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

论语

论语
论语

《论语》七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能力目标:

1、读准字音。

2、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情感目标:

学习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课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孔子思想:

第一则:“仁者爱人”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则:道德教化——个人修养:“身正”

第三则:“安贫乐道”思想

第四则:修身养性

第五则:各自志向

第六则:处世交友

第七则:“三乐”(快乐观)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其实,对一个人的评价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同学们不妨借学习的机会去找《论语》的全书来看看,全面的了解一下孔子,对他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独到的认识。

古人所处的时代多少有点遥不可及,所言所行或多或少不能为我们所熟识,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也是正常的,讲解孔子,述说论语,所要表达的是我眼中、脑中的形象与意义。故仅以个人观点供参考。或有不妥之处,我们互相切磋,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吧。

二、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三、关于论语

论(lún),编撰的意思;语,言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以及立身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先秦诸子散文之一,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共512章,共11705字,大部分章节都很短,所谓“语录体”,是古代读书人必读之书。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全称为“四书”。

四、整体感知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要“爱人”,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在学习、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等诸多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

《论语》语言质朴、精练、流畅,其中很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

课文的语录选自《论语》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1、照书下注解,读准字音,初步领会意思。

论语(lún)恕(shù)箪(dān)瓢(piáo)自省(xǐng)盍(h?)

裘(qiú)敝(bì)便辟(pián pì)便佞(pián nìng)乐节礼乐(la yua)佚(yì)晏(yàn)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

第一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解】

子贡:孔子的学生。

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一言,一句话。乎,相当天现代汉语的“吗”,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其恕乎:那就是“恕”吧!其,“那”的意思,指示代词。恕,如、心,即合于如我心,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别人的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句末语气助词。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译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说:“那就是推已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人。”

【评析】

这一则选自《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在政治上属于改良性人物。他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也反对残暴的政治,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所以,当颜渊向孔子问仁的时候,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孔子曾对辫弟子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后来门人问曾参,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所谓的恕,即推已及人,具体地说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虽然是很简单直白的话语,但一个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一生都奉行这一点却很不容易。如果能做到克已复礼,做到推已及人,则达到孔子所谓的“爱人”,即仁的境界。

(板书)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

【理解】

《圣经〃新约》中有“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人”,这句话与孔子所言殊途同归。佛教中的“布施”即“己所欲,施于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人生在世两种难舍,一命一财,只要利于世,生命、财产均可抛,这就是施,难矣哉?!

我们许多人都有一个自然要求,即都要求别人、朋友、部下或上级领导没有缺点,样样都好,稍有不如自己的意就埋怨、指责。其实,这样的人他们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必然有不足之处。从心理学上讲,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要求对方圆满无缺点,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的对方的缺点,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所以社会上常出现对人严,对己宽的风气,这就是缺少“恕道“的原因。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件很易的事,但我们必须向这个伟大的目标去努力,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还是可以的。

第二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解】

其:代词,指代统治者。

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等。

令:名词作动词,发命令。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评析】

此则选自《子路第十三》。

孔子认为统治者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归根到底要靠道德教化。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为政要靠道德(感化),就像北斗星,安居其位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向着它。鲁哀公向孔子讨教,如何使老百姓服从统治。孔子回答他:“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提拔正直的人放在小人之人上,老百姓就心服口服。如果提拔小人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服。所以孔子认为,对统治者而言,人个的修养非常重要。统治者本身端正(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等),就是一个良好的政治的开端,用不着严厉的法令,社会风气自然随之转化,归于端正。如果统治者本身不正,却下达命令来要求别人,老百姓是不会心服口服、顺从领导的。

【理解】

一个领导者要想百姓服从你、敬重你,在群众眼中有威信,最重要的是自身纯正,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要成为群众的表率、模范。为人父母、为人师表,都要这样要求自己,且付诸行动,那必然国兴家兴!

