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

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

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
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

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卒中已经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最新报道 2010 年中国年卒中死亡人数髙达 170 万,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第一年的复发率高达 17.7%,显著高于西方国家。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对不同类型卒中进行分析发现,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冠心病人群中,随着血清胆固醇水平增髙,其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相应增加,胆固醇每增加 1 mmol/L,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 25%。

降低固醇的方法包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这两种方式均是重要的手段。常用的降血脂药物包括他汀类、烟酸类、贝特类、胆酸螯合剂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本规范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临床现状,旨在指导神经科医生合理地管理血脂,科学地防治脑卒中。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

2011 年发表的北都柏林人群卒中的队列研究表明,在 448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是是预后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脑卒中后 72h 内增加他汀类药物剂量在各时间段均有改善生存率的可能性,急性期他汀治疗还可改善早期及 1 年神经功能预后,调整其他因素后仍有获益的趋势。增加他汀剂量可进一步提高生存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2012 年 Flint 等对来自美国 17 家医院的 12689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缺血性卒中住院前及期间使用他汀与卒中后患者生存率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表明无论在入院前是否用药,住院期间启动他汀治疗的早晚与预后有关。而且,他汀应用存在“量效”关系,高剂量组(他汀≥60mg/d)比低剂量组(<60mg/d)获益更大。

一项纳入了 215 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小型随机试验,其中包括 126 例患者未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89 例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将发病时间在 24h 内(平均发病时间 6h)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随机分为停用他汀类三天组和继续给药组,该试验结果显示卒中急性期短暂停用他汀类药物可与患者三个月死亡率增加有关。

而急性期继续阿托伐他汀 20 mg/d 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并降低了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率,与停药组相比,患者梗死灶的体积也显著减少,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预后。

一项大型荟萃分析共纳入了多个国家的 27 项研究,共 113148 例患者,评估了卒中发病时他汀治疗与良好神经功能预后(改良 Rankin 计分法(mRS)评分

0-2 分)和死亡的关系。结果表明,卒中发病时正在使用他汀治疗与临床预后有关,然而在溶栓患者中未见到这种相关性。

他汀类作为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机制,除了调脂外,还具有“多效性” 。

研究发现,他汀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脑血流,促进血管新生及突触重构、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及减轻炎性反应等。体外培养内皮细胞发现,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上调,而在停药后,Rho 激酶表达水平上调且活性增加,其跨膜转运功能受到抑制,大量失活的 Rho 激酶聚集于细胞质,过度激活的 RhoGTP 酶使 eNOS 表达水平下调,进而抑制了 NO 的有效性。

他汀可增强两种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因子 eNOS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的活性,有利于改善内皮功能。他汀还通过调控核转录因子 -B (NF- B) 的表达,降低粘附分子、炎症因子的水平,尤其是 C 反应蛋白(CRP)的水平。

瑞舒伐他汀疗效评估干预研究(JUPITER)中,纳入的人群 LDL-G<3.4 mmol/L (130 mg/dl),甘油三酯 <5.6 mmol/L(500 mg/dl),男性≥50 岁,女性≥60 岁,无心血管、卒中病史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危症同时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2.0 mg/L 且具有至少 1 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瑞舒伐他汀 20 mg/d 可以显著降低这类人群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 44%,全因死亡风险 20%,亚组分析提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超过 50%。

还有研究表明,他汀能减轻缺血缺氧后的氧化反应,在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前提下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有脑保护作用。在 MISTICS 研究中,60 例卒中患者于发病后 3~12 h 开始分别给予辛伐他汀 40 mg/d 和安慰剂,结果提示两组患者随访炎性标记物无显著差异,而他汀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病死率和感染发生率也没有增力。目前已开展量效依赖试验以进一步证实他汀类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

本规范采用的证据等级和级别的定义见表 1。

推荐意见:

1. 发病时已服用他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继续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合理的(II 级推荐,B 类证据)。

2. 缺血性卒中发病前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如果没有禁忌症,发病后可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III 级推荐,C 类证据)。

二、缺血性卒中预防的血脂管理

2013 年 ACC/AHA 治疗胆固醇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风险指南和 2014 美国国家脂质协会血脂异常管理建议均强调了降低 LD L-C 的两种主要方式(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及其重要性。其中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降低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摄入、控制体重及增加体力活动等。

脂溶性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和贝特类、氯吡格雷、华法林、地高辛、地尔硫唑、维拉帕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环孢菌素、胺碘酮、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吡咯列酮、沙格列汀、西洛他唑等,均通过 CYP3A4 酶代谢,临床合用时,会增加彼此的血药浓度,有可能增加肌病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则不经 CYP3A4 途径代谢或经多途径代谢,故与其他药物在代谢水平发生相互作用的危险性较小。因此,选择他汀类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必须使用相互作用大的药物,则选用小剂量。

卒中 /TIA 患者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时可使用烟酸类、贝特类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他种类降脂药物,但对上述药物是否能有效预防卒中再发仍证据不足,降脂药物分类及注意事项,见表 2。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中,应定期监测肌痛等临床症状及肝酶和肌酶的变化。对于有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高风险人群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建议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

SPARCL (the Stroke Prevention with Aggressive Reduction in Cholesterol Levels,SPARCL)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 80 mg/d 可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再发风险(RR 0.84)。SPARCL 研究的亚组分析提示,他汀的预防效应并不受缺血性卒中亚型的影响,除外心源性卒中,其他卒中亚型一致获益。

