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的常规考点

马原的常规考点

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几个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 世纪40 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19 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及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体现出马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6.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7.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既有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存在

和思维没有同一性,既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8.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内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物质作为本源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客观实在看作世界本源。

10.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11.意识的起源、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起源这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体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1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的作用。

1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15.联系的涵义、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

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16.联系的普遍性的三层含义。

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

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3.发展及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内涵。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矛盾无处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7.适度的原则。

度就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度不是一个点,是个范

围。这个范围的极限,也就是这个范围的两极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成为了他事物,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在度的范围内活动,才能保证我们做的事情不变质。这就是适度原则。适度原则即是度的方法论意义。

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9.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

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0.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1.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基本特征:第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的主体,客

体和中介。实践的形式:一是物质生产实践,二是社会政治实践。三是科学文化实践。四是

虚拟实践。

2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23.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三,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学习把握这一规律对我们学习生活

的启示及意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6.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

度的复完善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

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28.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坚持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即对

于我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意义)。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他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第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2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0.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及具体内容。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

一种是唯心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分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具体构成。

社会存在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式和非意识形式之分。

2.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历史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

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活动。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

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1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