第三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解】

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器重的一个学生。倒装句式,主语后置。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箪,盛饭的器具。陋巷,指简陋的居室。巷,居室的意思,注意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的区别,现为“较窄的街道”。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堪,忍受的意思。

其:第一个“其”指示代词“那”;第二个“其”人称代词“他的”。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评析】

此则选自《雍也第六》。

这是孔子赞许弟子颜回的话,同时反映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以德行著称,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夸赞他,并认为在其众弟子中,真正理解、禀承他的“仁”学思想的

仅颜回一人。颜回一生贫困,但立志向学,不以物质生活的困窘为苦。孔子十分赞赏他的德行。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又说:“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以议也”。因为以“道”为至高的追求,所以对物质生活不再重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不能转移人生的追求。

【理解】

编书者选辑了这一则,用意何在?——一个人要有正确苦乐观!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贫困苦也自得其乐,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我们学生中富足之家会很多吧,大都来自农村,经济来源不是很宽裕的。如何支配自己的开支,一是量入而出,计划着用;二是节俭为好,任意乱花父母的血汗钱,于心何忍啊!!学学古人颜回吧!

六、课堂小结

小结三则内容大意,概述孔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六、课后作业

1、弄懂三则论语的意思。

2、背诵本课所讲的三则论语。

第二课时

一、讲解后四则论语

第四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解】

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人。

齐:形容词活用动词,看齐。

焉:兼词,于之。

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省:反省检查。

【译文】

孔子说:“看到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检查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评析】

此则选自《里仁第四》。

古人对修身养性十分重视。《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除了向古圣先贤的书本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理解】

汉代杨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意思是讲一个人要不断完善自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才有德的人。除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社会学习,要读社会这本无字书,要向有德有才的人学习。社会社会是复杂的,除了好人,还有坏人,当碰到坏人缺德少才,或者有才缺德者,则应该反省自己,想想是否也和他一样。这样,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第五则: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解】

颜渊、季路侍:颜渊和季路陪着(孔子)。颜渊就是颜回。季路,名仲由,季路是他的字,也称子路,孔子的学生。侍,陪伴、侍候。

盍各言尔志: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愿。盍,何不。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裘,皮衣。

敝之而无憾:用破了也不会后悔。憾,后悔。敝,形容词用作动词,用破。

愿无伐善,无施劳: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伐,夸。施,表白。善,长处。

愿闻子之志: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子,对孔子的敬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安、信、怀,均为使动用法。

【译文】

颜渊、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会后悔。”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评析】

此则选自《公冶长第五》。

孔子和最喜欢的弟子颜渊、季路在一起,三人闲话志向。子路性格十分豪爽,也很重义气,所以他的志向是与朋友有福同享。颜渊的性格稳重,道德修养也较高。他的志向高于子路,但表白时态度谦虚。他说,我希望有最好的道德行为,最好的道德成就,但不骄傲,不夸耀。然后,率直的子路忍不住向老师发问了。孔子的志向与两个弟子不同,跳出了个人理想的范畴,以博大的胸怀,着眼于不同的人群:他希望老年人在精神或物质上能得到安宁,朋友之间能彼此信任,年轻人能得到关怀和爱护。孔子的爱心,博及上一代、自己这一代和下一代,反映了他“仁者爱人”的思想和胸怀。

【理解】

师生在一起畅谈各自的志向,非常和谐,高远而具体,都有一种忘我的思想境界。子路愿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与朋友共享,表现了自己的侠义思想,气魄很大。颜回不自夸显功,是德高的学者风度。而作为老师的孔子则显得与众不同,他愿意把恩义普施众人,这是一种高尚的仁德行为,是圣人的境界,仁者爱人的思想胸怀。

第六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注解】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有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谅,诚信。这是个判断句,“友直,友谅,友多闻”是主语,“益”是谓语。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谄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便辟,谄媚奉承。善柔,阳奉阴违。便佞,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有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谄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评析】