2011 年美国心脏协会 / 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卒中 /TIA 二级预防指南提出,对不伴冠心病的缺血性卒中 /TIA 患者,如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且

LDL-C>100 mg/dL,推荐使用他汀,对不伴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 患者,其血脂的最佳控制目标为 LDL-C<70 mg/dL 或 LDL-C 下降≥50%。

2014 美国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建议在动脉粥样硬化源性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中,若 LDL-C≥100 mg/dL、有或无其他临床 ASCVD 证据,推荐接受高强度他汀治疗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在动脉粥样硬化源性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中,若 LDL-C<100 mg/dL、无其他临床 ASCVD 证据,推荐接受高强度他汀治疗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临床干预试验证实,适当的生活方式改变对于多数血脂异常患者能起到降低血脂的治疗效果。它是指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善已明确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少体力活动和肥胖等)。目前,国内外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多将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作为防治血脂异常的基本和首要措施。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基本原则是每天总脂肪的

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 30%。控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使体重保持在理想状态。同时,不管体重如何都建议进行体育锻炼以减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饮食方面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人,多吃蔬菜、控制主食、水果适量、多食高纤维食物,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多饮水,少食盐,少吃甜品,并且戒烟限酒。2011 年欧洲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提出,膳食因素可以直接或通过对血脂、血压和血糖等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而间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

2014 年 AHA/ASA 发布的卒中和 TIA 二级预防指南进一步强调了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包括饮食、运动和体重管理。其建议:对缺血性卒中或 TIA 史的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判断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是合理的(IIa 级推荐,C 级证据)。

对于伴有营养不良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应进行营养咨询(I 级推荐,B 级证据)。不推荐常规补充某种维生素或复合维生素(III 级推荐,A 类证据)。建议减少钠摄入,每天小于 2.4 g,或为更好地控制血压,更低的每天小于 1.5 g 钠摄入量也是合理的(IIa 级推荐,C 类证据)。推荐地中海饮食,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禽类、鱼类、豆类、橄榄油和坚果,限制糖类和红肉(IIa 级推荐,C 类证据)。

推荐意见:

1.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 /TIA 患者,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预防缺血性卒中 /TIA 的复发(I 级推荐,A 类证据)

2. 对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LDL-C>100mg/dL(2.6 mmol/L)、无已知冠心病的缺血性卒中 /TIA 患者推荐降胆固醇治疗。降脂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缺血性卒中 /TIA 患者胆固醇降低目标值为 LDL-C<100

mg/dL,而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极髙危患者目标值为 LDL-C<70 mg/dL(1.8 mmol/L) 或较基础值下降≥50%(II 级推荐,B 类证据)。

3. 若缺血性卒中 /TIA 患者考虑其病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即使胆固醇水平正常、无冠心病,或无动脉粥样硬化证据,也应当考虑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血管性事件发生风险(II 级推荐,B 类证据)。

4. 服用他汀类药物达到最大治疗剂量 LDI-C 仍无法达标的患者或服用他汀类

药物有禁忌或不耐受时,可以考虑联合或换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其他类降脂药物(III 级推荐,C 类证据)。

5. 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推荐同时采用其他非药物方式干预,推荐使用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控制体重和合理膳食等(I 级推荐,A 类证据)。

三、特殊缺血性卒中人群血脂管理

脑卒中合并糖尿病

2 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血脂紊乱是甘油三酯升高及 HDL-L 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 轻度升高,与 2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高风险相关。近期公布的一项美国大型研究表明,在所有年龄段,特别是 <65 岁的人群,不论何种种族糖尿病患者罹患卒中的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是同年龄段非糖尿病人群的12 倍。

2013ACC/AHA ASCVD 指南以及 2014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声明指出,糖尿病本身即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合并脑卒中的糖尿病患者 LDL-C 治疗目标值为低于 100 mg/dL。

糖尿病合并其他危险因素者(如已确诊的心脑血管病)为极高危,LDL-C 目标值应柢乎 70 mg/dL。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 2 型糖尿病人群中,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 HDL-C 的调脂药,并不能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和死亡的风险。

推荐意见:

1. 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患者无论其基线 LDL-C 水平如何都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I 级推荐,A 类证据)。

2. 卒中患者伴糖尿病是卒中复发的极高危状态,此类患者不论基线 LDL-C 水平如何,均推荐他汀治疗,LDL-C 治疗目标值 <70mg/dL(1.8 mmol/L)或 LDL-C 降低 30%-40% (II 级推荐,B 类证据)。

肾脏疾病或肾功能异常

全世界每 10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患有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冠心病及卒中的风险极高,然而这类患者长期接受他汀治疗的风险获益比一直存在争议。Douglas 等的荟萃分析发现对于尿白蛋白或尿蛋白阳性的患者,他汀治疗初始的 6 个月内可以显著降低尿白蛋白或尿蛋白,尿蛋白水平越高的患者,他汀治疗对于尿蛋白的降低作用越显著。

CARE (the Cholesterol And Recurrent Events)研究亚组的分析肯定普伐他汀对中重度肾脏疾病患者的疗效,并更为显著地减慢尿蛋白阳性患者肾功能不全的进展。

