用”为宗旨,以管理方便为原则。

互通式立交区绿化还应满足景观效果,凸现城市形象的要求。作为进入市区中心的视觉焦点,互通式立交区又是城市的形象窗口,其景观必须反映地方特色,时代风貌、和都市的现代化气息。因此,在景观营造上,以优化植物配植为主,强调生态绿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突出季相效果;立体绿化层次分明,突出层次效果;以丛植为主,注重涵养水源;在创造良好生态群落的前提下,追求景观效果,力求做到生态性与视觉效果上的有机结合。 细分一下,互通式立交区绿化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在交通安全上,立交区绿化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转弯区应有足够的安全视距,使司机视线畅通,每一个环形匝道围合区域靠近道路转弯处是影响底层道路司机视线的重要部位,因此转弯处24米内不栽植遮挡视线的乔灌木,采用建植草坪和模纹色带,形成开阔明朗、大气简洁的植物景观。其次景观上不做过于突出的造景,配置的开花植物,花色、花形避免与交通标志颜色、形状混淆。另外,景观绿化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防眩,避免会车时灯光对人眼的刺激,保证行车安全。根据车灯位置及扩散角度,合理设计植物的高度和间距,并通过修剪控制植株的高度。一般在1.5m即可,过高会妨碍司机观察对方车辆的行驶情况;过矮又难以遮掩会车灯光,失去防眩作用。 实用性原则。立交区绿化设计要满足引导视线,缓解视觉疲劳的要求。在弯道外侧种植成行的乔木,突出匝道优美的动态曲线,诱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