此则选自《季氏第十六》。

孔子谈交友之道。孔子对朋友很重视。一方面,要求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彼此信任。他的三条志向中就有一条“朋友信之”。他的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把朋友之间的信用和信任作为人生的一件要事。另一方面,他指出,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朋友的品性不同,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学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他们会在道德、修养、学识方面给予我们正面的影响。而谄媚、阴险、花言巧语的朋友,则从各方面误导我们。一个人结交了益友会终身受益,反之,则可能误入歧途。我们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思想、人格、品性尚未定型,在交友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理解】

孔子谈的交友之道,这对我们少年学生来讲至关重要。一个人的一生没有朋友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人交上一个好朋友,人生可以变得灿烂辉煌,交上了孬友,可能会葬送自己,所以交友不可不慎。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孔子说得极精辟、深刻。可以作为我们择友的座右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看你和谁在一起,就知道你的为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第七则: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解】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乐,快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以有节度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节,节制。道,赞美。每句开头的“乐”,均为意动用法,“以...为

快乐”。

③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就有害了。”佚,放荡。晏,同“宴”,安逸。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度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就有害了。”

【评析】

此则选自《季氏第十六》。

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和有害之分。以“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为乐事的孔子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所以他认为有节度的礼乐,发现和宣扬他人的长处,结交贤良的朋友是人生有益的快乐。这里注意的是,孔子注重礼乐,为什么又要节制礼乐?孔子虽然崇尚礼乐,但反对奢华,讲求实际。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说:礼节,与其讲究排场宁可俭省;丧事,与其大操大办宁可真心地悲痛。所以我们也可理解下面“损者三乐”,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当然是孔子反对的。

【理解】

快乐,人皆求之,但有高尚、低俗之分,有益、有损之别,追求什么样的快乐,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情操、道德修养。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身边人群的喜厌分出一个人的高下贵贱。

所谓“乐节礼乐”,即是礼乐有度。如办喜事,宁可俭省切不可铺张,讲究排场;办丧事,只要真心悲痛,厚养薄葬,完全没必要大操大办;单位庆典、个人生日、乔迁之喜、升迁、考中之庆……一切从简为乐。

第二乐“道人之善”,常人难以做到。一般人总爱说人的坏话,喜欢探听别人的隐私,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大丑陋——小农经济的反映。

第三乐“乐多贤友”,注意重点在“贤”字上,贤友越多越好。有位名人说: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交万个友。他说,多与贤友交谈会增长学问,身心愉快。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主动地向不及自己的人去交朋友。

二、课堂小结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七则中,有直录孔子的言论,有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

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由于语言凝炼,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以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

由此我们感觉到我们眼中的孔子有着文人的文雅,哲学家的智慧,政治家的抱负,同时他还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育人有方的好老师。走近他,谛听关于:“仁”的解说,明了他思想的深邃与闪光。

三、最后回顾:

第一则体现了“仁”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仁”的境界,即“爱人”。

第二则表现其施政要靠道德教化的主张。

第三则体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体现了孔子对修身养性的重视:不仅要向古代圣人先贤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第五则通过阐述各人的志向,表现了孔子尊老爱幼、彼此信任的社会理想。

第六则体现了孔子的交友之道,以益和损的对照告诫青年人应慎交朋友,交好友,交益友。

第七则表现了孔子的快乐观:应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之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四、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论语》与民族精神解析