最近的 LIVES (The LIVALQ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研究是一项纳入 20279 例日本患者的关于匹伐他汗疗效和安全性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亚组分析提示3119 例 CKD 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开高(平均升高 5.4

ml/min/1.73 m2),且这种获益呈时间依赖性。

心肾保护研究(SHARP)是一项全球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共纳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9438 例(其中需透析的患者 3191 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依折麦布 10 mg 联合辛伐他汀 20 mg 或安慰剂治疗。结果表明,他汀联

合依折麦布治疗显著降低了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率,但依折麦布 10 mg 联合辛伐他汀 20 mg 并未能延缓 CKD 向终末期肾病的发展。

而 PREVEND IT(Prevention of Renal and Vascular Endstage Disease Intervention Trial)研究入组微量白蛋白尿患者 864 例,发现普伐他汀治疗和尿蛋白下降没有明确关系。由此可见,他汀治疗可以安全地在 CKD 患者中使用,没有证据表明基础肾脏病会增加他汀治疗引起肾脏不良反应的风险

推荐意见:

1. 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极高危人群,降低 LDL-C 可降低CKD 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II 级推荐,B 类证据)。

2. 在年龄≥50 岁、eGFR<60 ml/(min×1.73 m2)但未接受慢性透析或肾移植(G3a-G5)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推荐应用他汀类药物或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I 级推荐,A 类证据)。

在年龄≥50 且eGFR≥60 mL/(min×1.73 m2)CKD 患者中(G1-G2),推荐应用他汀类治疗(I 级推荐,B 类证据);18-49 岁且 eGFR<60 mL/(min×1.73 m2)、未接受透析或肾脏移植的患者,合并缺血性卒中病史建议使用用他汀治疗(I 级推荐,A 类证据)。

肝脏疾病或肝功能异常

长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在肝功能异常患者中其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尚存争议。肝酶升高是他汀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但大量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这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不足以影响其临床应用。

2006 年美国国家脂质协会 (NLA) 肝脏专家小组和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组认为他汀治疗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乎升高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使用他汀类药物导致无症状的 AST 或 ALT 水平升高超过 3 倍正常上限(ULN)的比率<1%,但使用高剂量时则达 2%-3%。

研究表明他汀治疗导致的 AST 或 ALT 水平升高超过 3 倍 ULN 常呈一过性现象,即使继续原剂量治疗,70% 的患者转氨酶仍可自然恢复。希腊阿托伐他汀及冠心病评估(GREACE)研究给 1600 例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或常规治疗发现在轻中度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可能安全地降低心脑血管病死率。

有证据显示,需要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肝酶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丙肝、肝硬化、肝移植和肝癌患者可能从他汀治疗中获益。但临床医生应该了解治疗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的部分药物与他汀类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推荐意见:

1. 对于有肝炎、肝硬化或其他肝损伤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评估其获益风险比的基础上可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必要时可联用保肝药物。活动性肝脏疾病或转氨酶持续升高的患者应暂时停用他汀类药物。(II 级推荐,B 类证据)

2. 药物治疗时必须监测肝功能和肌酶,如 AST/ALT 超述 3 倍正常上限,暂停给药,停药后每周复査肝功能,直至正常。当肝酶正常后可考虑重新重新试用原有他汀药物或其他调脂药物。(III 级推荐,C 类证据)

四、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脂管理

尽管 SPARCL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组患者出血性卒中有所增加,但 2012 年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致死性出血性卒中则没有明显增加,总体获益明显大于出血风险。

一项新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与住院期间未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住院期间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出血性卒中患者的存活率较好,也更易出院回家或去康复中心恢复治疗。但对于一些出血风险较高的人群如淀粉样血管病,仍然可能造成他汀类药物使用风险增加,应避免使用。总之,出血性卒中患者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权衡风险和获益,个体化使用他汀并加强监测。

推荐意见:

对于有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风险较高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评估风险获益比的基础上,可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III 级推荐,C 类证据)。

总结

许多方法可以安全地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包括饮食和运动及药物治疗,这些措施都能够降低高危人群的缺血性卒中风险。特定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证据最充分,但是为每一个患者确定治疗方案时应该根据临床情况判断。

大量的文献报道了临床所见他汀服用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其中部分不良反应可能与他汀直接相关,它不仅与个体遗传基因相关,也与患者同时服用的药物(或食物)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为了尽可能降低他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于中国人,所有他汀均采用较小剂量开始治疗是明智的。本规范旨在成为临床医生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指导工具。

20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6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学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 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 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的标准。 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 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120 等急救电话。 推荐:应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院前处理

