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与金融》第一章财政导论

《财政与金融》第一章财政导论

第一章

财政导论

本章内容第一节财政的概念第二节政府与市场第三节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一、社会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政府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供电、供水、供气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公立医院、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国防、公安、司法等。

我们为享用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缴款:各种税收和收费等。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二、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一词的来源

(二)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体对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活动。

理解财政的概念要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是一种集中性分配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同私人个别需要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整体性。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活、生产、工作中共同的需要,是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的,而不是个人需要的简单加总。

二是集中性。即它要由整个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而不能由哪一个社会成员通过分散的活动来满足。

三是强制性。即它是通过依靠政治权力,采用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换行为来满足。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三、公共财政与我国财政的转型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应当以弥补市场失灵为活动准则

2.公共财政应当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3.公共财政应当具有非市场营利性

4.公共财政应当是法治化的财政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二)我国财政的转型

1998年,我国政府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深化财政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完整的公共财政体系。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建设,尤其是公共财政目标模式确立后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财政的公共性特点日益加强,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财政收入的公共化

2.财政支出的公共化

3.财政制度的公共化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市场政府资

源配

市场效率

政府干预

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一)市场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已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其他人的状况变坏的状态,又称

率。

在给定的理想条件下,单个家庭和厂商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二)市场失灵

在现实的市场中,由于无法完全具备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假设条件,从而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而且市场将目标仅仅确定为效率,也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不完全一致。这样就产生了市场失灵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外部效应

信息不完全

收入分配不公平偏好不合理

宏观经济的

自然垄断

公共产品市场失灵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又称公共物品,是指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特征的物品或劳务。

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也就是说,某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他人享用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二是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无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人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与公共产品相对应的是私人产品,它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特点。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从这两个基本特征出发,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即在消费过程中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例如国防、外交。

另一类是混合产品,即同时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物品,它们或只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其中一项,或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公共道路、桥梁、教育等。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公共产品的特征意味着没有付费的人也能从公共产品中获取利益,因此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购买这种产品,自己从中获益,即所谓的“搭便车”。

“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得公共产品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即便提供,其数量也会严重不足。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2.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消极或影响的影响,却没有为之承担费用或获得报酬的情形,又称

性、外部性。

外部效应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种,当带来的是积极影响,却没有获得报酬时,称之为外部正效应,亦称外部收益;当带来的是消极影响,却没有为之承担费用时,称之为外部负效应,亦称外部成本。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外部效应的存在,意味着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由于私人部门是按照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决定经济活动规模的,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根据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决定经济活动规模才符合经济效率要求,因此外部效应的存在会导致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规模与社会的要求不一致。

当存在正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当存在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例子:养蜂、化工厂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3.自然垄断

如果某个行业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那么独家经营的效益远胜于多家竞争,这样一来必然形成垄断,这种垄断就是自然垄断。

垄断者往往在低于社会需求量的条件下进行生产,以便提高价格,获得超额利润。这使得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破坏整个社会的效益,因此政府必须进行干预。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4.信息不完全

完全信息是指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的商品具有充分的信息,但事实上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导致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可能无法掌握充分的信息,从而难以实现理性的决策。

信息不完全的一个典型表现是信息不对称,即交易双方对于交易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问题有二:

一是逆向选择问题,即在合同签订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交易主体做出了与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

二是道德风险问题,即在合同签订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交易主体做出了与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行为。

典型例子:保险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5.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经济周期和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盲目性,难免会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等经济失衡问题。尽管市场经济可以自发地对此进行调节,但是这种调节采用的是经济危机的方式,代价太高昂,同时也面临一些限制。因此政府通过推行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定经济,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财政学导论作业答案

财政学导论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财政学——是研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对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2、财政政策——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指定的处理各种财政活动的规则和秩序,是对财政关系的强制性规定,是根据统治阶级利益处理财政活动关系的准绳。 3、财政制度——根据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财政工作的依据和规范,即规范财政活动关系的具体形式。 4、唯物辩证法——借以形成一套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地研究财政,再由本质到现象、由抽象到具体地描述财政的方法论体系。 5、规范分析法——根据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这一制度前提,根据公平与效率这两大基本社会准则,来判断目前的财政制度是否与上述前提和准则相一致,并探讨财政制度的改革问题。 6、实证分析法——按照财政活动的原貌,勾勒出从财政取得收入直至安排支出的全过程及其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财政活动同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财政活动所建立的机构、制度利各种政策安排。 7、宏观分析方法——对经济总量进行均衡分析的方法。重点在于解决经济总量的均衡问题,在实际运用中大多只是经验描述,主要是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依据。 8、制度分析方法——对制度进行均衡分析的方法,即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产物,考虑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经济的均衡问题。它主要侧重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财政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二、简述题 1、财政学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比对象范围要宽泛得多,除包含对象范围外,财政政策、财政制度、财政史、财务、金融、投资、会计等学科,也是财政学所必然涉及的从属性领域。 2、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根本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具体的方法则包括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宏观分析法和制度分析法等。 三、论述题 1、阐述凯恩斯主义与马斯格雷夫的财政思想。 ①凯恩斯主义认为,传统财政范畴的税收、支出、公债、预算等仅仅是财政学主题的一部分,必须跳出财政谈论财政。 ②凯恩斯主义系统地论述了系统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尤其是包括政府政策的实施对总体经济活动水平的影响;主张财政政策应从传统平衡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主动的、积极的赤字预算,以此刺激社会经济活动,增加国民收入。阿尔文?汉森在继承凯恩斯学说的基础上弥补了凯恩斯忽视通货膨胀的缺陷,提出了具体的“补偿财政政策”的主张,政策被提高到相当高的地位。 ③马斯格雷夫提出了著名的财政三大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认为财政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资金方面,而涉及对资源利用、收入分配和就业水平。财政在发挥稳定职能的同时,要兼顾配置和分配的职能.以保持物价的稳定和充分就业。