《论语》与民族精神 作者:郭继承 论文摘要: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实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造性转化,在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论语》为解读的范本,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不是拘泥于传统文化的典籍的具体的话语和结论,而是着眼于分析文化典籍背后所反映和体现的精神内核,及其对民族精神的贡献;在具体的结论上,本文认为《论语》一书所体现的强烈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反思的精神、兼容兼蓄、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精神、高尚的操守精神、对社会的责任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进步和发展中有着长久的价值。 关键词:论语文化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当前很多朋友们讨论的问题,尽管其中争议的问题很多,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精神的支撑力和原动力。民族精神更多的是从人的精神层面而言的,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中,一方面先进的优秀文民族文化滋养培育了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民族精神激励、促就了优秀民族文化的创造、学习和传播;二者是互动的关系。结合到中国的文化发展的实际,探讨民族精神的问题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分析,毋庸置疑的结论是: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几个文明悠久的民族,只有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历经风雨磨难而更坚强。这其中的究竟固然十分复杂,但有一点是可确证的:那就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创造和培育的动力与源泉,在中华民族的维系、整合与进步中起着独特而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使得我们有必要也十分有意义的从民族精神层面解读中华民族生命力和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以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中华文化的体系与内容庞杂,在许多方面都有熠熠生辉的成就与贡献。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儒家文化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而《论语》更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与源头,本文拟就把《论语》作为解读民族精神的一个范本,从《论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角度,解析《论语》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滋养和贡献。 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典籍,提供给人类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知识或话语,不仅仅是一个带有历史痕迹的死的东西,因为具体的知识或话语受环境、时间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很大,往往会因为历史的变动而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优秀典籍更重要的价值是他所包涵体现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浇灌、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使社会的进步不仅有了面对困难的智慧,还有一种永不枯竭的厚重的精神的原动力与支撑力。这可谓写此文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鉴于文化的民族性,中国的文化形态与特质是同于西方的文化的,研究中国文化应该有适合自己特色方法和视角。比如:就古希腊的文化而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就开辟了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的先河;而中国的文化一直到近代以前,还是处于多学科杂糅的状态之中。这种不同就使得我们在思考中国文化的若干问题时不好就西方一些模式和学术习惯对中国进行研究。在学术的思考与研究中,也有一个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用当前时髦的术语也就是有个语境的问题。《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方

《论语》简介——推荐阅读

论语导读 一、《论语》简介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文学理论等。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指对自己或他人语言的记录和摘录)。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二、《论语》的影响力 北宋宰相赵普认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就是说《论语》是最精深的政治学。朱熹将《论语》编入四书,成为科举考试最基本的教材。就是说《论语》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基石。《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三、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zou)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duo)”,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孔子的学生 孔子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孔门优秀学生有: 1、颜回: 字:子渊,亦颜渊,鲁国人,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得意门生。——大智若愚成一家,呕心沥血理《易经》。自汉代以后,子渊被列为七十 二贤之 首,他吸取了孔子儒学之精髓,并创立“颜氏之儒”;《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有一口饭吃,一点水喝,就算是在烂屋小巷子里生活,子渊依旧自得其乐),这说明子

论语中人物分析

论语中人物分析

从孔子弟子中观子路形象 摘要:孔子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在这众多的弟子中,最多出现在《论语》中的也是最多被孔子责备的就是子路,而子路恰恰是这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子路为何频频被孔子责备,和孔子之间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子路究竟是何种个性,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子路为人做事的。 关键词:子路之直子路之勇子路之忠子路之礼子路之行子路之志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见于《论语》者仅三十六人,而这三十六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被孔子责备最多

的就是子路了。 《仲尼弟子列传》这样介绍子路: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卞人,小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毅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弟子拜师多为慕名而来或者意图学习为人处世为政之道,而子路则是孔子以“礼”驯服而拜师的,大有点唐僧收取孙悟空的味道,而实际上子路的个性确实是和孙悟空有些相像的,在《论语》中大量而频繁的“曝光”使得我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勇敢、刚强、直率、鲁莽但也不乏智慧。孔子也曾这样评价他:野哉,由也!但子路也终不负孔子厚望,为政一方并且也做出了一番成绩。孔子去蒲邑去看望子路时四下展望之后赞叹道:善哉由也!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出一番成绩的弟子却屡屡遭到孔子的责备呢,责备的同时又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厚望?恐怕我们要从子路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了。

和孔子其他弟子不同的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或者不理解时就会直接当面的说出,毫不留情。相比较颜回的说话和做事技巧而言,子路确实是有点莽夫的味道,不过倒也莽撞的可爱和真诚。孔子要去拜见卫国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了,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美而淫”。孔子很无奈,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示自己的清白。所以孔子有时也难免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而且当孔子夸赞他时他也从不遮瞒自己的喜悦,也不会装作谦虚谨慎的样子。当孔子夸赞颜回而子路有意见时,他就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非是他小肚鸡肠只是因对人真诚仁义所以也就无所顾忌。但我们知道孔夫子可是个聪明人,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对子路也很少用词委婉或者运用迂回术,责备时就直接的责备,夸赞时就直接夸赞,因为了解子路的个性所以不断的用言语来打击他,从而激励他,使其进步,还告诉他“六言六弊”之法。当然,子路也能体会到孔子的良苦用心。