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服务随访表

家庭编号:4201□□-□□-□-□□-□□□□□个人序号:□□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脑卒中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随访表(4) 姓名出生日期年月日性别男、女家庭住址电话 责任医护高血压级别□1级□2 级□3级 时间 随访 干预措施方式问题 1.上门 2.电话 3.门诊 1.问题: 2.中医体质辨识: 主要:体质; 次要:体质; 倾向:体质; 1.情志调养 2.起居慑生 3.饮食调养 4.食疗药膳 5.运动疗法 6.音乐疗法 6.其他疗法(针灸、药枕、气功、按摩); 7.健教处方 8.戒烟限酒 9.中药: 1.上门 2.电话 3.门诊 1.问题: 3.中医体质辨识: 主要:体质; 次要:体质; 倾向:体质; 1.情志调养 2.起居慑生 3.饮食调养 4.食疗药膳 5.运动疗法 6.音乐疗法 6.其他疗法(针灸、药枕、气功、按摩); 7.健教处方 8.戒烟限酒 9.中药: 1.上门 2.电话 3.门诊 1.问题: 4.中医体质辨识: 主要:体质; 次要:体质; 倾向:体质; 1.情志调养 2.起居慑生 3.饮食调养 4.食疗药膳 5.运动疗法 6.音乐疗法 6.其他疗法(针灸、药枕、气功、按摩); 7.健教处方 8.戒烟限酒 9.中药: 1.上门 2.电话 3.门诊 1.问题: 5.中医体质辨识: 主要:体质; 次要:体质; 倾向:体质; 1.情志调养 2.起居慑生 3.饮食调养 4.食疗药膳 5.运动疗法 6.音乐疗法 6.其他疗法(针灸、药枕、气功、按摩); 7.健教处方 8.戒烟限酒 9.中药: 注:葛根粥(葛根30克、粳米100克煮粥,早晚食用)芹菜红枣汤(芹菜根5个、红枣10个煮汤早晚食用)。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方案指导原则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卒中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制定《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院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与管理。 一、二级医院卒中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二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等与卒中诊疗相关的诊疗科目。 3.从事卒中相关诊疗工作的人员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及其他医疗卫生技术资格。 4.具备满足重症卒中患者救治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 5.具有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康复医学科诊疗科目。 (二)组织管理。 1.成立以医院主管业务领导为主任,以相关职能部门、临床、医技和信息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卒中诊疗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部门职责及工作制度。 2.成立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师、护士为主体,卒中诊疗相关专业医务人员为依托的救治小组。

3.建立健全保证卒中救治质量和安全的相关管理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4.依据卒中有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卒中病种的救治技术规范,建立绿色通道,建立并落实定期考核制度及工作流程的持续改进措施,加强继续教育及科研工作。 5.由专人负责,加强卒中患者的随访、健康宣教,加强相关诊疗信息的登记、统计与分析。 (三)建设要求。 1.医院布局合理,开辟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卒中宣传专栏和明显提示标识,配备满足卒中患者救治需求的设备、设施。 2. 急诊应成立包括急诊医师、神经科医师和介入、检验及影像科医师等在内的卒中急救小组,做到24小时/7天在岗。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脑血管病专病急诊室。 3.卒中救治小组由具备资质的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师负责(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小组成员由经过相关培训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影像科、康复科医师,及掌握颈动脉彩超、TCD、 TCCD(TCCS)、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的超声科医师,以及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团队等组成。 4.卒中救治团队专业人员反应快速,业务熟练,能够为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

2015中国脑卒中血脂处理规范总结

2015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办法。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 1.发病时已服用他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继续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合理的(II 级推荐,B 类证据)。 2.缺血性卒中发病前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如果没有禁忌症,发病后可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III 级推荐,C 类证据)。 二、缺血性卒中预防的血脂管理 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预防缺血性卒中/TIA的复发(I 级推荐,A 类证据) 2.对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LDL-C>100mg/dL(2.6mmol/L)、无已知冠心病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推荐降胆固醇治疗。降脂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胆固醇降低目标值为LDL- C<2.6 mmol/L。? 而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极髙危患者目标值为LDL-C<70mg/dL(1.8mmol/L)或较基础值下降≥50%(II 级推荐,B 类证据)。 3.若缺血性卒中/TIA患者考虑其病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即使胆固醇水平正常、无冠心病,或无动脉粥样硬化证据,也应当考虑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血管性事件发生风险(II 级推荐,B 类证据)。 4.服用他汀类药物达到最大治疗剂量LDI-C 仍无法达标的患者或服用他汀类药物有禁忌或不耐受时,可以考虑联合或换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其他类降脂药物(III 级推荐,C 类证据)。 5.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推荐同时采用其他非药物方式干预,推荐使用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控制体重和合理膳食等(I 级推荐,A 类证据)。 三、特殊缺血性卒中人群血脂管理

脑卒中合并糖尿病 1.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患者无论其基线LDL-C 水平如何都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I 级推荐,A 类证据)。 2.卒中患者伴糖尿病是卒中复发的极高危状态,此类患者不论基线LDL-C 水平如何,均推荐他汀治疗,LDL-C 治疗目标值<1.8mmol/L或LDL-C 降低30%-40%(II 级推荐,B 类证据)。肾脏疾病或肾功能异常 1.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极高危人群,降低LDL-C 可降低CKD 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II 级推荐,B 类证据)。 2.在年龄≥50 岁、eGFR<60 ml/(min×1.73 m2)但未接受慢性透析或肾移植(G3a-G5)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推荐应用他汀类药物或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I 级推荐,A 类证据)。 在年龄≥50 且eGFR≥60 mL/(min×1.73 m2)CKD 患者中(G1-G2),推荐应用他汀类治疗(I 级推荐,B 类证据); 18-49岁且eGFR<60 mL/(min×1.73 m2)、未接受透析或肾脏移植的患者,合并缺血性卒中病史建议使用用他汀治疗(I 级推荐,A 类证据)。 肝脏疾病或肝功能异常 1.对于有肝炎、肝硬化或其他肝损伤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评估其获益风险比的基础上可考虑使用他汀类药物,必要时可联用保肝药物。活动性肝脏疾病或转氨酶持续升高的患者应暂时停用他汀类药物。(II 级推荐,B 类证据) 2.药物治疗时必须监测肝功能和肌酶,如AST/ALT 超述3倍正常上限,暂停给药,停药后每周复査肝功能,直至正常。当肝酶正常后可考虑重新试用原有他汀药物或其他调脂药物。(III 级推荐,C 类证据) 四、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脂管理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完整word版本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 版本word完整2014(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2-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6%早期诊断、.率334%~44.早期