财政学导论

一、从直观的感性认识谈起 (一)我们头脑中的“财政” 我们首先接触到的“财政”,它在很多高等学校是一个专业;我国的各级政府有不同层次的财政机关,如财政部、财政厅、财政局、财政所等等;我们经常从各类新闻报道中听到有关的财政预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等等。那么,“财政”一词给人们的感性印象是什么呢?回答比较一致的是与“钱”有关系,事实上这并不算错。“财政”一词的“财”是指货币、钱财,泛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政”是指政府或者说国家,按照《辞海》解释是指公共事务。“财政”一词结构上实际是用“财”来修饰、限制“政”的,那就是说,财政就是有关钱财方面的公共事务。凡此种种,比如“邮政”、“渔政”、“盐政”等等都可以这么解释。 (二)纷繁复杂的财政现象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随处可见,从政府机关到事业单位,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从政治、军事的操作到经济活动.都与财政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规模宏大的发电厂、钢铁厂、煤矿、油田,纵横交错的铁路干线、公路干线,飞跨江河的桥梁等基础产业或设施的建设;国防、司法、外交等以及其他行政机关的运转;城市的供电、供气、供水、供暖以及广场、公园、公厕等公共设施的修建;幼儿园、学校、医院、防疫站、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部门的运转;基础科学研究、国家高新技术开发、航天航空等技术发展的经费;抚恤、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开支;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经费;调节地区之间的收支平衡、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资金;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赤字的弥补,公债的还本付息等,这些都需要投资、拨款、补贴,一句话,都需要费用,都需要政府财政拿钱。 (三)每个人身边的财政 现代人几乎不可避免地要与财政问题打交道。财政问题不仅仅是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的问题,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问题,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就家庭和居民个人而盲,你来到人世时接生你的医院,幼儿时期抚育你的幼儿园;学龄儿童进入小学以至进入中学、大学学习的学校,在我国基本上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参加工作以后,一旦暂时失业,可以依靠由政府提供的救济金维持生活;当你进入退休年龄的时候,可以依螺政府参与提供肋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安度晚年,有一天寿终正寝,也要送到政府举办的火葬场送终安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和财政的公共服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生老病死,从摇篮到坟墓,这一切都同政府和财政息息相关。 二、财政是个历史范畴 (一)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过着原始群的生活,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靠猎取自然界的天然产物为生,取得的产品非常有限,仅能够维持自身最低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因此,当时没有社会分工,没有家庭,没有私有制,没有氏族,更没有国家。……当然没有财政。 财政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或者说生产力发展带来生产关系发生一系列变化之后产生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人类取得的产品除了自己最低生存需要之外逐渐有了剩余;另一方面以血缘关系凝结起来的基本经济单位——氏族也出现了。这时的氏族组织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本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生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进一步繁衍,氏族越来越多、氏族越来越大,进而出现了胞族以致若干胞族组成的部落。氏族与氏族之间、氏族与其他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利益的冲突或者战争。因此氏族的职能因而也进一步扩大,除了组织劳动、生产之外,还有组织成员征伐、抵御外来氏族,修筑城堡、加固城墙等的职能也从无到有、逐渐强化。再到后来,氏族(包括逐步扩大的胞族、部落等)还进行组织原始的宗教活动、围建住宅、修建仓库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组织职能不断扩展,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除了氏族成员个人需要之外的公共事务活动。要完成这些公共事务活动,必须要消耗物质产品或劳动。那么用什么来满足这些事务或活动呢?只能是剩余产品或剩余劳动。这样,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用一部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来满足氏族内部公共事务活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分配活动),这就是最早的财政活动。这种活动最早由氏族机关来组织、承担,范围十分有限、也没有强制性。氏族机关有一

财政学 第一章 导论

《财政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一、现实中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 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 理论基础: 二、公共产品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目的满足需要私人个别需要通过个体行为 配置资源的方式政府社会公共需要通过集体行为 由市场系统通过提供私人物品来满足 由政府系统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 1、社会公共需要 特征: (1)整体性。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经营、日常生活中的共同需要。 (2)无差异性。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 (3)代价的非对称性。社会成员享用公共产品一般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4)外部性。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可以解决由于外部效应产生的利益矛盾。 外部效应(extermalities 也称经济外部效应或经济利益外溢性)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组织带来了利益或损失,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没有为此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 按承受单位的受益或受损,可分为: 正的外部效应(或外部经济):社会收益>个人收益 外部效应 负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社会成本>个人成本 个人不愿提供 市场失灵 个人乐于提供:私人活动的水平高于社会需要的最优水平 正的外部效应支持 政府干预 负的外部效应抑制 (5)社会剩余产品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M)。 a、没有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公共产品只是剩余产品的一部分。 此外还有:共同性、历史性和特殊性。 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私人个别需要的,由社会成员就社会整体提出的对社会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等的需要。 2、公共产品(public goods) 1)概念: ①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的产品 ②由政府及公共部门掌握提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