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论(lú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整体结构:语录体散文 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去时常的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时习:时常地去复习。时,按时。 (2)说:通假字,音yua,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3)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8)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9)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0)自:从。 (11)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论语》中的管理

感受《论语》中的管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思想和言行的书,其中的思想便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我们知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颠峰之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其中的管理哲学和方法才是其精髓。并且这种管理哲学是基于对人的研究和影响的,也就是说,《论语》所显示的管理哲学正是适合《论语》所塑造的人群的。一个深受《论语》思想影响的民族,必然适应《论语》所推行的管理哲学。 《论语》中的管理思想历来为众多政治家所运用,尤其是自西汉儒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学便始终占据着政治管理的中心地位。然而,历来《论语》中的管理学都是被用来治天下了,并没有被企业界所广泛研究和利用。但是我相信在当下的企业管理之中,《论语》管理思想同样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也许我们做不到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我们肯定能够从《论语》中寻找到适合当下企业管理的思想。 大略地说,《论语》是一部政治管理哲学著作。不过,《论语》的政治管理核心理念是以德治为内涵的人治思想,并且对于在位者、从政者和立志从政者都从个人修为上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从表面上看,《论语》更多的内容像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规范。而正是这些治国的道理、从政的原则和为人的规范为现代企业管理带来极大参考价值。 《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贝y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其实无外乎

论语中经典名句

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论语》随笔

《论语》随笔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那么,根本是什么呢?在儒家思想里,就是“孝悌”。儒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那么他长大后也就不会犯上作乱。今天我们不主张孩子对父母盲目服从,强调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希望孩子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但有些人对此理解有误,有些家庭中长幼不分,孩子任意使唤父母,当起了“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家庭氛围显然不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取之不尽的情感宝库。一方面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她)的爱,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懂得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回报他人的爱。长幼有序、互敬互爱的家庭伦理关系像一片温暖的土壤,能滋养孩子的爱心,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懂得奉献,积极与人合作,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一章言辞简洁,却道出了人生的两种至高境界。一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因为对自己的言行品质很有信心,自己的言行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无论别人是否理解,都能淡然处之,这才有了控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自信与洒脱。因为在孔子心目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与他人知不知晓无关,关键在于自身。 另一种境界则是怕自己不了解别人。此话一出,真让人肃然起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就算是自己的言行不能够被他人了解,也要尽力去了解别人,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了解别人,我们就要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立场、角度考虑问题。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是孔子治理天下的主张。怎样实现以德治天下呢?主要的是为政者自己不断学习、修炼,不断完善自己。只有你自己这颗“北极星”闪闪发亮了,群星才会来环绕,天下之人才会归顺与你,向你学习。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先秦时,国即是家,所谓家国一体。在这样的语境下,说“修己之德”就是“治我之国”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国不会很大,君之所为,民皆知之,这样私德与功德的吻合度很高。所以,儒家重仁政、主德治是有道理的,所以《大学》讲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主要是修德。 这章强调治国者的德行,隐含“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意思。其实,不管是治国者,还是政治家、治校者、治班者……道理都是相同的。

4论语知识点(精选、)