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修订原则与方法.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 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 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1.3%。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COM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 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24h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90d ②阿司匹林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NIHSS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榕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3 分),在发病24 h 内应尽早启动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有益于降低发病9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Ⅰ,A)。 ●应用(未接受静脉溶栓者) ?发病24h内尽早双抗(无证据表明发病24h后双抗能获益) ?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继75mg/d(如果75mg/d起始,需5-7d才能逐渐达到稳态)?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首负,继100mg/d(解读意见) ?应用时间21d(考虑到多数卒中复发在发病后21d内,而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随机化时间NIHSS≤3,随机化时间ABCD2≥4(无证据表明NIHSS>3和低危TIA双抗获益) ●单抗(不符合溶栓、拉栓且无禁忌症) ?发病后尽早阿司匹林150-300mg/d(Ⅰ,A),急性期过后改为预防剂量50-300mg/d(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最佳剂量是75-150mg/d)。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

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6小时内可溶栓,介入治疗地位提升 原创:岱西中国循环杂志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对指南进行了更新,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期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展现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诊治规范。 相较于2014年旧版指南,2018年新指南主要更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静脉溶栓的相对禁忌证和禁忌证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新指南对2014版指南中发病3~4.5 h内关于年龄的相对禁忌证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年龄大于80岁”这一条目。 此外,《指南2018》也对一些特殊的临床疾病或情况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推荐意见,如“微出血”“颅内动脉瘤”及“类卒中”等问题的处理。 3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3h; (3)年龄≥18岁; (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相对禁忌证中列入了:未破裂且未经治疗的动静脉畸形、颅内小动脉瘤(<10 mm);少量脑内微出血(1~10个);类卒中。 3~4.5 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2)症状持续3-4.5 h; (3)年龄≥18岁; (3)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3 h内rt-PA静脉溶栓相对禁忌证基础上增加了:使用抗凝药物,INR≤1.7,PT≤15 s;严重卒中(NIHSS评分>25分)。 6 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6 h; (3)年龄18~80岁; (4)意识清楚或嗜睡; (5)脑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 (6)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血管内取栓治疗推荐级别提升为(I A)。 (1)患者符合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机械取栓指征,优选静脉溶栓治疗(IA); (2)对发病后不同时间窗内的患者、距最后正常时间6~16 h(IA)及距最后正常时间16~24 h者(ⅡB),经严格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后,可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 (3)紧急颈动脉支架和血管成型术的获益尚未证实,应限于临床试验的环境下使用(ⅢC)。 3. 新增了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治进行系统管理的推荐意见: 新指南纳入了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措施,推荐对发病24h内的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IA)。 还增加了如对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与干预、加强医患沟通等推荐意见。 来源: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 666-682. [2] 彭斌, 刘鸣, 崔丽英. 与时俱进的新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 657-659.

脑卒中健康管理要点

脑卒中的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 答:健康管理是健康管理师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使用医学基础、医学临床、营养保健、中医养生、心理保健、康复医学、运动医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行为科学、社会学以及安全用药等多方面知识,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与手段,针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和健康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维护,以达到减少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的目的。为什么要对脑卒中人群做健康管理 答:脑卒中不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健康管理运用其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可以结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综合理念,帮助人们干预和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指导人们综合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有效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并预防和控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人群健康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健康管理有四个核心内容。 (1)健康监测:通过系统地、连续地收集与健康状况和影响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分析,产生与健康有关的信息,了解其存在的潜在健康问题。 (2)健康风险因素评估和分析:根据健康监测所收集产生的健康信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用各种健康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系统分析其所处健康状态及在未来患慢性病的危险程度、发展趋势及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干预管理和干预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3)制定个体化的健康管理计划进行健康指导:帮助被管理者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健康风险,指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的行动方向。

(4)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应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心理学、营养学和其他健康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处理。 脑卒中健康教育为什么重要 答:健康受生物学、环境、卫生服务、行为与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最大,占所有健康影响因素的60%。脑卒中作为一种慢性生活方式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对脑卒中患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脑卒中患者如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不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则原有疾病很难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是提高脑卒中患者和高危人群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医务人员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向群众进行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帮助脑卒中患者及高危人员及早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如何对脑卒中人群做健康管理 答:作脑卒中人群的健康管理,首先收集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信息,包括是否遗留有偏瘫、言语不清或脑核磁、CT等检查;然后评估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包括:对病情轻重的评估、对卒中后遗症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状态的评估;之后制订健康管理目标: 包括长期目标提高生活质量及短期目标缓解病情等;最后制订管理计划,以达到改善病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计划包括脑卒中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并且由健康管理师督导实施管理计划。 脑卒中患者如何预防再次发生卒中 答:脑卒中患者预防卒中再发需严格遵守ABCDE策略。具体内容: A: ASA(阿司匹林)——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预防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每天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毫克,能够防止脑梗塞的复发。 B: Blood pressure control(控制血压)——由于高血压和脑血管病事件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是连续一致、持续存在的,因此高血压是最重要的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血压越

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

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 第一部分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要求 一、从事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为接受过脑卒中中医保健专业技术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或临床类别医师。 二、按照社区有关脑卒中管理规范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在脑卒中慢病管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保健治疗,每年中医健康管理不少于1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不少于1次。 三、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脑卒中患者愿意接受服务。 四、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第二部分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程序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脑卒中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时间要求,每年至少1次中医健康指导和1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主要内容为: 一、运用中医四诊合参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证候辨识; 二、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四季养生、穴位按摩、足浴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 三、对不同证型的脑卒中患者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转诊建议; 四、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 第三部分脑卒中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脑卒中日常的养生保健从心理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多方面进行。应遵循顺其自然,顺应四时,强调天人合一的原则。

一、心理调摄 关键在于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定。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习字作画等方法进行心理调摄,寓情于物,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二、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尤为重视固护脾胃,通过饮食调摄保持脾胃健康,做到饮食多样化,食宜清淡、食要定时、限量。 三、起居调摄 做到起居规律,睡眠充足。中医提倡顺应一年四季气候消长的规律和特点来调节肌体,及时增减衣物,合理安排劳寝时间,使人体与自然变化相应,以保持肌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居住环境以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度、湿度适宜、生活起居方便为好。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临睡前宜用热水泡脚。 四、运动保健 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畅通气血,强健脾胃,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并可调节情志,对消除孤独、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情绪有积极作用。运动锻炼要遵循因人制宜、适时适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中应注意防止受凉感冒,避免运动损伤,防止运动过度。适合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气功、慢跑、散步、游泳等,也可选择中医“叩齿”,“导引”,“咽津”等养生方法。 第四部分脑卒中中医基本体质的保健方法 根据脑卒中患者大多与痰湿、淤血、气郁、阴虚阳亢的体质有密切关系,日常可采取相应体质的保健方法。 一、痰湿质 ㈠饮食保健 对于痰湿体质的老年人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多吃具有健脾、化

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方案

大 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方案 一、脑卒中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脑卒中日常的养生保健从心理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多方面进行。 (一)心理调摄关键在于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定。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习字作画等方法进行心理调摄 (二)饮食调养通过饮食调,摄保持脾胃健康,做到饮食多样化,食宜清淡、食要定时、限量。 (三)起居调摄做到起居规律,睡眠充足。 (四)、运动保健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畅通气血,强健脾胃,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并可调节情志。适合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气功、慢跑等。 二、脑卒中中医基本体质的保健方法 (一)饮食保健对于痰湿体质的老年人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 1、推荐食疗方:薏米冬瓜汤—薏米 30 克,冬瓜 150 克。制作:山药、冬瓜,置锅中慢火煲 30 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本汤具有健脾,益气,利湿的功效。 2、推荐食疗方:黑豆川芎粥——川芎 6 克,黑豆 20 克,粳米 50 克,红糖适量。制作:川芎用纱布包裹,和黑豆、粳米一起水煎煮熟,加适量红糖,分次温服。本粥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用 (二)常用代茶饮推荐方 1、肝阳上亢证

大 (1)菊花茶:白菊花、绿茶,开水冲泡饮服。 (2)苦丁桑叶茶:苦丁茶、菊花、桑叶、钩藤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2、气血两虚证 (1)龙眼红枣茶:龙眼肉,红枣,白糖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2)党参红枣茶:党参,红枣,茶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亦可将党参、红枣、茶叶加水煎沸 3 分钟后饮用。 3、痰瘀互结证 (1)降脂益寿茶:荷叶、山楂、丹参、菊花、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2)陈山乌龙茶:陈皮、山楂、乌龙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四、肝肾阴虚证 (二)穴位保健 选穴:足三里、丰隆、水道定位:丰隆穴位于外踝尖上 8 寸,胫骨前嵴外 2 横指;水道穴位于在下腹部,脐中下 3 寸,距前正中线2 寸。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丰隆穴、水道穴,丰隆穴两侧穴位同时操作。每次按压操作 5-10 分钟。每日 2 次,10 天 1 个疗程。(三)推荐中医足浴疗法 1、原理:泡脚水选用温热(热水),通过温热刺激使腿及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周围血液分布增多,循环阻力减少,全身血压也随之下降。可以减轻脑卒中的症状。

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

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简要医脉通临床指南1周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 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中国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对2014版指南的更新, 突出了院前处理、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急性期静脉 溶栓、血管内取栓、影像学评估等方面的进展。关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前期诊断和一般管理,新版指南 主要有以下推荐。 推荐意见: (1)建议卫生主管部门组建区域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医疗机构具备分级开展脑卒中适宜诊治技术的能力,并逐步建立认证、考核和质量改进体系(Ⅰ级推荐,C级证据)。 (2)推荐急救转运系统与医院建立有效联系及转运机制,医院建立院内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规范的远程卒中诊治系统(Ⅰ级推荐,B级证据)。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推荐意见:

收治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推荐意见: 按诊断流程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 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评估并开始治疗,有条件应尽量缩短进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Ⅰ级推荐,B级证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彬体征持续24 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诊断流程: 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第三步,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第四步,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五步,结合病史、实验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资料进行病因分型(多采用TOAST分型)。 推荐意见:

脑卒中健康管理方案

脑卒中健康管理工作方案 为做好脑卒中的随访管理工作,为脑卒中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根据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普及脑卒中的保健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水平,树立占用疾病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对脑卒中病人进行保健指导,减缓其疾病进展。 二、工作方法: 通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来院服务指导的方式为该类病人提供保健指导以及情态、运动、饮食、作息、治疗等方面的保健指导。 三、分级管理 1、对于一般人群可采用:发放宣传材料,社区宣传栏及健康讲座等形式,将健康行为和信息传递给大众。 2、对于高危脑卒中人群要进行强化管理。 主要针对60岁以上人群,具有高血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脑动脉硬化症、颈动脉狭窄等人群分别按相关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进行干预,包括非药物干预和药物干预。 3、对于脑卒中患者进行二级预防。积极控制脑卒中原发疾病和社区康复指导。 四、转诊指征 1、突然出现的面、上肢、下肢麻木或无力,特别是位于肢体一侧。可以是整个身体一侧,或单个上肢或下肢。

2、突然出现的说话或理解困难,如表达理解困难或言语含糊不清。 3、突然出现的单或双眼视觉障碍。 4、眩晕:突然或持续存在的眩晕。 5、突然行走困难、步态笨拙,平衡或协调困难。如站立或行走时不稳,上肢或下肢不协调。 6、突然严重的不明原因的头疼,突然意识水平的下降。 五、随访管理 1、非药物治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心理平衡指导1-3个月; 2、功能评价:评估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吞咽能力,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和期望达到的上述能力1-3个月; 3、康复管理:对已患脑卒中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对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指导1-2次/月; 4、按每季度进行一次访视,进行健康指导和健康评价每年四次。 六、脑卒中社区管理的评价指标 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管理情况进行年度综合防治效果评价,其考核评价指标:脑卒中管理覆盖率、脑卒中患者规范管理率、脑卒中患者参与康复率、脑卒中防治知识知晓率。 1、脑卒中管理覆盖率: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登记管理的脑卒中患者人数在管辖区域脑卒中患病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脑卒中管理覆盖率=已登记管理的脑卒中人数/辖区

C 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培训讲稿(1-4章)

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培训讲稿 (1-4章) 曹承虔 目录 第一章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指南 第一节基本概念 1.定义、分类及鉴别诊断 2.危险因素及三级预防 3.后遗症康复训练 4.相关评估标准 第二节项目执行标准 1.服务对象及内容 2.服务流程及方法 3.随访管理及要求 4.项目的考核标准及方法 第三节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干预管理 1.基本概念 2.筛查对象 3.服务内容 4.服务方法 5.服务要求 6.统计指标

第二章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第一节脑卒中病例初诊流程 1.病情评估 2.病人分类 3.分类处理 第二节脑卒中病例随访管理流程 1.病情评估 2.病人分类 3.分类处理 第三节脑卒中高危人群管理 1.病史体征 2.脑血管及周围血管检查 3.疾病分类及诊断 4.卒中与相关疾病 第四节脑卒中的药物治疗 第五节脑卒中的非药物治疗 第六节脑卒中随访管理常用评估量表第三章脑卒中的社区康复指导 第一节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与康复评定 1.主要功能障碍与评定 2.继发功能障碍与评定 第二节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治疗 2.中期康复治疗 3.后期康复治疗 4.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第三节脑卒中三级康复服务模式 1.一、二、三级康复模式 2.完善康复体系,提高康复效果 第四节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合并症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指导第四章脑卒中管理项目相关评估知识技术 第一节偏瘫与运动疗法知识技术 第二节感觉与协调性评估技术 第三节言语障碍评估及康复技术 第四节吞咽障碍评估及康复技术

第一章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指南 第一节基本概念(略) 1.定义、分类及鉴别诊断 2.危险因素及三级预防 3.后遗症康复训练 4.相关评估标准 第二节项目执行标准(略) 1.服务对象及内容 2.服务流程及方法 3.随访管理及要求 4.项目的考核标准及方法 第三节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干预管理项目指南知识 一、基本概念 颈部动脉血管(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的狭窄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之一。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年脑卒中率高达13.0%,也是脑卒中/TIA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并对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闭塞患者做相应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治疗,是脑卒中防治的重要二期预防措施。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主要是检查左右两侧的颈总动脉(CA)、颈内动脉(IA)、颈内动脉球部(窦部)、颈外动脉(EA)、椎动脉(VA)、锁骨下动脉(SA)等,通过二维显像基本结构测量;彩色血流显像;血流动力参数的测量,评估颈部血管解剖结构变化。颈动脉内-中膜

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方案

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方案 根据成都市新都区卫生局、财政局《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通知,进一步促进我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为各类重点人群和慢性病病人作好服务,同时为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防病治病方面的简、便、廉、效,群众认同性高的优势,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普及脑卒中中医药保健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水平,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用中医药方法对脑卒中病人进行保健指导,延缓其疾病的进展。 二、工作方法: 1、通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来院服务指导的方式为该类人群提供中医药保健指导以及情态、运动、饮食、作息、治疗等方面的保健指导。 2、按每年体检和访视1次进行健康指导和健康评价。 三、工作小组:由公共卫生科人员组成管理小组。 四、实施方案 (一)保健专业技术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或临床类别医师,按照社区有关脑卒中管理规范对患者进行。在脑卒中慢病管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保健治疗,每年中医不少于 1 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不少于 1 次。 (二)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脑卒中患者愿意接受服务。 (三)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四)运用中医四诊合参等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证候辨识;