《国学论语下》礼乐、为政(秦瑜)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第一单元礼乐 1.礼本来的意思就是祭祀,后来引申为礼节,礼仪。 2.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中国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 3.周公制礼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4.中国古代传统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 5.古代射礼为什么规定不能射穿靶子呢?古代礼制规定,君子崇尚礼仪而不崇尚武力,所以射礼讲究的是射中靶心,而不是射穿靶子。 6.你知道古代还有哪些“礼”吗?1.古代男子成年礼要举行“冠礼”。2.古代有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礼仪。3.有接待宾客的宾礼等。 7.“乐”本来的意思是乐器,引申为快乐。 8.在什么场合下,能感受到古代的礼乐文化?1. 音乐会或者博物馆的礼宾性演出。2.天坛的祭祀大典。3.民间的红白事也会奏乐。 第二单元为政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句是说统治者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历史上有哪些以德治国的君主?尧,舜,周文王,刘备,唐太宗,宋太祖等。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什么意思。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照着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句话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3.孔子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想一想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4.周朝时,车子是作战的主要装备,它的数量称为衡量各国军事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用四匹马拉的战车称为“乘”。 5.将帝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子孙的方式,就叫做“禅让”。尧就帝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看,“圣”包含仁而成为比“仁”高的境界,不仅因为“圣”方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已以安百姓”,而且,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尧舜也很难说已经臻达此境界——“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仁”的境界和“君子”境界尽管同样不易臻达,但却有可能通过全身心努力而实现人格转换。 《论语》的关键词“仁”出现过百余次,其意义有多重,需要细致厘定各层意味。一指“仁爱仁德”,共出现105次。又可细分为:“仁爱”如:“求仁而得仁”,“人而不仁”,“仁者安仁”;“亲爱”如:“仁民爱物”。二指“仁人、仁政、仁心仁术”,如“凡爱众,而亲仁”,“殷有三仁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知者乐,仁者寿。”可以说,“仁”的主要含义就是“爱人”,用《孟子》引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将仁看作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和关键之所在,并从根本上显示出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人格君子风范的差异。

《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这些说法需要细加分析,从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在我看来,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其一,“仁”的精神是从主体身心出发,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 这种普遍性地爱他人的观念,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三条论及此,十分重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孔子看来,“爱人”与“克己”并不矛盾,通过克制自己的过分欲念而达到中庸协调的境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的人我观念下,恪守社会礼仪并达到“爱他人”的“仁”的境界。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第一次对“仁”加以确切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句话同《论语》中孔子其它地方谈论“仁”

诵读《论语》,感悟成长

从四年级开始,我有幸接触到了传统文化《论语》,每天的第三节课时间是我们全校师生的经典诵读时光,想想刚开始那些日子读论语的感受,仍然记忆犹新。刚开始就是感觉有些难懂,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好多子曰、之呀、乎啊、者啊、也的,读起来很是绕嘴,读通顺都难。后来经过老师的带读和讲解,才觉得它确实有道理,也有意思多了。比如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且认真研究里面的知识,就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这种学习方法就像老师似的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知识。”还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这个暑假,老师布置我们每天诵读《论语》,每天在班级群打卡,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每次打开《论语》,就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仿佛和一个充满睿智的人对话,所以我特别珍惜诵读的时光,每次坐在靠窗的位置,呼吸着窗外清新的空气,开始大声读诵起来,不敢走神,生怕读错字的发音,每每读完,身心安定了下来,心平气和,有时,心情不佳、有点郁闷,读上几遍,便神清气爽,好象把内心的抱怨之气读出来似的,身体轻松许多。读久了之后,渐渐就会背了,不用看书,就能背下来。现在我能够背诵前五篇了。 每日坚持诵读,对我来说,不是负担,反而变成一种快乐的期待,内心一天天也有了变化,人也精神了,口齿也开始变得清晰。而且,似

乎信心也一天天地增长,心情也越来越快乐。 《论语》真好!它能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美好。我越来越喜欢经典诵读了,它会陶冶我的品格修养,成为一个浑身散发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文明人。让我们与经典同行,让经典伴随我们一生! 读《论语》 这个暑假,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在朗朗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 初读时,只觉晦涩拗口,那些古代的发音让我有些心烦意乱,可逐渐地,那些拗口的词句在嘴里变了味,一串串读下去,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古韵,以往在我眼前漂浮的字符,都变成了穿着黑白舞衣的小精灵,调皮地发出清脆的笑声。 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仿佛看见一青衫男子端坐在朴素的木桌前,桌上一盏昏黄的油灯,忽明忽暗地映着他蹙眉低想的脸,月光温柔地流泻到他身上,撒落一地芳华。 读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论语大全

读《论语》心得 《论语》介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我所看的《论语》是被后人分为二十章的。并且以每一章头两个字命名。比如第一章“学而”,就是本章第一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我细读《论语》也是初次,粗读有些时候了,但是毕竟自己没有文科的功底,只是泛泛的看看,这次的任务却是又一次让我捧起了《论语》,由于要记笔记,并且要进行交流,所以逼着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细读。想要说明的是,既然是《读书笔记》,里面会有好多的东西不是我的而被我利用,只是偶尔加上点心得而已,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二)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那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访,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时,自己也不会生气,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种品质吗?  这里的第一句是告诉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单从字面上理解,就 是“学”就要时时的温习,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换个思路想过来,这个“习”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应用”、“体会”的意思。就是说要懂得去印证你所学的东西。比如说你今天学到的东西,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了,并且应用之后回过头来看你所学到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得到学有所用了,学习的时间没有白白的浪费,你才确实感到是件很高兴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说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国不愧为礼仪之邦。换个思路再去理解,先看“远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还可

论语中的管理学

论语中的管理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所周知的《论语》开篇文字,文字之浅显在《论语》中也不多见,尤其前两句广为传诵。然而,这段语意浅近的文字却道出了一个经理人面对不同境遇所应该持有的心态。 从字面上看,孔子首先说:“学到了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又时常得到实践,不是很愉快吗?”诚然,一个经理人,满腹才能而且能够得到企业任用,得到施展发挥的机会,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一种际遇;接着,孔子又说出另一种情况,就是即便没有被任用,而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来和我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因为,至少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自身的潜在价值;第三种情况就是“人不知”,即“我的才能不被别人认可或了解”,那么,孔子说也要做到“不怨恨”,要继续保持自信。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一个经理人在不同境遇下应该保持的良好心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经理人,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在不被人们了解的时候,不怨天尤人,而仍要学习;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同行、专家,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乐趣;“学而时习之”当然是策划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时也说明了“学”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学”,“学”的目的是被任用。

——在普遍追求实际利益的今天,能够像这样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并时刻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曾经有许多年轻学生问我怎么提高管理技能和经营知识,我一般都要建议他先放下好高务远的想法,去企业打工,在接触企业实际的情况下,有所感悟。这其实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实践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实践的学习,将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先学什么、怎么去学——这就是我常说的“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当然,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是在他40岁之后,那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学说缺乏实际的政治环境,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好机会,“人不知,而不愠”也有自我开脱的意思,这可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愿意看到的情况啊! 《论语》开篇,没有讲述什么人生大道理,而是开门见山讲做人的心态,不知是《论语》编纂者的良苦用心,还是仅仅是巧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中的学习名言

论语中的学习名言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佚名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8)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1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1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佚名 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5)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六年级议论文 : 《论语》伴我成长_1000字

六年级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_1000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朗朗上口的诗文,这深奥朴素的语言,都出自于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 《论语》中。 小时候,每天晚上,妈妈都给我念《论语》。不过,那是我什么 也不懂,只能牙牙学语的跟着妈妈摇头晃脑的朗读。 现在,我长大了。从这个段智慧的话语中,我也明白了很多。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它揭示了人间 的两种快乐“悦”和“乐”,这种快乐无处不在,只要善于发现,你 就会获得。这段话告诉我:学习并时常实行复习,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也很值得高兴;别人不了解你而自己并 不愤恨,这样的人才是君子!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的不但仅学习,在成长方面我也懂很多。其实,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外乎三种事。就 是对于别人,自己和社会要学会实践。我们首先要先学会学习,这是 一定要做好的。不过,单纯的学习也是不够的,因为人是要在社会上 生活的,很难脱离群体。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很重要,要做到 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我们交到一个益友时,既提升了学习,又 增加了个朋友,何乐而不为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准确的理解 自己,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真正的做到提升修养,接受磨练。 成为真正的自己。 去年,我在班中成绩不错,导致太自以为是,认为我总比他们强。不过,当我洋洋得意时,一个小小的三乘三魔方吸引了我的眼球,只 见同桌只用一会儿的功夫,便毫不费吹灰之力把打乱的魔方拼成了六面。这让我看的眼花缭乱、心服口服,我顿时知道了原来我并不是什 么都在行,什么都会,还有很多比我厉害的人。这时,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脸不觉已经羞的像煮熟的虾 似了。于是,我拜了那个考试总是倒数第一的同桌为师傅来教我拼魔