1、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四季养生、穴位按摩、足浴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 2、对不同证型的脑卒中患者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转诊建议。 3、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 (五)脑卒中日常中医保健方法脑卒中日常的养生保健从心理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多方面进行,应遵循顺其自然,顺应四时,强调天人合一的原则。 1、心理调摄关键在于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定。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习字作画等方法进行心理调摄,寓情于物,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2、饮食调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尤为重视固护脾胃,通过饮食调,摄保持脾胃健康,做到饮食多样化,食宜清淡、食要定时、限量。 3、起居调摄做到起居规律,睡眠充足。中医提倡顺应一年四季气候消长的规律和特点来调节肌体,及时增减衣物,合理安排劳寝时间,使人体与自然变化相应,以保持肌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居住环境以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度、湿度适宜、生活起居方便为好。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临睡前宜用热水泡脚。 4、运动保健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畅通气血,强健脾胃,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并可调节情志,对消除孤独、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情绪有积极作用。运动锻炼要遵循因人制宜、适时适量、循序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国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l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l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旧刮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 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脑卒中健康管理

脑卒中健康管理方案 第一部分脑卒中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脑卒中日常的养生保健从心理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多方面进行。应遵循顺其自然,顺应四时,强调天人合一的原则。 一、心理调摄 关键在于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定。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习字作画等方法进行心理调摄,寓情于物,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二、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尤为重视固护脾胃,通过饮食调摄保持脾胃健康,做到饮食多样化,食宜清淡、食要定时、限量。 三、起居调摄 做到起居规律,睡眠充足。中医提倡顺应一年四季气候消长的规律和特点来调节肌体,及时增减衣物,合理安排劳寝时间,使人体与自然变化相应,以保持肌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居住环境以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度、湿度适宜、生活起居方便为好。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临睡前宜用热水泡脚。 四、运动保健 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畅通气血,强健脾胃,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并可调节情志,对消除孤独、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情绪有积极作用。运动锻炼要遵循因人制宜、适时适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中应注意防止受凉感冒,避免运动损伤,防止运动过度。适合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气功、慢跑、散步、游泳等,也可选择中医“叩齿”,“导引”,“咽津”等养生方法。

第二部分脑卒中中医基本体质的保健方法 根据脑卒中患者大多与痰湿、淤血、气郁、阴虚阳亢的体质有密切关系,日常可采取相应体质的保健方法。 一、痰湿质 ㈠饮食保健 对于痰湿体质的老年人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多吃具有健脾、化痰、祛湿功用的食物如薏米、菌类、紫菜、竹笋、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少吃肥肉、甜及油腻的食物。 推荐食疗方:薏米冬瓜汤—薏米30克,冬瓜150克。制作:山药、冬瓜,臵锅中慢火煲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本汤具有健脾,益气,利湿的功效。 ㈡穴位保健 选穴:足三里、丰隆、水道 定位:丰隆穴位于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水道穴位于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丰隆穴、水道穴,丰隆穴两侧穴位同时操作。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每日2次,10天1个疗程。 ㈢经络保健 将并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压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各30秒至1分钟(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天枢:脐中旁开2寸)。 ㈣运动保健 对于痰湿体质的老年人每天应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合理的饮

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方案

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方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脑卒中中医健康管理方案 一、脑卒中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脑卒中日常的养生保健从心理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多方面进行。 (一)心理调摄关键在于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定。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习字作画等方法进行心理调摄 (二)饮食调养通过饮食调,摄保持脾胃健康,做到饮食多样化,食宜清淡、食要定时、限量。 (三)起居调摄做到起居规律,睡眠充足。 (四)、运动保健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畅通气血,强健脾胃,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并可调节情志。适合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气功、慢跑等。 二、脑卒中中医基本体质的保健方法 (一)饮食保健对于痰湿体质的老年人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 1、推荐食疗方:薏米冬瓜汤—薏米30克,冬瓜150克。制作:山药、冬瓜,置锅中慢火煲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本汤具有健脾,益气,利湿的功效。 2、推荐食疗方:黑豆川芎粥——川芎6克,黑豆2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制作:川芎用纱布包裹,和黑豆、粳米一起水煎煮熟,加适量红糖,分次温服。本粥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用(二)常用代茶饮推荐方 1、肝阳上亢证

(1)菊花茶:白菊花、绿茶,开水冲泡饮服。 (2)苦丁桑叶茶:苦丁茶、菊花、桑叶、钩藤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2、气血两虚证 (1)龙眼红枣茶:龙眼肉,红枣,白糖适量,开水冲泡饮服。(2)党参红枣茶:党参,红枣,茶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亦可将党参、红枣、茶叶加水煎沸3分钟后饮用。 3、痰瘀互结证 (1)降脂益寿茶:荷叶、山楂、丹参、菊花、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2)陈山乌龙茶:陈皮、山楂、乌龙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四、肝肾阴虚证 (二)穴位保健 选穴:足三里、丰隆、水道定位:丰隆穴位于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水道穴位于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丰隆穴、水道穴,丰隆穴两侧穴位同时操作。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每日2次,10天1个疗程。(三)推荐中医足浴疗法 1、原理:泡脚水选用温热(热水),通过温热刺激使腿及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周围血液分布增多,循环阻力减少,全身血压也随之下降。可以减轻脑卒中的症状。 2、中药配方:肝阳上亢证者可选用磁石降压方:磁石、石决明、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