《论语》相关知识点归纳

《论语》相关知识点归纳 第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第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第三:来和大家分享下常考的一些文言俗语与教育启示:、“有教无类”体现教育机会公平;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体现出启发式教学原则; 3、“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体现出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译文: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

于什么情况。与“因材施教”,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体现出教学要重视个别差异; 、“学而时习之”译文:学习到的东西,按时去复习、实践。“温故而知新”译文: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体现出巩固的重要性和顺向正迁移;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体现出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7、“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译文:起初我对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动。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与知行统一的原则

论语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国学经典《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首创"语录体" 。《论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著作结构如下: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 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答案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 1 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官学独大 ?B、私学式微 ?C、家学没落 ?D、网教盛行 我的答案:D 2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A、官学 ?B、私学 ?C、家学 ?D、国学 我的答案:D 3 关于当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 ?B、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 ?C、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 ?D、体验教育取代灌输教育 我的答案:D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我的答案:√ 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已完成

1 文化的本质是()。 ?A、人化 ?B、教化 ?C、入圣 ?D、得道 我的答案:A 2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 ?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我的答案:A 3 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 ?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 我的答案: 4 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我的答案:× 5 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6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 我的答案:√ 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 1 ()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A、王阳明 ?B、王重阳 ?C、王夫之 ?D、王德威 我的答案:A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 ?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 ?D、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 我的答案: 3 孔子与弟子编纂了《论语》,构成了中华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我的答案:× 4 “学而时习之”,孔子之学有“觉”的意思,先觉觉后觉。()

论语中的名言及解释

论语中的名言及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而又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担心人们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不知道别人。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说他自己:“志于学”,是说孔子有志于学,立志要学习;“三十而立”指孔子三十的时候已立业,学说已渐成体系,(用在现在的人身上大概是事业小有建树的意思);“不惑”遇事明辩不迷惑,少疑惑;“知天命”,所谓“不怨天,不尤人”,懂得了天命,正确看待自己;“耳顺”说各种话都能听能容忍;“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9.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中义,小人看中利。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1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14.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论语》与现代教育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孔门弟子所著的《论语》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作为21世纪的我们,要积极从古人身上吸取宝贵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教育孔子古代现代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生活与春秋诸侯割据的时期,其时王室衰微,百家争鸣,私学兴起,而儒家成为百家之中重要的一派。孔子广收弟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平民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在长期的从事教育工作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由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儒家思想对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即使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仍有许多闪光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儒家的教育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是一种君子教育,人文教育。这种教育思想,是德智统一,然后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孔子教育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以“文、行、忠、信”(《述而》)为“四教”。以仁爱为核心,发挥道德与智能的作用,在社会上立足。这种人才观也成为许多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参考依据。诚然,道德是人依以立足社会的基本准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准绳,使得社会安定和平。 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必须要过强的才干,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六门课程,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教育三部分。这三部分是人们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古代的儒家教育思想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 一个人要成材,与他的理想是有很大关系的,孔子非常注重立志的作用,他以自己为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为政》),可见孔子对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他早年的立志,并说明了学习的最佳年龄。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因此他要求弟子要有远大的志向,甚至骂请教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这虽是他历史与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君子教育在物质贫乏的古代社会尚且有颜渊等人去实行,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候,我们更不能贪恋物质上的享乐,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为理想而奋斗的学习实践中去。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单元,有一定的交际圈子,因此要学会与人相处,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交友,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